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选择题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一、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______。

2. 愚公的两个儿子分别叫______和______。

3. 愚公想要移山是因为他家后面的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使得______和______的生活十分不便。

4. 愚公的邻居们认为愚公的想法______。

5. 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困难,但是他__________。

6. 全家上下,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移山的工作中,展现了______的精神。

7. 最后,天神动情地感叹:______。

二、选择题1.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寓意是:A. 努力就一定能成功B. 改变自己的命运需要爆发力C. 任何事情都能做到,只要尽力努力2.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态度是:A. 敷衍了事的态度B. 短视的态度C. 非常坚定的态度3. 愚公移山中的“移山”是指:A. 从物理上把两座山挪走B. 获得内心的力量去相信自己C. 克服困难,改变不利的现状4.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中的“山”可以理解为:A. 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障碍B.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C. 排除万难,实现自己的目标5. 故事中的愚公最终获得了成功的原因是:A. 他有强大的体力和毅力B. 他得到了邻居的帮助C. 他愿意付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三、简答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为什么会选择移山?2. 在愚公移山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3. 故事中的愚公移山是靠自己一力承担还是依靠别人的帮助?4. 你学到了什么?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有何感悟和启示?四、作文题请以愚公移山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文章建议不少于800字。

愚公移山练习题到此结束,请按照提示完成作答。

《愚公移山》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愚公移山》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愚公移山》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解析:A选项“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有误,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故选A 项。

2、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解析:A选项“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有误,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故选A项。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解析:D选项“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中考文言文试题—《愚公移山》(5)

中考文言文试题—《愚公移山》(5)

中考文言文试题—《愚公移山》(5)[题目]阅读文段答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 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B. 固不可彻:固执不可彻底C. 孀妻弱子:寡妇孤儿D. 无穷匮:无穷无尽2. 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

——你真是不实惠呀。

B.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的死,有儿子存在。

D. 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逃走了。

3. 下边对文段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愚公认为可以移走两座大山的理由是“山不加增”。

B. “河曲智叟亡以应”说明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

C. 在这个文段中愚公驳斥了智叟的错误观点。

D. 从这个文段我们可以看出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命名意味深长: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题解]第1题。

考查词语解释。

B项“固不可彻”解释错误。

“固”,顽固;“彻”,贯通,在这里有改变的意思。

“固不可彻”的意思是: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参考答案:B第2题。

考查句意解说。

A项“甚矣,汝之不惠”。

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

“甚矣”,太过分了;惠,同“慧”,聪明。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故A项解说错误;C项,“虽”,是“即使”,不是“虽然”。

故解说有误;D项中的“亡”,读wú,同“无”,“亡以应”,无话可答。

故D项也错误。

参考答案:B第3题。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愚公批驳智叟时讲的可以移走两座大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A项只说“山不加增”,对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

参考答案:A。

《愚公移山》选择、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选择、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而.山不加增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解析】A凭;因为。

B他;的。

C都是“却、可是”表转折。

D向;比。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解析】A到;向。

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C主谓之间;D凭借;因为。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D、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解析】A将要;况且。

B凭;连词,来。

C都是代词,他的。

D助词;代词。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解析】C “阴”指江河的南岸。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先帝之灵/先帝不以.臣卑鄙D.已而之.细柳军/辍耕之.垄上【解析】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C来;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B.聚室而谋.曰不谋.而合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解析】A 苦于;惩罚。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龀()无穷匮也()一厝雍南()()2、翻译。

(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言文阅读。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选择、简答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选择、简答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将近。

2、【惩】苦于。

3、【塞】阻塞。

4、【迂】曲折,绕远。

5、【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6、【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7、【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8、【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9、【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0、【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11、【献疑】提出疑问。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14、【且需置土石】况且往哪里置土石呢?【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之于”。

16、【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肩负、扛。

17、【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18、【箕奋】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奋装土石的意思。

19、【霜妻】寡妇。

20、【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1、【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

【龀】,换牙。

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

【易】,更替。

【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23、【叟】老人。

24、【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朗了!【甚】,严重。

【惠】,同“慧”,聪明。

25、【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26、【毛】指草木。

27、【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8、【长息】长叹。

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测试题附答案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测试题附答案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测试附答案一、填空题.1.《愚公移山》中愚公要移的两座山分别是太行和---- .2.“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寓言故事---- .3.《可笑的南歧人》中,南歧人因为喝了当地的水生了-------病.4.《高山流水觅知音》叙述了俞伯牙和-----的故事.5.《此地无银三百两》中“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一句是--------- .--6.“曲调越高雅,唱法就越难,跟他唱的人自然就越少.”出自寓言故事---------.7.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8. 喝酒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就害起病来.出自寓言故事----------- .9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是-----------.10.《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一名.-------------------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南郭先生是下列哪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 ()A.季子投师B.刻舟求剑C.滥竽充数D.纪昌学射箭2. “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东施效颦B.邯郸学步C.刻舟求剑D.螳螂捕蝉3.《棘刺母猴》中声称能在棘刺尖上雕母猴的人是哪国人? ( )A.郑国B.燕国C.赵国D.卫国4.“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画龙点睛B.画蛇添足C.叶公好龙D.腾蛇与飞龙5.“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谁? ( )A.猴子B.狐狸C.蛇D.兔子6.《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 ( )A.狮子B.老虎C.狐狸D.大象7.《买椟还珠》中“椟”是指什么? ( )A.珍珠B.箱子C.包D.盒子8.“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为虎作伥B.亡羊补牢C.狐假虎威D.骑虎难下9.《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 ( )A.公明仪B.张僧繇C.孙叔敖D.宋元君10.“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自相矛盾B.杞人忧天C.塞翁失马D.南辕北辙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老渔翁得到了好处. ()2.“比喻不必要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出自寓言故事《杞人忧天》.()3.《叶公好龙》中,当叶公见到真正的龙后非常高兴. ()4.《望梅止渴》叙述的是刘备打仗途中发生的故事. ()5.《染丝》是墨子出游,路过一个染行,看见有人在染丝. ()6.《万字》告诉我们:学无止境,若浅尝辄止,盲目自满,是学不到真本领的. ( )7.《晏子的车夫》中晏子的妻子说要跟他离婚. ()8.《螳螂捕蝉》中:“螳螂捕蝉”的下一句是“黄雀在后”. ()9.《夸父追日》中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化作了一大片梨林. ()10.《穆公失马》讲的是秦穆公在韩地打仗时发生的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王屋2.郑人买履3.粗脖子病4.钟子期5.隔壁王二不曾偷6.曲高和寡7.东施8.杯弓蛇影9.井底之蛙10.厨师二、选择题.1. C2. B3. D4. B5. A6. B7. D 8. C 9. A10. D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面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莽莽乾坤乌云墨染阴谋鬼计丧心病狂B.罄竹难书饥肠辘辘琴瑟和谐至关重要C.罄其所有勾心斗角不肖子孙中流砥柱D.穷愁潦倒山穷水尽心有余悸鞠躬尽瘁正确答案是:D.穷愁潦倒山穷水尽心有余悸鞠躬尽瘁。

A“阴谋鬼计”应为“阴谋诡计”;B“罄竹难书”应为“罄竹难书”;C“罄其所有”应为“倾其所有”;D正确。

故选D。

2、下列选项中字形和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鸟巢(cháo)高潮叠起(dié)浑身解数(jiě)忍俊不禁(jīn)B.星宿(xiù)弱不禁风(jīn)豁然开朗(huò)脍炙人口(zhì)C.哺育(bǔ)惩恶扬善(chéng)风驰电掣(chè)半途而费(fèi)D.倒坍(tān)手不释卷(shì)一泻千里(xiè)心旌摇曳(yè)正确答案是:B.星宿(xiù)弱不禁风(jīn)豁然开朗(huò)脍炙人口(zhì)。

A“高潮叠起”应为“高潮迭起”;C“半途而费”应为“半途而废”;D“手不释卷”应为“手不释卷”。

故选B。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这篇经典寓言的含义,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点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1、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语法结构;3、理解愚公移山的行为意义和个人品质;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会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点和故事情节。

2、讨论: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愚公移山的行为意义和个人品质,以及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角色扮演:学生将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一、理解性填空:(用原文真空)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②移山的目的是: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④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⑤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⑥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⑦《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⑧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⑨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二、解释下边加点词的词义。

1.聚.室而谋. ( ) ( )2. 惩.山北之塞()3.始.一反焉 ( )4. 投诸.渤海之尾. ( ) ( )5.焉.置土石()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7、年且.九十() 8、如.太行王屋何.()9、其.如土石何() 10、固不可彻.(.).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始龀(chèn),跳往助之C.高万仞(rèn) 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D.河曲智叟(sòu) 一厝(cuò)朔东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3.下列句中的“之”与另外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笑而止之B.跳往助之C.惩山北之塞D.操蛇之神闻之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甚至,汝之不惠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一厝朔东5.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①帝感其诚( ) 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边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边6.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为什么要移山?A. 为了锻炼B. 为了观光C. 为了出行方便D. 为了种植2. 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的邻居们最初对移山持什么态度?A. 支持B. 反对C. 嘲笑D. 漠不关心3.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什么?A. 山被成功移走B. 被神仙帮助移走C. 没有成功D. 被邻居阻止4.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A. 为了个人利益B. 为了子孙后代C. 为了挑战自然D. 为了获得名声5.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人定胜天B. 团结就是力量C. 人不能改变自然D. 做事要量力而行二、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 故事中,愚公的孙子们也参与了移山工作,他们用______来搬运石头。

3. 故事的结尾,愚公移山的行动感动了天神,天神派来______帮助愚公移走了山。

三、判断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目标。

(对/错)2. 故事中,愚公的邻居们最初是支持愚公移山的。

(对/错)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最终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移走了山。

(对/错)4.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为了种植。

(对/错)5.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改变自然。

(对/错)四、简答题1. 简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 为什么愚公的邻居们最初会嘲笑愚公移山?3. 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五、论述题1. 结合愚公移山的故事,谈谈你对“人定胜天”这一观点的理解。

2.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启示和意义?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B4. B5. A二、填空题1. 太行山王屋山2. 簸箕3. 两个大力神三、判断题1. 对2. 错3. 错4. 错5. 错四、简答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解决家门前两座大山阻碍交通的问题,决定移走这两座山。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将近。

2、【惩】苦于。

3、【塞】阻塞。

4、【迂】曲折,绕远。

5、【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6、【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7、【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8、【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9、【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0、【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11、【献疑】提出疑问。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14、【且需置土石】况且往哪里置土石呢?【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之于”。

16、【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肩负、扛。

17、【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18、【箕奋】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奋装土石的意思。

19、【霜妻】寡妇。

20、【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1、【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

【龀】,换牙。

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

【易】,更替。

【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23、【叟】老人。

24、【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朗了!【甚】,严重。

【惠】,同“慧”,聪明。

25、【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家位于()。

A. 冀州之南B. 河阳之北C. 太行山南D. 王屋山北2.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 为了方便自家出行B. 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C. 为了通豫南,达于汉阴D. 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3.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提出疑问的原因是()。

A. 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B. 担心挖出来的土石无处安放C. 认为愚公年纪太大,不宜劳累D. 认为愚公的想法不切实际4. 京城氏之孀妻的遗男()。

A. 嫌弃愚公年纪大,不愿帮忙B. 跳往助愚公移山C. 劝愚公放弃移山的想法D. 嘲笑愚公自不量力5. 河曲智叟认为愚公()。

A. 力大无穷B. 年纪太大,不宜劳累C. 聪明过人D. 不自量力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惩()2. 迂()3. 杂然相许()4. 箕畚()5. 陇断()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______。

2. 愚公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______,达于______,可乎?”3. 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______。

4.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______。

”5.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每题5分,共25分)1. 请简要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是什么?3.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达了怎样的道理?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本文在描写愚公移山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练习题(含答案)《愚公移⼭》练习题(含答案)⼀、阅读下⾯⽂⾔⽂,按要求回答问题。

太⾏、王屋⼆⼭,⽅七百⾥,⾼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愚公者,年且九⼗,⾯⼭⽽居。

惩⼭北之塞,出⼊之迂也,聚室⽽谋⽈:“吾与汝毕⼒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王屋何?且焉置⼟⽯?”杂⽈:“投诸渤海之尾,隐⼟之北。

”遂率⼦孙荷担者三夫,叩⽯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京城⽒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返焉。

河曲智叟笑⽽⽌之⽈:“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曾不能毁⼭之⼀⽑,其如⼟⽯何?”北⼭愚公长息⽈:“汝⼼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虽我之死,有⼦存焉;⼦⼜⽣孙,孙⼜⽣⼦;⼦⼜有⼦,⼦⼜有孙;⼦⼦孙孙⽆穷匮也,⽽⼭不加增,何苦⽽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负⼆⼭,⼀厝朔东,⼀厝雍南。

⾃此,冀之南,汉之阴,⽆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惩.()⼭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2.请你⽤⽣动形象的语⾔把下⾯这⼀劳动场⾯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孙荷担者三夫,叩⽯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第⼆段可分为三层,请⽤⽂中语句写出⼆、三层⼤意。

第⼀层:⾯⼭⽽居第⼆层:第三层:4.本⽂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答: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⑴曾不能毁⼭之⼀⽑.⽑: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惧其不已.也已:⑷⽆陇断.焉断:6.⽤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4分)⑴甚矣,汝之不惠!⑵何苦⽽不平?7.从课⽂学习中知道,“阴”“阳”⼆字在和⼭⽔名称相连时,多指和⼭⽔相关的⽅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

(2分)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⑶衡(衡⼭)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阴_____________;8.在⼈和⼭这对⽭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孙⽆穷,⼈⼒⽆限,⽽⼭不加增,⼈定胜⼭;智叟认为:⼈是“残年余⼒”,⼭却⾼⼤难平,愚公不⾃量⼒。

愚公移山问答题u

愚公移山问答题u

《愚公移山》问答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A山高、大。

B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C年老,人手少。

D工具简陋。

E人为阻挠。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的妻子与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①相同:愚公年纪大,力气弱。

②目的不同点:是出于对寓公的关心,并不反对,而是为了怎样把挖山做得更好;而智叟是在嘲笑,是在阻止。

5.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什么?①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得到很多人支持。

②突出愚公移山目光远大,意志坚定。

6、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8.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借助具有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9.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愚公最终移山成功,本文说明什么道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

10.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⑤有志者事竟成。

11.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愚公移山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

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

12.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不愚。

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13.什么是愚公精神?A、坚忍不拔的精神B、敢于向困难作斗争的精神C、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D、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14.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答:我们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移山》选择题

《愚公移山》选择题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要塞)B.杂然相许.(赞同)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肩负,扛)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草木)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B.且焉置土石?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达于汉阴”中“阴”的理解,我们可以判断江苏省的江阴市位置在长江的南岸。

B.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从两个人的表现可看出他们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C.“愚公”“智叟”这两个名字在文章中很有深意,运用对比、讽刺的手法,突出愚公的“智”和智叟的“愚”。

D.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且:将近B.出入之迂.也迁:曲折,绕远C.与汝毕.力平险毕:毕竟D.虽.我之死虽:即使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甚矣,汝之不惠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6.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中“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一句指出了愚公决心移山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以君之力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扶苏以数谏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而山不加增
D. 告之于帝
义不杀少而杀众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
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投诸渤海之尾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2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3分)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
B.聚室而谋曰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
9.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
..的一组是(C)
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
10.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C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
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

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

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B. 固不可彻.彻:变通
C. 惧其不已.也已:停止
D. 无陇断
..焉垄断:阻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
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 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愚公年老力衰,移山
怎能成功;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 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
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 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
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1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使用夸张的手法写
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
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1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15、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B )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1.D(苦:愁)
2.C(C项都是“却、可是”;A项“凭”/“因为”;B项“他”/“的”;D项“向”/“比”)
3.A(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4.A
5.C:代词,他的(且:①将要②况且;以:①凭②连词,来;之:
①助词②代词)
6.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7.A(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
8.B(商量。

A、苦于/惩罚;C、啊/怎么;D、无/丢失)
9. C
10.C
11.D
12.D
13.B
14.D
14.B
15.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