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一、统计含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特点:数量性、总体性。

作用:①从宏观上看,是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重要工具。

②从微观上看,是企业管理和决策依据。

③日常生活中,可以宣传教育群众。

④是进行科学研究重要方法。

二、统计产生于17世纪中叶,沿两条线发展:政治算术——社会经济统计。

概率论——数理统计。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

四、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要求,由客观存在,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许多个别事物集合。

特点: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要求确定。

是客观存在。

统计总体中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个别事物五、标志:总体单位特征或属性名称,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变量:可变数量标志。

有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之分六、统计指标:总体特征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分类:(1)按其反映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2)按反映总体特征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3)按其数据依据不同,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4)按其计量单位特点,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七、统计指标体系:根据统计任务需要,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相互联系一套指标。

分类:(1)按其反映内容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2)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指标体系(3)按其作用不同,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八、流量:指某一时期内发生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数量。

存量:在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结存处,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

流量与存量关系:(1)有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并存,有流量必有存量(2)有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存量(3)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4)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对比,计算得到相对指标,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第二章统计调查与资料整理一、统计调查意义:是统计工作基础环节,是认识事物起点种类:①普查:是专门组织一次性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社会现象总量。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引言国民经济统计是一项重要的统计工作,旨在对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统计,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各个领域和部门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系统统计和综合分析的过程。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就业情况、消费水平等。

国民经济统计的分类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统计和微观经济统计两大类。

宏观经济统计宏观经济统计是对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工作。

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收入分配、物价指数、金融统计等。

宏观经济统计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统计微观经济统计是对各个经济单位的具体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工作。

主要指标包括企业产量、销售额、利润率、就业人数等。

微观经济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的竞争情况,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性国民经济统计对于国家的经济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国家经济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状况、消费水平等。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其次,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各个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情况。

通过对产业和行业的统计分析,政府可以制定产业政策,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再次,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投资者和企业可以通过国民经济统计了解市场需求、行业趋势等信息,做出准确的决策,提高投资和经营的成功率。

最后,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各级政府进行财政预算和资源调配。

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政府可以了解税收收入、财政开支等情况,进行合理的财政规划,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与技术国民经济统计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十一章考点手册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十一章考点手册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统计指数071 统计指数的概念与种类(★★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 1.统计指数的概念广义的指数:反映任意一种数量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相对比率的指标;狭义的指数:反映不同度量的数量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相对比率的指标。

2.统计指数的种类(1)按指数包括范围分类: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按指数反映内容分类:价值类指数、物量类指数和物价类指数。

(3)按指数对比基准分类:时间指数和空间指数。

072 个体指数(★★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计算)1.若记某种产品在现期的价格为1p ,产量或销售量为1q ,产值或销售额为111v p q =,并记该种产品在基期的价格为p ,产量或销售量为q ,产值或销售额为000v p q =,则可以分别定义此种产品的个体物价指数pK 、个体物量指数qK 、个体价格指数K υ分别为:111000,,p q p q v K K K p q v υ===2.由于产品的价格与产量的乘积就等于其价值,即有,0,1i i i p q i υ==,所以由此定义,显然有:111000v p q v p q =⨯即有:p q K K K υ=⨯价值指数、价格指数和物量指数的分子与分布的差额之间的关系:10101100()()v v p p q q q p -=-+-073 综合指数(★★★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简答、论述)1.记基期商品销售量为q ,价格为p ;现期商品销售量为1q ,价格为1p ;由于各种商品的销售额是通度量的,其数值可直接加总,所以基期商品总销售额为00p q∑,现期商品总销售额为11p q ∑,全部商品销售额总指数为1100pqp qK p q=∑∑2.拉式指数:01100000,q p p q p q K K p qp q==∑∑∑∑3.帕氏指数:11111001,q p p q p q K K p qp q==∑∑∑∑4.杨格指数:1100,a a q p a ap q p q K K p qp q==∑∑∑∑5.马埃指数:101101001001()(),()()qpq p p p q q K K q pp p qq ++==++∑∑∑∑6.费舍理想指数:qp K K ==物量指数选择使用拉式公式,物价指数选择帕氏指数,则有:110111000001p q p q p q p qp q p q=⨯∑∑∑∑∑∑指数体系:1100111()()p q p q q q p p p q -=-+-∑∑∑∑074 平均指数(★★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计算)1.算数平均指数:记个体指数 为K ,它可代表物量个体指数即1q K q =,也可代表物价个体指数即1p K p =,还可代表销售额个体指数即1100p q K p q =,则算术平均数指数的计算公式为:0000Kp qK p q=∑∑若记各种商品及其销售额的比重为0000p q W p q =∑,则算术平均指数也可用此比重做权数进行计算:KW K W =∑∑2.调和平均数:11111p q Kp qK =∑∑07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名词解释)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也称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测度居民家庭日常生活所消费的各种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化的比率指标,反映居民家庭日常生活所购买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也常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每章重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每章重点

第三章综合指标综合指标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形式.一、总量指标即绝对数指标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是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得到的.种类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二、相对指标: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反应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

它以名数与无名数表现出来,大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种类:结构相对指标(同一总体各组与总体对比)、比例相对指标(同一总体不同部分对比)、比较相对指标(同一时间不同总体的同一指标对比)、强度相对指标(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以名数表示)、动态相对指标(即发展速度,是不同时间的数值对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某一时期完成/计划指标数值.包括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和提高率或降低率相对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

三、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它分为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两种.本章论述的是静态平均数。

平均指标方法:1、算术平均数权数: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

(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因素:各组标志值和出现次数)2、调和平均数: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

3、几何平均数:适用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4、众数:总体总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5、中位数: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点位置的标志值。

◆标志变异指标是为了补充平均数的不足,从另一方面说明总体的特征,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又称标志变动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常用的指标:1、全距2、平均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平均差越大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变动程度越大。

3、标准差(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结果大于平均差。

组距分组数列计算标准差:总方差是整个总体的总离差,是各单位标志值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组间方差:各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组内方差:各组内各单位标准与本组平均数计算的方差。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及分类一、统计学的性质统计学的概念:以搜集、整理、分析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做出判断或决策的方法科学论.二、统计学的分类理论统计学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计量、观测、概括和表述,是统计学的基础和统计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其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图表、集中趋势测度、离散程度测试、统计指数和时间序列常规分析等理论方法.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以概率论为理论依据,利用部分数据对总体数据的某些性质或数量特征进推断和检验。

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的关系: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而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数量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和个体总体:构成统计活动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的整体为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个体:总体中每个个体事物.总体容量:总体中全部个体事物的数量称为总体的容量。

统计总体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二、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作为其代表的那一部分个全所组成的子集.样本的特点:每个个体必须取自于总体的内部,从一个总体可以抽取许多个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样本的随机性。

三、变量变量:客观现象的特征取值或类别在一个以上者均为变量四、指标及其测度用来测度研究对象某种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统计指标,简称指标.第三节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设计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反映总体及其所含个体的各个方面特征数量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二、统计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类三、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1、设置框架2、确定内涵和外延3、确定计量单位4、确定计算方法四、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联系性第二章数据的调查与整理第一节数据调查的方式与程序一、数据调查的方式数据调查的概念: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对总体中个体的相应特征进行观测取得数据的工作过程.数据资料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是对统计资料调查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第一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二)统计指标分类
• 1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 ①客观指标------是对统计对象的实际度量 或计数,他具有具体性和客观性,这类指 标多属实体指标,如前面的例子产品产量 指标、职工人数指标等 ②主观指标-----是指不可能或难以用直接度 量或计数取值而只能凭人们的感觉、评价 确定其量的指标。如民意测验、对事物综 合评价等
• 4. 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在学习时,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统计原则 和方法、基本计算公式等前后联系起来学 习,只有明确了各概念之间的联系,才能 从总体上把握他们。
课程要求:
• 系统掌握经济统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各部分 内容要能融会贯通,明确概念,熟练 掌握计算和分析方法。 •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务实性较强,学习时应认 真完成各章所附习题。 • 课程内容考核目标:见书后P503~P567。 • 课程学习指导及命题考试要求:见书后 P568~P571
例:正常条件下新生婴儿的性别比为 107 : 100 1. 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 的频率各为1/2;投掷一枚骰子出现1~ 6点的频率各为1/6 2. 农作物的产量与施肥量之间存在相关关 系
• 三、统计的作用 1. 从宏观上看,是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重 要工具。 2. 从微观上看,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3. 日常生活中,可以宣传教育群众。 4.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 2、 概率论——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 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 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计。 • 概率论研究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 最初的研究是为赌徒们找出掷骰子取胜的 一套办法,合理地算出取胜的机会
第三节 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一 、与哲学的关系 •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 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 点,质和量的辨证关系,实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 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 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学好《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这门课

如何学好《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这门课

如何学好《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这门课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万举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数量性和总体性的共同基本特点,和其他分支一样都是方法科学,它反映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同时,国民经济统计学具有研究范围广泛、着重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问题的特点。

因此,我们学习时应首先抓着这些特点,从总体上把握这门课。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是作为一名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认识经济世界的工具。

本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1--7章)论述社会经济统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为后半部分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本理论基础;后半部分(8—15章)论述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及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国民经济各个宏观方面的统计分析原理和方法。

自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前后内容的联系,不可断章取义,片面理解课程内容。

为此,我们以下分几个方面谈谈《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的学习,以期使自学者能做到事半功倍。

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学方法精要1、学好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方法。

国民经济统计学本身是一门方法科学,许多概念的含义关系到以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展开论述与讲解运用,概念清晰、理解正确是自学该门课最基本的功夫。

如果概念混淆,理解有误,以下许多问题的解决就缺乏牢固的基石,诸如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表格的计算与分析都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对经济现象更深层的分析研究了。

因此,学好概念是基础。

自学者应当把基本概念的学习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放在首屈一指的重要地位。

2、勤思考,多练习。

方法科学的学习并不是让学习者理解概念和原理、理论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熟练掌握该学科的分析研究方法,这种高度熟练程度来源于勤于思考和不断练习。

切不可光看书,死记几个概念、原理就完事大吉,一定要多做习题、勤做习题练习,及时巩固、加强所学知识。

3、抓重点,破难点。

自学考试者大多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时间紧张。

再加上自考试题量大、面广、类型多变,要求较严。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1. 引言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重要指标。

2.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2.1 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其目的是了解国民经济的状况、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2 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包括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经济要素和经济现象。

经济单位包括个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如个体商贩、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

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过程。

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

经济现象包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收入分配差距等。

2.3 国民经济统计的目的国民经济统计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即了解经济状况、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和为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结构、效率等情况,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信息。

同时,国民经济统计还可以揭示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企业在竞争中制定战略提供参考。

此外,国民经济统计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3.1 数据收集方法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抽样调查法和模型估计法。

直接观察法是指直接收集经济单位提供的数据,如企业财务报表、家庭收支表等。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总体中选取代表性样本,通过调查样本获得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模型估计法是指通过建立经济统计模型,利用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推测和估计。

3.2 数据整理方法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整理方法包括分类汇总法、比较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分类汇总法是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和汇总。

比较分析法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和趋势。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总论一、统计的含义(简答):简述统计的三种含义和他们的相互关系1、统计活动:指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机关、单位,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3、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是基础,是源;二、统计的特点(简答):1、数量性: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现象的工具,因而数量性是它的基本特点。

2、总体性:所谓总体性,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统计的作用:1、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2、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3、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统计学的发生和发展:1、19世纪,用概率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者日益增多。

2、20世纪中期,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统计理论、方法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五、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对统计学有理论指导意义:1、为统计核算和分析提供理论根据和启示。

2、实质性科学为社会经济统计界定种种社会经济范畴。

3、统计学是实质性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

七、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1、从社会产品再生产运行过程看,国民经济活动包含了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各个基本环节。

2、从社会生产劳动分工状况看,国民经济活动既包含了货物生产部门也包含了服务生产部门。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讲义(2015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讲义(2015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及分类一、统计学的性质(一)统计学的概念(识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做出判断或者决策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二)统计学的性质(领会)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及其变动规律的方法论科学。

【例题.单选题】统计学的性质不包括()。

A.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B.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规律C.统计学研究的是个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规律D.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正确答案』C二、统计学的分类(领会)(一)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理论与实践统计理论与方法都是在实践中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反过来这些理论与方法又被不断地应用于实践。

从统计学理论方面来看,人们在认识数量方面时,常常受到研究方法的制约,这就需要应用相关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数学原理,寻求研究客观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方法,并从理论上对其加以科学论证,使其真正成为科学的方法论。

从统计学应用方面看,统计学又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科学。

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中都能不同程度地找到统计方法的应用。

例如,统计方法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了国民经济统计学;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了生物统计学;在人口研究和管理中的应用形成了人口统计学;等等。

所有这些都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而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数量方法。

(二)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统计方法统计学按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可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计量、观测、概括和表述。

描述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基础和统计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其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其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图表、集中趋势测度、离散程度测度、统计指数和时间序列常规分析等理论方法。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

一、统计学的性质(什么是统计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做出判断或其性质可以概括为: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及其变动规律的方法论科学。

二、统计学的具体要点(或性质)是:1、统计学研究的客观现象包括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2、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规律;3、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三、统计学的分类:1、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2、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四、1、什么是理论统计学?什么是应用统计学?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要正确认识和掌握统计学,就必须从统计学本身所具有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两方面去理解。

从统计学理论方面看,由于受客观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随机性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认识数量方面时,常常受到研究方法的制约,这就需要应用相关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数学原理,寻求研究客观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方法,并从理论上对其加么科学论证,使其真正成为科学的方法论,从而构成了理论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从统计学应用方面看,统计学又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科学。

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中都能不同程度地找到统计方法的应用,这些都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而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数量方法。

2、简述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的联系。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士为,统计学研究和发展都始终围绕着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

即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五、什么是描述统计学?什么是推断统计学?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统计学按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可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计量、观测、概括和表述。

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其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图表、集中趋势测度、离散程度测度、统计指数和时间序列常规分析等理论方法。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公式-重点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公式-重点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公式1.计算算术均数2.计算调和平均数(母算子和)3.计算几何平均数4.计算标准差标准差系数:V ×100交替标志的标准差:5.计算序时平均数(即平均发展水平)(1)已知绝对数时期数列:(2)时点数列(3)根据相对数计算:(即两序时平均数之比)6.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7. 计算指数(1)数量指标(2)质量指标(3)加权算术平均指数8.因素分析法(1)简单现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2)复杂现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3)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f:数量指标,x:质量指标)9. 计算平均误差(1)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差(2)抽样成数的平均误差(3)抽样区间合计区间:极限误差:(允许误差)概率f (t) 68.27% 79.95% 95% 95.45% 99.73%概率f (t) 1 1.28 1.96 2 310. 计算必要的样本容量(1)平均数(2)成数12. 修正系数法推算总体总量指标。

(用以修正全面调查误差)(1)差错比率= ×100%(2)修正后全面调查数=全面调查数(1+差错比率)13. 相关系数r = ±1 —线性相关(函数关系) -1< r < 0—负相关r = 0 —无线性相关 0 < r < 1—正相关0 < r < 0.3 —无直线相关0.3 < r < 0.5 —低度直线相关0.5 < r < 0.8 —显着相关0.8 < r < 1 —高度相关14. 计算相关系数r(分组资料添加f)15.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a + bx计算截距,回归系数b(分组资料加f)16.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这个公式跟书上有点出入,分母是n-2)P222。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学习指导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学习指导

在⾃学考试的所有课程中,《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是⽐较难学的⼀门,被考⽣称作是“第⼆⾼等数学”。

对于⾃考⽣来讲,要想在学好《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的基础上考出好成绩,就要做到: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沉着应考,解除精神上的负担,争取发挥出正常⽔平;事先了解和熟悉试题类型及答案要求。

试题类型每年⼤体相同,分数分布情况为:统计学原理和经济统计部分约各占⼀半。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单项选择题是对最基本知识的考核,既考记忆,也考理解,在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个备选答案是正确的,备选答案具有相似性,要求考⽣掌握知识要准确,不能似是⽽⾮。

这种选择应该是熟练⾯迅速的,且不会作的题⽬不可空⽩不选。

1.统计认识的对象可概括表述为() ①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质量⽅⾯②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③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④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 2.流量和存量() ①都只能⽤总量指标表⽰②都不能⽤总量指标表⽰③都是从⼀定时期意义上核算的④都是从⼀定时点意义上核算的 3.下列属于数量指标的是() ①某⼈的⼯资②某⼈的⽉⼯资780元③⼯资总额④职⼯的平均⼯资 4.统计调查分为全⾯调查和⾮全⾯调查是根据() ①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带有连续性②调查的组织⽅式③调查取得的资料是否是全⾯性的资料④调查包括的范围是否全⾯ 5.单项数列⼀般适⽤于() ①离散变量分组且变量的变动范围不⼤②连续变量分组③离散变量分组且变量的变动范围较⼤④品质标志分组 6.1998年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值⽐上年增长10%,实际执⾏的结果⽐上年增长12%,则该企业1998年末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 ①120%②20%③102%④101.82% 7.某鞋⼚为了⽣产鞋,只有()才适合于作为总体的代表值①算术平均数②众数③调和平均数④中位数 8.已知甲、⼄两班组⼯⼈的平均⽇产量分别为50件和75件,其⽇产量的标准差分别为10件和14件,则() ①甲班组的平均数具有较⼤的代表性②两班组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③⼄班组的平均数具有较⼤的代表性④⽆法判断其代表性的⼤⼩ 9.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和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相⽐() ①前者⼀定⼤于后者②前者⼀定⼩于后者③两者相等④⽆法判断 10.回归⽅程“y = 100 + 0.8x”中的回归系数表⽰:当⾃变量每增加⼀个单位时,因变量() ①增加0.8个单位②增加100个单位③平均增加0.8个单位④平均增加100个单位 11.移动平均法的主要作⽤在于() ①进⾏统计预测②消除或消弱短期内偶然因素对时间数列的影响③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④消除季节变⽀的影响 12.若平均⼯资的可变构成指数为134.5%,职⼯⼈数的结构影响指数为96.3%,则平均⼯资的固定构成指数为() ①139.67%②39.67%③129.52%④71% 13.出⼝商品总成本(⼈民币)÷出⼝商品外汇收⼊(美元)等于() ①出⼝商品换汇率②出⼝商品盈亏率③出⼝商品增殖率④外汇增殖率 14.就业率是在业⼈⼝总数与()之⽐①待业⼈⼝②在业⼈⼝ + 待业⼈⼝③社会劳动⼒资源总数④适龄劳动⼈⼝总数 15.下列反映活劳动消耗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是() ①社会总成本净产值率②社会劳动⽣产率③资⾦增加值率④资⾦利税率 16.国民经济可供使⽤额与国民经济⽣产额之差为() ①进⼝额②出⼝额③损失额④进出⼝总额 17.我国对外贸易统计中规定() ①出⼝商品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商品按到岸价格计算②出⼝商品和进⼝商品均按到岸价格计算③出⼝商品和进⼝商品均按离岸价格计算④出⼝商品按到岸价格计算,进⼝商品按离岸价格计算 18.国际收⽀总量平衡分析中的国际收⽀总差额等于() ①经常项⽬收⽀差②资本项⽬收⽀差③经常项⽬收⽀差 + 资本项⽬收⽀差 + 误差和遗漏④经常项⽬收⽀差–资本项⽬收⽀差–误差和遗漏 19.在我国,若⼯农产品综合⽐价指数连年皆为100%,从价值的观点看() ①在农产品和⼯业品交换中,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②在农产品和⼯业品交换中,农业处于不利的地位③在农产品和⼯业品交换中,⼯业处于不利的地位④⽆法判断两者地位的⾼低 20.社会产品⽣产统计的主体原则是() ①国⼟原则②国民原则③常住单位④整体原则 21.下⾯采⽤有名数表⽰的统计指标是() ①结构相对数②⽐例相对数③强度相对数④动态相对数 22.由若⼲个企业的产品产量(x)与⽣产费⽤(y)的资料所建⽴的直线回归⽅程为y = 120 + 1.8x,利⽤该回归⽅程() ①只能根据产量推算⽣产费⽤②只能根据⽣产费⽤推算产量③既能根据产量推算⽣产费⽤也能根据⽣产费⽤推算产量④既不能根据产量推算⽣产费⽤也不能根据⽣产费⽤推算产量 23.不应作为国民⽣产活动统计的是() ①农民的承包活动②个体商业活动③居民家务活动④学校教育活动 24.我国⽬前的资⾦流量核算范围是() ①只核算⾦融交易②既包括⾦融交易也包括总储蓄和实物投资③以国内⽣产总值为初始流量,不仅包括⾦融交易,还包括收⼊、分配、再分配与消费和投资等④以国内⽣产总值为初始流量,不包括⾦融交易,也不包括收⼊、分配、再分配与消费和投资等 25.国内⽣产总值与物质产品净值的关系为() ①物质产品净值=物质⽣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固定资产折旧②物质产品净值=物质⽣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固定资产折旧③物质产品净值=物质⽣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固定资产折旧④物质产品净值=物质⽣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固定资产折旧 ⼆、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多项选择题有五个备选答案,五个答案中⾄少有2个是正确的,最多也只有5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一、民经济统计的概念
民经济统计又称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国民经济活动的所有部门和参与国民经济活动的个人的活动情况、状态等为研究对象,收集、编码、组织、整理并解释后,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可比性和客观性的统计数字及其资料分析,其目的是为了供于社会经济研究和决策提供权威的数据。

二、民经济统计的作用
1、民经济统计可以为决策提供信息。

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环境客观情况才能有效地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改善宏观经济状况,而民经济统计即可为经济管理者提供应有的宏观经济分析依据和有效的信息及决策参考。

2、民经济统计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民经济统计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对比国内不同组织之间发展速度,从而比较国家、行业和其他组织的发展概况,利用这些数据来观察和预测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出和推动经济政策。

3、民经济统计可以检测政策的效果。

《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国民

《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国民

《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国民《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是一门经济学领域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了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以及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应用等。

在学习国民经济统计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例如国民经济的含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和国际收支核算体系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例如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就业和失业等指标。

最后,学生还需要学习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统计调查和信息化技术等。

最后,学习国民经济统计学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首先,学生可以参加教学班的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深入了解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其次,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和学术论文等,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一些实证研究和课题调研,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一些经济问题和现象,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和实习机会,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理解和应用。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经济学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等内容,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因此,学生应该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国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015版本重点笔记

全国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015版本重点笔记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015版本重点笔记第一章总论一、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一)统计的涵义统计有三种涵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活动是基础)(二)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社会经济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它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三)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四)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二、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一)与哲学的关系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统计描述和分析、推断才能避免主观性及片面性,才能如实际上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统计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与政治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各门实质性科学也需要运用社会经济统计这一有力的认识武器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对实质性科学的充实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三)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统计在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时,需要运用数学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

三、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1、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供信息、实行监督、提供咨询、参与决策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供所需数字信息,分析涉及的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

3、在国际交流上的作用:统计是提供信息的主渠道,而信息交流在国际交流上占重要地位。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一)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总称。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1、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现象2、特点——广泛性、研究角度重在宏观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1、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统计单位: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串讲中各章重要公式及必备要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串讲中各章重要公式及必备要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各章节考试要点总结(整整一天的时间,把老师串讲的重点全部画出来了。

)第一章 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涵义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的特点:具有数量性、总体性。

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含生产统计、流动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务统计和国民经济总和分析统计等。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标志与变量: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既明确了总体特征的概念,即性质,有反应了它的数量。

指标的分类:按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流量与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直接的获取原始数据和间接的统计数据。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含义: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

统计报表,自上而下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询问法、报告法、实验法。

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的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潜质主要是指品质分组,后者主要是指数量标志分组。

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编制次数与分布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三章考点手册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三章考点手册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三章次数分布012 次数分布的概念(★三级一般考点,一般为单选)1.观测变量的各个不同数值及每个不同数值的出现次数的顺序排列,称为变量的【次数分布】。

2.列出观测变量的次数分布是展示统计活动所取得数据的分布状况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描述观测数据状况的首要方法。

3.观测变量的次数分布包含了观测变量在所研究总体或所取得样本中取值的全部信息,因此,列出观测变量的次数分布就是进行统计分析推断的基础。

013 次数分布表及其编制(★★★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简答)1.单值分组次数分布表用每一个不同的取值代表一个组的变量值,并计算出各组变量值出现的个数即各组次数,然后顺序列在次数分布表中,这样的次数分布表称为单值分组次数分布表。

2.组距分组次数分布表将观测变量的整个取值范围依次划分成若干个区间,每个区间作为一个分组,并计算出每个分组区间上观测变量的变量值的个数,然后依次将各个分组区间和各分组区间上变量值的个数在一个统计表中顺序列出,就得到了观测变量的组距分组次数分布表。

(1)确定组数:采用组距分组方法对变量的取值进行分组,各组的区间长度可以相等(等距分组),也可以不等(异距分组)。

(2)确定组距:组距分组中,每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

(3)确定组限:组距分组中,每组的最大值称为该组的上限,最小值称为该组的下限。

上限不在内原则。

(4)计算各组的次数(频数):每组所分配的变量值的个数也就是该组的次数(频数)。

(5)列出组距分组次数分布表。

3.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1)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数列(2)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曲线4.变量数列分布图(1)柱状图:用顺序排列的柱状线段的高低来显示各组变量值出现次数的多少货频率高低的图形。

(2)直方图:用顺序排列的各区间上的直方条表示变量在个区间内取值的次数或频率的图形。

(3)折线图:在直方图中将各直方条顶端中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并在最低组之前和最高组之后各延长半个组距,将所连折线再连接到横轴上,所形成的图形就称为次数分布折线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及分类一、统计学的性质统计学的概念:以搜集、整理、分析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做出判断或决策的方法科学论。

二、统计学的分类理论统计学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计量、观测、概括和表述,是统计学的基础和统计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其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图表、集中趋势测度、离散程度测试、统计指数和时间序列常规分析等理论方法。

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以概率论为理论依据,利用部分数据对总体数据的某些性质或数量特征进推断和检验。

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的关系: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而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数量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和个体总体:构成统计活动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的整体为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个体:总体中每个个体事物。

总体容量:总体中全部个体事物的数量称为总体的容量。

统计总体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

二、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作为其代表的那一部分个全所组成的子集。

样本的特点:每个个体必须取自于总体的内部,从一个总体可以抽取许多个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样本的随机性。

三、变量变量:客观现象的特征取值或类别在一个以上者均为变量四、指标及其测度用来测度研究对象某种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统计指标,简称指标。

第三节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设计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反映总体及其所含个体的各个方面特征数量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二、统计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类三、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1、设置框架2、确定内涵和外延3、确定计量单位4、确定计算方法四、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联系性第二章数据的调查与整理第一节数据调查的方式与程序一、数据调查的方式数据调查的概念: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对总体中个体的相应特征进行观测取得数据的工作过程。

数据资料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是对统计资料调查的基本要求。

调查方式:现场调查、实验调查。

二、数据调查的一般程序数据调查的环节:制定方案、登记数据、数据整理与显示。

确定调查目的是首要问题第二节现场调查一、调查的抽样方式现场调查: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调查的抽样方式:普查、抽样调查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份个体进行观测,取得样本数据,然后依据样本数据推算总体数据。

随机抽样又称为概率抽样调查,被调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被抽中或不被抽中的概率相同非随机抽样:又称非概率抽样调查,凭调查人员主观判断进行选取,便利而随意选取。

二、调查的观测方式三、问卷调查的设计问卷设计技术主要包括:提问方式和提问次序调查问卷提问方式:封闭型提问、开放性提问。

提问次序:先一般后特殊,所谓漏斗式。

第三节试验观测一、分类遵循两个原则:互斥性、完备性观测个体分类:单值分类、组距分类统计表概念:显示数据资料表格统计表的结构:总标题、横栏标题、纵栏标题、数据资料、表示附注。

第三章次数分布第一节次数分布的编制与显示一、次数分布的概念次数分布的概念:各个不同数值及每个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顺序排列二、次数分布表及其编制次数分布表概念:表示观测变量的次数分布的统计表单值分组次数分布表:每一个不同的取值代表一个组的变量值,并计算各组出现的个数或次数。

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数列:可采用向上累计或向下累计。

向上累计:由变量值低的组向变量值高的组累计频数。

向下累计:由变量值高的组向变量值低的组累计频数。

重点掌握:直方图和柱状图第二节次数分布的理论模型一、次数分布理论模型的概念和意义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三种:概率分布表、概率分布图、概率分布函数。

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泊松分布:对于描述在一个特定时间或空间范围内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有用。

一、间隔期内发生次数概率相等二、某一间隔内发生与否相互独立。

三、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第四章分布特征的测度第一节分布中心的测度一、分布中心的概念及意义分布中心的定义:距离一个变量的所有取值最近的数值变量分中意义:1、变量取值的一个代表,反映取值一般水平。

2、可以揭示取值的次数分布在直角坐标系上的集中位置。

二、分布中心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1、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重点计算)算术平均数又称均值,它是一组变量值的总和与其变量值的个数总和的比值,是测量分布中心最常用指标。

2、组距数列算术平均数首先计算出每组的组中值,组中值就是各组变量的代表值组中值=(上限+下限)/2缺下限的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2缺上限的组中值=下限+邻组组距/23、应用算术平均数应注意的问题㈠容易受极端变量值的影响,极大值或极小值应剔除㈡权数不取绝于它的绝对值大小,而取决于它的比重㈢组中值作为各组变量值的代表4、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㈠变量值与平均数离差总和等于零㈡变量值与平均数离方平均和为最小二、中位数中位数概念:将某一变量的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位于这列数中心位置上的那个变量值。

中位数的确定:(1)未分组资料中位数的确定:变量值由小到大排列(n+1)/2确定中位数所处的位置,最后寻找位置的变量值为中位数,若变量值n为偶数,则以排在数列中n/2项 n+1/2项变量值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2)单项数列中位数的确定:计算向上或向下累计次数,由公式计算结果与累计次数的结果确定中位数在单项数列中所处组的位置,则该组上的变量值就是中位数。

(3)组距数列中位数的确定(例题公式重点)p88三、众数众数概念:变量取值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众数的确定:未分组的变量值,统计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若是单项数列则频数(或频率)最大的变量值就是众数。

众数组距数列:依距各组变量值出现次数的多少确定众数所在的组,然后采用上限公式或下限公式确定众数即可。

(公式、例题)p90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正态分布的情况下,三者在数量上完全相等。

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试一、离散程度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反映各个变量值之间的差异大小,可以反映中心指标变量值代表性的高低。

第五章抽样估计第一节抽样估计的理论基础抽样估计的基本内容根据总体的部份数据信息去估计未知总体指标的理论和方法。

1、大数定律大量的独立重复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具有稳定性,对于这种稳定性构成大数定律的基本内容。

两个重要的大数定律:贝努里大数定律、辛钦大数定律第二节抽样方法与抽样分布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掌握概念)抽样分布:对于给定的总体和抽样方式以及样本容量,样本指标取值的概念分布就称为抽样分布第三节点估计一、总体参数与其估计量总体参数:根据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指标数值,总体指标又称为参数根据样本来推断总体指标数值称为抽样估计估计量:估计总体指标数值的统计量估计值:估计量的数值为该总体指标的估计值二、构造估计量的方法-矩法估计构造估计量的方法:矩法估计,用样本矩作为总体同一矩的估计量或者用样本矩的函数作为总体相应矩的函数的估计量,最直观、最简单也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就是矩法估计。

三、判断估计量优劣的标准常用的标准主要有:一致性(基本要求)、无偏性(不应存在偏大或偏小偏差)、有效性、充分性、稳健性。

估计量的标准误:样本估计值与总体指标真值之间存在着误差,误差越大,抽样估计的精确程度就越低。

标准误的概念:样本估计量的标准差通常称为该估计量的标准误差。

标准误的计算:(例题、公式)样本均值的标准误:(例题、公式)(三)影响标准误的因素(1)总体中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2)样本容量的大小,样本容量越大,标准误差越小,抽样估计误差也就越小(3)抽样的方式与方法第四节区间估计区间估计的概念:事先给定的概率保证程度下,根据样本估计量的概率分布确定可能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某个区间,作为对未知总数的估计。

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第一节相关分析一、相关关系当一个变量的变化完全决定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或两个变量之间是一种严格的确定的关系时我们称之为函数。

相关关系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又不是严格的,确定的关系。

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1、确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

2、确定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

3、测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二、相关关系的描述-散点图如两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即存在着正相关。

如两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即为负相关。

1、相关的形态:若变量Y与变量X的相关关系表现为线性组合或绘制的散点图近似的表现为一条直线,则称为线性相关,绘制的散点图近似地表现为一条曲线,则称为非线性相关或曲线相关。

2、相关的方向:正相关、负相关三、相关程度的测定-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例题)相关系数的性质与具体含义:1、r 的取值在-1~1之间,即-1≤r≤1r >0表明正线性相关关系r <0表明负线性相关关系当r=1时,表明完全相关当r=0时,表明为无线性相关当0<r<1时,表明为无完全相关2、r具有对称性3、r的数值大小与X和Y的计量尺度无关4、r是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变量指标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建立回归模型2、估计回归模型参数3、对回归模型可信程度进行检测4、利用回归模型,预测或控制因变量的水平估计线性回归方程式:Y=b0+b1X5、模型参数估计:b1= b2=判定系数公式(例题)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与预测第一节时间数列的编制与分类一、时间数列时间数列是把不同时间上的同一指标数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数列。

二、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1)同一时间数列的数据所属时间长短及数据之间的间隔长度具有可比性(2)不同时期的数据核算范围应当一致。

(3)不同时期的数据核算内容应当一致。

(4)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具有一致性。

第二节 时间数列特征指标的测度(本节的计算为重点内容)水平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速度指标: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间隔相等、间隔不相等(公式、例题)相对时间数列、平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公式、计算方法)速度指标: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年距发展速度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时期水平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00%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100%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时期水平*100%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发展水平*100%=发展速度-1*100%环比增长速度=逐期增长量/前一期发展水平*100%=环比发展速度-100%定基增长速度=累计增长量/某一固定时期发展水平*100%=定基发展速度-100% 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00%环比增长速长=环比发展速度-1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分析第八章国民生产统计第一节国民生产统计的范围与行业分类一、国民生产统计的范围(1)凡是有型产品的生产,不论其产品是面向市场对外销售还是只供自己使用,都须纳入生产统计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