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锡类散灌肠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66 ·
浙江临床医学 2004 年 12 月第 6 卷第 12 期
云南白药 锡类散灌肠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周乐平 吴 彤 赵兴远 褚卫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UC) 是临床难治性疾病 , 发病率逐 年上升 , 近年研究发现 UC 患者存在着血栓前状态 , 微血栓 形成可能是 UC 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云南白药是我国传统 伤科要药 ,具有止血愈伤 、活血化瘀的作用 ,锡类散治疗 UC 也有较好的疗效 , 在此基础上 , 选用云南白药和锡类散为主 药治疗 UC , 进一步观察其治疗 UC 的疗效及对血栓前状态 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根据 1993 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 疾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 , 选择本 1998~2003 年本 院门诊和住院病人 60 例 , 随机单盲分为两组 , 其中治疗组 30 例 ,男 16 例 ,女 14 例 ;年龄 24~76 岁 ,平均 45. 6 岁 ;病程 3 个月~10 年 ,平均 5. 5 年 ;其中轻度 21 例 、中度 9 例 。对照 组 30 例 , 男 15 例 , 女 15 例 ; 年龄 25~72 岁 , 平均 44. 7 岁 ; 病程 5 个月~10. 5 年 ,平均 5. 8 年 ;其中轻度 20 例 、中度 10 例。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 云南白药胶囊 6 粒 (每粒 0. 25g) , 锡类散 1 支 (每支 1g) , 胶囊内生药用生理盐水 100~150ml 稀释后 ,徐徐加入白芨粉少许 ,以微粘为度 ,搅拌均匀 ,置于 灌肠器中 , 加热至 38 ℃~42 ℃, 保留灌肠或以 60~80 滴/ min 肛滴 ,1 次/ d ,15d 为 1 个疗程 ,共 2 个疗程 。对照组 : 庆 大霉素 8 万 U、灭滴灵 0. 4g , 柳氮磺氨吡啶 (SASP) 6 粒碾碎 后用生理盐水 100~150ml 稀释 , 同法灌肠 , 15d 为 1 个疗 程 ,共 2 个疗程 。 1. 3 观察指标 全部研究对象分组后即开始用药 , 记录大 便次数 、性状 、颜色 、伴随症状 、舌苔 、脉象的变化 , 用药前后 抽血做血液流变学和血栓 B2( TXB2) 和 6 - 酮 - PGFα1 检查 。 1. 4 统计学方法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 t 检验 , 自身前后对照采用同体比较 t 检验 ; 计数资料采用χ 2 检 验 ,临床疗效用 Ridit 检验 ,统计用 SPSS 软件进行 。 2 结果 2. 1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 术研讨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疗效标准 。 2. 2 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 8 例 、有效 15 例 、好 转 6 例 、无效 1 例 ,总有效率 96 %。对照组显效 6 例 、有效 12 例 、好转 9 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 90 %。两组比较 ,差异有 显著性 ( p < 0. 05) 。 2. 3 肠镜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 、有效率 、好转率分别 是 27 %、50 % 、20 % , 总有效率 96 % ; 对照组显效率 、有效 率 、好转率分别是 14 %、30 %、46 % ,总有效率 90 %。两组比
成可能是 UC 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 。血液流变学的的异
常 , 是血瘀证的证据之一 , 已发现不少活血化瘀方是通过抗
血小板聚集而发挥临床作用 2 , 而 TXB2 和 6 - 酮 - PGFα1
为血栓素 A2( TXA2) 和前列腺素 PGI2 的稳定代谢物 , TXA2 是
血小板释放的 ,而 PGI2 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 ,它们的活性
对照组 前 30 15. 57 ±3. 90 12. 17 ±3. 12
8. 05 ±2. 28
4. 93 ±1. 15
后 30 15. 16 ±2. 96 12. 25 ±1. 93
8. 53 ±1. 11
5. 66 ±1. 15
* p < 0. 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 △p < 0. 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作者单位 :310007 浙江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较 ,差异有显著性 。( p < 0. 05) 。
2. 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见表 1。治疗组 4 个
切速 (低切~高切) 的全血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 与对
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 < 0. 05 , p < 0. 01)
表 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 ( x ±s)
2.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TXB2、6 - 酮 - PGFα1 变化 见表
2。治疗组治疗后 TXB2 明显下降 , 且与对照组比较 , 差异有
显著性 ,而 6 - 酮 - PGFα1 无明显变化 。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血栓素 B 2 和 6 - 酮 - PGFα1 的变化 ( x ±s)
组别 例数
双向调节作用 3 。锡类散经临床多年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 炎有较好疗效 ,具有清热消肿的作用 。白芨粉有养血生肌的 作用 。本研究表明应用云南白药 、锡类散 、白芨粉组成的白 锡灌肠液治疗 UC , 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和血浆中的 TXB2 ,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 消除患者的血瘀体征 , 达到治疗 目的 ,且安全性好 。
斑 、脉涩等均有明显改善 ,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 。
2. 7 其他安全性检测 治疗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无明显
变化 , 对照组有 5 例出现肝功能异常 ( GPT) 升高 , 而加用护
肝片 ,其中 3 例改用艾迪莎 ,增加了治疗费用 。
3 讨论
UC 是一种非特异性感染性肠病 , 从直肠开始可见连续
性弥漫性充血 、水肿 、糜烂 、溃疡 , 以黏液血便 、血便 、腹泻 、
腹痛 、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 , 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
代难治性疾病 , 其发病被认为与感染 、免疫 、遗传等综合因
素有关 。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 UC 的血栓前状态 ,即指血管
内皮细胞损伤 , 血小板功能改变 , 凝血与抗凝异常 , 纤溶系
统和血液流变学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变化 , 容易导致血栓形
成的状态 , 并用肝素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 提示微血栓的形
组别 例数
全血粘度(mpa/ s)
5. 01S - 1
10. 0 S - 1
35. 0 S - 1
120. 0 S - 1
治疗组 前 30 17. 18 ±2. 23 12. 54 ±1. 52
8. 01 ±1. 77
5. 14 ±1. 29
后 30 13. 36 ±3. 20* △ 9. 50 ±2. 03* △ 6. 72 ±1. 24* △ 4. 40 ±0. 72* △
6. 55 ±0. 56
后 30 171. 68 ±80. 90 25. 64 ±8. 90
6. 50 ±0. 41
* p < 0. 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 △p < 0. 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瘀体征 (唇暗 、舌有瘀斑 、脉涩
等) 的变化 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血瘀体征唇暗 、舌有瘀
29 例患者随访 3~7 年 ,无 1 例复发 。 3 讨论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是慢性上颌窦炎的一种特殊类
作者单位 :322100 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陈腾放) 200003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廖建春)
型 , 目前大多数认为它不同于一般血管瘤 , 而与息肉和炎症 有密切的关系 。鼻部真性血管瘤并不常见 ,且多发于鼻腔或 鼻中隔 。而本病主要位于鼻窦 , 且好发于上颌窦 , 也可见于 筛窦 、蝶窦 。外观一般由触之易出血 , 类似于息肉样组织和 暗红色坏死样组织组成 。组织学表现为间质水肿 、腺体扩张 的息肉 , 伴炎症改变 , 局部有出血和坏死 , 而缺乏血管病的 典型结构 。
TXB 2
6 - 酮 - PGF 1α TXB2、6 - 酮 - PGTα1
治疗组 前 30 188. 55 ±83. 92 25. 67 ±8. 91 后 30 101. 79 ±75. 99 * △ 25. 64 ±8. 96
6. 56 ±0. 57 5. 45 ±0. 42 * △
对照组 前 30 188. 54 ±83. 93 25. 66 ±8. 92
本病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 通常认为与 : (1) 粘膜内出血 所致 ; (2) 外伤 ; (3) 某些肿瘤中心发生坏死 ; (4) 由于息肉堵 塞了上颌窦自然窦口所致 ; (5) 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发生粘 液性息肉 ,其蒂部发生扭转而缺血坏死 1 。其形成过程中可 能因上颌窦自然窦口位置较高 , 不利于引流而致炎症迁 延 。息肉形成后 ,因炎性血管增生 、扩张 、血流淤滞 ,加之自 然窦口狭小 , 易堵塞 , 以致窦内息内遭挤压而出血坏死 , 窦 壁因息肉压迫而吸收破坏 ,故命名为出血坏死性息肉 。本病 常为单侧发病 , 本组患者均为单侧发病 , 且以上颌窦最多 , 临床表现主要为鼻出血或涕中带血 , 常伴上颌窦骨壁破坏 , 主要以窦口周围的内侧壁破坏为多 , 也可见窦腔多壁骨质 破坏 , 甚至是颅底及眶内侧壁骨质破坏 , CT表现有时很难 与上颌窦恶性肿瘤鉴别 , MRI 检查对鉴别上颌窦肿瘤与出 血坏死性息肉有一定的帮助 , 出血坏死性息肉常表现为窦 腔内 T1 或 T2 加权高信号和低信号混合出现 。但本病确诊仍 需病理检查 ; 主要靠手术治疗 , 病变局限于上颌窦内者可行 上颌窦根治术或内窦镜下上颌窦窦口扩大术加根治术 。侵 犯上颌窦筛窦者可行经上颌窦筛窦根治术 。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 ,汪吉宝 . 实用耳鼻咽喉科学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0. 278.
则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本文结果显示 , UC 患者治 疗后 4 个切速 (低切~高切) 的全血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 低 ,血浆中 TXB2 明显降低 ,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 ,治疗效果 也更好 , 是否提示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善是病情缓解的重要 指标 。
UC 属于中医“痢疾 、肠辟”等范畴 ,其病机属本虚标实 , 本虚为脾胃气虚 , 标实为暑湿热毒 、高粱厚味 , 兼之情志郁 怒 , 与气血相搏 , 而生脓血 , 无论虚实均以湿热瘀毒互结为 矛盾所在 ,治疗除补虚泻实外均当活血化瘀 。云南白药为我 国伤科圣药 ,具有止血愈伤 ,活血化瘀 ,消肿生肌等作用 ,含 有皂甙 、生物碱 、黄酮 、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 ,有抑制炎症介 质释放 、白细胞游走 、结缔组织增生作用 , 对血小板凝聚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很强 , 在血液中很快水解为稳定产物 TXB2 和 6 - 酮 -
PGFα1 , TXA2 明显增多或 PGI2 相对过多 , 可导致出血 , 反之
浙江临床医学 2004 年 12 月第 6 卷第 12 期
·1067 ·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诊治分析
陈腾放 廖建春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因其临床 表现及影象学检查与恶性肿瘤非常相似 , 故常发生误诊 , 给 术前手术方式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 。作者对本院 1993 年 2 月~1999 年 12 月间收治的 29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临床 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9 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中 ,男 16 例 ,女 13 例 ;年龄 21~65 岁 。病程 :1 个月~24 年 ,平均 2. 8 年 。临床症状 :间隙性头痛 3 例 ,一侧头痛 4 例 ,面部疼痛 3 例 ,复视 2 例 ,眼球突出 1 例 ,溢泪 1 例 ,一侧进行性鼻塞 10 例 ,流脓涕 19 例 ,鼻出血 23 例 。临床体征 :鼻腔内有新生物 11 例 ,新生物多呈灰色或暗红色 ,触之易出血 。 1. 2 影象学检查 29 例患者均行 CT扫描或增强扫描 。均 示患侧窦腔内有密度不等之增高 , 部分患者鼻腔 、上颌窦及 筛窦内有大块相互连续软组织阴影 。部分窦腔呈膨胀性改 变 , 窦壁骨质有破坏 , 以上颌窦内侧壁为主 。主要表现为骨 壁的全部或部分缺失 。11 例行 MRI 检查 , 表现为窦腔内 T1 或 T2 加权高信号和低信号混合出现 。 1. 3 手术方法 29 例中 23 例行常规上颌窦根治术 ,6 例行 常规上颌窦根治术加内窥镜下上颌窦窦口扩大术 。术中将 出血坏死性息肉刮除 。18 例在下鼻道开窗 , 11 例将钩突骨 尾体部切除将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 。 2 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