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模型 陕北模型
6 新安江模型解读
(6 - 3)
大量资料表明,WWM~f/F有如下关系:
f 1 (1 F f 或 1 (1 F
2019/2/24
WWM B ) WWMM WWM B ) WWMM
(6 - 4)
12
则:
WM
1
0
WWMd (f / F)
WWMM 1 B
(6 - 5)
对纵坐标积分 :
A f WWM W (1 )dWWM (1 )dWWM 0 0 F WWMM 1 W 1 B A WWMM 1 - (1 ) (6 - 6) WM A
(6 - 7)
产流计算特点:雨强对产量无影响,产流量取决于P-E与W。
2019/2/24
模型参数:WM与B WM:流域干燥时的缺水量,代表 流域干旱情况,气候因素; B:蓄水容量在流域上的分布不均 匀性,B=0时分布均匀,愈大愈不均匀, 决定于地形、地质条件。
2019/2/24
11
利用流域蓄水容量曲线计算产流量(右图):
W:流域原有蓄水量,相应纵标A W分布:(f/F)A左边蓄满,右边未蓄满, 假定按水平分布。 以此时段为基础: 降雨P,蒸散发E,径流量R,损失量L 满足如下水量平衡关系(超蓄产流方程):
R ( P E ) ( W2 W1 )
EU EL ED
WUM
WLM
C
出流过程
KE XE
径流 R
径流
R
2019/2/24
8
二、二水源新安江模型的微结构 (一)用超蓄产流(即“蓄满产流”)模型计算总径流 R、地表径流RS 及地下径流RG (1)超蓄产流模型概念 超蓄产流模型是目前我国湿润地区的主要产流模型。 “蓄满”,指含气层的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而非土壤完全 饱和; “超蓄产流”指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以前不产流,所有降雨都被土 壤吸收,成为薄膜水和张力水;而在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以后,所 有降雨(除去同期蒸发)都产流。这时土壤的下渗能力为稳定下渗 率,稳定下渗量FC补充地下水,形成地下径流,而超渗的部分则形 成地表径流。 与“超渗产流”模型的区别: “超蓄产流”模型先计算R,在分成RS、RG; “超渗产流”模型先计算RS、RG,再合成R。
集总式水文模型-新安江模型介绍
WM
B
IMP
透水面积
不产流面 积(1-FR)
产流面积 FR
产流量R
不透水面积 产流量RIMP
张力水W 上层WU 下层WL 深层WD
SM 自 EX
地面径流Rs
地面径流总 入流
UH
地面径 流出口
流量
由 水
KS
壤中流Rss
KSS 壤中流出口 流量
输出
S
KG
地下径流Rg KKG地下径流流域 出口流量
总出流Q
作出客观的估计和评价,而且要尽可能地对模型结构加以合理性检查和论证,经过 适当调整后付诸应用
模型参数分类
1、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参数 可直接量测或用物理试验和物资料反求。
3、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经验参数 可以先根据其物理意义确定参数值的大致范围,然后用实测水
模型计算流程
模型各层次结构功能、计算采用的方法和相应参数
层次 功能 方法
参数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蒸散发计算 产流计算 三层模型 蓄满产流
KC、UM、 WM、B、 LM产、流C12个参数 IM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
水源划分
汇流计算
二水源 三水源 坡面汇流 河道汇流
稳定 下渗率
自由水 蓄水库
单位线
或线性水库 或滞后演算
C0 C1 C2 1
C0
0.5t Kx 0.5t K Kx
C1
0.5t Kx 0.5t K Kx
0.5t K Kx C2 0.5t K Kx
模型应用例证
• 1、流域概况 • 2、产流方式论证 • 3、选用资料 • 4、流域划分 • 5、产汇流计算 • 6、模型参数率定及检验 • 7、模拟结果 • 8、误差分析
新安江模型参数的分析
一、模型的结构与参数三水源新安江模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图1 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流程图图1 中输入为实测雨量P ,实测水面蒸发EM ;输出为流域出口流量Q ,流域蒸散发E.方框内是状态变量,方框外是参数变量。
模型结构及计算方法可分为以下四大部分.1. 蒸散发计算用三个土层的模型,其参数为上层张力水容量UM ,下层张力水容量LM ,深层蒸散发系数C ,蒸散发折算系数K ,所用公式如下:当上层张力水蓄量足够时,上层蒸散发EU 为EM E EU ⨯=当上层已干,而下层蓄量足够时,下层蒸散发EL 为LM WL EM K EL /⨯⨯=当下层蓄量亦不足,要触及深层时,蒸散发ED 为EM K C ED ⨯⨯=2. 产流量计算据蓄满产流概念,参数为包气带张力水容量WM ,张力水蓄水容量曲线的方次B ,不透水面积的比值IM ,所用公式为)1/()1(IM B WM WM -+⨯=))/1(1()1/(1B W M W MM A +--=当0≤⨯-EM K P ,则R=0不然,则当MM A EM K P <+⨯-,B MM A EM K P W M W W M EM K P R ++⨯--⨯++-⨯-=1)/)(1(不然,则W WM EM K P R +-⨯-=式中 R ——产流量;MM ——流域最大点蓄水容量。
3. 分水源计算分三种水源,即地面径流RS 、地下径流RG 和壤中流RI 。
参数为表层土自由水蓄水容量SM ,表层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的方次EX ,表层自由水蓄量对地下水的出流系数KG 及对壤中流的出流系数KI,所用公式为SM EX MS ⨯+=)1())/1(1()1/(1EX SM S MS AU +--⨯=)/())((EM K P EM K P IM R FR ⨯-⨯-⨯-=FR KG S RG ⨯⨯=FR KI S RI ⨯⨯=当 0,0=≤⨯-RS EM K P不然,当MS AU EM K P <+⨯-,则FR MS AU EM K P SM S SM EM K P RS EX ⨯+⨯--⨯++-⨯-=+))/)(1((1当MS AU EM K P ≥+⨯-,则FR SM S EM K P RS ⨯-+⨯-=)(4. 汇流计算地下径流用线性水库模拟,其消退系数为CG ,出流进入河网。
对新安江模型的改进
对新安江模型的改进摘要:在新安江模型的结构中增加了超渗产流模型,对新安江模型进行了改进,使得新安江模型的产流理论更加完善,可以用于湿润地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及干旱地区。
把改进后的模型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沂沭泗流域进行了验证和应用。
关键词:新安江模型超渗产流产流面积下渗模型1引言从产流机制上来讲,湿润地区是蓄满产流,干旱地区是超渗产流,而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则是蓄满和超渗产流两者皆有。
谈到流域水文模拟模型,国内对于湿润地区有新安江模型、干旱地区有陕北模型;国外模型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萨克拉门托模型与坦克模型,两者皆可用于湿润和干旱地区。
与萨克拉门托模型和坦克模型相比,新安江模型的结构和参数的物理意义比较明确以及容易调试,故在国内水文预报中得到了普遍使用。
由于新安江模型的核心是蓄满产流模型,对于有超渗产流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或者湿润地区植被较差、土层较薄的地区,新安江模型的使用有些限制。
本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在新安江模型的结构中增加了超渗产流模型,对新安江模型进行了改进,使得新安江模型的产流理论更加完善,可以用于湿润地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及干旱地区。
最后把改进后的模型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沂沭泗流域进行了验证和应用。
2超渗产流模拟模型根据土壤含水量W大于田间持水量WT与否,雨强i大于下渗能力与否这两对条件,可以写出一组四个产流方程如下:当i>f,W<WT,RS=i-f,RG=0 (1)当i≤fc,W>WT,RS=0,RG=I (2)当i>fc,W>WT,RS=i-fc,RG=fc (3)当i<f,W<WT,RS=RG=0 (4)这是一个土层、一个地点完整的产流方程。
其中式(2)和式(3)是饱和情况下的超蓄产流,即在蓄满的条件下降雨全部产流,或者仅有地下径流或两者皆有;式(1)是超渗产流。
超蓄产流与超渗产流是相反的,但合起来就完整了。
本部分将简要地讨论超渗产流的模拟模型。
超渗(不蓄满)产流最简单的模型首推陕北模型。
新安江模型原理
一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1.1新安江模型原理原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的赵人俊教授于1963年初次提出湿润地区以蓄满产流为主的观点,主要根据是次洪的降雨径流关系与雨强无关,而只有用蓄满产流概念才能解释这一现象。
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对产流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78年出版的《山坡水文学》,它的结论与赵人俊教授的观点基本一致:传统的超渗流概念只适用于干旱地区,而在湿润地区,地面径流的机制是饱和坡面流、壤中流的作用很明显。
20世纪70年代初建立的新安江模型采用蓄满概念是正确的。
但对于湿润地区,由于没有划出壤中流,导致汇流的非线性程度偏高,效果不好。
80年代初引进了山坡水文学的概念,提出三水源的新安江模型。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流程图见下图1.1。
图1.1 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流程图新安江水文模型按照三层蒸散发模式计算流域蒸散发,按蓄满产流概念计算降雨产生的总径流量,采用流域蓄水曲线考虑下垫面不均匀对产流面积变化的影响。
在径流成分划分方面,对三水源情况,按“山坡水文学”产流理论用一个具有有限容积和测孔、孔底的自由水蓄水库把总径流划分为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
在汇流计算方面,单元面积的地面径流汇流一般采用单位线法,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的汇流则采用线性水库法。
河网汇流一般采用分段连续演算的Muskingum法或滞时演算法,但它一般不作为新安江模型的主体。
模型中主要参数如表1.1所示。
表1.1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参数的定义参数含义K蒸散发能力折算系数WM流域蓄水容量UM上层蓄水容量LM下层蓄水容量C深层蒸散发系数IM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B蓄水容量曲线指数SM流域自由水蓄水容量EX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指数KI壤中水径流出流系数KG地下水径流出流系数CS地面径流消退系数CI壤中水径流消退系数CG地下水径流消退系数N子河段数KE子河段洪水波传播时间XE子河段流量比重因子概念性模型的结构反应客观水文规律,参数应该代表流域的水文特征,把模型设计为分散性的,主要是为了考虑降雨分布不均的影响,其次也便于考虑下垫面条件的不同及其变化。
新安江模型介绍
新安江模型介绍:三水源新安江模型蒸散发计算采用三层模型;产流计算采用蓄满产流模型;用自由水蓄水库结构将总径流划分为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三种;流域汇流计算采用线性水库。
模型结构:模型计算:在新安江模型中,流域蒸散发计算没有考虑流域内土壤含水量在面上分布的不均匀性,而是按土壤垂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将土层分为三层,用三层蒸散发模型计算蒸散发量。
参数有流域平均张力水容量WM(mm),上层张力水容量UM(mm),下层张力水容量LM(mm),深层张力水容量DM(mm),蒸散发折算系数KC和深层蒸散发扩散系数C。
具体计算为若P+WU>=EP,则EU=EP,EL=0,ED=0;若P+WU<EP,则EU=P+WU;若WL>C*LM,则WL=(EP-EU)WL/LM,ED=0;若WL<C*LM且WL>=C*(EP-EU),则EL=C*(EP-EU),ED=0;若WL<C*LM且WL<C*(EP-EU),则EL=WL,ED=C*(EP-EU)-WL;水源划分中,本小组采用的是三水源划分。
三水源用自由水蓄水库结构解决水源划分问题,自由水蓄水库结构考虑了包气带的垂向调蓄作用,按蓄满产流模型计算出总径流量R,先进入自由水蓄水库调蓄,再划分水源。
模型参数调整:1蒸散发能力折算系数KCKC是影响产流量计算最为重要和敏感的参数,产流计算中KC控制着水量平衡,因此,对水量计算是最重要的。
KC主要反映流域平均高程与蒸发站高程之间差别的影响和蒸发皿蒸散发于陆面蒸散发间差别的影响。
在实际模拟计算中KC值往往变化很大,最后需经模型调试并验证后确定。
2流域平均张力水容量WM流域平均张力水容量WM表示流域干旱程度,分为UM,LM,DM。
根据经验,南方湿润地区WM约为120~150mm,半湿润地区WM约为150~200mm。
3流域蓄水容量—面积分布曲线指数BB值反映划分单元流域张力水蓄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
第二章 新安江模型
对总径流积分:
PE A
R
A
f ' dW F
PE A
A
W B [1 (1 ) ]dW ' WMM
'
P E A WMM
A 1 B P E A 1 B R P E WM [(1 ) (1 ) ] WMM WMM
P E A WMM
降水变为径流,产流表现为蓄量控制的特点。湿润地区产流的
蓄量控制特点,解决了产流计算在这些地区处理雨强和入渗动 态过程的问题;而降雨径流理论关系的建立,解决了考虑流域 降雨不均匀的分布式产流计算问题。
按照蓄满产流的概念,采用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来考虑
土壤缺水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所谓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是: 部分产流面积随蓄水容量而变化的累计频率曲线。
2.2 模型结构
为了考虑降水和流域下垫面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设计为分散性的,分为:蒸散发 计算,产流计算,分水源计算和汇流计算四个层次 结构。
新安江模型各层次功能、计算方法和相应参数
2.3 模型计算
1、蒸散发计算
蒸散发计算采用三层模型,其参数有上层张力水蓄水容量
UM,下层张力水蓄水容量 LM,深层张力水蓄水容量 DM,流域平
流实际上常常包括了大部分壤中流在内。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
表明,雨止至地面径流终止点之间的历时,实际上比较接近于 壤中流的退水历时,远远大于地面径流的退水历时。所以,稳 定下渗率的界面就不是在地面,而是在上土层和下土层之间。
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用FC划分水源是建立在包气带岩土结构为水平方向空 间分布均匀的基础上,这假定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 ②用FC划分水源没有考虑包气带的调蓄作用,在某些流 域实际计算结果表明,壤中流的坡面调蓄作用有时比地面径 流大得多;直接进入地下水库没有考虑坡面垂向调节作用, 即包气带的调蓄作用;由于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汇流规律和 汇流速度不同,两者合在一起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常 会引起汇流的非线性变化。 ③对许多流域资料的分析表明,即使是同一流域,各次 洪水所分析出的也不相同,而且有的时候变化很大,很难进 行地区综合和在时空上外延,应用时任意性大,常造成较大 误差。
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方法
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方法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1. 参数的物理意义新安江(三水源) 模型的参数一般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可以分为如下四类:1) 蒸散发参数: K、WUM、WLM、CK 为蒸散发能力折算系数,是指流域蒸散发能力与实测水面蒸发值之比。
此参数控制着总水量平衡,因此,对水量计算是十分重要的。
WUM 为上层蓄水容量,它包括植物截留量。
在植被与土壤比较发育的流域,约为20mm;在植被与土壤颇差的流域,约为5,6mm。
WLM 为下层蓄水容量。
可取60,90mm。
C 为深层蒸散发系数。
它决定于深根植物占流域面积的比数,同时也与WUM+WLM值有关,此值越大,深层蒸散发越困难。
一般经验,在江南湿润地区C值约为0.15,0.20左右,而在华北半湿润地区则在0.09,0.12左右。
2) 产流量参数: WM、B、IMPWM 为流域蓄水容量,是流域干湿程度的指标。
一般分为上层WUM、下层WLM和深层WDM,约为120,180mm。
B 为蓄水容量曲线的指数。
它反映流域上蓄水容量分布的不均匀性。
一般经验,流域越大,各种地质地形配置越多样,B值也越大。
在山丘区域,很小面积(几平方公里)的B值为0.1左右,中等面积(300平方公里以内)的B值为0.2,0.3左右,较大面积(数千平方公里)的B值为0.3,0.4左右。
IMP 为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一般较小,取为0.01,0.05。
3) 水源划分参数: SM、EX、KSS、KGSM 为流域平均自由水蓄水容量,本参数受降雨资料时段均化的影响,当以日为计算时段长时,一般流域的SM值约为10,50mm,当所选取的计算时段长较小时,SM要增大,这个参数对地面径流的多少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十分重要。
EX 为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指数,它表示自由水容量分布不均匀性。
通常EX取值在1,1.5之间。
KSS 为自由水蓄水库对壤中流的出流系数,KG为自由水蓄水库对地下径流出流系数,这两个出流系数是并联的,其和代表着自由水出流的快慢。
新安江模型ppt课件
15
(二)稳定下渗率fc的推求
1、求一场洪水的RS、R、RG (1)据上图求RS (2)根据图求R (3)求RG=R-RS (4)fc=RG/T T为净雨时间
2024/3/24
16
Q(m3/s)
A E
G
2024/3/24
N
B
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过程
H
C 直接径流
地下径流
B’ C’
F D’
I
D t(h)
d)地面、地下径流的划分(分水源) 产流面积变化,则:
2024/3/24
13
例6-1:
超蓄产流模型产流量计算示例 WM=120mm,B=0.3,FC=18mm/d
年.月.日
1978.7.17
18 19 20 21 22
23
24
P-E
A
f/F
R
4.22 9.40 -5.98 60.35 54.24
20.27
4、年内干湿差比较:如洪水计算值偏大,调WUM,WLM 和C,如W在久旱后出现负值,加大WM
不改WUM和WLM
5、 比 较 枯 季 地 下 径 流 : 如 有 系 统 偏 差 , 调 FC, 快 慢 调 KKG
6、比较小洪水:可以调IMP和B,湿润区不敏感
7、比较地面径流过程:降雨中心误差造成汇流偏早偏迟, 调KE,仍有误差,调UH和XE
IMP—不透水面积比重,干旱降小雨,有一个小洪水, 此时径流系数就是IMP,也可以在地图上量出
WM—流域平均蓄水容量(指张力水), 反映流域干旱 程度,久旱下大雨的资料可以分析,雨前为0,雨后 为WM
WUM— 流 域 平 均 上 层 蓄 水 容 量 , 2 0 mm, 差 5 - 10mm
第二章 新安江模型
EP=KC× EP=KC×Ew 具体计算为: 具体计算为: 当 当 P+WU≧EP时 EU=EP,EL=0, P+WU≧EP时,EU=EP,EL=0,ED=0 P+WU<EP时 P+WU<EP时, EU=P+WU 若 若 WL>C× WL>C×LM WL<C×LM WL<C× EL=(EP-EU)× 则 EL=(EP-EU)×WL/LM ,ED=0 且 WL≧C×(EP-EU) 则 WL≧C×(EP-
蒸散发计算采用三层模型; 蒸散发计算采用三层模型;产流计算 采用蓄满产流理论; 采用蓄满产流理论;用自由水蓄水库结构 将总径流划分为地表径流、 将总径流划分为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 径流三种;流域汇流采用线性水库; 径流三种;流域汇流采用线性水库;河道 汇流采用马斯京根分段连续演算或滞后演 算法。 算法。 模型理论 与方法 模型广泛应用于中国湿润和半湿润地 效果良好。 流域水文模型区,效果良好。《流域水文模型-新安江模 型与陕北模型》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 型与陕北模型》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 有时间请诸位读读 Hillslope Hydro log y 等本学科的几部经典原著,以便对本学科 本学科的几部经典原著, 基本理论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 基本理论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
EL=C×(EP-EU), EL=C×(EP-EU),ED=0 若 WL<C× WL<C×LM WL<C×(EP且 WL<C×(EP-EU) 则
EL=WL, (EP-EU)EL=WL,ED=C ×(EP-EU)-WL
2、 产流计算 产流计算中采用蓄满产流。 产流计算中采用蓄满产流。蓄满是指包气带的土壤含水量 达到田间持水量。蓄满产流是指: 达到田间持水量。蓄满产流是指:降水在满足田间持水量以前 不产流,所有的降水都被土壤所吸收; 不产流,所有的降水都被土壤所吸收;降水在满足田间持水量 以后,所有的降水(扣除同期蒸发量)都产流。 以后,所有的降水(扣除同期蒸发量)都产流。其概念就是设 想流域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当这种蓄水能力满足以后,全部 想流域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当这种蓄水能力满足以后, 降水变为径流,产流表现为蓄量控制的特点。 降水变为径流,产流表现为蓄量控制的特点。湿润地区产流的 蓄量控制特点, 蓄量控制特点,解决了产流计算在这些地区处理雨强和入渗动 态过程的问题;而降雨径流理论关系的建立, 态过程的问题;而降雨径流理论关系的建立,解决了考虑流域 降雨不均匀的分布式产流计算问题。 降雨不均匀的分布式产流计算问题。
新安江模型-陕北模型
第二章
陕北模型
................................... 6
2.1 2.2 2.3
陕北模型简介 .................................6 陕北模型结构 ............... .................7 模型评述...................................... 8
4/8
桥涵水文资料整理 郭赵元 21710131
基于概念型降雨径流蓄满产流的新安江模型,其参数可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如下述: (1) 蒸散发。 此部分的参数包括 K、C、WUM、WLM。 K:流域蒸散发能力与实测水面蒸发值之比。它反映蒸发皿蒸发量与流域蒸发能力的差 别, 也反映蒸发皿蒸发量对全流域 (高程差) 的代表性问题, 对具体流域来说, 以优选为宜, 即选模拟径流误差最小时的 K 值。夏天其值一般取 1.3~1.5,冬天一般取 1.0。 C:深层蒸散发系数。它决定于深根植物占流域面积的比值,同时也与 WUM+WLM 有关。 一般经验, 在江南湿润地区 C 值约为 0.15~0.20 之间, 而在华北半湿润地区值则在 0.09~ 0.12 左右。 WUM:上层蓄水容量,它包括植物截留量。在植被与土壤很好的流域,其值约为20mm; 在植被与土壤颇差的流域,值约为5~10mm。 WLM:下层蓄水容量。其值可取60~90mm。 (2) 产流。 通过降雨和土壤缺水量产生径流。此部分包括的参数有WM、B 和IMP。 WM:流域平均蓄水容量,它是衡量流域干旱程度的指标且WM=WUM+WLM+WDM。 B: 蓄水容量的方次, 它反映流域上蓄水容量分布的不均匀性。 很小面积 (几平方公里) 时B 值为0.1 左右,中等面积(300 平方公里以内)时B 值为0.2~0.3,较大面积时的B 值 为0.3~0.4。 IMP: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 (3) 分水源。 此部分把总径流划分为三部分,即地面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参数包括SM、EX、KG 和KI。 SM:自由水蓄水库容量(mm)。 EX: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的指数。其最佳取值范围是1.0~1.5。 KG+KI: 自由水蓄水库地下水日出流系数和自由水蓄水库壤中流日出流系数, 它们反应 基岩和深层土壤的渗透性,对于一个面积约为1000Km2 流域KG+KI=0.7。 (4) 汇流。 此部分是对每个单元流域作汇流计算, 求得单元流域出口流量的过程, 涉及的参数有CI、 CG、CS、L。
第三章新安江模型
(2)三水源
由于饱和坡面流的产流面积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
产流面积上自由水蓄水容量分布是不均匀的。三水源
水源划分结构是采用类似于流域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
线的流域自由水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来考虑流域内
自由水蓄水容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所谓流域自由水
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是指:部分产流面积随自由水
蓄水容量而变化的累计频率曲线。流域自由水蓄水容
马斯京根 或
滞后演算 法
SM、EX、KG 、KI
UH或 CS、CI、CG
KE、XE或L
3.2 模型计算 1 蒸散发计算
具体计算为蒸散发计算采用三层模型,其参数有上 层张力水蓄水容量UM,下层张力水蓄水容量LM,深层张 力水蓄水容量DM,流域平均张力水蓄水容量WM,蒸散发 折算系数KC,深层蒸散发扩散系数C,计算公式为:
新安江模型各层次结构功能、计算方法和相应参数
层次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
功能
蒸散发 计算
产流 计算
水源 划分
二水源 三水源
汇流 计算
坡面汇流 河道汇流
计算 方法
三层 模型
蓄满 产流
参数
KC、UM、 LM、DM、
C
WM、B、IM
稳定 下渗
fC
自由水 蓄水库
单位线或 线性水库或 滞后演算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
③对许多流域资料的分析表明,即使是同一流域,
各次洪水所分析出的 fc也不尽相同,而且有的时候
变化还很大,很难进行地区综合和在时空上外延, 应用时其任意性大,常造成较大误差。
(2)三水源
三水源的水源划分结构应用了 山坡水文学的概念,去掉了 fc, 用自由水蓄水库结构解决水源 划分问题。
陕北模型
40 0.58 40 0.56 100 0.42 100 0.37
0.44
0.48
4.8
48.8 60.0
0.40
0.40
25.0 84.4
60
0.40
0.42
4.2
53.0
70
0.40
0.40
4.0
应用 f ~ 曲线计算超渗地面径流量的步骤为:
(1)根据降雨开始时的土壤含水量0 查 f ~ 曲线,得 降雨开始时的地面下渗能力 f0 。 (2)假设时段内的下渗能力呈线性变化,然后用试算
(3)最干旱时的下渗能力 f0 一般天然流域无土壤含水量和下渗资料,可用水文分析及 下渗模型法分析,由实测资料验证。一般 f0 1.0 ~ 2.0 mm/min。 (4)稳定下渗率 fc
可用水文分析及下渗模型法分析,由实测资料验证。一 般 fc 0.3 ~ 0.5 mm/min。
(5)霍尔顿下渗曲线方程系数 k 可用水文分析及下渗模型法分析,由实测资料验证。一
霍尔顿公式
菲利普公式
fc
f0
k
ER
A
B
ER
0.42
1.82 0.0538 1.05
0.05
3.2
1.07
霍尔顿和菲利普公式的 f ~ t 关系表
霍尔顿公式
菲利普公式
霍尔顿公式
菲利普公式
时间 t 下渗 f 时间 t 下渗 f 时间 t 下渗 f 时间 t 下渗 f
(min (mm/mi (min (mm/mi (min (mm/mi (min (mm/mi
每块单元面积内分为不透水面积FB和透水 面积(1-FB)。
在透水面积上的降雨量i扣除蒸散发量E后 ,用霍尔顿下渗公式和流域下渗能力分配 曲线计算径流量R1,在不透水面积上的降 雨i扣除蒸散发E,产生径流量R2;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世界上第一个流域水文模型-Stanford模型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目前全世界已提出数 以百计的流域水文模型。主要包括由美国天气局V. T. Sitten提出的API模型、N. H. Crawford和R. K. Linsley提出的斯坦福模型以及R. J. C. Bernash等提出的萨克拉门托模 型,日本国立防灾科学研究中心菅原正已教授提出的水箱模型,丹麦技术大学提出的 NAM模型,以及原华东水利学院赵人俊教授提出的新安江模型。这些概念性水文模型 对流域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模拟。由于这些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形式和 良好的模拟预报精度,因此在洪水实时预报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应 用最为广泛的新安江三水源模型。
-2002.12-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
蒸散发计算原理
各层蒸散发的计算原则是,上层按蒸散发能力蒸发,上层含水量蒸发量不够 蒸发时,剩余蒸散发能力从下层蒸发,下层蒸发与蒸散发能力及下层含水量 成正比,与下层蓄水容量成反比。要求计算的下层蒸发量与剩余蒸散发能力 之比不小于深层蒸散发系数。否则,不足部分由下层含水量补给,当下层水量 不够补给时,用深层含水量补充。(上层以蒸散发能力蒸发,直到上层水分耗尽, 才蒸发下层;下层土壤蒸散发量与剩余蒸散发能力(流域蒸散发能力与上层蒸散 发量之差)及下层土壤实际含水量成正比。)
-2002.12-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产流量计算
-2002.12-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产流量计算
据此可求得流域平均蓄水容量为
WM
Wmm (1
0
f F
)dWm
Wmm B 1
与流域初始平均蓄水量W0 相应的纵坐标A(
)为 A
四种水文模型的比较
四种水文模型的比较摘要:水文模型是用数学的语言对现实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报,在进行水文规律的探讨和解决水文及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分别介绍了新安江模型、萨克拉门托(SAC)模型、SWAT模型以及TOPMODEL模型,并对这四种水文模型的蒸发计算、产流机制、汇流计算、适用流域、参数以及模型特点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结合对着4种模型之间的比较,作出了总结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新安江模型;SAC模型;SWA T模型;TOPMODEL模型;模型比较引言流域水文模型在进行水文规律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安江模型是一个概念性水文模型,1973年由赵人俊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编制新安江预报方案时,汇集了当时在产汇流理论方面的成果,并结合大流域洪水预报的特点,设计出的我国第一个完整的流域水文模型,至今仍在我国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洪水预报中得到广泛应用;萨克拉门托水文模型,简称SAC模型,是R.C.伯纳什(Burnash)和R.L.费雷尔(Ferral)以及R.A.麦圭儿(Mcguire)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研制的,是一个连续模拟模型,模型研制完成时间相对较晚,其功能较为完善,兼有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广泛应用于美国水文预报中;SWAT模型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研制开发的用于模拟预测土地利用及土地管理方式对流域水量、水质过程影响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TOPMODEL为基于地形的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于1979年由Beven和Kirkby提出,其主要特征是将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广泛适用性与水文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基于DEM数据推求地形指数,并以此来反映下垫面的空间变化对流域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描述水流趋势。
本文对这四中水文模型从蒸发计算、产汇流计算、适用流域以及参数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结论。
1模型简介1.1新安江模型新安江模型是赵人俊等在对新安江水库做入库流量预报工作中,归纳成的一个完整的降雨径流模型。
6 新安江模型.
13.47
0
11.96
0
1.51
0
120.00
117.21
2018/12/13
15
尤其半湿润地区需要考虑
IMP:不透水面积参数(新安江模型新增参数),流域不透水 8)式,其它都不变。
WWMM (6 5) WM (1 IMP ) 1 B (6 - 8) P - E FC时 R RG FC IMP P - E RS R RG
2018/12/13
9
(2)超蓄产流模型的结构 a)点模型 以含气层缺水量为控制条件,就流域中某点而言:
蓄满前: P E WW2 WW1 蓄满后: P E R 式中: P : 时段降雨量 E : 时段蒸散发量 R : 时段产流量
(6 - 1)
WW1 , WW2 : 时段初末的土壤含水量
EL C ( EP EU ) ,ED 0
WL C WLM
若
且 WL C ( EP EU ) ,则
EL WL , ED C ( EP EU ) WL
2018/12/13
24
If w(1) + p(i) > ep(i) Then e(1) = ep(i) e(2) = 0 e(3) = 0 Else e(1) = w(1) + p(i) e(2) = (ep(i) - e(1)) * w(2) / wm(2) If w(2) <= c * wm(2) Then e(2) = c * (ep(i) - e(1)) e(3) = 0 If w(2) >= c * (ep(i) - e(1)) Then e(2) = c * (ep(i) - e(1)) e(3) = 0 Else e(2) = w(2) e(3) = c * (ep(i) - e(1) - e(2)) End If End If End If w(1) = w(1) + p(i) - r - e(1) w(2) = w(2) - e(2) w(3) = w(3) - e(3) If w(1) > wm(1) Then w(2) = w(1) - wm(1) + w(2) w(1) = wm(1) If w(2) > wm(2) Then w(3) = w(3) + w(2) - wm(2) w(2) = wm(2) End If End If
新安江模型 陕北模型
⑤模型参数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
⑥模型适用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参考文献
[1] 赵仁俊,王佩兰.新安江模型参数的分析[J].水文,1988(6): 2—9.
[2] 赵仁俊.流域水文模拟——新安江模型与陕北模型[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2.3模型评述......................................8
第一章新安江模型
1.1新安江模型简介
新安江模型始建于 1973 年,采用蓄满产流的概念,以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才产流,是个分布式的概念性模型,30 多年来在我国湿润与半湿润地区有广泛应用,并发展改进为三水源的以及其他多水源的模型。
陕北模型产流结构中若采用霍尔顿下渗方程,有11个参数:
主要参数有:
2.3模型评述
陕北模型特点:
①为了考虑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下垫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将流域划分为若干块单元面积;
②在每块单元面积内又将其划分为不透水面积FB和透水面积(1-FB);
③在透水面积上降雨量扣除蒸散发后,用霍尔顿或菲利普下渗公式计算径流量R1;
1.3新安江模型结构
新安江模型是分散性的模型,常按泰森多边形法把全流域分成许多单元流域,产流部分采用蓄满产流模型,另增加了流域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的参数IMP。蒸发部分采用三水源蒸散发模式。河道洪水演算采用马斯京根法。地面径流的汇流采用经验单位线,并假定每个单元流域上的无因次单位线相同,简化结构。地下径流的汇流采用线性水库。对每一个单元流域作汇流计算,求得单元流域出口流量过程。再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洪水演算,得出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把每个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相加,就求得了流域出口的总出流过程,新安江模型流程图如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桥涵水文资料整理
指导老师:许崇法
姓名:郭赵元
学号:21710131
目录
第一章新安江模型 (3)
1.1 新安江模型简介 (3)
1.2 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 (3)
1.3 新安江模型结构 (4)
第二章陕北模型 (6)
2.1陕北模型简介 (6)
2.2 陕北模型结构 ............... .. (7)
2.3 模型评述 (8)
第一章新安江模型
1.1新安江模型简介
新安江模型始建于 1973 年,采用蓄满产流的概念,以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才产流,是个分布式的概念性模型,30 多年来在我国湿润与半湿润地区有广泛应用,并发展改进为三水源的以及其他多水源的模型。
原华东水利学院的赵人俊教授于1963年初次提出湿润地区以蓄满产流为主的观点,主要根据是次洪的降雨径流关系与雨强无关,而只有用蓄满产流概念才能解释这一现象。
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对产流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78年出版的《山坡水文学》,它的结论与赵人俊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传统的超渗产流概念只适用于干旱地区,而在湿润地区,地面径流的机制是饱和坡面流,壤中流的作用很明显。
20世纪70年代初建立的新安江模型采用蓄满概念是正确的。
但对于湿润地区,由于没有划出壤中流,导致汇流的非线性程度偏高,效果不好。
80年代初引进吸收了山坡水文学的概念,提出三水源的新安江模型。
1.2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
新安江模型是分散性模型,可用于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湿润季节。
当流域面积较小时,新安江模型采用集总模型,当面积较大时,采用分块模型。
它把全流域分为许多块单元流域,对每个单元流域作产汇流计算,得出单元流域的出口流量过程。
再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洪水演算,求得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
把每个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相加,就求得了流域的总出流过程。
该模型按照三层蒸散发模式计算流域蒸散发,按蓄满产流概念计算降雨产生的总径流量,采用流域蓄水曲线考虑下垫面不均匀对产流面积变化的影响。
在径流成分划分方面,对三水源情况,按“山坡水文学”产流理论用一个具有有限容积和测孔、底孔的自由水蓄水库把总径流划分成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
在汇流计算方面,单元面积的地面径流汇流一般采用单位线法,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的汇流则采用线性水库法。
河网汇流一般采用分段连续演算的Muskingum法或滞时-演算法,但它一般不作为新安江模型的主体。
新安江模型按泰森多边形法分块,以一个雨量站为中心划一块。
这种分法便于考虑降雨分布不均,不考虑其它的分布不均。
新安江模型的流程图见图。
图中输入为实测降雨P和实测蒸散发能力EM,输出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Q和流域蒸散发量E。
方框内是状态变量,方框外是常数常量。
模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蒸散发计算、产流量计算、水源划分和汇流计算。
1.3新安江模型结构
新安江模型是分散性的模型,常按泰森多边形法把全流域分成许多单元流域,产流部分采用蓄满产流模型,另增加了流域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的参数IMP。
蒸发部分采用三水源蒸散发模式。
河道洪水演算采用马斯京根法。
地面径流的汇流采用经验单位线,并假定每个单元流域上的无因次单位线相同,简化结构。
地下径流的汇流采用线性水库。
对每一个单元流域作汇流计算,求得单元流域出口流量过程。
再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洪水演算,得出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
把每个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相加,就求得了流域出口的总出流过程,新安江模型流程图如图。
基于概念型降雨径流蓄满产流的新安江模型,其参数可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如下述:
(1)蒸散发。
此部分的参数包括K、C、WUM、WLM。
K:流域蒸散发能力与实测水面蒸发值之比。
它反映蒸发皿蒸发量与流域蒸发能力的差别,也反映蒸发皿蒸发量对全流域(高程差)的代表性问题,对具体流域来说,以优选为宜,即选模拟径流误差最小时的K 值。
夏天其值一般取1.3~1.5,冬天一般取1.0。
C:深层蒸散发系数。
它决定于深根植物占流域面积的比值,同时也与WUM+WLM有关。
一般经验,在江南湿润地区C 值约为0.15~0.20 之间,而在华北半湿润地区值则在0.09~0.12 左右。
WUM:上层蓄水容量,它包括植物截留量。
在植被与土壤很好的流域,其值约为20mm;在植被与土壤颇差的流域,值约为5~10mm。
WLM:下层蓄水容量。
其值可取60~90mm。
(2)产流。
通过降雨和土壤缺水量产生径流。
此部分包括的参数有WM、B 和IMP。
WM:流域平均蓄水容量,它是衡量流域干旱程度的指标且WM=WUM+WLM+WDM。
B:蓄水容量的方次,它反映流域上蓄水容量分布的不均匀性。
很小面积(几平方公里)时B 值为0.1 左右,中等面积(300 平方公里以内)时B 值为0.2~0.3,较大面积时的B 值为0.3~0.4。
IMP: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
(3)分水源。
此部分把总径流划分为三部分,即地面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
参数包括SM、EX、KG 和KI。
SM:自由水蓄水库容量(mm)。
EX: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的指数。
其最佳取值范围是1.0~1.5。
KG+KI:自由水蓄水库地下水日出流系数和自由水蓄水库壤中流日出流系数,它们反应基岩和深层土壤的渗透性,对于一个面积约为1000Km2 流域KG+KI=0.7。
(4)汇流。
此部分是对每个单元流域作汇流计算,求得单元流域出口流量的过程,涉及的参数有CI、CG、CS、L。
CI:壤中流消退系数。
CG:地下水消退系数。
CS:河网蓄水的消退系数。
L:河网汇流滞后演算法中的滞后时间,其值是一个经验值。
以上共有15 个参数。
如全流域需分块计算,则需进行河道演算,故就增加了KE、XE(单元河道的马斯京根K、X 值)及河道汇流段数N。
这几个参数可根据河道水力学法求出,一般不优选。
第二章陕北模型
2.1 陕北模型简介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暴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雨量及水文站网密度十分稀疏,长期以来给该地区暴雨洪水计算带来很多困难。
陕北模型是适用于干旱地区或是以超渗产流为主的地区。
陕北降雨径流模型流程框图如下:
2.2 陕北模型结构
考虑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下垫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尤其是地面下渗能力的不均匀性,
将流域划分为若干块单元面积;
每块单元面积内分为不透水面积FB 和透水面积(1-FB )。
在透水面积上的降雨量i 扣除蒸散发量E 后,用霍尔顿下渗公式和流域下渗能力分配曲线计算径流量R1,在不透水面积上的降雨i 扣除蒸散发E ,产生径流量R2; 一次降雨产生的流域总径流量为R=R1+R2。
各单元面积的坡地汇流计算采用线性水库或滞后演算法。
河道汇流计算采用马斯京根分段连续演算法。
将各单元面积到达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线性叠加即为流域出口断面总的流量过程。
陕北模型产流结构中若采用霍尔顿下渗方程,有11个参数:
主要参数有: XE
、KE 、L 、CS 、B 、k 、f 、f 、FB 、、c 0m θKC L
、CS 、k 、f 、f 、、c 0m θKC (1)蒸散发能力折算系数KC 。
因干旱地区资料等方面的原因,在实际计算中KC 往往变化很大,最后需经调试后确定,必要时可分月份优选。
(2)张力水蓄水容量m
θ 与参数KC 一起,主要用于计算初始土壤含水量0θ,80~60=m θmm 。
(3)最干旱时的下渗能力0f
一般天然流域无土壤含水量和下渗资料,可用水文分析及下渗模型法分析,由实测资料验证。
一般0.2~0.10=f mm/min 。
(4)稳定下渗率c f
可用水文分析及下渗模型法分析,由实测资料验证。
一般5.0~3.0=c
f mm/min 。
2.3 模型评述
陕北模型特点:
①为了考虑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下垫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将流域划分为若干块单元面积;
②在每块单元面积内又将其划分为不透水面积FB 和透水面积(1-FB );
③在透水面积上降雨量扣除蒸散发后,用霍尔顿或菲利普下渗公式计算径流量R1;
④在不透水面积上降雨扣除蒸散发后产生径流量R2; ⑤模型参数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
⑥模型适用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参考文献
[1] 赵仁俊,王佩兰.新安江模型参数的分析[J].水文,1988(6): 2—9.
[2] 赵仁俊.流域水文模拟——新安江模型与陕北模型[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5)霍尔顿下渗曲线方程系数k
可用水文分析及下渗模型法分析,由实测资料验证。
一般05.0~04.0=k / min 。
(6)地面径流消退系数CS 。
详见模型参数概念分析方法部分。
(7)滞时L 。
参考模型参数概念分析方法。
由于超渗产流时对雨强十分敏感,加之陕北地区暴雨历时短促,流域坡陡,洪水陡涨陡落,所以在应用陕北模型时,计算时段t ∆不能取得太长,一般5~2=∆t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