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目前,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正处于关键时期,各产业转移地只有选择适当的转移模式才能保证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
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可分为三种模式,本文通过对珠三角不同城市的发展现状、产业特征和转移目的等进行分析,来探究珠三角不同城市选择各自产业转移模式的原因和必然性。
标签: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模式选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珠三角地区由于多年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承载力已到极限,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环境、税收等各项政策从紧等等原因,使得珠三角的低附加值企业生存日益艰难,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产业转移的问题能否处理好,与产业转移地是否能选择适当的转移模式有直接关系。
产业转移处理得好,不仅能够帮助珠三角发展新兴产业腾出空间,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良好条件,并且还能够为产业承接方提供技术与资本,同样也能够帮助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一、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综述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2)在对日本棉纺工业发展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雁行模式”。
在一国范围内,“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中出现,然后才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而在整个制造业的机构调整中都会出现雁行变化格局。
马海霞(2001)以区域传递的空间指向特征和地域变化特征为出发点,指出两种主要的区域传递空间模式分别是区域传递的梯度推进模式与中心辐射模式。
梯度推进模式强调传递的梯度指向,而中心辐射模式则强调传递的空间邻近性。
她认为,我国当前区域传递空间模式的选择方向是将“点——轴”模式溶于其内的中心辐射模式与梯度推进模式相结合,通过小范围多中心辐射实现大范围梯度推进的空间模式。
根据浙江和西部省区各自的市场特点和资源优势,陈建军(2002)认为,浙江和西部地区产业分工的主要模式应该是水平分工模式而不是垂直分工模式,通过产业转移,合理地进行产业分工与协作,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壮大我区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壮大我区园区经济的重点邓志杰如何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壮大园区工业经济?省长吴新雄在《2008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以产业对接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合作,重点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沿海地区、浙闽粤地区以及重点民营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跨国集团公司的产业对接……着力引进一批成长性能好、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大集团,是推动区域经济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因此,抓住“三个机遇”、克服“三个困难”、利用“四大优势”、强化“四项工作”,主动承接好对海产业梯度转移,是壮大我区园区经济的工作重点,是推动我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我区面临着“三个机遇”。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最具活力的地方有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等沿海省市。
广东依托香港澳门采取“前店后厂”模式,区域经济飞速发展;江苏的苏南依靠上海“星期六工程师”,工业经济持续升温;福建凭借台湾的经济渗透,经济实力迅速壮大。
以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长三角”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8.7%的GDP和1/4的财政收入。
2006年,全国有6个非直辖市GDP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长珠闽”城市就占了5个---广州、深圳、苏州、杭州、无锡(青岛);2007年又有7个非直辖市GDP进入“3000亿元俱乐部”,其中“长珠闽”城市又有3个---佛山、宁波、东莞。
(GDP超过3000亿元是什么概念?直观来说,就是“富可敌省”。
现在,我国还有甘肃、贵州、海南、青海、西藏等5个省、自治区的GDP没有超过3000亿元)。
同是地级市,吉安的GDP是多少? 2007年为406亿元,不足上述城市的1/8。
青原区是个新区,发展速度较快,财政收入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
但“总量小、结构偏、基础薄”的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尤其是工业基础差,严重制约了青原经济的长足进展。
正是由于差距的存在,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以下“三个机遇”,加快发展,利用后发优势,承接好沿海产业的梯度转移,在白纸上画出更加美好的图画。
中部各省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硬环境比较
鸭盟垫堡盗查塑丝堕堡壅盘中部各省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硬环境比较江文红燕佳静赵琳琳(江西省信息中心,江西南昌330046)摘要:文章就东部沿海制造业“退沿进中”背景下,从区位环境条件、交通运输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商务成本分析、优势产业及产业集群等方面入手,对中部各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投资硬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指出面对良好发展机遇,我省必须发挥优势、认清差距,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达到在中部崛起的目的。
关键词:产业转移:投资环境:承接面对原材料涨价、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国际消费市场疲软、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飞涨等诸多压力,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因为商务成本偏高等原因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哪里投资环境好、综合成本低、投资回报快,哪里就有可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本文就我国制造业“退沿进中”背景下,江西与中部其他各省投资硬环境进行比较,以便取长补短,将我省打造成承接热地。
1投资环境比较分析1.1区位环境比较江西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闽浙,南连广东,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i角洲的共同直接腹地,“天”字高速网架,使江西与中国目前经济最活跃的三个“三角”紧紧相连。
六条出省高速公路全部打通,并以南昌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构筑了—个6小时之内可以通达8个省会城市的经济圈。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皖江城市带沿江通海、居中靠东,与长三角对接,是中部地区最靠近沿海的地区之一。
湖北地处中国经济地理心脏、中部腹心区位,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内畅外联、辐射全国”的交通区位优势,省内省际水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建立了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周边8城市的武汉城市圈,2007年12月该城市圈被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湖南地处中部,北枕长江,南临粤港,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及交通优势,将长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合作区域和中西部地区连为一体,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
泛珠三角内各区域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
珠江流域 的广东、 福建 、 江西 、 广西 、 海南 、 湖 南、 四川 、 云南、 州等 9个省区和 香港 贵
和 澳 门 2个 特 别 行 政 区 。 珠 三 角 内 部 各 泛 省 区之 间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的 差 异 性 、 业 结 产 构 的梯 度 性 、 素 禀 赋 的 互补 性 以及 高梯 要 度 地 区 产 业 转 移 的 迫 切 性 为 泛 珠 三 角 区 域 内部 产 业 转移 的 奠 定 了基 础 , I 西 四』I 等 部 省 区应 积 极利 用 泛 珠 三 角 合 作 背 景 , 创
二
二二 二二二 _ 二二 二二 二二—墨墨 墨曩_ 二 二
工 业 晚 期 阶 段 ,属 于 产业 高 梯 度 地 区 , 其 中 广 东 更 是 达 到 了 第 一 产 业 比 重 小 于
泛珠三角 内各区域产业转移 的现实基础 处 于 工 业 化 早 期 阶 段 , 工 业 基 础 薄 弱 , 第
接广 东、 福建等省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泛 珠 三角 内部 9省 区之间 工业技 术 结 构和 资本结构 的差异 , 为处于 不同工业 化 发展 阶段 的省区 之间提 供 了垂直分 工
和 水 平 分 工 的合 作 空 间 。
三、 产业要素禀赋的互补性
资 金 、 术 、 动 力 、 地 等 生产 要 素 技 劳 土 “ 珠 三 角 ” 称 “ + ” 主 要 包 括 沿 泛 亦 92 ,
其 中广 东的资金优势 明显 , 资本形成 总额
高 达 9 2 .8亿 元 , 占 9 省 区 总 量 的 61 4 3 %。中 西 部 其 他 7省 区 的 资本 形成 总额 3
、
经 济发 展水 平 的差 异 性
表 l 20 是 0 6年 泛 珠 三 角 各 省 区 的经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4.1要素注入式:直接投资(1) 直接投资是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 。
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
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
(2) 江西省选择和推动直接投资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法第一,“以项目吸引投资”。
政府规划项目,申请项目,吸引珠三角商人前来投资。
由于项目己经规划,节省了企业主搜寻项目的相关成本;政府申请的项目一般经过了严格的论证,可行性比较强,降低了企业主投资的盲目性和风险。
因此,这种引资的方式比较容易被对方采纳。
第二,政府认真组织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企业,积极参与珠三角的各种招商、展销活动,寻找合资伙伴。
目前,全国各地都已经意识到外资对本第五,以商引商。
通过率先投资至本地的客商,现身说法,引进更多的企业进入。
外商的亲身体会是对于一个地区最有说服力的宣传,可以直接打消外商的犹豫念头。
第六,实施优惠政策,净化投资环境。
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理论,生产成本最低或者预期利润最高的国别或者地区易于成为跨国或者跨地区的投资地。
政策优惠往往成为外商投资的原因之一。
投资的软硬环境是吸引外资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优化投资环境,否则就会出现年年引资,年年来了又走的局面。
4.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1) 企业内部一体化的模式目前仍然不失为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一种好的范式。
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
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
该模式有利于江西省企业克服技术、资金等要素缺乏、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参与了珠三角的生产分工,发挥江西省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
《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及承接地应对之策》
《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及承接地应对之策》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一)规模偏小、进度偏慢据统计,过去3年,珠三角6个产业转出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累计转出企业5983家,这个数字只相当于珠三角港资制造业企业的1/10。
截至202x年6月,广州向市外转移的企业只有266家。
其中,转入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为136家。
佛山与清远、云浮结对共建产业转移园,累计转移项目只有581个。
产业转移之所以进度较慢或规模偏小,一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园区等承载平台建设滞后,尤其是产业配套跟不上。
二是广东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愿转则转,愿留则留。
三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招用工环境并不比珠三角地区有显著比较优势。
四是珠三角传统产业多为资金实力不强、融资条件较差的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无法承受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
(二)企业普遍选择就近转移珠三角核心区6市产业转移的半径很小,多为就近转入周边市县,普遍在100~300公里的区间(相当于1~3小时的车程)。
如,广州-韶关、梅州、阳江、湛江,佛山-清远、云浮,深圳-汕尾、潮州、河源、惠州等。
(三)多属自发转移和分散转移各地进园项目的来源地都很分散,原因在于。
一是目前珠三角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研发和设计核心如果不走,整个产业链很难轻易转移,即使转出去也很难形成集聚效应。
二是各个承接地招商人员多向派遣,招商方式各异,引资目标区域多样化,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来源结构。
三是产业转移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
虽然部分转出地政府已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有关市县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但力度远远不够,很多企业只得自觅目的地、自发转移、分散转移。
(四)增量转移多于存量转移产业转移有两种基本路径,即贸易和投资。
目前,珠三角传统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是投资转移。
据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调研,项目以增量转移项目为主,存量转移、整厂搬迁的不多,特别是大企业整厂搬迁的很少。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
在这个转型期中,产业转移成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是指针对国内外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建立合适的政策、服务和基础设施,以实现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
一、什么是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是指为了促进外地企业向本地迁移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一系列基本的生产要素和生活服务,并为其在本地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提供便利的政策和服务。
通过承接来的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推进本地产业的发展。
二、推进产业转移的背景随着国际经济发展的迅速变化和中美贸易战的加剧,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各种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生产成本上升和贸易摩擦影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了制造业升级的主要解决方案。
通过承接外地企业的产业,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和人力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益处1、推动当地产业发展通过承接来的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推进本地产业的发展。
这一过程中,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
2、降低产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产业转移还可以帮助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通过充分利用本地的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可以达到降低制造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3、加强供应链配套能力承接企业可以带来大量的订单,从而加强供应链配套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在物流、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投入,还可以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质量,实现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1、企业文化差异承接外地企业的产业,往往是在不同的公司文化和管理体系下进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企业的管理和生产存在不和谐或者失衡的情况。
2、人才流失在承接外地企业的产业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
如果当地的人才资源十分紧缺,很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
论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接模式及其对策选择——以江西新余经济开发区为例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拉 美 , 活在 绝对贫 困线 以下 的人 口 占 2%, 非洲 占 生 5 在
5 %, 印度 次大陆 也 占 5 %。东亚 已成为 当今世 界上 最 0 在 0
索 0l 霄2. 01 8
江崛策 西起论
论高新 技术产业 的承接模 式及其 对策选择
— —
以江西 新 余 经 济 开 发 区 为例
袁 小平 , 长 生 胡
( 中共江西 省委 党校 , 江西 南 昌 300 ) 30 3
[ 摘 要] 按 照梯度理念承接产业转移 , 欠发达地 区只能承接发达地 区产业升级后 即将丧 失竞争力的产业类型。
循经济 社会 发展 规律 ,是欠 发达 国家 或区 域实 现跨 越发
展 的最 佳 路径选 择 。 当前 ,新 一轮 产 业转 移层 次越 来越
高 、 模越 来 越 大 、 源 地越 来越 集 中 , 内外 资 本 看好 规 来 国 中部 , 也看好 江话 。要顺 势而 为, 动作 为, 主 以承接产 业转
[ 中图 分 类号 ] F 2 . 143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编 号 ] 10 — 4 7 20 ) 10 4 - 6 文 0 7 88 (0 8 l - 07 0
在 当代世 界经 济发 展 的进程 中,产业 尤其 是 高新 技 术产 业 发展 的顺势 转移 与承接 越 来越 成为 国家 或 区域 经 济 发展 的助推 器 。不 同国家 或 区域 因其本 身所 具有 的 后 发优 势 、 比较 优势 、 区位 优势 、 市场优 势 、 争优 势和 潜 在 竞 优势 的差 异 ,产业 发展 进程 也会存 在 明显 的 时序与 空 间 差异 , 呈现 出顺势 转移 与承接 的时空格 局 。这种顺 势转移 与承 接规律 为 欠发 达 国家或 区域 的经 济社 会发 展提 供 了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研究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研究目录1 导论 (2)1.1研究的背景 (2)1.2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意义 (3)1.3国内研究现状 (5)1.4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02 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 (12)2.1核心概念解释 (12)2.2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 (14)3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的SWOT分析 (15)3.1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新特点...........................................................153.2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163.3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存在的劣势...........................................................223.4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223.5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面临的挑战.......................................................234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 (24)4.1要素注入式:直接投资 (24)4.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25)4.3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26)5 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对江西省产业结构的影响 (27)5.1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对江西省产业结构的正面影响 (27)5.2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对江西省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 (29)6 推进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30)6.1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应坚持的原则 (3)6.2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327 结论 (34)参考文献 (36)致谢 (38)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研究1.导论1.1研究的背景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促使沿海地区为了实现产业升级而不得不转出一些产业。
赣州市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产业转移探讨
赣州市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产业转移探讨摘要:产业转移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对赣州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现状、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该科学的承接大湾区优质产业转移的建议,也为其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转移,粤港澳大湾区,赣州一、引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提出“9+2”发展战略,加强港澳与内地合作,辐射周边更远的城市,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2020年江西发布《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持赣州打造全省对接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示范引领全省对接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赣州要如何抓住这个重大发展机遇呢,关键在于积极、主动、科学的承接大湾区优质产业的转移,融入大湾区协同发展建设的新格局,这不仅可以促进赣州经济的发展,更可使得江西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激烈竞争中取得实效,对加快江西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赣州市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一)区位毗邻优势。
赣州作为江西的南大门,有“据五岭之要会,扼赣粤闽湘之要冲”之称,是四省交界处唯一的一座大城市,是大湾区进入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高铁的开通使得赣州到上海仅6小时,南至广州、深圳缩短至2小时,赣粤高速、大广高速、夏蓉高速、南韶高速等贯穿全境,铁路、公路交通发达,规划中赣粤运河也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
(二)人才与劳动力优势。
赣州共有市属、驻市高校12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18.33万人。
赣州常住人口达到980多万,劳动力丰富,客家人素有勤劳朴实的作风,常年劳务输出到大湾区,培育了大批企业家、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产业工人。
(三)工业资源丰富。
赣州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央企中国稀土的总部也位于赣州,钨储量占世界第一,稀土储量全国第二,被称为江西矿产资源中的“五朵金花”即钨、铜、铀、稀土、钽铌等的储量丰富。
新形势下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
新形势下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摘要本文在分析产业转移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江西省域划分为重点承接区、优化承接区、限制承接区、禁止承接区,提出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基本思路,即完善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对接工业园三个平台,健全项目发现、项目布局、项目推进三种机制,进而分别提出承接资源型产业、现代制造业、高新产业、传统产业的目标和办法。
关键词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承接;思考一、沿海产业转移概况(一)产业转移的特点1、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主动性增强。
当前,中西部地区各省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高度关注,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招商,现场决策。
相关部门为项目落户提供全程服务,代办(或指导办理)各种手续i各地普遍成立了集中办证中心,实行限时办结制;重大项目调度会议、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协商会议、领导挂点重大项目等制度,显著提高了推进项目的能力。
江西省近年蓬勃发展的新余赛维LDK、鹰潭铜产业基地、宜春和景德镇陶瓷产业都是地方领导和相关部门主动招商、亲商、安商的结果。
3、企业集群式转移日趋显著。
经过近几年发展,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了由单个项目向产业链和企业群的转变。
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优势,江西省从沿海发达地区承接了陶瓷企业群、铜材加工企业群、盐化工企业群,一年发展超过几十年的积累。
建筑陶瓷方面,2007年,全国主要陶瓷品牌都投资落户江西,在建和拟建的生产能力达到10亿平方米,占全国产能的1/5、全球的1/7,形成高安、丰城、景德镇等六大陶瓷产业基地;铜材加工方面,江西省在建和拟建生产能力超过120万吨,相当于2007年全省铜材加工量(64万吨)的2倍,打造世界铜都迈出重要一步;盐化工方面,以樟树、新干为重点,在建和拟建投资1亿元以上盐化工项目达到12个,产能是上年产量的几倍。
乐平化工产业、景德镇汽配产业、赣州服装鞋帽业、九江造船产业都呈集群式转移态势。
(二)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1、产业整体水平不高。
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效果不好。
江西某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方案
江西某某某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方案20**年3月目录前言 (1)一、基本要求 (2)(一)总体思路 (2)(二)实施原则 (2)(三) 示范任务 (4)(四)战略定位 (5)(五)主要目标 (6)二、承接转移发展的重点产业 (10)(一)原材料产业 (10)(二)机械装备工业 (12)(三)轻纺化工 (13)(四)高技术产业 (15)(五)现代服务业 (17)(六)现代农业 (19)三、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和载体建设 (21)(一)总体布局 (21)(二)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24)(三)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26)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28)(一)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28)(二)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30)(三)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 (31)五、保障措施 (33)(一)加快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机制 (33)(二)创新体制机制 (33)(三)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 (35)(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6)(五)完善支持政策 (37)(六)加强区域合作 (38)(七)加强组织实施 (40)附件一 (41)XXX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分解 (41)(一) 加强组织领导 (41)(二)科学规划布局 (41)(三)完善产业政策 (42)(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42)(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3)(六)加强财税扶持 (43)(七)加强金融支持 (44)(八)保障土地供给 (45)(九)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46)(十)强化科技支撑 (46)(十一)加快保税区建设 (47)(十二)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 (47)(十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47)(十四)引进高层次人才 (48)(十五)加强文化体系建设 (48)(十六)落实目标责任考核 (49)附件二 (50)XXX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责任分解一览表 (50)前言为进一步拓展XXX承接产业转移空间,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提高承接产业转移承载能力,主动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整合我市西江经济带核心区沿江产业发展轴,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XXXXX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强化产业链协同
注重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 与联动,提高产业集聚度 和竞争力。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培 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满足产业转移对人才的需 求。
引进高端人才
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 度,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 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的 人才来当地发展。
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本地企业可以与外 部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借鉴先进经验,激发创 新思维,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
扩大企业规模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本地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能和市 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
外部企业的引入往往带来更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更先进的生产工艺 ,有助于提高本地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
产业转移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
产业转移的趋势
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向新兴 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这些国家具有 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劳动力成本优势。
在国内,产业转移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 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这是由于 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 加大等因素的影响。
政策环境
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了良好的投 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珠三角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 主,如制造业、纺织业等,充分发挥了当地劳动力资源丰 富的优势。
外资与本土企业互动
珠三角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积极推动外资企业与 本土企业的互动合作,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转移。
技术标准
不同地区的技术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使得企业在转移过 程中面临技术转换和标准对接的问题。
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几点看法
为什么要进行产业转移 , 么产业发生转移及何 时转移 , 什 这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理
论 ,无论是美国雷索德 ・ 弗农 的产品生命周期论 、梯度推移理 论, 还是 日本经 济学家赤松 要的雁行形 态理论 , 或小 岛清 的边
区 域 经 济
■—● 蔷 高
【 摘要】 借助港 台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崛起的珠三 角, 如今
又掀 起 产 业 转移 的浪 潮 珠 三 角 劳动 密集 型 产 业在 当前 环 境 下
二 、 三角部分加工制造产业转移路径与模式 珠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 由于资源供 给 、 市场 需求或竞争优势的 变化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 一个地方 , 是产业在空 间上移动 的现 象 。区域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 条件 下 , 发达 区域 的产 业顺 应竞争 优势的变化 , 通过跨 区域直接 投资 , 把部 分产业 的生产 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 ,从而使产业 表现 为在 空间上的移动 。 根据转移的动机不同 , 业转移可分为扩张性产 业转移和撤退 产 性产业 转移 , 珠三角产业转 移既有扩 张性 的转 移 , 也有撤退性
级便是业界和学界讨论 的一个热点 , 究成 果也相对 丰富。关 研 于当前有规划 、 有组织的产业转移 , 又引起业界 、 学界新一轮热
烈讨论 。
一
资演进规律是从直接投资向服务外包转变。国际产业转移 的这
种路径规 律给 我们 的启 示是 , 珠三 角在 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和利 用外资过程 中 , 将逐渐失去竞 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 移至欠发达地 区 , 更多地 引导外资投 向服 务业 , 符合 经济发展
产业转移与承接:金融业如何作为——赣州案例
面 呈 现 出 良好 的 变化 趋 势 。在 “ 接 长珠 闽 ,建 设 新 赣 对
州”的发展战略指 引下 , 扬长避短强力推进对接 , 提高开 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是赣 州市产业 承接 的必然趋势和走
向。
1 产业 承接 的项 目趋于集约化。 2 0 . 到 0 6年 , 全市共 引进 50 0 0万元以上工业项 目9 8个 ,其 中亿元 以上项 目 2 0个 ,0亿元 以上项 目 3个。 20 1 在 0 6年 以来新批 外商投 资的 13个项 目中 ,四大产业集群和六大主导产业项 目 5
建 成沿海发达地 区的后花 园的 目标指 引下, 赣州市提 出“ 对接长珠闽 , 建设新赣州” 的发展战略, 州市在对 赣 接之地 中有 明显的区位优势 , 需要金融业的强力支持, 但 金融业应主动融入产 业承接。
【 关键词】 业转移与承接 ; 融支持 产 金
【 图分 类 号 】 8 0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0 6—19 2 0 )2— 0 8— 4 中 F 3 文 A 文 10 6 X(0 80 0 4 0
曾省晖, 中国人 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 副行长。( 江西赣州 3 10 ) 4 接地 。近几年 , 该市积极承接产 业转移 , 并提出了 “ 对接长珠 闽, 建设新
赣州” 的发 展 战 略 。在 此 背 景 下 , 融 如 何 支 持 产 业 转移 金
发 展 战 略 。长 珠 闽作 为 我 国主 要 的 加 工 贸易 基 地 ,除 闽
( ) 州 市产 业 移 转 与 承接 的 趋 势 。 一 赣
三角第一产业 占比相对较大些外 ,其余两地主要是以第
珠三角产业转移 趋势分析
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分析珠三角是中国南部一个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地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劳动力。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趋势愈发显露出来。
首先,人力成本上升是导致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珠三角地区劳动力供应饱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
相比之下,中国其他地区,如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具有更低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此逐渐吸引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迁移。
其次,环境压力也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推动因素。
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和资源紧张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开始推动将污染产业转移到相对不受污染的地区。
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加大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压力。
第三,全球产业转移大趋势也对珠三角产业转移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优化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优势逐渐减弱,许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如东南亚和印度。
与此同时,一些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正不断向中国内陆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以追求更低的制造成本和更好的市场接近度。
同时,中国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上的政策导向也推动了珠三角产业转移。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由过于依赖投资和制造业推动的模式,向以内需驱动和创新驱动为主的新模式转变。
为了吸引优质的投资和推动技术创新,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加速了珠三角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然而,珠三角产业转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和人才优势依然存在,这使得一些产业仍然在该地区保持竞争力。
江西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路径研究论文
江西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路径研究摘要:为了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本文在有分析产业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江西省有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承接相关性分析一、江西省产业发展现状江西省传统优势行业依旧强势,一批新型行业也方兴未艾,确立扶持的几大支柱性产业在“十一五”期间都有了较好的发展。
但是问题依旧存在,产业规划缺乏重心;高科技产品供给不足;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规模。
二、影响企业转移的因素在迈克尔·波特关于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中,他将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低成本竞争优势和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
其中前者来源于资源禀赋优势、低成本的生产方法与技术、规模经济;而高层次的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则建立在对技术、产品、管理、营销等的创新基础上。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企业空间迁移的区位选择的因素,其主要在于一个地区的四种环境条件的基础之上,主要包括要素环境、支持条件、市场条件以及制度环境。
三、江西产业承接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现将江西省承接发达地区跨地区直接投资额作为因变量,以上述四种环境条件为体系选取相关指标作为自变量,对影响江西省对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1、指标的选取指标主要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以及具体的所选指标。
一级指标主要有要素环境(a)、支持条件(b)、市场条件(c)、制度环境(d)。
二级指标中,要素环境(a)主要包括要素禀赋、要素成本与利用效率、基础设施;支持条件(b)包括相关产业与配套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市场条件(c)包括市场容量和市场开放程度;制度环境(d)包括政策环境、社会法治环境和政府服务。
三级指标中,要素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人力资源、科技资源、资本积累等,所选指标为:劳动力资源占人口比,: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专利申请批准量;要素成本与利用效率包括劳动力、土地成本,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等,所选指标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基础设施包括基本区位状况,交通(航空、铁路、公路、水运),通信状况,所选指标为:综合运输里程,:城市化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4.1要素注入式:直接投资(1) 直接投资是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 。
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
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
(2) 江西省选择和推动直接投资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法第一,“以项目吸引投资”。
政府规划项目,申请项目,吸引珠三角商人前来投资。
由于项目己经规划,节省了企业主搜寻项目的相关成本;政府申请的项目一般经过了严格的论证,可行性比较强,降低了企业主投资的盲目性和风险。
因此,这种引资的方式比较容易被对方采纳。
第二,政府认真组织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企业,积极参与珠三角的各种招商、展销活动,寻找合资伙伴。
目前,全国各地都已经意识到外资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江西省吸引珠三角直接投资会面临各方面的竞争压力。
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主动去寻找资金,而珠三角的招商、展销活动可以作为江西省与珠三角资金拥有者正面接触的平台或者桥梁。
由于江西省企业主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局限,政府有必要组织企业,组织各部门参与招商,架起两地资金流动的桥梁。
第三,设立招商点。
在珠三角诸大城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办事处,强化宣传,积极引进。
一个地区吸引外资除了依靠资本利润差额以外,靠的是地区的良好形象。
一个地区良好形象的塑造除了脚踏实地的营造之外,与恰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珠三角设立办事处,强化宣传区域形象是必要的。
第四,通过中介代理。
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聘请大中城市的中介机构或利用政府及本地大集团驻外机构牵线搭桥,拓宽引进产业转移的渠道。
为了保证信誉,通过中介代理引进外资也是一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途径。
第五,以商引商。
通过率先投资至本地的客商,现身说法,引进更多的企业进入。
外商的亲身体会是对于一个地区最有说服力的宣传,可以直接打消外商的犹豫念头。
第六,实施优惠政策,净化投资环境。
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理论,生产成本最低或者预期利润最高的国别或者地区易于成为跨国或者跨地区的投资地。
政策优惠往往成为外商投资的原因之一。
投资的软硬环境是吸引外资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优化投资环境,否则就会出现年年引资,年年来了又走的局面。
4.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1) 企业内部一体化的模式目前仍然不失为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一种好的范式。
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
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
该模式有利于江西省企业克服技术、资金等要素缺乏、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参与了珠三角的生产分工,发挥江西省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
江西省许多设备落后的国有企业,通过引进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参与改制、改造,输入先进技术,可以直接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江西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江西省与珠三角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的实现途径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是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的第二种形式。
它是指跨国公司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如研发和销售,其它功能通过外包或合作借助外部企业完成。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主要是指:珠三角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在与江西省企业合作时采取类似于跨国公司企业虚拟化的一种模式。
实现形式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转包等。
即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以向江西省企业提供原材料、辅助材料与包装物料等,并提出成品的质量、规格、式样等要求,由江西企业按要求生产,成品交给对方,收取加工费;或者珠三角企业提供样品款式和规格等要求,江西省企业按要求生产,成品交给对方,收取原材料费及加工费;或者珠三角企业提供装配所需零部件、元器件,必要时提供技术或设备,江西省企业按要求进行装配,成品交给对方,收取加工费。
推进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6.1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应坚持的原则按照梯度推进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江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这种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把珠三角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江西,而是要在认真分析江西与珠三角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以优势互补为前提,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把珠三角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江西丰富的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特殊的区域优势结合起来,以促进江西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6.1.1坚持立足中部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任何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都不能不与地缘经济战略联系在一起。
从地缘经济战略看,江西要利用立足中部的优势,积极参与地区合理分工,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吸收珠三角地区资金和技术。
目前,江西应该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为主,通过与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的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实施产品差别化战略,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通过多层次、多方向参与区域分工,不断推进江西产业结构的升级。
6.1.2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增强江西产业整体竞争力根据一些发达国家培育优势产业的经验,只有超前发展未来国际需求增长最快、技术进步效率最高的产业,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如果我们认为江西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从而把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放在较低层产业上,那么江西将永远跟在后面,不可能实现超越。
当今社会开始步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达地区技术进步呈加速趋势。
对此,江西要增强紧迫感,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广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江西在一些关键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并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努力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6.1.3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地区产业政策指导相结合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的条件也开始形成。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已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引发的产业转移越来越具有市场竞争的性质。
因此,江西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使生产要素按比较利益原则自由流动,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是按照地区计划来进行。
只有这样,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等才能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珠三角地区对江西经济的带动和支持。
6.2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6.2.1要合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承接产业首先,江西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应着眼于构建能源、重工、化工等基础工业和能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的服装和加工制造工业,以及能发挥江西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工业。
其次,应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而对不利于江西产业结构升级的低水平和高能耗的工业,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而予以限制。
最后,通过列出“四张单子”, [38]增强产业对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列出珠三角地区重点城市、重点产业分布情况的单子;二是列出中央大型企业和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单子;三是列出对应我省优势资源加工的产业项目单子;四是列出需要向内地转移的珠三角传统加工产业单子。
在充分分析“四张单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招商区域和工作对象,有目的、有对象、有重点开展面向重点城市、重点园区、重点产业以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占据行业制高点的重点企业的对接招商活动。
6.2.2优化劳动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建立良好的就业机制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是企业选择产业转移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社会应该通力合作,建立对劳动力的长效培训机制,大量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规范的职业培训机构,并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对于大量的农民工和城市的困难下岗失业人员政府应该提供免费职业培训机会。
同时,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比例。
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建立多层次的畅通就业渠道。
6.2.3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开放市场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地方无形贸易壁垒,废除和修改不合理的地方规定,构建全省统一的市场。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通畅、高效的物流和信息流。
另外,进一步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省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6.2.4完善三个承接平台一是优化工业园区平台。
全省99个工业园区(3个国家开发区和96个省级开发和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基本平台,分布在县里的工业园区开发空间还较大,应注重培育支柱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
[39]比如,南昌高新区主导产业定位是电子信息、应用软件、生物医药、资源深加工、机电一体化五大产业,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现代家电、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三大产业,小蓝经济开发区是医药医疗器械、汽车汽配、机电信息、轻纺服装、食品加工五大产业。
二是完善产业基地平台。
根据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继续认定和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重点建设以鹰潭、南昌、上饶等为重点的铜加工业基地,以新余为重点的光伏产业基地,以九江为重点的第三钢铁生产基地,以九江、赣江为重点的造船基地,以赣州、南昌、九江等为重点的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加工基地,以景德镇、九江、南昌等为重点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基地,以袁州、樟树、南昌为重点的生物医药基地,以樟树、新干、会昌为重点的盐化工基地,以高安、丰城、湘东、芦溪、浮梁、黎川为重点的陶瓷产业基地,以赣州为重点的稀土深加工基地,以赣州、南昌、宜春为重点的钨深加工基地,以九江永修为重点的有机硅深加工基地等。
三是创建产业对接工业园平台。
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产业对接工业园,实行合作发展、利益共享。
政府负责园区内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外方负责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引导沿海产业整体转移。
如建设赣州(香港)产业对接工业园,集中发展服装、鞋帽、电子等产业;建设景德镇(台州)对接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配件产业;建设鹰潭(宁波)对接工业园,集中发展铜卫浴产业等。
6.2.5搭建制度平台促进江西与珠三角的互动[40]一是将优惠措施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产业向江西转移。
企业是产业梯度转移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跨地区的协作、兼并、技术转移与生产环节的分工是产业转移的实现形式。
只有企业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行动起来,把握产业转移中的巨大商机并及时行动,江西吸引产业转移才能取得实效。
要使投资者对在江西投资有信心,有必要制定相关的投资鼓励法,用立法的形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鼓励珠三角的企业到江西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