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意义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意义与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经济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意义和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意义1.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
它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指导着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和改革。
2.解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这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改善经济运行、防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3.深化对全球化的认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理解全球经济体系、分析国际经济关系、提出发展中的国家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策略等具有重要意义。
4.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深入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生产力发展规律等重要理论,为当代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应用1.指导经济改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参考。
它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市场经济为辅助,为改革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2.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路径。
这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分析社会阶级矛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研究,揭示了社会阶级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它对于分析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研究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探讨了国际经济关系、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重要问题,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5.推进农村和农业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农村和农业问题,提出了农民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历史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提出二、经济危机的定义及影响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启示四、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历史意义经济危机是社会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提出,为人们深刻认识经济危机的本质,指引了应对经济危机的思路,对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积累和生产扩大的运行规律的探究,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会产生经济危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主要包括过剩和欠缺两种形式。
过剩危机不仅发生在商品市场上,也可能发生在投资市场上,当过多的货物不能得到消费时,企业就会因库存难以销售产生损失。
欠缺危机是由于低收入和低利润引起的投资不足,企业的利润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市场供应不足。
二、经济危机的定义及影响经济危机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剧烈的、普遍性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
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也会波及到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
首先,经济危机会导致严重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问题,加剧社会剥削问题。
其次,经济危机会导致国际贸易紧缩,扰乱全球市场,并给所有国家带来财政并购和债务累积问题。
最后,经济危机也会导致政治极化和社会混乱,引发政治动荡。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提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积累和生产扩大不可逆转的规律,从而提示了政府推行经济政策时需要避免刺激资本扩张。
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指导了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向,其中包括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促进就业以降低社会风险等。
四、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抬头,经济状况的不稳定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经济危机导致许多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生产下降、就业成本上升等问题,这些问题会扰乱全球市场。
漫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详细描述
经济危机期间,失业、贫困和社会不 平等现象加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此外,经济危机还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和冲突,对国家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
05
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建议
政府宏观干预与财政货币政策调整
政府宏观干预
货币政策调整
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降息 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经济危 机的影响。
漫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目录
• 引言 •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 • 经济危机的根源 • 经济危机的表现与影响 • 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 济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周期性 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观察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 在矛盾,提出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当生产和流通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表现为商品过剩、生产过剩和 信用危机等。
有效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
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之一,它导致了供给过剩的现象。
当有效需求不足时,企业会面临销售 困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而引发经 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财富积 累与贫困积累的冲突,有效需求往往 不足,难以支撑生产的增长。
产业结构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技 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产 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增强抵 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缓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 素。
收入分配制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及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第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是生产在其中始终起着支配的作用,社会生产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始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性质和特点。
因而,必须始终重视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分配、流通和消费对于生产的巨大反作用。
认识经济发展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从生产出发去进行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颠倒生产与其他几个环节的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二,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
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
第三,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
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
第四,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在于它以追求无止境的价值增殖或赚钱为目的,因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生产力是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与此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与资本的内在要求相矛盾。
第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表现在各个方面: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含义正在于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更多,从而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及价值量必然下降,可是资本追求的恰好是剩余价值,而不是物质财富。
马克思主 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复习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深刻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本质、根源和规律,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经济危机的表现经济危机通常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信用关系破坏等一系列现象。
在危机期间,大量商品积压,销售困难,价格暴跌,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亏损,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减产、停产或破产。
同时,工人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工资水平下降,生活陷入困境。
信用体系也会受到冲击,银行倒闭,金融市场动荡,货币流通混乱。
二、经济危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出来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过剩了。
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而言的过剩。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但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却相对有限,无法消化过剩的商品,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由社会共同占有和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的有计划进行。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过程由资本家支配,生产具有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四、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是经济危机的爆发期,生产急剧下降,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严重;萧条阶段是经济危机的低谷期,生产停滞,市场萎缩,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复苏阶段是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的时期,生产逐渐回升,企业重新开工,就业增加;高涨阶段是经济繁荣的时期,生产迅速增长,市场活跃,利润丰厚。
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及当前经济危机解析
中文摘要对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就更有深层次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其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论述部分,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它是我们研究解读当前经济危机的有效工具。
加强对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进一步的研究,更好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周期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解读分析当前的经济危机。
本文首先从基本的概念入手,对经济周期等相关概念进行解读,为下文分析经济周期提供概念支持。
同时对西方相关的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介绍,分析其主要特点并揭示其启发意义,为第二章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作了铺垫。
其次,第二章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分别介绍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成因的分析,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划分和特征,以此来探讨马克思经济周期的当代价值。
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整合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对我们分析当前经济研究和实践是有指导意义的,也为文章第三部分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分析当今经济危机提供了理论支持。
文章的第三章,运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对当前经济危机进行解读,分析介绍当今经济危机的一些特点,比如有效需求过度是当今经济危机新的直接原因所在,这和过去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不同的,但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再则,金融信用领域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先导,重点分析了金融信用的发展对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指出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后果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通过对经济危机的新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两点理论思考:一是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依然是研究当前经济危机的有效工具,因为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必须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更好的应对当前经济危机,二是必须对市场经济和资本有全面的认识,市场经济和资本都有两面性,在发挥其优越性的同时必须有效地规避其危害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 2 0 0 8 年 ,一定是会 被载入资本主义经 济历 史 中的一年 。 这一年 ,美 国首先爆发 次贷危机 ( 即次级房贷危机 ) o随后 在资本主义 国家大面积地爆发 ,并且经过资本主义国家的 内 部传播逐 渐波及世界 其它各 国,由此导致世界 经济 的疲 软。 这场经 济危机是从 2 0 0 6年春季 开始逐步 显现 的。截 至到 目 前 ,这次危机仍然是 国际上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马克思 经济危机理论人手 ,我们可 以看到 ,这场经济危机的实质仍 然是生产 的相对过剩 。首先 ,在美 国社会 中,存在收入水平 相差较大 的问题 ,而社会 中的中低收入者 占总人 口的绝大部 分 ,这 部分人需要安 家的房屋 ,同时需要购人 生活必需 品 , 但是 ,由于收入 的限制 ,导致其购买力 匮乏 。其次 ,社会范 围内,大部分过剩 的房产资源需要售卖 ,信贷 中介在此时发 挥作用 ,将购买者与购买物联 系起来 。此时 ,金融机构充 当 了无担保 的中介 。但是 由于社会购买能力无法满足房产 的过 剩 消费 ,加上货 币链条 的中断 ,最终导致美 国信用危机 的爆 发 ,不但 冲击 了国际金融领域 ,还 冲击 了国际实体经济 的发 展 。也是从这场危机开始 ,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重读马克思 的 《 资本论 》 , 他们在这部 书中找 到了 自己想 到的答案 , 并 为降 低危机 的可能性后果努力着。 作为社会 主义制度 的代表 国家 , 我 国在 2 0 0 8 年 或多或少 的受到 了这 次危机 的影响。如何 利 用 马克思经 济危 机理论来更好 的解决危 机后 的问题 ,成 为我 国社会 各界关 注的焦 点问题 。第一 ,缩孝 收入分 配差距 ,实 现公平 正义 ,提高社会 实体 购买力 。这 是解决经 济危 机的关 键 点之一 ,因为只有 让社会各 阶层 之间的差距缩 小 ,才能从 根本上解决 一些 由此引起 的问题 ; 第二 ,加 强防范金 融风险 的能力。防范金 融风险 ,不能单 纯依靠 政府来解 决 ,整个 金 融业应该从 自身做起 ,提高抵 御风险的能力 ; 第 三 ,调整产 业结构 ,降低出 口依赖。我国是一个出 口依 赖略显严重的 国 家 ,这在经济危机发生时 ,对我 国的冲击巨大 ,所 以,只有 切实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竞争力 ,才能在发生经济危机时平 稳度过 ,免受巨大损失 。 参考文献 [ 1 】 周雨风.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 内 容 ;现 实思考
高中思想政治: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答:欧债危机的爆发从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经济危机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 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而,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从美国的 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的爆发,印证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 周期性。
引起经济危机爆发国家
美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亚洲 美国
思考: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
二、经济危机的影响即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和经济危机的周 期性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及具有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危机再生产的周期性 (1)周期: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危机阶 段……
(2)原因: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导致危机的再次爆发。
二、经济危机的影响即资本主义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的周期 性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从经济危机再生产的周期性“危机阶段——萧 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危机阶 段……”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的更新 使经济走出萧条 为下次危机到来准备物质条件
知识
拓展 资本主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
定资本的更新。 第一,固定资本的更新为资本主义生产,摆脱危机 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危机的破坏,物价低落,生 产商品生产萎缩,为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更新陈 旧的机器设备。 第二,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成本,而固定资本的 大量更新会推动生产资料。迅速恢复和发展,造成 了新的生产高涨,为下次危机埋下伏笔。 第三,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新危机到来的物质前提, 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使社会生产迅速发展,而劳动 人民有能力支付的消费需求相对缩小,引起了新的 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释义及其当代价值
第19卷第2期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Vol.l9,No.2 2021年4月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Nanchang Municipal Committee Apr.,202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释义及其当代价值李玉(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摘要]“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趋势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导致危机的最深刻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正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演化和展开。
为有效防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危机风险,需要我们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中,寻找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和演变趋势,从而保证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45(2021)02-0002-07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固有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和复杂。
尤其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更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次矛盾,导致全球经济低迷的副作用至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由传统的周期性危机转化为国际范围的金融危机,但新的危机形式并没有改变危机的实质。
马克思所揭示的由根本制度性缺陷导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的顽疾,并伴随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持续变革不断尖锐。
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和演变趋势,破解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停滞、增长乏力的困境,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寻找有效防范途径方面,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仍是最根本的方法思路和最坚实的理论支柱。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是一种制度性缺陷。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意义题目:1.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意义3.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的应对措施4.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应用5. 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推动经济增长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经济危机是指由于生产和分配的资本主义方式自身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周期性经济波动和突发性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源自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无产阶级缺乏购买力两大基石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被迫进行技术革新、降低成本,从而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也不断地生成和积累着矛盾,从而不断地促使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特点是:1. 揭示经济危机的根源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矛盾2. 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循环和周期性波动3. 揭示经济危机对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整个社会的广泛破坏作用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在经济建设方面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升级,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和调节能力,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繁荣和全面进步。
同时,通过对开发和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认识,避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坚持按劳分配和公有制,促进公平和社会和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的应对措施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外部经济危机时,应该坚持自主发展、改革开放、开拓内外市场,促进国内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就可以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中保持稳定和强劲的发展,同时保障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具体措施包括:1. 制定科学的宏观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引导资源向优质产业集中2. 推进产业升级和现代化,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3. 坚持稳定性优先、有利可图、在风险有限的前提下多元投资,因地制宜引导长期投资4.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加强政策协调,营造和谐市场经济环境,保障社会稳定5. 强化政府的调节和监管职能,加强政策沟通和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应用国际经济关系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循环和周而复始的周期性,指出了资本主义激烈竞争、商贸摩擦和战争矛盾对民众造成了极大破坏和困苦,加深和推动了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者之间的对抗。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对经济危机问题设章节进行系统和专门的论述,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分布在他的各种著作之中。
归纳起来,究其根本,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因此,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
只要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就能够解决经济危机。
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的论述已经过时。
但是,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马克思之所以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看作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是因为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阶段中市场经济的自发盲目性和唯利是图性危害明显;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取而代之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不会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此未来当然就不会再发生经济危机。
但是,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征途中,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发展商品经济以不断发展生产力,因此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律仍然发生作用。
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等基本范畴仍然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基本内涵。
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表现为资本的运动。
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样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新的历史形态,因此,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仍然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与价值。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要点内容概述(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1.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货币和信用带来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由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得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两个对立的过程,容易引起买卖脱节,加深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同时,由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得商品生产者可以互相赊账赊销买卖,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化,使得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发挥作用的价格高于商品价格,就会导致过程中所得的货币无法清偿之前的债务,由此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9经济一班郭建梅 200901402149摘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
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现实意义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
每当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货战争一样被破坏,颓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
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
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有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有些甚至被成批的毁掉; 很多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生产猛烈下降; 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
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 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
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经济危机实质及根源1、实质:生产过剩的危机。
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基本矛盾的表现:(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高涨阶段:就业日增—物价回升—利润增多—信用活跃—经济繁荣—猛烈扩张—比例破坏(二)经济危机再生产的周期性1、周期: 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危机阶段……2、原因; 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导致危机的再次爆发3、物质基础: 固定资产的更新作用:使经济走出萧条、为下次危机到来准备物质条件二、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认识1、萨伊:不承认资本主义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危机;2、李嘉图: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美好、永恒的制度。
(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1、物物交换情形:买卖同时,供给会创造需求,社会不会爆发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2产普遍过剩的危机。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3、原因分析:(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只要人类存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就不会停止。
(2)作为物质生产特定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由于其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却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一般,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错误结论。
4、意义:(1)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2)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3)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过渡性(4)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能消灭经济危机吗,为什么?答:(1)不能。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伟大启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伟大启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伟大启示——纪念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内容提要: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危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性质、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危机的历史必然性、危机的根源和原因、危机的实质、危机的周期性、危机的革命作用和历史意义等问题的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能否摆脱危机的判断、危机理论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的论述,是他的危机理论主要的和基本的内容。
目前,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结合当代尤其是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回顾和学习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内在的和不可克服的矛盾,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质及其必然趋势,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人类崇高而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较大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基本要点伟大启示一些年来,西方理论界的一些人士认为,马克思没有全面而系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并以此否定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真理性。
岂不知,马克思虽然没有研究和论证资本主义危机的专门论著,但在他的浩瀚论著中,却有许多地方对资本主义危机作了深刻而精辟的分析。
如果从马克思理论的总体、基本结构及其内在联系来看,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不仅是他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历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无法达到的理论境界。
日月如梭,往事如烟,时间越过将近两个世纪,在21世纪10年代的今天,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却依然璀璨夺目,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闪耀着真理的光焰。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危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是从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危机理论的批判开始的。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否认危机的谬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在危机持续一段时间后,市场上的商品数量由于资 本家关闭企 业、缩短生产和销毁存货的结果减少了, 商品供应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情况便逐渐发生了 变化。于是,资本主义经济就从危机阶段转入萧条 阶段。这时,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 人数不再增加,物价低落,商业萎缩,游资充斥。 资本家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竭力降低成本,以便在 剧烈的竞争中获得超额利润。随着资本家更新固定 资本,新的投资不断增加,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 需求也逐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加,结果就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恢复和 发展起来。萧条阶段就逐步转入复苏阶段。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后,货币在两个不同的时刻分别 起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手段的作用,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 在这两个时刻的分离中。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 商品买卖日益有更多的部分会采用赊购赊销的方式。虽然 商品已经转手,但商品的价值并没有真正实现, 商品所有者 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务连锁关系。一旦有一个或几个债 务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一系列支付不能 实现,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造成经济危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的三卷《资本论》就是要对生产过剩经济危 机做出系统论证的。因为这一现象充分表明了资本 主义不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永恒的最佳社会形式, 它是资本主义必然会被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的最重 要的理论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分析商品 流通形式时明确说, “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 必须 有整整一系列关系。”三卷《资本论》就是考察这 个整整一系列关系的,阐明是怎样使危机形式上的可 能性转变为一种现实必然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生产过剩危机 这种现象就真正得到了科学论证。直接生产 过程的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 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的对抗性矛盾, 流通过程分 析揭示了生产与消费的依存性是再生产正常 进行的客观的比例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不顾消费的无限扩大 资本积累的不可遏止的趋势。
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研究2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流通与循环过程,揭示出经济危机的抽象可能性与具体现实性问题。
具体说,马克思在分析简单商品经济向发达商品经济,即资本主义的历史转变过程中,深刻地诠释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其中,马克思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抽象可能性,是对经济危机的现实必然性的理论高度抽象。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研究,首先是从考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抽象可能性着手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产生于物物交换阶段,其发生前提与爆发基础在于产品交换阶段向商品流通阶段的过渡。
故而,在简单的商品经济时期,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只是潜在地存在危机的可能性。
在简单的商品经济模式下,经济危机仅存在爆发的可能性。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如下两种形式:(1)商品交换过程出现了买与卖两个互相独立的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因为买和卖取得了一个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彼此分离的、互不相干的存在形式,所以它们的直接同一就消失了。
它们可能互相适应和不适应;它们可能彼此相一致或不一致;它们彼此之间可能出现不协调。
……现在完全有可能只有通过极端的不协调,才能达到协调”[8]。
这里的“极端的不协调”即为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经济危机。
相较于直接物物交换,商品交换历经买、卖的形态变化,本质上是将“内在统一”的交换过程,即用自己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同所需的别人的劳动成果相交换的过程分成了相互独立且必须关联的“买”与“卖”两个过程,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第一种可能形式——“没有人买,也就没有人能卖。
但谁也不会因为自己已经卖,就得马上买。
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9](P135)。
(2)商品交换分解为在不同空间与不同时间上的互相独立的经济行为。
商品交换过程存在的空间距离与时间滞后,导致商品交换可能的中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深刻的分析和广泛的影响。
这一理论阐述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解决之道,为我们理解
和应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动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外在
表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
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这导致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矛盾不断
加剧,最终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经济危机包括繁荣、危机和衰退三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后出现的危机
阶段则是生产能力过剩、市场萎缩和投资不足的表现;最终,衰退阶
段引起了生产能力的萎缩和失业率上升。
三、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自由竞争的资
本主义。
在垄断资本主义下,金融资本的垄断与掠夺性扩张使得经济
危机表现出周期性更为显著、规模更为庞大、传播更为广泛的特征,
其危害和影响更加深远。
四、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要解决经济危机,必须消除资本主义制度
所固有的矛盾。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于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
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前全球经
济发展中的诸多挑战与问题。
2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㈡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1.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⑴萨伊:不承认资本主义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危机 ⑵李嘉图: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美好、永恒的制度
2.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 展的历史趋势
⑴物物交换情形:买卖同时,供给会创造需求,社 会不会爆发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㈠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
⑴实质:生产过剩的危机。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 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不足的过剩。
⑵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①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
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联邦德国7次(1952、1958、1961、1966~1967、 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国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 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 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2008年爆发的目前仍处于金融危机阶段)
金融危机再度掀起了世界对马克思的兴趣,其著作越来越 受欢迎。《资本论》在全球的销量一路飙升。西方一些政 治领导精英觉得,“某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那么坏”。 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还让人给他拍摄了一张翻阅马克 思著作《资本论》的照片。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知名 政治学研究教授利奥·巴尼奇看来,“这标志着此次危机 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大,已使全球资本主义和其卫道士们 陷入了意识形态的恐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9经济一班郭建梅 200901402149摘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
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现实意义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
每当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货战争一样被破坏,颓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
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
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有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有些甚至被成批的毁掉; 很多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生产猛烈下降; 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
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 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
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引起的。
经济危机的最一般的额表现,是商品买和卖的脱节,也就是商品卖不出去。
当商品交换还处于物物直接交换的时候,买和卖同时发生,商品所有者既是卖主同时又是买主,不存在买和卖的分离,也就不可能引发任何形式的经济危机。
但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即商品流通出现以后,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了两个互相独立的行为,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卖了自己的商品之后不继续实行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引起的。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买卖日益有更多的部分会采用赊购赊销的方式,即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
首先,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确定赊销商品的价格,衡量买者到期必须支付的货币额;其次,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充当买者和卖者赊销商品的媒介。
如果有一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的时不能支付,就会影响到其他一些商品生产者的支付行为,依此类推就会产生以这笔债务为环节的连锁反应,妨碍一系支付行为的顺利实现进而产生危机的可能性,从而使整个信用体系遭到破坏。
(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生产力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群众消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过剩的基础。
”②《资本论》中有如下论述:“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
”③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外部竞争的压力,促使他们必须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和规模。
但是另一面,与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并存的,却是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
这样生产和消费之间就形成了日益尖锐的对抗性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当若干重要的产品由于群众无力购买而找不到销路的时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就要遭到猛烈的破坏,于是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就会爆发。
以上分析表明,生产过剩的危机,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造成的。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凡是特有的经济规律,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
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四)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的,它是一种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是经常存在的,但是只有当他们发展到极其尖锐的程度,使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的时候,才会爆发经济危机,从上一次危机发生到下一次危机到来所经历的时期或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
这一点马克思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初便意识到的。
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即经济发展所包括的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个周期的起点。
危机往往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最繁荣的时期,也就是资本主义矛盾最尖锐的时候爆发的。
在危机阶段,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存货堆满货仓,资本周转困难,利润率急剧下降。
这就迫使资本家缩小生产规模,解雇大批工人,缩短开工时间,使成千上万的工人陷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
这一切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消费群众的购买力急剧降低。
社会购买力的急剧降低又引起了商品价格的猛烈下跌,社会再生产比例的严重失调,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混乱状态之中。
在危机持续一段时间后,市场上的商品数量由于资本家关闭企业、缩短生产和销毁存货的结果减少了,商品供应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情况便逐渐发生了变化。
于是,资本主义经济就从危机阶段转入萧条阶段。
这时,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物价低落,商业萎缩,游资充斥。
资本家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竭力降低成本,以便在剧烈的竞争中获得超额利润。
随着资本家更新固定资本,新的投资不断增加,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结果就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
萧条阶段就逐步转入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中,其特征是市场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
资本家开始进行大规模投资和更新固定资本,生产逐渐扩大,就业人数逐渐增加,社会购买力开始提高,市场容量扩大,物价慢慢回升,企业利润增加,信用事业日益发展,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当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就进一步过渡到高涨阶段。
在繁荣阶段,投资大量增加,生产迅速发展,物价上涨,利润增多,工资水平也有提高。
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到繁荣的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也对经济危机周期的时间间隔做了一定的分析。
他曾在《贫困和贸易自由—日益迫近的商业危机》一文中指出“现代工商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历时五年到七年的周期性循环在此循环中,有规律地相继经过各种不同的阶段——沉寂,然后是好转,信心渐增,活跃,繁荣,狂热发展,贸易过度扩张,崩溃,压缩,停滞,衰竭,最后,又是沉寂”,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所指出的“自从固定资本大规模发展以来,工业所经历的大约为期十年的周期,是同上面那样决定的资本总在生产阶段联系在一起的”。
⑤在其后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又明确提出“现代工业具有十年一次的周期,每次周期又有各个周期性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在积累进程中被越来越频繁地相继发生的不规则的波动所打断”。
⑥马克思认为固定资本的更新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因为在他看来,一方面由于危机爆发后的萧条时期机器设备的价格较低,此时进行固定资本的更新换代成本最低,损失最小,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会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从而加速资本积累和投资的扩张,为下一次更新产生新的需求。
“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投资的起点。
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
⑦二.现实意义当前的经济危机虽然呈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形式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当今的经济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经济危机有不可取代的指导意义。
首先,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依然适应。
从根本上说,资本世界的各个时期爆发的经济危机并无本质差别:都是生产过剩危机。
从1929年大危机演变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
实际上,当代的经济危机不仅有实际物质产品的过剩问题,同时还有虚拟金融产品的过剩即金融衍生品泛滥的问题。
金融产品的过剩又造成了新的虚假需求,这就使生产过剩危机更加严重了。
面对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消费也进一步膨胀,以致出现了大量缺乏应有的收入基础的过度需求。
这正符合了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
其次,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依然适用。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仍然是周期变化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义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周期的形态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在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减少了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
但这些政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所以也就无法彻底根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随着自由主义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的逐渐兴起,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让原本趋于缓和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重新出现了加剧的趋势,最终酿成当前这场震撼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事实证明,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会周期性爆发,因此,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仍然是认识当前危机现象的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02.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48.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7.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33⑥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