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b24c2a88762caaedd33d4de.png)
医学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的科学。
二、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三、医学模式的转化: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著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原论”和“心身二元论”,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对于疾病和健康问题来说(特点),无论是致病、治病、预防及康复,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特点,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机械发将它们分开。
四、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影响正常人和病人身心健康的各种心理问题。
五、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六、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心、身统一的观点2.社会对个体的影响的观点3.认知评价的观点4.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5.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6.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七、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按研究时间分类:●横断研究——几组同一时间研究●纵向研究——同一个人或同一组长时间的研究●回顾研究——过去经验●前瞻研究——预见未来2.根据研究手段分类:●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八、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1.人贵论2.形神论3.性习论4.知行论5.情欲论九、南朝的刘勰设计了一个注意分配的实验:同时完成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任务。
十、德国哲学教授洛采于1852年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的著作。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fc69310a300a6c30c229fbe.png)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我可是完全按照咱们老师勾的重点总结的哦~手打呢)来源:覃仕卿的日志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科学,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新医学模式特点:传统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原因:1 我国的疾病谱排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 我国广大的人民对医疗的需要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
3.知觉的特性: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相对、整体、理解、恒常。
4.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过程。
信息加工方式或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0.25-2s)、短时记忆(7±2创克)、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5.注意的特征: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按注意程度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注意特征: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6.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和动物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产生的生理变化、行为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情感是人对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7.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8. 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存着5个层次的需要: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9.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多血质的人体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胆汁质的人体内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的人体内粘液占优势,抑郁质的人体内黑胆汁占优势。
胆汁质: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心境变化剧烈、容易冲动。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b18f6ddb9f3f90f76c61b25.png)
医学心理学1、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3、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指从生物医学的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
4、临床心理学包括心理诊断学、心理治疗学、心理卫生、心身疾病等内容。
5、医学心理学在现在医学中的作用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促进预防疾病战略转变、顺应了临床医疗的工作需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1)疾病谱发生了改变(2)心理社会因素已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3)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4)心理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5)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7、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关系?(1)系统整体观(2)心神统一观(3)社会影响观(4)主动调节观(5)情绪影响观8、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意义:(1)加强基础理论(2)增强心理定量的科学性(3)体现多学科的融合性9、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种类:(1)观察法(2)调查法(3)心理测验法(4)实验法(5)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6)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10、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
11、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
12、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货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
13、弗洛伊德设人格含有三个基本系统:(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3)超我:遵循“至善原则”14、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发展经过的五个时期:(1)口欲期:0—1.5岁(2)肛欲期:1.5—3岁(3)性蕾期:3—5岁(4)潜伏期:6—12岁(5)生殖器期;大约12岁15、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4b6062804d2b160b4ec0a4.png)
1、医学模式:指医学中的一种主导思想,是对某一特定时期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它影响着医学工作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必然受医学工作者的影响2、生物医学模式: 强调疾病与个体的生物学变化的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从生物学角度找到一种原因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方法学上强调系统, 把人看成是生心社三方面协调统一的整体.其特点为: 1. 指出人同时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强调生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2.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个体生存的环境与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对其心理和生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强调个体的心理因素在适应和调节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4、影响健康的因素:1.生物学因素:内部因素(遗传,自身免疫力,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外部(各种病原) 2.心理因素 3.社会因素(环境,文化,道德)三、人的心理学活动1、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变化的综合觉察与认知。
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的心理过程。
包括:1.个体对自身与外界的认知过程2.个体相应的情绪感受、体验过程3.个体支配、调节的行为过程,以及对其行为的结果作出反馈的过程。
是人与动物心理的主要区别。
意识的不同层面:1.根据注意程度:焦点意识:全神贯注与某事物;边缘意识:位于注意范围边缘的刺激;无意识:毫无感知2.根据分析理论划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的特征:1)存在性,即意识的发展总是取决于每一时刻的当前社会环境。
2)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够能动的作用于自身和周围环境。
3)统一性,指人在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上,对个体自身的认识上,以及个体自身发展上的统一。
4)界限性,说明人具有对自我的意识。
几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睡眠、做梦2、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机体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是人对刺激的基本形式的最初体验。
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肤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感觉的基本特征:1)感受性与感受阈限2)感觉的适应性3)感觉的相互作用4)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3、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或者说是感觉器官与大脑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解释、分析和整合。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b4d50510912a2161479299d.png)
绪论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以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1)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2)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3)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4)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5)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第一章心理的生理基础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
2、心理演化过程:反映: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第二章心理过程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组织性3、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4、记忆的分类:(1)按记忆内容分:形象记忆、语义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2)按信息在脑中存留时间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区别表格)5、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6、遗忘规律:(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
8、思维的分类:(1)按思维方式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2)按思维的指向性分:求同思维、求异思维;(3)按思维的独立程度分: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9、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10、情绪与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见42页表)1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可以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21152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6.png)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区别:1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2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而性格形成晚,变化要快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联系: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2性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3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性格形成的速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及不愉快的经历人格的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服务于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可能产生焦虑)焦虑的分型: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否认3退行4投射5反向形成6置换7合理化8认同9理智化10.升华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以可观察的行为,以及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作为主要观测元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强化物:凡是能增强某个行为概率的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后,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事件行为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正性加强: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负性加强:指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心理评估的作用:1辅助诊断2疗效评价3健康鉴定(人才选拔、新职工入职)4司法鉴定(案发时行为能力、精神状况)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发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3了解特殊问题4结果描述与报告智力水平分级:超常115~130平常85~115边界70~85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或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医学心理学 重点
![医学心理学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badd7d01ed9ad51f11df257.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一、定义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得科学。
二、研究范围1.研究心理或行为得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与疾病中得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得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得心理与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得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得主要目得1、培养医学生得整体医学观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方法3、掌握应对与处理个人可能出现得人生难题得方法第二节医学模式得转变一、定义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就是指医学得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得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得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得认识1、人就是一个完整得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3、人与环境就是密切联系得,人不仅就是自然得人,而且也就是社会得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与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得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得研究方法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得主要特点1、基础理论得多样性2、心理因素得主观性3、研究对象得多学科属性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2、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3、心理测量法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得研究。
5、实验法:就是在控制得条件下观察、测量与记录个体行为得一种研究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得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考察两个变量间就是否有联系得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得现状与发展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得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得挑战》一文,直接推动了传统得生物医学模式向新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得转变,这就是医学心理学相关工作普遍开展得国际大环境、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应。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5a4d0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0.png)
名词解释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规律:适应、相互作用、补偿。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记忆(memory)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will)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
个性(personality)一个人总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征。
(好像是名解)需要(need)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motivation)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指向某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能力(ability)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称之为才能。
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能达到最完美的结合,能经常创造性的完成一种或者多种活动,可称之为天才。
能力的分类:智能(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与生俱来、稳定的心理特征。
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灵活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指向性。
性格(character)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e1dd3b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2.png)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病和接受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心理需求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探究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为医疗工作和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 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心理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激活炎性反应等生理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遵守医疗方案,并提高康复效果。
3. 心理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而患者的焦虑、不信任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治疗效果。
三、应对心理应激的策略1. 积极的心理调适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积极的心理调适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开展适当的运动、学习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医学心理学专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四、信任建立与沟通1.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沟通是有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
良好的沟通能够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 构建信任关系医生应展现亲和力和专业性,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安全。
同时,医生也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看法,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五、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1. 疼痛的心理因素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疼痛不仅仅是身体的感觉,还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加重疼痛的感受,并对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2. 心理干预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干预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8434a9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f.png)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医疗过程中医疗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6)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3、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4、开设医学心理学主要目的:(1)培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3)掌握硬度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6、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基础理论的多样性、心里因素的主观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7、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直接定量8、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9、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10、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货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11、弗洛伊德设人格含有三个基本系统:(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8、感觉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自己总结的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自己总结的](https://img.taocdn.com/s3/m/7602294580eb6294dd886ca3.png)
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4.主要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亚里士多德.朴素唯物主义与辨证法为指导)生物医学模式(法国巴斯德创立微生物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感受的特征:感受性,适应性,对比性2.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3.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4.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
德国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先多后少,先快后慢注意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思维重要特性:间接性与概括性分类:1.思维方式:动作思维(1-3岁)、形象思维(3-6岁)、抽象思维(核心模式)2。
探索答案:聚合思维、发散思维3.独立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情绪和情感5.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但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才能引起。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fad662f5335a8102d220dc.png)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2.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3.学科的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4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是指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5:1878年,冯特创立心理学实验室叫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诞生卡特尔应用心理测试第二章心理学基础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2.根据刺激的来源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适应刺激是380—780nm的可见光波)、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3.感觉的特征:①感觉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后像③感觉的适应④感觉对比⑤联觉⑥感觉的补偿感觉性又叫感觉的敏锐程度: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5.感觉的特征:①知觉的相对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6.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7.记忆的分类:①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②按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形象记忆:产生快;情绪记忆:持久,甚至终身不忘;运动记忆:产生困难,但不易遗忘)加强注意复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记忆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识记: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表现为保存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9.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或再现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10.注意: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1.注意的特征: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12,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a762c5ad51f01dc281f1db.png)
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学科。
它不仅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3.医学心理学常见研究方法:个案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最主要)4.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5.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两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6.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7.记忆的类型:按记忆内容:形象,逻辑,情绪,运动;按时间长短:瞬时,短时,长时;按记忆时空关系:情景,语义;按记忆获得方式:陈述性,程序性。
8.三种记忆的特点:瞬时记忆:0.25-0.5s,信息仍保留自己的物理特征,短时记忆:5s-2min,容量有限7+-2个组块,长时记忆:容量无限,编码方式是语义编码,编码后信息结构良好。
9.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实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
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10.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的心理过程。
11.情绪的状态:心境(微弱而持久,弥散性),激情(强烈,短暂,爆发式,伴有明显外部表现),应激(紧急危险情况,急速高度紧张)1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①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的特点;情感是人才具有的高级心理现象,经常用来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②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③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d4b2d3450e2524de4187e41.png)
08救援第一章绪论(注意把概念与例子之间的对应)1。
(定义)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⑴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⑵研究深信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⑶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⑷研究各类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变化规律;⑸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治疗。
3。
(概念)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像医学工作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注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解P5)身心分离观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观念.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由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
5。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可以分为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和相关研究法.第二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心理现象意志过程人格倾向性人格(个性) 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第一节认知过程1。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2.感觉的特征(注意与例子的对应):⑴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其间成反比关系;⑵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停留现象,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⑶感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现象最强,听觉和痛觉的适应现象较为少见,痛觉无适应现象;⑷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⑸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如沉重的乐曲、甜蜜的笑容。
3。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如看到红红的苹果、听见动人的歌曲等。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64edf7f2e3f5727a5e962a9.png)
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与医学模式转化。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互相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学科性质:(1)学科交叉性(2)基础学科的性质(3)应用学科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生物医学模式(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1)强调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2)促进了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认识和医学的全面发展(3)促进了疾病治疗和预防的统一(4)强调人的整体健康(5)促进了卫生观念的转变。
2.医学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关键事件。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1852年德国洛采的著作《医学心理学》,其后,冯特出版的《医学心里学手册》《心理生理学》,讨论用实验方法研究医学临床过程的心理学问题(3)1896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威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全世界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4)1907年威特默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并开设临床心理学课程(5)1917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协会成立3.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
(一)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
(1)主观观察法和客观观察法(2)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3)临床观察法(二)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
⑴实验技术:①心理物理实验技术②信号检测技术③现代心理实验技术⑵实验方式: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与临床实验(三)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与医学模式转化。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互相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学科性质:(1)学科交叉性(2)基础学科的性质(3)应用学科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生物医学模式(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1)强调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2)促进了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认识和医学的全面发展(3)促进了疾病治疗和预防的统一(4)强调人的整体健康(5)促进了卫生观念的转变。
2.医学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关键事件。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1852年德国洛采的著作《医学心理学》,其后,冯特出版的《医学心里学手册》《心理生理学》,讨论用实验方法研究医学临床过程的心理学问题(3)1896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威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全世界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4)1907年威特默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并开设临床心理学课程(5)1917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协会成立3.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
(一)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
(1)主观观察法和客观观察法(2)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3)临床观察法(二)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
⑴实验技术:①心理物理实验技术②信号检测技术③现代心理实验技术⑵实验方式: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与临床实验(三)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㈠抽样㈡资料收集:①问卷法②访谈法③测验法(四)个案研究法。
4.心理现象的结构,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㈠心理是脑的机能⒈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⒉心理的器官是脑⒊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⒈心理是观念的反映⒉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⒊心里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⒋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5.对健康和疾病的主要观点。
6.感觉的概念、分类、测量、常见感觉现象。
㈠感觉的概念: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㈡感觉的分类⑴外部感觉:由外感受器引起的感觉称为外部感觉。
它是指位于身体表面并感受外在环境刺激变化的感受器,包括眼、耳、口、鼻、舌、身,分别感受视听嗅味以及皮肤的触压觉及温度觉。
⑵内部感觉:由内感受器引起的感觉成为内部感觉。
它是指位于身体内部(血管、内脏、骨骼肌、肌腱)并感受内环境刺激变化的感受器。
分别感受机体运动、平衡及内脏感觉等。
常见的感觉现象:⑴适应⑵后像⑶感觉的相互作用⑷联感7.知觉的概念、特性、常见知觉现象。
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⑴知觉的选择性⑵知觉的整体性⑶知觉的理解性⑷知觉的横常性常见知觉现象⑴似动⑵错觉8.记忆的概念、种类、基本过程。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
记忆的概念: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而心理过程。
种类:⑴按记忆的内容进行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⑵按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⑶记忆的基本过程⒈识记:识记是反复感知事物,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开始和前提。
⒉保持和遗忘: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是一种内部潜在的动态过程;遗忘:是在对识记过得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错误。
永久性遗忘和暂时遗忘⒊再认或回忆:再认或回忆都是对常识记忆所储存的信息提取的过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9.思维的概念、特征。
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概括、简介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①动机水平②定势作用③知识表征方式④功能固着10.情绪与情感的分类,情绪的外部表现,主要情绪理论。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过程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又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情绪的分类:⑴心境: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⑵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⑶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的分类:⑴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感情。
⑵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⑶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它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主要情绪理论:⒈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⒉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⒊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⒋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⒌情绪智力理论11.意志的概念、意志的品质。
意志过程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和人类所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分不开的。
意志是人的内部意识转化为外部的动作,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能动作用,但比一般动机更具选择性和坚持性,因而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
意志的品质:⑴自觉性⑵果断性⑶坚韧性⑷自制性1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智力、气质与性格。
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觉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⒈稳定性与可变性⒉独特性与共同性⒊个体的整体性⒋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能力与智力:⒈能力的概念: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它是一般人都具备的心理现象,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必要成分。
⒉能力的分类:⑴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需要的共同能力⑵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特殊活动或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⒊智力的概念: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表现为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领悟能力和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准确性、速度和完善等方面,主要集中在于人的认识活动和创造活动上。
气质:⒈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不宜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性情、脾气和禀性。
⒉气质的类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胆汁质—兴奋型抑郁质—抑郁型性格:⒈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特征的核心,瘦意识倾向性的制约,能反映人的生活经历和本质属性。
特点:⑴性格的社会性⑵性格的稳定性⑶性格的可塑性⑷性格是个性的核心特征⒉性格的特征⑴性格的态度特征:首先是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还包括对自己的态度特征⑵性格的理智特征:变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个性特点⑶性格的情绪特征:当人对情绪的控制具有某种稳定、经常表现的特点时,这些特点就构成了一个人的性格情绪特征。
⑷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和调节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⒊性格的类型⑴对立型模式的性格分类①内倾型与外倾型②场独立型和场依赖性⑵多元型模式的性格分类①个性维度理论: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②人格特质理论③现代特质理论: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13.卡特尔人格理论、艾森克人格理论、大五人格。
卡特尔人格理论:特质是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一致的行为特点或行为倾向。
个性特质可以作为个性分析和个性测量的单元。
人的特质区分为:独特特质、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独特特质指单个个体具有的特质;共同特质指群体所有成员共有的特质。
表面特质是能够直接从外部行为中观察到的特质,即经常发生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根源特质是隐蔽在表面特质深处并制约着表面特质的特质,是内在的因素,是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表面特质是直接与环境接触的特质,比较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多样性;根源特质是相当稳定,其数量也相当有限,并且行头数量的根源特质在每个人身上的强度不同。
卡特尔个性理论的特色在于对根源特质的高度重视。
但是,人的个性并不就是根源特质简单的结合。
在这方面该理论有一定的缺陷,没有能重视个性的整体性。
艾森克人格理论:通过对精神医学诊断、问卷、客观动作测验、身体差异研究等手段收集资料,并进行了因素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外向-内向和情绪的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来反映个性的理论,并绘制出艾森克个性维度图解。
个性维度理论: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每一类型包括八种特质。
大五因素模式: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宜人性:反映出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品质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神经质:包括焦虑、敌意、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征以上五种人格特质称作“大五人格”,可以通过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NEO-PI-R)评定14.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动机冲突。
需要与动机:需要的概念:需要时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根本特征是它的动力性。
需要的分类:按照起源,需要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自然性需要是机体本能的需要;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根据外部条件和行为的道德规范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需要,而动物则不能,所以,人的自然性需要也具有社会性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需要,是人类所独有。
按照对象划分,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既包括人类对自然界产物的需要,也包括对社会文化物品的需要。
因此在物质需要中,既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社会性需要的内容。
精神需要指人在认识、交往、道德、审美和创造等方面的需要。
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
需要层次论:人类的主要需要依发展顺序及层次高低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指对阳光、水、空气、事物、排泄、求偶、栖息和避免被伤害等的需要。
它具有自我与种族保存意义,是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当一个人被生理需要所控制时,其他的需要均会被推到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