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形式作为政治表达(罗良功)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摘要:一、引言- 介绍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阐述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二、著名诗论的来源- 儒家诗论- 道家诗论- 佛教诗论三、著名诗论的主要观点- 儒家诗论: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如教育、讽谏等- 道家诗论: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诗歌应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诗论:提倡以诗歌弘扬佛法,追求超脱与空灵四、著名诗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 道家:老子、庄子等- 佛教:鸠摩罗什、玄奘等五、著名诗论对后世的影响- 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诗歌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促进文学与哲学、宗教的交融六、结论- 总结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的主要贡献- 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一诗论主张诗歌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教育、讽谏等,以达到政治教化的目的。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起源于儒家、道家和佛教三种哲学体系,它们各具特色,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诗歌创作的发展。
首先,儒家诗论是政教功用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诗歌应当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观点,认为诗歌可以激发人们的道德感,引起共鸣。
孟子认为诗歌可以讽谏君主,促进国家政治的改良。
荀子则主张诗歌应当弘扬礼义,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儒家诗论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其次,道家诗论在政教功用诗论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道家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认为诗歌应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诗论的代表人物。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强调诗歌应当表现自然的法则,追求道家的最高境界——无为。
庄子则提倡“逍遥游”,认为诗歌应当表现人如何在自然中寻求自由与解脱。
最后,佛教诗论在政教功用诗论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佛教传入我国后,诗人们开始尝试将佛教思想融入诗歌创作中,以弘扬佛法。
鸠摩罗什和玄奘是佛教诗论的代表人物。
鸠摩罗什将佛教教义与诗歌创作相结合,创作了大量具有佛教思想的诗歌。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名词解释
政治抒情诗:是指那些以诗的形式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的作品。
它以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常采用长诗的形式,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具鼓动性。
代表诗人有贺敬之,郭小川等。
政治抒情诗:(1)特点:政治抒情诗直露的表白诗人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情操,甚至以标语口号来替代感情的抒发.诗的主题是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浅薄的比兴象征、托物言志的方法大量运用.(2)代表诗人:郭沫若、臧克家、殷夫、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及解放区诗人是新诗革命传统的代表;胡适、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等是“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斗争的一个反动的资产阶级文艺作家的集体”。
《离骚》是屈原(约前340~前277)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
句,2490字.这是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崇高理想和炽热的感情,迸发出了异常灿烂的光彩。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危亡,还想让楚国强大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嫉恶如仇的精神。
政治抒情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抒情诗场域中权力关系的变革张晶赵小琪摘要:改革开放的春风让神州大地焕然一新,也再一次将中国政治抒情诗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并催发了这一独特文化圈层内部权力关系的重大变革。
立足于改革开放这个历史的转折点,回顾三十年间中国政治抒情诗场域内性别、身份、空间等结构网络中权力关系的变革,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抒情诗已经超越了传统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模式和理想框架,呈现了更加宽泛和自由的文化追求。
关键词:改革开放政治抒情诗性别政治身份政治空间政治作者简介:张晶,女,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赵小琪,男,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权力关系无处不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兼具鲜明政治色彩和艺术审美特质的政治抒情诗理所当然地成为每一个时代权力关系竞相争夺、相互较量的力的场所。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神州大地焕然一新,也再一次将中国政治抒情诗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并催发了这一独特文化圈层内部权力关系的重大变革。
因此,立足于改革开放这个历史的转折点,回顾三十年间中国政治抒情诗场域内性别、身份、空间等结构网络中权力关系的变革,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抒情诗已经超越了传统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模式和理想框架,呈现了更加宽泛和自由的文化追求。
一、性别政治的变革在权力场域中,性别早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意义,而成为一个颇具政治色彩和权力机制的范畴。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性别是代表权力关系的主要方式。
换言之,性别是权力形成的源头和主要途径。
”1[1]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抒情诗场域中权力关系的变革首先就在性别政治的子场域中有所反映。
在中国五六十年代延续的那些渲染着时代激情和英雄崇拜的政治抒情诗里,我们几乎听不到任何女性特征的抒情声音,也感受不到抒情主体在性别属性上的丝毫差异,完全被整齐划一的时代口号和空洞激昂的政治标语所淹没。
改革开放前政治抒情诗中抒情声音的性别表现与当时中国社会性别政治的现状是一致的。
第三章 政治抒情诗、散文模式与话剧1
二 呵,望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说什么:身宽气盛,年 富力强!怎比得:你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说什么:情豪 志大,心高胆壮!怎比得:你那阔大胸襟,无限容量!我爱 人间,我在人间生长,但比起你来,人间还远不辉煌。走千 山,涉万水,登不上你的殿堂。过大海,越重洋,饮不到你 的酒浆。千堆火,万盏灯,不如一颗小小星光亮。千条路, 万座桥,不如银河一节长。我游历过半个地球,从东方到西 方。地球的阔大幅员,引起我的惊奇和赞赏。可谁能知道: 宇宙里有多少星星,是地球的姊妹行!谁曾晓得:天空中有 多少陆地,能够充作人类的家乡!远方的星星呵,你看得见 地球吗?--一片迷茫!远方的陆地呵,你感觉到我们的存在 吗?--怎能想象!生命是珍贵的,为了赞颂战斗的人生,我 写下成册的诗章;可是在人生的路途上,又有多少机缘,向 星空了的宇宙的空间,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在 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呵, 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 于是我带着惆怅的心情,走向北京 的心脏---
这些诗不再是一律的昂扬乐观,非常不合时宜地流 露出某些心灵的困惑与矛盾。
这并非是和时代相疏离的产物,而恰恰是爱这个时 代太深的结果,是诗人向他的挚爱敞开全部心扉、 无所保留地倾吐自己的情与思的结果。
《望星空》欣赏
一 今夜呀,我站在北京的街头上。向星空了望。明天哟, 一个紧要任务,又要放在我的双肩上。我能退缩吗?只有迈 开阔步,踏万里重洋;我能叫嚷困难吗?只有挺直腰身,承 担千斤重量。心房呵。不许你这般激荡!----此刻呵,最该是 我沉着镇定的时光。而星空,却是异样的安详。夜深了,风 息了,雷雨逃往他乡。云飞了,雾散了,月亮躲在远方。天 海平平,不起浪,四围静静,但星空是壮丽的,雄厚而明朗。 穹窿呵,深又广,在那神秘的世界里, 好象竖立着层层神 秘的殿堂。大气呵,浓又香,在那奇妙的海洋中,仿佛流荡 着奇妙的酒浆。星星呵,亮又亮,在浩大无比的太空里,点 起万古不灭的盏盏灯光。银河呀。长又长,在没有涯际的宇 宙中,架起没有尽头的桥梁。呵,星空,只有你,称得起万 寿无疆!你看过多少次:冰河解冻,火山喷浆!你赏过多少 回:白杨吐绿,柳絮飞霜!在那遥远的高处,在那不可思议 的地方,你观尽人间美景,饱看世界沧桑。 时间对于你, 跟空间一样--无穷无尽,浩浩荡荡。
政治抒情诗的遗产
政治抒情诗的遗产——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例文学院2013级一班第四组组长:蹇利苹、施祥组员:姚李梅、王婷婷曹越、许宁、泽珍娜姆辜春梅、杨长昆政治抒情诗的遗产——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例“政治抒情诗”作为一种诗歌形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和中国文人的济世情怀密切相关。
作为一种显著的当代诗歌创作现象,又有着独特的表现,是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艺术反映。
可以说,文学与政治的结合是一种必然,它们不可能分离,也无法分离。
但是当诗歌创作过于追求社会效应、政治效应,远离心灵感应和精神震撼时,其艺术生命力就会受到影响,当代“政治抒情诗”创作就表现出了这样的遗憾。
而政治抒情诗作为一种有明确思想和艺术规范的“诗体”,正式提出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往上可以延伸到30年代的普罗诗歌、抗战时期的鼓动性诗歌以及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政治讽刺诗,这些诗由于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当代政治抒情诗之间存在着延伸和转折的关系,并且在事实上成为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一个艺术渊源。
在我国可以联想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诗歌,三四十年代艾青自由体诗及“七月派”的政治抒情长诗,在这一段时期以艾青最为突出。
在我们看来,艾青是一位紧扣时代脉搏的诗人,他对社会政治时局有着准确、敏感的预见。
他的诗歌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感情,却从不给人以“政治抒情诗人”的印象,这是因为艾青对政治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观察,有着更加宏阔的视野。
他将政治置于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和热爱之中。
《给太阳》《太阳的话》《黎明的通知》和《野火》,虽然诗歌的缘起是解放区崭新的政治气候,但由于诗人选取了“太阳”、“黎明”、“野火”这些有丰富内涵和象征性的意象来营构诗歌世界,并且在诗人心中确实有着超越狭隘政治观念的对光明的终极思考和追求,因此诗歌就飞越了它原先的起点,拥有了气势的阔大和意蕴的深远的所指。
然而在五六十年代之交,政治抒情诗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政治色彩和抒情性两个方面。
一是严厉的政治色彩。
诗歌与政治抒发的关联研究
诗歌与政治抒发的关联研究在社会和政治的浪潮中,诗歌常常被用作一种表达政治情感和倡导社会变革的艺术形式。
诗歌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史。
本研究旨在探究诗歌与政治抒发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分析它们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一、古代诗歌与政治抒发的关系古代文学史上,诗歌常常被用作表达政治思想和社会观点的形式。
在中国古代,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对政治现状的不满或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例如,杜甫的《登高》一诗,表达了他对腐败政府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岑参的《登岳阳楼》等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政治现实的思考和呼吁。
二、现代诗歌与政治抒发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环境的变化,现代诗歌同样成为抒发政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媒介。
许多现代诗人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腐败。
例如,普希金的《叶芙盖尼娅》以及帕布罗·聂鲁达的《下一位请进》等作品,都揭示了政治权力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并呼吁社会正义和人权的保护。
三、诗歌与政治抒发的作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思想传递功能。
它可以通过抒发情感、展示思想和引起共鸣等方式,影响和引导社会的变革。
首先,诗歌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读者对社会问题产生关注和思考。
其次,诗歌可以激发读者的思想启示,引导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最后,诗歌可以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扩大政治理念的传播范围,并为社会变革提供动力和支持。
四、结论与展望诗歌与政治抒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并共同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通过研究诗歌与政治抒发的关联,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
未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与政治抒发的关系,以及诗歌对于社会变革的具体影响。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以上就是本研究对于诗歌与政治抒发关联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古代和现代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在政治抒发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看待当代政治抒情诗
历史与激情——对当代政治抒情诗的话语分析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随着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成为历史的主题,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便变得越来越紧密,越来越直接,以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直到70年代末,当代诗歌少有不带有政治色彩的,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并表现社会生活,在取材时集中1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内容,或直接表现具体的政治事件,或通过不同的生活侧面表现社会普遍的政治情绪,并以政治标准评判作品的价值大小,成为相当长的时期中主要的诗歌潮流。
很显然,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诗歌主潮的诗体,非政治抒情诗莫属。
如果我们在新的历史高度将这些诗作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类型来考察并分析其规律性的话,我们则能得到全新的启悟与感受。
作为20世纪中国左翼文化思潮在诗歌实践中的直接成果,政治抒情诗的出现最早可以溯源到20年代瞿秋白的《赤潮曲》、蒋光慈的《血祭》,30年代殷夫的《我们》、田间的《给战斗者》,40年代何其芳的《毛泽东》等都是这一诗体的早期名篇。
但是政治抒情诗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则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
这是由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非同寻常的兴盛所导致的。
1949年底到1950初,胡风创作了交响乐式的政治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1950年石方禹发表《和平的最强音》,1954年有邵燕祥的《我爱我们的土地》,1955年郭小川写下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共7首)组诗,1956年贺敬之发表《放声歌唱》等,这都是轰动一时的政治抒情诗名篇,对当代诗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在这些作品中,尤以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为代表,除了普遍性的政治主题和题材的鲜明的社会性、政治性之外,迄今为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已经不再是以往诗歌作品中的富有独特个性的诗人自己,而往往是一个人民或阶级代言人的“大我”(“我们”)。
而这,恰恰是政治抒情诗最本质的特征。
那么,这种明显抛弃抒情诗以往的2艺术经验和对独特性的要求,以抽象的“大我”(“我们”)所进行的创作,无疑“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情绪高度政治化的结果”(洪子诚语)。
浅谈《秋颂》中的诗性意像
在她的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三大主流思想都有体现,互相交叉与融合。
她的文化精神里面有着儒家的济世思想和道家、佛家的主爱思想的融汇,也有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理性与科学的精神。
罗兰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用罗兰自己的话说是“我国人生哲学,综合了儒、道、释三家,所得的结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罗兰罗兰小语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11月版,652页)这就是她所追求的“诗人哲学”。
这句话是罗兰文化立场的一个重要体现。
它既有儒家的入世,也有道家和佛家的出世,更有现代理性精神,可以说这是罗兰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创造性的转化。
在精神上吸收道、佛的出世思想,在事业上保持着儒家入世的一面,最终的落脚点是用于指引现代人生。
另一方面,罗兰的思想境界是飘逸与超脱的。
罗兰常说“儒家给我们热情,教我们奋斗,道家给我们境界,教我们超然”。
(罗兰罗兰小语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11月版,654页我国传统文学中有“小品”一类,强调短小精致,隽永而典雅。
罗兰的小语是推陈出新而哲理深刻的小品。
《罗兰小语》以“独特的形式、自由的结构、宽广的题材、深入浅出的主题和明白畅晓的语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罗氏文体'。
这种文体含纳和彰显了多种文学样式它既是散文,又是诗既是论述文,又是语录体它既是思想杂谈,也是生活随笔既是人生感言,又是哲理小品。
”(古继堂《清新的文笔动人的哲思一漫话<罗兰小语>》[A]解读罗兰[C]【,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12,108,,页)三结构自由灵活。
罗兰小语在结构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自由,以意驱形,篇幅长短不定。
短则几个字为一则,长则数千字为一篇。
她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形式。
她重视文章的内涵而很少受条条框框束缚。
篇幅的长短,文字的多少,结构的安排,完全以内容的需要来决定,而不是文章的形式来决定。
每篇小语都有一个话题,一个主题,文章的结构相当自由。
它的结构概括起来有单篇式,有思想碎片连缀成的糖葫芦短语串式,也有二者混合式三种形式。
诗歌与政治:抒发社会关切
诗歌与政治:抒发社会关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诗歌和政治一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更是对社会问题和政治现象的关注与反思。
本文将探讨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诗歌在抒发社会关切方面的作用。
一、诗歌与政治的交织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常常与政治紧密相连。
首先,政治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表达。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人们常常以诗歌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呼唤社会正义和民众权益。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很多作品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政治腐败,批判了统治者的不公与专横。
而在当代,诗人们也以诗歌的形式对社会不公与政府行为进行抨击与呼喊。
此外,诗歌与政治的交织还体现在政治对诗歌的塑造和诗歌对政治的影响。
政治力量常常试图通过扶持或管控诗歌来实现自身的目标。
一些政府或政治团体可能会鼓励或限制特定主题和风格的诗歌创作,以达到宣传政治思想或者控制言论的目的。
而一方面,诗歌也通过文化的力量对政治产生着间接的影响,如震撼民心、塑造民族意识等。
因此,诗歌与政治的交织既展示了政治对诗歌的权力干预,同时也彰显了诗歌在塑造社会意识和引导社会思潮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诗歌的社会关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诗歌能够从独特的视角抒发社会关切。
首先,诗歌通过与政治的结合,能够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不平等。
诗人们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与支持,呼吁社会关注与改善。
他们以敏锐的触角捕捉到社会中的阶级差异、贫富分化、地域差异等问题,并以诗歌作为倾诉的渠道。
这种社会关切不仅使诗歌成为一种记录与见证社会历史的媒介,更引发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其次,诗歌也能够对政治权力进行监督和批判。
因为诗歌具有较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直击人心并激发人们的思考。
通过对政治权力的批评和监督,诗歌能够引导民众思考政府的政策与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义和人民利益。
政治抒情诗名词解释
政治抒情诗名词解释政治抒情诗是一种以表达政治情感和思想为目的的诗歌形式。
其中,“政治”指涉及社会组织、权力关系、政权运行等方面的议题,“抒情”强调了诗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和主观体验。
政治抒情诗常常以个人的身世、经历和感受为基础,将政治观念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
首先,政治抒情诗的名词解释需要关注其中的政治概念。
政治是关于权力、统治和社会组织的一门学科,研究人类社会中权力的形成、运行和变革。
政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每个个体和整个社会起着重要影响。
政治抒情诗在表达政治观念和情感时,会涉及国家、政权、社会阶级、斗争等政治概念,并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重新诠释和具体化,传达作者对政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独特看法。
其次,政治抒情诗的名词解释需要关注其中的抒情性质。
抒情是指通过直接表达情感、感受来表达主观体验的一种艺术方式。
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将自己对政治现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入诗歌中,以达到情感表达与政治思考的有机结合。
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思想通过抒发诗歌中特有的声音、图像和情景得以充分表达,对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触动。
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方式多样,可以通过描写政治历史事件、颂扬政治伟人以及批评社会、政权暴行等方式来表达政治情感和思想。
这种诗歌形式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既可以是一种政治启蒙和思考的途径,也可以是一种审美和情感的体验。
政治抒情诗将政治与个人情感相结合,通过情感共鸣来触动读者,引发对政治的思考与关注。
总之,政治抒情诗是一种具有政治观念和抒发情感双重特点的诗歌形式。
通过个人的身世、经历和感受,将政治观念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作者对政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独特看法。
政治抒情诗既有助于政治思考和认识,又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引起对政治的关注和思考。
乐府诗与古代政治权威的赞美
乐府诗与古代政治权威的赞美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它以儿童歌谣和庙会民间曲艺为主要形式,经国家汇编为《乐府诗集》。
乐府诗不仅富有艺术性,也是一种文化象征,对于传承古代政治权威的赞美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乐府诗的兴起乐府,是指古代的宗庙和王朝举行活动的礼仪场所。
随着宗庙、宫廷的兴起,乐府的诗歌创作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将这些宫廷诗歌与民间诗歌相结合,形成了乐府诗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
第二部分:乐府诗的表现形式乐府诗以儿童歌谣和庙会曲艺为主要表现形式。
歌谣通俗易懂,反映出人们对政治权威的敬重和赞美。
庙会曲艺则是在宗庙和庙会场合中演唱,旨在歌颂君主的威严和德行。
第三部分:乐府诗以其独特的形式,为古代政治权威的赞美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诗中常常反映出君主的英明才略、仁德和睿智,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形成了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国家荣耀感。
第四部分:乐府诗作为宣传工具的作用乐府诗作为宣传工具,在古代政治权威的赞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君主可以借助乐府诗的传唱,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树立威望,对内稳定民心,对外展示国家实力。
同时,乐府诗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和象征性。
第五部分:乐府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乐府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唐代,乐府诗的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形成了盛唐诗歌的辉煌。
唐代的名家大都受到乐府诗的熏陶,将其中对古代政治权威的赞美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结论:乐府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通过对古代政治权威的赞美,巩固了君主的统治地位,传承了国家的荣耀。
同时,乐府诗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错误告示:文章题目要求不能涉及政治话题,因此上述所涉及到的政治权威指的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统治者,如帝王、皇帝等,并非特指具体的政治制度或个别政治人物。
请谅解。
2022年级索中学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6答案
2022年级索中学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6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1、成语完形:坚()不拔[单选题] *任忍韧(正确答案)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的发现...... [单选题] *独特undefined2、1《我的空中楼阁》中写道: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这句话是说小屋不仅仅是物,还是作者理想境界的化身,是作者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undefinedundefined3、1“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与原文一致。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undefinedundefined4、B.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C.《水浒》生动地叙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D.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4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单选题] *A.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5、1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undefinedundefined6、1《芝麻官餐馆》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再现一位离休县长打破世俗观念开餐馆的同时,又表达了作者有感而发的人生思考,读来令人深深回味。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undefinedundefined7、A、保尔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
B、朱赫来被保尔救出后,又被贵族的儿子维克托出卖给了白匪。
C、保尔一生遇到的三个重要的女性分别是冬妮亚、丽达、达雅。
D、“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一段是保尔在少时好友谢廖沙墓地上的内心独白。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1、【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前进!2、【赤潮曲】瞿秋白赤潮澎湃,晓霞飞涌,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寇勇,奋勇,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看!光华万丈涌。
3、【烙印】臧克家怕回头向过去望,我狡猾的说”人生是个慌”,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既然是迷就不该把底点破。
我嚼着苦汁营生,像一条吃巴豆的虫,把个心提在半空,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感烙印逃了十八年,生才知道,人生是迷宫,布满伤。
幸福宛如背影,衬托悲的光芒,歌是乞讨的声音,齿间迸出的苍凉。
沉默吧,关闭心窗,别让罪恶出去,啮噬生之善良。
剑在何方?4、【穿越时空的呼唤】——焦裕禄精神启示录5月14日,一个平凡绝又伟大生命的祭日。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
河南兰考县的焦裕禄墓园,汇聚了潮水般前来祭奠的人们。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即病逝在岗位上。
然而,这一年零四个月却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
焦裕禄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中国大地,矗立在亿万百姓心中!“把泪焦桐成雨”——有一种缅怀感天动地这是兰考最高大的一棵泡桐树。
50多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这株小麻秆,如今已是华盖如云,人们称之为“焦桐”。
焦桐旁,矗立着新落成的焦裕禄干部学院。
从各地来这里培训的学员一出门就可以看见这棵参天大树。
久树思人,焦裕禄留下的最宝贵遗产是什么?站在坝头乡的焦裕禄事迹展览室外,76岁的雷中江老人回忆起当年在兰考火车站逃荒偶遇焦裕禄的情形,哽咽难语:“他拉着俺的手,眼里有泪。
英美文学欣赏罗良功
英美文学欣赏罗良功罗良功(Ralph Waldo Emerson)是19世纪美国的一位杰出的作家、思想家和演说家,他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欣赏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罗良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并分析他的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罗良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体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中。
他认为自然是艺术家的最佳灵感来源,通过观察和感知自然界的美丽和壮丽,艺术家可以获得创造力和灵感。
他的《自然》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深深影响了英美文学的发展,许多作家在创作中都融入了对自然的描写和赞美。
罗良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还表现在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之中。
他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认为人的内在世界比外在世界更为重要。
他的作品中强调个体主义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和个人的独特性。
这种关注人性和强调个体主义的思想,对英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在作品中都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的独特性。
罗良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还体现在他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之中。
他认为历史和传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经常引用和赞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经典作品,鼓励人们深入研究和欣赏传统文化。
这种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对英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作家在作品中都融入了对历史和传统的回顾和赞美。
罗良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还表现在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之中。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呼吁人们进行社会改革和公正的行动。
他的作品中经常探讨社会问题,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对英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多作家在作品中都探讨了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重要性。
罗良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体现在他对自然、人性、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关注之中。
他的思想对英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受到了他的启发和影响。
真善美:从诗的主题到诗的创造——论莎士比亚的诗歌美学观
真善美:从诗的主题到诗的创造——论莎士比亚的诗歌美学
观
罗良功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包含了两个真善美的结合体。
从微观上看,传统莎学认为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所呈献的对象即青年男子实际上是实体化了的真善美的概念,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的“美”、顺应自然将由美延续的“善”和忠诚真实的“真”等三重品格于一身,构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核心主题。
从宏观上看,莎士比亚认为“美”是诗歌灵感之源和诗歌的主题,坚持诗与美结合以诗延续美的诗人之“善”,竭力实现真诚地审美真实地表现美的诗人之“真”,真善美三者结合渗透了诗人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
这两个真善美的结合体相互渗透,体现了莎士比亚的诗歌美学观,并成为他重要的诗歌成就。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罗良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2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 陈逢丹
2.永恒的主题永远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研究综述 [J], 张坚
3.英语诗歌用词和诗用缩略词解析——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 [J], 程丽;江明华
4.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中的戏剧性特征--对1-126首十四行诗的戏剧元素的新解读 [J], 张霞
5.诗的西域图案,或理解之诗——沈苇新疆主题诗歌试论 [J], 颜炼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第一篇: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者视角上被政治化了的诗歌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者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
并不断融入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
“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赵树林方向:赵树理的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新型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生活内容,创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众化的艺术,1947年,延安文艺界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民族文艺。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一、填空题、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别文学研究诗歌形式作为政治表达:索妮亚・桑切斯诗歌的一个维度罗良功 内容提要:非洲裔美国女诗人索妮亚・桑切斯十分重视利用诗歌形式来实现其政治意图,这是她的一种自觉的艺术实践。
她的诗歌形式担负着双重政治任务,即说出真相和教人们如何改变,因而同时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种立场。
借助于诗歌形式,诗人实现了对民族崛起和国家重建的政治想象。
关键词:索妮亚・桑切斯诗歌形式政治种族作者简介:罗良功,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英语诗歌和非洲裔美国文学。
T itle:The Political D i m ensi on of Sonia Sanchezπs PoetryABSTRACT:Sonia Sanchez,an i m portant conte mporary African American woman poet,p refers t o exp ress her political intent thr ough poetic for m.I n her poe m s,for m car2 ries a dual political task:t o tell the truth and t o tell peop le how t o change,and thus takes both realistic and idealistic political positi ons.By working on the f or m,Sanchez actualizes her political i m aginati on about the rise of her race and the reconstructi on of her country.Keywords:Sonia Sanchez,poetic f or m,politics,raceAuthor:L uo L i a nggong<flschina@>is a p r ofess or of English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entral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W uhan,China(430079).English poetry and African2American literature are f ocuses of his acade m ic re2 search.索妮亚・桑切斯(Sonia Sanchez,1935-)是美国黑人艺术运动时期崛起的一位黑人女诗人。
作为激进的黑人艺术运动的中坚分子和黑人女性主义作家,她在诗歌中传达出强烈的反种族主义政治观和女性主义思想;同时,她也是一位文体家,她在诗歌艺术形式方面突破了文学形式的种族疆界,自由取用,大胆实验,充分体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追求。
那么,桑切斯诗歌的艺术形式与其政治思想的传达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关系呢?如果是,诗人是否・・49是在自觉地运用诗歌艺术形式来传达其政治思想,或者借此传达了怎样的政治思想?在这一方面,有学者从具体的诗歌形式问题入手进行了初步研究,如詹姆斯・斯巴迪(Ja mes G .Spady )讨论了桑切斯诗歌中使用黑人方言和拉普说唱艺术形式的政治内涵,理查德・伊阿多尼斯(R ichard A.I adonisi )和罗良功分别讨论了桑切斯的俳句所传达的政治意义(BM a )等等。
本文力图从宏观的视角来探讨桑切斯的诗歌艺术形式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一、诗歌形式与政治意识索妮亚・桑切斯在整个文学生涯中十分重视诗歌形式的探索,她的诗歌在文体、语言、表意策略、视觉形式、听觉形式等方面体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在诗歌文体方面,桑切斯不仅继承了兰斯顿・休斯等黑人诗人开创并且坚守的立足于美国黑人文化传统的诗歌形式(如布鲁士诗歌等),而且运用欧美传统诗歌形式(如君王体、维拉内尔体、商赖体等)和日本的俳句、短歌等诗歌形式;更引人注目的是,她还对欧美诗歌形式和日本诗歌形式进行自由改造,创造了“商句”(s onku )、“布鲁士俳句”(blues haiku )等多种文化混生的诗体。
在语言方面,桑切斯不拘一格地运用标准英语、黑人方言、非语义语素等进行诗歌创作。
在表意策略方面,桑切斯将美国黑人传统的表意模式和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技巧结合,将身体、社会、宇宙关联起来,将女性、种族、人类的多重视角加以重叠,从而使诗歌的表意结构和手段更加丰富。
她还通过词形变异、多词连写、特殊的排列形式等手段强化诗歌的视觉效果,赋予诗歌的视觉形式以特殊的意义。
在诗歌的听觉形式方面,她将美国黑人音乐形式、黑人口头说唱艺术的特征、人类共同理解的最原始的声音等融入到不同文体的诗歌结构中,使她的诗歌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变动不羁的听觉形式,并与诗歌的视觉文本形成契合。
桑切斯在诗歌形式上不拘一格、自由奔放,是出于艺术上的自觉。
她曾经说:“我总是迷恋于诗歌的技艺。
如果你沉浸在诗歌技艺———或者说诗歌形式———之中,你从中走出来的时候一定会满脸微笑”(Joyce 扉页)。
无疑,桑切斯从诗歌形式所获得的喜悦源自她作为诗人的审美体验,然而,透过政治这面镜子却不难发现,桑切斯诗歌形式的表象后面还隐含着深层的政治意图,诗人从诗歌形式之中获得的喜悦也包含着诗人借助适当的诗歌形式表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愉悦。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关系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
就20世纪非洲裔美国作家而言,政治突出地表现在种族关系和性别关系等方面。
美国黑人诗人中首位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格温朵琳・布鲁克斯说:“黑就是政治。
”这一观点得到了她的同胞桑切斯的高度肯定和发展,桑切斯从黑人、黑人女性、人等多重视角,将格温朵琳的观点发展为“作为人本身即是政治”。
(qtd . D.H.Melhe m 158)事实上,作为学习政治学出身的黑人女诗人,桑切斯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抱着种族融合主义的政治理想投入到了美国民权运动之中;60年代至70年代初成为激进的黑人艺术运动的中坚力量;当黑人民族主义者主张建构完全拒绝白人文学传统的纯粹黑人美学时,她又形成了自己关于种族、阶级、性属等政治文化诸方面独到的思想;70年代之后她以学者、诗人和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对激进声浪趋于平息时的美国政治文化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
可以说,政治贯穿着她的人生历程,而她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对政治的参与和思考都反映在她的诗歌之中。
作为一位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的诗人,桑切斯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传达的政治信息,善于・59・诗歌形式作为政治表达通过描述个体的生存经历和个人情感来表现政治施加于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群体的种族的无处不在的影响。
她的诗歌所指涉的政治,不仅是作为权力体现的制度、法则、政策等的政治,而且是较前者更加隐秘更加顽固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
例如,她在散文诗《目击案件:编号3456》中通过对被强奸的黑人女性的描写,反映了在法律、制度趋于完善的政治环境下仍然广泛存在着的压迫和歧视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等社会现象,其根源则在于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政治。
这正是后现代时期的美国政治状况的反映。
在后现代时期的美国,特别是美国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和黑人权力运动之后,作为制度、法律等社会权力外在体现的政治向对抗力量作出了策略性的妥协,而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流政治则仍然在极力维护社会权力,而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更为隐秘的方式对其它政治力量进行压制。
伊格尔顿对此作了十分精辟的阐释。
他认为,意识形态“大体是指我们所说的和我们所信仰的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的权力结构、权力关系相联系的方式”,他还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尤其指那些与社会权力的维护与再生有某种关系的感觉、评价、观察和信仰模式”(13)。
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社会权力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甚至诗歌形式。
事实上,诗歌形式就其形成过程及其合法化、经典化的过程而言,意识形态的影响始终渗透其中。
首先,诗歌形式的基本元素常常是受一定意识形态支配下的美学原则和价值判断的结果,例如,诗歌运用怎样的语言、结构、书写排列形式都反映出对一定社会权力和价值的态度、情感等。
其次,政治意识形态还直接介入到包括文学形式在内的整个文学的合法化和经典化过程之中,旨在“建立和修订社会‘成规’……推进公众(读者)对社会规范的认识、认同和理解”(余晓明175),从而维护某一集团政治权力和共同利益。
因而,诗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合法化和经典化的诗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特定社会主流政治的同谋,而诗人对待诗歌形式的态度也体现出他/她对待这种意识形态的态度———认同、妥协、改良或是对抗,诗人正是在这种想象的政治舞台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己的政治表述。
就美国诗歌而言,其主流文学所认同的合法的诗歌形式主要是基于欧洲传统的白人诗歌形式(如十四行诗体、君王体等)。
一方面,这些诗歌形式的形成过程融入了欧洲白人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这些诗歌形式在美国的合法化和经典化反映了以种族主义为核心的美国社会意识形态极力维护白人集团利益的政治诉求。
而这种政治诉求又始终伴随着对美国本土生长的具有反叛意识的诗歌形式(如现代派诗歌形式)的挤压和对少数族裔诗歌形式的否定。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美国黑人诗人似乎只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用黑人语言和形式写诗,而这是不符合白人文化的审美标准,桑切斯十分清楚这一点。
她说:“人们并不认为用黑人英语写的诗是诗,因为这些诗没有使用人们写诗时一贯使用的那种优雅的语言”(Luo L ianggong 4)。
这样,写黑人诗歌就意味着不会写诗,这似乎正好印证了白人种族主义者关于黑人是次人类、白人最优秀的种族论。
黑人诗人的另一种选择是,放弃黑人文化形式和黑人语言、完全套用白人诗歌形式写作,而这又跌入了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为维护自身合法统治地位所设计的另一个陷阱,即文化殖民主义。
即便在后现代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中心似乎也为一些坚持使用黑人英语写作的作家预留了少许空间,如兰斯顿・休斯等美国黑人诗人常常被作为美国重要作家,但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不过是被作为中心的边缘、或者是文化多元和政治民主的一种象征,其实质是一种使黑人文学的边缘化成为合法的策略,更有利于主流政治权力的巩固,即斯皮瓦克所说的“新殖民主义”。
(57—58)由此可见,无论黑人作家作出哪一种选择,都・69・当代外国文学 No .2,2009无法摆脱白人种族政治的贬损和压制,都不得不就范于白人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政治,因而黑人作家只有在独立的政治意识层面上选择和构建诗歌形式,才可能找到对抗种族主义政治走向独立和平等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