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 所以 的用法
所以的文言文用法

所以的文言文用法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
(3).用以,用来。
《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
(4).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
”
(5).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
(6).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
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
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
(7).可以。
《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所以”多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所以”等词。
例如:“吾先君而失之者,所以忧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意思是说,我对我的先君失去而忧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此外,“所以”还可以作为副词,表示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就是说”等词。
例如:“故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明君不自卑也。
”(《礼记·大学》)意思是说,知道满足不会受到羞辱,知道停止不会遭到危险,就能够长久。
因此,明君不会自卑。
总的来说,文言文中的“所以”是一个常用的连词和副词,表示因果关系和强调作用,需要根据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 1 -。
所以的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所以的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1. “所以”可以表示原因呀!就像“吾今日迟到,所以昨夜失眠也”,我今天迟到,不就是因为昨晚失眠嘛!
2. “所以”还能用来引出结果呢!比如说“其努力甚笃,所以成绩斐然”,他那么努力,结果成绩当然很好啦!
3. 你看哈,“彼不知其理,所以常犯错”,他不懂得那个道理,所以才老是犯错呀,这“所以”用得多恰当!
4. “此药奇效,所以众人皆求之”,这药有神奇的效果,所以大家都去求呀,是不是很容易理解?
5. “吾爱读书,所以知识渊博”,我喜欢读书,所以知识才渊博呀,这逻辑多清晰!
6. “彼常锻炼,所以身强体壮”,他经常锻炼,所以身体才强壮呢,多直白的表达!
7. “其家贫,所以早当家”,他家穷,所以才早早地就当家了,这不是很常见的情况吗?
8. “那地肥沃,所以物产丰富”,那块地肥沃,所以物产才丰富呀,多简单的道理!
9. “她善解人意,所以人缘极好”,她那么会理解人,所以人缘当然非常好啦!
10. “吾努力学习,所以进步飞速”,我努力学习,所以进步超级快呀,这就是“所以”的厉害之处!
总之,“所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很重要,能让我们的表达更清晰明了呀!。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

(2019天津卷) 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 这就是人伦明了,教化成功的 原因。
B:表凭借,可译为“用来”、“用来。。。的(方法、 人、地方等)”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C:结合语境灵活辨析 ⑧(贼)必于渡淮之所以火标之。
随堂练习
1、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 所以事天也。
2、(2013重庆卷)知以人质所 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 异乎俗也。
随堂练习
1、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地疲惫 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2、(2013重庆卷)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作为自己所喜好的 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 方(的原因)。
1、(2015北京卷) 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 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也。 ④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⑤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⑧(贼)必于渡淮之所以火标之。
所以:A: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或“之所 以”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2017常州一中高考模拟)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3、(《察今》)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1、(2015北京卷) 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 杀伤人也。 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被处死,伤害人的 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人伤人的法令。
文言文所以用法

文言文所以用法文言文里的“所以”可有意思啦。
“所以”在文言文中有好几种用法呢。
一种是表示原因,就像我们平常说“我今天没出门,所以没碰到他”,在文言文中也有这样类似表示原因的用法。
比如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里的“所以”就是在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就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面,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呀。
还有一种用法是表示用来……的东西或者方法。
想象一下你在古代,你要做一件事情,那“所以”就可能是指做这件事的工具或者手段呢。
就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所以”就是说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呀。
这是不是很有趣呢?咱再举些例子吧。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里的“所以”都是在说前面那种情况就是先汉兴隆或者后汉倾颓的原因呢。
如果把这些文言文按照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就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就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有时候呢,理解文言文里的“所以”,就像在解一个小谜题。
你得联系上下文,去猜一猜这个“所以”到底是表示原因还是表示手段。
不过一旦你理解了,就会觉得文言文也不是那么难嘛。
就好像你和古人在聊天,你慢慢就懂了他们的想法和说话的方式啦。
文言文里的“所以”虽然和咱们现在说话里的“所以”有一些不同,但只要我们多看看文言文的文章,多去体会,就会越来越熟悉它的用法啦。
它就像是文言文里的一个小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呢。
每次发现一个新的用法,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小惊喜一样,特别好玩儿。
而且当你真正掌握了“所以”的用法后,你再看文言文就会觉得更通顺、更能理解古人的智慧啦。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及其延伸

文言文中“所以”结构的用法及其延伸一、在文言文中,“所以”属于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翻译方法:其一,译成“……的原因”;其二,译成“用来……的方法(人、东西等)。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这是我用来...并且是忠于陛下的职分呢。
..报答先帝的方法像这样的例子,中学教材中还不少: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圣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说》)..为圣,愚人之所以5.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荆轲刺秦王》)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以上四例中,“所以”均译成“……的原因”。
7.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墨子《公输》)我知道用来...,我不说。
..对抗你的方法8.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察今》)先王用来...是老百姓。
..制定法律的依据9.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即使世道变了事情不同了,用来...,情致是一样的。
..生发感慨的东西1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是说》)老师是用来..。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以上四例,译法稍有差别。
二、由“所以”引申出来的固定结构就是“有以”和“无以”。
通常情况下,“有以”就等于“有所以”,“无以”就等于“无所以”。
(一)先看使用“有以”的例子:1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12.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第11例译成“……我就能有用来...。
”...报答太子的方法第12例译成“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去游玩,确实有这样做的原因...呢。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所以”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有多个用法和意义,下面将分别进行解释和阐述。
首先,“所以”可以用来表示原因和理由。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所体现,例如:“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已经考虑过了。
”在这个句子中,“所以”表示原因,它连接了主句和从句,使得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其次,“所以”可以用来表示方法或手段。
例如:“我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在这个句子中,“所以”表示方法,它连接了主语和谓语,表明主语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再次,“所以”可以用来表示结果或结论。
例如:“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所以。
”在这个句子中,“所以”表示结果,它连接了前半句和后半句,表明主语通过努力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最后,“所以”还可以用来表示目的或意图。
例如:“他这么做是为了所以。
”在这个句子中,“所以”表示目的,它连接了主语和宾语,表明主语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
综上所述,“所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它可以用来表示原因和理由、方法或手段、结果或结论以及目的或意图。
在现代汉语中,这些用法仍然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使用情境中需要注意语义的准确性和语境的合理性。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文言文中的“而”有多重用法,下面是其主要的用法和例子:1、作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其用法相当于“与”、“又”、“而且”,例如:“仲尼之贤,而不肖子舆。
”(翻译:孔子的贤能,如同美玉不假雕琢,天然而成。
)2、作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其用法相当于“然而”、“却”,例如:“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而况于人乎?”(翻译:事情有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有本来就存在的,然而人的思想感情呢?)3、作为代词,表示“你”、“你的”,例如:“于戏!可乎而不可者,我无是也。
”(翻译:唉!可以做到却不可怜做到的,我没有这种毛病啊。
)4、作为助词,表示语气延长,相当于“地”、“然”,例如:“舍而攻秦。
”(翻译:放弃进攻秦国。
文言文“所以”类析

文言文中的“所以”类析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 唐韩愈《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
’生曰:‘愿闻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
《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 宋苏洵《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林妹妹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 赵树理《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种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吴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文言文中“所以、以为”解释

“所以”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助词,无义,与“所以”构成“之所以”,表原因,…的原因,…的缘故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
“所以”的用法:古义:①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解释为“……的原因”或之所以……,是因为……”。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解释为“用来,靠它来”或“……的方法”。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以为”
“以为”的用法:古义:把……作为或认为……是……;今义:认为。
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王以和为诳。
以上两个固定词组在王羲之《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有详细的解释。
如何翻译文言文中的“所以”和“之所以”

如何翻译文言文中的“所以”和“之所以”如何翻译文言文中的“所以”和“之所以”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翻译,凡是原文中有“所以”、“之所以”的,相应的译文中都不能出现“所以”、“之所以”。
文言文中的“所以”是古汉语“所”字结构的一个表现形式,是一个名同性的短语,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关联同。
文言文中,结构助同“所”可以和它后面的名同或者动同或者形容同以及介同结构一起构成一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
“所以”就是结构助同“所”和介同“以”构成的“所”字结构,是一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
因此不能和现代汉语的“所以”等同。
例如: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察今》)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分别译为:1.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因此,要放弃先王现成的法律,去学习他凭借什么制定法律的。
3.用来表现内心的东西,它的情致是一样的。
在这些句子对“所以”的翻译中,我们看不到“所以”的影子。
结构助同“所”,和介同“以”,构成的“所”字结构,这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在文言文有两种用法:表示原因,表示凭借和方式,分别翻译成“什么……的原因”,“什么……的凭借”和“什么……的方式”。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信陵君窃符救赵》)3.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治平篇》)以上的句子中,“所以”都是表示“什么……的原因”。
它们的翻译是:1.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我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
2.我赵胜自愿做您的姐夫的原因,是因为您的高尚的义节。
3.这是我为太平时代的老百姓忧虑的原因。
在以上的句子中,没有“所以”的影子。
再如: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2.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主。
(《公输》)以上的句子中,“所以”都是表示“什么……的方式”或者“什么……的凭借”。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一、文言文中“所”字的用法和意义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在文言文中,“所”字作为一个常见的虚词,发挥着重要的语法和修辞功能。
本文将以详细介绍文言文中“所”字的用法和意义。
1. “所”字作为动宾关系助词在动宾关系中,使用“所”字可以将主谓关系转化为宾谓关系,并且加强或突出动作行为。
例如《左传·襄公十年》中有句话:“公曰:‘天之生斯民也,岂惟彝民哉?君亦有锐气,不可失之。
’”这里,“天之生斯民也”的“所”的含义是“创造”,强调了天对人类社会的创造作用。
2. “所”字用于表示事物状态在表示事物状态方面,“所”字多与动词连用,在形式上构成了名词性短语。
“苦其心志而喜其劳苦者治万邦”的“所苦其心志而喜其劳苦者治万邦”,这里,“所苦其心志而喜其劳苦者”的“所”的含义是“所”。
这个短语的意思是,“那些苦心经营而喜欢劳动的人治理万邦”。
3. “所”字用于构建被动语态在构建被动语态时,文言文中常使用“所”字。
例如《孟子·尽心下》中有句话:“养之,则不忍见其死;不忍见其死,则爱之至矣。
”这句话中的“则不忍见其死”的“所”的含义是“使得”,表示主动变为被动。
4. “所”字用于加强或突出语气在表达感情、强调、夸大等方面,文言文中也使用“所”字来增强语气。
例如《庄子·禅真二十七章》中有句话:“名实未定而失矣!君恶乎不骞乎?”这里,“名实未定而失”的“所”的含义是“真正地”,通过加入“所”,强调了事物的真实性质。
二、文言文中“所以”字组成词汇和用法1. “所以”作为连词引导原因或目的在表达原因或目的时,常使用连词“所以”。
例如《论语·先进》上说:“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有朋友自远方来”的“所以”的含义是“因为”,引导了一个原因。
2. “所以”用于引出结果或结论在表示结果或结论时,“所以”也是一个常见的连接词。
如何翻译文言文中的“所以”和“之所以”

如何翻译文言文中的“所以”和“之所以”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翻译,凡是原文中有“所以”、“之所以”的,相应的译文中都不能出现“所以”、“之所以”。
文言文中的“所以”是古汉语“所”字结构的一个表现形式,是一个名同性的短语,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关联同。
文言文中,结构助同“所”可以和它后面的名同或者动同或者形容同以及介同结构一起构成一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
“所以”就是结构助同“所”和介同“以”构成的“所”字结构,是一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
因此不能和现代汉语的“所以”等同。
例如: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察今》)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分别译为:1.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因此,要放弃先王现成的法律,去学习他凭借什么制定法律的。
3.用来表现内心的东西,它的情致是一样的。
在这些句子对“所以”的翻译中,我们看不到“所以”的影子。
结构助同“所”,和介同“以”,构成的“所”字结构,这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在文言文有两种用法:表示原因,表示凭借和方式,分别翻译成“什么……的原因”,“什么……的凭借”和“什么……的方式”。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信陵君窃符救赵》)3.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治平篇》)以上的句子中,“所以”都是表示“什么……的原因”。
它们的翻译是:1.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我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
2.我赵胜自愿做您的姐夫的原因,是因为您的高尚的义节。
3.这是我为太平时代的老百姓忧虑的原因。
在以上的句子中,没有“所以”的影子。
再如: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2.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主。
(《公输》)以上的句子中,“所以”都是表示“什么……的方式”或者“什么……的凭借”。
同样,我们在这些句子的翻译中,也不应该出现“所以”的影子。
如何翻译文言文中的“所以”和“之所以”

如何翻译文言文中的“所以”和“之所以”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翻译,凡是原文中有“所以”、“之所以”的,相应的译文中都不能出现“所以”、“之所以”。
文言文中的“所以”是古汉语“所”字结构的一个表现形式,是一个名同性的短语,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关联同。
文言文中,结构助同“所”可以和它后面的名同或者动同或者形容同以及介同结构一起构成一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
“所以”就是结构助同“所”和介同“以”构成的“所”字结构,是一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
因此不能和现代汉语的“所以”等同。
例如: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察今》)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分别译为:1.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因此,要放弃先王现成的法律,去学习他凭借什么制定法律的。
3.用来表现内心的东西,它的情致是一样的。
在这些句子对“所以”的翻译中,我们看不到“所以”的影子。
结构助同“所”,和介同“以”,构成的“所”字结构,这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在文言文有两种用法:表示原因,表示凭借和方式,分别翻译成“什么……的原因”,“什么……的凭借”和“什么……的方式”。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信陵君窃符救赵》)3.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治平篇》)以上的句子中,“所以”都是表示“什么……的原因”。
它们的翻译是:1.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我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
2.我赵胜自愿做您的姐夫的原因,是因为您的高尚的义节。
3.这是我为太平时代的老百姓忧虑的原因。
在以上的句子中,没有“所以”的影子。
再如: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2.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主。
(《公输》)以上的句子中,“所以”都是表示“什么……的方式”或者“什么……的凭借”。
同样,我们在这些句子的翻译中,也不应该出现“所以”的影子。
如何翻译文言文中的“所以”和“之所以”

如何翻译文言文中的“所以”和“之所以”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翻译,凡是原文中有“所以”、“之所以”的,相应的译文中都不能出现“所以”、“之所以”。
文言文中的“所以”是古汉语“所”字结构的一个表现形式,是一个名同性的短语,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关联同。
文言文中,结构助同“所”可以和它后面的名同或者动同或者形容同以及介同结构一起构成一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
“所以”就是结构助同“所”和介同“以”构成的“所”字结构,是一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
因此不能和现代汉语的“所以”等同。
例如: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察今》)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分别译为:1.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因此,要放弃先王现成的法律,去学习他凭借什么制定法律的。
3.用来表现内心的东西,它的情致是一样的。
在这些句子对“所以”的翻译中,我们看不到“所以”的影子。
结构助同“所”,和介同“以”,构成的“所”字结构,这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在文言文有两种用法:表示原因,表示凭借和方式,分别翻译成“什么……的原因”,“什么……的凭借”和“什么……的方式”。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信陵君窃符救赵》)3.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治平篇》)以上的句子中,“所以”都是表示“什么……的原因”。
它们的翻译是:1.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我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
2.我赵胜自愿做您的姐夫的原因,是因为您的高尚的义节。
3.这是我为太平时代的老百姓忧虑的原因。
在以上的句子中,没有“所以”的影子。
再如: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2.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主。
(《公输》)以上的句子中,“所以”都是表示“什么……的方式”或者“什么……的凭借”。
同样,我们在这些句子的翻译中,也不应该出现“所以”的影子。
初中文言文所以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所以的用法及例句
1. “所”可以表示“……的地方”。
比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里的“次所”就是军队驻扎的地方呀,你想想,吴广偷偷跑到那个地方去干什么呢?
2. “所”还能用来组成“所……者”的结构呢。
像“吾所闻者”,就是我所听到的那些呀,是不是挺神奇的?
3. “所”可以表示“所……的事”呀。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里的“所学”就是所学习的东西嘛,就好像我们每天在学校里学到的各种知识哟!
4. 还能表示“所……的情况”呢。
“优劣得所”,不就是好的和差的都有各自的情况嘛,这多形象呀!
5. “所”能和“为”一起用,表示被动呢。
“若属皆且为所虏”,哎呀,那些人都要被俘虏啦,好危险呀!
6. “所”和“以”组合,有“用来……的”“凭借……的”的意思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呀,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呀,这多重要啊!
7. “所以”还有“……的原因”的意思呢。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前面汉朝兴隆的原因呀,是不是很有意思?
8. “所”还可以用来指代人呢。
“问所从来”,就是问是从哪里来的人呀,是不是就像我们好奇别人的来历一样?
9. “所”的用法真的好多呀!就像一个神奇的小工具,在文言文里发挥着各种作用呢!我的看法呀,就是一定要好好掌握“所”的这些用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初中文言文哟!。
如何翻译文言文中的“所以”和“之所以”

如何翻译文言文中的“所以”和“之所以”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翻译,凡是原文中有“所以”、“之所以”的,相应的译文中都不能出现“所以”、“之所以”。
文言文中的“所以”是古汉语“所”字结构的一个表现形式,是一个名同性的短语,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关联同。
文言文中,结构助同“所”可以和它后面的名同或者动同或者形容同以及介同结构一起构成一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
“所以”就是结构助同“所”和介同“以”构成的“所”字结构,是一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
因此不能和现代汉语的“所以”等同。
例如: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察今》)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分别译为:1.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因此,要放弃先王现成的法律,去学习他凭借什么制定法律的。
3.用来表现内心的东西,它的情致是一样的。
在这些句子对“所以”的翻译中,我们看不到“所以”的影子。
结构助同“所”,和介同“以”,构成的“所”字结构,这个名同性的偏正短语在文言文有两种用法:表示原因,表示凭借和方式,分别翻译成“什么……的原因”,“什么……的凭借”和“什么……的方式”。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信陵君窃符救赵》)3.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治平篇》)以上的句子中,“所以”都是表示“什么……的原因”。
它们的翻译是:1.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我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
2.我赵胜自愿做您的姐夫的原因,是因为您的高尚的义节。
3.这是我为太平时代的老百姓忧虑的原因。
在以上的句子中,没有“所以”的影子。
再如: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2.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主。
(《公输》)以上的句子中,“所以”都是表示“什么……的方式”或者“什么……的凭借”。
同样,我们在这些句子的翻译中,也不应该出现“所以”的影子。
文言文中 所以 的用法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韩愈《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
’生曰:‘愿闻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
《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苏洵《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林妹妹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种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吴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李自成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罗汝才到潼关接应。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
状语后置句。
出自《孟子》,原句为: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意思为: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韩愈《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
‟生曰:…愿闻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
3.用以,用来。
《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苏洵《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
4.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林妹妹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
5.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种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吴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李自成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罗汝才到潼关接应。
”
6.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
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
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贯休《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支遁谈经妙,所以许询都讲来。
”《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黑白李》:“黑李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白李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
7.可以。
《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
”《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为注:“以,为也。
”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
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
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
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
灵活译出。
此外,“所以”用作连词,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所以”的用法相同。
中学教材所选文言文中,“所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达四十多处。
现主要就高中文言文中出现的“所以”分类加以解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4.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5.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察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7.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谭嗣同》)
8.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与妻书》)
9.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问说》)
10.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信陵君窃符救赵》)
12.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信陵君窃符救赵》)
13.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治平篇》)
1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荆轲刺秦王》)
15.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恒晋文之事》)
1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例1至例16中的“所以”都表示原因,除例11可译作“为什么”外,都可作“……的缘故”或“……的原因”解。
可见,“所以”的这种用法较多。
17.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五蠹》)
18.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
19.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例17至例19中的“所以”都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方式。
除例19可释为“……的方法”外,其他都可释为“用来……”
20.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察今》)
2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2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23.而天地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治平篇》)
24.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治平篇》)
例20至例24中的“所以”都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其中例20、例21可解作“……的依据”,例22可解用“用来……的人”或“……的凭借”,例23、例24可解“……的凭借”或“凭借来”。
25.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进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例25中的“所以”同“是以”、“以是”、“以此”,是连词,作“因此”解,用法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
可见“所以”在文言文中很少用作连词。
必须指出,“所以……”和“所以……者”,性质和意思相同。
不同的是,前者作谓语,中间不用“者”字,不需停顿;后者作主语,中间用“者”字,表停顿。
文言文中的“所以”是“所”介词“以”,是名词性结构,多用来表原因或办法,这是其基本功能,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复合连词,常与“因为”搭配,表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