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治疗指南2010.zhuantidoc
2010版乙肝指南
九、治疗的总体目标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 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 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 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 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 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 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内容
十四、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十五、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十六、特殊情况的处理 十七、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十八、抗纤维化治疗 十九、患者随访
一、病原学
属嗜肝DNA病毒科,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 cccDNA半寿期较长,很难从彻底清除。 A~I 9个基因型,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B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 较少疾病进展,对干扰素α应答率高于C 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 。
有研究认为,普通IFN- 疗程至少1年才能获 得较好的疗效(Ⅱ)。
十一、干扰素治疗
(一)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1) 治疗前ALT水平较高; (2) HBV DNA< 2108 拷贝/ml;[< 4107 IU/mL] (3) 女性; (4) 病程短;(5) 非母婴传播; (6) 肝组织炎症坏死较重,纤维化程度轻; (7) 对治疗的依从性好;(8) 无HCV、HDV或HIV合并感染; (9) HBV基因A型; (10) 治疗12或24周时,血清HBVDNA不能检出(II)。 其中治疗前ALT、HBV 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 重要因素
三、自然史
并不是所有感染HBV者都经过以上四个期 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主要出现在免疫 清除期
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要点
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要点贾继东【摘要】近年来,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经过认真修改和反复讨论,于2010年发布了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本文就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自然史和预防,抗病毒治疗的目标和适应证,抗病毒药物的选择,疗程和停药标准以及新指南增加的内容作一重点阐述.%In recent years the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hina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and its management also advanced remarkably. After extensive revision and intensive discussion,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together with 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have released the 2010 updates of the Guidelin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major updates on epidemiology, natural history, prevention,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aim, indication, selection of the anti-viral drugs, duration and endpoint of anti-viral treatment.【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1(016)006【总页数】2页(P321-322)【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指南;治疗【作者】贾继东【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为促进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B)预防和临床诊治的规范化,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待定稿)
活动期的患者可能出现 1 次或数次的肝炎发作,多数表现为 HBeAg 阴性、抗-HBe 阳性(部 分是由于前 C 区与/或 BCP 变异所导致 HBeAg 表达水平低下或不表达),但仍有 HBV DNA 活动性复制、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成为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23],这些患者可进展为肝 纤维化、肝硬化、失代偿肝硬化和 HCC;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現自发性 HBsAg 消失(伴或不 伴抗-HBs)和 HBV DNA 降低或检测不到,因而预后常良好。少部分此期患者可回复到 HBeAg 阳性的状态(特别是在免疫抑制状态如接受化疗时)。 并不是所有感染 HBV 者都经过以上四个期。新生儿时期感染 HBV,仅少数(约 5%) 可自发清除 HBV,而多数有较长的免疫耐期,然后进入免疫清除期。但青少年和成年时期 感染 HBV, 多无免疫耐受期, 而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 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自发清除 HBV (约 90%~95%),少数(约 5%~10%)发展为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主要出现在免疫清除期,年发生率约为2%~15%,其中年龄小 于40岁、ALT升高以及感染HBV基因A型和B型者发生率较高[21, 24]。HBeAg血清学转换后每 年大约有0.5%~1.0%发生HBsAg清除[25]。 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率与感染状态有关。免疫耐受期患者只有很轻或没有肝 纤维化进展, 而免疫清除期是肝硬化的高发时期。 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与持续高病毒载量呈 正相关,HBV DNA是独立于HBeAg和ALT以外能够独立预测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 肝硬化的高危因素还包括嗜酒、合并HCV、HDV或HIV感染等[26-28] (I)。 非肝硬化的患者较少发生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肝硬化患者中其年发生率为 3%~6%[29-31]。HBeAg阳性和/或HBV DNA > 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是肝硬化和 HCC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8, 32-35]。大样本研究显示,年龄大、男性、ALT水平高也是肝硬化 和HCC发生的危险因素[25, 33]。HCC家族史也是相关因素,但在同样的遗传背景下,HBV病 毒载量更为重要[36] (Ⅱ-3)。 四、预防 (一)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 HBV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 新生儿[37],其次为婴幼儿,15 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 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 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 毒品者等)。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 3 针,按照 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 1 针疫苗后, 间隔 1 个月及 6 个月注射第 2 及第 3 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 24 h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
HBsAg阳性母亲能否哺乳? HBsAg阳性母亲能否哺乳? 阳性母亲能否哺乳
《指南》指出:“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 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40-41] (III)。”
Although HBsAg has been detected in multiple body fluids , only serum, semen, and saliva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infectious(40,41)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2-4%/年 4%/年 无
< 2 x 103 阴性 正常 无炎症或仅有轻 度炎症 非活动性 HBsAg携带者 HBsAg携带者 很少 1-2%/年 2%/年
2 x 103 - 2 x 107 阴性 增高或者波动 中度或严重炎 症、肝纤维化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 5µg重组酵母或10µg CHO乙型肝炎 疫苗免疫”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1:9-23 11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
“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 种,剂量为5µg或10µg重组酵母或10µg CHO乙型肝炎 疫苗;对成人建议接种20µg重组酵母或20µg CHO乙型 µ µ 肝炎疫苗。”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x -10 0 3 x
> 25.0 x ULN 10.0-25.0 x ULN 5.0-10.0 x ULN 2.5-5.0 x ULN 1.5-2.5 x ULN 1-1.5 x ULN ≤ 1 x ULN x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_乙肝博客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说明乙肝博客/HBV/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05版的“指南”第一次凸显了抗病毒在乙肝治疗中的基石地位,随着《指南》在医生中的大力普及和应用,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肝临床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明显提升,广大乙肝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为提高我国乙肝防治总体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经历5年的实践考验。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新的治疗理念得到认可,新的治疗药物得到批准,新的流行病学数据得以公布,国际上新的乙肝治疗指南/共识也已经更新。
因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修订。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补充了我国自主研究的乙肝流行病学数据。
据20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
关于治疗部分,本次指南继续强调了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补充了我国新增的已经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包括聚乙二醇化干扰素2b和替比夫定。
同时,对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的检测、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以及治疗的依从性问题等。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包括了近5年来国内外乙肝研究的最新成果,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颁布必将对国内的乙肝防治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正文为规范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1)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对乙型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2)经常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而未采取预防措施者;(3)静脉吸毒、纹身。
(4)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镜检查、注射、手术或针刺治疗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30~180日,平均70日。
(1)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
起病较隐匿,多无发热,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数呈自限性。
(2)慢性乙型肝炎1)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半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急性发作,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发病日期不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的体征和/或化验者。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等,肝区不适、肝痛、肝肿大、压痛、质地变硬,脾肿大,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
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如肾炎、关节炎等。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以判定慢性肝炎的程度。
如有肝活检材料则按肝活检判定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
(3)重型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约1~5%发展为重症肝炎,以亚急性多见,急性重肝(暴发性肝炎)较少,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较常见。
1)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常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起病10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性脑病,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嗜睡、昏迷等)。
有扑翼样震颤及病理性反射。
肝浊音界迅速缩小,黄疸迅速加深,随即出现脑水肿甚至脑疝,明显出血倾向、肝肾综合征等。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亦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起病10日以上出现下列表现:高度乏力、高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高度腹胀、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即达171umol/L以上),明显出血倾向,明显腹水,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解读新版《乙肝指南》
解读新版《乙肝指南》■健康发布时隔五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终于得以更新。
12月10日,2010年版《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京发布。
相较于2005年首个《指南》(以下简称旧《指南》),新《指南》在乙肝治疗用药方面也提出了更为规范和具体的要求。
文/朱瑞娟陈晓鸿疫苗:成年人接种有新标和旧版一致,新版《指南》依旧强调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不过,此次在接种疫苗的推荐剂量上,因不同人群而有所区别。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贾继东介绍,新《指南》中特别强调乙肝疫苗首针注射的时间和注射的剂量。
他表示,婴儿应在出生24小时内(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接受10微克剂量的乙肝疫苗注射。
这样可以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而此前婴儿首针注射的乙肝疫苗多为5微克。
此外,新《指南》还指出,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
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剂量上应选择20微克。
此次《指南》更新的部分还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不产生抗体)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推荐剂量为60微克/针。
至于针次,专家指出,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
贾继东表示,一般来说,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至少可以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不需要进行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等高危人群,仍建议定期监测,必要时可给予加强免疫。
成药:停药标准更严格旧《指南》确立了抗病毒治疗的基础地位。
5年来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肝临床中得到广泛认可,提高了我国乙肝防治总体水平。
关于治疗部分,新指南继续强调抗病毒治疗的作用,但更加强调适应证,也更加明确长期治疗的概念。
贾继东介绍,新《指南》与旧版相比,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基本一致,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同时提出了明显的纤维化也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新《指南》中有关抗病毒治疗药物中的核苷(酸)类似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外,还新增加了替比夫定。
中国乙肝防治指南 2010版要点
中国乙肝防治指南 2010版要点发表者:陈义森 (访问人次:794)中国医学论坛报2010-12-16-D1-D2版修改要点●流行病学:我国由HBV感染高流行区降为中度流行区。
●疾病自然史:采用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的4期分期方法。
●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指征适度放宽。
●疗程描述:更明了,更具实用性。
●核苷(酸)类似物(NA )耐药的预防与处理:尽量避免单药序贯治疗,如发生耐药,可加用另一种NA。
●抗病毒治疗药物:增加了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b 和替比夫定。
流行病学自然史预防诊断2010版指南在诊断方面基本沿用了2005版指南的推荐,但文字描述更精炼、更准确。
抗病毒治疗一般适应证基本与2005版指南一样• 1. HBeAg 阳性者,HBV DNA≥105copies/ml(相当于2000 0 IU/ml);HBeAg 阴性者,HBV DNA≥104copie /ml (相当于2000 IU/ml)• 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 ×正常值上限(ULN);如用干扰素(IFN)治疗,ALT应≤10×ULN总胆红素应<2×ULN• 3.如ALT<2×ULN,但克内德尔(Knodell)肝组织学活动指数(HAI )评分≥4或炎症坏死评分≥G2,或纤维化评分≥S2适应证补充说明2010版指南对抗病毒治疗指征的补充说明更加详尽、更加清楚,即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患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1.对ALT超过正常值上限(但是<2×ULN)且年龄>40岁的患者,也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2.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的患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 HAI≥4,或炎症坏死≥G 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 3.对于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的患者,建议进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适度放宽代偿期慢性乙肝肝硬化者的抗病毒治疗指征2010版指南依据新的循证医学证据,适度放宽代偿期慢性乙肝肝硬化者的抗病毒治疗指征,即•将HBeAg阳性者推荐为HBV DNA≥104copies/ml•对HBeAg阴性者推荐为HBV DNA≥103copies/ml•ALT正常或升高失代偿期慢性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 2010版指南推荐,只要能检出HBVDNA,不论ALT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否升高,建议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及时给予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以改善肝功能,并延缓或减少肝植的需求•因须长期治疗应选用耐药发生率低NA药物,不能随意停药,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用其他已批准的能治疗药变异的NA药物抗病毒治疗药物和疗程•在2010版指南所推荐的抗病毒药物中,IFN类包括普通IFNα(2a、2b和1b )和聚乙二醇(Peg )-IFNα(2a、2b);NA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关于IFNα治疗疗程,2010版指南基本与2005版相似,强调治疗中监测疗效和耐受性,以指导剂量和疗程,这对治疗可能有帮助•关于NA药物的治疗疗程以及停药指征,2010版指南与2005版指南有所不同,不再提治疗终点,而是提疗程停药标准;强调所谓停药标准也只是最低标准,为减少复发,可以延长疗程NA药物的停药最低标准•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在达到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ALT 复常,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1年(经过至少2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的患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在达到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和ALT正常后,再巩固至少1.5年(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到2年半的患者,可考虑停药。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待定稿)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待定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2010年12月10日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 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更新版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更新版为规范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衰)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
二、流行病学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
【年(卷),期】2011(016)006
【摘要】@@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肝为防治指南>.
【总页数】16页(P351-366)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J], 贾继东;李兰娟
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J], 贾继东;李兰娟
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解读 [J], 吴凡;田德英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5.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J], 贾继东;李兰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慢乙肝指南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
免疫耐受期 免疫清除期 非活动或低(非)复 制期 再活动期
HBV DNA, (IU/mL) HBeAg ALT 肝组织学 临床诊断 肝硬化发生
>2 x 105 大多> 107-8 阳性 正常
2 x 105 - 2 x 109
< 2 x 103 阴性 正常
2 x 103 - 2 x 107
40 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 30 20
ALT > 1 to 2 x ULN* ALT > 2 to 6 x ULN* ALT 0.5-1.0 x ULN* ALT > 6 x ULN† ALT < 0.5 x ULN
10
0 0 30 60 90 随访 (月) 120 150 180
Yuen MF, et al. Gut. 2005;54:1610-1614
2 x 105 大多> 107-8 阳性 正常
2x 105 - 2 x 109 阳性 增高或者波动
< 2 x 103 阴性 正常
2 x 103 - 2 x 107 阴性 增高或者波动
无明显异常, 或 轻度炎症纤维化
慢性HBV携带者 很少
中度或严重炎症、纤 维化快速进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2-4%/年
无
Lok AS, et al. Hepatology. 2009;50:661-662 Liaw YF, Liver International, 2009,29(s1):100-1-7
HBV DNA 监测的比较
Abbott RealTime HBV
HBV Digene Hybrid-Capture I Versant HBV DNA 1.0 HBV Digene Hybrid-Capture II Ultra-Sensitive Digene Hybrid-Capture II Amplicor HBV Monitor Versant HBV DNA 3.0 Cobas Amplicor HBV Monitor HBV PCR Kit TMA Assay LLQ 5 IU mL Cobas Taqman 48 HBV
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一、HBV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 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
二、HBV感染流行病学数据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HBV的感染集中在哪些传播途径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2010乙肝防治指南解读
小结
• 与2005版相比,新版《指南》有八大亮点:其一,提出了优化 治疗的概念。《指南》强调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的重要性,并提 倡根据乙肝病毒DNA(HBV DNA)监测结果给予优化治疗。其 二,适当选择联合治疗。2005版《指南》不推荐联合治疗,新 版《指南》推荐在单药不能达到治疗效果或者出现耐药时,应及 时给予联合治疗。其三,对特殊人群的处理给出了明确的推荐。 其四,明确治疗目标。由于慢性乙肝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 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 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其五,强调应长期治疗。 其六,提出对核苷类似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在治疗中应密切监 测,及时进行联合治疗。应尽量避免单药序贯治疗,一旦发现耐 药应尽早给予救援治疗。其七,对乙肝的预防仍强调接种疫苗。 其八,新版《指南》给出了治疗终点。 •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有八大亮点,同时强调抗病 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 病毒治疗。
四、“小三阳”有时也得治
• 慢性乙肝分为 抗原阳性(大三阳)和e抗原阴性(小 慢性乙肝分为e抗原阳性(大三阳) 抗原阴性( 抗原阳性 抗原阴性 三阳)两种,如果病人是大三阳, 三阳)两种,如果病人是大三阳,而且转氨酶为正常 值的2倍以上、乙肝病毒DNA呈阳性,这种情况就得 值的 倍以上、乙肝病毒 呈阳性, 倍以上 呈阳性 如果转氨酶和病毒DNA正常,就不需要立刻治疗。 正常, 治;如果转氨酶和病毒 正常 就不需要立刻治疗。 对于小三阳的感染者,如果转氨酶在正常值的2倍以 对于小三阳的感染者,如果转氨酶在正常值的 倍以 病毒DNA呈阳性,那就说明病情还有活动,这也 呈阳性, 上、病毒 呈阳性 那就说明病情还有活动, 需要进行治疗。 需要进行治疗。 • 乙肝目前还无法治愈。我们只能做到长期抑制乙肝病 乙肝目前还无法治愈。 减少肝细胞炎症与坏死、纤维化和肝癌的几率。 毒,减少肝细胞炎症与坏死、纤维大三阳病人往往会经历几个阶段。首先是免疫耐受阶段。这 大三阳病人往往会经历几个阶段。首先是免疫耐受阶段。 时免疫系统没有调动起来,不能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病毒 时免疫系统没有调动起来,不能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 和人体相安无事,化验肝功是正常的。针对这个阶段, 和人体相安无事,化验肝功是正常的。针对这个阶段,目前 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法,暂时只能定期观察。第二阶段, 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法,暂时只能定期观察。第二阶段,人的 免疫系统功能强大了,进入免疫清除期, 免疫系统功能强大了,进入免疫清除期,这时肝功会出现异 转氨酶升高,应该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常,转氨酶升高,应该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经过免疫清除 期后,有的病人会转为小三阳,病情稳定,成为非活动性表 期后,有的病人会转为小三阳,病情稳定, 面抗原阳性携带者。一般来说, 面抗原阳性携带者。一般来说,大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都会 进入免疫清除期。 进入免疫清除期。 • 另外有一种非常少见的乙肝类型,表面抗原化验呈阴性,但 另外有一种非常少见的乙肝类型,表面抗原化验呈阴性, 是病毒DNA呈阳性,原因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叫做 呈阳性, 是病毒 呈阳性 原因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 隐原性乙肝” “隐原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待定稿)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待定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2010年12月10日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h、煮沸10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 半寿(衰)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3]。
HBV已发现有A~I9个基因型[4,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二、流行病学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治疗部分2-特殊情况的处理
01
干扰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应当避免选用。
03
核苷 (酸) 类似物停用后可能出现复发,甚至病情恶化,应予以高度重视。
02
接受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的处理
化疗期间HBV再激活的自然史
Lau GKK. Hepatol Int 2008; 2:152–162
化疗
LAM预先治疗过程中HBV DNA和ALT变化趋势
对HBV DNA水平高且可检测到HCV RNA者,应先用标准剂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3个月,如HBV DNA无应答或升高,则加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治疗。
HB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处理
HBV/HCV共感染者
HBV DNA
HCV RNA
ALT
推荐方案
低于检测下限
可检出
正常
参照HCV治疗标准方案
RCT结论: 在非霍杰金淋巴瘤患者, 只有预防性应用Lam, 才能降低化疗引起的HBV再激活
抗-CD20单抗美罗华(Rituximab) 可引起HBsAg-/anti-HBc+者HBV再激活 Niitsu N, et al. J Clin Oncol 2010; 28:5097-100
HBsAg-/抗-HBc+者化疗和免疫抑制剂 治疗后肝炎发生率 平均发生时间在18.5周(12-28周) HBV相关肝炎发生率为3.3%(8/244) 其中发生肝衰竭者达37.5%(3/8) 推荐密切监测HBV DNA和HBsAg,若阳转则应及时抗病毒治疗 Hui CK,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1:59-68.
03
乙型肝炎导致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NA治疗改善HBV相关HCC的生存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治疗指南2010.02一、摸清抗病毒时机抗病毒要讲究时机,并不是所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需要治疗抗病毒要讲究时机,并不是所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需要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使HBV DNA水平很高,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无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但要坚持定期检测,不能掉以轻心。
2010年最新出版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指出,HBV DNA水平超过1×104拷贝/ml 和(或)血清ALT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 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乙肝患者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此外,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患者,也应该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
乙肝治疗指南二、坚持长期抗病毒最新咨询乙肝患者至少要坚持二年或二年半的口服抗病毒治疗才有可能科学停药乙肝病毒生命力非常顽强,至今为止仍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彻底消灭它。
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似物只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短期治疗(≤1年)停药后,患者的HBV DNA水平都会出现大幅度反弹,这说明乙肝治疗需要“长治”才能“久安”。
针对核苷(酸)类似物疗程,《中国乙肝防治指南》建议:大三阳乙肝患者治疗1年后,如果HBV DNA 水平转阴,肝功能正常而且实现了血清学转换,则需要再巩固治疗12个月;小三阳乙肝患者治疗1年后,如果HBV DNA水平转阴而且肝功正常,则需要再巩固治疗18个月。
总之,乙肝患者至少要坚持二年或二年半的口服抗病毒治疗才有可能科学停药。
乙肝治疗指南三、定期监测和随访最新咨询每三个月监测一次HBV DNA水平、肝功能、乙肝五项无论是乙肝携带者还是乙肝患者都需要定期监测和随访,它承担着三大功能,不容忽视。
第一,定期监测可以判断疾病的进展。
乙肝携带者可依此决定是否需要抗病毒,而正在服药的肝炎患者则可了解到疾病的进展,以防出现肝硬化、肝癌。
第二,通过监测可以尽早发现药物的副作用,及时进行干预防止出现医疗事故。
除了常规检查外,乙肝患者还要根据某类药物的特点增加监测项目,例如CK水平、肌酐等。
第三,监测结果还是检验疗效的“试金石”。
如果效果不佳,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因此,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定期监测和随访,每三个月监测一次HBV DNA水平、肝功能、乙肝五项等。
乙肝治疗指南四、选药遵守三少原则最新咨询∙肝硬化、肝癌少,不良反应少和花费少乙肝口服抗病毒需要长期治疗,选药要遵守“三少”原则:肝硬化、肝癌少;不良反应少和花费少。
乙肝患者和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后,需要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抗病毒药物。
减少肝硬化、肝癌,从而延长生命,提高生活品质是乙肝治疗的终极目标。
在乙肝治疗领域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06三年研究发现,通过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3年治疗,可以把疾病进展减少55% ,肝癌的发生减少51%。
此外,4006研究长达10年随访数据显示坚持长期口服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使肝纤维化得到显著改善,甚至可使个别患者早期肝硬化得到逆转。
乙肝治疗指南五、优化治疗,预防耐药最新咨询∙根据24周检测结果进行优化治疗预防耐药发生国内外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在口服抗病毒过程中,半年(24周)是关键时间点。
此时,根据检测结果,可以进行优化治疗预防耐药发生。
在治疗开始半年(24周)时监测病毒水平,如果患者的HBV DNA小于10的3次方,说明疗效非常理想,可以继续单药治疗。
如果治疗半年后,患者的HBV DNA水平虽然下降了,但是仍大于10的3次方,预示疗效不是很理想,远期可能发生耐药,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现在全球越来越多的医生建议,在保持原来单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种没有交叉耐药位点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例如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的处理方式也类似)。
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乙肝病毒的抑制率,而且能减少耐药的发生,提高病人的治疗疗效。
乙肝患者无需过分担心耐药问题,目前通过优化治疗已经能预防耐药的发生。
结语: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较为复杂,但目前医学界已在这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对于不同病程病情的患者均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患者需要遵守以上五种抗病毒指南,相信对于乙肝的治疗效果会令你满意。
甲状腺相关眼病规范性治疗2010.03甲状腺相关眼病协作组于2002年9月7日在西安成立,就本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观察项目等达成一定共识,会上确定。
一、名称:甲状腺相关眼病I-Ⅲ型。
伴甲功亢进者为I型,甲功正常为Ⅱ型,甲功低下为Ⅲ型。
二、诊断标准:(一)临床标准:符合Werner分级法(NOSPECS)症状和体征者。
(二)影像标准:1. B型超声:眶脂肪增厚、眼外肌肥大。
测量肌肉及视神经宽度(仅作参考)。
2. CT:包括水平和冠状位,眼外肌梭形肿大,眶尖密度增高,眶脂肪增殖,眼球突出。
观察肌肉形状、测量长度、宽度及厚度,长度以赤道前肌腱长度加上由眼球赤道部至眶上裂内缘长度为准,宽度及厚度以测量肌腹最肥厚处为准;另外测量肌肉及脂肪的CT值。
3. MRI:水平、冠状及矢状位,眼外肌、眶脂肪和眼球突出同CT。
观察肌肉形状,测量其宽度、厚度及长度,观察肌肉和眶脂肪的信号强度(与颞肌对比)。
(三)实验室标准:甲功全项必做,甲功正常者做T3抑制试验及TRH兴奋试验,T3不抑制或不全抑制,TRH 不兴奋或不全兴奋为异常。
有条件者可查Ab、尿GAG,患者可有异常增高。
三、治疗原则:(一)药物治疗:1.单纯眼睑回缩者:5-10%胍乙啶眼液点眼或观察。
明显影响外观或眼睑闭合不全者可采用:(1)肉毒杆菌毒素A 3-6u/0.1ml局部注射;(2)药物不敏感者手术矫正。
2.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疗法:(1)适应症:1)未经正规皮质类固醇治疗;2)分级为2-6级的患者。
(2)用法: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mg/日,静点3日,间歇4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4疗程。
而后口服强的松60mg/日,逐渐减量至5mg,维持3-6个月,可应用或联合应用环孢霉素A。
(3)注意事项:1)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慎用;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女性患者禁用。
2)监测血压、血糖、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
3)伴随口服镇静药,补钾补钙。
3. 免疫抑制剂冲击疗法:(1)适应症:激素冲击疗法无效或有禁忌症者。
(2)用法:长春新碱1.5-2mg,环磷酰胺400-600mg,每周一次,7日为一疗程,可重复3-4个疗程。
(3)注意事项:1)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监测血常规。
2)未婚育患者慎用。
3)长春新碱应在环磷酰胺之前使用,以避免作用下降。
4.一般治疗:病程较长、病情较稳定者适当予以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防止或减轻眶内组织永久性损害。
(二)放射治疗:1. 适应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有禁忌症者,主要用于肌肉肥大和由其引起的视神经病变。
2.照射剂量与方位:每周10Gy,累积量20Gy,总计量不超过25Gy。
采用侧位照射肌腹,注意保护角膜、晶状体及垂体。
(三)手术治疗:1.眼眶脱脂减压术:适用于因眶脂肪增多引起的眼球突出、眶压T+1者。
2.眶壁减压术:适于药物及放疗无效、病情严重者,如恶性眼球突出、暴露性角膜炎、视神经病变。
以上两种手术甲功亢进者应慎重。
3. 眼外肌手术:适用于病情稳定4-6月之后的患者。
(四)其它:1.不提倡眶内注射治疗。
2.对症治疗:角膜溃疡、睑裂闭合不全者可采用眼膏、人工泪液、湿房、眼睑缝合术等。
四、治疗前后观察项目:(一)临床表现:按Werner细目记录各项症状和体征变化。
治疗前后查矫正视力、眼球突出度(Hetel眼突计)及眼球运动度(弧形视野计或同视机)。
(二)影像学诊断:治疗前后的超声和CT对比。
在治疗后用CT或MRI测量眼外肌最大宽度、最大厚度和长度,与治疗前比较。
为保证数据精确可靠,上述测量应在计算机上完成。
(三)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测(包括TSH-R抗体)。
高血压肾病介绍2010.04高血压肾病系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又称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和恶性小动脉肾硬化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的疾病高血压及肾功能衰竭就医指南请点击链接查看高血压肾病的病史及症状:年龄多在~岁以上高血压病史~年以上早期仅有夜尿增多继之出现蛋白尿个别病例可因毛细血管破裂而发生短暂性肉眼血尿但不伴明显腰痛常合并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动脉硬化和(或)脑血管意外史病程进展缓慢少部分渐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多数肾功能常年轻度损害和尿常规异常恶性高血压者舒张压需超过Kpa(mmHg)伴有明显心脑合并症且迅速发展大量蛋白尿常伴有血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高血压肾病的体检发现:一般血压持续性增高(/Kpa/mmHg以上);有的眼睑和/或下肢浮肿心界扩大等;多数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当眼底有条纹状火焰状出血和棉絮状的软性渗出支持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诊断伴有高血压脑病者可有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高血压肾病的辅助检查:(一)多为轻中度蛋白尿小时定量多在~g;镜检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透明管型)少可有血尿;早期血尿酸升高尿NAG酶β-MG增高尿浓缩-稀释功能障碍; Ccr多缓慢下降血尿素氮肌酐升高肾小管功能损害多先于肾小球功能损害(二)影像学检查肾脏多无变化发展致肾功能衰竭时可出现肾脏不同程度缩小;核素检查早期即出现肾功损害;心电图常提示左心室高电压;胸部X线或超声心动图常提示主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或扩大(三)临床诊断困难者在早期应作肾活检高血压肾病的鉴别诊断:应除外各种继发高血压尤其是慢性肾炎高血压型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应与急进性肾炎系统性血管炎等病相鉴别高血压肾病的治疗措施:一早期轻度高血压和尿常规大致正常者可予非药物治疗保持良好的情绪减肥限盐限酒练气功及太极拳适当的体育锻炼等二可供选用的降压药物:①利尿剂;②β受体阻滞剂;③钙拮抗剂?虎苎 ?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其中钙拮抗剂ACEI对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更有利ACEI降低尿蛋白优于其它的降血压药物使血压有效地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kPa/mmHg)能够预防稳定或延缓高血压肾损害三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患者短期内肾功能迅速恶化在合并有高血压脑病视力迅速下降颅内出血等以及不能口服药物时可静脉给药常用硝普钠力争在~小时控制血压长压定能够迅速降低血压适合恶性高血压的最初治疗四伴发高脂血症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者应给予相应的治疗同时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的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等可能有阻止肾小动脉硬化的作用五有肾功能不全时还应给予非透析治疗和替代治疗六保持大便通畅宜用清宁丸莫家清宁丸中药宜用柴胡枳桔汤天麻钩藤饮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010.0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由于折返运动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它的特点是阵发性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发作时心率一般160-220次/分,每次发作可持续不及1秒或持续数秒、数分、数小时、甚至数天,自动或经治疗后终止,部分可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如常人,发作间隙长短不一,发作时可刺激迷走神经、使用药物、同步直流电或经食道超速调搏使心动过速终止,目前最有效、最彻底的治疗方法是射频消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