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名词简答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农业:是将循环经济观引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中的推广和应用,是一种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力就业为目标的现金经济发展模式。其遵循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行为原则,通过优化从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的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友好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国家、地区、农业企业)范围内农业个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就是农业产业各部门和个部门内部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质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农业信贷:是金融组织在农村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是动员和分配农村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以供应农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周转需要的一种活动形式。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模式:

内涵:有

模式:

①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即通过不用或少用话费、农药,围绕农业自然再生产特性来组织生

产,改善环境,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②高效率可持续农业。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主要是以科技进

步为依托,强调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实施现代经营方式,实现生产的集约化。

③生态环保型可持续农业。这种模式主要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强调农业生

产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宏观调控的作用:

①有利于促使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的基本平衡。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加大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降低不凉自然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力求最大限度的减小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健全全国有粮食储备体系,增加粮食储备。

②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能力。中国人口中,农民占主体,农民收入水平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速度。

③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施农业宏观调控可提升产业和农

产品结构的层次,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④有利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特点:

(1)布局区域化。通过调整农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布局。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资源要素配置,确立主导产业,实行连片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联合成千家万户的规模经营,创造区域的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2)生产专业化。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集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做到主导产业商品基地布局专业化,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相结合,将初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加工制作成为最终产品,以制成商品品牌形式进人市场,从而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3)企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经营是社会化大生产,其突出特点是规模化经营。通过

主导产业商品基地合理布局、适当集中,形成区域生产规模I通过一体化经营系统组织涉农服务、农产品加工和运销,形成聚合规模,从而充分发挥社会大生产的优越性,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4)经营集约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不论是高附加值的种养业,还是农产品加工和运销业,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集约经营,利用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创造尽量多的物质财富和价值增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提高整体经营效益。

(5)产品商品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部是商品化生产,不论是主导业、商品基地参与农户提供的原料或初级产品,还是。龙头。单位加工制作的最终产品,都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其商品率极高。

(6)服务社会化。通过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发挥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对体系内各个组成部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全过程服。生产专业化达到一定基础之后,服务产业也将更多的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商品化农业也会吸引这些社会化的服务。

贫地开发模式和化解对策:

1、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就是以资源、气候、立地条件、环境、特殊物种优势为基础,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生产特征和独特产品品质的市场化的高效产业。市场经济的规律告诉人们,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对策:梳理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促进区域在农业新阶段竞争中得到发展的意识,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大力开发潜在优势,把着力点放在壮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上。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立一两个特色主导产业,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色为切入点,在财政资金、土地利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要抓好龙头企业与利益机制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特色做好、做大、做强,就必须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形成龙型经济。

2、项目拉动开发模式

项目拉动是通过项目吸引资本、人才、技术,形成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以项目为纽带,拉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项目建设可以有效增加当地贫困农户的收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

要想实现项目的拉动效应,必须在短期内完成资本、人才和技术的聚集,其中项目的投入资本往往是最难得到保证的。由于国家的扶贫资金有限,要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多渠道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在信贷优惠政策向项目建设倾斜的同时,可以采取包括股份合作制在内的多种形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减轻政府的扶贫负担。

3、以工代赈开发模式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二种扶持政策。从本质上说,我国的以工代赈属于救济的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单纯的救济,其特殊性在于救济与建设的结合与统一。与一般的救济相同,以工代赈资金也是无偿的,其差异在于它是有附加条件的,要求贫困人口通过出工投劳来获得赈济。可以说,以工代赈是以救济为手段,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建设为内容,以缓解和消除贫困为目的,通过实物和资金的投入方式,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根本改善,为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进而刺激其自我增长。

在以工代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对劳动者对象、劳动方式和劳动时间进行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