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交通学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2024年交通标志检测与分类算法研究》范文

《2024年交通标志检测与分类算法研究》范文

《交通标志检测与分类算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交通标志的检测与分类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交通标志作为道路交通的重要信息来源,对于保障行车安全、提高交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交通标志的检测与分类算法,对于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二、交通标志检测算法研究1. 传统检测算法早期的交通标志检测主要依靠传统的图像处理技术,如边缘检测、颜色分割、形态学处理等。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手动设置阈值和参数,对于复杂多变的交通场景适应性较差。

2. 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算法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交通标志检测算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这些算法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学习交通标志的特征,实现更准确的检测。

常见的检测算法包括Faster R-CNN、YOLO、SSD等。

三、交通标志分类算法研究1. 基于手工特征的分类算法早期的交通标志分类主要依靠提取图像中的手工特征,如HOG、SIFT等。

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交通标志的形状、颜色等视觉信息,但对于相似或部分遮挡的交通标志,分类效果不佳。

2.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算法深度学习可以通过多层神经网络自动学习图像中的高级特征,实现更准确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算法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

这些算法可以在大量数据中学习交通标志的细节特征和上下文信息,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四、算法优化与改进针对交通标志检测与分类的难点和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优化和改进措施。

例如,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提高算法对关键区域的关注度;通过数据增强扩大训练集的多样性,提高算法的泛化能力;通过融合多种算法的优势,提高检测和分类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五、实验与分析本部分通过实验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实验采用公开的交通标志数据集,对比传统算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在检测和分类任务上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在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指标上均优于传统算法,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探析

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探析

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探析一、发展历史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学校管理实践,研究和解决学校管理中的心理问题的学科。

在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接触和引入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学者们开始研究人们在学校管理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

在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学校领域也面临了全面的改革。

优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得学校管理心理学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学校管理需求,学校管理心理学开始融合西方先进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管理心理学实践模式。

在这一时期,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逐渐向学校的组织治理、人际关系管理、学生心理健康、师生关系、教师心理健康等方面转变。

进入21世纪,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校管理的全面深化,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现在,学校管理心理学已经成为学校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与教育管理、学校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着学校管理模式和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二、研究现状1. 学校组织治理的心理学研究学校组织治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其有效性和科学性关系到学校的整体运行。

学校管理心理学通过对学校组织治理的心理过程、决策行为、领导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如何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等问题,为学校提供了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2. 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在现代社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校管理心理学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探讨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源、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干预措施和心理辅导方法,为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展望与建议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学科,其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对策的创新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300字》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对策的创新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300字》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对策的创新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开题报告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新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汽车。

这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缩短人们外出的时间,提高了生活与工作的效率。

另一方面,伴随着物流的发展,运输车辆的数目也不断增加。

这种情况有助于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我国的内需。

可是,它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造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给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运行带来很大的不便。

因为伴随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却相对的落后。

不少城市规划者当时在规划市政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的当前的交通情况。

这便容易导致当前道路交通车辆承载能力的供需矛盾突出,引发城市交通拥堵的发生。

当前,我国的不少城市已经出现了交通拥堵,给交通的运行带来了不少压力。

北京市就是典型的例子。

完善交通管理,避免交通拥堵出现的意义更为突出。

交通顺畅有助于城市交通的顺利运行,这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便利。

当前,不少上班族由于交通的拥堵而上班迟到,其工作效率受到严重影响,而交通问题的解决必然能够大大降低因交通问题而带来的运行障碍。

另外,交通的便捷性能够给市民带来舒适感,能够增强市民的幸福感。

相反,城市交通拥堵则容易提高市民的焦虑感,严重影响其幸福感。

为此,城市交通问题是提升市民幸福感的一个关键措施。

再次,交通环境是人们评价一个城市的重要依据。

混乱的交通环境必然会使城市形象大打折扣。

最后,城市交通拥堵会增加城市的行政成本,严重影响行政的效率。

严重的城市拥堵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成本。

一般来说,交通拥堵的成本大约能占GDP的1%到3%,当交通拥堵发展到一定严重的程度,城市的运行压力降会大大增加,甚至出现城市瘫痪的情况。

因此,优化交通管理,保证交通顺畅可以提高城市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可见,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仅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此问题,具体分析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其目的和意义也就在于此。

分心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影响机理与建模研究

分心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影响机理与建模研究

分心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影响机理与建模研究一、内容综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分心驾驶行为已经成为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分心驾驶是指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因注意力分散而忽略了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判断,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分心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影响机理与建模研究的综述,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次本文对分心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表明分心驾驶会导致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决策失误率增加、车道保持能力降低等问题,从而降低道路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水平。

此外分心驾驶还可能引发其他驾驶员的模仿行为,进一步加剧道路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率。

本文对分心驾驶行为的建模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目前针对分心驾驶行为的建模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行为特征的建模方法、基于认知过程的建模方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建模方法等。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驾驶员的分心程度和交通安全风险,为制定有效的交通安全管理和干预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通过对分心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影响机理与建模研究的综述,揭示了分心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的潜在威胁,并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分心驾驶行为的定义体系、深入挖掘其影响机理以及探索更有效的建模方法,以期为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作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随之而来的交通问题也日益严重,其中分心驾驶行为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心驾驶行为包括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观看视频、与乘客交谈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还可能导致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受到威胁。

因此研究分心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机理和建模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介效应在我国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介效应在我国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4 5 8 (0 0 0 — 0 1 0 1 7 — 7 7 2 1 )5 0 9 — 3
应 . 中 介 的 调 节 变 量 和 有 调 节 的 中 介 变 量 . 分 中 介 和 有 部
完全 中介 、 中介效 应与 间接 效应 . 等等 。考 虑 自变量 X 对
第1 9卷 第 5期
21 0 0年 9月
重 庆 电子 工程 职 业 学 院 学报
o r a fCho g i g Co e e o e to i  ̄n e u n lo n qn U  ̄ f Elcr nc En i e
Vo . 9 11 N O. 5 S t 2 1 e) . 00
量 ” “ 介 效 应 ” 论 文 有 l 左 右 从 发 表 的 论 文 来 或 中 的 6篇 看 , 文 的 质量 和 水平 较 低 . 多 只做 了定性 分 析 , 计 论 大 统 分 析 、建 立 结 构 方 程 的 较 少 且 对 于 中 介 效 应 的 检 验 非 常 粗略 。温 忠麟 、 杰 泰等认 为 , 其 原 因可能 在 于我 国缺 侯 究 少 方 法 论 的 研 究 。 其 是 中 介 效 应 检 验 统 计 f1 。 但 到 尤 14 ] ̄0 6
义[ 一 。 中介 效应 都 是 间接 效应 . 间接 效 应 不一 定是 但
中 介 效 应 Ⅲ 在 因 果 链 中 任 意 一 个 变 量 . 控 制 了它 前 面 。 当
而 国内对 中介 变 量 的研 究 相对 国外 要 少 .但是 存在 一个 不 断上升 和 深入 的过 程 我们 根据 中国期 刊 网的检 索结 果 发现 . 19 ~ 0 3年 在标 题或 关键 词 中含 有 “ 在 9 8 20 中介 变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深入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推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阐述其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全面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内容、方法、师资力量、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等。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展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逐渐受到关注。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尝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应对学业和就业压力。

进入21世纪,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全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此后,各高校纷纷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覆盖了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阶段。

发展心理学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再思考

发展心理学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再思考

发展心理学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再思考梁贞巧,伍辉燕(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3摘 要:当前发展心理学在生态化发展观、毕生发展观、学科相互融合思潮、跨文化比较思潮的影响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研究范围及对象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展望发展心理学的未来,前途是乐观的,发展心理学将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探索中继续深入。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现状;趋势The Recon si dera ti on of D evelop m en t a l Psychology ’s Curren t S itua ti on and D evelop i n g TrendAbstract:Nowadays,affected by the concep ti on of ecol ogy,life s pan,subject a malga mati on and cr oss -culture,devel opmental p sy 2chol ogy has got rich achieve ment in its extending range and objects,and upgrading methods .Looking f or ward t o the future of devel opmen 2tal p sychol ogy,we could find out that it will go deep int o the contents,methods and app licati ons of research .Key words:devel opmental p sychol ogy;current situati on;devel op ing trend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8)0320008203 发展心理学是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未来交通2024年新型交通工具的前沿探索

未来交通2024年新型交通工具的前沿探索
蒸气。
充电设施建设与规划
充电设施种类
包括公共充电桩、私人充电桩、换电站等 。
建设规划
根据城市规划和交通需求,合理规划充电 设施布局。
政策扶持
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充电设施建设和 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化和网联化趋势
01
02
03
智能化技术
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导航 、语音交互等,提高驾驶 便利性和安全性。
网联化技术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推广应用
实现了交通信号的智能控制、路况实时监测和应急指挥调度,提升了 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高速磁悬浮列车将成为主流交通工具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高速磁悬浮列车将在全球范围内 得到广泛应用。
无人驾驶汽车将实现规模化应用
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公众接受度的提高,无人驾驶汽车将在出租车 、物流车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运行速度可达600km/h以上,远超传统高铁和飞 机。
安全
采用磁力悬浮和电磁驱动,无接触运行,减少了机 械磨损和故障率。
舒适
运行平稳,无颠簸感,提高了乘客的舒适度。
环保
采用电力驱动,无废气排放,对环境无污染。
关键技术突破及创新成果
磁悬浮技术
实现了列车与轨道的无接触悬浮和稳定控 制。
电磁驱动技术
研发了高效、可靠的电磁驱动系统,提高 了列车的运行效率。
安全保障技术
建立了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列车运 行安全。
智能化技术
应用了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列车的 自动驾驶和智能调度。
线路规划与运营模式设计
线路规划
根据地区交通需求和地形地貌特点,合理 规划磁悬浮列车线路。
运营模式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摘要: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渠道不断扩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压迫感,因此,学校有必要利用智能手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便更好地采取相应的应对对策,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及问题进行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展望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1.1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知误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误区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不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结为一种思想道德教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心理教育上。

然而,两者在本质上却有很大差异。

尽管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变学生的思维品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存在一些差异。

第二,如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有心理缺陷的大学生实施教育,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心理教育对心理疾病的作用在许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心理疾病发生时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用实际上是最小的,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发展方向。

1.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在人才培养方面,传统高校以完成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其在面对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心理障碍。

当前,信息技术日益普及,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

大学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视程度往往低于其他文化素质专业课程,因此,学校也更多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专业课的讲授中,正因为对体育信息化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变革发展,从而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空白。

1.3 大学生强化自身心理素质教育自觉性较差心理专业研究早在几十年前,就在我国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和开放,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对其个人未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心理学的现状与展望

发展心理学的现状与展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总第145期)发展心理学的现状与展望Ξ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100875,北京;男,教授) 摘要 发展心理学进展的突出标志是从传统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扩展到对个体生命全过程心理规律的探索。

这个进展,既体现在研究体制或内容上,又表现在研究方法和方式上。

展望发展心理学的未来,前途是乐观的,但发展心理学会在研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实现整体化上进行变革。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 现状 进展 展望回顾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从1882年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算起,在100多年的历程中,发展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在近二三十年来,发展心理学的进展更为迅速,其突出的标志就是从传统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扩展到对个体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规律的探索,可以说,发展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考察一门学科的发展变化,必须从其总体结构或研究体制着眼,方可辩证地把握学科发展的全局。

在考察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时,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所谓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主要涉及发展心理研究的广度与范围问题。

分析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其一,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不断产生新的交叉学科;其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向个体生命的两极延伸。

11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许多新的交叉学科纷纷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

从历史原因上说,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整体化的综合性把握;一种是个别化的分析性把握,这两种形态是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

作为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结晶,当今的科学发展表现在高度分化、高度专门化基础上的高度整体化的特征,新兴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出现便是这种特征的具体体现。

发展心理学的现状与展望

发展心理学的现状与展望

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综述贵阳市实验三中赖琼中国大陆的心理学在停顿了十余年后于1978年才得到恢复与新生。

自那时起,中国大陆的心理学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本文是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初步总结。

1 概况1.1 发展心理学(以前的儿童心理学)一直是中国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分支。

在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中,从事发展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数较多,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

中国心理学会在60年代成立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就是儿童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8年中国心理学会首先重建了这个委员会。

1984年基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学科,同时也由于参加这个委员会活动的人数很多,所以把它分为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两个委员会。

至今,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心理学会下属的十一个专业委员会之一。

该委员会除积极组织中国发展心理学工作者参加国内外的心理学学术活动之外,还第一、二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讨论中国发展心理学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此外,中国教育学会下有一个儿童、教育心理学分会,它的工作着重于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相结合。

除了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参加这个研究会外,一些对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感兴趣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也积极参加这个研究会的活动。

1.2 1978年以来,中国心理学会共举办过七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递交给这几届会议的发展心理学论文一直占相当大的比例,1978年举行的第二届学术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占19%,1979年第三届学术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也占19%,递次给1981年第四届会议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占15%,1984年第五届会议发展心理学占19%,1987年第六届会议中占13%,1993年第七届和1997年第八届会议上发展心理学都占约16%。

最近几届会议中发展心理学论文所占比例稍有下降,这是因为过去在中国很少研究的分支也都有了发展。

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式 是 指 学 校 心 理 咨询 应遵 循个 体 心 理 发展 的 针 对 学 生 在 不 同发 展 阶段 所 面 临 的任 务 异
, 、
般规律

矛 盾 和 个 别差


以 校 园 指 导 为 中心 的 咨 询 内容

2 以心理卫 生为中 1

,
促 使 其 心 理 矛 盾 得 到 妥善解 决


心 理 潜能获得有效


学校 心 理 咨询有 如下 四种基 本理 论模式

指 导模
(


咨 询 的 内容 研 究
以 教 育 发 展 为 中心 的 咨询 内

治疗模 式
发展模式


其 中发 展 模

郑 日 昌 ( 19 9 1 ) 在 《 校 心 理 咨 询 》中将 学 校 心 理 咨 学 询 的 内容归 纳为 四 个 方 面

理 咨询 的理 论 和 应 用 两 个层 面 进 行

理 咨 询 的 内容

模式

价值 问题
以及


咨询 与 德 育的 关 系

并且 综 述 了

前 在 实 践 中的 应 用 研 究最后 展来自望 了 学校咨询;

理 咨 询 研 究 的 发展 趋

[ 关 键 词 ] 学校 心
( 中 图 分 类号 ]
还有发

对 在 校 学 生 的学 习


适应


发展

择业 等问
和 生 活 中的各 种 问 题
学 生 学 习 和 生 活 中涉 及 的 问 题 按

国内心理资本相关研究与展望

国内心理资本相关研究与展望

02
国内心理资本相关研究现状
心理资本概念及测量研究
心理资本概念
研究者们对心理资本的定义主要从积极心 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在面对挑战和 压力时所具备的积极心理资源和状态,包 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等方面。
心理资本测量
目前国内研究者主要采用自陈量表法进行 心理资本的测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量 表包括张红芳等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 和王雁飞等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这 些量表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
05
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总述
01
02
03
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等积极结果具有显著的正相 关关系。
心理资本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角色内 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等方面具有积极 影响。
心理资本对组织的创新、竞争优势、 组织绩效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具体建议与措施
建立积极的员工 关系
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合作 和支持,以提高员工的归属 感和组织承诺。
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与实施策略
01
现有干预措施多关注单一维度心理资本的改善,缺乏整体性和 系统性。
02
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未得到充分验证,部分研究结果存在争议。
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心理资本干预策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03
,以实现心理资本的全面提升。
04
未来心理资本相关研究展望
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心理资本理论构建
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指导实践的对策建议
针对不同领域和群体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心理资本开发和管理建 议,为组织和个人提供实用的指导。
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心理资本研究的深入发展,提 高我国在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驾驶员心理健康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驾驶员心理健康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2023-2026
ONE
KEEP VIEW
驾驶员心理健康对交 通安全的重要性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驾驶员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 驾驶员心理健康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 驾驶员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 驾驶员心理健康评估与监管 • 结论与展望
PART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交通安全问题严峻
驾驶员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
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使其在面对复杂交 通环境和紧急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培养良好驾驶习惯
通过培训,使驾驶员掌握正确的驾驶技能和行车规范,养成遵守交 通规则、文明驾驶的良好习惯。
提高危险预知能力
教育驾驶员如何观察和感知交通环境中的潜在危险,提高其危险预 知和应对能力。
PART 02
驾驶员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01
02
0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测评 、面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调查内容
包括驾驶员的情绪状态、 压力水平、睡眠质量、焦 虑抑郁症状等方面。
调查结果
发现部分驾驶员存在不同 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 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 失眠等。
驾驶员心理健康问题分类
心理治疗与药物辅助
治疗心理障碍
01
针对患有心理障碍的驾驶员,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如认
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药物辅助治疗
02
在必要情况下,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驾驶员的心理问
题进行综合治疗。
监测与评估
03
定期对接受心理治疗和药物辅助的驾驶员进行监测和评估,确

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3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引言•汽车安全技术研究现状•汽车安全技术研究的展望•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目录01引言汽车安全技术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和伤亡率。

汽车安全技术对于提高车辆安全性能、增强道路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安全技术的的重要性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如车辆动力学、碰撞动力学、安全气囊技术、防抱死制动系统等。

目前,汽车安全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两个方面。

汽车安全技术研究现状概述研究目的深入探讨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和研究方法,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减少交通事故对人们的危害。

研究意义有利于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和意义02汽车安全技术研究现状1 2 3通过控制制动液的流向,使车轮不被抱死,从而保持车辆稳定和制动性能。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监测车辆状态,对车辆进行干预以保持稳定。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通过雷达或摄像头监测前方路况,当检测到潜在碰撞危险时,向驾驶员告警。

前碰撞预警系统(FCW)03碰撞吸能结构如可溃缩式转向柱和可折叠式仪表板等,能够在碰撞时吸收能量,减少对乘员的冲击。

01安全带包括预张紧安全带和限力安全带,可以减少碰撞时乘员受伤的风险。

02气囊系统包括主气囊和侧气囊,能够在碰撞时减轻乘员头部和胸部的伤害。

行人保护系统通过软性发动机罩、可变形前保险杠等设计,减少对行人的伤害。

自动驾驶技术通过多种传感器、算法和地图数据,使汽车能够自主控制,从而更加安全。

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VSC)通过调节车轮的制动力和驱动力,保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03汽车安全技术研究的展望自动驾驶技术依靠多种传感器、算法和地图数据,无需人为干预即可进行汽车驾驶。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将逐渐成熟并应用于汽车生产中,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文献综述结尾总结范文

文献综述结尾总结范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旨在梳理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研究趋势,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以下是对本研究综述的总结和展望。

首先,从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预防和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素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韧性等方式,有效预防和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再次,本研究综述发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并重;二是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三是研究内容丰富,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层面。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研究深度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针对以上研究现状,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 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 注重跨学科研究,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差异性,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研究综述的结论将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我国心理学发展现状

我国心理学发展现状

我国心理学发展现状摘要:我国心理学在心理学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在进行基于中国文化、政治背景下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坚持走“中国化”的道路。

当前,我国心理学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心理学发展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

关键词: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全球化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8-02艾宾浩斯在多年前说过:“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这句话适用于西方心理学,同时也适用于中国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在中国出现之前,我国古代就有讨论哲学、道德、教育的典籍中的许多有关心理学的论述,遗憾的是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并未能直接演变为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1]。

1917年,我国心理学家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诞生。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心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我国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始于20世纪初的中国心理学走过了不太长却颇为曲折坎坷的道路。

我国心理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阶段一:1949年以前的中国心理学中国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的三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心理学思想而没有心理学科,中国现代心理学是由西方引进的。

例如:1889年颜永京翻译出版的《心灵学》、1907年王国维翻译出版的《心理学概论》等,这一时期中国心理学主要是照搬欧美的行为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等,这些学说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同时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杜佐周(1930)和陈汗标(1936)进行的汉字心理的研究、郭任远(1934)进行的动物心理学研究等。

1949年以前也有少数学者(潘菽、郭一岑、曹日昌等)在马克思主义和苏俄心理学的影响下进行研究。

春运旅客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春运旅客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春运旅客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春运旅客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6)1. 调查设计 (8)2. 调查结果概述 (8)2.1 旅客基本信息分析 (9)2.2 旅客心理需求分析 (10)2.3 旅客心理压力分析 (12)2.4 旅客心理应对策略分析 (13)三、春运旅客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5)1. 家庭因素 (16)2. 社会因素 (16)3. 心理因素 (17)4. 健康因素 (19)四、春运旅客心理问题的影响 (20)1. 对旅客自身健康的影响 (21)2. 对旅客出行体验的影响 (22)3. 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 (23)五、应对春运旅客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2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5)2. 提供个性化心理服务 (25)3.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27)4. 营造良好的春运氛围 (28)六、结论与展望 (29)1. 研究结论 (30)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1)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2)一、内容综述春运旅客心理状况的特点:通过对春运旅客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春运期间旅客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扰,为制定针对性的对策提供依据。

春运旅客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影响春运旅客心理状况的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春运旅客心理状况的调查方法:介绍常用的心理学调查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法等,为后续的心理状况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春运旅客心理状况的现状分析: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春运旅客心理状况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春运旅客心理状况的对策研究:根据前述调查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春运期间旅客的心理压力,提高旅客的出行体验。

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相关领域的问题解决提供思路。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作者:史迪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09期摘要: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针对我国大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近年来不断深化的教育工作内容之一,研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且积极的从中发现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进而有效的辅助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教育中存在人才匮乏、制度缺失等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希望可以完善此项工作,为我国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关键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29-01前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人们成长特征,结合人们生理、心理发展需求提供的一种综合性引导式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关心和引导入手,让学生们具备健康和正面的思想,在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下进行各学科内容的学习,并且成为综合性人才。

随着综合教育理念的不断拓展,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下我国社会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观察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科学合理的展望教育工作未来前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稳定前行。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本次讨论的重点就是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教育内容、教育路径,以及教育方式进行分析,掌握目前的教育情况现状。

首先,观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教育内容问题,必须得到充实的素材支持,保证教学的内容是丰富且符合实际情况的元素。

面对当下我国专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分析,教育的内容涉及的内容应该包含对学生心智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立社会人际交往关系脉络,引导大学生拥有健康完善的人格。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营与良好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频繁发生的突发事故将对交通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特别是新冠肺炎的爆发,凸显了韧性的重要意义。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以韧性为切入点,从冗余性、易损性两个角度,分别提出了连通度指数、节点紧迫度两个定量指标。

在道路交通方面,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以韧性为导向,研究有针对性的道路交通规划策略与方案,为韧性的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本文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研究现状与展望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现状;发展策略前言:交通良好运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对人民的福利、国家的经济前景以及社会的生活品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高质量的道路交通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联合国 SDG (UNDP)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可持续道路交通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部分道路交通由于管理不善、缺乏维护和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导致了运输基础设施的运行故障是非常普遍的。

在人口快速增长、气候变化加剧、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韧性交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因此,为了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该积极地创造有韧性的交通运输。

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遇到的现状(一)交通基础设施面临严峻的自然灾害风险通过各方的有关发现和合作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多层次风险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融合全球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自然灾害信息,为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有研究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27%的道路交通财产受到了至少一次自然灾害的威胁,而在这些财产中,大约有7.5%受到了百年-遇的洪涝灾害的威胁;道路交通网受到地面洪水的冲击最大,然后是台风,江河和地震。

气候变化将加剧自然灾害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气温和降水的潜在增长将缩短公路的生命周期,使养护和修复费用增加数倍以上,并显著增加其他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交通学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转自: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01作者:赵国祥李永鑫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1998年《世界灾难报告》表明,自汽车问世以来,世界公路交通事故已造成3,000 万人丧生,每年至少有50万人死亡,1,000多万人受伤,而且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汽车流量的增加,从现在到2020年,世界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将高于呼吸道传染、结核病和癌症所导致的死亡人数。

报告还指出,发展中国家交通事故死亡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70%,且这一比例逐年增高。

公路交通事故给发展中国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3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他们所接受的援助总额,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其经济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5万一6 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直接车物损失约为4亿元人民币,若加上死亡赔偿、伤害医疗和误工等费用,损失更是惊人。

各国的研究都惊人地表明,在导致交通事故的所有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因而,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课题。

在过去若干年中,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在我国,交通心理学的建立虽比较晚,但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绩。

从内容上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理论探讨。

何存道对交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方法和问题进行了介绍,基本上勾画出了交通心理学的大致轮廓[1]。

杨鑫辉着重对驾驶适性理论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2]。

金会庆等对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危险感受理论”作了较全面的阐述[3]。

刘志宏则对国外的驾驶员性向测验及其发展作了介绍[4]。

2.研究方法。

韩玉昌等将数学中的多变量图分析法引入驾驶员心理品质的检测研究中,具体形象地再现每个驾驶员心理品质变量的整体关系,取得了成功[5]。

韩玉昌还对肇事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的简单反应时检测数据进行了一系列数学处理,提出了驾驶员反应时间的检测方法、数学处理程序和推荐的标准值[6]。

3.生物节律的研究。

裴剑涛等依据生物节律理论的原则和方法,运用PC-1500 型计算机对445例肇事司机的生物节律周期进行了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司机的生物节律周期与汽车交通事故无关[7]。

这一结果与美国学者帕尔美1997年对112,560件机动车交通事故进行生物节律周期分析的结果相一致,从而为有关生物节律理论的争论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7]。

4.驾驶疲劳研究。

赵长城等运用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长途客运公司的8名男性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反应进行了随车测定。

结果表明,随着驾驶时间的延续,驾驶员的肌电值显著下降,反应时间增加,疲劳症状出现,疲劳感觉递增。

每运行2小时,驾驶疲劳都显著加重,且各生理心理指标间相关显著[8]。

5•心理过程的研究。

张建东等对汽车司机视深度知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全行车状况不同的司机组间,视深度知觉差异显著[9]。

裴剑涛对3种年龄组和3 种车速条件下司机的反应时间、动作时间及制动反应时间进行了测试,发现车速对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及制动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而对动作时间影响不显著,年龄对反应时间、动作时间及制动反应时间均无显著影响[10]。

沈玮等的研究表明,信号刺激在6-10个范围内,事故组与安全组的注意广度有显著差异,同时注意广度不受性别影响[11]。

管连荣等在对驾驶员的动态视觉的研究中发现,不同车速下司机对同一标志的判读距离是不一样的,车速愈高,司机判读标志的距离愈短,同步行相比,车速达到100公里/小时,司机对标志的判读距离可减低35% —45%。

补充实验表明,这种现象是由于司机高速驾车情况下所产生的生理、心理负荷所造成的[12]。

李小华等对驾驶员在4种车速条件下的速度估计正确性进行了测量,发现安全组与事故组在高速条件下差异显著,而事故多发组与安全组在高速和低速长距离条件下均有显著差异,速度和距离对估计正确性有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但年龄对速度估计准确性无显著影响[13]。

6.个性研究。

有关个性方面的研究是交通心理学取得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一个领域。

赵长城等对3种不同职业的被试者进行淡路向型性测验,发现外向型性格比内向型性格更易于肇事,且随着外向程度的增加,肇事可能性增大。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内外向型性格与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密切相关,随外向型性格增加,被试者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概率增大[14]。

姚九如等运用EPQ'可卷调查表明,汽车驾驶员随年龄的增大,神经质男性增高,女性减弱,精神质男性无明显变化,女性减弱;男性趋内倾,女性趋外倾;汽车驾驶员高血压犯病率高,高血压者比正常血压者的神经质较高,且趋外向[15]。

金会庆等运用EPQ'可卷调查发现,事故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在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得分上差异均显著,认为神经质、精神质及偏外向是诱发事故的重要原因[16]。

但在许祖慰的研究中,两个个性因素均未进入回归方程,因而认为,EPQ作为选拔测试缺乏效度[17]。

在刘志宏等人的研究中,未将个性因素列入测验之中,仅供在管理中参考应用[18]。

7.测验编制。

许祖慰编制了部队汽车驾驶员选拔测验[17]。

刘志宏等编制了军队汽车驾驶员职业适宜性测验[18]。

但遗憾的是上述两测验都未能将个性因素包含在内,因而总的来说都属于不全面的测验。

在这方面,到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当数凌文辁等编制的汽车司机安全驾驶性向测验[19]。

该研究包括能力测验和个性测验两大部分,在全套测验的信度、能力测验的效标效度、区分效度、个性测验的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上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因而具有推广的价值。

8•心理训练的研究。

解放军某部的俞维勤等对汽车驾驶员的心理训练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汽车驾驶员心理训练法是安全行车的一种有效手段,保持最佳行车状态是安全行车的关键。

在驾驶员的心理训练中,必须贯彻全面训练、学用结合等原则[20]。

9.道路交通标志的研究。

詹美莎以调查表的形式对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暂行规则中的各种新标志进行了理解测验,结果表明,交通标志的理解度主要取决于标志本身图形符号的直观性和单义性及司机的过去经验和学习效果,同时司机的态度对理解度有一定的影响[21]。

二、对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展望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特别注意。

1.加强理论研究。

综观我国交通心理学的研究,给人的印象是成果不少,但比较零散,缺少相对集中的探讨。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交通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缺乏综合的、成熟的理论作指导的缘故。

譬如国外流行的“事故倾向性”理论,在国内尚未见到关于该理论的完整系统的介绍。

因此,加强交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已是刻不容缓,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则显得尤为迫切。

今后应多加介绍国外交通心理学中较成熟的理论,同时还要加强我国交通心理学的本土化建设。

如杨鑫辉在考察国外驾驶员筛选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驾驶员的筛选模式应从“生理一技术一社会”模式转变为“生理一心理一技术一社会”模式,这一观点就很有见地。

2.加强研究方法的研究。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发展的程度如何,主要看它的研究方法达到了什么水平。

在交通心理学目前的研究中,主要是借用心理学的实验法和测验法。

当然,这两种方法在交通心理学的研究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今后还应大力推广使用。

同时也应该结合交通心理学的实际,对这些方法加以改进,使之具有该学科的研究特色。

另外,可以预言在今后的研究中,个案分析法和追踪调查法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因为从总体上讲,实验法和测验法都是一种群体水平上的研究,要完整地揭示事故中人的因素的作用,个体水平上的微观研究也是不容忽视的。

对某位驾驶员或某起交通事故进行具体考察、追踪探讨,也不失为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无论是实验法、测验法,还是个案分析法、追踪调查法,若能与安全性高、费用较低可进行分解式研究的计算机模拟联系起来,其研究前景将更为广阔。

3.加强心理的整合研究。

就我国目前的交通心理学研究现状而言,基本上都停留在对心理现象的某一层次或某一侧面的探讨上,或是就注意广度,反应时间作单项考察,或是对个性加以简单测验,缺乏对心理现象的整合性研究。

在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即使可以断言是人的因素所至,但要确定是哪种心理因素,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果仅仅从某一方面出发,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偏离实际,甚至是错误的。

因此,今后在交通心理学的研究中,应从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出发,由分析而至综合,作整体性的研究。

在一起交通事故的心理学分析中,即要关注心理过程的各个层面,又要对人格特征加以详细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揭示心理因素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

4.加强学科间的联合研究。

导致交通事故的原因众多,虽说人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但车、路、环境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因而在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都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交通心理学的研究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科学的历史告诉我们,面对重大问题,仅仅依靠单方面的研究是不够的,各学科各自为政也是行不通的。

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遏止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各学科的联合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在今后的研究中,大力加强交通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工程学、交通管理学等学科的联系,从总体上构造出一个“人一车一路”系统模式,分析驾驶行为,透视交通事故,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1999—09—04【责任编辑】周毅刚【参考文献】[1]何存道•驾驶事故中人的因素[J].心理科学通讯,1985, (1):42—44.[2]杨鑫辉.驾驶适性理论若干问题探讨[J].心理学探新,1992,(2): 1-3.[3]金会庆.等.危险感受[J].心理科学,1994,(1):42-46.[4] 刘志宏.驾驶性向测验及其新发展[J].心理学动态,1991 , (1):71-74.[5]韩玉昌.驾驶员心理品质检测中的杆型人形图法[J].心理学报,1993, (1): 58-64.[6]韩玉昌.汽车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及其数学处理方法[J].心理科学,1997, (5): 436-440.[7]裴剑涛,等.生物节律与汽车交通事故关系初探[J].心理科学通讯,1990,(3):23-27.[8]赵长城,等.长途客运汽车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初探[J].心理科学,1992, (1): 11-15.[9]张建东,等.汽车司机视深度知觉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 132-133.[10]裴剑涛,等.驾驶员的动态反应时研究[J].心理科学,1993,(5): 265-269.[11]沈玮,等.驾驶员注意广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4,(4): 12-16.[12]管连荣,等.不同车速下司机对交通标志的辨认距离实验[J].心理学报,1986,(2): 185-188.[13]李小华,等.卡车驾驶员速度估计研究[J].心理科学,1997,(6):525-529.[14]赵长城,等.事故中的人格因素一一内外向性格与事故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9,(1): 22-27.[15]姚九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