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

合集下载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不同称谓(一)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除去旧职授予新职)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考: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

15 简:任命,选拔。

如①简能而用之。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16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谭》(二)提升官职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z hì: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

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三)降低官职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四)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也做“绌”:通黜,废弃,贬退。

如屈平既绌3.免:罢免。

4.夺:削除。

5. 革:革除。

如革职查办。

6. 废:黜废,罢官。

如不胜其任者废免。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8. 去:被调离。

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9.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10.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官职变化:(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召(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示推荐的:举、荐、进、表、称(4)表调动的:调、徙、转(5)表降职的:左迁、谪、贬、放(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7)表示代理的:领、权、摄、假、署(8)特殊名词:洗沐、归沐(指休假)、乞骸骨(指退休)、致仕(指退休)、下车(刚到任)、视事(开始任职)辟:征招授官。

例: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拜:授予官职、任命。

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荐:推荐、荐举。

指下级向上级推荐官员。

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

——《后汉书.黄穷传》举:举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

例: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张衡传》除:拜官授职。

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擢:提升。

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谭嗣同》简:选取。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出师表》进:推荐、荐举。

例:于是忌进孙子于陛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领:担任,特指兼任。

例:顷之,又领益州牧。

——《诸葛亮传》摄:兼理,代理。

例:羊舌摄司马。

——《左传》又如:摄政王假:暂时兼任,代理某职。

同“摄”。

例: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本纪》权:暂代官职。

例:以京官权知,三年以易。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署:代理,也称“署理”。

例:署南平教谕。

——《海瑞传》放:委任、委派。

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谭嗣同》出:调出京外做官。

例: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例: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徙:表示一般的官职调动。

例: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迁:一般指升职,但也可指降职,如“左迁”。

例:倾襄王怒而迁屈原。

——《史记屈原列传》罢:免去官职。

例:徐阶罢相里居。

——《海瑞传》黜:罢免官职。

例: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史记屈原列传》谪:贬官或被贬。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历法、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具、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古代官位具体称谓

古代官位具体称谓

古代官位具体称谓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

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

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

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

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一)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

(二)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3.免:罢免。

4.夺:削除。

(三)提升官职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

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四)降低官职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1.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1."兼:兼任。

2.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3.行:代理官职。

4.署:代理、暂任。

5.权:暂代官职。

6.判:高位兼低职。

7.假:临时的代理。

8.摄:暂代官职。

9.守:代理官职。

古代官员的尊称

古代官员的尊称

古代官员的尊称、俗称和别称(开奖)在史书以及一些古代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官职的尊称、俗称和别称,如在《官场现形记》中的文制台、《杨家将》中的老令公什么的,不知大家是否知道以下尊称、俗称和别称指的到底是什么官职。

(一)基本没有条件限制的称谓传胪——进士二甲第一名大令——县行政长官抚院——巡抚: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也称抚军令公——中书令录公——录尚书事司寇——刑部尚书:司寇之职掌,后多归刑部,故以司寇称刑部尚书宰衡——宰相(二)一定时期内的称谓帅司——(宋)安抚使:掌一路军事、民政漕司——(宋)转运使:掌一路财赋、谷物转运宪司——(宋)提点刑狱使:掌一路刑事仓司——(宋)提举常平使:掌一路仓事制台——(明、清)总督:明武宗曾自封总督军务,因而避讳改称总督为总制,也称制军、总制漕台——(明、清)漕运总督河台——(明、清)河道总督,也称河督藩台——(清)布政使,也称藩司臬台——(清)按察使,也称臬司道台——(清)道员镇台——(明、清)总兵,也称总镇协台——(清)副将,也称协镇总宪——(明、清)左都御史副宪——(明、清)左副都御史内制——(唐、宋)翰林学士:宫庭文件的编制外制——(唐、宋)中书舍人、知制诰:外朝文件的编制二府——(明、清)府同知:第二知府之意首辅——(明)首席大学士,也称首揆给谏——(清)给事中庶常——(明、清)庶吉士通守——(清)府通判小军机——(清)军机章京中堂——(明、清)内阁大学士:以前宰相办公处有政事堂,明、清大学士位居宰辅,所以称为中堂(三)本身就是官职,但在一定时期中被用为其它官职的别称;或在不同的时期,所指官职不同(汉)明府——郡守/太守(汉以后)兰台——史官:班固曾以兰台令使身份编史,故后世称史官为兰台(唐以后)大司成——国子祭酒:唐朝曾改国子祭酒为大司成(唐以后)明府——县令(唐以后)亚相——御史大夫:汉代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因此以亚相称御史大夫(宋以后)别驾——通判:宋代于各州设置通判,近似别驾之职(明)军门——加提督军务的总督/巡抚(明、清)大司空——工部尚书:大司空之职掌,明、清多归工部,故以大司空为工部尚书的尊称(明、清)大司农——户部尚书:大司农之职掌,明、清多归户部,故以大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尊称(明、清)大司徒——户部尚书:大司徒之职掌,明、清也多归户部,故又以大司徒为户部尚书的尊称(明、清)大宗伯——礼部尚书:大宗伯之职掌,明、清多归礼部,故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尊称(明、清)方伯——布政使:方伯是古代诸侯中的一方之长,布政使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故以方伯为布政使的尊称(明、清)使相——兼大学士的总督(明、清)司马——府同知:隋后司马为州郡佐官,因而借指府同知(明、清)太守——知府(明、清)太宰——吏部尚书:太宰之职掌,明、清多归吏部,故以太宰为吏部尚的尊称(明、清)相国——内阁大学士:清内阁大学士位居宰辅,因此以相国称内阁大学士(明、清)秀才——生员:经过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学生(明、清)银台——通政使:通政使掌内外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而宋代类似机构称银台,故名(清)刺史——知州(清)观察——道员:唐朝曾以观察使为一道的行政长官,故以观察为道员的尊称(清)军门——提督、有提督衔的总兵(清)廉访——按察使:职掌与元代的肃政廉访使相似,故名(清)枢密——军机大臣(清)亚相——协办大学士:清大学士位居宰辅,协办大学士为副,因此以亚相称协办大学士(清)中丞——巡抚:巡抚例兼右副都御史,职掌与以前的御史中丞略同,故以中丞为巡抚的尊称(清)州牧——知州(清)宗师——提督学政,也称文宗、大宗师。

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

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

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解释下列文言文语句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训练设计:茹清平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而那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对文义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及相关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现将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语辑录如下,供同学们训练、记忆。

一、解释下列例句中表“授官、做官”的加点词语1.辟。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

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

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征。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0.仕。

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官职及人的称谓

官职及人的称谓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1.武官。

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

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

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

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为临菑市掾。

(2001)(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二.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三.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对将军:麾下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

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

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一)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二)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3.免:罢免。

4.夺:削除.(三)提升官职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四)降低官职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6.左除、左降:降职.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1.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1.兼:兼任。

2.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3.行:代理官职。

4.署:代理、暂任。

5.权:暂代官职。

6.判:高位兼低职。

7.假:临时的代理。

8.摄:暂代官职. 9.守:代理官职。

文言文小知识: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定)

文言文小知识: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定)

文言文小知识: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定)文言文小知识: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

而那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对文义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让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及相关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现将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语辑录如下:一、表授予官职的:1.拜:授予官职。

例: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李密《陈情表》高中语文第三册)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 另外,“拜”也可引申为“接受官职”的意思。

例:于是辞相印不拜。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2.除:本义为台阶,引申为任命授职之意,往往用于除去旧官而授予新职。

例: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李密《陈情表》)②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守。

3.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

例: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高中语文第二册)③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4.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例: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5.封:秦汉时期,帝王授给臣子土地或封号,叫做封。

例: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高中语文第六册)6、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谭嗣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文选·陈情表》7、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晋书·谢安传》前后九辟公府《后汉书?钟皓传》8、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9、授:给予官职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汉书·翟方进传》10、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公文写作规范领导称谓格式

公文写作规范领导称谓格式

公文写作规范领导称谓格式
在公文写作中,正规的领导称谓格式应遵循以下要求:
1. 不使用任何标题:公文中不应出现与称谓相同的标题文字,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和混淆。

2. 使用适当的称谓:根据领导的级别和职务,使用相应的称谓。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的合适的领导称谓有:总理、副总理、部长、秘书长、厅长、处长、主任等。

如果有多位领导,则按照级别由高到低的顺序书写。

3. 使用标点符号分隔:在写出领导的具体称谓之后,需要使用标点符号进行分隔。

常用的分隔符号有逗号、句号等。

4. 尊称合适的职务:如果领导担任了某个特殊职务,可以在称谓中一并体现,比如党委书记、区委书记、部长委员等。

5. 使用正式的表达方式:在写出领导的称谓时,应使用正式、客观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个人举荐、亲昵的称呼。

以下是一个示例:
尊敬的李总理,
近日,我们收到了您关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指示。

根据您的要求,各相关部门已经启动了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古代官职及称谓(新)

古代官职及称谓(新)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 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
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猥、在下”等代 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
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 、子、而、乃、若”等七个。其中以“女、汝 、尔、若”四个为常见。
—《陈情表》
擢:提升。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 京。——《谭嗣同》
简:选取。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出师表》
进:推荐、荐举。例:于是忌进孙子于陛 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领:担任,特指兼任。例:顷之,又领益州 牧。——《诸葛亮传》
摄:兼理,代理。例:羊舌摄司马。—— 《左传》 又如:摄政王
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例:顺帝初,再 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徙:表示一般的官职调动。例:衡不慕当 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迁:一般指升职,但也可指降职,如“左 迁”。例:倾襄王怒而迁屈原。——《史记屈 原列传》
罢:免去官职。例:徐阶罢相里居。—— 《海瑞传》
黜:罢免官职。例:屈原既黜,其后秦欲 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史记屈 原列传》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 、予、其、朕”等六个。其中,常用的是“我 、吾、余、予”四个.

古代官职的称谓与职能

古代官职的称谓与职能

古代官职的称谓与职能古代官职的称谓与职能1、国君夏、商、周称“后”、“王”、“天⼦”、“天王”。

战国开始称“皇”、“帝”。

(帝本是⾄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开始称“皇帝”,直⾄⾟亥⾰命才结束。

匈奴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yānzhī)”,乌孙称“昆莫”,⾼车称“候娄訇(fú)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契丹、蒙古等称“可汗(kèhán)”,简称“汗”;⼟蕃称“赞普”。

2、宰相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从国君的家⾂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家⾂的头⽬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

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_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

辅助齐桓公建⽴霸业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个杰出的宰相。

秦统⼀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书的⼩机关),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

东汉末年,权⾂董卓、曹操等回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出来,成为中央执⾏政务的总机关。

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

尚书台由内廷⽂书机关变为外廷的⾏政机构以后,为收发⽂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另设中书省为⽂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之职。

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尚书省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之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

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

官场领导称谓讲究详解 古代官职名称与称谓分析 图

官场领导称谓讲究详解 古代官职名称与称谓分析 图

官场领导称谓讲究详解古代官职名称与称谓分析图广东省纪委“关于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的通知,引起广泛关注。

通知中,广东省纪委提出:部分党员干部把同事、同志间的称呼庸俗化,称领导为“老板”“老大”、称下属为“哥们”“兄弟”等等,破坏党内民主,损害公仆形象。

领导干部禁称“老板”、“老大”,广东并不是先行者。

早在2003年,上海、甘肃等地也曾下发类似“禁令”。

但“老板”、“老大”等称谓仍流行于官场。

下级为何习惯称上级“老板”“老大”?“同志”称谓的淡出,透视出哪些官场变化?“同志”称谓渐去渐远“如今‘同志’称谓多出现在领导干部的任免交接大会、领导干部的任免通知中”.回顾中共党史,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标准、正确的政治称呼就是“同志”。

毛泽东早在1959年就要求互称同志。

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

据回忆,文革时期,称“同志”是民间最保险的做法。

文革结束后,党中央明确要求互称“同志”。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就提出“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2011年武汉市收藏品市场曾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收藏特展”,展出了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厂职工于1984年4月写给邓小平的信件。

在信中,这名职工称呼邓小平为“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

”邓小平在这一称谓上画了个圈,批示“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酌重处理!”“互称‘同志’、不叫官衔,是一种党内关系对等性的体现,所以文革结束后党中央立即规范领导干部称谓”,许耀桐说,但这一轮清风并未持续多久。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沿海地区开始称呼领导干部“老板”、“老大”等称呼,并蔓延全国。

北京市一机关单位工作的处级干部说,他于1994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同志”称谓已经淡出官场,“同事之间没人这么叫。

更没人会叫上级‘同志’。

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2)公府:官署。

指三公的官署。

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3)大将军:位比三公。

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4)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

设公车令。

(5)郎中:官名。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8)国王:指河间王。

国,诸候国。

(9)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1、举:推荐、推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2、辟:(bì)招用、征召。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晋书·谢安传》。

当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著作郎。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3、征:征召,特指君招臣。

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二、表示任命官职的1、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3、授:给予官职。

4、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5、任:担负、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史记·蒙恬传三、表示提升官职的1、擢:提升官职。

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梁启超《谭嗣同》)2、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3、升:提升。

旋升宁夏道。

(梁启超《谭嗣同》)4、提:提拔。

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北史·魏收传》。

名行:名望和德行)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1、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刘禹锡传》)3、黜:罢免官职罢免,废。

官场称呼有学问

官场称呼有学问

官场称呼有学问或许有人留意过,在有些电视剧或者电影里,白崇禧称呼李宗仁为“德公”,一些人称呼程潜为“颂公”,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宗仁字德临,程潜字颂云,取其中间一个字,后缀“公”表达尊崇。

其实,我们今天习惯上所说的名字,古人是自称时用的,别人是不能称呼的。

比如张居正,他自己可以说“居正如何如何”,别人不能这样称呼他。

皇帝可以直呼其名;言官弹劾的时候也可以,同僚朋友上下级都不能称呼名字的。

所谓衣冠人物(区别于布衣也就是老百姓),一般是有名、字、号之分。

比如长篇历史小说《大明首相》主人公高拱,拱是他的名,肃卿是他的字,中玄是他的号。

张居正则是字叔大、号太岳。

除了公文里,现实生活中,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直呼其名,其他人包括其上级领导、长辈,都是不可以呼其名的。

一般来说,上对下或者朋友之间,可以称字。

比如高拱称呼张居正,就可叫他“叔大”。

对上(包括长辈)是不能称字的,比如张居正称呼高拱就不能叫他肃卿,而应称中玄。

其实生活中要更复杂些。

比如高拱号中玄,晚辈、下级如张居正等,不直接称中玄,而是取中间的一个雅字,后缀“翁”,谓之“玄翁”,以表尊崇。

高拱、张居正生活的时代,就像我们有一个时期见人称“师傅”一样,爱尊称人为“翁”或者“老”,哪怕被称呼的人才20来岁,也这样叫。

大家看《金瓶梅》,算命的就称呼潘金莲这些人为“老夫人”。

其实她们不过20多岁。

以籍贯代称也很普遍。

如高拱是新郑人,许多人就以“新郑”代称高拱;张居正是江陵人,就称他江陵。

还有职务问题。

职务也不是直来直去叫的。

有人写小说《张居正》,下级当面叫张居正“首辅”,那是不可能的。

可以叫相公、阁老,或称“岳翁”、“元翁”(内阁首席大臣曾经被皇帝呼为元辅)。

那个时代称呼官职,还多以周礼中的官职比附后来的,比如刑部尚书,就称“大司寇”,吏部尚书就称“冢宰”“太宰”,复杂得很!当面称呼、书面称呼、背后谈论到某个人的称呼,多半也有区别的。

比如万历时期的内阁大臣于慎行写的书,里面有“新郑以首相行太宰事”这样的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
(一)授予官职
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

(二)罢免官职
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3.免:罢免。

4.夺:削除。

(三)提升官职
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

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四)降低官职
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
1.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1.兼:兼任。

2.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3.行:代理官职。

4.署:代理、暂任。

5.权:暂代官职。

6.判:高位兼低职。

7.假:临时的代理。

8.摄:暂代官职。

9.守:代理官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