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三讲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知识网络考点1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考点梳理】1.种群(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的的总和。
(2)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如种群有、、、和等。
2、群落(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的总和。
(2)群落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存在有和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等关系。
3、植被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它。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
【活学活用】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B.一条小河里所有的生物C.一块稻田里全部的水稻D.一片山林里所有的植物2.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
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A.种群B.生态系统C.群落D.植被3.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没有什么关系B.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群组成的C.生物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都属同一物种4.(2013 杭州)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是一个生态湿地公园,它收集流域内的污水,利用自然廊道输送至下游的水质调节池。
之后,池水被泵送到亭子下面的“迷你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净化处理。
2009年公园建成后,经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原来的劣V类水跃升为Ⅲ类水。
该公园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2012年度“全球百佳范例奖”。
请回答下列问题:(1)公园内水质调节池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其中可以大量吸收池水中的N、P等元素,从而使水质得到初步净化。
(2)亭子下面的地埋式“迷你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能提供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促进污水中的微生物通过作用将池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3)污水流经该生态修复公园后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但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没有被破坏。
生物专题七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A B
思考:
关系类型 物种 A B
种间关系
关系一般特征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彼此抑制 个体A得利 个体B有害 实例
互利共生 ++ 寄生 竞争 捕食
地衣
蛔虫和人
大小草履虫间
+-
--
+-
牛与草 狼与羊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1.垂直结构的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
(二)水平结构
(二)水平结构
1.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 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水平结构的特点: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五、生物群落的演替
1.概念: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 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 演替的基本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专题七
种群、群落 生 态 系 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知识网络
种群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化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
个体,叫种群。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一)、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概念:
(3)年龄组成的意义: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
2,性别比例:
(1)概念: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 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 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3)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是指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有机物。
生物不仅仅包括我们周围的动物和植物,还包括微生物,从细菌到真菌和藻类。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其规模从小到大包括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生物圈。
种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个体群体。
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他们拥有相同的基因和物种性状。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最小的组成单位,且种群大小可以受到环境因素和物种自身特征(如繁殖和死亡率)的影响。
种群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这意味着它们可以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或者删除或添加新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体。
生物群落研究的是多种种群在特定地区内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可以通过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差异而具有可区分性。
由于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是不存在的,因此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群落都在不断地适应和演化,以适应环境和资源变化。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它们所居住的非生物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共同构成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一个互相作用和支撑系统。
生态系统是人们所生活的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为我们提供着我们所需要的水、空气、土壤和食物等必要资源。
生态系统是极度复杂的,因为它们包括许多不同的生物群落,从微生物到树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居住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并且由于它广广地覆盖着我们所知的地球表面,所以它扮演着一个特别重要的生物学角色。
生物圈中的所有生命形式都相互作用并影响着它们所居住的环境。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生命在地球上是异常丰富的。
地球上存在数百万种不同的生物,它们都卷入到了生物圈中。
总之,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代表了生态系统的不同规模级别。
每个级别都涵盖了不同的生物学现象和关系,并可以影响和塑造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科学领域,包括生物学、地理、气象学和物理学等等。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试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结构及特征800字
试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结构及特征800字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三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起着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种群是一种具有相同表象和行为特性的生物,从更宏观的意义上说,种群指的就是
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
其次,群落是由一类,一种或若干物种共同组成的一种动物、植物
等的聚合体,它们受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
最后,生态系统是一个生态单元,它包
含了物种及其相关的物质、能量及信息,承载着生物界这个大系统巨大的生命活力。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都为生物圈构成重要支柱,各具特色:种群通过个体交互和竞
争促进种群的演化变化;群落通过两个或多个物种共同组成,不断改变状态以及大小;生
态系统则利用各个简单系统的组合而形成的复杂系统,不断维持着它的生物圈。
总的来说,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三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生物圈的维持和
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拥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在构成生物圈这个大系统时,起着不可或
缺的作用。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群落亦称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扩展资料: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小如一滴湖水、培养着细菌的平皿、小沟、小池、花丛、草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以至包罗地球上一切生态系统的生物圈。
按类型则有水域的淡水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陆地的沙漠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等。
此外,按由来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薪炭林、养殖湖)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工厂/矿区、宇宙飞船和潜艇的载人密封舱)。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群落: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怎样区分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怎样区分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生物的分类1.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反之就越少。
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基本概念:(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的结构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植物,为自身和其它生物提供营养,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
(2)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3)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矿物质等。
3.食物链和食物:(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食物链的模式: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如:草→鼠→蛇→鹰。
(2)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成状的形式。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如碳、氢、氧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和循环。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物要适应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生物会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复习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知识联系框架】【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一、种群及其数量变动1.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种群虽然是有同种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一些“群体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等。
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都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因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这里主要介绍一点有关种群的增长方面的知识。
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两种基本模式:指数式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指数式增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
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 O,年增长率为λ,该种群每年的增长速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t图10-1如用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那么种群的增长就会成“J”形曲线。
如图10-1所示。
种群的指数式增长模式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不可能是无限的,即使在实验条件下也无法做到。
逻辑斯谛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指数式增长模式增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景观资源学第四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四)群落环境
群落环境:群落内部形成的显著不同于其周围裸地的环境即 群落环境。 成因: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随着各种生物的逐渐定居,通 过植物枝叶的遮荫和挡风,根系不断地分泌有机化合物, 枯枝落叶层覆盖地面和较弱地表径流,微生物对有机质的 分解 以及动物的活动等,不断、地改造原来的物理环境, 使得群落环境不同于周围裸地的环境。
常绿阔叶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在北半球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湿润,冬季干燥而寒冷, 本区虽无严寒,但有时出现霜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约15~18℃,夏季最有利于 植物生长。土壤为红壤、黄红壤,山地红壤,pH值在5.5~6.5之间。
(2)群落特征。 群落外貌暗绿,结构简单,整齐,似馒头状,分层清晰。热带雨林中的板状根、 老茎生花、巨大藤本等一切特征,在这里不明显。
常绿阔叶林区内还有一些针叶树组成的常绿针叶林。它与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特性相似,其针 叶扁平而具光泽,且与光线垂直。常见的巨杉、油杉、铁杉、竹柏等均属此类。
第46页,共80页。
常绿阔叶林
第47页,共80页。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地区气候条件下生长的群落,亦称为夏绿木本群落。
(1)分布与生境特点。
第13页,共80页。
2、群落的水平结构 ——镶嵌性(Mosaic) 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结构单元均匀或不均匀地分布 于整个群落中。 形成原因:小地形的起伏变化
土壤湿度或盐渍化程度的差异 光照状况的不同
动物活动 植物依靠根蘖或根茎繁殖
第14页,共80页。
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第15页,共80页。
第48页,共80页。
落叶阔叶林
第49页,共80页。
针叶林 针叶林是由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主要是寒温带针叶林,也包括高山上面
生态学笔记整理
《基础生态学》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组织层次划为:①个体生态学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阶段性作用;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注意看下这节P20)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①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等。
②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③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④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及番薯等。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①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鼬,水貂,刺猬,田鼠,雉)短日照动物(羊,鹿,麝)②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如梨小食心虫。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产生原因:在食物和 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理 想条件下,种群数量 呈J型曲线增长. 它的特点是:增长率 不变,无限增殖.
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 在一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 大致符合“J”型曲线.
产生原因:环境条件 如空间、食物、天敌 等制约. 它的特点是:随种群 密度上升,增长率下 降,有最大值.“S” 型曲线中有两个关键 点(K、K/2).
7.种群的空间分布
类型: 1、随机分布型:个体分布不受其他个体分布 的影响。 2、集体分布型:如蚂蚁成窝,鱼类集队成群。 有些植物种子成熟后,直接落在植株周围, 就形成了集中分布。 3、均匀分布型:如荒漠中的植株,由于彼此 抑制,株距十 分 相近。正在营巢的鸟,由 于有地盘割据的习性,巢的距离十分均匀。
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 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简称群落。
2.群落的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于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丰富度
(2)种群中占主导地位的生物不同——优势物种
五.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不同物种的遗传特性 及其对光、温度、水、 营养等的需求不同, 因此它们会处在群落 的不同高度。 植物垂直分布主要与 光照有关,动物的垂 直分布主要与栖息空 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即一般由植物决定。
增长 幼年个体很多,老 种群密度会越 来越大 型 年个体很少 稳定 各年龄期的个体 种群密度在一段 型 时间内保持稳定 数目比例适中 衰退 老年个体很多,幼 种群密度会越 型 年个体很少 来越小
例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图A、B、C三种 类型,据图回答:
老年 中年 幼年
年
A B C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一)种群: 种群:
1. 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预测变 化方向 影响数 量变动
年龄组成
影响
种群密度
决定种群的 大小和密度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2. 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位置状态或布局, 种群的空间特征。 位置状态或B.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式 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 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 称( A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3.2 P1951 P2016 P2023
3.群落的空间结构 3.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 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 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 动物的垂直由于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创 关;动物的垂直由于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创 造了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造了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水平结构: 水平结构: 由于地形的变化,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 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等不同引起, 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等不同引起,具 有镶嵌分布的特点。 有镶嵌分布的特点。
K值:环境容纳量
增长缓慢
K/2
增长速度最快
增长加速 增长缓慢
种群增长“ 型曲线 种群增长“S”型曲线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条 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 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
基本概念 种群
第2课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下列有关松花江
的描述,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松花江
B.松花江里所有的鱼
C.松花江里所有的生物 D.松花江里所有的植物
【答案】 A
5.(2019·广东)青藏高原的某自然保护区
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
态系统。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
物种,如图 2-1 是与其有关的食物网。
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答案】 C
C.温度
D.空气
3.(2018·湖州)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
减的。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下列生物群体中,构成
一个“ 级” 的是
()
A.所有的鱼类
B.所有的动物
C.所有的生物
D.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答案】 D
4.(2019·黑龙江)“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
【变式 1】(2019·绍兴)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目前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已造成一定灾情。
图 27
(1)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用来防治草地贪夜蛾,这两种生物细胞
的主要区别是
。
(2)如图 2-7 所示为一种防治方法:将草地贪夜蛾爱吃的草种在
农作物(如玉米)的四周,并释放捕食蝽去捕食草地贪夜蛾,进
拟的生态系统),要想使它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
分是
()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部分
图 23 【解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
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少了生产者。 【答案】C
【类题演练 2】 (2019·连云港)如图 2-4 表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文章标题:探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定义与关系一、引言在生态学领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几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下面我们将从个体开始,逐步深入探讨这几个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个体的定义与特点1. 个体指的是一个生物体,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生长、代谢和繁衍能力。
2. 个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基本的生物单元角色,其健康状况和数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个体的存活和繁衍需要受到适宜的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
三、种群的定义与特点1. 种群是指生态学上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2. 种群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繁殖、竞争和协作等。
3. 种群数量的增减和变化不仅受到生物自身的特点,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四、群落的定义与特点1. 群落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有机联系的生物总合。
2. 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之间相互依存,通过捕食、共生、共存等方式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3. 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因素、物种之间的竞争和共生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五、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特点1.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生态整体。
2. 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生物群落以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水文环境、大气环境等。
3.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六、生物圈的定义与特点1.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水、陆和空气中由生物所占据的全部部分。
2. 生物圈中包括了各类生物种类以及它们所处的各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3.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命的集合体,其中不同的生物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七、总结回顾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命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分类
生命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分类生命体系是指生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层次组成的系统。
在这个体系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多样化的,包括结构、功能、形态、行为,等等。
在生命体系当中,不同的生物被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成不同的层级,这些层级构成了生命体系的层次结构,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种、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 物种层次物种是生命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指具有相同形态特征和遗传特性,可以互相繁殖产生后代并且后代具有相同特征的生物群体。
在物种之间,会产生某种级别的竞争和共生的关系。
物种是生命体系的构成基础,同时也是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来源。
2. 种群层次种群是由相同物种组成的一个具体的生物群体,它共享同一生物群居地域和生物多样性。
种群中的生物在一些环境条件下共同生存,它包括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种群在生命体系中承担了相互流通的功能。
3. 生物群落层次生物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种类的生物群体组成的一个社会共同体,它们成为一个互相依存的生态系统。
其中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功能分化,担当着许多不同的生态角色,包括寄生、捕食、竞争、共生等。
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类之间,在资源利用和空间占有方面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关系,它们为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生物适应提供了途径。
4. 生态系统层次生态系统是由物理环境和有机群落组成的复合体。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环境条件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产力、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生物多样性等生产力因子的多少密切相关,同时生态系统对环境的筛选作用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5. 生物圈层次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系统的一种功能性概念,它是由各种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大整体,包括了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冰层和大气层等各种形态。
生物圈中各种生态系统相互联系和交织,整体起到了支撑整个生态的作用。
整个地球就是一座现象级的生命体系,也可以视为一个极其精密的生态系统。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拟态
毒 蛇
毒蛇
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 且具警戒色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 害性 毛 毛 虫
警戒色
典型例题
• [例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分别属 于 ( B ) A.群落和种群 C.种群和植被 B.种群和群落 D.群落和植被
[例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在草 鹿 狼多构成 (C) 的食物链中,如果狼被大量捕杀,则鹿的变化是 A.一直变多 B.先变多后变少 C.先变多后变少,再稳定 D.几乎不变
水圈大部:水面以下12千米
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全部的生物以及它所生活的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4).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热量、水、 空气、矿物质等。 (2)生产者:绿色植物。 (3)消费者: (4)分解者:如细菌、真菌、腐食性动物蚯蚓。
(5).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 的一种联系。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往往有 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食物网 。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的现象 生物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生物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 竞争、捕食
螳 螂
青 蛙
变 色 龙
蝴蝶
动物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以便捕食 或 躲避天敌, 从而适应环境
保护色
稚鸡 竹 节 虫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形或色斑,与 其他生物或周围环境非常相似的状态
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是物质和能量.
写出下面的一条食物链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草
第一 营养级兔ຫໍສະໝຸດ 第二 营养级狐第三 营养级
专题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2021年高考生物必修知识点归纳(背记版)
第五单元 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中 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 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4、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数量特征中, 种群密度 是最基本的特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大小。
(2)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及 迁入率 和 迁出率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 性别比例 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年龄组成 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 等距取样法 ;适用范围:一般用于 植物 。
(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 、 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
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初捕标记数x 再捕数)/再捕标记数,算出总数再求出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 增长 、 波动 、 稳定 、 下降 。
2、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3、种群增长曲线:(1)“J ”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建立模型: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 0,年增长率为λ,则t 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 N O ·λt 条件:理想条件(空间不限 食物充足 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 )(2)“S ”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预测变 化趋势 年龄组成 影响出生率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密种群度 种群数量 迁入率 迁出率①K值:也叫环境容纳量。
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此时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0 。
②K值的应用:保护野生动物---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种群群落物种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群落物种生态系统的概念1. 种群:小伙伴的聚会嘿,你有没有想过,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开派对?没错,这些小伙伴就是“种群”!简单来说,种群就是一群同种生物,比如一片森林里的松树,或者一条河里的小鱼,它们同样的基因让它们成为了好朋友。
就像我们班上的同学一样,都是为了学习和玩耍而聚在一起的。
不过,种群可不仅仅是聚会而已,它们还得面对很多挑战,比如食物、天气,还有天敌。
有时候一只小鸟飞来了,嘿嘿,松鼠可得提心吊胆了。
1.1 互助与竞争在种群里,大家可是有点儿复杂的关系。
虽然同属于一个种,但并不意味着大家都是好朋友。
想象一下,在一片美丽的草原上,草和花儿都在争着阳光和水分。
它们就像那些在学校里拼命争夺第一的人,谁也不想落后。
所以,虽然有时候它们会互相帮助,比如一些植物的根系会一起工作,把水分和养分传递给大家,但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是在“争抢资源”,这可真是个残酷的游戏啊!1.2 繁衍生息说到种群,繁衍可是一件大事。
生孩子这事儿,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可复杂多了。
种群里的小家伙们得找到合适的对象,传递基因,把“家族企业”做大。
这就像我们上学时,结交朋友需要眼缘,种群之间的交配也是要讲究匹配的。
有些动物为了吸引伴侣,甚至还会打扮自己,比如孔雀开屏,那华丽的羽毛就像时尚秀场的模特,真是让人目不暇接!2. 群落:大家庭的聚会好了,咱们聊完种群,接着来聊聊“群落”。
群落就是多个种群的大家庭,想象一下,一个公园里,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甚至微生物,都是在这个大家庭里各自发挥着作用。
它们就像一个五光十色的拼图,每个小块都不可或缺,缺了哪个都不行。
2.1 相互依赖在群落里,种群之间的关系可不止是竞争,还有很多互相依赖的情谊。
比如,蜜蜂和花朵,蜜蜂忙着采蜜,花朵可乐开了花,它们互惠互利,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还有那些树木和藤蔓,藤蔓紧紧缠绕着树木,借着树木的力量向上攀爬,树木则享受着藤蔓的保护。
这样的关系在大自然里可真是比比皆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 •重点:种群特征,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非生物因素中水、温度、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例的判别,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特点,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功能,能量流动的特点与物质循环的主要路径。
2•难点:从种群的特征入手,分析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对生物影响的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判断与识别,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
3 •考点与热点:以数学曲线为主要形式考查种群相关知识,以识图简答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及其与代谢的有关知识。
4•创新题第53题是用数学方法考查食物网及能量流动的知识。
一、选择题1.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A.群落B.种群 C .生态系统 D .生态因子2.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F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Q |--------------- 0 -------------------------------------- f时间时间CD3•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A •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B •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C .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D •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A •共生关系B •共栖关系C .竞争关系D .食物关系 5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 )A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B •群落在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类C ・群落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优势种类D •群落在不同光照范围的数量6 •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B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C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7.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 细菌和真菌 C .所有动物&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 •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B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B •所有植物 D .落叶和土壤)B •先减少后增加 D •无明显变化15 •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16.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 39只,第二次捕获 34只,其中有标志鼠 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 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该种群数量可用 N 表示B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 88只C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 100只D . N=39X 34 - 1517.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先呈“ S ”形增长,后呈“ J ”形增长C . 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D •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昆虫、蜗牛等9.在一阴湿草丛中,生活着蚂蚁、蜘蛛、蚯蚓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A •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种群D •食物网10.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正处于哪种年龄 组成类型( )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型D •以上都不是11 •高等动物黑猩猩的性别比例特点是( A •雌雄相当 B •雌多于雄 C .雄多于雌D •雌雄无特定比例12 •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实例的是( A •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 •大兴安岭的红松林C .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菌落D •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13•雀鸟、煤山雀、血雉等在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分层次地分布,这体现了( A .种群的密度 B •群落的水平结构 C .群落的垂直结构 D •种群的水平结构14 •诱杀某昆虫的雄性成虫后, 该昆虫种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可能是 A •大量减少 C .大量增多A •个体最大的种群B •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C .个体最小的种群D •个体差异最小的种群B •先呈“ J”形增长,后呈“ S”形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稳定D • K 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18.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A •种群处于衰退期B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 •群落结构太复杂19 •与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无关的是()A •以雪兔为食的猞猁的数量B •雪兔能随季节变化换毛色C.栖息地青草的生长状况D .雪兔种群原来密度的大小20 •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A .种群B .群落C.生态系统 D .生物圈21. 在两个生态系统交界处,有一过渡区。
下列对此过渡区中生物特点与相邻两个生态系统相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A .动物种类多B .动物种类少C.寄生动物多 D .植物种类少22.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A .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C.分解者、消费者 D .消费者、分解者23. 与自然界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分解作用 D .蒸腾作用24. 下列哪条食物链正确()A.阳光T树叶T蚕B .草T蝗虫T青蛙C .兔T狐T狼D .浮游动物T浮游植物T草鱼25. 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作用消失后,会很快退化()A .森林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26.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A •消费者B •分解者C.生产者 D .非生物的物质27.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A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沙漠生态系统C.池塘生态系统 D .草原生态系统28.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数量首先减少的是()A .生产者B .三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29. 兔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红狐在这条食物链中所处的消费级别及其营养级别分别是()A .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 .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C.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 .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30. 在浮游植物T鱼T水鸟这条食物链中,如果水鸟增重1千克,至少要消耗浮游植物()A. 100千克B. 1000千克C. 25千克D. 250 千克31.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首先依赖于()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动物的呼吸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 D .细菌的分解作用32. 下列哪一组动物都属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A .瞪羚、野兔、狮B .野兔、狮、虎C.眼镜猴、黄羊、狐 D .松鼠、卷尾猴、狼33. 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植物是()A .多细胞藻类B .大型海藻C.浮游植物 D .海带和裙带菜34. 要想比较经济地利用生产者固定下来的大阳能,应选择哪项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A .蔬菜、鸡蛋B .猪肉、鸡蛋C.小麦、草鱼 D .蔬菜、小麦35. 某地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 i和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就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A . W1>10W2B . W1>5W2C. W1<10W2D. W1<5W236. 以前,农药DDT 被用来消灭红螨,但是红螨反而增加,而捕食红螨的昆虫却减少了。
这可能是()A . DDT 是广谱杀虫剂,有益、有害的昆虫都被杀死B. 一部分红螨有抗药性, 而捕食它的昆虫则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了致死剂量的C. 红螨能将DDT 分解为无毒物质,而捕食它的昆虫则不能 D .使用DDT 农药的方法有误,时机选择不准 37.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陆地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D .生物圈38•在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时,要设法使能量多储存在( )A .森林的草被中B .森林的猛兽中C .森林的鸟类中D •森林的木材中39.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鹰同时占有的消费级和营养级分别是()A .次级、三级消费者,第二、三营养级B .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四营养级C .三级、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D .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40. 使用农药DDT 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 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 DDT ,这一现象说明( )A . DDT 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B . DDT 是挥发性物质,能沿大气到达南极C .含DDT 的动物曾在施药的农田里生活过D .上述说法都不对 41.在一条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生物个体的数量将依次()A .递增B .不改变C .减少D .稍有增加42. 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B .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C .增加物种的数目D .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43. 自然林区的马尾松一般不会发生大面积虫害,但有些人工马尾松林却常会发生严 重的松毛虫害,其原因是()A .松毛虫繁殖能力强B .马尾松抗虫能力弱DDT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