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教育学生要爱护实验器材,养成节约使用物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策略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巩固所学知识。
2.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如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平面镜,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教室内的平面镜吗?它们是如何成像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如蜡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虚像、物像等大、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穿衣镜、化妆镜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一个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模拟照镜子、猜物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3.创设问题情境,如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平面镜,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教室内的平面镜吗?它们是如何成像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四)总结归纳
1.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物理)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平面镜成像是如何发生的?”“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如何用光线表示平面镜成像?”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教师适时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验证问题答案,提高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实验探究中的发现和心得,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设立小组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促进小组成员积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提高其知识梳理能力。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平面镜成像吗?你们认为平面镜成像是什么原理呢?”激发学生思考,引发讨论。
3.教师总结:平面镜成像是一种光学现象,它是光的反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光线反射、成像规律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并进行总结。
2.教师提醒学生在作业中注意成像特点、原理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更多知识,提高其拓展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穿衣镜、化妆镜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观点,共同探讨问题答案,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4.3《平面镜成像》教案
课题名 4.3平面镜成像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科学思维通过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体会虚像的形成原因。
三、科学探究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平面镜,两支相同的蜡烛、支架、方格纸(或刻度尺)、火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国家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
在平静的水面,国家大剧院和它的倒影相映成趣,宛如一个巨大的蛋壳。
这个倒影实际上就是大剧院在水中的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后,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二、新课教学(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人照镜子时,看到镜的像和人的大小相等。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可能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实验器材:平面镜,两支相同的蜡烛、支架、方格纸(或刻度尺)、火柴。
提示:设计实验时,应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和猜想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证实或否定你的猜想。
实验中要如实、准确地记录实验结果。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玻璃板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接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材分析继上一节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之后,本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上来。
这节一方面是“光反射现象”的重要应用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内容“光的折射现象”做些方法和知识上的准备,教材的顺序安排很好地吻合了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并且再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即:意在用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索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去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平面镱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探究方法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能力。
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实验器材并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4、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验进行证实与证伪。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整个过程。
难点: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和分析评估。
四、教学方法:本节平面镜成像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分析与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全套、玻璃板、平面镜、蜡烛、电池、火柴、烧杯、水、方格纸、刻度尺等。
六、教学设计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诸如:像与物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比物小;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这些猜想,都值得鼓励。
让学生针对以下主要问题进行讨论:要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应选用哪个物体来作镜面?平面镜还是平板玻璃?经讨论学生一般能找出用平板玻璃做实验的理由。
选择什么物体来成像效果最好、最清楚?学生可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讨,并分组得出结论。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大小等关系。
3025.人教版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教案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生答: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生答: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八年级物理上册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平面镜成像
同学门拿起已经准备好的镜子观察自己的像。
老师讲述观察像时注意的问题:观察自己与像的大小关系;观察自己眨右眼睛时像眨的是哪只眼睛;自己远离和靠近镜面时
根据上述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合作交流。
学生组装好器材后,将一个棋子放到一定距离找到它的像,用一张白纸放到像的位置处,白纸上没有这个像,得出结论:像
(3)像与物体的线与平面镜垂直;
(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风景图片,引导同学看到了自然美,还有对称美。
引出结论并板书: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平面镜成虚像
教师:这些美丽的图片给我们美轮美奂的视觉
律,那么请一个同学到前面画一下成像光路图。
(利用电子白
)。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特点(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局部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根底上,缺少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教材在处理这局部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初二学生探究根底和知识储藏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根底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安排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商量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
教材还特意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一般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根底与现代化的联系。
实际的教学过程说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根底知识的重要性,排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奇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依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一般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③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感情态度价值观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觉〞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策略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利用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科学方法,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例如,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索意识。例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在进行实验时,小组成员共同观察现象,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像的大小、距离、虚实等。
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3.学会使用平面镜进行成像实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2.进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例如,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例如,对学生在实验、讨论等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例如,学生在课后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教师进行反思和调整。
2.引导学生运用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科学方法,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4.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4.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国家大剧院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宛如一个巨大的蛋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个倒影实际上就是大剧院在水中的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你就学习新课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当你站在平面镜前,就会看到平面镜里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这就是你的像。
当你走近平面镜,它也向你走来;当你远离平面镜,它也随之远去;当你举起左手,它却举起了右手。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实验思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键是要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呢?我们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探究。
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的位置与像的位置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确定了像的位置,再比较像跟物体的位置和大小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
【实验过程】(1)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
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玻璃板前,通过移动未点燃的蜡烛,找到点燃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标记蜡烛和像的位置。
测量蜡烛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2)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实验时注意观察点燃蜡烛的像的大小是否随蜡烛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3)换用长度不同的蜡烛,再做几次实验。
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像的大小和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次数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1 30°30°2 45°45°3 35°35°【分析论证】①A与B是完全相同的两根蜡烛,直到从玻璃板前面看到蜡烛B好像在点燃着一样,即B与A的像完全重合。
分析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归纳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在教学《平面镜成像》这一章节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以便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是我的一些反思和计划:
首先,我注意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说明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学生在七年级的物理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光学基础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等。这为他们在八年级学习平面镜成像提供了基础。然而,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和特点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巩固。在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思维方式。
7.反馈表格:准备学生反馈表格,以便于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以便于教师进行教学改进。
8.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将教材内容、实验步骤、多媒体资源等进行整合,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9.教学计划:制定本节课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时间分配等,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3.结合课堂讨论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本质;
3.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探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这些资源应包括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图、实验结果图、实际应用场景图片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四章 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3节平面镜成像【2022年版课标要求】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探究;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发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两根相同的蜡烛、平面镜、大白纸、玻璃板、球面镜、刻度尺学生:三角尺、大白纸、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动画——猴子捞月,提出问题:为什么猴子误以为月亮掉进了水里?让学生思考(附:动画要点图片)学生分析:水面就像一面镜子,就像人照镜子一样,镜子里面出现人的像,同样道理,水里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出探究的课题——《平面镜成像》。
二、新知探究(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学生小组中提前准备镜子,让学生照照镜子,感知平面镜成像,教师通过PPT展示,介绍平面镜成像中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从平面镜外面,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的与外面物体相同的另一个物体。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猜想,并将猜想归类。
学生猜想、讨论、表达观点。
教师分类汇总学生的观点,去除不合理的猜想,归纳总结:(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教师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学生活动: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如: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可以用两支相同的笔。
学生实验:用两支相同的笔进行实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实验成功了吗?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另一支完全相同的笔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另一支笔,而看不见像,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4.3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镜子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学生互动,提问并引导他们思考,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小组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我组织了多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我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例如,“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否适用于所有物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否始终保持不变?”等。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问题,并共同寻找答案。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我精心设计了多种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例如,我利用教室里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同时,我还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妆镜、穿衣镜等。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玻璃板成像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实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我拿出了一面小镜子,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自己,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够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像?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个实例,我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到平面镜成像的概念,激发他们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
3.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4.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学习和成长。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明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引导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镜、哈哈镜等,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形式展示平面镜成像的过程,使抽象的物理现象变得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如学生常见的镜子、玻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思考。
3.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
物理:2.3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2.3 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理解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和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的应用。
2、难点:(1)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教具准备:玻璃板相同的蜡烛2只火柴白纸刻度尺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平时在你照镜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这个“你”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与光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平面镜成像。
二、进行新课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有什么特点呢?(2)猜想或假设: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3)设计和进行实验:照课本图2.3-1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一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着在平面镜的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蜡烛像的位置,就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上面的实验。
用直线把每次蜡烛和它的像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入下表。
思考: ·实验中为什?因为玻璃板既透光又反光,便于观察。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 3 节平面镜成像讲课方案(新人教版)第 3 节平面镜成像知识与技术 1 .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色。
2 .认识平面镜成虚像,知道虚像是如何形成的。
3 .理解平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 .初步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色”的研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 .经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辉的作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色”中意会物理现象的美好与友善,获取“发现”成功的欢喜。
2 .培育脚扎实地的科学态度。
3 .经过对平面镜、球面镜应用的认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要点平面镜成像的特色。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如何形成的。
平面镜 ( 大小形状各不一样样 ) 、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凹透镜、激光演示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量角器、火柴、夹子、白纸一张、透明胶条、多媒体课件。
一、创办情境,导入新知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
用它可以照出人的“容貌”和各样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自己的形状相同。
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此刻镜子里的“容貌”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虑: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如何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如何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相关系吗?这些问题,其实不要修业生马上回答,目的是为了惹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确定基础。
二、自主合作,感觉新知回顾从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联合生活实质,完成《研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 平面镜成像的特色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色。
目的:(1) 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 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8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4、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2、让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体会替代的研究方法。
3、在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沟通、提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与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像的理解。
【教学准备】2 / 8教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学生:平面镜、玻璃板、直尺、直角三角板、蜡烛、火柴、大头针、方格纸、白纸、凸面镜、凹面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欣赏刘全利、刘全和表演的《照镜子》片断。
教师指着一位同学,问大家:“我们俩能不能表演这个小品?”生回答:“不能,你们俩长得不一样。
”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镜子表面都是平的,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在镜子里的物体叫做像。
要表演好这个小品,除了两人要长得一样外,还需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其它特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
板书课题:平面镜成像。
投影: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会“等效替代法”研究问题,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3、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1、在活动中感悟虚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平面镜来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并将你在镜中看到的像想办法呈现出来。
学生观察、思考,并进行尝试。
很多学生用手直接找平面镜中的像,还有的想用白纸来呈现平面镜中的像,都失败了。
3 / 8就在学生茫然的时候,教师及时对学生作出了指导: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不能用光屏承接的。
2、在活动中提出合理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你对自己平面镜中的像的观察及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本身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提出你的合理才想。
学生思考交流。
师:每个小组用一句话说出你们的猜想,注意听清别人的发言,后面的回答不能重复,最后进行补充。
生1: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是一样的。
生2: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生3: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大小不相等,像远小近大。
生4: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生5: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是对称的。
生6:平面镜成的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需要去验证的猜想。
3、设计实验。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怎样研究我们的这些猜想呢?首要的是先要确定像的位置。
开动脑筋,发挥集体智慧,你有些什么办法?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师:下面每一小组派一同学发言,主题是你用什么方法确定了像的位置。
一组:(将他的一个手指放在镜后某一位置)像在这儿。
师:请同组的另一位同学也用这个方法找一下像的位置。
4 / 8另一同学给大家演示时,却找了另一个位置。
这时很多同学在摇头。
教师指出:那是你的感觉,不准确。
二组:我们组的方法是首先在平面镜前后各放一把直尺,并且直尺与平面镜垂直。
然后在镜前的直尺上10cm处放一物体,发现镜中的像也刚好在直尺的10cm处。
说明像和物到镜子的距离相等。
这是很多同学都认同了二组的观点。
但也有学生提出:我们看到的镜中的直尺是镜前直尺的像,并非放在镜后的直尺。
那么镜中的直尺与镜前的直尺长度相等吗?师:确定像的位置成为我们探究活动的基础和关键。
我给你们提个醒,只有平面镜能成像吗?你能用你们实验桌上的一块镀膜玻璃板,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等物品,确定点燃的蜡烛的像的位置吗?教师说到这里,停顿了几秒钟后,已经不断地有学生开始观察那块镀膜玻璃板了。
还有的学生已经尝试着用玻璃板去找像的位置了。
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
生:我们发现,玻璃板也能象平面镜一样成像,且玻璃板是半透明的,放在它背后的物体可以看到。
因此,我们可以把蜡烛甲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再拿另一只没有点燃的蜡烛乙直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其位置,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甲的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蜡烛甲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位置。
师:你很了不起,因为你很准确的找到了像的位置。
4、进行实验。
实验前,教师提醒学生明确:实验中应收集哪些信息或数据?怎样获得?每一步都应明确目的,要观察什么?或要记录什么?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在课本中的表格中,如认为表格中的项目不全,可自己添加。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帮助答疑解困。
5、交流评估。
5 / 8小组实验后,老师请不同小组展示小组的研究方法及得到的结论,学生交流。
一组:我们本来认为近大远小,可是我们发现A蜡烛放在玻璃板前不同远近的地方,B蜡烛总可以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始终是一样大的。
师:对一组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你有什么想法?生1:他们小组织研究了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物大小的关系,我觉得还应再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
所以他们的实验是不完善的。
生2:尽管他们的实验过程还需进一步完善,但他们把A蜡烛放在不同的地方,多次进行实验探究,值得我们小组学习。
生3:我认为在他们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再稍微改进一下,增加“分别用直尺量出像和物到玻璃板(平面镜)”这一步骤,就很好了。
二组:我们用了两支蜡烛,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镀膜玻璃前的格子纸上,用另一支蜡烛B移动使它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一样大。
然后数A和B到镜前的格子数一样,说明距离相等。
师:对二组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多数同学都赞同二组的实验方法。
三组:我们用的是白纸,前面放一颗大头针A,当另一颗大头针B与A的像完全重合时,在纸上扎一个小孔,把两个小孔用线连接,发现两个小孔的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再用直角三角板量度两小孔到玻璃板的距离分别为11.5cm和11.4cm。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能是测量过程中存在实验误差。
我们考虑到误差的原因,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像距等于物距。
师:对三组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生:既然实验会出现误差,那我们在得出结论时,我们到底怎样才能知道这个结论是准确还是不准确的呢?6 / 8师:非常好!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
既然实验过程中会存在实验误差,所以我们就不能仅凭一次实验得出结论,每一组探究过程中都要多次实验,同时我们在全班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就说明这个结论不是偶然的,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师:我们一起总结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生:等大、等距,连线垂直。
板书:等大、等距,连线垂直。
师:前面的同学说左右相反是因为参照物不同的一种不准确的说法,师:你还有什么疑惑及新问题?生: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那为什么我们离平面镜近时觉得像大,而离平面镜远时觉得像小呢?师:我们看到平面镜中的像近大远小是因为视角的不同。
师:出示视角图,等高的物体当离人眼远近不同时,所夹得视角不同,近时视角大,所以我们觉得它大,反之则认为它小。
三、虚像1、交流互助,深入理解。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那究竟这个像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阅读课文“虚像”部分,进一步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含义。
结合图示,同桌相互讲一讲,说一说。
班内展示,思考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平面镜后面没有实际的光线。
人感觉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子后面某一点射出的,实际上是根据人的直觉:光线都是沿直线传播,人感觉镜子后面的那个发光点就是物体的的像,因为镜后不是实际光线汇合而成的,所以是虚像。
2、欣赏应用。
7 / 8(1)播放生活中的一些画面,在轻松柔和的声乐中,感受平面镜成像的对称美。
(2)小游戏:模拟平面镜中的像。
让学生同桌配合,做一些简单的人体侧躯运动。
一人代表物,另一人代表镜中的像。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师:请同学们自学“凸面镜和凹面镜”,了解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和有什么应用。
五、梳理整合,迁移提高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用你喜欢的图示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画图。
2、各小组推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取长补短,知识框架得到修正、完善。
3、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教学反思】1、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用了一些时间。
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的,正是这个环节舍得花时间,才有了后面探究环节的层层深入,相扣相连,才有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虚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
在课上,我设计了“将你在镜中看到的像想办法呈现出来”这一活动,通过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形成对于虚像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实验设计及对其中替代这种研究方法埋下了伏笔。
8 / 83、在得出实验结论后,我又问同学除了刚才的实验结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猜想。
此时学生普遍提不出问题,表现为思维短路。
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很多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包办代替,他只是一名听众。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问题走出课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驯服的工具。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