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复合材料试验标准体系及现状

合集下载

复合材料的标准和规范

复合材料的标准和规范

复合材料的标准和规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材料的研究也逐渐日益重要。

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以其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建筑等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科技的重要材料之一。

然而,复合材料的应用并非没有障碍,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复合材料行业标准和规范的不完善,这也成为阻碍复合材料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本文将从标准和规范两个方面探讨复合材料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一、复合材料标准的现状复合材料的标准是指用于指导和规范复合材料生产、加工、应用和监督的技术要求、验收标准和试验方法等文件。

一个完善的标准体系可以提升复合材料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保证产品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促进复合材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目前国内的复合材料标准体系仍然较为薄弱。

首先,标准化程度不够高。

尽管我国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针对复合材料行业的标准文件,但其数量和完善程度都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关于非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标准,我国目前发布了17个标准,而美国的对应标准资源则多达400余项。

其次,标准适用范围和水平不够广泛。

现有标准大多集中在轻型材料、碳纤维材料等方面,而对于复合材料的其他领域如高温材料、传感材料等,标准制定较少。

此外,标准也较为单一化,很少涉及到融合不同材料的新型复合材料制备。

第三,标准的地方性和习惯性强。

我国复合材料的国情、材料、工艺和市场与欧美有很大差异,因此制定标准时也应该顾及国内特点,不盲目追求国际标准。

此外,标准应充分考虑各工艺环节使用习惯,不断优化和改进标准,更好地指导复合材料的生产与应用。

二、复合材料规范的现状复合材料的规范是指用于约束复合材料行业生产、加工、检测、质量保障、环保等环节的技术规定、标准要求和操作指导等文件。

复合材料规范的制定,可以规范复合材料行业的运作,降低行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复合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复合材料的规范体系相对较为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安全生产规范。

中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在总结我国林业生物质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工作提出发展对策及建议。

林业生物质材料是以灌木、草本植物以及林业剩余物、废弃木材、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剩余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新材料,如秸秆复合材料、生物质塑料复合材料、软木及其制品、柳编制品、生物质基胶黏剂等。

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工作,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推动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中国林业生物质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1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我国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的年产量为30万m3,居世界第二,现有在运转的生产线6条,每条生产线年产量大约为5万m3。

除现有生产线外,还有5条在建生产线和10余条计划待建。

在建生产线中,除2条采用国外进口生产线外,其他均采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秸秆板国产化生产线。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企业技术创新,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产品被消费者接受,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1.2生物质塑料复合材料生物质基塑料复合材料是以木材、竹材、花生壳、稻壳、农作物秸秆等剩余物及废弃塑料为主要原料,经熔融复合,采用挤出、注塑或模压等成型工艺而制备,包括木塑复合材料、竹塑复合材料和秸塑复合材料等。

根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木塑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统计,2014年我国生物质塑料复合材料产量达150万t,为世界第一;现有生产企业约400家。

1.3软木及其制品软木即栓皮栎树皮,可生产软木塞、软木地板、软木墙板、软木纸等多种产品。

我国软木原料主要产自秦巴山地,年产量约为5万t。

目前国内软木生产企业有100多家,80%以上为小企业。

根据《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159的数据,2014年我国软木及其制品出口数量0.62万t,出口额为0.2亿美元;进口数量0.84万t,进口额为0.41亿美元。

1.4柳编制品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柳编基地,柳编制品产区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黑龙江等省。

C06.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C06.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C06.金属基复合材料分会主席:武高辉、耿林、张荻、马朝利、曲选辉、马宗义、崔岩、白书欣C06-01(Invited)金属基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与稳定化设计武高辉哈尔滨工业大学150001精密仪器、惯性技术领域中,材料的尺寸稳定性是仪器、仪表精度的基本保障。

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比模量、比Be更高的抗微小变形的能力和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并可进行热膨胀系数设计以便和其他材料匹配,成为惯性仪表构件的理想材料。

通过对铝合金尺寸不稳定的机理研究,确定了铝基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设计要素,从成分优化、组织稳定、相稳定、应力稳定等角度分析了铝基复合材料的尺寸稳定性原理;并提出了一种冷热循环条件下材料尺寸稳定性评价方法的设计思想、实验准则、评价指标及其可靠性原理,并分析了该方法在惯性仪表材料及其稳定化工艺评价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词:金属基复合材料;惯性仪表;尺寸稳定性C06-02(Invited)金属基复合材料检验方法与标准体系现状朱宇宏1,2,3,王燕1,2,3,姚强1,2,3,路通1,2,3,王琼1,2,31. 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2. 全国工程材料标准化工作组3. 国家工程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树脂基复合材料这三大类复合材料中,树脂基复合材料已形成了集科研、设计、试制、生产、检测、应用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标准化工作起步相对比较早,进展也比较快。

相比树脂基复合材料,我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才刚刚起步。

本文将深入剖析我国金属基复合材料标准现状,对现有金属基复合材料标准、规范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金属基复合材料标准体系框架设想,介绍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进展,给出我国急需制定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相关标准的内容和方向。

研究表明:相比树脂基复合材料而言,我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检验方法及标准严重缺失。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理化性能的测试方法至今没有相应标准。

目前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大多数都是采用金属材料的相应测试方法,这往往不能正确反映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真实性能。

新材料行业背景与发展现状及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建设建议

新材料行业背景与发展现状及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建设建议

新材料行业背景与发展现状及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建设建议标题:探索新材料行业的背景与发展现状一、引言新材料行业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新材料的出现,许多传统材料和产品都得到了更新和改善,从而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新材料行业的背景与发展现状入手,深入探讨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提出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新材料行业的迅猛发展给相关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通过对新材料行业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

二、新材料行业的背景与发展现状1. 新材料的定义和分类新材料是指利用先进的材料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在一定条件下或经过特殊处理后,具有新的结构、性能及用途的一类材料。

根据其材料类型和应用领域的不同,新材料可以分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2. 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新材料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高性能、高功能、高可靠性、低能耗、低污染为目标的新材料研发;- 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 新材料在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 新材料产业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术壁垒、市场竞争、产业标准不足等。

但与此新材料产业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国际合作等。

三、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建设建议在新材料行业的发展中,标准化建设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新材料产业标准研究,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提升整体产业水平;2. 积极推动新材料产业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在全球新材料市场的话语权;3. 建立健全新材料标准化技术平台,促进标准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复合材料 耐老化 标准

复合材料 耐老化 标准

复合材料耐老化标准复合材料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然而,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老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对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制定相应的耐老化标准对于保证复合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首先,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标准应当明确规定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老化性能测试方法和指标要求。

例如,可以包括在高温、低温、紫外光、湿热等环境条件下的老化试验,以及材料的力学性能、表面性能、化学性能等方面的指标要求。

通过这些标准的制定,可以对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测,从而为材料的设计、选择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耐老化标准还应当考虑到复合材料在不同应用领域的特殊要求。

例如,航空航天领域对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要求非常严格,因为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使用,如高空高温、低温等,对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耐老化标准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需求进行细化和调整,以确保复合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

另外,耐老化标准还应当与国际标准接轨,以便于复合材料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应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复合材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往往更受市场认可。

因此,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耐老化标准,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复合材料产品的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

最后,为了保证耐老化标准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制度。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测和认证,才能确保复合材料产品的耐老化性能符合标准要求,从而保障产品质量和用户利益。

同时,监督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制度也可以促进企业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信誉度。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对于促进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

3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

J 0 i Fi Z

' 2 i


2
组合梁各层正应力为
Wi J 0 / Z i'
M M
i Z i' Ei i E J Wi 式中 M---该截面处的弯矩。 0 0 梁内剪应力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在 R 处的剪应力 r
Pcr 2 EJ F l 2 F
若 J i 2 F 其中 i ----压杆截面的最小惯性半径。则: 2E 2E cr 2 2 l i 式中 ----柔度或长细比
cr 将大于 B 当 小到一定值时, ( B 为材料的强度极限),这时 2 杆件的计算就应由材料的强度控制。即 cr ≤ B 故 E
* K1 N * / N y1 x1
K1
(5) 确定各定向层层数 各层的总厚度:
100% 10%,
* * K 2 N xy / N 1 x1
K2
100% 10%
hx : hy : hxy 1 : K1 : 2K 2 h hx hy hxy n nx n y nxy
(2)细长承压杆件 按稳定性条件设计,其稳定性条件为 P P 式中 P ---使用载荷 P ----许用载荷
2 EJ Pcr l 2
式中
E ----杆轴方向的弹性模量;
若引入临界应力 cr 的概念,则 cr
----长度系数;
J ----横截面的最小惯性矩; l ----压杆长度;
N x : N y : N xy 1 : K1 : K 2
* * * K1 N * y / N x , K 2 N xy / N x

复合材料在风机叶片中的应用及能力认可现状

复合材料在风机叶片中的应用及能力认可现状

摘要本文简述了风机叶片用复合材料中不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增强体和基体应用的发展趋势,同时总结了CNAS认可的风机叶片以及叶片中材料性能检测的认可现状。

认为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的混杂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增强体,以及聚氨酯树脂、热塑性树脂或可回收树脂等基体是未来风机叶片用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同时通过总结分析风机叶片检测实验室在认可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为后续相关实验室认可提供了关注点。

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风力发电作为一种优质的发电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电力行业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适应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风力发电非常环保,且风能蕴量巨大,因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7月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约3.9亿kW,同比增长14.3%。

随着风机单机容量的不断扩大,风机叶片的长度也要求不断增加。

风力机叶片作为风能发电机中的核心部件,其良好的设计、可靠的质量和优越的性能是保证机组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叶片在工作中要承受多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求叶片材质具有良好的强度、刚度和韧性以及抗风沙、抗冲击、耐腐蚀等性能。

目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风力机叶片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质量轻、强度高、耐久性好,已成为大型风力发电机叶片的首选材料。

1玻璃钢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俗称玻璃钢,是一种以玻璃纤维或其制品为增强体,以热固性树脂为基体,并通过一定的成型工艺复合成的材料。

玻璃钢具有成本低、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易加工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机叶片的制造。

常见的玻璃纤维分为E型和S型,E型玻璃纤维也称无碱玻璃纤维,是一种硼硅酸盐玻璃,因其良好的电气绝缘性和机械性能,被大量用于生产玻璃钢。

S型玻璃纤维是一种特制的抗拉强度极高的硅酸铝-镁玻璃纤维,它的模量比E型玻璃纤维材料高出了18%;它的纤维拉伸强度为4600MPa,比E型玻璃纤维的3450MPa 增加了33%。

复合材料检测和试验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复合材料检测和试验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2.在材料选择及性能测试方面的应用
要想获得理想的复合材料结构, 必须对材料进行科学、严格、经济地选择。为了减少材料的预选项目, 首先评定了复合材料的湿热性能。复合材料在一般湿热环境中, 由于吸湿引起的增塑作用, 使其高温力学性能下降。以国内开展的648/BF.MEA环氧树脂体系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湿热试验为例,当其吸湿量达到约0.8%时,在125℃,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保持率为69.5%。。由此可见, 湿热老化对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影响及湿热试验对复合材料的重要性。同时, 还需要注意到材料的工艺性考核及冲击疲劳强度。为了快速有效地控制复合材料的质量,要对预浸料及层压板的性能进行一系列的测试试验, 并制订一套完整的试验标准。其测试试验目的如下:
3.在评定复合材料构件质量中的应用
对复合材料构件来说, 当确定了结构设计、工艺制造方案后, 必须对构件的制造过程实行监测, 另外, 对最终零件除进行常规检查测定外, 还要应用无损检测的方法探测其内部缺陷以评定最终产品质量。随炉试板亦称工艺检验试板。它是采用与其所代表的零件相同的材料、制造方法、工作环境条件、固化工艺并随零件同炉或罐固化的试样。通过对试样进行各项性能试验来评价零件的加工质量与设计标准的符合性。
超声检测 超声检测技术是应用声波能量的衰减来探测和判定内部缺陷。它有两种检测方法, 即穿透法和脉冲反射法。在超声检测中, 一般采用三种记录与显示方法, 目前一般用C扫描法。C扫描是在记录纸上以平面视图的方式显示缺陷的影响。超声技术一般用于探测疏松、层间夹杂、分层、紧固件孔缺陷等, 并可进行定量评定, 因此, 它的应用较广泛。
具有可设计性。所以,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不同于常规的金属结构设计, 而是一种包含了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在内的复合性的设计。复合材料制件的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是在同时交错进行,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 要进行不同铺层方向层压板的机械性能试验。虽然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比金属结构设计复杂得多, 但是, 它具有结构优化怜计的性能。因此, 可以采用大量的试验来保证结沟优化设计的实施, 从而为设计人员提供宽广的活动范围, 可以设计出结构效率更高的构件。

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

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

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基础资源则是建筑材料,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以及用户的居住体验。

目前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更加偏向于高能耗材料,会直接加剧建筑能耗,对建筑周围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和谐生态环境的建设。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应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降低建筑工程资源能耗的同时,保证建筑周围环境的和谐稳定性,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节能环保创新策略一、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简要概述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无污染、低消耗的建筑材料被统称为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原材料的能源消耗相对较低,将相关资源应用到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人们产生的危害相对较小,就是所谓的节能环保建筑材料。

在传统的建筑材料当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具有放射性以及辐射的污染源,相关物质的存在均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更多的是新型科技应用的体现,将降低能耗作为基础,对人体与周边环境进行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出现与广泛应用,能够切实满足人们对节能环保的需求,还能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相比较而言,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属于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更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外在体现。

相比较而言,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属于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既能够体现出先进的技术性,也是人们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应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水平以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等方面均具有现实意义,为人们节能环保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1.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1.膜材料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膜材料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膜材料属于一种十分重要的原材料,其存在的作用得到重要凸显,主要应用于现代工业节能需求方面,既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在可持续战略发展中属于重要组成部分。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高性能、轻质、高强度的材料,已经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体育器材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对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本文将总结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期为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在文章的结构上,本文首先将对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进行阐述,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回顾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体育器材等。

文章还将关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如成本、性能优化、环保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文章将展望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前景,探讨其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创新点。

通过对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二、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层压复合材料到高性能、多功能复合材料的演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和进展。

树脂体系的创新:树脂作为复合材料的基体,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

传统的树脂体系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虽然在很多领域有广泛应用,但随着性能要求的提升,新型树脂体系如聚酰亚胺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等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新型树脂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更低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以及更好的机械性能,为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增强材料的多样化:增强材料是复合材料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性能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功能特性。

材料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

材料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性能综合实验》实验报告刘洁学号:0926000309实验一聚合物复合材料共混实验实验1.1 聚合物复合材料共混实验一、实验目的:1. 利用混炼设备完成不同聚合物材料的共混改性;2. 掌握积木式平行混炼型双螺杆挤出机以及转矩流变仪的基本结构组成;3. 熟悉工艺参数对聚合物共混的影响;4. 了解积木式平行混炼型双螺杆常用的组合形式;5. 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求。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1. 实验设备:平行双螺杆挤出机组、转矩流变仪、鼓风干燥箱、加料勺、台秤和天平。

2. 实验材料:由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分子中不饱和双键经过加氢获得的热塑性弹性体SEBS、白油、聚丙烯(PP)、抗氧剂1010等。

三、实验步骤:【双螺杆挤出机实验操作步骤】:1. 预混合:将SEBS和白油按质量比1:1混合,均匀混合后放置24小时以上,使SEBS在白油中充分溶胀,得到O-SEBS;将O-SEBS、PP、抗氧化剂1010等按比例依次称取,放入高速混合机混合均匀、备用。

2. 开机前检查:开机前检查齿轮箱上油标,看齿轮油是否充足。

检查冷却水水位。

在冷却槽中放入充足的冷却水。

3. 平行双螺杆挤出机造粒机组开机前设置:打开电源,设定螺杆不同区域的温度。

SEBS/PP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螺杆温度范围为175~200°C。

打开“水泵开关”,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20~30min 后开机。

将混好的料放入料斗。

4. 开机:旋转“油泵开关”确认油泵正常工作,油压(0.1~0.2MPa);启动切粒机开关,启动吹干机;按下“主机开关”,然后按“喂料启动”。

一般足迹刚启动主机转数在150~200r/min。

右旋“主机给定”至3-4左右,接着旋转“喂料给定”,数值不宜太大。

同时观察主机电流表,电流控制在20A左右。

5. 出料:观察物料从口模挤出,并伴有挤出胀大效应。

待出料稳定后,将聚合物物料从冷却水中拉出,速度适中。

管道修复补强用复合材料现场检测及评价指标体系

管道修复补强用复合材料现场检测及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严 重威 胁管 道 的安 全运行 美 国运输 部专 门在
于 目前 国 内 尚未 开 展 复合 材 料 修 复 补 强 技 术 的检
测 、评 价方法 研究 .因此 建立 一种简单 易行 的管 道
修 复补 强用纤 维复合 材料 现场 应用效 果 的检验 及评 价 指标 体系 .以便 管道 管理者 对不 同产 品性能 和 管 道缺 陷修复 点进行 较为 准确 的检测 与评价
1 复 合 修 复 材 料 检 测 评 价 体 系 的 建 立
其安全 条例 中明确规定 .当管道运 行压 力超 过其指
定最 小屈 服 强度 的 4 0% 时 .必 须对 管 道 缺 陷及各 类损 伤采 用合适 的方 法进行 修复…
管道修 复补 强系统 检测及 评价 指标 体系 的建 立
纤维 复合材 料修 复补 强技术 是 2 0世纪 9 0年代
5 7
表 1 复 合 修 复 补 强 系统 检 测 评 价 指 标体 系

评 价 指 标
评 价 主体

告( 等) ( P 一 )
— —
( 1 )
级 指 标
二级 指 标 厚度 ( 现场 )
式中
D —— 管 道外 径 : 管 道最小 屈服 强度 : E —— 管道 弹性模 量 ;
评 价 体 系 ,其评 价结 果可 以作 为管道 管理 者优 选现 有修 复补 强材料及 产 品的依据 。 关键 词 :油 气管道 ;修 复补 强技 术 ;检 测评 价 ;纤维复 合材料
d o i : l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2 2 0 6 . 2 0 1 3 . 0 6 . 0 1 6

我国航空材料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思路

我国航空材料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思路

我国航空材料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思路航空材料的特点由于航空产品具备高科技密集、系统庞大复杂、使用条件恶劣多变,要求长寿命、高可靠性和品种多、批量小等特点,从而使航空材料也相应地具有一系列特点:(1)种类、品种、规格多。

航空材料按用途分有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及工艺与辅助材料三大类:按化学成分分有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

各类材料又涉及众多的牌号、品种与规格。

(2)高的比强度(σb/ρ)和高的比刚度(E/ρ)是航空结构材料的重要特点。

减轻结构重量既可增加飞机、直升机的运载能力,提高机动性,加大航程,又可减少燃油消耗。

因此,高强度铝合金、钛合金以及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3)高温合金是航空材料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燃气涡轮(包括涡轮喷气、涡轮风扇、涡轮螺旋桨、涡轮轴)发动机是现代飞机、直升机的主要动力装置,而各类高温合金则是制造现代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关键材料。

随着发动机推重比(或功重比)的提高,涡轮前温度也随之升高,对材料的耐温要求也愈来愈高。

(4)质量要求高。

由于飞机、直升机是一种载人反复运行的产品,在规定的使用寿命期内,对使用可靠性、安全性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为此对航空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5)抗疲劳性能是航空材料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大量的事实说明,在飞机、发动机所发生的失效事件中,约80%以上是各种形式的疲劳损伤所引起。

航空材料的抗疲劳性能是关系到航空产品使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

(6)成本高、价格贵。

由于航空产品品种多样而批量小,相应地航空材料的牌号品种也多,批量也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同时质量要求又高,从而导致材料的成本高,价格贵。

材料费用在航空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

如何降低其价格是航空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我国航空材料的发展现状中国航空产业经历了从修理、引进、仿制到改进、改型和自行设计研制的发展历程。

用以制造航空产品的材料也经历了引进、仿制、改进、改型和自行研制的发展历程。

HB 7618修订稿

HB 7618修订稿

2 单层级材料许用值
原标准对材料体系力学性能的表征内容包括单层力学性能和韧性性能两部分,其中单层力学性能包括纵向(0o)和横向(90o)拉伸与压缩强度与弹性模量、纵横剪切强度与弹性模量、主泊松比及层间剪切强度(实际上是短梁强度)。修订稿中将单层力学性能改为单层级材料许用值,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与原标准的单层力学性能相同,但取消了层间剪切强度。在MIL-HDBK-17F中明确指出:“遗憾的是,过去通常应用此试验(且某些人仍在应用)来建立用于结构设计准则的设计许用值。然而,由于V形缺口梁方法的应用,使得用短梁强度试验测定剪切性能成为过时的方法。目前短梁强度试验应仅用于定性测试,例如材料工艺的研发和控制。”在ASTM标准中也指出:“大多数情况下,因为试样内部应力的复杂性和破坏模式的多样性,通常不可能将短梁强度作为一种材料性能。”并说明“本试验方法测量的短梁强度可以用于质量控制和工艺规范的目的。如果破坏模式完全相同,也可以用于复合材料的比较试验。”因此不能列为表征内容。过去多把弯曲强度和模量也当作表征的内容,但在MIL-HDBK-17中从来没有把它们列为表征内容,在原标准中也是这样处理的。MIL-HDBK-17F中明确指出:“还没有推荐用于测定复合材料层压板弯曲性能的试验方法。即使存在经批准的弯曲试验方法,但对于结果的有效性仍存在着某些争议。在航宇工业中,弯曲试验主要是用于质量控制。”ASTM标准中指出:它“对质量控制和工艺规范特别有用。”同时指出:“弯曲性能随试样厚度、温度、大气环境条件以及给定的应变率不同而改变。”即使对于质量控制和工艺规范,MIL-HDBK-17F也指出“在早期复合材料生产过程中,大多数用户要求做0?弯曲强度与模量及短梁剪切强度试验。但是,近年来许多制造方已将这些试验改为要求取自生产部件指定区域试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单层厚度、纤维体积含量、空隙含量和铺层数。”

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

新材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国家面向未来确定的战略必争领域之一。

新材料产业链中,上游为金属原料、合金、化学纤维、陶瓷、塑料、生物基、树脂、石墨等原材料;中游为新材料制造,主要包括石墨烯材料、超导材料、3D打印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以及液态金属等;下游为应用领域,前沿新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新能源、医疗、航天航空等领域。

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发展现状全球新材料产业政策频出。

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再工业化”战略,将制造业作为回归实体经济、抢占新一轮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材料作为制造业基石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

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瞄准新材料产业发展,先后制订了系列专项战略或规划,此外,主要发达国家针对新材料重点领域,如高温合金、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稀土新材料、石墨烯等,还出台了专项政策。

区域化发展特色鲜明。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国已经形成了相对鲜明的发展特色,发展也各有侧重点。

总体上,以美国、欧洲和日本占据领先地位,聚集了一批在经济实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新材料龙头企业。

韩国、俄罗斯和我国在新材料某些特定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位于第二梯队。

第三梯队为巴西、印度等国家,目前处于奋力追赶的状态。

表1 发达国家或地区新材料相关战略规划及方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张。

随着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和制造业不断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推进,新材料的产品、技术、模式不断更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产业需求侧及供给侧政策双重作用下,全球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22年全球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约3.8万亿美元,2016-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5%。

复合材料损伤研究现状

复合材料损伤研究现状

复合材料损伤研究现状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其具有比强度、比模量高等优点,使其在众多领域都具有潜在的应用可能性。

然而复合材料是由纤维、基体、界面等组成,其细观构造是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而且是不均匀和多向异性的,这使其结构内部的损伤与普通材料结构不同,在结构表面可能完全看不出损伤迹象,甚至用X 光和超声分层扫描也探测不到。

现有的各种无损检测方法很难对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进行准确的探测与损伤程度评估,更无法对使用中的复合材料结构实现在线实时监测。

将智能传感器敏感网络埋入复合材料内部,并配合适当的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构成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系统,从而实现对复合材料内部状态的在线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确定材料结构内部损伤的位置和程度,监视损伤区域的扩展,从而为材料结构的损伤检测、维修及自我修复提供准确信息,避免因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而带来巨大的损失。

由于智能复合材料内部传感网络信号具有高度非线形、大数量、并行等特点,故使用传统的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往往十分耗时、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

而现代模式识别方法(包括人工神经网络)、小波分析技术、时间有限元模型理论以及光时域反射计检测技术等就成为实现实时、在线、智能化处理分布式信号的理想工具。

结构损伤诊断,即对结构进行检测与评估,确定结构是否有损伤存在,进而判别结构损伤的程度和方位,一级结构目前的状况、使用功能和结构损伤的变化趋势等。

结构损伤诊断是近4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是一门适应工程实际需要而形成的交叉学科。

结构损伤诊断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机械故障诊断问题开始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

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成立了机械故障预防小组(MFPG),英国成立了机器保健中心(MHMC),这些机构专门从事故障机理、检测、诊断和预报的技术研究,以及可靠性分析及耐久性评价,至此大型旋转机械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故障诊断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商业化得计算机辅助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如美国SCIENTIFIC公司的PM系统、我国研制的大型旋转机械计算机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等。

3D板的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综述

3D板的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综述
2 5 结 构 整 体 抗 震 性 能研 究 .
备注( mm)
l 2 3

自重 轴 向荷载 允 许 值 横 向荷载 允 许 值
热阻 R
k/ N




1 0 0 5 5 .7
未抹灰或 喷射混凝土
在各种结构模 型动力试验 中 , 模拟地震振 动台试验是 一
推 广 应 用 中存 在 的 问题 , 给 出意 见 建 议 。 并
【 关键词 】 3 D板 ; 结构性 能; 工程应 用
【 中图分类号 】 T 59 U 9
【 文献标识码】 A
的 极 限荷 载 为 117k / 开裂 荷 载 为 8 8k / 而 后 者 的 8 N m, 4 N m,
应 剧 烈 。 因 此 , 一 些 活 跃 地 震 带 上 , 可 能 遭 遇 周 期 很 小 在 有
4 结束语
综 合 以 上研 究成 果 , 以归 纳 出以 下 结 论 及 建议 。 可
的地震 , 在采用该结构体系时应特别处理并采取相应措施 。
() 1 试验研究 表明 ,D板在各种受力状态 下都具有较高 3
般 为 极 限荷 载 的 4 % ~ 9 , 明在 轴 心 受 压 下 ,C P板 4 7% 说 PS
在开裂后仍具 备一定 的变形 能力 , 具有 较好 的延性 。此 外 , 文献[ ] 1 给出的半 经验公式 , 很好 地契合试验 数据 和有 限元 分析结 果 , 以用作参考借 鉴。 可
l 3 D板 的结构
3 D板 是 由两 面 钢 丝 网 ( 钢 筋 网 ) 或 中间 填 入 阻燃 型 聚 苯
极限荷载为 9 5k / 开裂荷载为 5 8k / 8 N m, 8 N m。 由此可见 , 长 细比对板 的极 限荷载及开裂荷载影 响较 大 , 设计 时选 择合理

qmae-j037复合材料标准

qmae-j037复合材料标准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形态、性质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

它们的性能是由其他材料难以实现的。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复合材料具有多种优异性能,其在使用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规范,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下面就复合材料标准进行详细探讨。

一、背景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其应用范围日渐扩大,而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满足一定的性能要求。

而标准化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制定复合材料标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促进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二、国内外标准现状1.国内标准我国的复合材料标准体系相对完善,包括了复合材料的分类、性能测试方法、产品规范等多个方面。

比如GB/T1447-2005《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 1446-2005《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冲击性能试验方法》等标准。

2.国外标准国外对于复合材料标准的制定也有一定的规范。

在美国,ASTM、SAE 等标准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复合材料标准,涵盖了材料、测试方法、产品设计等多个方面。

三、标准的重要性1.保证产品质量复合材料在制造过程中往往需要符合一定的性能要求,采用相关的标准可以有效地保证产品的质量,避免因材料不合格而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

2.促进贸易交流标准化不仅有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也为国外企业进入本国市场创造了更加公平和有利的条件。

3.降低生产成本依据标准进行生产可以规范企业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

并且根据标准生产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市场前景更好。

四、标准化的作用1.明确了产品的技术、质量和安全要求。

2.有利于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提升,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3.有利于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4.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五、标准制定的问题1.缺乏行业统一标准目前,我国复合材料标准仍存在一定的分散性,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标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更新幅度较小目前很多复合材料标准都是10年以上的老标准,跟不上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复合材料实验讲义

复合材料实验讲义

实验1 环氧树脂的环氧值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分析环氧树脂环氧值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环氧值E 定义为100g 环氧树脂中环氧基团物质的量(摩尔数)。

基于0.1mol 高氯酸标准滴定液与溴化四乙铵作用所生成的初生态溴化氢同环氧基的反应。

使用结晶紫作指示剂,或对于深色产物使用电位滴定法测定终点。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Br NClO H C HClO NBr H C +→+44524452 OH Br CH CH 2HBr +CH 2CH一旦高氯酸过量则HBr 就过量。

由空白实验与试样所耗高氯酸的差值计算样品的环氧值。

该方法的缺点是不适用于含氮元素的环氧树脂。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分析天平、滴定管等及必要的分析纯化学试剂。

四、实验步骤1、 取100ml 冰乙酸与0.1g 结晶紫溶解后作为滴定指示剂。

2、 取8.5ml 70%高氯酸水溶液加入1000ml 的容量瓶中,在加入 300ml 冰乙酸,摇匀后再加20ml 乙酸酐,最后以冰乙酸冲稀到刻度。

3、 标定高氯酸溶液。

称m 克邻苯二甲酸氢钾(分子质量204.22),用冰乙酸溶解,再用V 毫升高氯酸溶液滴定至显绿色终点,高氯酸浓度(单位:mol/L )为:22.2041000⨯=N V m 4、 取100g 溴化四乙铵溶于400ml 冰乙酸中,加几滴结晶紫指示剂于其中。

5、 称取环氧树脂0.5g 左右(精确至0.2mg )放入烧瓶中,加入10ml 三氯甲烷溶解,加入20ml 冰乙酸,再用移液管移10ml 溴化四乙铵溶液,立即用已标定了的高氯酸溶液滴定,由紫色变为稳定绿色为滴定终点。

记下所耗毫升数V 1和温度t 。

6、 同时并行取10ml 三氯甲烷、20ml 冰乙酸以及用移液管移10ml 溴化四乙铵溶液放入烧瓶中,立即用高氯酸滴定,同样由紫色变成稳定绿色为滴定终点。

记录所耗毫升数V 0(空白实验)。

7、 环氧值按下式计算:mN V V E 10)(01-=式中:m ——环氧树脂质量g; N ——高氯酸标准溶液浓度mol/L ;V 1、V 0——试样和空白试验所耗高氯酸体积ml ;8、 注意所用环氧树脂应不含氮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二)国外标准现状
由于对复合材料的特性和破坏机理认识很少,当时这些标准的制 订主要参照相应的金属力学性能标准。在迄今为止的30多年里,对复 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方法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特别是复合材 料与金属的破坏机理完全不同,同时复合材料飞机构件的使用经验还 发现,湿热影响和冲击损伤对复合材料性能表征有着重要的意义,因 此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标准在这30多年里已经多次修订和增添。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
(三) 标准体系及现状
杨胜春 2015-06-25
(一)标准化组织和标准体系 (二)国外标准现状 (三)国内标准现状 (四)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
(一)标准化组织和标准体系
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3 国家标准 4 美国试验和材料协会(ASTM) 5 其他标准
(b)
(二)国外标准现状
目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ASTM标准大部分是在本世纪初 制订和增添的,其余的也基本上是上世纪末期制订和修订的。表 中所示为ASTM D 30委员会制订的所有有关复合材料的标准及其制 订和重新审查的时间(前面是制订年代,括号内为重新审查的年 代),这些标准适用于纤维弹性模量超过20GPa的复合材料体系。 应该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先进复合材料供应商协会(SACMA) 制订了很多测试标准,但在1994年后该协会已不再对这些标准进 行修订和更新。
14 碳纤维热氧化阻抗的标准试验方法
编号
D 3878 D 4762 D 6507 E 1309 E 1434 E 1471
C 613 D 3529 D 3530 D 3531 D 3532 D 3800 D 4018 D 4102
颁布时间
2007 2004 2000(2005) 2000(2005) 2000(2006) 1992(2004)
45 评定民用工程结构应用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材料性能特征值的标准方法 层间性能试验标准
46 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厚度方向面内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标准试验方法
47 单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I 型层间断裂韧性标准试验方法
48 单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I 型疲劳分层扩展起始的标准试验方法
D 5379
2005
23 增强塑料面内剪切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D 3846
2008
24 用 V 形轨道剪切方法测试复合材料剪切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D 7078
2005
2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层压板短梁强度标准试验方法
D 2344 2000(2006)
26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D 7264
1.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所有欧洲国家,强制性标准; 与ISO相似,协调有关复合材料测试标准的起草和验
证试验,其目的是发展规范和标准; 拥有所有纤维(规范和测试)的工作组,其中两个
组负责复合材料,分别侧重于复合材料测试方法和 部件产品。 标准号:EN XXX
1.3 国家标准
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全世界范围内拥有超过160个成员国 复合材料标准主要由第61技术委员会(塑料制品)的第13分会
(复合材料)所辖的6个工作组负责(TC61/SC13/WG16、WG14、 WG20等) 一系列试验标准——玻璃纤维及其二代产品(网状材料、编织 材料、机织材料等) 一套关于碳纤维的试验标准 薄板测试的标准方法于1997~2000年发布,其内容涵盖了所有 满足标准化要求的纤维和基体。 标准号:ISO XXX
(三)国内标准现状
我国的标准制订工作没有按行业进行定期审查和更新的制度保证, 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这方面研究,在随后的20多年里只有 少量标准参照更新后的ASTM标准和其他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制订,目 前被广泛使用的标准大部分只相当于国外1970年代的水平。应该指 出的是从1995年后该项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D 5467 1997(2004)
20 由45层压板拉伸确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面内剪切响应的标准试验方法 D 3518 1994(2007)
21 由轨道剪切方法确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面内剪切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D 4255 2001(2007)
22 由 V 型缺口梁方法确定复合材料剪切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三)国内标准现状
我国自1960年代末期开始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1974年开 始用于飞机结构。同样由于设计的需求,在1980年代初期开始提出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要求,并制订了首批测试标准。当时虽然也 开 展 了 一 些 标 准 试 验 方 法 的 研 究 , 但 基 本 上 是 对 当 时 的 ASTM 标 准 (主要是1970年代的标准)的消化理解和国产化(主要是将度量衡 单位由英制转换为公制和内容的简化),因此制订的标准基本上与 1970年代末的ASTM标准相当。
2005 2001(2007)
2011 2007 2004(2010) 2000 2007(2012) 2011a 2005 2011e1 2000 1999(2005) 1999(2005) 2001(2007) 2002(2007) 2002(2007) 2006 2006 2007 2007
(三)国内标准现状
31 环向缠绕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圆筒横向压缩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D 5449 1993(2006)
32 环向缠绕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圆筒横向拉伸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D 5450 1993(2000)
(二)国外标准现状
33 对纺织复合材料进行试验的标准指南
与结构有关的试验方法
3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层压板开孔拉伸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3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层压板开孔压缩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36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层压板充填孔拉伸和压缩试验的标准方法
37 测量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对集中准静态压痕力损伤阻抗的标准试验方法
38 测量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对落锤冲击事件的损伤阻抗的标准试验方法
39 含损伤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板压缩剩余强度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52 结构用夹层结构芯材吸湿的标准试验方法
53 夹层芯材剪切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54 结构用夹层结构标准术语
55 夹层结构面内拉伸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56 蜂窝芯材分层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57 夹层结构侧向压缩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58 夹层结构面内压缩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59 测量夹层芯子厚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60 夹层结构弯曲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1.4 美国试验和材料协会(ASTM)
D 20委员会——塑料(D20.10分会—力学性能); D 14委员会——胶黏剂; D 30委员会——复合材料及其夹层结构; 标准号: ASTM D XXX:塑料、复合材料、胶黏剂
ASTM C XXX:夹层结构
1.5 其他标准
先进材料供应商协会(SCAMA)
国内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标准可以分别从国家标准(GB体 系)、国家军用标准(GJB体系)和航空工业行业标准(HB体系)中 发现适用的标准,其中航空工业标准肯定适用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 料,而对国家标准则需具体分析,有的只适用于增强塑料,但因标 准的适用范围为纤维增强塑料,有可能被用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而引起混乱。
(b)
(二)国外标准现状
序号 1 复合材料标准术语
标准名称 有关编辑和资源的标准
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试验标准指南
3 复合材料的纤维增强体取向编码标准
4 数据库中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识别符标准指南
5 数据库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记录的标准指南
6 计算机用材料性能数据库中纤维、填料和芯材识别符标准指南 组分和前驱体性能试验方法
49 测量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曲梁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50 单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I-II 型混合层间断裂韧性标准试验方法
D 6856
2003
D 5766
2011
D 6484
2010
D 6742
2012
D 6264
2012
D 7136
2012
D 7137
2012
D 5961
2013
D 7248
69 蜂窝夹层芯材静态能量吸收的标准试验方法
70 蜂窝芯材中水迁移的标准试验方法
C 271 C 272 C 273 C 274 C 297 C 363 C 364 C 365 C 366 C 393 C 394 C 480 C 481 D 6416 D 6772 D 6790 D 7249 D 7250 D 7336 F 1645
1997(2008) 1997(2008) 1997(2008) 1999(2004) 1999(2004) 1999(2004) 1999(2004) 1982(2004)
(二)国外标准现状
单层和层压板试验方法 15 带试件准备工艺指导的平复合材料板件准备的标准指南
D 5687 1995(2007)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 “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 国家标准编号
强制性标准:GB 推荐性标准:GB/T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国家标准
英国标准机构(BSI) PRM/42:增强纤维和复合材料试验方法; PRM/21/-/3:塑料—力学性能
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 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ASTM) 德国标准化组织(DIN) 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 意大利国家标准(UNI) 日本工业标准(JIS)
特定纤维增强层压板试验标准 标准编号:SRM XX
欧洲宇航标准
(AECMA—欧洲宇航结构与材料贸易联盟协会)
企业标准
航空标准:HB 建材部标准:JC 空客公司(AIRBUS)标准:AI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