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史之媒介环境学派ppt

合集下载

媒介社会学第一讲ppt课件

媒介社会学第一讲ppt课件

芝加哥学派关于传播技术的理论分 析的社会,芝 加哥学派特别强调传播技术在促进人类心智进化 与社会发展上的极端重要性。
• 另一方面,由于坚信进化论思想,芝加哥学派对 传播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表现出了相当高的乐 观情绪。他们认为现代传媒技术对于时空的征服, 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区与社 区的互动,使人类社会最终成为一个有机体,并 实现彻底的民主和理想的沟通。
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
式(三)
• 1996年,布迪厄利用电视给他提供的讲座机会,批评了电 视界,并出版了《关于电视》的小册子。在书中,他提出 了电视场、新闻场等概念。后来,他与其他研究者一起, 将上述概念整合,提出了“媒介场”(media field)的概 念。
• 按布迪厄的理论,一个社会空间可以被分割为具有不可化 约性的社会小场域,比如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媒 介场也应是其中的一个,其中心论点是:面对经济场域已 然增长的影响性和渗透性,新闻的自主性减弱了。新闻媒 介,作为统治权力的代言人,正在削弱其他文化生产的自 主性,因此也损害了科学知识生产和艺术创新的最佳社会 条件。新闻场的概念,为我们分析媒介与外部社会环境、 媒介内部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方法。
• 在媒介场中,不同媒体的从业者(即传者)大多 具有相似的惯习,这种相似不是他们的历史和经 验相似,而是他们在进入媒体后,在行业规范的 制约与同侪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重新建构起来的。
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
式(九)
• 传者是集主动性与被动性于一身的矛盾综合体, 一方面,面对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传者有责任、 有权利、有能力把其中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传递 给受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 广,传播的面就有多宽广,这是传者主动性的充 分体现。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无条 件的传播给受众,比如那些危害国家安全的、淫 秽色情的、对统治者不利的、受众不喜欢的信息, 就不能自由的传播。这又体现了传者的被动性。 就是在这种主动与被动的“潜网”中,建构着传 者的惯习。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本身可以用“堂芜特大”来形容,本身很杂,无论从其思想来源还是从其研究者(艾吕尔本身是神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其他的媒介环境学人也有从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领域涉足媒介环境学领域的,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杂家”、大家)来说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媒介环境学受芒福德、苏珊·朗格等的启发,在技术、符号等思想的基础上把传播研究的对象直接指向媒介/技术本身,也即是麦克卢汉所谓的“媒介即讯息”,这就扭转了北美传播学研究领域一向重视媒介/技术内容的倾向。他曾经说“媒介内容就像是强盗入门时身上携带的鲜美的肉,而狗却只注意肉,却忽略了强盗本身。”这句格言很发人深省,面对媒介/技术人类有时候是不是就像那个注意力涣散的狗呢?不得而知,因为出于尊严和一些片面的事实,肯定有人会反对。
下面还要补充的是,媒介环境学派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关注的焦点不同,所以相应的形成了三种不同倾向的理论。即,软媒介/技术论、硬媒介/技术论和媒介/技术与文化共生论。这三种阐释体系已经把媒介环境学这一宏观理论的形而上部分的探讨完成了,不管以前的媒介环境学人还是以后的擎旗者,也无论从什么专业背景来讨论,都离不开这三个方向。
3、媒介/技术与文化的共生论是以林文刚为代表的第三代媒介环境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媒介/技术由人所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在历史时期内,媒介曾借助少数的人征服多数的人,但是人类一旦惊醒,媒介/技术又从无例外的从属于人、臣服于人,所以人类文化和媒介/技术之间从没有谁彻底政府谁一说,所谓的“异化”也肯定会以人类的觉醒而结束。而且很明显,人类觉醒的时间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也不断的再缩短。人类从对自然的臣服中走出来用了上万年,从封疆的神权和皇权中走出来只用了上千年,而人类从对机器的依赖中走出来用了上百年,因此,由此我观之人类从对技术的崇拜中走出来会更短,只要我们警惕技术潜移默化的异化,我们就能在技术的异化中走出来。因此总体上来说,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与人类文化的博弈中未必给人类带来的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传播学 PPT26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与媒介生态

传播学 PPT26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与媒介生态

三、北美媒介生态学派
1、戈夫曼的媒介场所论
欧文.戈夫曼(1922-1982),美国符号互动论者,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中将 “场所”的概念提到了突出的地位。
他把人际交往比作演出,把“场所”(社会)比作剧场,社会成员在这里按照社会剧本的需要扮演角 色,以取得别人的赞许,而演出又受到十分警觉的现场观众的鉴定。
在媒介生态学的范畴,西方学者有两个关注点: 一是技术或者说是以媒介为代表的技术力量对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影响; 二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反思技术理性,企图恢复人的本性和人类与社会各子系统和谐健康的关系。
CONTENTS
01 媒介生态环境
02 媒介
04 媒介生态的基本观念
二、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
媒介生态研究的原动力,不是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建设成就和生活状况不满意,而是人对自己过去的 “人的形象”和“人的行为”的不满意,需要对它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和重新评判。至少人在过去的 征服自然和争夺资源的斗争中,缺少生态考量和生命意识,有点自私、残酷、不理性和不人道。
《尚书》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由过去的崇拜 自然、征服自然转变到“顺应天时”、协调自然的意识上来,应该由同天地作斗争的时代回归到视天地为 “万物父母”的时代,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和实生物”的理想境界。
三、北美媒介生态学派
CONTENTS
01 媒介生态环境
02 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

03 北美媒介生态学派

04 媒介生态的基本观念
“在意识形态的天空,生态主义是一颗新星”,这是布赖恩.巴克斯特在他的生态政治学著作中写下的 第一句话。传播活动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环境来存在,或者说,它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生态之中。 媒介生态,是传播环境研究中无法规避的问题之一。

传播学 PPT16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传播媒介的类型

传播学 PPT16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传播媒介的类型
在我国汉语中很早就有媒介的概念: 从《诗经.国风.卫风.氓》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撮合婚事的人,用行为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 (不是我愿误佳期,是你无媒人失礼仪)到《荀子.大略》中的“诸侯相见,卿为介(古时主有傧相迎宾,宾 有随从通传叫介,意为传宾主之言的人,用言语使两人发生关系)”。 再到《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首次媒和介组合成词等等。这些文字里面的媒和 介都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英语:媒介的单词是Media,它是Medlum中等的,中号的(单数)的复数形式。Media的意思就是 “中介物”,是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总结起来,媒介就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媒介的广 义概念),这个意义的界定几乎可以作用于所有的工具和介质。
为保证字体显示效果和避免字体版权纠纷,请大家自行安装思源黑体字体。
传播学 邵培仁 著 第六章 传播媒介 第 一 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第 二 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主 讲 朱言明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01 媒介的概念 02 传播媒介与符号、形式、渠道的区别
03 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04 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03 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04 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05 媒介分析的标准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01 体内媒介
CONTENTS

02 书写媒介
03 印刷媒介
04 广构成要素
1、物体
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也 无所依附、无法传播。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01 媒介的概念 02 传播媒介与符号、形式、渠道的区别

传播学第五部分PPT

传播学第五部分PPT


受众设想成许多不同的解释群体,每一个群体对它 所读到的、看到的或听到的东西都有自己的意义阐 释。解释群体存在于具体的媒介和内容的周围。一 个群体又形成在共同的认识类型周围,有其共同的 认识和共同的结果。
1. 解释性群体特有的第一种风格是内容; 2. 围绕共同意义的阐释风格。 3. 社会风格是针对所讨论媒体的共同系统行 为,不仅包括媒体内容是怎么样被认识的,还 要包括它影响该群体的成员的行为方式。
人类历史的三个发展阶段: 1. 口头传播时期; 2. 文字传播时期; 3. 电子传播时期。 总结:每一媒介对人体相应官能的延伸,都会 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 方式,进而影响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热媒介—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的媒介。例 如,照片、广播、电影等。 冷媒介—有高参与度、低清晰度的媒介。例如, 图书、报刊、电话、电视、漫画等。
3500年前的甲古文22传受信息媒介的改进传受信息媒介的改进走路马匹车船烽火鼓笛号角旗语手语空间型媒介石头金属泥土羊皮纸时间型媒介脱离了动物的境界具有了独特的传播媒介实质是以自身为媒介的亲身传播33复制技术的演进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复制技术的演进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木字印刷术金属活字印刷术19世纪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型印刷机大众化的报纸产生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与人国与国的联系空前密切化传播的要求迫切化

走路----马匹、车船-----烽火、鼓、笛、号角、 旗语、手语(空间型媒介)----石头、金属、 泥土、羊皮纸(时间型媒介) 脱离了动物的境界,具有了独特的传播媒介, 实质是以自身为媒介的“亲身传播”






实现大众传播的条件: (1)复制技术水准的提高:要求——快、远、多、精 木字印刷术-----金属活字印刷术——19世纪以蒸汽机为动力 的新型印刷机,大众化的报纸产生 (2)社会结构的变革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与人、国与国的联系 空前密切化,传播的要求迫切化。 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所造成的高文盲率,逐步得到改善, 获得受众。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容忍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文 化体制,导致媒介发展。

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

纽约学派形成在20世纪70年代。1970年,尼尔· 波斯曼在纽约大学创 建媒介环境学博士点,扛起了媒介环境学的大旗,直至他2003年去世。
波斯曼创建的媒介环境学博士点发挥了成熟学派的3大功能:思想领 导、组织领导和制度构建。于是,这个博士点的三驾马车波斯曼、特伦斯·
莫兰(Terence Moran)、克里斯琴· 尼斯特洛姆(Christian Nystrom)
媒介形成了我们感知、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形成我们和其他个体行
动的方式——这就是所谓传播媒介的变化塑造文化形态。
电子媒介带来的变化,不是人们所谈的“内容”的变化, 而是人们认识和谈论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电子媒介 使人类文化传统的时空观念完全过时。
书面文化和印刷文化下的线性和理性思维方式受到挑战,
些新的价值。”
波兹曼担忧当代电子媒介在吞噬着读写文化、印刷术时代的思想价值
和理性传统,批判电子技术造成传统品德瓦解,凝聚力丧失。
纽约学派里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有保罗· 莱文森、约书亚· 梅罗维兹、兰斯· 斯特雷特和林文刚。
莱文森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任媒介环境学会顾问,他的传播学名著
均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在英尼斯那里,时间和空间不仅用以区分媒介的物理特
性,更深层次上指的是与媒介相关的各种权力组织的动 机和行为模式,以及由此而建立的该社会制度的特性。
宗教组织倚重时间,往往采纳 和利用时间偏向的媒介,形成 一种去中心化、多元的社会力 量结构和文明形态
空间偏向的媒介则往往带来集 中化的效应,多受到倚重空间 的政治组织把持,孕育出的是 一元化行政体制和文化形态。
就成为媒介环境学第二代的核心人物。
除了这些纽约地区的学者之外,纽约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还有与他 们若即若离的詹姆斯· 凯瑞。凯瑞是著名的传播学家和传播教育学家,代表 作有《作为文化的传播》。

媒介理论 传播学教程 教学课件

媒介理论 传播学教程 教学课件

5. 商业的功能:
早期农业社会有固定的巿集,而今人际关系日趋 复杂,巿场不再是“以物易物”的地方。要促进 财物流畅无阻,让顾客与厂商之间的供求能够达 成,以确保经济制度的健全,这些艰巨的任务, 便由大众媒介来肩负。
其它的相关理论
1. 沉默的螺旋: 2. 培植理论: 3. 议程设置: 4. 两级传播与多步传播
媒介批评的五大分支
1. 经典马克思主义 2. 政治经济—媒介理论 3. 法兰克福学派 4. 霸权论 5. 社会文化学说
三. 媒介与受众
关于受众的两个议题
1. 大众社会 Vs. 小群体 2. 主动观众 Vs. 被动观众
争论一:大众社会 Vs. 小群体
大众社会
指的是个人与周围社会秩序的关系。 1. 心理上,个人处于与他人隔绝的疏离状态; 2. 人们的相互交往中非亲身性(Impersonality)
社会学
大众“是同质性极高之人群的集合体” 。 其特点是众多而质同。 马尔库塞所称“单面人”或者里斯曼所称的 “他人引导”的人 。
传播学
大众这个概念不同于社会学所说的团体、人 群、公众。
“大众人数众多,一般总是多于上述三种集 合体。大众散布于社会,但彼此之间往往互 不了解。他们并不组织起来实现任何目标也 不存在着任何固定的成员。大众的组成是庞 杂的,包括所有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人口。 这就是大众的对象。”
观点二: “地球村”
“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 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 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的重大变化。
交通工具的发达曾经使地球上的原有“村
落”都市化,人与人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 由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 文字化的交往。而电子媒介又实施着反都
市化,即“重新村落化”,消解城市的集 权,使人在交往方式上重新回到个人对个 人的交往。

媒介常识PPT课件

媒介常识PPT课件
02
媒介的娱乐功能在当今社会中占 据重要地位,成为人们休闲娱乐 的主要方式之一。
广告载体
媒介作为广告载体,为企业和商家提供宣传和推广的平台,通过广告宣传产品和 服务,提高知名度和销售额。
媒介的广告载体功能在商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营销推广的重要手段 之一。
互动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的互动性成为其重要特点之一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评论和意见,与 其他用户交流和互动。
02
媒介的功能与特点
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是媒介的基本功能,通过报 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 ,人们可以获取各种信息,了解世界 各地的新闻、事件和文化。
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速度快、覆 盖面广的特点,使得信息能够迅速传 递给广大受众。
娱乐功能
01
媒介具有娱乐功能,通过电影、 电视剧、综艺节目、音乐等形式 ,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放松,满足 人们的娱乐需求。
媒介伦理与法规的关系
媒介伦理与法规的共同点
媒介伦理与法规都是为了规范媒体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促进媒体行业的 健康发展。
媒介伦理与法规的区别
媒介伦理更多地强调自律和自我约束,而媒介法规更多地强调他律和强制执行;媒介伦理 更注重道德层面,而媒介法规更注重法律层面。
媒介伦理与法规的相互影响
增强媒介使用自律意识
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依赖媒介, 保持良好的媒介接触习惯。
参与实践和培训
通过参加相关实践活动和培训课程, 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水平。
媒介素养的意义
提高个人素质
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有助于 个人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提
升综合素质。
促进社会播质量和效果 ,进而影响社会进步。

《传播媒介》PPT课件 (2)

《传播媒介》PPT课件 (2)

精选PPT
33
电视人特征
生长环境
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 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 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 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 长大
特征 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
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
的对比。
个性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
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
22
观点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 伸,“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借用了哈罗德·亚 当斯·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英尼斯的观点:媒介偏倚理论
媒体是人类思维的延伸,而传播就是思想的 扩张。在他看来,西方近代史是一种传播偏倚的 历史,也是一部由印刷业兴起而导致的知识控制 史。谁掌握了报业,谁就掌握了权力。但是,报 业只有在优秀的知识分子手中,才会有理性的运 作,才能提供全面的决策信息。
精选PPT
21
传播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 媒介又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口语社会 (部落社会)
文字印刷时代 (脱部落社会)
电子媒介 (地球村)
图: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
观点: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形态变化的决定因 素
精选PPT
精选PPT
20
观点一: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1969)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 之一。
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信息
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 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给社会 带来的社会变革。 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媒介产 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

第四章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概要课件

第四章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概要课件

出来的。
波兹曼把童年的发现看作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 明之一”。而这个发明是与印刷文化的普遍推广和现 代学校的建立直接有关的。印刷文化的推广表明,书 写文化又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主要形态,一个人只有具 备了书写能力,才能进入成人社会,才能了解社会的 文化秘密。
现代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儿童的 书写能力,为他们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如 此一来儿童与成人的世界就被读写能力的门 槛隔开,至此童年和成年两个概念才从文化 和文明的意义上诞生。
后继工作由目前的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 文 化 与 技 术 研 究 所 ( McLuhan Program in Culture and Technology)而得以开展,代表 人物是德里克·德克霍夫。
多伦多学派提出了一种在人类文 化结构和人类心智中传播居于首位的 新理论和新的媒介分析技术,对后来 的传播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波兹曼抨击如今的电视媒介敞开了成人小
心保守的秘密,如性、疾病、死亡等等,将儿
童不曾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毫不避讳地灌输给他
们,其结果是如今的儿童早早就沾染上了成人
的悲观、怀疑、漠然和傲慢的习气。
羞耻心
由于印刷创造了一个抽象思维的世界,由于 印刷要求身体服从于头脑,由于印刷强调思考的 美德,所以,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的二 元性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
号世界其实并不能支持保证童年概念存在所需
要的社会和知识的等级制度”。
这样,儿童与成人又从被书籍文化所区分 的世界里过渡到无法严格区分的视觉媒介当中 来,在这个意义上,童年面临消逝的危险。当 然,作为与童年相对立的概念“成年”,也在 逐渐消逝。
所谓的“童年的消逝”并不是说特定 生理年龄的生命群体不复存在,而是指 “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特征己经模 糊不清。他将儿童精神生态的恶化归罪于 媒体和电子技术,并说道:“至于童年的 概念,我相信,长远来看它一定会成为当 今科技发展的牺牲品。电的发明搅乱了使 童年产生并得到培育的信息环境。”

第二讲媒介环境

第二讲媒介环境

02
媒介环境的历史与发展
传统媒体时代
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是主要的大众媒体形式,它们通过单向传播方式传递信 息,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传统媒体在新闻和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较高公信力和影响力。
广告投放是传统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广告收入逐渐下滑 。
新媒体时代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形式如 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平台等迅 速崛起,大众媒体形式变得更加
集团内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成立数字化媒 体部门,招聘大量技术人才。
产品创新
合作与投资
开发移动端应用,提供免费新闻资讯,增加 用户粘性。
与技术公司合作,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 术,提升内容生产和分发效率;投资初创企 业,开拓新的媒体领域。
新媒体发展案例:XX短视频平台的崛起
市场机遇
随着4G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短 视频成为新的流行趋势。
系和互动。
社会认同
媒介环境有助于构建社会认同 ,强化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社交网络
媒介环境的发展形成了广泛的 社交网络,拓展了人们的社交 圈子,影响着社会交往方式。
05
媒介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在媒介环境中的应用
智能推荐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兴趣,进 行个性化推荐,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度。
信息内容
包括新闻、娱乐、广告等各种类型 的信息,它们在媒介环境中广泛传 播。
传播渠道
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个平台 ,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 联网等。
媒介环境的研究意义
媒介环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趋势,为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 指导和建议。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媒介环境的研究也具 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闻理论教程 第14章 新闻传播环境

新闻理论教程 第14章 新闻传播环境
第十四章 新闻传播环境
• 具体的新闻传播周围的条件或环境: • 一是个媒体(指单一媒体)环境;二是由全部 新闻媒体构成的全媒体环境(即媒体或媒介 环境);三是社会系统大环境。个媒体环境 与媒体环境属于新闻传播的内环境,社会 环境属于新闻传播通常在两种意义上理解新闻传播环境: 一是指整个新闻传播业的环境,此时环境 的实际指称对象是社会环境,也就是除新 闻业以外的其他社会子系统所共同营造的 社会氛围;二是针对新闻传播活动而言的 环境,实际指称的对象既包括由新闻媒体 相互作用构成的媒介内环境,也包括围绕 新闻传播业的社会大环境(即外环境)。
二、新闻传播的外环境 • 新闻传播业运行于其中的自然系统,特别 是社会大系统就是新闻传播业的外环境, 也就是新闻传播的外环境。社会大环境构 成了社会各个子系统的运行环境,当我们 以某一个子系统为考察对象时,其他子系 统便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要素。因此,所 谓新闻传播的外环境,就是由内环境以外 的所有社会子系统相互作用构筑的一种传 播条件和氛围。
一、新闻传播的内环境 (一)个媒体环境 • 任何新闻传播总是首先产生于具体的新闻 媒体之中,因此能对新闻传播形成最直接 影响的乃是具体的媒体环境。如果把一个 具体的媒体机构或组织看作一个相对独立 的系统,由其内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关系 产生的整体氛围就是个媒体(内)环境。
(二)媒体环境 • 作为内环境的媒体环境(有人也称之为“媒 体内生态”),就是媒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 环境,即由新闻传播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制 衡所形成的一种结构体系。
第二节 新闻传播环境的特征
• • • • 一、存在形态的有形与无形 二、边界形式的封闭与开放 三、表现样式的独立与融合 四、生存方式的稳定与变化
第三节 内外环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内外环境影响新闻传播的基本方式 • 内环境以直接方式影响新闻传播。 • 外环境以间接方式对新闻传播发生影响。

新闻理论教程第4版PPT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环境

新闻理论教程第4版PPT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环境

第二节 新闻传播环境的特征
二、边界形式的封闭与开放 • 客观存在的环境是开放的。对目前高新技术支持下的新闻传播来
说,任何设防都几乎是徒劳的。
• 新闻传播的个媒体环境不仅对媒体环境是开放的,对社会环境更 是开放的。
• 环境的开放性决定了大小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必然性。
第二节 新闻传播环境的特征
二、边界形式的封闭与开放
第三节 内外环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二、内外环境对新闻传播的效应样式
新闻传播内外环境对新闻传播的效应结果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 的,可以用实际的新闻传播效果进行检验。评价优劣的基本方法是看传 播环境给新闻传播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人们可以建构内外传播环境质量优劣的评价体系,正像可以对自 然环境质量进行构成、规划与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崔保国.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传媒报告,2003(2). 何道宽.夙兴集:闻道·播火·摆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杨婷婷.论中西媒介生态学的差异[J].新闻界,2005(3).
第二节 新闻传播环境的特征
一、存在形态的有形与无形
• 有形的硬环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是有形的、具体的、明确的、直感的。 硬环境的有形性易于被人们发现和重视,易于通过物化的方式、有形的结 果进行改善。
• 无形的软环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常常表现在有形与无形之间,不那么具体, 也不怎么明确,看得见又看不十分清楚,日积月累才会有一种明显的累积 效应。因此,软环境建设往往得不到及时的重视。
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内外环境
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内外环境

新闻媒介的性质(ppt57张)

新闻媒介的性质(ppt57张)

主持人 制片人 节目制作技术人员 播音员 广告人员 记者 复合人才 节目编辑 设备技术人员 摄像
38.2 23.5 17.6 14.7 11.8 11.8 8.8 5.9 5.9 2.9
84.4 40.1 28.6 20.1 17.4 17.3 8.7 5.7 5.7 2.9
3 4 5 6 7 8 9 11 12 13
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 新闻事业的共性指整个新闻事业的所共有的 基本特点;
• 特性指一类新闻媒介较之另一类新闻媒介的 基本特点;
• 个性指一家新闻媒介较之其他家新闻媒介的 基本特点。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 个性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的一 般性质) 首先,新闻媒介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 它的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政治活动, 对既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发挥着巩固或 动摇的作用。
半岛电视台外景 半岛电视台播放驻伊 美军遭炸弹袭击录像
•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苦于在国际 传播领域受制于发达国家,作为一个发 展中国家,作为一个一向被认为是在各 方面都微不足道的弹丸小国的电视台, 何以能异军突起,有如此辉煌的成就, 值得我们深思。
• 误读“半岛”电视台
• 1,自由岛卫星电视台被误读为半岛电视台。该台英文名 称“Al-Jazeera Satellite TV Channel”,前半部分是阿 拉伯语的音义,本意“岛屿”,它的引申义是“汪洋大海 中的自由之岛”。该台台标下还半岛电视台有一行文字 “意见、及其异见”,显然与电视台的名称呼应。该台曾 为中国的错误译名向外交部反映过,但答复是已经约定俗 成。 • 2,该台1996年成立,发展缓慢,步步为营,现在被我们 说成一夜成名。 • 3,该台的立场“亲美”,却由于它看重新闻价值,抢先 发表了一些不利于美国的新闻而被我们说成“反美”。 • 4,从新闻业务角度看,半岛电视台不是理想化的遵循新 闻专业主义的媒体,它是全球化、西方化的产物,以“新 闻就是冲突、争议和斗争”为圭臬,不具备冲突性的话题 被排除,而我们把它视为传媒的标准典范。 • 5,该台经济上入不敷出,而我们却想当然地判断它“经 营成功”。

《媒体传播基础》课件——第二章 传播理论

《媒体传播基础》课件——第二章 传播理论

线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从传播者开始,经信息、媒介、受传者,到传播效果结束, 没有受传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他 们把传播描述为思想观点从某人的头脑向另一人头脑移动 或者传递的渐进过程。
01
拉斯韦尔模式
02
香农-韦弗模式
03
伯洛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5W”模式,最早以建立模式 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的分解 了传播的过程。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 场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03传 播 效 果 论
一、传播效果理论概述
传播效果理论发展阶段
万能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 研究过程与时俱进 ➢ 研究视域不断拓宽 ➢ 研究方法以实证为主
有限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
二、传播效果经典理论
01
02
03
魔弹论
有限效果论
“使用与满足” 理论
二、媒介的分类
1. 传统媒介、现代媒介和新媒介 2. 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 3. 亲身媒介和技术媒介 4. 个人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 5. 听觉型媒介、视觉性媒介和视听结合性媒介
三、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媒介是人体 的延伸
媒介即信息
冷媒介与热 媒介
地球村
02传 媒 过 程 论
一、传统的线性理论和模式
6 .“ 知 沟 ” 理 论
“知沟”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 是社会经济地位低着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前者获得信息和知识 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 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 媒介环境学派 “技术决定论”
3组 杜晓雨 钳烁凝 李凡雷 -
01
理解媒介环境学派与“技术决定论”
-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由尼尔·波兹曼创建。该理论学 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 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媒介环境学是20 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 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 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 力的第三学派。探究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 的关系。作为媒介研究领域之一,媒介环 境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 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 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
约书亚·梅罗维茨
-
保罗·利文森
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 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在模仿甚至 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复 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
误 解
威尔伯·施拉姆
麦克卢汉把 西方 近 代 史 解 释 为‘ 建 基于印 刷 文 字 的 传 播 上 的 偏 颇 与 知 识 上 的 垄 断的历史’,是技术决定论者。
张国良
麦 氏 过 分 地 强 调: 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 忽略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 也忽略了媒介内容即信 息的重要性。这就走向了‘ 技术决定论’的极端。
-
03
破除对媒介环境学派的错误认识
-
1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英尼斯——权利和利益的需要 麦克卢汉——应对强烈刺激的需要 保罗 利文森——人类对技术更人性化的需要 雷蒙德 威廉姆斯——技术自身的逻辑和结构
3 技术作用于社会的方式 -
4 开放性的结构和 多样化的未来
社会主导媒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 会塑造这个社会的特征
社会的内部效果是多样的
-
04
结论
-
1. 人类文明发展史是技术在其中不断膨胀壮大的历史 2. 就传播的社会效果而言,多数研究着关注的是具体传播内容的
社会影响,传播技术或媒介本身的社会效用无人问津 3. 就传播来讲,传播的短期效果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
不否认社会对技术的使用和改 变,也不忽视人在技术面前的 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
麦克卢汉——技术与社会之间 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决定关系 对 人类控制和使用技术的能力抱 有足够的信心
2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媒介环境学派并不认为技术是社会历史变化的直 接、唯一因素 同时有传播内容和特定环境的作用 传播效果是媒介本身与传播内容的综合作用
新媒介的产生并不仅意味着一种新 工具或新技术,而且是一种社会 “新尺度”的创造,这种创造意味 着新的社会内容。例如,在印刷媒 介出现之前,人际传播往往是直接 地和面对面地进行的,而印刷媒介 则突破了这种时间和空间都十分有 限的传播方式的限制,促使人们去 解读和思索更为精密和复杂的印刷 符号。而电子媒介的普及,则更是 导致了全球生活的革命性变化。
鲍德里亚
麦克卢汉回 避 了 任 何 团 体 经 由 媒 体 所 建 立 的 具 体 关 系 ( 缺乏了社会分析) , 他的‘ 地球村’预言成为一种技术决定论。
大 卫·斯 金 纳
麦 克卢 汉 把 技 术 归 结 为 历 史 变 化: 的最重要和惟一原因。⋯⋯他彻底低估了人类 的利用能力。对麦克卢汉来说, 人类只不过是技术神秘力量的对象物。
-
马歇尔·麦克卢汉
尼尔·波兹曼
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 “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体的形式极为 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 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
-
电子媒介改变工作和家的新潜力,可能最终会驱除家庭和 公共领地分开的必要性,将男性和女性整合进工作和家庭 单一的社会场景中。随着地点或场景联系的结束,男性和 女性可能在身体上分开,但在社会上却是一体的,或者是 共同隔离在家中,但是与其他社会场景相联系。有了电话、 收音机、电视和计算机,家在许多方面成了大世界的一部 分,我们仅仅是在其中‘居住和生火’”。
但传播的长远整体效果确有很大的强制性
-
05
我们的评价、认识Biblioteka 思考--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认识与思考 对技术决定论的认识与思考 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我们的思考
-
THANKS
-
-
02
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
-
媒介的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 的特性,两种偏倚特性都有 助于树立权威,维护统治。 任何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 现,能够改变社会体制的形 态,常常转移权力中心。
哈罗德·英尼斯
社会权力的竞争离不开寻求 新的传播技术形式的竞争。 控制媒介行为是行使社会和 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
-
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最早是由凡伯伦首次提出来 的,技术决定论的典型代表是埃吕尔, 技术决定论者认为“技术已经成为一种 自主的技术”,技术引起人和社会做特 定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强加于我们的。 “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种 文化体系又构建了整个社会”。所以, 技术规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技术成为一种自律的力量,按照自己的 逻辑前进,支配、决定社会、文化的发 展。 它过分强调了技术的自然属性对于技术 的社会属性的决定性作用,没有看到技 术的社会属性对于技术的自然属性的制 约、导引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