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文化

合集下载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之一。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下面是一些哈萨克族的主要风俗和传统文化:
1.牧民文化:哈萨克族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
牧民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他们骑马、放牧、饲
养羊、马等动物,把草原作为家园,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迁
徙。

2.骏马文化:哈萨克族以骏马闻名,骑马技艺是他们的传统
技能之一。

哈萨克族人热衷于马术表演和马球比赛,并视
马为自己的朋友、亲人和财富。

3.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

他们善于演奏和制作各种乐器,如马头琴、揉镲、依普孜等。

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独特多样,如独舞、群舞等。

4.狩猎和射箭:作为一个民族传统,狩猎和射箭在哈萨克族
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以射箭技艺闻名,举行射箭
比赛和狩猎活动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勇气。

5.民族服饰:哈萨克族有着自己特色的民族服饰。

男子通常
穿着长袍短袖的夹克、马裤、高筒靴、以及环腰刀。

女子
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维吾尔族袍、长裙和高筒靴,头戴
斗笠和头巾,头饰丰富多样。

6.篝火晚会:哈萨克族喜欢在特定的日子举办篝火晚会,把
篝火点燃,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享受美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这些风俗和传统文化是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独特的民族特色。

通过庆祝和传承这些传统,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身份和传统价值观。

《哈萨克族研究》课件

《哈萨克族研究》课件
姑娘追”等。
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
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包括婚礼、葬礼、节庆等方 面,这些习俗都有严格的规矩和仪式。
哈萨克族的饮食文化也具有特色,以羊肉、牛肉 、马肉等为主,同时也食用乳制品和面食。
哈萨克族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和尊重长辈,强 调团结和互助的精神。
02
哈萨克族的语言与文字
哈萨克语的发展历程
《哈萨克族研究》ppt课件
目录
• 哈萨克族概述 • 哈萨克族的语言与文字 • 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 • 哈萨克族的音乐与舞蹈 • 哈萨克族的传统手工艺 • 哈萨克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挑战
01
哈萨克族概述
哈萨克族的历史背景
哈萨克族起源于古代乌孙,是古代西域三十 六国之一。
哈萨克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徙和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与舞蹈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
一些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形式逐渐被现代化的音乐和舞蹈所取代,同时也 有一些传统音乐和舞蹈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中,哈萨克族的音乐与舞蹈也在逐渐走向世界,与其他国 家和地区的音乐和舞蹈进行交流和融合。
05
哈萨克族的传统手工艺
哈萨克族的马鞍制作技艺
哈萨克族的马鞍制作技艺是一种独特的传统 工艺,其制作过程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 经验。马鞍是哈萨克族牧民生活中必不可少 的工具,因此马鞍制作技艺在哈萨克族中传
承了数百年。
马鞍的形状和结构需要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场 景进行设计,例如狩猎、放牧、赛马等。因 此,哈萨克族马鞍制作技艺需要丰富的想象 力和创造力,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实用性和舒
哈萨克族的刺绣技艺
01
哈萨克族的刺绣技艺是一种独 特的传统工艺,其历史可以追 溯到古代游牧时期。刺绣是一 种通过针线在织物上刺绣出各 种图案和花纹的工艺,广泛应 用于哈萨克族女性的生活中。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哈萨克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1.游牧传统:哈萨克族以牧民为主,拥有丰富的游牧传统。

他们繁衍于广袤的草原地区,以养殖牲畜为生,如马、羊和驼鹿等。

游牧生活使他们与自然紧密相连,并形成了独特的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哈萨克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代表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

他们常用一种叫做"dombra"的弦乐器演奏音乐,舞蹈则以婚礼、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为常见表现形式。

3.饮食文化:哈萨克族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以肉食为主。

他们擅长制作马肉和羊肉菜肴,如马肉烤串、博尔苏奶茶和手抓饭等。

马奶制品也在他们的日常饮食中扮演重要角色。

4.狩猎和射箭: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活赋予他们出色的狩猎和射箭技巧,这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体现。

他们参与射箭和马背上的游牧狩猎活动,并以此展示和传承他们的生活技能和传统价值观。

5.波斯风格的传统服饰: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通常采用波斯风格的设计,以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为特点。

男性常穿长袍、乌纱帽和皮靴,女性则常穿马褂、头巾和长裙等。

6.高度尊重和待客之道:哈萨克族文化强调对长辈、客人和尊贵客人的尊重和礼遇。

他们有独特的待客之道,如丰盛的款待、热情好客和分享。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并且与他们的牧民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这只是对哈萨克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一些简要介绍,实际上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如诗歌、民间故事、马球运动等。

少数民族介绍之哈萨克族课件

少数民族介绍之哈萨克族课件

06
总结与展望:哈萨克族的传承 与创新之路
总结: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与传承之路
游牧文化
哈萨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其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游牧 生活方式、马背文化和马上运动等方面。
音乐舞蹈
哈萨克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如“阿肯弹唱” 、“姑娘追”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哈萨克族文化传承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音乐舞蹈
哈萨克族音乐以马头琴 、冬不拉等乐器演奏为 主,舞蹈则以奔放的风
格著称。
宗教信仰
哈萨克族主要信仰伊斯 兰教,也有部分人信仰 藏传佛教或信义宗而出
生的。
哈萨克族的生活方式
游牧生活
哈萨克族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 居,主要饲养马、牛、羊等牲畜

狩猎与采集
在游牧之余,哈萨克族人也会进行 狩猎和采集活动,以补充生活所需 。
现代社会中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
在中国,哈萨克族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与其他民族共同管理国家
事务。
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哈萨 克族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 展,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
紧密。
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哈萨克族与 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相互了解和尊重成为主流。
多元文化背景下哈萨克族的未来发展
保护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哈萨克族需要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保 持民族特色。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哈萨克族可以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 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推动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哈萨克族需要借助其他民族的资源和优势,推动本 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宗教信仰对哈萨克族社会生活的影响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作文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作文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作文
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民族。

他们的风俗传统和独特文化蕴含着多元文化的魅力,值得我们认真了解和传承。

哈萨克族人生活游牧,饲养马匹和牲畜是他们的主要生存方式。

马匹在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忠实的伙伴。

哈萨克族英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形象就源自于他们与马的密切联系。

他们喜爱骑射、赛马等马术运动,代代相传。

哈萨克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他们崇尚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民族服饰,彰显出哈萨克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哈萨克人的审美追求。

他们的头饰也极为独特,如男子戴草帽,妇女戴花帽等,都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哈萨克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音乐和口头传统。

《曼纳斯》便是哈萨克族最著名的英雄史诗。

他们以游吟诗人的形式口口相传,歌颂英雄事迹和美好生活,蕴含着哈萨克族人的智慧和情操。

哈萨克族的音乐艺术也相当发达,吟游诗人们总是伴着哈萨克族独特的民族乐器来吟唱。

哈萨克族在饮食文化上也颇具特色。

他们以畜牧为生,肉类是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奶制品、羊肉等都是他们的拿手佳肴。

他们精于烹调肉类,烤全羊等菜品就是哈萨克族饮食的代表作。

哈萨克族的生活方式、服饰文化、诗歌和音乐传统以及饮食习惯等,
都体现出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中亚和西亚地区最大的民族之一,居住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家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族。

其文化和习俗源远流长、深具时代性,一直流传至今。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包括家庭习俗、宗教习俗、风俗衣着、传统文化气氛等多方面。

哈萨克族的家庭习俗主要体现在以家为尊、长者为至尊、尊重老人,长辈绝不允许年轻人放纵行为,鼓励年轻人学习并努力工作,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以后代子孙以家为尊为宗旨,扎根当地文化,从而形成哈萨克族的独特的家庭传统。

哈萨克族的宗教习俗,以伊斯兰教为主,在有关宗教的场合,哈萨克人人人都会尊重老人,特别是男性,给他们留出座位供他们坐,从容不迫。

在宗教传统中,还有闻传定要把aidak母牛乳酪面包献上宗教仪式上的习惯,祭祀神灵和祈求上天的保佑。

哈萨克族的风俗衣着,以裹头袍、哈萨克式头部饰物等为代表,裹头袍常用新羊毛制作,以示哈萨克族人在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孝顺,哈萨克式头部饰物主要以发夹、新羊毛及上面装饰有五颜六色绣花、金丝等比较常见,是哈萨克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气氛,源自古苏烈文化,其古老特色的文化气氛一直浸润在当代哈萨克族人的思想中,把道德准则、农民的智慧、女性的美德、健康的生活方式、贤淑的风俗和文化底蕴融汇贯通,形成了哈萨克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总之,哈萨克族是名副其实的古老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家庭习俗、宗教习俗、风俗衣着等,以及传统文化气氛,总的来说,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都极其独特、多样、丰富,值得大家去收藏与了解。

哈萨克族传统礼仪

哈萨克族传统礼仪

哈萨克族传统礼仪
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其传统礼仪包括许多方面,包括婚丧礼仪、社交礼仪、待客礼仪等。

婚丧礼仪:哈萨克族的婚丧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婚丧礼仪中,哈萨克族注重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和尊重自然。

在婚礼上,哈萨克族会遵循传统的习俗,如敬酒、献花、敬茶等。

在葬礼上,哈萨克族会遵循传统的仪式和流程,如默哀、鞠躬、献花等。

社交礼仪:哈萨克族在社交礼仪方面也十分注重礼貌和尊重。

在交往中,哈萨克族会主动打招呼、问好、道别等,以示尊重和礼貌。

在聚会和宴席上,哈萨克族会遵循传统的待客礼仪,如让座、敬酒、敬茶等。

待客礼仪:哈萨克族在待客礼仪方面也十分注重礼貌和热情。

在客人到来时,哈萨克族会主动迎接、问候、递茶等。

在客人离开时,哈萨克族会送别、敬酒、敬茶等,以示感谢和敬意。

总之,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仪注重尊重、礼貌和热情,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哈萨克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友好和真诚。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喜闻乐见、世代相传的娱乐
活动很多,其中具有代表特色的主要 有姑娘追、叼羊、赛马和马上摔跤等, 这些活动一般都在喜庆日集体进行。
按伊斯兰教教规,每年回历九月,教
徒要封斋1个月。斋月间,每日从黎明 至黄昏,要戒除一切饮食和房事。斋 戒期满,即行开斋,这便是肉孜节。 节日这天,哈萨克人都聚集到附近的 礼拜寺中净身,相互祝贺。节日持续3 天,大家都穿新衣,互相拜节。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少
数分布于甘肃。 国外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 坦共和国。
哈萨克族人民公元前就活跃于我国西
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 伊赛克湖一带,是“丝绸之路”古老的 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
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部分地区保留了萨满教和祖先崇拜。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
马种,这两种马都是哈萨克族及其先 民饲养的。 他们有句谚语说:“马是哈萨克人的翅 膀 ”。 哈萨克牧民运输则主要靠牛车和骆驼。
作为游牧民族的哈萨克族,其饮食习
惯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畜牧业紧密相 关,他们的食品以肉、奶、茶、面等 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人, 忌食猪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 忌食一切动物的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 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 族文化。
妇女会制作毡房、各种毡制品、毛制
品和服饰。不少男子会制作木器、铁 器和骨器。用金银、玉石制作的各种 装饰品造型艺术水平较高。 哈萨克族爱好音乐,能歌善舞。民间 乐器有“冬不拉”。
伊犁马和巴里坤马早已是闻名全国的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如下:
1、饮食文化。

哈萨克族以肉食为主,尤其偏爱羊肉、牛肉和马肉,常见的烹饪方式包括炖肉和火锅,他们的饮食文化中,火锅的清香、丰富的配料和营养价值非常重要。

2、舞蹈文化。

哈萨克族舞蹈丰富多样,其中包括“黑走马”和“鹰舞”,这些舞蹈反映了哈萨克族对马和鹰的崇拜,以及他们游牧生活的特点。

3、服饰文化。

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以实用和保暖为主要特点,通常包括三角帽、长袍、高筒靴等,男子一般穿深色长袍和裤子,而女子则穿着华丽刺绣的裙子和头巾。

4、婚俗文化。

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中,终身婚姻是主流,离婚的情况非常少见,女方在嫁妆中还会收到彩礼,此外,哈萨克族还有独特的婚礼仪式,如“姑娘追”和“叼羊”。

5、节日文化。

哈萨克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古尔邦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和娱乐的场合,也是传承和展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时刻。

哈萨克族文化

哈萨克族文化

走近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以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

现主要聚居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信仰伊斯兰教,人口总数已超过一百二十万。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其音乐很有特色,乐器种类和乐曲形式也相当丰富。

其中冬不拉最为代表。

他们的民间乐曲大都雄浑古朴,富有强烈的民族气质和草原风格。

马是以逐水草为居的哈族人民的重要的交通工具,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

哈族舞蹈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动律感极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

哈萨克族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那吾热孜节。

其中那吾热孜节历史最为悠久,“那吾热孜”哈萨克语为“辞旧迎新”之意,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了,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一种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的那吾热孜饭,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那吾热孜饭招待客人,饭后,人们尽情欢唱、歌舞、做游戏。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哈族的民族服饰,他们的服装便于骑乘,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

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

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她们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着哈族女子的勇敢和坚定。

哈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有句谚语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

”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

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哈族人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

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

”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送行时一定要热情。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是蒙古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也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一个民族,它们继承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它们由来已久,贯穿了数代人的生活。

1、关于家庭结构,哈萨克文化比较注重家庭纪律,尤其是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经由家庭纪律,子女毕生服从父母,尊重父母、服从父母是他们的家庭责任。

一般来说,父亲作为家庭的核心,他有权利决定家庭的大事,比如子女的婚事和就业等,同时,他需要保护和照顾家庭成员,以维护家庭的安全和幸福。

2、哈萨克族也很重视仪式,尤其是宗教仪式和社会典礼,如婚礼、洗礼等。

与中国的传统婚礼不同,哈萨克族的宗教婚礼更强调敬畏神,向神献礼表达感恩,而且更重视家庭统一,重视到家庭统一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以及朋友们都会在婚礼现场分享喜悦的时刻。

3、哈萨克族的人们也很重视传统仪式,比如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都会按照传统习俗来举行习俗仪式,在此期间,人们会认真地参加各种活动,如歌舞、宗教仪式、游戏等,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4、此外,哈萨克族也有很多有趣的文化习俗,例如,每年元宵节很多哈萨克族人都会去“赶马车”,在朋友们的陪同下,搭乘“赶马车”到处游玩,欢度元宵节。

另外,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塔拉宾”,也就是在节假日或者家庭聚会时,大家一起围绕一个圆桌,唱歌、讲故事、谈话等,融洽友好的空气笼罩着这个家庭。

以上是哈萨克文化比较独特的几种民俗习惯,它们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是哈萨克文化中独有的精华,也是哈萨克文化最闪亮的一面。

因此,为了保护哈萨克文化的瑰宝,保持哈萨克族民族的传承,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哈萨克文化使它永久流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哈萨克族文化的精髓,这才是最佳的结局!。

哈萨克部落的名词解释

哈萨克部落的名词解释

哈萨克部落的名词解释自古以来,哈萨克部落一直是中亚草原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民族群体之一。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但他们同时也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族群。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哈萨克部落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历史。

1. 骑射文化骑射文化是哈萨克部落的核心文化之一。

它源于哈萨克人在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方式。

哈萨克部落的先祖们擅长骑马和射箭,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维护了自己的领土,保护了家族的荣誉。

骑射作为一种传统的游牧技能,一直在哈萨克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今,骑射在哈萨克斯坦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2. 帐篷帐篷是哈萨克部落的重要象征。

在草原上,哈萨克人居住在移动的圆顶帐篷,即“毡房”或“包头”。

这种帐篷由大量厚毡和细毡制成,可以抵御严寒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

帐篷内部布置简洁而实用,通常分为卧室和客厅两个区域。

哈萨克族人通过帐篷,展示了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家庭的珍视。

3. 民族服饰哈萨克族的民族服饰体现了他们的传统和文化。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搭配披肩,这些衣物具有华丽的装饰和鲜艳的颜色,展示了他们的豪爽和自豪。

而女性则穿着色彩绚丽、细致刺绣的长袍,搭配丝质围巾和头饰。

哈萨克族的服饰不仅仅是一种穿着,更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4. 牧民经济哈萨克部落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他们以养马、养牛以及放牧为生。

哈萨克部落的牧民们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利用丰富的草原资源和自然环境为生活提供支持。

同时,他们还拥有独特的畜产品加工技术和传统的制作方法,如奶酪、奶油和干肉等。

这些特色的牧民经济使哈萨克部落在中亚草原地区拥有重要的地位。

5. 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哈萨克部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举行,用来庆祝冰雪融化,春天的到来。

古尔邦节包括各种活动,如赛马、摔跤、唱歌和跳舞等。

哈萨克人通过这个节日来表达他们对自然和丰收的感激之情,并祈求来年的顺利和繁荣。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内容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内容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内容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哈萨克族及其周边地区传统技艺、习俗、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等非物质文化成果的总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1. 传统音乐和舞蹈: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和舞蹈深受大自然和历
史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卡尔梅克变奏曲》、《哈萨卡克舞曲》等传统乐曲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哈萨克族传统服饰以其独特设计和染色
技巧而著名,包括长袍、裤子、围巾、手套等。

这些服饰不仅是哈萨克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3. 传统农业和畜牧业:哈萨克族是草原民族,其传统农业和畜牧业是其经济生活的基础。

传统农业包括种植小麦、土豆、葡萄等,而传统畜牧业则包括养牛、马、骆驼等。

这些传统技术和生活方式,不仅保证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更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哈萨克族刺绣:哈萨克族刺绣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手工艺,其图案包括动物、人物、花草等,反映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5. 传统食品:哈萨克族传统食品丰富多彩,包括烤肉、煮面、奶茶、炖肉、奶酪等。

这些食品不仅符合哈萨克族人民的口味,更是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6. 传统婚礼和葬礼:哈萨克族传统婚礼和葬礼是其文化和宗教
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婚礼包括结婚誓言、新婚夫妇的仪式、新房的装饰等。

而传统葬礼则包括葬礼仪式、送葬者的传统服装、坟头的装饰等。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萨克族的风俗作文

哈萨克族的风俗作文

哈萨克族的风俗作文哈萨克族的风俗。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风俗。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首先,哈萨克族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在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哈萨克族的“卡拉库勒”服饰。

这种服饰通常由长袍、长裤、头巾和靴子组成,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给人一种豪放、热情的感觉。

在哈萨克族的节日和重要场合,人们都会穿上这样的传统服饰,以示尊重和庆祝。

其次,哈萨克族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

哈萨克族的饮食以肉类为主,尤其是羊肉。

他们擅长制作各种美味的羊肉菜肴,如烤羊肉、炖羊肉等,口味浓郁,香气诱人。

此外,哈萨克族还有一种特色饮品——奶茶,这是用奶酪和茶叶煮制而成的,味道独特,营养丰富。

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常以宴饮来表达情感和友谊。

再次,哈萨克族有着独特的婚嫁习俗。

在哈萨克族的传统婚礼中,通常有着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

首先是“拜月”仪式,新郎和新娘会在明月下互相敬酒,以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和祝福。

接着是“拜堂”仪式,新郎和新娘会在家长和长辈面前行拜堂礼,表示对家庭的尊重和承诺。

最后是“披纱”仪式,新郎会在新娘头上戴上一块白色的头巾,象征着他们的婚姻幸福和美满。

这些婚嫁习俗反映了哈萨克族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最后,哈萨克族还有着独特的节日文化。

在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就是“努尔苏丹”节和“拜尔克”节。

在“努尔苏丹”节上,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祈福。

而“拜尔克”节则是哈萨克族的新年,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拜访亲友,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些节日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富有民族特色,是哈萨克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在新疆有110.7万人,占全疆人口的7.3%。

主要分布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他们大多数从事畜牧业。

在牧区,除了少数定居以外,大部分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一、风俗住所:哈萨克毡房因与游牧的蒙古族所居住的蒙古包相同,内地人一般称为“蒙古包”。

哪里有白云,哪里就有哈萨克的毡房,“毡房”因使用羊毛等擀好的毡子搭制而得名。

婚礼:哈萨克人为避免血缘相近的婚姻,配偶都要到较远的部落选择。

一旦成婚,女子便很少有机会回到父母家中。

因此,结婚对姑娘来说,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悲伤的时刻,所以“边哭边唱”是哈萨克族姑娘出嫁的一大特色。

丧葬: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

习惯: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

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禁食猪肉、狗肉和驴肉,禁食动物血、不食自死动物之肉。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 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

饮食:哈萨克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主要食物皆取自牲畜,奶类和肉类为日常生活之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食物,很少吃蔬菜。

肉食多以牛、羊肉为主,也食马肉、驼肉、野生动物肉、鱼等。

牛羊肉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

奶类主要有羊奶、牛奶、马奶、驼奶等。

奶茶是哈萨克人生活的必需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除了喝奶茶之外,有时也喝鲜奶。

奶子除了煮奶茶、喝鲜奶,还制成奶油(酥油)、奶豆腐、奶疙瘩等食品。

自制的马奶酒和酸奶子,是哈萨克族最喜欢的饮料。

二、传统文化节日:哈萨克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 诺鲁孜。

服饰: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有广泛分布。

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哈萨克族有着多样化的风俗习惯。

本文将对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详细介绍,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族。

首先,在结婚时,哈萨克族传统上非常重视家庭名义,为了保持家庭名誉,他们关注婚姻的稳定。

一般而言,男性可以在20岁以上,女性则在18岁以上结婚,男子要通过家宴来纪念新婚。

婚礼上,客
人们会穿着节日服装,唱着歌曲,跳着舞蹈,欢聚一堂,把祝福赠送给新婚夫妇。

其次,哈萨克族有著传统的宗教习俗。

一般而言,他们信仰伊斯兰教,被称为“伊斯兰教哈萨克族”。

他们会安排每年两次宗教节日,分别为穆斯林斋月和耶路撒冷日。

此外,他们也会有宗教仪式,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

这些宗教仪式有助于他们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此外,哈萨克族还有很多特色的礼仪。

比如,在他们的社交场合,如果到访者比主人更贵重,主人应该向到访者礼貌有礼并多讲几句话。

同时,主人也会准备一些饮料和小吃,与那些来访的客人一起享用。

另外,男性和女性在社交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女性要更加婉转有礼,而男性则要礼貌大方,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最后,哈萨克族还有很多特色的文化,如音乐节、舞蹈节和体育节等,可以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温暖。

这些节日既可以让他们放松身心,也可以粘贴民族之间的情谊。

总的来说,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反映出这一民族的独特性。

无论是结婚还是宗教节日,都有着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仪式,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族人对家庭和宗教的重视,以及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主要是分布在中国新疆地区,阿勒泰以及塔城地区都有哈萨克族的分布。

那么哈萨克族的风俗文化,具体有哪些的习惯,你都知道吗?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服饰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因而其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

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

哈萨克族男子喜欢穿棉毛衣裤,喜欢以条绒、华达呢等作衣料。

颜色上多选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

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裤。

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珍贵兽皮。

为了便于上、下马,裤子用羊皮缝制成大裆裤,因此宽大结实,经久耐磨。

衬衣多为高领,上绣花边。

衬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时还再套“袷袢”。

哈萨克族男子喜欢扎一条牛皮制成的腰带,腰带上镶嵌有金、银、宝石等各种装饰品,腰带右侧佩有精美的刀鞘,内插腰刀,以备随时使用。

在夏季,哈萨克族男子一般戴一种用薄白毡制作的翻边帽,分为两瓣,很有特色。

而在冬季,则要戴“吐马克”或“库拉帕热”两种不同的帽子。

“吐马克”有两个耳扇,一个尾扇,呈四棱尖顶状,顶上还饰有猫头鹰毛。

“库拉帕热”则形似圆锥体,内缝狐皮或黑羊羔皮,外面饰以色彩艳丽的绸缎,美观实用。

哈萨克族男子的鞋、靴比较讲究,根据游牧中不同的需要制成不同的种类,夏季的靴子底子较薄,打猎时的靴子后跟很低,轻便柔软、易行,却不易为猎物察觉。

长筒靴子有高跟,长及膝盖,全牛皮制成,在靴底上钉上铁掌,结实耐用。

穿此靴时常穿毡袜,袜口用绒布镶边,十分美观。

软鞋子顾名思义为软皮制作,没有高后跟,往往和套鞋一起使用。

在牧区,套鞋使用比较广泛,套鞋既能保护软鞋不受雪侵蚀,同时进帐篷时只脱去套鞋就可,因而十分方便,很受人们喜。

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较男子来说更加丰富多彩。

她们根据年龄选择不同的样式。

年轻的姑娘喜欢穿连衣裙,裙袖有美丽的绣花,裙摆阔大自然成褶。

上身外套紧身坎肩,坎肩上绣有美丽的图案并缀有五颜六色的饰品,未出嫁的姑娘头上戴的是“塔克亚”、“别尔克”或“特特尔”。

哈萨克族文化的起源和特征及其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哈萨克族文化的起源和特征及其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哈萨克族文化的起源和特征及其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哈萨克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也分布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作为一支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群体,哈萨克族文化的起源和特征一直备受关注。

1. 哈萨克族文化的起源哈萨克族起源于古代的康熙时期,当时的哈萨克族是蒙古族的一支。

经过时代的变迁和迁徙,哈萨克族的文化逐渐演变成了现今的形态。

哈萨克族的语言和文字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哈萨克族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如古代的谚语、诗歌等,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该民族的信仰、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

2. 哈萨克族文化的特征哈萨克族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征。

首先是宗教信仰。

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伊斯兰教,这一信仰在哈萨克族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是饮食文化。

哈萨克族以“五穀杂粮、牛羊而蔬菜”的饮食习惯为主,通过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体现出了哈萨克族人的生活品质。

此外,哈萨克族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服装文化,他们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多样,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哈萨克族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哈萨克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3. 哈萨克族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哈萨克族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哈萨克族文化都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是语言方面。

哈萨克族语言源于土耳其族语系,在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过程中逐渐发展成完整的体系。

哈萨克族语言和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是音乐方面。

哈萨克族的音乐和曲艺在中国文化界乃至国际舞台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们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够描绘出草原上的美好景象,让人感到无限的惬意。

综上所述,哈萨克族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价值,同时也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和尊重其文化传统,为维护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作出自己的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萨克族文化编撰:昌吉市第一小学任建华哈萨克族的文学哈萨克族的文学可分为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即作家文学两大类。

民间文学在哈萨克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谚语、谜语、格言和弹唱等。

在哈萨克族文学史上,《比尔江与萨拉的对唱》、《阿塞特与伊里斯江的对唱》和《居素普别克与莱孜依琶的对唱》等堪称佳作,广泛流传于民间,是哈萨克族家喻户晓的著名对唱文学作品。

但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长诗和史诗。

哈萨克族的长诗和史诗被分为“英雄史诗”、“爱情长诗”和“叙事长诗”三大类型。

哈萨克族英雄史诗中最著名、影响最为广泛的作品有《阿里帕米斯》、《豁布兰德》、《叶尔塔尔根》、《哈木巴尔》、《哈班拜》等。

其中,《阿里帕米斯》和《豁布兰德》这两部宏伟史诗的产生时间很早。

而《叶尔塔尔根》则是以这以后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哈班拜》、《博亘拜》、《贾尼别克巴图尔》和《萨巴拉克》等则是以18、19世纪的著名历史人物为主人公的英雄史诗或长诗;哈萨克族爱情长诗中最有名的是《吉别克姑娘》、《豁孜阔尔佩席与色彦苏鲁》、《恩利克与科别克》和《萨里哈与萨曼》等,其艺术价值较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有影响、最重要的叙事长诗则主要有《考孜库尔帕西与巴彦苏鲁》、《克里米亚的40个巴图尔》、《鹏鹉的40个故事》、《4个宰相》和《巴克提亚尔的40个故事》等。

哈萨克族的作家文学是在古代氏族部落文学的基础上,于5到6世纪形成的,并随之得以发展。

其主要作品有《霍尔呼特先知之书》、《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等。

哈萨克族的美术哈萨克族的工艺美术主要有刺绣、雕刻和图案等。

刺绣是哈萨克人十分普遍的传统手工艺术,主要有挑花、刺花、落花、补花、嵌花、锻花、贴边花等多种方法。

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挂毯、箱套,衣服袖口、前襟和下摆、手巾、挂帘、帷帐、窗帘、门帘、被褥的罩单、枕套、帽子、等都绣有美丽的图案。

她们主要用丝线和金线刺绣,色彩大方、鲜艳,多用对比色,表现风格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浓重的草原民族气息。

雕刻是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哈萨克族历史上有铁匠业、银匠业、编织业、缝纫业、皮革业和靴鞋业等多种手工业。

哈萨克人喜欢在木床、木箱、桌子、木碗、木盘、木盆以及冬不拉等乐器上雕刻各种图案。

图案题材多种多样,主要有日月星辰、动物、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几何图形。

哈萨克族的绘画艺术也在近现代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解放后,培养了一大批美术家,他们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悠悠岁月,茫茫草原。

长期居住在阿克塞草原的哈萨克族牧民,秉赋草原的灵性、智慧,同时把自然、美丽归还草原。

碧草荣枯,穹庐转徙。

牧民的生活、习俗、文化与草原一起汇聚为一条涓涓河流。

一、阿依特斯(阿肯弹唱)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

每逢阿肯弹唱会,远近的人们身着盛装,骑着骏马,弹着冬不拉载歌载舞来到鲜花盛开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场献艺,听众们喝彩助威,经常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地尽兴。

(一)特点阿肯的主要才华表现在即兴创作上.他们一般能够触景生情、出口成章。

除了在平日生产和生活中的即兴弹唱、阿肯的重要活动是参加随萨克牧人聚会时的对唱。

这种对唱高潮迭起、相持不下、有时通宵不息。

阿肯弹唱朗歌词内容、很能表达啖萨克人的豪迈性格、反映高山草原的时代气息。

特别是在对唱中,双方歌手即兴编词,出口成章,边弹边唱,一问一答,以物比兴,借景发挥,用优美的歌词,娴熟多变的弹奏技巧,折服对手,取悦听众。

以答词切题准确、语言机智幽默、演唱经验丰富、内容生动有趣者取胜。

弹唱会结束时,要为评选出的优秀阿肯颁发奖状奖品,赠送精美的冬不拉。

对德高望重的老阿肯,要给他们献上传统的长袷袢。

按照习俗,败阵的阿肯还要给得胜的一方赠送毛巾、手帕等物,以示友好祝贺和虚心求教。

(二)形式阿肯弹唱有两种形式:一是阿肯怀抱冬不拉自弹自唱,这种弹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二是对唱,有两人对唱,也有多人对唱。

对唱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具有赛歌的性质,把雄辨和唱诗结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

他们所唱的内容大致可分为颂歌、哀怨歌、情歌、习俗歌、诙谐歌五大类。

阿肯弹唱的第二种形式是对唱,对唱有2人对唱和4人对唱,有时也有一人单独弹唱叙事长诗和经典曲目。

2人对唱一般是一男一女,也有男阿肯对男阿肯、一个阿肯对几个阿肯的对唱,形式灵活自如,可视情况变化随机应对。

对唱含有较量之意,把雄辩和唱诗结合在一起,既富有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它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古老而至今仍盛行的艺术形式。

在对唱中,孕育和保存了浩如烟海的诗歌,成为哈萨克文学的摇篮和珍贵的宝库。

对唱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在好手云集的草原上,歌手们如果没有敏捷的才思、出口成章的才华、对事理透彻的理解和较高的艺术修养,要在瞬息做到对答如流、以理服人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唱双方实际斗智、斗勇、斗才,斗谋。

对唱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群众性,这种群众性不仅表现在参加对唱的歌手,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可以自由参加,因此对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牧区所喜闻乐见。

如今的对唱,不仅保留着传统赛歌的特点,而且赋予了新的内容。

每逢节日和喜庆活动,草原上总要举行阿肯弹唱,人如海,歌如潮,琴声悠扬,歌声嘹亮。

这草原盛会,是阿肯大显身手的机会,也是他们赞美新生活,歌颂新气象,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方式。

这种弹虽唱会常常把远近的牧民吸引过来,有时弹唱进入高潮,通宵不倦,赛歌双方相持不下,听众喝彩助威,乐而忘返。

对唱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问候致意,谈论历史题材、人生意义,也可以唱现实生活、身边景物,还有表达爱情、互相戏谑、讽刺挖苦、难为对方,有的采用猜谜语、考智力的办法,使对方处于被动地位。

总之,一方唱什么,另一方必须回敬什么。

旁听的观众情不自禁地卷入对唱,欢呼助阵。

当出现精彩对唱或智巧风趣的歌词时,全场会爆发出一片叫好声,高潮不断。

有时一组对唱难解难分,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相持几个小时不见胜负。

甚至从晚上唱到天明,对垒不止,直到最后一方难倒对方便其无词对答时,才算取得胜利。

哈萨克服饰文化新疆的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牧业生产,所以他们的服饰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明显地反映了牧区特点和他们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征。

哈萨克族男子的服饰大都宽大而又结实,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料,便于骑马和放牧。

在冬季穿的有一种皮大衣叫“托恩”,不带布面,白板朝外,毛朝里,多为牧民所用,有皮领,腰系宽皮带。

冬季放牧对,再戴上“吐马克”(皮帽),以防御严寒和风雷。

牧民们若外出办事或走亲访友,则穿带布面或条绒面的大衣,颜色一般较深,其中以黑色居多,里面挂一岁的黑羊长毛皮,这种大衣既轻巧,又暖和,而且衣长、袖子长,无论骑马或坐车都不会受冻。

穿这种皮大衣时,腰间系一条镶着银饰的宽牛皮带,上挂一把精美的小刀,显得剽悍而威武。

哈萨克族牧民除了用畜皮做衣裤外,还用驼绒絮里做长短大衣,这种大衣叫“库普”,衣面多用黑色条绒,衣袖较长,多在家庭或到附近走动时穿用。

哈萨克族的头怖也很丰富,男子的帽子品种和式样比较多,但由于地区和部落的不同而有差异。

伊犁地区喀扎依部落的哈萨克族,在夏季喜欢戴一种圆形白色的毡帽,帽沿上卷,并有黑边,帽顶呈方形。

在翠绿的草原上,这种雪白色的细毡帽显得格外耀眼,给人一种浪漫而又潇洒的感觉。

阿勒泰的哈萨克族他们却不戴这种帽子,夏季他们头上系一块白毛巾或三角白布,类似山西农民头上扎条白毛巾,但扎法不同。

哈萨克族牧民把白布或毛巾的结扣扎在前额,头顶露在外面,显得别致。

冬季,他们则戴一种左、右、后三面下垂的“三叶”狐狸皮帽,帽顶略尖,并有四楞,帽里为狐狸皮,帽外用红、绿、紫、黄色的绸缎做面。

戴上这种皮帽可以把脖子严严实实地围住,相当暖和。

阿勒泰地区冬季时间长达半年之久,为我国高寒地区,所以这种帽子对阿勒泰地区的牧民来说非常适用。

哈萨克族妇女的装饰也是绚丽多彩,一般喜欢穿花色连衣裙和坎肩。

妇女们的服饰在年龄和婚前婚后都有明显的区别,姑娘婚前打扮得比较艳丽,喜穿紫红色连衣裙,西服上身,黑色和紫红色的坎肩,坎肩胸前还缀满了彩色的扣子、银饰、银元等装饰品。

走起路来铿锵作响,饶有风趣。

年轻的姑娘还戴一种圆形花帽,帽上缀满了珠子和金银片,帽顶插一撮猫头鹰羽毛,作为吉祥的标志,十分美丽。

婚后妇女的装饰就比姑娘朴素一些,但仍穿花色连衣裙和坎肩,不过胸前不戴任何装饰品,到了中年以后,头上要戴头巾,头巾多用白布做成,除了脸露在外面以外,脖颈、前胸和后背都被遮得严严的。

年纪稍轻的妇女所戴的头巾上还有花纹,年纪大的就不绣花纹。

所以从哈萨克族的妇女装束上也可以分辨出婚否和年龄。

哈萨克族妇女的头饰新疆各民族的妇女都有独特的装饰和打扮,这和她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哈萨克妇女的头饰也和她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她们的头饰和服装是按年龄进行选择的。

大姑娘主要戴“吾克缕塔合亚”帽、表尔克帽和方头巾,这些头上的装饰品,大都五颜六色,绣有美丽的图案,为姑娘们增添了几分姿色。

“吾克缕塔合亚”是用红、绿、黑色绒布做成的圆斗形的帽子,顶端用金丝绒线绣花,还用珠子镶成美丽的图案,并插上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表尔克”也是一种用布、绸和水獭皮制作的圆帽子,装饰较为华丽,除了帽顶插有猫头鹰的羽毛外,还用珠子、玛瑙装饰,看上去耀眼夺目;如果不是逢年过节和出门,姑娘们在家里只包“方头巾”。

头巾的四角,也用绒线绣有各种艳丽的图案。

最漂亮的头上装饰要算姑娘出嫁时戴的一种尖顶帽“沙吾克烈”,帽里用毡,外表用布、条绒或绸缎,上面绣有花的图案,并用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装饰,帽子的正方前沿还吊有串珠在脸前,婚后一年之内都要戴这帽,一年之后才能换花头巾。

妇女生了孩子后和中年妇女则戴一种叫“克依米赛克”的头巾,这种头巾用的布大而宽,可遮住头、肩和腰部,直达臀部以下。

戴上以后,只露出眼睛、嘴巴和鼻子,其他地方则遮得严严实实。

年长的妇女戴的“克依米赛克”,没有花纹和图案,年纪较轻的戴的,则在胸前、头顶上都绣有图案和花纹。

这种头上的装饰,很容易分辨出中年和老年妇女。

小姑娘们戴的则是一种小花帽,多是红色和紫红色帽的顶端镶嵌有珠宝、玛瑙之类的装饰,同时也插有猫头鹰的羽毛。

猫头鹰羽毛被哈萨克人看作吉祥之物,同时也象征勇敢和坚定。

所以在姑娘未出嫁之前,头饰上都插有猫头鹰羽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