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合集下载

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

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C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 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 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 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 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 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 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 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 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 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 A相对应文句: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不论是 B. 相对应文句: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 如见其人”的意思。
C. 相对应文句: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 秦隶还是汉隶,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 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 问题实质是:“篆隶繁杂,使用时间不如真书长”是不是表明 问题实质是:“写碑成风”是不是一种“社会崇尚”? 问题实质是:“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是不是意味着“唐人碑版 D. 问题实质是:“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是不是 对应文句: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 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 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 褚体等。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 “真书使用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是不繁杂? 判定: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 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 “‘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 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 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后来的颜 判定: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为答案。 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判定: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 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 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考察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看法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剖析文章构造,掌握文章思路;4•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心思想;5•剖析归纳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

二、设误手段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有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误解。

2•添:增添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误解。

3•调:调动。

调动词语或句子次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其余的词语取代,造成貌同实异。

比方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代替局部、现实取代猜想……5•漏:遗漏。

看似是保存原文词句,但联合题干来看不过重申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存心遗漏了另一方面。

这类选项有很大诱惑性,须多加留神。

6•凑:拼集。

将意义有关或没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将就而造成错误,或许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扰乱判断。

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纳句式交换、同义词代替的方式。

三、选择题设错圈套的规律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成心增删、变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扰舌唐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别代广泛。

从而使考生作犯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目多少的词语(少量,部分,几个,大多半);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全部;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略微等);表频次高低的词语(往常,老是;有时,有时等)2•混杂时态:(未然与未然)就是指成心把原文中还没有确定或还未实现的假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以前;过去,此刻,当前;将要,还没有;以前,以后等3•因果杂乱:因果杂乱一般有两种状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阅读答题技巧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编写:魏峰命题特点一、看法鲜亮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归纳( 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二、构造清楚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连接3、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重视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4、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直接变换。

部分选择题需要适量的迁徙。

许多设题不再是许多地照搬原文或略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葛于考察局部的、字面上语词看法内涵的细微差异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琐信息的掌握、挑选。

采纳一种有必定跨度的信息挑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变换中经常还包括了必定的因果推测意味,隐含了必定的能力迁徙要求。

这类能力迁徙能够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中心看法)为依照,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说起,但又与之相像的某些情况。

解题指导一、通读全文,思虑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论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场、看法、感情和态度是如何的;③本文依照如何的次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行文中突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资料二、考取的突出(“五缺”)缺少整体感知和整体掌握意缺少构意,不擅长借助次剖析掌握内容重点缺少文本义,作答于主任意或盲目缺少提整合手段,有效剖析常常不足缺少作答范意,字病出三、解答一般方法第一、对比原文弄清看法掌握句意辨析.情况有三种:形赞同同(信息符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一致)形似意异(诱惑性大分外留神)第二、懂得辨志性。

能够作志性的有:序、关、指代、范,、渡。

别的有文中不一样地方频频出的同或近的。

以下的关在文本要圈划出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1)年月 ( 多次出 ) 、数据 ( 多个数据 ) 及其概(如多半、少许、部分、凡、凡是、全部、都、全、几乎、、等表范的)(2)重要的修限制 ( 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特别、共等表程度的 )(3)未然未然 ( 迄今止、到当前止、在所的等表的)或然必定(假如、可能、也、必定、必定等表判断的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防止的:(1) 因果 ( 因、所以、⋯⋯的原由是、因此、因为、进而)(2)折 ( 可是、反而、其、上 )(3)并列或 ( 也、又、不再是⋯⋯而是、不⋯⋯ )(4)分分 ( 第一、其次⋯⋯“;”等等 )(5)例子 ( 比如、如、人名 ) [型拓展 ]抓住关要注意:1、尽量落到,集中注意焦点;2、能够用符号将实用信息作好;3、如有目依据目掌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目找出率高的,赶快弄清文章的及点;4、注意掌握全文的序,理清思路,完整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要旨。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在高考语文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重要的题型之一,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先粗略阅读全文:初次阅读时,不必深入细节,可以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从
而获取整体的理解。

2. 注意文章的标题和导语:往往文章的标题和导语能给出一些重要线索和主题,帮助
理解文章的意图和论述方向。

3. 关注关键词和引号:通过关键词和引号可以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论述依据,有助于把
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4. 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通过推敲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论述意
图和主旨。

5. 理清逻辑关系和结构框架:论述类文本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逻辑关系和结构框架,
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转折、因果、并列等关系,理清论证思路和论述脉络。

6. 分析论证方法和手法:作者常常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和手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比喻、引用权威、对比等,考生需要注意分析这些方法和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7. 注意细节和细致揣摩:细节可能包含着作者的深意和意图,需要考生通过细致揣摩,把握文章的细微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8. 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有时候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断
和理解,考生需要善于把握上下文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

9.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多做真题和模拟题,可以熟悉解题思路和模式,提高解题能力和速度。

以上是针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1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明确考纲要求。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4、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5、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2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1 思路:阅读论述类文本时一定要联系语境,其次要画出要点以便提高做题效率,最后要对自己画出的要点进行筛选领悟。

2 规范解答:点题.分条(很重要,防止遗漏关键点,提高老师对你的印象分。

).升华(由小我到大我,由小家到大家,由家庭到社会等等。

)3 举例解答:连自己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08江苏卷)理解:1.要珍惜自己生命,珍惜他人生命。

2.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

3.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

(3点全部由斜体得出)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 .基本.大致.最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4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方法1 剔除文本中做论据的文字,概括段意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事理,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事例。

2019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2019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9分,力争6分以上)[约15分钟] 一种概念、两种心态、六个步骤1.树立一种概念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论述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

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

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2.具备两种心态①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

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一定要认真仔细。

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

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3.明确六个步骤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1)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⑤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2)审(题干、选项),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①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高考是每个学子所经历的重要阶段,而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考试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论述类文本阅读可能是他们备考中的一大难题。

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对于备战高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文本理解、逻辑分析和论述思路三个方面来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本理解文本理解是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的基础。

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词文本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核心。

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将关键词标记出来,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论述。

2. 理清文本的结构文本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论述和结论,有时还会包括论据和例证。

要对文本的结构有清晰的把握,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和重点。

3. 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至关重要。

要通过全面的文本理解来把握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以便于后续的论述和分析。

二、逻辑分析1. 分析论证的合理性在文本中,作者会通过论据和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要对这些论据和例证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具有说服力。

2. 分辨因果关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因果关系的论证。

要通过逻辑分析来分辨因果关系的真伪,看其是否真正成立。

3. 捕捉作者的逻辑思维作者在文本中的论证逻辑通常是有一定的思维模式,要通过逻辑分析来捕捉作者的思维模式,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

三、论述思路1. 统一论述的观点在论述时要统一观点,确保整个文段的论述思路是一致的,没有矛盾和歧义。

2. 充分论证在论述时要充分论证,通过提供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3. 清晰逻辑论述时要保持清晰的逻辑,避免跑题和支离破碎的论述思路。

要做到观点清晰、论证有力。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主要包括文本理解、逻辑分析和论述思路三个方面。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在高考中更好地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

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了解考纲,研究近三年考题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筛选整合信息是重点分析综合推断是延伸海量信息社会,怎样快速而准确获取信息是现代文小阅读命题的初衷。

既然现代文小阅读命题是围绕“准确”采集信息而进行设计的,那么我们就不要把它当作鉴赏题来做,它其实就是准确筛选(即概括)、转述和推断的文字游戏。

“论述类文本阅读”,它包括自然科学类文章(简称“自科文”)和社会科学类文章(简称“社科文”)阅读。

近三年甚至近五年,各地高考所考试题绝大部分属于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其对应新课标全国Ⅰ卷的是第一大题1-3小题,每小题赋分是3分,总共9分。

所用文本材料通常有4-7自然段,字数1100字左右。

近三年甚至近五年新课标高考Ⅰ卷Ⅱ卷和Ⅲ并且每道题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原文内容基本上是按文本材料的先后顺序来设置的。

其中第1小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或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题干中常见关键词是“对……的表述(解说)是否正确”;第2小题考查对文中主要内容概括的判断,看符不符合作者在文中的看法(即观点态度),题干中常见的关键词是“理解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第3小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题干中常见的关键词是“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是否正确”。

三个小题都要运用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需要单独强调一下:从2014年新课标高考Ⅱ卷开始,第1题不再考到“对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含意)理解”考点,随后2015年新课标高考Ⅰ卷和Ⅱ卷、2016年新课标高考Ⅰ卷Ⅱ卷和Ⅲ卷第1题也都没有考到该考点,这些试卷第1小题和第2小题一样,考的都是“对文中主要内容概括的判断”考点。

其中2014年新课标高考Ⅱ卷第1题题干表述为“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015-2016的新课标高考Ⅰ卷和Ⅱ卷都没有考到“对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含意)理解” ,第 1 小题和第 2 小题考的都是“对文中主要内容概括的判断” ,这种变化要引起重视。

(完整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完整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考纲要求】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知识梳理】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解答科技说明文要做到快速、准确,可以用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

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

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基本方法如下:(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

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3)巧用选项法。

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

【知识梳理】筛选判断,逐步排除论述类文章阅读出的是选择题,让你判断辨别。

专题: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

专题: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

专题:2019年高考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1【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 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 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 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不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湖南卷第8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者在选择题中设误的常用手段 2、熟悉在选择题中设置干扰项的常见类型
学习方法
练-析-练
一、把握命题规律
了解论述类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 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
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设误方法 2、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 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例2【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 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 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 ,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设误方法 4、因果混乱
一⑴般到有了两清种代情,况“:茶一马是互因市果”颠作倒为,一就种是重把要“制因” 错度断逐为渐“从果”地,平“线果上”消错失,断取为而“代因之”的,是颠倒“了边两茶 者贸的易关”系制;度二。是藏强族加对茶因叶果的,需就求是有把增没无有减因,果对关其系 他产品如丝绸的、说布成料、是铁因器果等关的系需。求也开始增加 ;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 皮革、 ,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 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 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 贸易更加繁荣。

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1.六种方法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

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答题策略与方法一、命题规律:(1)选项设置的方法是“变”(变换原文说法)、“压”(压缩原文内容)、“调”(调整原文顺序或结构)、“推”(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推理)。

(2)“题点”(错误设置)指向明确,决不含糊。

“题点”设置方法如下:从词语角度设题点(如指代错解、词意错解、词语偷换、词语增删等);从时间、地点、对象角度设题点(变换时间、地点错位、偷换概念);从语句的角度设题(曲解文意、语意杂糅等);从逻辑角度设题(变换因果、以偏概全、绝对化、不合常识常理等)。

(3)三道题的逻辑顺序非常明确。

第一题是判断表述是否与原文相同,重点要在细节上对比;第二题是判断理解和分析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要从内容上分析;第三题是判断根据原文内容所做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正确,重点要从逻辑上进行分析。

思维的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二、答题总原则——“速读文本,精读选项”读文本的目的有二:为阅读选项提供知识背景,能够迅速找到选项所对应的阅读区间。

因此,不必用精读的方式花费太多时间。

速读时,只需抓住关键,理清思路,明确论述对象,抓住主要观点,能大致复述文章内容和思路即可。

对选项的阅读,是解题的关键,所以必须采用精读的方式。

精读选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结构分析——读出对象,读出层次,读出内容重点(2)内容分析——读出选项核心内容,读出相关限定(3)特征分析——有无敏感词值得注意(4)逻辑分析——是否符合逻辑(5)事理分析——是否符合常识常理三、答题程序与技巧(1)常识常理推断。

如果选项违背常识常理,便可断定其错误。

(2)敏感词推断。

注意选项中的敏感词,出现这些词语,极可能有错误。

常见敏感词如下:表数量或范围的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凡、全、都、所有、部分、一切、一些、有些、几乎、左右、只、仅等。

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十分、非常、稍微、很、极其、最、一般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表时态的词: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正、了等表可能与必然的词:可能、大概、大约、也许、一定、肯定、必、必然、估计、未必等表条件关系的词:只有、只要、无论等表因果的词:因为、所以、之所以、由于等指代词:这、那、其等(3)逻辑推断,有些选项本身在逻辑上就存在错误,如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例题解析

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历年来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

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

一、阅读方法有考生认为,做选择题只是“找”与“比”的问题,与“读”关系不大。

其实,把握了“读”,下两步的“找”与“比”才会事半功倍。

这里的“读”包括两点: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

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

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方法: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1.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安徽卷第1题D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1.六种方法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

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5)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6)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7)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的。

二、掌握审题与答题的步骤1.审题(1)审清要求,尤其要审清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2)审定阅读区间。

有的题干明确了阅读区间,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可用“投石探波法”。

“投石探波法”,即把题干中用引号标明的所考词语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

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试题)也有例外。

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层次。

据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间。

2.答题(1)坚持一个原则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培养两种心态①专注。

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仔细。

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一个前提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

(4)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和排除法。

重点是比对法。

三、如何使用“比对法”做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三重比对”。

(一)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

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即时巩固】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

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原句: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偷换概念。

2.选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

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到了选项中没有“优秀的”限制了,无形中扩大了范围。

3.选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理由:原句是“不表达”,选项是“不充分表达”,程度显然是不同的。

4.选项: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原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

比对结果:(×)理由:原句是说“并无很大区别”,选项中成了“有本质差别”,表达与原文不一致。

5.选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比对结果:(×)理由:选项删去了原句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6.选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

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比对结果:(×)理由: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二)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即时巩固】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

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7.选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原句: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理由:因果关系不成立。

原句两部分构成了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8.选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原句: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它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而不是因为它“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选项属“因果失当”。

9.选项: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

……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强加因果,“标新立异”不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吴门画派也没有取得“最高成就”。

10.选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