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结合要求规范和盈建科详解
剪切刚度、剪弯刚度.doc
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比值刚度的使用方法。
1 转换层在1层时,采用剪切刚度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
2 转换层在2层时,采用剪弯刚度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
3 转换层在3层及3层以上时,采用剪切刚度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
同时采用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比值刚度验算转换层侧向刚度尚不应小于其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4 验算地下室是否可作嵌固部位时采用剪切刚度(《抗震规范》6.1.14)5 其余结构按规范选用侧刚计算方法。
6 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比值刚度只能用于计算楼层间刚度比值,不得用于其它刚度计算,如有地下室,地下室回填土刚度输0。
第二章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与选择(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⑶应用范围: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
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
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
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pkpm盈建科六个比的调整及详解(周期比位移比等)
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规范条文: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Max-(X)、Max-(Y)----最大X、Y向位移。
(mm)Ave-(X)、Ave-(Y)----X、Y平均位移。
(mm)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Ave-Dx ,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Ratio-(X)、Ratio-(Y)---- X、Y向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即要求:Ratio-(X)= Max-(X)/ Ave-(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Ratio-Dx= Max-Dx/ Ave-D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Y方向相同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4.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
盈建科各种参数设置
盈建科参数设置结构总体信息1、结构体系:按实际情况填写。
2、结构材料信息:按实际情况填写。
3、结构所在地区:一般选择“全国”。
分为全国、上海、广东,分别采用中国国家规范、上海地区规程和广东地区规程。
B类建筑和A类建筑选项只在坚定加固版本中才可选择。
4、地下室层数:定义与上部结构整体分析的地下室层数,根据实际情况输入,无则填0。
5、嵌固端所在层号:(P219~224)抗规6.1.14条: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如果地下室首层的侧向刚度大于其上一层侧向刚度的2倍,可将地下一层顶板作为嵌固部位;如果不大于2倍,可将嵌固端逐层下移到符合要求的部位,直到嵌固端所在层侧向刚度大于上部结构一层的2倍。
由于剪切刚度比的计算只与建筑结构本身的特性有关,与外界条件(如回填土的影响、是否为地下室等)无关,所以在计算侧向刚度比适宜选用剪切刚度比。
在YJK中的结果文件wmass.out中,剪切刚度是RJX1、RJY1,可从地下一层逐层计算与地上一层的剪切刚度比,出现大于2或四舍五入大于2的,该层顶板即可作为嵌固端。
如果地下室各层都不满足嵌固条件,应将嵌固部位设定在基础顶板处,嵌固端所在层号填0。
6、与基础相连构件最大底标高:7、裙房层数: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裙房层数,需要人工指定。
应从结构最底层起算(包括地下室),例如:地下室3层,地上裙房4层时,裙房层数应填入7。
8、转换层所在层号:应按楼层组装中的自然层号填写,例如:地下室3层,转换层位于地上2层时,转换层所在层号应填入5。
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转换层,需要人工指定。
对于高位转换的判断,转换层位置以嵌固端起算,即以(转换层所在层号-嵌固端所在层号+1)进行判断,是否为3层或3层以上转换。
9、加强层所在层号:人工指定。
根据《高规》10.3、《抗规》6.1.10条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填写。
10、底框层数:用于框支剪力墙结构。
高规10.211、施工模拟加载层步长:一般默认1.12、恒活荷载计算信息:(P66)1)一般不允许不计算恒活荷载,也较少选一次性加载模型;2)模拟施工加载一模式:采用的是整体刚度分层加载模型,该模型应用与各种类型的下传荷载的结构,但不使用于有吊柱的情况;3)按模拟施工二:计算时程序将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放大十倍,削弱了竖向荷载按刚度的重分配,柱墙上分得的轴力比较均匀,传给基础的荷载更为合理。
盈建科各种参数设置(精选)
盈建科各种参数设置(精选)盈建科参数设置结构总体信息1结构体系:按实际情况填写。
2结构材料信息:按实际情况填写。
3结构所在地区:一般选择“全国”。
分为全国上海广东,分别采用中国国家规范上海地区规程和广东地区规程。
B类建筑和A类建筑选项只在坚定加固版本中才可选择。
4地下室层数:定义与上部结构整体分析的地下室层数,根据实际情况输入,无则填0。
5嵌固端所在层号:(P219~224)抗规6.1.14条: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如果地下室首层的侧向刚度大于其上一层侧向刚度的2倍,可将地下一层顶板作为嵌固部位;如果不大于2倍,可将嵌固端逐层下移到符合要求的部位,直到嵌固端所在层侧向刚度大于上部结构一层的2倍。
由于剪切刚度比的计算只与建筑结构本身的特性有关,与外界条件(如回填土的影响是否为地下室等)无关,所以在计算侧向刚度比适宜选用剪切刚度比。
在YJK中的结果文件wmass.out中,剪切刚度是RJX1RJY1,可从地下一层逐层计算与地上一层的剪切刚度比,出现大于2或四舍五入大于2的,该层顶板即可作为嵌固端。
如果地下室各层都不满足嵌固条件,应将嵌固部位设定在基础顶板处,嵌固端所在层号填0。
6与基础相连构件最大底标高:7裙房层数: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裙房层数,需要人工指定。
应从结构最底层起算(包括地下室),例如:地下室3层,地上裙房4层时,裙房层数应填入7。
8转换层所在层号:应按楼层组装中的自然层号填写,例如:地下室3层,转换层位于地上2层时,转换层所在层号应填入5。
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转换层,需要人工指定。
对于高位转换的判断,转换层位置以嵌固端起算,即以(转换层所在层号嵌固端所在层号+1)进行判断,是否为3层或3层以上转换。
9加强层所在层号:人工指定。
根据高规10.3抗规6.1.10条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填写。
10底框层数:用于框支剪力墙结构。
高规10.211施工模拟加载层步长:一般默认1.12恒活荷载计算信息:(P66)1)一般不允许不计算恒活荷载,也较少选一次性加载模型;2)模拟施工加载一模式:采用的是整体刚度分层加载模型,该模型应用与各种类型的下传荷载的结构,但不使用于有吊柱的情况;。
最新盈建科各种参数设置资料
最新盈建科各种参数设置资料盈建科参数设置结构总体信息1、结构体系:按实际情况填写。
2、结构材料信息:按实际情况填写。
3、结构所在地区:⼀般选择“全国”。
分为全国、上海、⼴东,分别采⽤中国国家规范、上海地区规程和⼴东地区规程。
B类建筑和A类建筑选项只在坚定加固版本中才可选择。
4、地下室层数:定义与上部结构整体分析的地下室层数,根据实际情况输⼊,⽆则填0。
5、嵌固端所在层号:(P219~224)抗规6.1.14条: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如果地下室⾸层的侧向刚度⼤于其上⼀层侧向刚度的2倍,可将地下⼀层顶板作为嵌固部位;如果不⼤于2倍,可将嵌固端逐层下移到符合要求的部位,直到嵌固端所在层侧向刚度⼤于上部结构⼀层的2倍。
由于剪切刚度⽐的计算只与建筑结构本⾝的特性有关,与外界条件(如回填⼟的影响、是否为地下室等)⽆关,所以在计算侧向刚度⽐适宜选⽤剪切刚度⽐。
在YJK中的结果⽂件wmass.out中,剪切刚度是RJX1、RJY1,可从地下⼀层逐层计算与地上⼀层的剪切刚度⽐,出现⼤于2或四舍五⼊⼤于2的,该层顶板即可作为嵌固端。
如果地下室各层都不满⾜嵌固条件,应将嵌固部位设定在基础顶板处,嵌固端所在层号填0。
6、与基础相连构件最⼤底标⾼:7、裙房层数:程序不能⾃动识别裙房层数,需要⼈⼯指定。
应从结构最底层起算(包括地下室),例如:地下室3层,地上裙房4层时,裙房层数应填⼊7。
8、转换层所在层号:应按楼层组装中的⾃然层号填写,例如:地下室3层,转换层位于地上2层时,转换层所在层号应填⼊5。
程序不能⾃动识别转换层,需要⼈⼯指定。
对于⾼位转换的判断,转换层位置以嵌固端起算,即以(转换层所在层号-嵌固端所在层号+1)进⾏判断,是否为3层或3层以上转换。
9、加强层所在层号:⼈⼯指定。
根据《⾼规》10.3、《抗规》6.1.10条并结合⼯程实际情况填写。
10、底框层数:⽤于框⽀剪⼒墙结构。
规范中三种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与选择(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⑶应用范围: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计算公式见《高规》177页。
②《抗震规范》第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
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②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⑶(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⑴《上海规程》第条规定: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倍。
⑵《上海规程》已将三种刚度比统一为采用剪切刚度比计算。
(五)工程算例:⑴工程概况:某工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共27层(包括二层地下室),第六层为框支转换层。
结构三维轴测图、第六层及第七层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
该工程的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3g.⑵1~13层X向刚度比的计算结果:由于列表困难,下面每行数字的意义如下:以“/”分开三种刚度的计算方法,第一段为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算法,第二段为剪切刚度,第三段为剪弯刚度。
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结合规范和盈建科详解
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结合规范和盈建科详解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剪切刚度:1.定义:是反应结构面剪切变形性质的重要参数,其数值等于峰值前剪切刚度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
2.应用:(1)《高规》附录E第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2等效剪切刚度比(对于转换层)γe1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e1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
γe1可按下列公式计算:(2)《抗震规范》第第3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2。
《高规》第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1等效剪切刚度比)。
其条文说明指出楼层侧向刚度比可按本规程附录E.0.1条公式计算。
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1.定义:实际上就是使结构发生单位层间位移角所需要的力。
2.应用:(1)《高规》第条均规定: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1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
(○3侧向刚度比,对于每一层)2)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2可按式()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
(○4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每一层)(2)《高规》附录E中第E.0.2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本规程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
规范中三种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与选择
(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3.5.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4.23.5.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注2:在SATWE软件中没有单独定义薄弱层层数及相应的层号;
注3:本算例主要用于说明三种刚度比在SATWE软件中的实现过程,对结构方案的合理性不做讨论。
⑶计算结果分析
①按不同方法计算刚度比,其薄弱层的判断结果不同。
②设计人员在SATWE软件的“调整信息”中应指定转换层第六层薄弱层层号。指定薄弱层层号并不影响程序对其它薄弱层的自动判断。
12,0.3812,1.6107,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13,0.3310,1.5464,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注1:SATWE软件在进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计算时“地下室信息”中的“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里的值填“0”;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①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5.计算公式见《高规》177页。
②《抗震规范》第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结合规范和盈建科详解
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剪切刚度:1.定义:是反应结构面剪切变形性质的重要参数,其数值等于峰值前剪切刚度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
2.应用:(1)《高规》附录E第E.0.1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2等效剪切刚度比(对于转换层)γe1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e1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5。
γe1可按下列公式计算:(2)《抗震规范》第6.1.14第3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2。
《高规》第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1等效剪切刚度比)。
其条文说明指出楼层侧向刚度比可按本规程附录E.0.1条公式计算。
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1.定义:实际上就是使结构发生单位层间位移角所需要的力。
2.应用:(1)《高规》第3.5.2条均规定: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1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3侧向刚度比,对于每一层)2)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2可按式(3.5.2-2)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
(○4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每一层)(2)《高规》附录E中第E.0.2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本规程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5侧向刚度比,仅对于转换层)(3)《高规》附录E中第E.0.3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尚宜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3)计算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2。
盈建科各种全参数设置
盈建科各种全参数设置盈建科参数设置结构总体信息1、结构体系:按实际情况填写。
2、结构材料信息:按实际情况填写。
3、结构所在地区:⼀般选择“全国”。
分为全国、上海、⼴东,分别采⽤中国国家规范、上海地区规程和⼴东地区规程。
B类建筑和A类建筑选项只在坚定加固版本中才可选择。
4、地下室层数:定义与上部结构整体分析的地下室层数,根据实际情况输⼊,⽆则填0。
5、嵌固端所在层号:(P219~224)抗规6.1.14条: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如果地下室⾸层的侧向刚度⼤于其上⼀层侧向刚度的2倍,可将地下⼀层顶板作为嵌固部位;如果不⼤于2倍,可将嵌固端逐层下移到符合要求的部位,直到嵌固端所在层侧向刚度⼤于上部结构⼀层的2倍。
由于剪切刚度⽐的计算只与建筑结构本⾝的特性有关,与外界条件(如回填⼟的影响、是否为地下室等)⽆关,所以在计算侧向刚度⽐适宜选⽤剪切刚度⽐。
在YJK中的结果⽂件wmass.out中,剪切刚度是RJX1、RJY1,可从地下⼀层逐层计算与地上⼀层的剪切刚度⽐,出现⼤于2或四舍五⼊⼤于2的,该层顶板即可作为嵌固端。
如果地下室各层都不满⾜嵌固条件,应将嵌固部位设定在基础顶板处,嵌固端所在层号填0。
6、与基础相连构件最⼤底标⾼:7、裙房层数:程序不能⾃动识别裙房层数,需要⼈⼯指定。
应从结构最底层起算(包括地下室),例如:地下室3层,地上裙房4层时,裙房层数应填⼊7。
8、转换层所在层号:应按楼层组装中的⾃然层号填写,例如:地下室3层,转换层位于地上2层时,转换层所在层号应填⼊5。
程序不能⾃动识别转换层,需要⼈⼯指定。
对于⾼位转换的判断,转换层位置以嵌固端起算,即以(转换层所在层号-嵌固端所在层号+1)进⾏判断,是否为3层或3层以上转换。
9、加强层所在层号:⼈⼯指定。
根据《⾼规》10.3、《抗规》6.1.10条并结合⼯程实际情况填写。
10、底框层数:⽤于框⽀剪⼒墙结构。
⾼规10.211、施⼯模拟加载层步长:⼀般默认1.12、恒活荷载计算信息:(P66)1)⼀般不允许不计算恒活荷载,也较少选⼀次性加载模型;2)模拟施⼯加载⼀模式:采⽤的是整体刚度分层加载模型,该模型应⽤与各种类型的下传荷载的结构,但不使⽤于有吊柱的情况;3)按模拟施⼯⼆:计算时程序将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放⼤⼗倍,削弱了竖向荷载按刚度的重分配,柱墙上分得的轴⼒⽐较均匀,传给基础的荷载更为合理。
(完整版)YJK参数设置详细解析
(完整版)YJK参数设置详细解析结构总体信息1、结构体系:按实际情况填写。
1)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过程中出现的⽔平荷载和竖向荷载。
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般⽤预制的加⽓混凝⼟、膨胀珍珠岩、空⼼砖或多孔砖、浮⽯、蛭⽯、陶粒等轻质板材等材料砌筑或装配⽽成。
2)框剪结构:框架-剪⼒墙结构,俗称为框剪结构。
主要结构是框架,由梁柱构成,⼩部分是剪⼒墙。
墙体全部采⽤填充墙体,由密柱⾼梁空间框架或空间剪⼒墙所组成,在⽔平荷载作⽤下起整体空间作⽤的抗侧⼒构件。
适⽤于平⾯或竖向布置繁杂、⽔平荷载⼤的⾼层建筑。
3)框筒结构:如果把框剪结构剪⼒墙布置成筒体,围成的竖向箱形截⾯的薄臂筒和密柱框架组成的竖向箱形截⾯,可称为框架-筒体结构体系。
具有较⾼的抗侧移刚度,被⼴泛应⽤于超⾼层建筑。
4)筒中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由⼼腹筒、框筒及桁架筒组合,⼀般⼼腹筒在内,框筒或桁架筒在外,由内外筒共同抵抗⽔平⼒作⽤。
由剪⼒墙围成的筒体称为实腹筒,在实腹筒墙体上开有规则排列的窗洞形成的开孔筒体称为框筒;筒体四壁由竖杆和斜杆形成的桁架组成则称为桁架筒。
5)剪⼒墙结构:剪⼒墙结构是⽤钢筋混凝⼟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平⼒,这种⽤钢筋混凝⼟墙板来承受竖向和⽔平⼒的结构称为剪⼒墙结构。
这种结构在⾼层房屋中被⼤量运⽤。
6)部分框⽀剪⼒墙结构:框⽀剪⼒墙指的是结构中的局部,部分剪⼒墙因建筑要求不能落地,直接落在下层框架梁上,再由框架梁将荷载传⾄框架柱上,这样的梁就叫框⽀梁,柱就叫框⽀柱,上⾯的墙就叫框⽀剪⼒墙。
这是⼀个局部的概念,因为结构中⼀般只有部分剪⼒墙会是框⽀剪⼒墙,⼤部分剪⼒墙⼀般都会落地的。
7)板柱-剪⼒墙结构:柱-剪⼒墙结构(slab-column shearwall structure),是由⽆梁楼板与柱组成的板柱框架和剪⼒墙共同承受竖向和⽔平作⽤的结构。
规范中三种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与选择(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3.5.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⑶应用范围: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3.5.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1条规定: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5.计算公式见《高规》177页。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
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2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可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2)计算。
γe 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高规》第E.0.2条还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60%。
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2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⑴《上海规程》第6.1.19条规定: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1.5倍。
盈建科各种全参数设置
盈建科各种全参数设置实用文档盈建科参数设置结构总体信息1、结构体系:按实际情况填写。
2、结构材料信息:按实际情况填写。
3、结构所在地区:一般选择全国”分为全国、上海、广东,分别采用中国国家规范、上海地区规程和广东地区规程。
B类建筑和A类建筑选项只在坚定加固版本中才可选择。
4、地下室层数:定义与上部结构整体分析的地下室层数,根据实际情况输入,无则填0。
5、嵌固端所在层号:(P219~224)抗规6.1.14条: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如果地下室首层的侧向刚度大于其上一层侧向刚度的2倍,可将地下一层顶板作为嵌固部位;如果不大于2倍,可将嵌固端逐层下移到符合要求的部位,直到嵌固端所在层侧向刚度大于上部结构一层的2倍。
由于剪切刚度比的计算只与建筑结构本身的特性有关,与外界条件(如回填土的影响、是否为地下室等)无关,所以在计算侧向刚度比适宜选用剪切刚度比。
在YJK中的结果文件wmass.out中,剪切刚度是RJX1 RJY1可从地下一层逐层计算与地上一层的剪切刚度比,出现大于2或四舍五入大于2的,该层顶板即可作为嵌固端。
如果地下室各层都不满足嵌固条件,应将嵌固部位设定在基础顶板处,嵌固端所在层号填0。
实用文档6、与基础相连构件最大底标高:7、裙房层数: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裙房层数,需要人工指定。
应从结构最底层起算(包括地下室),例如:地下室3层,地上裙房4层时,裙房层数应填入7。
8转换层所在层号:应按楼层组装中的自然层号填写,例如:地下室3层, 转换层位于地上2层时,转换层所在层号应填入5。
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转换层,需要人工指定。
对于高位转换的判断,转换层位置以嵌固端起算,即以(转换层所在层号-嵌固端所在层号+1 )进行判断,是否为3层或3层以上转换。
9、加强层所在层号:人工指定。
根据《高规》10.3、《抗规》6.1.10条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填写。
10、底框层数:用于框支剪力墙结构。
盈建科各种参数设置
盈建科各种参数设置盈建科参数设置结构总体信息1、结构体系:按实际情况填写。
2、结构材料信息:按实际情况填写。
3、结构所在地区:⼀般选择“全国”。
分为全国、上海、⼴东,分别采⽤中国国家规范、上海地区规程和⼴东地区规程。
B类建筑和A类建筑选项只在坚定加固版本中才可选择。
4、地下室层数:定义与上部结构整体分析的地下室层数,根据实际情况输⼊,⽆则填0。
5、嵌固端所在层号:(P219~224)抗规条: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如果地下室⾸层的侧向刚度⼤于其上⼀层侧向刚度的2倍,可将地下⼀层顶板作为嵌固部位;如果不⼤于2倍,可将嵌固端逐层下移到符合要求的部位,直到嵌固端所在层侧向刚度⼤于上部结构⼀层的2倍。
由于剪切刚度⽐的计算只与建筑结构本⾝的特性有关,与外界条件(如回填⼟的影响、是否为地下室等)⽆关,所以在计算侧向刚度⽐适宜选⽤剪切刚度⽐。
在YJK中的结果⽂件中,剪切刚度是RJX1、RJY1,可从地下⼀层逐层计算与地上⼀层的剪切刚度⽐,出现⼤于2或四舍五⼊⼤于2的,该层顶板即可作为嵌固端。
如果地下室各层都不满⾜嵌固条件,应将嵌固部位设定在基础顶板处,嵌固端所在层号填0。
6、与基础相连构件最⼤底标⾼:7、裙房层数:程序不能⾃动识别裙房层数,需要⼈⼯指定。
应从结构最底层起算(包括地下室),例如:地下室3层,地上裙房4层时,裙房层数应填⼊7。
8、转换层所在层号:应按楼层组装中的⾃然层号填写,例如:地下室3层,转换层位于地上2层时,转换层所在层号应填⼊5。
程序不能⾃动识别转换层,需要⼈⼯指定。
对于⾼位转换的判断,转换层位置以嵌固端起算,即以(转换层所在层号-嵌固端所在层号+1)进⾏判断,是否为3层或3层以上转换。
9、加强层所在层号:⼈⼯指定。
根据《⾼规》、《抗规》条并结合⼯程实际情况填写。
10、底框层数:⽤于框⽀剪⼒墙结构。
⾼规11、施⼯模拟加载层步长:⼀般默认1.12、恒活荷载计算信息:(P66)1)⼀般不允许不计算恒活荷载,也较少选⼀次性加载模型;2)模拟施⼯加载⼀模式:采⽤的是整体刚度分层加载模型,该模型应⽤与各种类型的下传荷载的结构,但不使⽤于有吊柱的情况;3)按模拟施⼯⼆:计算时程序将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放⼤⼗倍,削弱了竖向荷载按刚度的重分配,柱墙上分得的轴⼒⽐较均匀,传给基础的荷载更为合理。
最新剪切刚度、剪弯刚度
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比值刚度的使用方法。
1 转换层在1层时,采用剪切刚度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
2 转换层在2层时,采用剪弯刚度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
3 转换层在3层及3层以上时,采用剪切刚度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
同时采用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比值刚度验算转换层侧向刚度尚不应小于其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4 验算地下室是否可作嵌固部位时采用剪切刚度(《抗震规范》6.1.14)5 其余结构按规范选用侧刚计算方法。
6 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比值刚度只能用于计算楼层间刚度比值,不得用于其它刚度计算,如有地下室,地下室回填土刚度输0。
第二章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与选择(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⑶应用范围: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
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
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
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结合要求规范和盈建科详解
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结合要求规范和盈建科详解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是结构工程中常用的刚度指标。
剪切刚度是指结构在剪切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的抵抗能力;剪弯刚度是指结构在同时受到剪切荷载和弯矩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的抵抗能力;侧向刚度是指结构在水平方向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的抵抗能力。
在规范中,针对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有相应的要求和规定。
以下是对这些要求和规定的详细解释。
对于剪切刚度,规范要求根据结构的类型和使用条件设计相应的剪切刚度。
例如,对于钢结构,一般要求剪切刚度应满足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不产生明显剪切变形。
对于混凝土结构,剪切刚度的设计要满足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不产生明显剪切开裂。
对于剪弯刚度,规范要求根据结构在工作荷载下的变形要求,决定相应的剪弯刚度。
特别是对于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要求剪弯刚度设计应满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韧度要求。
规范中还对剪弯刚度的计算和验算方法有详细的规定,如对于钢结构,剪弯刚度的计算一般按照焊接接头的刚度计算方法进行;对于混凝土结构,剪弯刚度的计算可以按照截面的叠加法进行。
对于侧向刚度,规范要求根据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形要求,决定相应的侧向刚度。
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桥梁等结构,要求侧向刚度设计应满足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刚度要求。
规范中还对侧向刚度的计算和验算方法有详细的规定,如对于墙体结构,侧向刚度的计算一般按照墙体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对于桥梁结构,侧向刚度的计算可以按照矩形截面的单元法进行。
在盈建科方面,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的设计是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
首先,需要根据结构的类型和使用条件,合理确定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的设计要求。
其次,需要进行适当的材料选型和截面形状设计,以满足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的设计要求。
最后,需要进行相应的计算和验算,确保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得到满足,并符合规范的要求。
综上所述,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侧向刚度的设计是结构工程中的重要内容,规范和盈建科都提供了详细的要求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
剪切刚度:
1.定义:
是反应结构面剪切变形性质的重要参数,其数值等于峰值前剪切刚
度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
2.应用:
(1)《高规》附录E第E.0.1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2等效剪切刚度比(对于转换层)γe1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e1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5。
γe1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2)《抗震规范》第6.1.14第3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2。
《高规》第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1等效剪切刚度比)。
其条文说明指出楼层侧向刚度比可按本规程附录E.0.1条公式计算。
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
1.定义:
实际上就是使结构发生单位层间位移角所需要的力。
2.应用:
(1)《高规》第3.5.2条均规定: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
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
1
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3侧向刚度比,对于每一层)
2)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
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
2
可按式(3.5.2-2)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
(○4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每一层)
(2)《高规》附录E中第E.0.2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本规程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5侧向刚度比,仅对于转换层)
(3)《高规》附录E中第E.0.3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尚宜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3)计算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
等效侧向刚度比γ
e2。
γ
e2
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
e2
不应小于0.5,抗震设计
时γ
e2
不应小于0.8。
(○6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也叫等效剪弯刚度比)
剪弯刚度:
1.定义:
实际上就是单位力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其刚度比也就是层间位移角之比。
它能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的影响,但没有考虑上下层对本层的约束。
2.应用:
《高规》附录E中第E.0.3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尚宜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3)计算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
向刚度比γ
e2。
γ
e2
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
e2
不应小于0.5,抗震设计时γ
e2
不应小于0.8。
(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也叫○7等效剪弯刚度比)
三者的详解与盈建科应用:
○
1等效剪切刚度比 ○
2等效剪切刚度比,对于转换层 ○
3侧向刚度比,对于每一层 ○
4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每一层 ○
5侧向刚度比,仅对于转换层 ○
6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 ○
7等效剪弯刚度比
RJX1,RJY1,RJZ1:等效剪切刚度 Ratx ,Raty: ○1等效剪切刚度比 RJX3,RJY3,RJZ3:侧向刚度 Ratx1,Raty1:○3侧向刚度比 Ratx2,Raty2:○4等效侧向刚度比 1. ○1等效剪切刚度比
用于判断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即地下室刚度与首层刚度的比值不小于2,盈建科判断条件是Ratx 和Raty 均要小于0.5。
高规附录E 第E.0.1条式:⎪⎪⎭
⎫ ⎝⎛⎪⎪⎭⎫ ⎝⎛==
Γ22211112
22111/h A G h A G h h A G A G e 式中
i
i
i h A G 为等效剪切刚度,即盈建科中的RJX1,RJY1,RJZ1。
第3层Ratx=第3层RJX1/第2层RJX1=2.7634/2.2722=1.2162
或者按下图的剪切刚度比:判断条件为刚度比不小于
2
X 向刚度比=22.115/2.2722=9.7328=1/第2层的Ratx1 Y 向刚度比=20.651/2.0102=10.2730=1/第2层的Raty1
2. ○3侧向刚度比
用于判断结构刚度是否满足高规3.5.2第1条,判断条件Ratx1和Raty1均不小于1。
高规式 3.5.2-1:⎪⎪⎭
⎫ ⎝⎛∆⎪⎪⎭⎫ ⎝⎛∆=∆∆=
Γ++++1111
1/i i i i i i i i V V V v ,由此式可看出侧向刚度比
为
i
i
V ∆,即盈建科中的RJX3,RJY3,RJZ3。
第2层Ratx1=MIN{第2层RJX3/(70%*第3层RJX3),第2层RJX3/(80%*
第3~5层RJX3的平均值}=MIN{4.5450/(3.0026x70%),4.5450/(80%*(3.0026+2.4838+2.6692)/3)}=2.0898
3.○
4等效侧向刚度比
用于判断结构刚度是否满足高规3.5.2第2条,判断条件Ratx2和Raty2均不小于1。
高规式3.5.2-2:1
111+++∆∆=
Γi i
i i i i h h V v
第2层Ratx2=第2层RJX3/(90%*第3层RJX3)*(h2/h3)= 4.5450/
(3.0026x90%)x(3.8/3.5)=1.8260
注: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1.5倍时取相邻上层刚度的110%;当本层为嵌固层时相邻上层的150%。
4.○2等效剪切刚度比,对于转换层
用于判断有转换层的结构,且转换层在1、2层时的刚度是否满足要求,判断条件:非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5。
高规附录E 第E.0.1条中式1
2
22111h h x
A G A G e =
Γ
=Γ1e 第2层RJX1/第3层RJX1 = 52.962/3.3252,52.962=15.9272
与Ratx 的区别:1、Ratx 表示的是本层与相邻下层的等效剪切刚度比,1
e Γ表示的是本层与相邻上层的等效剪切刚度比;2、Ratx 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1e Γ用于判断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结构刚度要求(转换层在1、2层时)。
5.○5侧向刚度比,仅对于转换层
用于判断有转换层的结构,且转换层在2层以上时的刚度是否满足要求,判断条件:按高规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式:i
i i i V v ∆∆=
Γ++11
1
第7层X 向等效侧向刚度比=第7层RJX3/第8层RJX3=1.4280/2.8356=0.5036
转换层的等效侧向刚度比与Ratx1、1Γ的区别:转换层的侧向刚度比为本层的侧向刚度比与相邻上层的比值;Ratx1为本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层侧向刚度的70%的比值或本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3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的比值;1Γ为本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层侧向刚度的比值或本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3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比值。
6.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
用于判断有转换层的结构,且转换层在2层以上时的刚度是否满足要求,判断条件:非抗震设计时γe2不应小于0.5,抗震设计时γe2不应小于0.8。
高规附录E 第E.0.3条:2121211
221/1H H H H e ∙⎪⎪⎭
⎫ ⎝⎛∆⎪⎪⎭⎫ ⎝⎛∆=∆∆=Γ 式中:
1.1∆、2∆为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的侧向位移,即剪弯刚度;
2.1/1∆、2/1∆为使结构发生单位层间位移角所需要的力,即侧向刚度;
3.H1/H2为高度修正系数。
因此,γe2为等效侧向刚度比,也为等效剪弯刚度。
γe2=5.1170/7.3216*22.8/19.8=0.8048
三者的适用:
非转换结构需满足:
1、地下室顶板为嵌固端时,满足○1等效剪切刚度比;
2、每一层满足○3侧向刚度比或○4等效侧向刚度比。
(注:此刚度比是在地震力作用的条件下,非抗震地区可视情况判断。
)
转换层在1、2层时需要满足:
1、地下室顶板为嵌固端时,满足○1等效剪切刚度比;
2、非转换层满足○3侧向刚度比或○4等效侧向刚度比;
3、转换层满足○2等效剪切刚度比
转换层在2层以上时需要满足:
1、地下室顶板为嵌固端时,满足○1等效剪切刚度比;
2、非转换层满足○3侧向刚度比或○4等效侧向刚度比;
3、转换层满足○5侧向刚度比、○6等效侧向刚度比(○7等效剪弯刚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