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全)-武志红
武志红:七个心理寓言
![武志红:七个心理寓言](https://img.taocdn.com/s3/m/9556d13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78.png)
武志红:七个心理寓言(一)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
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
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
“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
”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
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
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
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
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
”我们习惯这样自嘲。
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
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
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武志红 成功心法 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
![武志红 成功心法 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https://img.taocdn.com/s3/m/29f8865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8.png)
武志红成功心法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武志红成功心法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1. 引言在当今社会,成功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中。
成功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它背后包含着许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成功学教父武志红所提出的成功心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心理学课来做好事情。
我们将按照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这个主题,希望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原则。
2. 武志红的成功心法武志红,中国成功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成功心法被广泛认可并应用于实践中。
成功心法的核心包括自我认知、目标设定、自我激励、团队合作、与他人沟通等内容。
这些心理学原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方法和案例来指导人们如何取得成功。
3. 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在武志红的成功心法中,把事情做好被视为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所说的“事情”可以是工作上的任务、生活中的琐事,也可以是人际关系、情感沟通等各个方面。
在这个心理学课中,武志红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建议,以帮助人们做好事情并取得成功。
4.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把事情做好需要明确目标和计划。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应该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步骤。
这里提及的目标设定和计划制定正是成功心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去完成任务。
把事情做好还需要注重细节和效率。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琐碎的事情,但这些细小的环节往往决定了最终的成败。
武志红指出,要做好事情,除了把握大局外,还需要关注细节,追求效率。
这里我们可以引用武志红的一句话:“魔鬼就在细节中”,可见细节的重要性。
把事情做好也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团队的成功建立在每个成员的努力和协作之上。
在成功心法中,武志红也强调了团队合作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5.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武志红的成功心法和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的全面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
武志红:每一种心理痛苦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武志红:每一种心理痛苦都有其存在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692c4601eb91a37f1115cd8.png)
文/武志红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
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我们痛苦了,第一反应就是想降低痛苦、逃离痛苦。
但是,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
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这和身体疼痛的道理一样。
当我们肚子疼时,医生经常不建议先服用止痛药,因为那会让身体麻木,让医生难以探察到底是哪里的内脏发生了病变,从而无法下手治疗。
心理痛苦的意义是一样的。
要分清痛苦与问题,可以想办法减轻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问题。
太痛苦常常是因为不了解为什么痛苦,而太痛苦又直接导致我们逃避痛苦、恐惧痛苦……最后,我们忽略问题自身,迫切地想消除痛苦,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要带着心理问题去生活,我们必须先改变一些习惯性的错误认识,明白痛苦与问题的关系。
陷阱一:“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有大量的“同道”。
但人们经常看不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痛苦独一无二,总是感叹“为什么不幸的偏偏是我”,将自己的问题无限扩大,并将它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用一切资源去纠正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心理问题的人以为自己的问题是洪水猛兽,不敢将它暴露出来,但在封锁自己的问题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
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最不幸的人了。
无论多么古怪的心理问题,基本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同类,没有谁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总有别人和你一样不幸甚至更不幸。
陷阱二:“痛苦都是因为现在”一个27岁的女孩写信说,她只谈过一次恋爱,分手后再也不敢谈恋爱了,因为“我很怕失去,很怕那种如坐云端却顿时坠入谷底的感觉,很害怕”。
无数人在恋爱中分手,但多数人后来又开始了新的恋爱,为什么这个女孩“很害怕”而不敢再谈恋爱呢?一般来说,这可以回溯到童年。
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https://img.taocdn.com/s3/m/1b04a73bed630b1c58eeb503.png)
武志红:你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你的婚姻重新发现你的父亲文/武志红前不久,和一个朋友C聊天,问她最近有什么变化没有。
她说有啊,结婚了。
我略略吃了一惊,接着为她高兴。
C已三十多岁,难听一点可以说是大龄剩女,尽管她从来不缺条件不错的追求者,但总是离婚姻有一段距离。
你的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呢?我继续问。
她津津有味地向我好好描述了一下她的先生。
听完她的描述,我隐隐有一种自得感,因为觉得她能有这份好姻缘,我有相当的功劳。
那是近两年前,我和她聊天,问到她的择偶标准。
她说,意识上,她希望是强有力的成功男人,但自己又总是对这样的男人没有兴趣。
的确,她的追求者中不乏成功人士,但她对这些成功人士总是不耐烦,甚至冷嘲热讽。
为什么会这样呢?她也有些纳闷。
不过看起来也不难理解,因为追求她的这些成功人士对钱权太感兴趣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将钱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似的,这让她觉得很没意思。
但是,她又恰恰想和这样的男人结婚。
真是矛盾!我请她说说她的爸爸,而她一说,我就明白症结出在哪里了。
首先看起来,她的父亲是成功人士的对立面,他温和、善良且人情世故简单得出奇,自她长大后,从不能为她遮风挡雨,每当遇到困难需要找一些人际关系去解决时,为她出头的总是妈妈,要不就是她自己去努力。
她曾经遇到过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时尚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她只好自己去找关系,遇到了很多挫折。
从此以后,她对父亲绝望到极点,也开始升起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找一个能为她遮风挡雨的强有力的男人。
但是,再向前回忆时,事情变得不一样了。
在她小时候,父亲带给她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5岁前,她觉得父亲是完美无缺的。
她的父亲是一个美男子,并且爱好运动,她经常吊在父亲的胳膊和大腿上玩耍,她的什么需要爸爸似乎都能满足。
甚至,在她的家中,连换尿布这样的事情也是爸爸做的。
到了读小学时,爸爸在她心目中的形象仍然是伟岸而迷人的。
她的爸爸在她的女同学中相当有名,她们经常去她家玩,而她有感觉,她们貌似是去找她,但很多时候其实是去看她爸爸的。
心灵成长六个定律(完整版)
![心灵成长六个定律(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bbd69e80eb6294dd886cf3.png)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完整版)作者:武志红目录之一: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1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7之三:童年的关系模式会成为我们在的关系模式,也即人格——16之四:我们不断将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24之五:幸与不幸,是我们在在关系模式的引导下主动完成的——29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34[]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一)不断收到读者来信,问什么是“在的父母”与“在的小孩”。
同时,也不断收到不少来信问一些关于心理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在思考怎么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梳理出了关于心理成长的六条定律。
与定律相对应的,是破碎。
所谓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定律一:成为自己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
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
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
心理治疗中的核心因素(武志红)
![心理治疗中的核心因素(武志红)](https://img.taocdn.com/s3/m/7af941fcfab069dc50220198.png)
关系:心理治疗中的核心因素作者:武志红来源:中国心理治疗师心理医生若自己碰到问题,他也需要去找别的心理医生做治疗,而不是全由自己解决。
这种方式被称为个人体验。
最近,我的一个咨询师朋友H做了六次的个人体验。
我征得了他的同意,在不透露其姓名的情况下,把他个人体验的过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以说明心理治疗的过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心理治疗中,决定性的因素是关系而非知识。
关系对于我们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下面三句话:问题,在关系中产生;问题,在关系中呈现;问题,在关系中疗愈。
第一句话的意思即,绝大多数心理问题产生于关系,一般可回溯到当事人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等亲人的关系模式。
这一点,我的许多文章都谈过了。
第二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童年关系模式的问题,会在成年关系模式——譬如爱情、友谊、同事等——中呈现出来;第二,童年关系的问题,可以在当事人与心理医生的关系中呈现出来。
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有自我反省的习惯,但单纯的自我反省必然有盲点,一个人哪怕做再多的自我反省,也可能会碰触不到这些盲点。
并且,自我反省远不如关系更能呈现问题。
第三句话也有两个意思:第一,现实中的好的关系,可以治疗我们童年关系模式中的问题;第二,心理医生与来访者的好的关系,可以让我们疗愈。
前者影响可能会更深,但可遇而不可求;后者更有操作性,也更容易实现。
心理治疗常被称为是“对话治疗”,但33岁的H说,这次个人体验让他明白,这个说法不正确,因为这次的个人体验让他明白,原来沉默更有价值。
在他六次的个人体验中,有三次长时间的沉默。
你有什么感觉?第一次是单方面的,是H的约45岁的女心理医生L的单方面沉默。
H回忆说,他和L约好,每天的下午去L的咨询室做50分钟的治疗。
H回忆说,他和L约好,每天的下午去L的咨询室做50分钟的治疗。
第一次,他打开门进去后,向本来并不相识的L问好,然后坐下,开始讲他为什么到这里来,希望L医生为他做些什么。
“那时,总是我自己在说,而她一直没有吭声。
职业生涯中六条通用的心理定律
![职业生涯中六条通用的心理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129769f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8.png)
职业生涯中六条通用的心理定律
你可以应用它们在任何的领域里。
无论是销售沟通、还是设立目标、时间管理、领导组织都可以应用这些原理和定律。
1、坚信定律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它最后就会变成事实。
2、期望定律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所期望的事物常会出现。
3、情绪定律“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状态,因此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动物,而且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
4、吸引定律当你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5、专精定律只有专精在一个领域,你所做的领域才会出类拔萃地成长。
所以无论你做任何的行业都要把做该行业的最顶尖为目标。
6、惯性定律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持续不断去加强它,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
人生的六个经典定律
![人生的六个经典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e59a5cc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9.png)
人生的六个经典定律
1.墨菲定律:如果有什么事情可能出错,它就会出错。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要时刻准备好应对不可预料的情况,做好备用计划。
2. 帕累托定律:80%的问题通常由20%的原因引起。
这个定律提示我们要集中精力解决那些最关键的问题,而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3. 巴尔扎克定律: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无数的失败和努力。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放弃。
4. 布鲁克斯定律:成功往往比你想象的更难,而失败往往比你想象的更容易。
这个定律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和警惕,不要过度自信或轻视挑战。
5. 坎普定律: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要时刻准备好抓住机会,不要让自己因为缺乏准备而错失良机。
6. 阿姆达尔定律:任何一个系统的性能都受到其最慢的部分的限制。
这个定律提示我们要重点关注那些对整个系统性能造成最大瓶颈的部分,做好优化和改进。
- 1 -。
心灵成长六定律之-自我实现的预言=内在关系的对话
![心灵成长六定律之-自我实现的预言=内在关系的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97b606f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f.png)
心灵成长六定律之-自我实现的预言=内在关系的对话心灵成长六定律之-自我实现的预言=内在关系的对话我想,或许,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心中有这样一个预言:我相信我可以拯救这些柔软的男子。
我不清楚她是否在60多岁时拯救了20多岁的情人,但起码,她没能在她童年时拯救小哥哥,也没能在她尚是少女时拯救中国情人。
即便是作为罕见的文学天才,她与他们,也只能是相遇而已。
他们可以相互陪伴,相互抱慰彼此的痛苦,却不能我改变你,或你拯救我。
现实生活中,我也常见到类似的情形。
一个女子,她非常优秀,但最优秀的男人对她没有吸引力,她喜欢的都是同一类男子——他们外在条件优秀但自我评价却极低。
她说,她一定能改变他们,让他们相信,他们有多优秀。
这是她的一个重大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而她也努力地试图拯救过两名类似的男子,但她一次都未获得成功。
拖累症患者也有类似的心理。
他们有时想拯救朋友,有时想拯救爱人,有时想拯救孩子,有时则想拯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但是,假若能深入地去了解自己,他们童年时不是想拯救自己,就是想改变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
这两者是合而为一的,童年时想改变亲人,其实就是想让亲人多爱自己。
但是,任何人,只有自己愿意努力改变自己时,性格的改变才有可能。
假若一个人不愿意主动去改变,那么任何人想改变他的努力只怕只有失败,而没有成功的可能。
“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词不能细致地描绘出它的本来含义。
这个词很容易令人以为,能否有一个好的内在的预言,是一个人自己说了算。
但实际上,这个所谓的“自我预言”,常是一个人内在关系的对话。
这个内在关系的核心,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
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个没有父亲的家庭中,杜拉斯的小哥哥内化到杜拉斯的心灵深处,成了她以后选择恋人的`重要原型。
其实,每一个重要的亲人,都会内化到我们心灵深处,我们童年时与每一个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都可能会成为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我们目前的现实关系中得以体现。
心灵成长的关键要素
![心灵成长的关键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7d94486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1.png)
心灵成长的关键要素心灵成长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它涉及到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关键要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心灵成长的关键要素。
1.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心灵成长的基石。
它指的是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
通过反思和思考,我们可以逐渐认清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同时,自我认知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与感受,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
2. 学习与知识学习与知识是心灵成长的重要要素之一。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专业素养,拓展认知范围,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能力与表现。
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磨练我们的意志力和毅力,克服困难与挫折。
3.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心灵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情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它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提高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情绪管理需要我们学会自我觉察和情绪调节,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并学会正确的表达和沟通方式。
4. 自律与自我管理自律与自我管理是心灵成长的重要要素之一。
它指的是对自己的行为、时间和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建立起积极的习惯和规律。
自律能够帮助我们遵循规则和承担责任,培养坚持和毅力,并提高时间管理和任务分配能力。
通过自律与自我管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发展自己的潜力。
5. 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心灵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
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获取更多的反馈和建议,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成长。
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倾听能力和共情能力,建立真诚、互敬互信的关系。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交智慧。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b5726257c1cfad6185fa796.png)
为何家会伤人我们常说要接纳孩子、包容孩子,为什么这种接纳和包容并不是溺爱呢,因为我们接纳的不是行为,而是感觉,溺爱是对行为的放纵,而接纳是对感觉的倾听和理解.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1。
不要将亲人当爱的工具,再亲密的人也是另一个人2。
缘分= 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恋人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常常是他与父母相似的地方。
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重要,要相信对方的感受。
家里讲感觉,需要的是爱、理解和接受。
1)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如其所是”的理解对方,即按对方的感受去理解他,常见错误有揣测、评价、出主意。
2)不要把工作中的权力规则带回家,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家就是婆婆妈妈的地方,家之所以温暖,就是因为家庭成员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
P49 如何避免将权力规则带回家--- 让珍惜成为主旋律。
4. (***p51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常见的两个问题:糟糕的婆媳关系和严重的恋子情结。
1)绝大多数婆媳关系的核心不是婆媳关系,而是那个夹在中间的儿子和丈夫。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他身上。
要想很好的处理婆媳关系,这个人必须承担起责任来,努力的去协调这个三角关系。
并且,绝对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那种一点就灵、一说就通的绝招,你必须用头脑和智慧去解决这个难题。
2)你的家庭你做主。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 夫妻关系才是家中的No.1. 在原生家庭,父母是最重要的,他们最有发言权;但在他的新家庭,他们夫妻才是最重要的,他的父母不该有太多发言权。
3)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给配偶。
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时,我们必须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
武志红 成功心法 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
![武志红 成功心法 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https://img.taocdn.com/s3/m/7cc7040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a.png)
武志红成功心法:探寻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1. 引言成功心法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话题,它涉及到个人的内心世界、情感、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生和事业的态度。
武志红是一位成功人士,他的成功心法一直备受人关注。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武志红的成功心法,以及如何将这些心理学课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2. 武志红的成功心法武志红是一位成功的商业领袖,他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许多成就。
他的成功心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坚定的信念武志红拥有坚定的信念,他相信自己拥有无限的潜力,可以做到任何事情。
他始终相信勇气、毅力和决心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2.2 良好的人际关系武志红擅长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深知在现代社会中,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支持者和合作伙伴。
2.3 不断学习武志红注重不断学习,他相信知识和经验是成功的基石。
他始终保持好奇心,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和新的知识,这使得他在职业生涯中持续进步。
3. 成功心法的实际运用成功心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应该是一种实践。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应用武志红的成功心法:3.1 建立自信心在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建立自信心。
这种自信心不仅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更是对未知的勇气和面对困难的坚定信念。
3.2 注重人际关系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并且乐于共享和帮助他人,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3.3 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能够让我们保持竞争力,不被时代淘汰。
4. 我对成功心法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成功心法是一个广阔而又深奥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
在我的看来,成功心法应该是一种包容、博爱、乐观的心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能够保持镇定并持续前行。
5. 总结通过对武志红成功心法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成功背后的心理学课,更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735fff2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e.png)
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1.蘑菇原理:没有茧中的蜇伏,哪来羽化成蝶的美丽(1)、蘑菇定律的说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的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总结出来的。
它的原意是: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被人们关注,可事实上,此时它们已经能够独自接受阳光雨露了。
后来心理学家将其纳为心理学范畴,总结为: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注定会经历不同的苦难、荆棘,被苦难、荆棘击倒的人,就必须忍受生活的平庸,战胜苦难、荆棘的人,则能突出重围,拥抱卓越。
蘑菇原理被提出的时候,正处在电脑行业的开端,所以从事电脑程序研发的人员并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甚至被其他行业的人质疑他们工作的认真度。
于是,这些年轻的电脑程序员这样激励自己:要像蘑菇一样生活。
言外之意,即是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他们相信自己终究有一天会像蘑菇一样,出人头地,拥有鲜花和掌声。
充满自嘲意味的蘑菇方法,其实是任何一个行走在人生这条大路上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通过这个原理的来历,我们会洞察出这样的现实:人们在刚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由于是没有任何辉煌成绩的新手,经常得不到周围人的重视,多半会干些打杂跑腿的小事情,有时还会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和指责,处于得不到必要指导和提携甚至自生自灭的状态。
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费奥瑞娜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做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地产公司的电话接线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字、复印、收发文件、整理文件等杂活。
虽然父母和亲戚朋友对她的工作感到不满,认为一个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不应该做这些,但她没有任何怨言,继续边努力工作边学习。
一天,公司的经纪人问她能否帮忙写点文稿,她点了点头。
正是这次撰写文稿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后来发展成为惠普公司的CEO。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如沐春风、如鱼得水;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老板、领导的赏识和重用;每个人都向往事业高升、飞黄腾达但没有谁会白白的送给你这一切,只有用你的忍辱负重和坚韧不屈去赢取。
身体知道答案-武志红(完整版)
![身体知道答案-武志红(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c37e3bee06eff9aef80714.png)
身体知道答案序:回归身体,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肉麻,这个词,你知道。
思维中,你也会用到这个词语。
可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肉麻吗?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肉麻,是一次做心理咨询时。
来访者是一位中年男士,他讲到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让他感觉到烦。
烦,是他最常有的情绪,弄明白他的烦到底是怎样的,非常重要。
所以,我请他闭上眼睛,躺在一张躺椅上,重新讲述一下那件事情,讲的时候,尽可能详细,同时,保持对身体的觉知,而身体则不能动弹。
我们做过多次这样的练习,他驾轻就熟。
然而,刚闭上眼睛讲了约一分钟,他身体就打了一个激灵,他猛然睁开眼睛说:武老师,太难受了,我可不可以不谈这个?不行。
我少有地强硬地说,这是极关键的时刻,好好去体会它。
接下来,他一直躺在躺椅上,讲那件的事情。
我们很快发现,烦,其实仅仅是一个表面的情绪,而深层的情绪,是羞耻。
这份羞耻弥散在整个咨询室的房间里,这份羞耻也传递到我身上,我感觉到,身体麻得不得了。
当这份情绪最强烈时,他停止讲述,只是感受它,而我也静静地陪着他感受。
约过了半个小时,无比强烈的羞耻与肉麻终于消散,整个咨询室归于静谧。
这份静谧也消失后,我问他,发生了什么,这个过程中有什么要和我分享。
他说,终于明白了什么叫肉麻,在讲述的过程中,他的身体麻得不得了,非常难受,而他也终于明白,这就是羞耻。
原来,我的肉麻是对他的肉麻的呼应。
这次心理咨询后,再加上一个很深的领悟的发生——这完全是他自己领悟的,他先是觉得自己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过了一小段时间后,困扰他多年的前列腺炎竟然自愈了。
前列腺炎、羞耻、烦、肉麻……这些其实都和一件事有关,就是性。
他一直困扰在一个独特而普遍的性问题里,从来不敢直面,这次咨询,我们干脆而彻底地直面了一次他的性羞耻感,最终导致了身与心的变化。
从这个故事,我明白,我们的很多词汇,并非是形容词,譬如肉麻这个词,就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描述词语而已,它没有修饰或比喻的特征。
肉麻,就是你的肉真的麻,而且情绪上伴随着的,是强烈的羞耻感。
心理学六大定律
![心理学六大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12c15f1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d.png)
宇宙起源及大爆炸时产生两种原初力:引力与斥力,引力使万物相
吸,具有合一的动力,物质间为万有引力,人为爱与依恋的本能,
斥力使万物保持独立性,人为追求独立自由的本能。
2021/10/10
22
人性密码
人性密码
自由 觉知
自我 意识
2021/10/10
情绪
通心 归属感
感性 性本能 繁殖
爱精 神 亲密 关系
安全感
以貌取人: 驾驶员与老板 曹操与张松 薛蛮子与马云
2021/10/10
5
人的本能
食物—争利-安全感 竞争—恶
坑洞—补洞、喂奶、控制
死 生
永生
欲望 抗拒
传宗接代—交配权—争权-优越感 繁殖-爱护--善
痛点—逃避、厌恶、恐惧
渴望象神仙一样的自由,其本质是追求超越时间的限制(长生不老)、 空间的限制(瞬息千里)、力量的限制(无所不能)、物质的限制(应有尽 有)、精神的限制(了无挂碍),不受限于自我,不受制于关系
• 特征:本性柔软,性情随和,感情丰富,举止洒脱,心胸宽广,生活乐观,善交朋友,清高自信,
• 外貌高大,体长洁白,丰姿美貌,仪表俊雅,气宇轩昂,语音柔和,面色清白,口尖发美。
• 2、火形人。火形性格的人,待人总是彬彬有礼,有谦让之风,神采奕奕,性急而聪明的特点。
• 特征:性情刚烈,感情易动,性急如火,热情爽快,待人耿直,善交朋友,分外热情,尊老爱幼, 见弱不欺,逢恶不怕,见义勇为,缺乏冷静,外貌瘦小,面尖下圆,印堂狭窄,鼻孔易露,说话太
n•
安全需要愿望强,功能适用/功能依赖型
n •水:主智、三厚:眼皮下颚手背/多谋、灵活、刚柔相济/文案/观音
n
2021/10/10
心灵成长的前三大定律.doc
![心灵成长的前三大定律.doc](https://img.taocdn.com/s3/m/7560d938a26925c52dc5bf21.png)
心灵成长的前三大定律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由此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
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
通过对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当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
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同等重要的是爱。
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
理解了,才能接受。
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的接受,才能令孩子感受到被爱。
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上来。
原来,他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召唤,才去爬10米远拿一个玩具的。
但现在,他不去拿那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
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
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这个关系的平衡性也非常重要。
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关系的两极——“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关系中一极过分强大,而另一极过分虚弱,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若父母溺爱孩子,那么这个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过于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会过分强大,“内在的父母”就会沦为“内在的小孩”实现自己的欲望或目标的工具和对象。
简单而言,这个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
可想而知,正常人不会乐意和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人建立关系,因为这个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
心理学自我成长十大定律
![心理学自我成长十大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59006d6bf01dc281e43af011.png)
心理学自我成长十大定律一、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想而不做痛苦就是未满足的愿望,未满足就是想到了而没有做到,很多人前思后想,日思夜想,就是不做,就是在想与做之间的第三状态挣扎着消耗着着麻木着,偶尔清醒一下更痛苦无比。
要想得到与众不同的结果就必须过与众不同的生活一种行为带来一种结果,你今天的状态都是你过去行为的结果。
过与众不同的生活更可操作的是与自己的过去不同。
你必须清清楚楚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重复昨天的轨迹就是重复昨天的结果。
二、面对即自信,回避即自卑许多人为了一时的舒适,惯常地采取逃避行为。
其实压力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压力的恐惧心理,这是更大更持久的内部压力源,它比真实的压力强得多,许多人就这样以10%的压力恐惧,放弃了90%的努力,让自己陷在可气可怜可悲的状态。
三、不能控制情绪的人不可能有大的成长情绪是低等动物都拥有的自我防御工具,它既提高自身警觉也是为了吓退对方,可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许多人还时时拿着这把工具,到处吓退人。
情绪化的人自身高警觉是潜意识的紧张,浑身不舒服,所以一点点事就随时发作,随地发作,随便伤人。
四、不能移情理解他人的不可能有大的成长一个小孩哭,另一个小孩也跟着哭,这是情绪的感染作用。
同情、共情、通感、通心其核心都是体验他人的情感,其实许多动物都能作到物伤其类,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多么高级的情感,可是许多人不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从不关注他人。
五、不能超越自身弱点的人不可能有大的成长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有弱项,如果你不能接纳它,超越它,你就一辈子受它的压迫,你为它消耗掉所有的心理能量。
有许多残疾人超越了自己取得成就,有许多健康人仅仅对长相不满意耗资百万去整容。
六、思维消极总是寻找借口的人不可能有大的成长积极思维是成长的最可靠保证,做比不做好,做了必有收获。
但负面关注的人不会承认自己的消极,他会自然地作一件事:找借口。
当从自身再找不到新的借口时,便找别人的借口,找刺找茬,自欺欺人,让自己心安理得地不成长。
武志红新书《为何你总是会受伤》:青春期的爸爸角色很重要
![武志红新书《为何你总是会受伤》:青春期的爸爸角色很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dbecf8f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1.png)
武志红新书《为何你总是会受伤》:青春期的爸爸角色很重要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让我们继续共读武志红老师的新书:《为何你总是会受伤》。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个重点是: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个重点是:如何做好青春期的家庭教育?第三个重点是: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前面我们解读了第一个重点内容: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讲解了,在亲子教育中,我国有句古话是“言传身教”,但对于婴儿时期的教育,身教往往比言传更有效。
婴儿和父母,尤其是和妈妈的互动更为重要,6岁之前的是亲子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妈妈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妈妈教会了孩子什么是爱,以及如何爱别人。
孩子也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的爱,而且一个人真正自信的基础是来源于父母的爱。
01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解读第二个重点内容:如何做好青春期的家庭教育。
育儿教育分为几个阶段,在6岁前的亲子教育,妈妈的角色非常重要,妈妈教会他们什么是爱,孩子也从父母那里获得了爱,就像武老师说的,真正自信的基础是来自于爱,而自卑的基础,就是爱的缺乏。
所以,这段时间的亲子教育,是培养一个自信小孩的关键,同时也是形成孩子性格的关键时期。
而接下来,家庭教育另外一个关键时期就是8-12岁,在这段时期的爸爸角色非常重要,因为在这段时间是小孩走出家门与同龄人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时期。
然后,12-18岁是孩子的青春期,这个时间段的孩子会沉溺在充满幻想的世界里,他们会试图走出原生家庭,与外部世界建立连接,学习和他人建立关系,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对而言,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因为懂得爱、温暖和快乐,能适度地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能相对更好地拥有亲密关系。
从而逐渐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
02可以看到,在家庭教育的各个阶段,良好和健康的关系是关键,还是那句话:关系,是生命最本质的渴求。
那是不是关系越亲密越好呢?当然也不是,物极必反,武老师说过度的关系,比如溺爱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武志红上篇:什么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
以下是一些关于心理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关于心理成长的六条定律。
与定律相对应的,是破碎。
所谓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定律一:成为自己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
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
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
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
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女孩的普通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
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
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
从布兰妮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她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
然而,布兰妮的内心深处不这么看。
譬如,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
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还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
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的塑造方式的结果。
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成为恋童癖。
这一点都不难于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
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的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逊失去了童年。
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于是,他迷恋男童。
只是,当他把他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他是在剥夺这些小男孩的做自己的机会。
破碎一:我们被选择,被决定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我实现视为最高价值。
相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将“选择”视为最主要的命题。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
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是不曾活过。
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
甚至,一个哲学家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做较量的过程。
别人会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自己同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名堂,最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对此,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的目标的对象和工具。
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著名的寓言小说《盔甲骑士》中,骑士对导师梅林说,他爱妻子和儿子,但梅林反问他:“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爱。
”骑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爱”妻子和儿子,不管妻子和儿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爱”他们。
其实,妻子和儿子只是骑士的爱的对象和工具而已。
或者说,骑士只是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和儿子身上罢了。
难怪,妻子和儿子都对他的爱没什么反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伤害。
不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
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
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
由此,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我们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多来自父母等重要的亲人。
父母最容易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但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压制孩子成为自己的努力。
父母们之所以喜欢这样做,常常是因为抱有一个传统的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
按照这个观点,孩子被认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就是纯粹的空白,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反对这一看法,她认为,孩子决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
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因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表,也就无法主动地操控,而只能由孩子的自发行为去发现,孩子目前正处于什么敏感期。
很多幼儿教育学家支持蒙特梭利的这一说法,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音乐、数学等等都有一个敏感期。
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了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
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
蒙特梭利认为,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结果。
源自精神胚胎的声音告诉孩子,他需要做什么。
从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个自发的行为,其实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按照这一观点,罗杰斯的“成为自己”的“自己”并不是纯粹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因为按照罗杰斯的这一观点,自己一开始好像也是空的,而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我们一开始就不是空,一开始我们就有一个无比重要的精神胚胎。
更关键的是,6岁前的经历决定了精神胚胎的发育程度。
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岁前基本发育成型了。
假若在6岁前,父母一直忙于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没有发育的机会。
于是,这个孩子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国内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女士说,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的人。
破碎二:精神胚胎被压制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
然而,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大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压制孩子的选择空间。
由此,破碎很容易产生。
孙瑞雪称,依照她的观察,所谓的多动症,其实大多数都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严重压制的结果。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他的重要抚养者中一定是不断有人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你必须听我的。
于是,这个孩子的许多源自精神胚胎的自发行为都被打断了,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
但是,源自精神胚胎的那些需要还是要表达自己的声音。
假若100个敏感期的需要都被压制了,那么这100个需要都渴望表达,甚至是同一时间的表达。
于是,一个多动症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时间渴望做许多件事情,但因为太多的渴望了,他也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什么都要做一点。
大人是怎样压制了孩子的自发的需要了,这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会拒绝接受一小块大饼,他一定要一个完整的。
对于这种行为,大人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节约。
其实,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一张整个的饼,是完美的,会满足他的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而一块饼,是破损的,会让这个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
其实,他并不贪婪,假若你给他一张完整的、小小的饼干,他一样会心满意足。
所以,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
譬如,节俭不节俭这样的词汇,是不适合来衡量一个3岁的孩子的。
你可以强行把一个3岁的孩子塑造成看似节俭的孩子,但这个孩子因而就失去了对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一点已成公论。
那么,情商是什么?其实,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
从这一点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要。
假若父母能与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
所以,父母应切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对孩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甚至还是反角。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用简单而形象的解释,那就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也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一方的角色的内化。
所谓“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内化。
内在的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的内化。
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由此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
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
通过对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
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但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
譬如,当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个玩具时,大人不要因为觉得他很辛苦,就把那个玩具替他拿过来。
更不要把他抱起来,带他去拿一个大人认为的更好的玩具。
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同等重要的是爱。
爱是什么?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