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地图知识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第二单元行星地球(地球概论)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陨石、回收(返回)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1.5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38.4万km)。

3.宇宙的两大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其运动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湘教版)一、地球的宇宙环境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半径约为光年。

⑵多层次的天体系统①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②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❶组成:主要是由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的,其次还有很多由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

❷关系:银河系同属于同级别的恒星系统,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

③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⑶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①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地球的和所处的比较普通。

②特殊性(具备的条件):❶充足的。

❷恰到好处的。

❸适宜的范围。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⑴太阳辐射:太阳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①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微米之间,分为、(50%能量)和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❶太阳辐射经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

❷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的主要能源。

⑵太阳活动与地球①太阳活动:太阳释放能量的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②太阳大气的外部圈层:从内向外分别是(活动现象为)、(活动现象为、)、(活动现象为)。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❶:数目变化大约以年为周期。

地球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❷耀斑:引起,从而影响,干扰电子设备。

❸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两极上空出现。

三、地球的自转⑴地球自转:地球围绕的旋转运动。

方向自向。

北看为时针南看为时针。

周期分日(24h)和日(23h56m4s,真正周期)。

角速度除两极外,任何地点都,约为每小时°。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

(0°: km/h;30°: km.h;60°: km/h)⑵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导致现象,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现象。

②水平运动物体受地球作用,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不偏转。

③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很重要)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

(重要)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共8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共8页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1.1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2、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自转周期适中——适宜的温度2、地球体积质量适中—适当厚度的、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3、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1、天体是指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和星际物质等。

2、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包括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地球太阳系和地月系。

3、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组成,八大行星按距离由近到远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4、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和运动特征上,特殊性在于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5、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适宜的温度、有液态水和适宜的大气等。

1、太阳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大气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厚度小,色球层亮度小,日冕层厚度大但亮度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直接提供光、热资源、是大气和水的运动、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以及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

4、太阳在不同层次上的活动包括光球层的黑子、色球层的耀斑和日珥以及日冕层的太阳风。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其周期为11年。

这些活动对地球产生了多种影响。

当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它们会扰乱地球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

此外,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同时,这些带电粒子流在两极地区与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现象。

太阳活动还与地震、水旱灾害等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非常重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的太阳能、地球内部的化学能和天体引力能。

地震是地壳中岩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地面震动。

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烈度则是地震释放的能量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基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包括上地幔、下地幔和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地核(包括外核和内核)。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地理期末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的含义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①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②八大行星的名称及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3、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b)内因: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质量体积适中3、充足的水分外因:4、太阳光照稳定5、空间运行轨道安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辐射与地球①太阳辐射的组成太阳辐射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提供能源,如能被直接利用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转化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

5、太阳活动与地球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类型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6、地球的自转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地球自转的速度(b)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为0);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地球上长距离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

(3)产生地方时。

③昼夜交替现象及晨昏线的判定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昏线的判定见教材23页。

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⑤地方时和区时的简单计算1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 2 -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 2 -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5 -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 8 -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 - 13 - 第一章综合实践活动.......................................................................................................... - 15 -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 19 - 第一节流水地貌................................................................................................................ - 19 - 第一课时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 - 19 - 第二课时滑坡和泥石流............................................................................................ - 21 - 第二节风成地貌................................................................................................................ - 23 -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 26 - 第二章综合实践活动.......................................................................................................... - 30 -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 34 -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 34 -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 36 - 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 - 39 - 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 - 42 -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 48 - 第一节水循环 ................................................................................................................... - 48 - 第一课时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 48 - 第二课时洪涝灾害防治............................................................................................ - 51 -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 53 - 第一课时海水的性质................................................................................................ - 53 - 第二课时海水的运动................................................................................................ - 57 - 第三节海洋与人类............................................................................................................ - 59 -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综合实践活动.................................................................................... - 62 -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 65 - 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 65 -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 69 -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 - 73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是物质世界的整体。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图文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图文版)

可观测宇宙⎩⎪⎨⎪⎧(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地月系⎩⎪⎨⎪⎧地球月球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老孟图文版)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如下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 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 ℃左右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4、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湘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14034567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河外银其他太其他行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91日珥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2)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3、太阳大气的分层结构由于光球层的亮度最大,我们平时看到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呈玫瑰色。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41234: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赤移动。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一)地方时、区时与时区1、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要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引起的时间不同称为地方时。

(1)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20范序号×15°已知某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区时=已知区时±相隔的时区数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3、日界线日期界线包括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

⑴自然界线:即零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⑵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的、大体上沿180°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24时。

(三)地转偏向力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34、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湘教版)⼈教版和湘教版的⾼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其实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只是顺序有些不同。

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湘教版),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转绕转中⼼太阳地轴⽅向⾃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23时56分4秒)⾓速度平均1?/⽇近⽇点(1⽉初)快远⽇点(7⽉初)快各地相等,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时从⾚道向两极递减,⾚道1670KM\⼩时,两极为0.地球⾃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交⾓:⾚道平⾯和黄道平⾯的交⾓。

⽬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地球⾃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时 (3)沿地表⽔平运动的物体发⽣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春秋分⽇:由⾚道向南北⽅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由23?26’N向南北降低⽅向降低冬⾄⽇: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达到最⼤值离直射点越近⾼度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达到最⼤值越⼤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向即为地球⾃转的⽅向.(2)判断节⽓,⽇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道,是春秋分⽇;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道交点经线的地⽅时为6点,昏线与⾚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度⾓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天为3⽉21⽇或9⽉23⽇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天为6⽉22⽇前后,北半球为夏⾄⽇,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天为12⽉22⽇前后,北半球为冬⾄⽇,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半,要注意,图中⽩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时的计算第⼀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步:再求时间差,以每⼀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向,求东⽤加,求西⽤减.若求出的时间⼤于24⼩时,则减24,⽇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时,⽇期减去1天.第⼆单元⼤⽓⼀:⼤⽓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的组成:⼲洁空⽓(氮—⽣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物维持⽣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氧化碳—光合作⽤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命的保护伞”)、⽔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的必要条件)2):⼤⽓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度温度⼤⽓运动对⼈类活动的影响⾼层⼤⽓ 2000-3000千⽶电离层反射⽆线电波平流层 50-55千⽶随⾼度的增加⽽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空飞⾏对流层低纬:17-18千⽶,中纬:10-12千⽶,⾼纬:8-9千⽶随⾼度增加⽽递减对流运动天⽓现象复杂多变,与⼈类关系最密切⼆:⼤⽓热⼒作⽤(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吸收作⽤:具有选择性,⽔汽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反射作⽤:⽆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越强,在夏季多云的⽩天,⽓温不是很⾼散射作⽤: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2)对地⾯的保温效应①⼤⽓吸收地⾯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增温,由于⼤⽓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较差,但是对于地⾯长波辐射吸收作⽤强,所以地⾯辐射⼤部分都是被⼤⽓吸收②⼤⽓逆辐射是⼤⽓辐射的⼀种,⽅向朝向地⾯,对地⾯热量进⾏补偿,起保温作⽤⼆:⼤⽓的热⼒状况⼤⽓的热⼒作⽤1)热⼒环流:由于地⾯冷热不均⽽形成的空⽓环流,是⼤⽓运动的⼀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地理 必背知识点总复习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必背知识点总复习 湘教版必修1

必背知识点总复习1.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2.天体: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存在形式。

主要类型: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

3.天体系统: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 土、天 海)和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6.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条件的理解):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 123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12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外 (大气层) 太阳活动 影响日冕 太阳风 产生极光色 球 耀斑 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 ②产生“磁暴”现象。

里 光 球 黑子 影响气候1.3 地球的运动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二、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偏向)(124小时)晨线(黑夜进入白天,对应日出)、昏线(白天进入黑夜,对应日落)(2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经线地方时±经度差/15,,时区差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3三、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四、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 北半球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 。

5)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度,白天中的地区太阳高度大于0,黑夜中的地区太阳高度小于0。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叫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2)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当有太阳直射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如下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①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②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③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左右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水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3.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4.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当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断;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在两极地区与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现象;④与地震、水旱灾害等有关;: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重要)地球的能量,根据成因分为直接间接的太阳能(太阳能、风能、煤炭、石油等);地球内部的化学能(地热等);天体引力能(潮汐能)1.地震:地壳中岩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地面震动。

(1)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2)烈度:地震释放的能量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2.地球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纵波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从外到内: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地核(外核、内核);地壳和地幔的界线是莫霍界面(经过此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地幔和地核的界线是古登堡界面(经过此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说明地核在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者熔融状态。

特别提醒:①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薄不一,大陆地壳较厚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5-10千米);②元素在地层中不同:地壳上层成为硅铝层,下层称硅镁层;地幔含铁镁较多;地核含铁镍较多。

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生物圈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1.地层与化石:(1)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2)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地层(沉积岩层)和化石。

2.岩石根据成因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1)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有生物化石存在,例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2)岩浆岩具有点状结构,其中的玄武岩有气孔;(3)变质岩具有纹理结构,例如大理岩,板岩等。

3.地球演化史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1.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化:在温度、水、生物等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侵蚀:流水、冰川、海浪、风力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外力作用搬运:随风、流水、冰川等离开原来的地方堆积:发生在流速、风速减慢或冰川消融的时候固结成岩:沉积物固结成沉积岩2.主要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很重要)流水侵蚀:峡谷、河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溶蚀: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等流水堆积:山前冲积扇、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堆积作用风力堆积:沙丘海浪堆积:沙滩溶洞海蚀地貌喀斯特地表地貌冲积扇沙丘风蚀蘑菇三角洲3.河流地貌:平直的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左岸堆积,右岸侵蚀;弯曲的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4.滑坡和泥石流:在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在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滑坡①定义: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泥石流①定义: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②危害:a.冲毁城镇、乡村、工厂等; b.破坏农作物、森林及耕地;c.淤塞河道,引发水灾;d.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③防御措施:a 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停留。

b 不要躲在大树上,大树可能被冲倒。

c 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躲避,切记不要顺沟向下跑。

d 发现泥石流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第二节风成地貌1.风蚀地貌:①风蚀蘑菇②风蚀柱③风蚀壁龛④风蚀残丘⑤风蚀沟槽⑥雅丹地貌2.风积地貌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风蚀土丘迎风坡陡,背风坡较缓)3.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的危害a 破坏建筑物b 降低土壤肥力c 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d 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沙措施:a 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b 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特别提醒草方格沙障的功能:a 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b 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①溶沟②石芽③峰林④孤峰⑤溶斗(喀斯特漏斗)也有的地方称为天坑⑥地下溶洞(2)喀斯特沉积地貌:①钙华②石钟乳、石笋、石柱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1)溶蚀作用CO2+H2O+CaCO3===Ca(HCO3)2(2)沉积作用Ca(HCO3)2===CaCO3↓+H2O+CO2↑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1)岩石: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强。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

二、海岸地貌(1)海蚀地貌:①海蚀崖②海蚀平台③海蚀柱(2)海积地貌: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三、冰川地貌1.冰川(1)定义: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面上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按形态和规模分分类特点分布地区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面积较小中低纬高海拔地区2.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3.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1)冰蚀地貌: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

(2)冰积地貌:冰碛平原等。

4.冰川地貌的分布(1)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高纬高山地区。

(2)第四纪大冰期,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留下了大量冰蚀湖(北美五大湖)和峡湾海岸(挪威西海岸)。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组成2.大气垂直分层(比较重要)臭氧层位于平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云层: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1)表现较大颗粒的尘埃:空气中较大颗粒越多,反射越强。

(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现象: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2)(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完全被地面吸收。

其吸收的多少与地面性质(地面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保温过程(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

(2)大气辐射中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3.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现象原因分析:现象1: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现象2: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现象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明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现象4:深秋或初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现象5:大棚、入冬放烟防冻----增加大气逆辐射①物体的能量越大,波长越短,本节中三种辐射波长由短到长的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因此在垂直方向上,越远离地面,气温越低;对流层内,地势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度。

③一天中气温最高时为14点前后,气温最低时为日出前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