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刹车距离模型(数学建模)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刹车距离 数学建模

刹车距离 数学建模

刹车距离数学建模刹车距离是指车辆从发现需要停车的信号或情况到完全停下来所需的距离。

在驾驶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道路情况和车速合理判断刹车距离,以确保安全停车。

本文将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出发,探讨影响刹车距离的因素,并介绍一种常用的数学模型来计算刹车距离。

刹车距离受到车速的影响,一般来说,车速越高,刹车距离就会越长。

这是因为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具有更大的动能,需要更长的距离来消耗这部分能量,才能停下来。

因此,在高速行驶时,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刹车准备,以避免刹车距离过长导致事故发生。

刹车距离还受到刹车系统的性能和状态的影响。

刹车系统包括刹车片、刹车盘、刹车液等部件,它们的磨损程度和工作状态会直接影响刹车的效果。

如果刹车片磨损严重或刹车盘存在问题,会导致刹车距离增加。

因此,定期检查和维护刹车系统是确保刹车距离符合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

刹车距离还与路面情况和天气条件有关。

在湿滑或结冰的路面上刹车,由于附着力减小,刹车距离会明显增加。

此时,驾驶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刹车力度,以减少刹车距离。

针对刹车距离的计算,数学建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常用的刹车距离计算模型是基于物理学中的运动学原理建立的。

根据运动学原理,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与刹车加速度的倒数成正比。

具体来说,刹车距离可以表示为刹车时间乘以车速的一半,即:刹车距离 = 时间× 速度 / 2。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刹车距离,需要考虑到刹车系统的响应时间。

刹车系统的响应时间是指从踩下刹车踏板到刹车系统开始工作的时间间隔。

在这段时间内,车辆仍然以原有的速度行驶,因此需要额外的距离来消耗动能。

因此,最终的刹车距离计算公式应为:刹车距离 = 响应时间× 速度 + 时间× 速度 / 2。

需要注意的是,刹车距离的计算模型只是一个理论模型,实际情况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驾驶中,驾驶员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车辆性能、道路条件和天气因素,合理判断刹车距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安全驾驶。

汽车刹车距离模型教案解读【范本模板】

汽车刹车距离模型教案解读【范本模板】

安徽新华学院教案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数学模型授课班级: 06信管一班主讲教师:余国锋院系(部): 公共课程部安徽新华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教案(NO:1 )______数学模型________课程教案授课类型___理论课__ 授课时间 1 节授课题目:汽车刹车距离的数学模型教学目标或要求:1。

了解汽车刹车距离的背景知识;2.了解影响汽车刹车距离的因素,如何做出合理的假设;3.掌握数据拟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基本内容:美国的某些司机培训课程中的驾驶规则:正常驾驶条件下, 车速每增10英里/小时,后面与前车的距离应增一个车身的长度. 实现这个规则的简便办法是“2秒准则”:后车司机从前车经过某一标志开始默数2秒钟后到达同一标志,而不管车速如何。

判断“2秒准则”与“车身”规则是一样吗?这个规则的合理性如何,是否有更好的规则。

建立数学模型,寻求更好的驾驶规则。

重点:1.如何对模型进行合理的假设;2.根据动能守恒定律求出制动距离。

难点:如何根据历史数据求出影响制动距离的参数。

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问题分析:制订这样的规则是为了在后车急刹车情况下不致撞上前车,即要确定汽车的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显然与车速有关,先看看汽车在10英里/小时(约16km/h)的车速下2秒钟行驶多大距离.容易计算这个距离为:10英里/小时、时⨯5280英尺/英里⨯l小时/3600秒⨯2秒=29.33英尺(=8.94m),远大于一个车身的平均长度15英尺(=4.6m),所以“2秒准则”与上述规则并不一样.为判断规则的合理性,需要对刹车距离作较仔细的分析.刹车距离由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两部分组成,前者指从司机决定刹车到制动器开始起作用汽车行驶的距离,后者指从制动器开始起作用到汽车完全停止行驶的距离.反应距离由反应时间和车速决定,反应时间取决于司机个人状况(灵巧、机警、视野等)和制动系统的灵敏性(从司机脚踏刹车板到制动器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对于一般规则可以视反应时间为常数,且在这段时间内车速尚未改变.制动距离与制动器作用力(制动力)、车重、车速以及道路、气候等因素有关,制动器是一个能量耗散装置,制动力作的功被汽车动能的改变所抵消.设计制动器的一个合理原则是,最大制动力大体上与车的质量成正比,使汽车的减速度基本上是常数,这样,司机和乘客少受剧烈的冲击.至于道路、气候等因素,对于一般规则又可以看作是固定的. 为判断规则的合理性,需要对刹车距离做较仔细的分析。

数学建模汽车刹车距离

数学建模汽车刹车距离

数学建模汽车刹车距离1. 前言汽车刹车距离在车辆的安全行驶和驾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独考虑车辆的马力、制动能力和路面情况都是不够的,需要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以保证行驶的安全性。

本文通过建立模型,探究车辆刹车距离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优化车辆的行驶效率。

2. 模型的建立在考虑汽车刹车距离时,需要综合考虑车辆的制动性能、车速、路面状态等多个因素。

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了如下的数学模型。

设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车速为v,制动的加速度为a,路面的摩擦系数为μ,刹车距离为d。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a$$其中F为刹车制动力,m为车辆质量,a为制动加速度。

由于制动力与车速、制动器摩擦系数均有关系,因此可以通过以上参数进行表达。

可得到如下公式:$$F=C_{f}+C_{r}mg(v)$$式中,Cf和Cr分别为车轮前后制动器产生的制动力,g(v)为与车速有关的函数,m为车辆质量。

在刹车的过程中,系统对车辆施加一定的制动力,车速逐渐降低,直到最终停止。

设t为刹车的时间,可得如下公式:$$d=\frac{1}{2}at^{2}+\frac{1}{2}vt$$式中,第一项为制动过程加速度造成的路程,第二项为刹车前车辆的行驶路程。

将制动加速度a代入上述公式,可以得到:代入刚才的F公式,可以得到:这便是本文研究的汽车刹车距离的数学模型。

从中可以看出,刹车距离与车速、制动力、摩擦系数等参数均有关系,需要综合考虑。

3. 模型的应用和分析在上一章节中,我们得到了汽车刹车距离的数学模型。

下面将具体分析模型中的各个参数。

3.1 制动加速度制动加速度是指行驶中车辆的减速度,即刹车踏板产生的力作用在车辆质量上所产生的减速度。

制动加速度越大,车速下降的速率就越快,刹车距离也就相应越短。

反之,制动加速度越小,刹车距离就越长。

3.2 车速3.3 摩擦系数摩擦系数是路面与轮胎之间的摩擦力系数。

摩擦系数越大,所产生的摩擦力也就越大,车辆制动效果就越好,刹车距离就相应更短。

数学建模课件汽车刹车距离模型

数学建模课件汽车刹车距离模型

0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的贡献与局限性
贡献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汽车刹车距离的数学模型,为预测汽车在给定条件下的刹车 距离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该模型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如车速、路面状况、 车辆类型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局限性
本研究主要关注于理想条件下的刹车距离模型,未考虑驾驶员反应时间、车辆 机械故障等实际情况。此外,模型的适用范围有限,仅适用于特定类型的车辆 和路面条件。
模型改进
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对模型进行 改进,使其更贴近实际情况。
04 模型的应用
安全行车距离的计算
总结词
安全行车距离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数学建模,可以精确地计算出 在不同条件下的安全行车距离,为驾驶员提供科学的指导,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详细描述
在计算安全行车距离时,需要考虑车速、车辆性能、驾驶员反应时间等因素。数学模型 可以建立这些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计算出在不同条件下的安全行车距离。这个模 型可以为驾驶员提供科学的指导,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车距离,提高道路交通的
预测不同路面条件下的刹车距离
总结词
不同路面条件下,车辆的刹车距离会有所不同。通过 数学建模可以预测在不同路面条件下的刹车距离,为 驾驶员提供科学的行车建议,提高道路交通的有很大的影响。在湿滑路 面、结冰路面等情况下,由于摩擦力减小,车辆的刹 车距离会明显增加。数学模型可以综合考虑路面状况 、车速、车辆性能等因素,预测在不同路面条件下的 刹车距离。这个模型可以为驾驶员提供科学的行车建 议,例如在湿滑路面上减速慢行或者保持更长的安全 距离等,从而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建议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模型,考虑更多实际因素,如驾驶员反应时间、车辆机 械故障等。同时,可以通过实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提高模型的实用 价值。

实验4:汽车刹车距离

实验4:汽车刹车距离

实验4:汽车刹车距离实验名称:汽车刹车距离模型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绘建立数学模型基本方法。

2、初步掌握线性最小二乘法实验时间:2013、10、10实验题目:教材第41页的第10题实验过程要求1、写出模型建立一般过程2、模型求解(附求解程序)3、模型结果及其分析作业上交地址:作业以WORD文件发到ftp://211.85.1.200班要求:WORD文件文件命名方式:学号+姓名+第1次作业。

例如:111113101白云鹤第1次作业否则拒收。

参考答案: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汽车行驶前方出现突发事件→紧急刹车;车速越快,刹车距离越长;刹车距离与车速之间是什么关系?(线性、⋯)刹车距离:从司机决定刹车到车完全停止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204060801001201400501001502002080100120140100150200153.5118.083.457.133.617.86.5d14012010080604020v 实验数据:车速v (km/h)与刹车距离d (m)汽车刹车距离d 与v 不是线性关系假设与建模•刹车距离d = 反应距离d 1 + 制动距离d 2•反应距离d 1与车速v 成正比:d 1= k 1v ,•刹车使用最大制动力F ,F 作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221v k v k d +=k 1~反应时间•F 使车作匀减速运动:F =maF d 2=m v 2/2ak v k d 2/1,2222==汽车刹车距离参数估计153.5118.083.457.133.617.86.5实际距离d (m)14012010080604020v (km/h)汽车刹车距离反应时间为k 1≈0.65s刹车时的减速度a =1/2k 2≈6m/s 2221v k v k d +=模型154.33116.4983.9256.6134.5617.786.26计算距离d (m)用实验数据对k 1, k 2作拟合: k 1=0.6522,k 2=0.0853。

汽车刹车问题数学模型__物联网

汽车刹车问题数学模型__物联网

模型的推广应用
在道路行驶中保持足够安全的前后车距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为此提出了不 同的方案,在国外,有“一车长度准则”,即车速每增加 10mph,前后车距应增加 一个车身的长度;还有一种方案叫做“两秒准则”,即后车司机从前车经过某一标 志开始,默数两秒之后达到同一标志,二不管车速如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上 述建立起来的刹车距离模型来衡量这些准则的安全性。 可采用相同的原理与思路得出“一车长度准则”模型, D=1.1185v.其中, D—前 后车距离(m),v—车速(m/s)。并且也可以通过分析结果得知“一车长度准则”只适 合低速的情况。 (具体分析过程从略)
-6-
k
2v
i 1 8 i 1
8
2
i
d i )2
2(v
2
i
在 Matlab 中输入执行并检验函数关系模型: (如图 1)
(图 1)
如右图:从所拟合的数 据得到: k = 0.0827; 误差: r = -0.5131 -1.7923 -2.5261 -4.2384 -4.4909 -5.2647 -5.3406 -4.7187 -4.0085 -2.6004 0.1151 3.9857 8.8589
(图 2)
-7-
综上分析: 经验公式为 d=0.75v + 0.0827v2. 由 Matlab 结合表 1 绘出该拟合函数如下:
(图 3)
模型结果分析
结合表 1 对模型经验公式进行分析: 表3
车速/km/h 刹车距离/m 模拟所得刹车 距离/m 20 6.5 6.7191 40 17.8 18.5432 60 33.6 35.4722 80 57.1 57.5062 100 83.4 84.6451 120 118.0 116.8889 140 153.5 154.2377

汽车刹车距离---数学建模

汽车刹车距离---数学建模

汽车刹车距离---数学建模桓台一中2021级31班曲庆渝辅导老师:崔禹摘要:由于本县近段时间某些司机因判断刹车距离失误而酿成交通悲剧,为使这一现象得到缓解,使交通出行更加平安,本文就通常所说的“2秒准那么〞展开讨论,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理论来估计实际问题。

〔由于“2秒法那么〞最初由北美流行而来,故以下局部数据采用美制即英制单位〕关键词:2秒准那么;刹车距离;反响距离;制动距离一、问题提出:背景:汽车驾驶员培训过程中的“2秒准那么〞是否有道理——给出合理性解释:正常驾驶条件下:车速〔在原车速根底上〕每增加16千米/小时,那么后车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就应增加一个车身长度:车身作用:后车刹车的距离与后车的车速有关,车速快,车子动能大,增加与前车的距离可以保证后车刹车的平安,不致于同前车相撞〔尾追〕。

具体操作方法:——“2秒准那么〞增加一个车长的简便方法即“2秒准那么〞——即,当前车经过某一标志时,后车司机开始计算2秒钟后也到达同一标志,不管车速如何,即可保证后车刹车时不致于撞上前车,即不至于发生“尾追〞现象。

〔此“2秒准那么〞不管车速如何都可这样操作〕2.问题:“2秒准那么〞的合理性的质疑:〔1〕“2秒准那么〞是否合理性假设汽车速度16千米/小时,计算2秒钟所行走的距离16千米/时≈4.44米/秒,故“2秒〞走过的路程为:S=4.44米/秒*2秒=8.88米而车身的平均长度为: 4.6米显然:2秒准那么走过路程8.88米>4.6米≈2个车身长度。

所以“2秒准那么〞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为此要寻求更合理的刹车距离方案: 〔2〕设计出合理的刹车距离方案二、建模机理分析与符号说明刹车机理分析:分析:刹车距离“d 〞与时间“t 〞的关系:刹车距离 = 反响距离 + 制动距离符号说明:反响距离1d = 司机决定刹车起到制动器开始起作用,这段时间汽车的行驶的距离 制动距离2d = 以制动器开始起作用到汽车完全停止时刻,这段时间内汽车所行驶的距离。

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

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

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汽车刹车距离是指车辆从刹车开始至完全停下来所需的距离。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来进行分析和求解。

数学建模的过程包括问题的分析、模型的设定、求解和结果的验证,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

1.问题分析:汽车刹车距离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车辆速度、制动力以及道路情况等。

我们需要确定这些因素与刹车距离之间的关系。

2.模型设定:通过分析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在制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与车辆速度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数学模型:F = ma其中,F是刹车力,m是车辆质量,a是刹车减速度。

刹车减速度与刹车距离d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v^2 = v0^2 - 2ad其中,v是车辆停下来时的速度,v0是车辆开始刹车时的速度。

该式子可以通过解析法或数值法求解。

3.求解:具体求解的方法取决于问题的具体情况。

如果我们已知车辆的质量、制动力和道路情况,我们可以使用该模型来计算刹车距离。

如果我们只知道车辆速度和刹车距离,我们可以反过来使用该模型来估计刹车减速度。

4.结果验证:在求解完成后,我们需要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对结果进行比对。

如果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相符,就可以认为该模型是合理和准确的。

以上是关于汽车刹车距离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

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得到准确的结果。

这有助于我们在设计道路、制订交通规则以及改善汽车制动系统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参考。

数学建模--刹车距离与车速

数学建模--刹车距离与车速

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摘要汽车司机在行驶中发现前方出现突发事件会紧急刹车,从司机决定刹车到完全停止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称为刹车距离。

刹车距离由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两部分组成。

车速越快,刹车距离越长。

在反应时间内,车做匀速运动,对反应距离与车速进行分析,确立其比例关系。

对于制动距离,刹车时使用最大制动力做的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根据动能定理,可以分析出制动距离与初速度之间的关系。

而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为刹车距离,这样就初步建立了刹车距离与车速之间的数学模型,进一步运用matlab进行系数求解和曲线模拟。

一、问题的重述汽车司机在行驶中发现前方出现突发事件会紧急刹车,从司机决定刹车到完全停止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称为刹车距离。

刹车距离由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两部分组成,前者指从司机决定刹车到制动器开始起作用这段时间内汽车所行驶的距离,反应距离由反映时间和车速决定(对固定汽车和同一类型司机,反应时间可视为常数)。

二、模型的基本假设(1)刹车时使用最大制动力F基本不变。

(2)F做的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

(3)F与车的质量m成正比。

(4)汽车牌子固定,在不变的道路、气候等条件下,由同一司机驾驶。

(5)人的反应时间为一个常数。

(6)在反应时间内车速不变。

(7)汽车的刹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

(8)反映距离与车速成正比,比例系数为反应时间。

三、符号说明F:刹车最大制动力;m:车的质量;S1:反应距离;t:反应时间;S2:制动距离;S:刹车距离;v:汽车的初速度;k1:反应距离与初速度的比例系数;k2:制动距离与初速度的比例系数。

四、问题的分析在反应时间内,车做匀速运动,对反应距离与初速度成正比关系。

对于制动距离,由于刹车时使用最大制动力做的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根据动能定理,可以分析出制动距离为初速度的二次函数。

而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为刹车距离,由于反应距离与初速度成正比关系, 制动距离为初速度的二次函数,这样就初步确定刹车距离是初速度的二次函数。

数学建模汽车刹车距离.txt

数学建模汽车刹车距离.txt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私家汽车成了普通家庭的生活必需品。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交通事故,我们将应用初等方法,揭示在公路上驾驶司机应该选择刹车的最佳时间和最佳距离。

控制车距的影响因素:汽车刹车距离有两方面: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本文从这两方面入手来研究汽车刹车距离,进而得出距离的函数模型,提车驾车建议。

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本文主要从影响汽车刹车距离的两个主要因素:司机的反应时间、汽车的车速入手。

对于影响刹车距离的其他因素如:路面类型和状况、天气状况、驾驶员的操作技巧和身体状况等都视为相同的状态。

在对于刹车过程的具体分析,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反应阶段”即匀速直线运动阶段,利用公式d1=t1v求得;第二阶段称为“制动阶段”即匀减速直线运动阶段,利用功能原理及牛顿第二定律得出:Fd2=Mv2/2;进而得出刹车的距离公式d2=+kv2。

再者从所收集得来的数据中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数据,得出k值,代入公式d=t1v+kv2得出刹车的速度与距离关系式。

进而得出刹车距离的函数模型并给驾驶者提出安全驾驶建议。

关键词:刹车距离; 动能定理; 牛顿第二定律;刹车距离;车速;一、问题的重述刹车距离由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两部分组成,前者指从司机决定刹车到制动器开始起作用汽车行驶的距离,后者指从制动器开始起作用到汽车完全停止行驶的距离。

反应距离由反应时间和车速决定,反应时间取决于司机个人状况(灵巧、机警、视野等)和制动系统的灵敏性(从司机脚踏刹车板到制动器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对于一般规则可以视反应时间为常数,且在这段时间内车速尚未改变。

制动距离与制动器作用力(制动力)、车重、车速以及道路、气候等因素有关,制动器是一个能量耗散装置,制动力作的功被汽车动能的改变所抵消.设计制动器的一个合理原则是,最大制动力大体上与车的质量成正比,使汽车的减速度基本上是常数,这样,司机和乘客少受剧烈的冲击.至于道路、气候等因素,对于一般规则又可以看作是固定的.二、问题分析问题要求建立刹车距离与车速之间的数量关系。

数学建模培训汽车刹车距离模型

数学建模培训汽车刹车距离模型

(4)
表1中第4列为计算的刹车距离,第5列是采用最大刹车距 离时的刹车时间。
由(4)还可以得到刹车时间与车速关系:
t 0.75 0.0255 v
(5)
图1 实际(*)与计算刹车距离(实线)比较 表2 修正后t 秒规则
车速(英里/小时) 0~10 0~10
0~10
t (秒)
1
2
3
Matlab程序
3.0
70
102.7 343(372) 346.25
3.6
80
117.3 464(502, (i 1,2,,7)及第2第3列数据有
7
(di 0.75vi ).vi2
k i1
7
0.0255
vi4
i 1
则刹车距离与速度关系为:
d 0.75v 0.0255 v2
1 2
mv2 , 而F
ma, 则d 2
1 2a
v2
其中a为刹车减速度, 是常数, 则
d2 kv2
(2)
则刹车距离与速度的模型为
d t1v kv2
(3)
其中t1根据经验取 0.75秒, 现利用实际数据来确定 k.
表1 车速与刹车距离(第3列括号内为最大值)
车速
车速 实际刹车 计算刹车 刹车时间
(英里/小时) (英尺/秒) 距离(英尺) 距离(英尺) (秒)
20
29.3 42(44) 43.98
1.5
30
44.0 73.5(78) 82.45
1.8
40
58.7 116(124) 131.92
2.1
50
73.3 173(186) 192.37
2.5
60
88.0 248(268) 263.82

数学建模 汽车刹车距离的探究

数学建模 汽车刹车距离的探究

一、题目汽车刹车距离二、摘要美国的某些司机培训课程中有这样的规则:正常驾驶条件下车速每增加10英里/小时,后面与前面一辆车的距离应增加一个车身的长度.又云,实现这个规则的一种简便办法是所谓“2秒准则”,即后车司机从前车经过某一标志开始默数2秒钟后到达同一标志,而不管车速如何.试判断“2秒准则”与上述规则是一样的吗,这个规则的合理性如何,是否有更好的规则.三、问题的重述制订这样的规则是为了在后车急刹车情况下不致撞上前车,即要确定汽车的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显然与车速有关,先看看汽车在10英里/小时(约16km/h)的车速下2秒钟行驶多大距离.容易计算这个距离为:10英里/小时、时 5280英尺/英里 l小时/3600秒 2秒=29.33英尺(=8.94m),远大于一个车身的平均长度15英尺(=4.6m),所以“2秒准则”与上述规则并不一样.为判断规则的合理性,需要对刹车距离作较仔细的分析.刹车距离由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两部分组成,前者指从司机决定刹车到制动器开始起作用汽车行驶的距离,后者指从制动器开始起作用到汽车完全停止行驶的距离.反应距离由反应时间和车速决定,反应时间取决于司机个人状况(灵巧、机警、视野等)和制动系统的灵敏性(从司机脚踏刹车板到制动器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对于一般规则可以视反应时间为常数,且在这段时间内车速尚未改变.制动距离与制动器作用力(制动力)、车重、车速以及道路、气候等因素有关,制动器是一个能量耗散装置,制动力作的功被汽车动能的改变所抵消.设计制动器的一个合理原则是,最大制动力大体上与车的质量成正比,使汽车的减速度基本上是常数,这样,司机和乘客少受剧烈的冲击.至于道路、气候等因素,对于一般规则又可以看作是固定的.四、模型的假设、符号约定和名词解释 根据上述分析,可作如下假设:1)刹车距离d 等于反应距离1d 与制动距离2d 之和. 2)反应距离1d 与车速v 成正比,比例系数为反应时间1t . 3)刹车时使用最大制动力F ,F 作的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且F 与车的质量m 成正比.五、模型的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的结果和检验由假设2,11d t v = (1)由假设3,在F 作用下行驶距离2d 作的功2Fd 使车速从v 变成0,动能的变化为2/2mv ,有2Fd =2/2mv ,又F m ∝, 按照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刹车时的减速度a 为常数,于是2d =2kv (2)其中k 为是比例系数,实际上1/2k a = .由假设l ,刹车距离为21d t v kv =+ (3)为了将这个模型用于实际,需要知道其中的参数1t 和k .通常有经验估计和数据拟合两种方法,这里我们采用反应时间1t 的经验估计值(按多数人平均计)0.75秒,而利用交通部门提供的一组刹车距离的实际数据(表1)来拟合k .利用表1的第2,,3列数据和“1t =0.75秒,可以得到模型(3)中k =0.06,公式为:()7217410.750.0255ii i i ii dv v k v==-==∑∑则刹车距离与速度的关系为:20.750.0255d v v =+ (4) 用Mathematica 作图如下:表1第4列是按(4)式计算的刹车距离,表1最后一列刹车时间是按最大刹车距离(第3列括号内)计算的。

ch1-§4 数学建模教学插件1.3: 初等模型:汽车刹车距离 多项式模型(已修改).

ch1-§4 数学建模教学插件1.3:  初等模型:汽车刹车距离 多项式模型(已修改).

§2.3 汽车刹车距离---多项式方法建模源自F.R.Giordano, M.D.Weir and W.P.fox: A First course in Mathematical Modeling . Brooks/cole, 2003. ————姜启源数学模型(第三版)§2.4p32一、问题:1.背景:汽车驾驶员培训过程中的“2秒准则”是否有(道理)——给出合理性解释:正常驾驶条件下:车速(在原车速基础上)每增加10英里/小时,则后车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就应增加一个车身长度:作用:后车刹车的距离与后车的车速有关,车速快,车子动能大,增加与前车的距离可以保证后车刹车的安全,不致于同前车相撞(尾追)。

具体操作办法:——“2秒准则”增加一个车长的简便办法即“2秒准则”——即,当前车经过某一标志时,后车司机开始计算“2秒种后”也到达同一标志,不管车速如何,即可保证后车刹车时不致于撞上前车,即不至于发生“尾追”现象。

(此“2秒准则”不管车速如何都可这样操作)2.问题:“2秒准则”的合理性的质疑:(1)“2秒准则”是否合理性假如汽车每小时10英里/小时,计算2秒钟所行走的距离:101052805280014.6736001⨯===英里英尺英尺英尺小时小时秒秒“2秒”走过的路程为:/14.67229.33S =⨯=英尺秒秒英尺而车身的平均长度为:15英尺(=4.6米)显然:2秒准则走过路程29.33英尺>15英尺≈2个车身长度。

车身所以“2秒准则”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为此要寻求更合理的刹车距离方案: (2)设计出合理的刹车距离方案二、建模机理分析——刹车机理刹车机理分析:分析:刹车距离“d ”与时间“t ”的关系:刹车距离 = 反应距离 + 制动距离反应距离1d = 司机决定刹车起到制动器开始起作用,这段时间汽车的行驶的距离 制动距离2d = 以制动器开始起作用到汽车完全停止时刻,这段时间内汽车所行驶的距离。

最新数学建模-汽车的刹车距离-动物的身长与体重-

最新数学建模-汽车的刹车距离-动物的身长与体重-

学科评价模型汽车刹车距离一、问题重述制定这样的规定是为了在后车急刹车情况下不致撞到前面的车,即要确定汽车的刹车距离。

刹车距离显然与车速有关,先看看汽车在10英里/小时(约16千米/小时)的车速下2秒钟下行驶多大距离。

容易计算这个距离为:10英里/小时*5280英尺/英里*1小时/3600秒*2秒=29.33英尺(=8.94米),远远大于一个车身的平均长度15英尺(=4.6米),所以“2秒准则”与上述规则并不一样。

为了判断规则的合理性,需要对刹车距离做教仔细的分析。

一方面,车速是刹车距离的主要影响因素,车速越快,刹车距离越长;另一方面,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会影响刹车距离,包括车型.车重,刹车系统的机械状况,轮胎类型和状况,路面类型和状况,天气状况,驾驶员的操作技术和身体状况等。

为了建立刹车距离与车速之间的函数关系,需要提出哪几条合理的简化假设呢?可以假设车型,轮胎类型,路面条件都相同;假设汽车没有超载;假设刹车系统的机械状况,轮胎状况,天气状况以及驾驶员状况都良好;假设汽车在平直道路上行驶,驾驶员紧急刹车,一脚把刹车踏板踩到底,汽车在刹车过程没有转方向。

这些假设都是为了使我们可以仅仅考虑车速对刹车距离的影响。

这些假设是初步的和粗糙的,在建模过程中,还可能提出新假设,或者修改原有假设。

首先,我们仔细分析刹车的过程,发现刹车经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司机意识到危险,做出刹车决定,并踩下刹车系统开始起作用,汽车在反应时间行驶的距离称为“反应距离”;反应距离有反应时间和车速决定,反应时间取决于司机个人状况(灵敏、机警等)和制动系统的灵敏性,由于很难对反应时间进行区别,因此,通常认为反应时间为常数,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车速不变。

在第二阶段,从刹车踏板被踩下,刹车系统开始起作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在制动过程“行驶”(轮胎滑动摩擦地面)的距离称为“制动距离”。

刹车距离与制动作用力、车重、车速以及路面状况等因素有关系。

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

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

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的背景和意义二、汽车刹车距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1.反应距离2.制动距离三、数学模型的建立1.反应距离模型2.制动距离模型四、数学模型的应用1.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2.为道路交通管理提供参考五、结论:总结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正文一、引言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对于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减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汽车刹车距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出发,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汽车刹车距离问题,并探讨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二、汽车刹车距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1.反应距离:反应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前方出现突发情况到采取刹车措施所需的距离。

反应距离受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视力、驾驶经验和路况等因素影响。

2.制动距离: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完全停止所需的距离。

制动距离受汽车初始速度、刹车系统的性能、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和道路条件等因素影响。

三、数学模型的建立1.反应距离模型:反应距离模型主要考虑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视力和驾驶经验等因素。

一个简单的反应距离模型可以表示为:反应距离 = 初始速度×反应时间。

2.制动距离模型:制动距离模型主要考虑汽车刹车系统的性能、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和道路条件等因素。

一个简单的制动距离模型可以表示为:制动距离 = 初始速度 / (2 ×加速度)。

四、数学模型的应用1.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通过数学模型可以教育驾驶员注意保持安全距离,提高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2.为道路交通管理提供参考:数学模型可以为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帮助制定合理的道路安全标准和交通管理措施。

五、结论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对于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减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汽车刹车距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模型,可以应用于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为道路交通管理提供参考。

数学建模作业一:汽车刹车距离

数学建模作业一:汽车刹车距离

汽车刹车距离一、 问题描述司机在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时都会刹车,从司机决定刹车开始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为刹车距离,车速越快,刹车距离越长。

那么刹车距离与车速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二、 问题分析汽车的刹车距离有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两部分组成,反应距离指的是司机看到需要刹车的情况到汽车制动器开始起作用汽车行使的距离,刹车距离指的是制动器开始起作用到汽车完全停止的距离。

反应距离有反应时间和车速决定,反应时间取决于司机个人状况(灵敏、机警等)和制动系统的灵敏性,由于很难对反应时间进行区别,因此,通常认为反应时间为常数,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车速不变。

刹车距离与制动作用力、车重、车速以及路面状况等因素有关系。

由能量守恒制动力所做的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

设计制动器的一个合理原则是,最大制动力大体上与汽车的质量成正比,汽车的减速度基本上是常数。

路面状况可认为是固定的。

三、 问题求解1、 模型假设根据上述分析,可作如下假设:①刹车距离d 等于反应距离1d 和制动距离2d 之和;②反应距离1d 与车速v 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反应时间t ;③刹车时使用最大制动力F ,F 作的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且F 与车质量m 成正比; ④人的反应时间t 为一个常数;⑤在反应时间内车速v 不变 ;⑥路面状况是固定的;⑦汽车的减速度a 基本上是一个常数。

2、 模型建立由上述假设,可得:⑴tv d =2; ⑵2221mv Fd =,而ma F =,则2221v ad =。

所以22kv d =。

综上,刹车距离的模型为2kv tv d +=。

3、 参数估计可用我国某机构提供的刹车距离实际观察数据来拟合未知参数t 和k 。

转化单位后得:车速(公里/小时)20 40 60 80 100 120 140实际刹车距离(米) 6.5 17.8 33.6 57.1 83.4 118.0 153.5用Mathematica进行拟合,代码如下:Clear[x,v,d];x={{20/3.6,6.5},{40/3.6,17.8},{60/3.6,33.6},{80/3.6,57.1},{100/3.6,83.4},{120/ 3.6,118},{140/3.6,153.5}};d=Fit[x,{v,v^2},v];Print["d=",d];Plot[d,{v,0,200/3.6}]结果:4、结果分析将拟合结果与实际结果对比:(代码)Clear[v,d];d=0.65218*v/3.6+0.0852792*(v/3.6)^2;For[v=20,v<=140,v=v+20,Print["速度为",v,"km/h时刹车距离为",d]]结果:车速(公里/小时)20 40 60 80 100 120 140实际刹车距离(米) 6.5 17.8 33.6 57.1 83.4 118.0 153.5计算刹车距离(米) 6.2 17.8 34.6 56.6 83.9 116.5 154.3计算刹车距离与实际刹车距离基本相当。

最新汽车刹车距离模型(数学建模)

最新汽车刹车距离模型(数学建模)

汽车刹车距离模型美国的某些司机培训课程中有这样的规则:在正常驾驶条件下车速每增加10英里/小时,后面与前面一辆车的距离应增加一个车身长度。

又云,实现这个规则的一 种简便方法是所谓“2秒规则”,即后车司机从前车经过某一标志开始默数2秒钟后到达同一标志,而不管车速如何。

试判 断“2秒规则”与上述规则是否一致?是否有更好的规则?并建立刹车距离的模型。

,解:(1)计算车速10英里/小时2秒钟前进距离:英尺秒秒英尺d =10×5280英尺/3600秒×2秒=29.33英尺一个车身平均长度l=15英尺 说明车速10英里/小时时两规则并不一致。

(2)刹车距离模型刹车距离由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组成。

反应距离指从司机刹车到制动开始起作用汽车行驶距离。

模型假设{1}刹车距离d 等于反应距离1d 和制动距离2d 之和。

2)反应距离1d 与车速v 成正比,比例关系为反应时间1t 。

3)刹车时间使用最大制动力F ,F 作的工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且F 与车质量m 成正比。

模型建立 由假设2)11d t v =由假设3,2212Fd mv =,而F ma =,则2212d v a= 其中a 为刹车减速度,是常数,则22d kv = (2)则刹车距离与速度的模型为21v d t kv =+ (3)其中1t 根据经验取0.75秒,现利用实际数据来确定k 。

车速与刹车距离(第3列括号内为最大值)由20.75ii d kv =+,(i =1,2,3,4,5,6,7)及第2第三列数据有721741(0.75).0.0255ii i i ii dv v k v==-==∑∑则刹车距离与速度关系为:20.750.255d v v =+ (4)表1中第4列为计算的刹车距离,第5列是采用最大刹车距离时的刹车时间。

由(4)还可以得到刹车时间与车速关系:20.750.255t v v =+ (5)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速度(英尺/秒)距离(英尺)图1 实际(*)与计算刹车距离(实线)比较 表2 修正后t 秒规则。

汽车刹车距离模型教案

汽车刹车距离模型教案

汽车刹车距离模型教案汽车刹车距离是指车辆从刹车开始到停下来的距离。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车辆的速度、刹车系统的性能、路面的状况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和预测汽车刹车距离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以下是一份汽车刹车距离模型的教案,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一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并解释汽车刹车距离的概念;2.掌握运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和预测汽车刹车距离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引入1.教师通过视频、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速度下汽车的刹车距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刹车距离和其他因素的关系,如速度、刹车时间等。

第二部分:理论解释1.教师讲解刹车距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引入数学模型的概念;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刹车距离;3.引导学生分析刹车距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可能的数学模型。

第三部分:数学建模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数学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刹车距离;2.学生根据模型中的变量和参数,设计实验并收集数据;3.学生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或其他方法,拟合模型中的参数;4.学生用已拟合的模型对其他数据进行预测,并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

第四部分:讨论与总结1.学生展示和讨论各自组的模型和结果;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模型的优缺点,讨论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3.学生总结并归纳刹车距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法。

第五部分:拓展与应用1.教师提供其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独立解决其他实际问题;3.学生讨论和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展示和讨论模型及拟合结果,评估他们对数学建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学生书面报告和讨论其他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评估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提问和讨论,评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

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

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
摘要:
1.汽车刹车距离的概念及重要性
2.汽车刹车距离的测量方法
3.数学建模在汽车刹车距离问题中的应用
4.结论与展望
正文:
汽车刹车距离是指汽车在一定的初速度下,从驾驶员急踩制动踏板开始,到汽车完全停住为止所驶过的距离。

它包括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两个部分。

制动距离越小,汽车的制动性能就越好。

由于它比较直观,因此成为广泛采用的评价制动效能的指标。

正确掌握汽车制动距离对保障行车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汽车刹车距离的测量方法通常分为实验室测量和实际道路测量。

实验室测量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测量设备对汽车刹车距离进行测量。

实际道路测量则是在实际道路上,由专业人员驾驶汽车进行刹车距离的测量。

数学建模在汽车刹车距离问题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影响汽车刹车距离的各种因素,从而为汽车制动性能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比较常见的汽车刹车距离数学模型是基于动力学原理的模型。

该模型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汽车的初速度、制动力、制动距离、反应时间等。

然而,实际的刹车距离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路况、天气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数学模型进行修正,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外,数学模型还可以为汽车设计师提供参考,帮助他们设计出制动性能更优秀的汽车。

总的来说,汽车刹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对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刹车距离模型(数
学建模)
汽车刹车距离模型
美国的某些司机培训课程中有这样的规则:在正常驾驶条件下车速每增加10英里/小时,后面与前面一辆车的距离应增加一个车身长度。

又云,实现这个规则的一 种简便方法是所谓“2秒规则”,即后车司机从前车经过某一标志开始默数2秒钟后到达同一标志,而不管车速如何。

试判 断“2秒规则”与上述规则是否一致?是否有更好的规则?并建立刹车距离的模型。

,解:(1)计算车速10英里/小时2秒钟前进距离:英尺秒秒英尺d =10×5280英尺/3600秒×2秒=29.33英尺一个车身平均长度l=15英尺 说明车速10英里/小时时两规则并不一致。

(2)刹车距离模型
刹车距离由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组成。

反应距离指从司机刹车到制动开始起作用汽车行驶距离。

模型假设
{1}刹车距离d 等于反应距离1d 和制动距离2d 之和。

2)反应距离1d 与车速v 成正比,比例关系为反应时间1t 。

3)刹车时间使用最大制动力F ,F 作的工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且F 与车质量m 成正比。

模型建立 由假设2)
11d t v =
由假设3,2212Fd mv =
,而F ma =,则2212d v a
= 其中a 为刹车减速度,是常数,则
22d kv = (2)
则刹车距离与速度的模型为
21v d t kv =+ (3)
其中1t 根据经验取0.75秒,现利用实际数据来确定k。

表1 车速车速与刹车距离(第3列括号内为最大值)
由20.75i
i d kv =+,(i =1,2,3,4,5,6,7)及第2第三列数据有
7
2
1
7
41
(0.75).0.0255i
i i i i
i d
v v k v
==-=
=∑∑
则刹车距离与速度关系为:
20.750.255d v v =+ (4)
表1中第4列为计算的刹车距离,第5列是采用最大刹车距离时的刹车时间。

由(4)还可以得到刹车时间与车速关系:
20.750.255t v v =+ (5)
20
30
40
50
60708090
100
110
120
050100150200250300350
400450
500速度(英尺/秒)
距离(英尺)
图1 实际(*)与计算刹车距离(实线)比较 表2 修正后t 秒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