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

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

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

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

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

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

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

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2007年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

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

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

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

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

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07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

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

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

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

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

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2007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

山坡羊燕子》。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组材料来进行比较阅读,原因之一是三首诗歌中都塑造了一个相同的意象:燕子。请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人月圆》)“语

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中吕山坡羊燕子》)后两句中的“燕子”,明显是从《乌衣巷》中化用而来。而《乌衣巷》中的“燕子”,则有着其特定的

符号意义。吴激、赵善庆两位词曲作者剪裁唐人诗句,以抒

亡国隐痛。于是,对命题者的下述设问,答案就很明确了:

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二、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

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

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

的注释中。

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歌的内容。如2007年江

苏卷,鉴赏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

行路难)。据标题“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且题目

中也提示:这首词以“送人”为题)。如果知道了这首词是

送别词,那么词中所描写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

半山”等意象的含义就容易把握了,词人所表露的丰富、复杂的情感(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也就更加容易解读了。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如2007年福建卷,在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后加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这一交待诗作背景的注释,对于体会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是很有价值的。

再如,2007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问: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在回答上述提问时,就必须关注注释中的相关提示,以在“知人论事”的基础上体察诗人的悲怆之情。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此时他(王安石)尚未拜相变法”,还处在仕途不遇之中,“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辽国”,那可是个不无艰险的去处。根据注释中的交代,答题者作出时空上的拓展,就能将诗歌中表达的怆情悲意在更深的层次上加以把握。

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例如,鉴赏刘禹锡的《乌衣巷》(2007年浙江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时,就得注意:这首诗运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再品味一下:作者运用这个典故,又表达了怎样一

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王谢堂前燕。朱雀桥,在作为六朝都城建业(南京)的正南门外,是当时车马填塞的交通要道,至唐代已是野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