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人是发生在孔子时期的一个典故

合集下载

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的一则教育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据说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一起去参观鲁国的宫殿。

当他们来到一个宫廷时,他们看到宫殿内的墙壁上绘制有三种不同形态的人物。

孔子站在这些墙壁前,认真地观察着。

他的学生之一,子贡,看到了孔子的行为,不解地问:“老师,这些人按什么标准划分成三种呢?”
孔子微笑着回答:“这些人划分为‘三季’的原则是根据他们的
品质和德行。

第一种人是仁人,第二种人是智人,第三种人是勇人。


子贡追问:“古德的人和勇者具体是指哪些人?”
孔子解释道:“仁人是具有爱心、善良和对他人关怀的人。


人是聪明、睿智和有才智的人。

勇人则是有勇气、毅力和战斗精神的人。


子贡思考了一会儿,然后继续问:“老师,根据这个原则,那
些人最优秀呢?”
孔子回答说:“最优秀的人是那些同时具备仁人、智人和勇人
品质的人。

这些人是真正的圣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人应该具备仁爱、智慧和勇气这三种品质。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们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明白,只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圣人,才能够真正担当起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为人类的进步和和平作出贡献。

“三季人”故事所带来的启示

“三季人”故事所带来的启示

所谓“三季人”出自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问答:“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呀?”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有看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跟他都讲不通。

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中的“三季人”在现实生活中真是不在少数。

可以用“刺头”、“杠头”、“不吃亏”来形容他们。

出现的场合大致两种:一是面对面的和他说某些事,无论与工作有无关系,无论是否为活跃气氛,拉近彼此亲密度,闲谈扯题外话到多远,“三季人”都会在令人兴奋一笑的高潮中给你当头一棒,喝斥着说你的不对,声音提高着满口这个不是,那个不应该的。

二是你在和别人说话时,没他什么事,在一边干着别的事的他也会竖着个耳朵听听,说到一些他认为不对的地方,立刻插进来声音一定是盖住天地的,大刀阔斧的驳斥着你们种种不对,间接的显着只有他对,只有他懂。

遇到这种人真是十分扫兴,脾气大的人有想立刻抽死他的感觉。

个人观点看法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立场、视角和透视度,通过语言的沟通和交流,达到和彼此信任的对方互换意见、倾诉衷肠的目的。

“三季人”故事

“三季人”故事

“三季人”故事的启迪2500年前,山东曲阜孔。

某日,孔子弟子在门外扫地,远处走来绿衣人问道:“你是谁啊?”学生回答:“我是孔丘先生弟子。

”“那我请教你一个问题,你知道一年分几季吗?”绿衣人问道。

弟子一听,有些不屑地答道:“自然是四季了,这是常识啊。

”“不对,是三季。

”绿衣人认真地说。

“你错了,是四季。

”弟子有些急了。

两个争执不下。

最后,绿衣人说:“既然咱俩谁不也说服不了谁,不如去找个人来做个评判。

如果一年真的分三季,你给我磕三个头,如果分四季,我给你磕三个头,怎么样?”弟子点头同意。

这时,孔子恰巧从门里出来,弟子便把与绿衣人的争执禀告老师,请求评判。

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绿衣人,对弟子说:“你错了,一年确实分三个季节。

”这样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弟子满脸疑惑的地看着老师,欲言又止,只好很不情愿的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头。

绿衣人非常高兴,自豪地走了。

心有不甘的弟子终于忍不住困惑,问孔子道:“老师啊,一年明明分四个季节,您怎么说是三个呢?”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那人的通身绿衣吗?他分明是蚱蜢转世。

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经三季,哪见过冬天啊?在他的知识系统里,一年就是三季,你的道理怎么可能说得通呢?你又何苦枉费口舌呢?”弟子闻听此言,恍然大悟。

无论“三季人”故事是否虚构,都给我们现代人以弥珍的生活启迪:人们都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和知识系统中,受环境和传统知识系统教育的影响,人们形成的与生命体同步的传统观念、生活习性。

这种沿袭了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认知和秉性,是不容易改变的。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溺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精辟阐述了我们祖先2500年前不同生活方式的利弊:可悲的是我们至今都没有读懂和烦反思。

三季人的故事

三季人的故事

三季人的故事说的是某日,有个人到来到孔子教学的地方。

只见一个年轻人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

他便上前问道:“你是孔子的学生吗?”年轻人骄傲地答道:“是的。

有何见教?”“听说孔子是名师,那么你一定也是高徒吧?”“惭愧。

”“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不知可否?”“可以。

”“不过,我有个条件。

如果你说得对,我向你磕三个响头;如果你说得不对,你应向我磕三个响头。

”年轻人暗想,踢馆的来了。

为了老师的名誉,他很爽快地答道:“好。

”“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

就是你说说一年有几季?“四季!”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四季!!”“三季!!”“四季!!!”年轻人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正在争论间,孔子从院内出来,年轻人好像遇到救星一般,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评。

心想,看你这人怎么下台?不料,孔子对他的学生说道:“一年的确只有三季,你输了。

给人家磕响头去吧。

”来人拍掌大笑道:“快磕三个响头来!”年轻人蒙了。

但老师都这么说了,就是输了。

不得已,只好上前向来人磕了三个响头。

来人见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年轻人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老师!”“平时说你愚钝你不服气。

我现在教导你:这个人一身绿衣。

和你争论时又一口咬定一年只有三季。

他分明是个蚱蜢。

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

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

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小弟立刻明白了。

原文: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

”子贡见之曰:“知也。

”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

”客曰:“三季。

”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

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

”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

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

《论语》中“三季人”的故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做人道理

《论语》中“三季人”的故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做人道理

《论语》中“三季人”的故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做人道理《论语》中“三季人”的故事是什么?说一天早晨,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贡正在院子中打扫卫生,这时候忽然有个穿着一身绿衣服,两鬓斑白,看上去很苍老的中年人,来到他面前客气地询问道:“请问您是孔子吗?”子贡笑着摇摇头:“在下是老师的弟子端木子贡,老师出去了,请问先生找老师有什么事吗?”中年人端详了会子贡,似乎有些失望,然略一沉吟后,还是试探着问道:“听说孔老先生博学多才,通古晓今;其座下弟子也都是满腹经纶,见多识广;不知能否向您请教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子贡微微欠身道:“先生请讲!”中年人闻言,喜出望外,立刻问道:“那您说一年有几个季节?”子贡听后惊呆了。

他说,这么简单的问题?然而,他面上却没有多大的变化,依旧微笑着回答道:“当然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啊!”可是中年人听后却不赞同,反驳道:“我觉得应该只有春夏秋三个季节!”子贡皱着眉,有些不悦地纠正道:“自然是春夏秋冬四季!”中年人依旧不依不饶:“三季!”子贡有些火了,提高音量道:“四季!”中年人依然不罢休,毫不示弱的梗着脖子说道:“三季,三季,三季!”就这样,两个人吵个没完,吵到面红耳赤,吵到天亮,还是没有争到丑儿子。

这时候,孔子回来了,询问子贡为何争执,子贡上前讲明原委后,十分委屈地反问孔子道:“先生您说这一年究竟是四季还是三季?”孔子闻言后,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细细观察了一会中年人后,方才郑重地说道:“一年的确只有三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中年人听后,哈哈大笑曰:“我就说只有三季吗......还是孔老夫子学问大啊!”说完,便开开心心的拂袖离去。

待中年人走后,子贡甚是不服,连忙噘嘴问孔子:“老师,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可是您亲自教的呀,如今怎么又变成三个季节了......请问老师,一年到底有几个季节啊?”孔子看了子贡一眼后,肃然回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子贡闻言后,懵了,挠着后脑勺不解地问道:“那您刚刚怎么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孔子长嘘了一口气,笑曰:“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面色苍老,分明就是田间的蚱蜢;所谓蚱蜢者,春天生,秋季亡,故它一生只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哪里见过冬季,在他的思维中根本没有冬季的概念。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其中关于他三次遇到三季人的故事尤为经典。

第一次遇到三季人是在他年轻时。

当时,孔子在鲁国任教,有一次他和弟子们去参观齐国,途中遇到了三个农夫。

这三个农夫被孔子的学识和风采所吸引,纷纷向他请教问题。

孔子耐心地解答了他们的疑惑,并且还教他们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

这次遇到三季人,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的学识渊博和影响力,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教育弟子的决心。

第二次遇到三季人是在孔子中年时期。

当时,孔子已经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有一次,他去参观齐国,途中再次遇到了三个农夫。

这一次,这三个农夫向孔子请教的问题更加深奥,涉及到了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孔子不仅耐心解答了他们的问题,还和他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让他们受益匪浅。

这次遇到三季人,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的学识和智慧的深度,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治国安邦的决心。

第三次遇到三季人是在孔子晚年时期。

当时,孔子已经是年事已高的老人了,但他依然在不断地教育弟子和传播自己的思想。

有一次,他再次去参观齐国,途中又遇到了三个农夫。

这一次,这三个农夫向孔子请教的问题更加深刻,涉及到了人生、生死、天命等更加深奥的问题。

孔子在听完他们的问题后,沉思片刻,给出了更加深刻的回答,并且还和他们分享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

这次遇到三季人,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思想传播的决心。

通过这三次遇到三季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一生不断努力学习、不断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

这些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让我们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和智慧。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

其中一个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孔子三季人”。

据传,孔子曾经拜访了一个富有的商人。

这位商人非常尊重孔子,并邀请他在自己家里住宿。

在这期间,商人向孔子请教了很多问题,而孔子也给予了他很多指导和建议。

在离开时,商人对孔子说:“您真是一位伟大的智者。

我希望能够成为您的弟子,请您收我为徒。

”然而,孔子并没有立即答应他。

相反地,他告诉商人:“您需要经过三个考验才能成为我的弟子。

”商人听到后非常惊讶,并问道:“什么样的考验?”“第一个考验是勇气。

” 孔子回答道,“只有当你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不畏惧、勇往直前时,你才有资格成为我的弟子。

”商人点头表示理解。

“第二个考验是智慧。

” 孔子继续说道,“你必须学会思考、分析和判断,并且要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各种问题。

”商人又点头表示理解。

“第三个考验是仁爱。

” 孔子最后说道,“你必须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且愿意为他人着想。

”商人再次点头表示理解。

商人回到家中后,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旅。

他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勇气、智慧和仁爱,并在多年后再次去找孔子。

当孔子看到商人时,他非常高兴地对商人说:“你已经通过了我的三个考验,你现在是我的真正的弟子。

”从此以后,这位商人一直跟随着孔子,并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需要具备勇气、智慧和仁爱。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行和努力,才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故事。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是指孔子在不同季节遇到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展现了孔子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

春天,孔子遇到了一个樵夫。

樵夫对孔子说,“老先生,您是孔子吧?我听说您是圣人,能否告诉我,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孔子微笑着回答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樵夫听后恍然大悟,他觉得孔子的话语简洁而深刻,让他受益匪浅。

夏天,孔子遇到了一个渔夫。

渔夫问孔子,“先生,您是孔子吧?我听说您是圣人,您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孔子微笑着回答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知行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渔夫听后心领神会,他觉得孔子的话语简洁而深刻,让他受益匪浅。

秋天,孔子遇到了一个农夫。

农夫问孔子,“先生,您是孔子吧?我听说您是圣人,您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孔子微笑着回答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诚实守信,知行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农夫听后豁然开朗,他觉得孔子的话语简洁而深刻,让他受益匪浅。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通过孔子与不同类型的人交流的方式,展现了孔子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

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出了他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和坚持。

这些故事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品德,也启发人们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出了他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和坚持。

这些故事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品德,也启发人们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和追求。

在孔子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而这也正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追求。

他的思想和品德,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愿我们能够借鉴孔子的故事,不断追求卓越,修身齐家治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诲至
今仍然被广泛地学习和传承。

据传,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做曾
参的人,他是孔子十分器重的一位门徒。

有一天,曾参向孔子请教:“我听你教诲已经有三季的时间,但是我仍然没有完全理解你的思想。

请问,我该怎样才能更好地领悟你的教诲呢?”孔子告诉曾参:“你
需要多行善事、多思考天地间的道理,并且要不断地精进自己,方能
达到理解的境地。


曾参按照孔子的指导,开始了自己的实践。

他展现出了极大的善
心和善举,不断地帮助困难的人们,传递着爱和温暖。

同时,他坚持
不懈地思考着天地间的道理,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渐渐地他的心灵得
到了涵养和升华,顿时领悟到了孔子的教诲。

从此之后,曾参将其生
命潜力全部投入到实践中去,不断完善自己并且传承着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教诲告诉我们,要理解深奥的哲学思想,我们必须付出实
践和努力,并且要一直追求进步、精进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
领悟到哲学的精髓,并且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三季和四季的故事孔子

三季和四季的故事孔子

三季和四季的故事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他的经典《论语》和《大学》中,还可以从他的生活和言行中找到一些具体的例子。

本文将通过三季和四季的故事来展示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一、三季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弟子曾子问他:“如何才能做到无过失呢?”孔子回答道:“三季可过而不失。

春可过也,夏可过也,冬可过也。

过而不失,是为过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但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反思,减少错误和失误。

孔子认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一种自然规律,每个季节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变化。

人也应该像季节一样,适应环境和变化,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才能做到无过失。

二、四季的故事孔子曾经说过:“四月不减衣,六月不脱帽。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四月的时候,天气开始变暖,人们不需要穿太多的衣服,但是也不能穿得太少。

同样的,到了六月,天气更热,人们也不能脱掉帽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注重人的礼仪和规矩,认为人应该根据环境和场合来穿着打扮,不要过于随意和随心所欲。

孔子还说过:“寒不择衣,热不择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天气冷热,人们都应该穿得合适,不要过于讲究,不要只图舒适而忽略了礼仪和规矩。

同样的,人们在吃饭的时候也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礼仪,不要只图口感而忽略了健康和礼貌。

三、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过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1.注重环境和变化。

孔子认为,人应该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适应环境和变化,不断学习和改进。

2.注重礼仪和规矩。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礼仪和规矩,根据环境和场合来穿着打扮,吃饭和交往,不要过于随意和随心所欲。

3.注重学习和反思。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减少错误和失误,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4.注重人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有价值的生活。

三季人,并非出自论语,也与孔子无关,而来自他

三季人,并非出自论语,也与孔子无关,而来自他

三季人,并非出自论语,也与孔子无关,而来自他今天搬运视频,发现了“三季人”这个新东西,有种孤陋寡闻、相见恨晚的感觉,真想喊出:巨婴什么的弱爆了,三季人才是真强悍。

于是,例行查阅发现:网上引用三季人故事的文章很多,三季人被百度百科收录,并有《论语》之《子贡问时》记录该故事。

但进一步检索,终于弄清楚两点:一是三季人并非出自《论语》也与孔子无关;二是三季人是台湾曾仕强教授吹出来的故事。

第一,三季人并非出自《论语》也与孔子无关。

证据及理由有二条:一是用实验检验。

小编下载了多个版本的《论语》文档,使用Word查找功能,并未发现三季人相关文字及《子贡问时》相关内容;二是用孔子的习惯推断。

因为,子不曰怪力乱神,故而孔子不可能讲绿衣蚱蜢人之类的诡异事情。

第二,三季人是台湾曾仕强教授吹出来的故事。

曾仕强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易经的奥秘》,其在第3集《何为太极》中讲述了三季人故事,其称是在曲阜孔子的老家听来的故事。

此后,三季人故事在大陆广为流传。

并且有好事者,模仿论语体,将该故事写成《子贡问时》。

致使有人误认为,三季人是论语故事。

可见,三季人,是曾仕强教授伪托孔子讲出的故事。

虽然如此,但是这个故事却很有意义:1、这是一个关于如何调整思想认知、做到智慧待人的哲理故事。

正如曾仕强所讲,如果能读懂该故事、掌握方法、善加利用,可以做到多活十年。

2、这个故事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克己复礼。

读了三季人故事后,认识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孔子之礼的重要方面。

曾仕强对孔子思想的把握十分精准,因而对他杜撰的三季人故事,大家都相信它就是源自孔子或《论语》。

同时,从三季人故事还可看出,孔子的礼,还包含为了礼而说假话的意思在里面。

最最典的事例是,《论语》记载的孺悲见孔子,即“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种作法,体现了孔子所崇尚的礼及智慧的意趣。

也许这就是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强烈虚假的文化根源。

孔子一年三个季节的故事

孔子一年三个季节的故事

孔子一年三个季节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智慧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在孔子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准则。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讲述孔子一年三个季节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格和思想。

春季:教育之道春季是一个新的开始,万物复苏,孔子也利用这个时机来传授他的教育理念。

据传,春季时孔子曾经在一处田野中教授弟子们学习礼仪和道德。

他告诉弟子们:“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教育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他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这种教育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季:修身养性夏季是一个炎热的季节,孔子在这个季节里更加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据传,夏季时孔子曾经在一处山中修行,他告诉弟子们:“修身养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孔子的修身养性理念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他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修行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这种修身养性的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秋季:敬老尊贤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孔子在这个季节里更加强调敬老尊贤的重要性。

据传,秋季时孔子曾经在一处庭院中与弟子们一起品茶,他告诉弟子们:“敬老尊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敬老尊贤理念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他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尊重和关爱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这种敬老尊贤的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孔子一年三个季节的故事,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修身养性的理念以及敬老尊贤的理念。

这些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季人是发生在孔子时期的一个典故

三季人是发生在孔子时期的一个典故

三季人是发生在孔子时期的一个典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智慧。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有个一身绿的人到来到孔子教学的地方,见一个年轻人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

他便上前问道:“你是孔子的学生吗?”年轻人骄傲地答道:“是的,有何见教?”“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如果你说得对,我向你磕三个响头;如果你说得不对,你应向我磕三个响头,不知可否?年轻人仗着是孔子的弟子不以为然,绿衣人说:“你说一年有几季?”“四季!”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于是俩人争论不休,此时孔子路过,年轻人遇到救星,让孔子评理,孔子一笑说道:“一年只有三季!你输了,给他磕头吧!”绿衣人抚掌大笑,待年轻人磕完头扬长而去。

年轻人大惑不解,问孔子,为什么说三季,明明是四季,孔子笑着说道:“平时说你愚钝你不服气,我现在教导你:这个人一身绿衣。

和你争论时又一口咬定一年只有三季,他分明是个蚱蜢。

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

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

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根本不懂的人不需要和他争辩,因为你与他们谈的即便是真理,可是由于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而永远也无法理解,这类人通常被被称为是“三季人”。

无独有偶,这让我想起庄子秋水篇十七中的几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意思是说“井里的蛤蟆你和它讲海多大讲不通,因它没见过,所处不同。

夏天里的虫子你和它讲冰什么样子,讲不通,因为它没经历过,时令不同。

人们的见识受到各种限制,只有对超越自己见识限制的人,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

”庄子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现实社会中有很多的三季人,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各自的价值观、信仰、思维模式、理念无论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影响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导致各自的性格特征、言行举止都会有所不同,于是我们每个人就都有自己认同的原则、标准以及思维模式。

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三季人---即指代无知的人,有时用于贬义。

原文:子贡问时: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

”子贡见之曰:“知也。

”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

”客曰:“三季。

”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

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

”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

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

”子贡异色。

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

”子贡以为然。

译文: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天,孔老夫子正在午休,被窗外争吵的唧唧喳喳闹醒了。

孔子向窗外望去,只见子路正在跟一个来客争着什么。

孔子正要出门看个究竟,只听子路又一次耐下性子给来人讲解着:“一年就是有四季,四季,这是天道轮换,懂吗?春季,万物复苏,农夫播种;夏季,雨露滋润,万物成长;秋季,物干气爽,果粟结实,农夫收获;冬季,天寒地冷,物休眠,人休耕。

故而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

懂了吗?天道轮回,不能由人,懂吗?”孔子捋着胡须微微一笑,“嗯,子路讲得不错。

不过,像是有点不耐烦,为师授业一定要有耐心,这个子路。

”不想来人却恼了起来,高声说道:“你说的不对!一年明明是三季,只有春、夏、秋,你却编出一个冬来骗人!”子路说到:“我已经给你讲过三遍了,一年有四季,天道如此,谁都改不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总是不明白呢?”来人又说道:“咱们打个赌,如果孔夫子说一年是三季,你得给我磕个响头;他老人家要说一年是四季,我就给你磕三个响头!”子路冷笑一声,说道:“那真是不好意思,我只能消受你的响头了!”等老师午休醒来,你问便是。

”来人高喊着:“一年三季,只争朝夕呢,谁耐烦等啊!老夫子!老夫子!!”子路正待要捂住来人的嘴,却见老师踱着方步走了出来。

不等来人发问,孔夫子已经开口:“子路,这位先生说的对,他的一年只有三季!你下跪磕头吧!”子路正待争辩,却听孔子喝道:“子路,还不跪下!”师命难违!满腹委屈的子路,不服气地跪倒在地,向着那位“三季人”磕了一个响头!那人倒也懂礼,伸手扶起子路,向着孔子深深一揖,转身扬长而去。

“三季人”故事的启发

“三季人”故事的启发

“三季人”故事的启发‎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在院子‎里扫地,远处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年轻人,年轻人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吗?”弟子很骄傲‎地答道:“是啊。

”“那你懂的东‎西也很多喽‎?”绿衣人问。

“应该是吧。

”弟子虽然有‎些纳闷,可也不想让‎人小看。

“那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接着‎问道。

弟子一听这‎个问题,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屑地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这谁都知道‎。

”“不对,是三季。

”绿衣人抢白‎道。

“你才不对,是四季。

”弟子也不甘‎示弱。

“那好,咱俩也别吵‎,找个人给咱‎们评评理,如果是三季‎,你给我磕三‎个响头,如果是四季‎,我给你磕三‎个响头,怎么样?”绿衣人出了‎个主意。

弟子一听,满口答应道‎:“行,一言为定。

”恰巧这时孔‎子出来了,弟子赶紧上‎前去问老师‎。

孔子上下打‎量了绿衣人‎一下,对弟子说道‎:“确实是三季‎,你输了。

”弟子一脸吃‎惊地望着老‎师,心里满是疑‎惑,可是也不敢‎问,很不情愿地‎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响头‎,绿衣人满意‎地走了。

弟子不甘心‎,问道:“老师,明明是四季‎节,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笑道:“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他明明就是‎个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你对他讲冬‎天,他能这么痛‎快地走吗。

你呀,就当吃点亏‎吧。

”至此,有人不禁要‎说,哈哈,原来孔子也‎曾教弟子“耍滑头”——“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呢。

试想,此话反之,能有效沟通‎么?你同一个蚱‎蜢讲四季,无异对牛弹‎琴。

其实,“三季人”的故事有其‎符合自然的‎地方,蚱蜢动物——低级,人也是动物‎——高级。

从动物性说‎有相同处和‎不同处,相同的是都‎有生命,不同的是生‎存时间、空间和生存‎方式——适者生存。

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要对懂理的‎人讲理,才能沟通,对不懂理的‎人讲理岂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判断人的本‎事,是一种人生‎智慧。

一年有三季的故事

一年有三季的故事

一年有三季的故事孔子曰:“见人要说人话,见鬼要说鬼话!”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在门口碰到一位绿衣人,这位绿衣人来向孔子请教一个问题:“一年有几季?”子贡笑着答道:“这个不用找老师了,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人人都知道!”绿衣人摇着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哪来的四季?”子贡大惑,“怎么能是三季呢?明明是四季!”于是两人争执不下,从早上到中午,一直吵到了孔子回来。

孔子看了看绿衣人,肯定的说:“你说得对,一年只有三季!”绿衣人大笑而去,留下了一脸迷茫的子贡。

这时孔子转脸对学生子贡说:“一年确实是四季,但你道行尚浅,看不出刚才那人乃是蚱蜢成精;蚱蜢是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

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莫不如顺着他,打发走了事,省得麻烦!”看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技巧,早就被这些圣人先贤们操练纯熟了!佛教有个说法,人的轮回有七个来历:1、神仙;2、圣贤;3、帝王将相;4、名人志士;5、普通人;6、畜生野兽;7、妖魔;从根本上来讲,这七类人从外貌、思想、语言、性情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上一世的业报就像惯性延续一样,对这一世的影响极深。

对于这种差别,佛陀告诉我们要具备“善方便”,就是因器施教,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这并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随机应变,你对着人说鬼话和你对着鬼说人话,都属于不明智,就像庄子说的:“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跟夏天的虫讲冰,那是你糊涂,自找烦恼!所以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想想“三季人”,就心平气和了。

但是要小心,可能你真有机会遇到现实的三季人。

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一般就是分旱雨两季,雨季为6-9月,旱季为10-次年5月。

而印度半岛北部距海洋相对较远,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较强,加上北部山地的阻挡,春季受北方极地大陆冷气团活动影响极小,气温一直回升。

所以每年3月至5月份,北部内陆升温快,升温幅度大,这个时候的最高气温甚至可达45摄氏度。

三季人的故事(哲理文章)

三季人的故事(哲理文章)

三季人的故事(哲理文章)
有次有一个大医院的西医说:你们中医,不问寒热,有的连脉也不会诊,凭什么治病 ?
首先我给他解释了中医的诊断,分为望、闻、问、切四种方法,也是四种境界。

望而知之谓之神,人见面看一眼就能断病,是诊断的最高境界;闻而知之谓之圣,即人一到跟前,通知患者身上特异的气味就可以诊断出人的健康,这是诊断的第二境界;切而知之谓之巧,是说通过摸脉就能知道疾病的,还算是掌握了一定技巧的人;问而知之谓之工,是说通过询问病人才能知道病人病情的,这是最基本的医生。

我再问她:风糜全世界的张钊汉医师的原始点疗法治病问寒热吗?立体针疗法问寒热吗?。

,结果这人还是不服气,于是我就给他说了一个三季人的故事,说完他无语了。

说的是在古代,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走在大街上,看到有一个人说:一年三季真痛快,颜回随即说一年本来是四季,怎么到了你这就成了三季了?那个肯定地说,一年本来就是三季呀?关于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的问题,两人就吵了起来,吵到急烈时,那人竟说:这样吧,我们去问你的老师孔子,如果你的老师也说一年是四季,我就死在你的面前!于是两人就去找孔子评理。

两人见了孔子后,说明了来意,孔子笑了笑对他的学生颜回说:那人说的没错,你给他到个歉吧,碍于面子,颜回就给那个人到了歉,那人就走了。

人走了以后颜回问孔子,老师,你也糊涂了?一年怎么就成了三季了?
孔子微微一笑说:你看那人一身通绿,是蚂蚱变的,而蚂蚱春生,夏长,秋天就死了,对于他来说,当然一年就只有三季,因为他就从来没见过冬季,你能指望这样的人说一年是四季吗?另外,我要说你说对了,当场就害一条人命呀!
因此得出一条结论: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人,也不要和和你不同层次的人去辨论,因为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季人是发生在孔子时期的一个典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智慧。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有个一身绿的人到来到孔子教学的地方,见一个年轻人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

他便上前问道:“你是孔子的学生吗?”年轻人骄傲地答道:“是的,有何见教?”“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如果你说得对,我向你磕三个响头;如果你说得不对,你应向我磕三个响头,不知可否?
年轻人仗着是孔子的弟子不以为然,绿衣人说:“你说一年有几季?”“四季!”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于是俩人争论不休,此时孔子路过,年轻人遇到救星,让孔子评理,孔子一笑说道:“一年只有三季!你输了,给他磕头吧!”绿衣人抚掌大笑,待年轻人磕完头扬长而去。

年轻人大惑不解,问孔子,为什么说三季,明明是四季,孔子笑着说道:“平时说你愚钝你不服气,我现在教导你:这个人一身绿衣。

和你争论时又一口咬定一年只有三季,他分明是个蚱蜢。

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

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

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根本不懂的人不需要和他争辩,因为你与他们谈的即便是真理,可是由于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而永远也无法理解,这类人通常被被称为是“三季人”。

无独有偶,这让我想起庄子秋水篇十七中的几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意思是说“井里的蛤蟆你和它讲海多大讲不通,因它没见过,所处不同。

夏天里的虫子你和它讲冰什么样子,讲不通,因为它没经历过,时令不同。

人们的见识受到各种限制,只有对超越自己见识限制的人,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

”庄子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现实社会中有很多的三季人,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各自的价值观、信仰、思维模式、理念无论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影响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导致各自的性格特征、言行举止都会有所不同,于是我们每个人就都有自己认同的原则、标准以及思维模式。

也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不同,而人性中好为人师、习惯于坚持自己的看法是拱形,所以现实中在所难免的会些某些不同意见的存在。

又因为人毕竟时间精力有限,各自所理解的真理也很有限,所以不会有完全的圣人与全才产生,因而难免在某些地方处于三季人的尴尬境地,也可以这么说,我们生活中在所难免会遇到很多三季人,同时我们自己也在不停的扮演三季人。

相对来说做一个三季人并不可耻,但我们要努力去探索第四季,这就需要我们多跟那些超越自己认知限制的四季人沟通学习。

而对于相对于我们的三季人,我们则完全没有必要对牛弹琴,对牛弹琴的本身不是牛的错,而是我们的错,不要怪牛不理解,而要怪你根本不了解牛。

你偏要幼稚园的小孩子说微积分,这又怎么能怪孩子没兴趣呢?这就是我常说的“交友胜似我,似我不如无”的道理。

而此中胜似我的友,并非什么都比我强,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学得优点,并不是说一个博士什么都比老农强,只要他身上某一点值得学习,那他就是胜似你的友。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越是无知没道理的人说话越是大声,因为他自己知道的少,很心虚,所以用声音来掩盖自己的心虚。

我在蛮不讲理胡搅蛮缠的时候就不自觉的很大声,所以我很了解,其实真正有道理的人不需要声音大,他们的辩论也不需要激烈。

说到这里想起孔子的另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千百年来这句话都被误解为“知
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其实这句话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纵观上下文,这句好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对于应该知道的人你跟他说是应该的,而对于不应该知道的人你能装作不知道,这才是大智慧!”这句话跟三季人的典故是一样的,对于很多明白事理的人,我们可以跟他说很多道理,而对于蚱蜢我们不要跟他说还有冬季,对蛤蟆就不要跟他说大海,对夏虫就不要跟他说冰,即便他问你也说不知道,这才是智慧!非要跟三季人争个明明白白,有意义吗?
当一个人把自行车骑到80迈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在鼓励他一下,让他再快些,早点撞上汽车呢?对一个喜欢偷针的人,何不满足他以此让他去偷金呢?生活中本来就有很多无可救药的三季人,我们又何必要苦苦跟他讲道理而弄得自己不舒服呢?到头来就算累死你也说不清楚!你比如某些博客“诗人”,就说自己的诗词可跟杜甫媲美,你还跟他说什么?你就说你早已超越了不就完了?
很多人笑话三季人,不能容忍三季人,同时又在极力避免自己做三季人,其实要我说大家都是三季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合格的三季人,把自己知道的三季搞清楚,而后在虚心的向四季人学习,努力去认知第四季。

只有不满足于现状,知道学无止境,才会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相对的四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