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识讲座2
地震知识讲座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一、地震是怎么回事要认识地震就得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它的活动规律。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活动规律:由于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分布是不均匀的,因而造成了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做缓慢运动,在这些巨大力量的长期作用下,有些岩石会发生倾斜、变形,当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足够大时,一些本身比较脆弱或有些轻微裂隙的岩层就会在这种力量下产生剧烈的震动,这样地震就发生了。
一般来说,地壳内部积累的能量越多,地震时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大,地震的震级也就越大,造成地面的破坏程度也就越严重。
什么是地震?地震:科学的解释就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
它像台风、暴雨、洪水、火山喷发、海啸、霜冻一样,是经常发生的灾害性自然现象。
二、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震源和震中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上方 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2.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
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
3.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单位。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4.影响烈度的因素a.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b.震中距: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c.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d.地质构造e.地面建筑5.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传播快,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横波传播较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6.地震的类型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它是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2).火山地震:它是由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导读: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等方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1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
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
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
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
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
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课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课件1. 防震减灾概述顾名思义,是指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活动。
它涉及到地震的监测、预警、科研、教育、宣传、演练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全方位的努力降低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
地震是地球内部应力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地震工作的领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
社会组织和公众则应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自身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共同构建防范地震灾害的安全屏障。
1.1 定义与重要性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的目的是向公众普及地震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地震监测技术的进步、地震预测能力的提高等。
这些成果为防震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国际社会对防震减灾问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一系列的防震减灾政策和措施。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对于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防震减灾的必要性防震减灾是应对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防震减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巨大。
通过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优秀7篇)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优秀7篇)地震安全知识讲座篇一一、如何防止烫伤?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
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
如何防止烫伤呢?1.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
2.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在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
3.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
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4.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二、如何安全使用刀具?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菜刀、水果刀、剪刀等刀具,这些刀具锋利、尖锐,使用不慎,就可能造成伤害。
在使用刀具时应当注意:1.使用刀具时应当注意力集中,不用刀具比划、打闹,更不能拿着刀具互相开玩笑,以免误伤别人或自己。
2.刀具暂时不使用时,要妥善保存起来,放在安全稳妥的地方,不要使刀具的尖和刃部突出、暴露在外,以防止刀具被碰落而伤人或者有人不慎触碰而受伤。
三、如何安全用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以下最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l.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
2.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
3.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电线的绝缘皮剥落,要及时更换新线或者用绝缘胶布包好。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
6.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一、地震的概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所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的成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构造地震,由地壳的岩层断裂、错动所引发。
我们需了解地震,以更好地应对和预防它带来的危害。
二、地震的应对方法1.室内避震:当地震发生时,应尽快找到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如坚固的桌下或床边,低矮、坚固的家具边,以及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等。
同时,迅速关闭电源、火源,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或外墙边去。
2.高楼避震和撤离:平时应选好柱子多、开间小的地方作为临时避震场所。
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不要去乘电梯。
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
若打不开门,要蹲下,抓牢扶手。
3.学校避震:正在学校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有组织地迅速撤离教室,到安全的地方。
4.公共场所避震:听从警察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踩踏或挤到墙壁、栅栏处。
三、地震的预防在无法避免地震发生的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做好预防工作:1.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加固房屋,尤其是老旧房屋,使其更能承受地震的冲击。
2.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包括预先确定安全的避震场所,制定撤离路线等。
3.准备防震工具:如急救包、手电筒、水、食物等。
4.学习和演练:了解地震知识,并定期进行家庭防震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四、结语地震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做出贡献。
防震科普携手同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
不同场所避震方法
8.在户外怎样避震
•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下。 •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9.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燃气泄露时: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 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 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 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 逆风而行。
不同场所避震方法
9.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毒气泄露时: 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 跑,要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 口、鼻。
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 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 库等。
不同场所避震方法
10.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 • 狭窄的街道; • 危旧房屋,危墙; • 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
饮料 检查和加固住房
家庭防震准备
查看房屋质量
• 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样的,有没有不利 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
• 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 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 房要撤离。
• 住房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女儿墙、高 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品应拆掉。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
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 易爆气体。
不同场所避震方法
3.三角空间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 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听起来有点吓人吧?其实,它就是地球内部发生的突然震动。
这种震动大多数时候是由于岩层断裂或火山活动引起的。
说得简单点,就是地壳里“打架”了。
地震的力量和频率各有不同。
有的轻微得像小猫爪子轻轻抓你,有的则强烈得让整个大楼都在摇晃。
1.1 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成因其实挺复杂。
想象一下,地球的外壳就像拼图一样,由不同的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时不时地移动、碰撞。
哦,有时候它们会聚在一起,形成山脉。
可它们不总是和平相处,碰到一起时会积聚能量。
最终,能量达到临界点,啪的一声,地震就来了。
1.2 地震的类型地震有几种类型。
首先,构造地震是最常见的,发生在板块边界。
其次是火山地震,这种地震伴随着火山活动,通常发生在火山附近。
还有一种叫做人为地震,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比如矿井塌方或大型建筑施工。
各种各样的地震,有的温柔得像一阵微风,有的却狂暴得让人恐惧。
二、地震的测量说到地震,怎么能不提测量呢?科学家用仪器来记录地震的强度和位置。
地震仪就像个“侦探”,能把震动的细节都一一记录下来。
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通过感应地面的震动,输出数据。
这样一来,科学家就能判断地震的震中和震级。
2.1 震中和震级震中就是地震发生的地点。
想象一下,地震的“心脏”就在这里。
而震级则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准。
常用的有里氏震级。
震级越高,震动就越强烈。
小小的震动可能只有2级,而大到9级的地震,简直可以撼动整个城市,威力无比。
2.2 地震的预警听说过地震预警吗?这可是个神奇的技术。
它通过检测初始震动,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给人们警报。
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关键时刻能让人们迅速反应,躲避危险。
想想吧,短短几秒,你可以找到安全的地方,真是救命的科技。
2.3 地震的影响地震的影响可大可小。
轻微的震动可能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但强烈的地震却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建筑物倒塌、道路裂开、甚至引发海啸。
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受到威胁。
每当想到这些,心里就会涌起一阵不安。
防震减灾知识讲座
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一、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在地壳中的运动,会造成地球上表面快速振动的自然现象。
地震是地球表面或地下的岩石发生破裂时所伴随的振动现象,其中能量迅速释放。
二、地震的危害地震对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主要包括房屋倒塌、道路、桥梁受损、人员伤亡等。
因此,准确理解并掌握地震知识至关重要。
三、如何预防地震的危害1.建造抗震房屋:在建筑房屋时,应当按照抗震建筑标准来设计和施工,确保房屋结构牢固;2.加固危险建筑:对一些老旧建筑或结构不合理的建筑,可以进行加固工程,提高其抗震能力;3.加强公共建筑的抗震设计: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更应该注意抗震设计,以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4.做好应急准备:平时要按照地震应急预案做好准备工作,时刻保持警惕。
四、地震的预譳及处置1.地震预警系统:现代科技可以通过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几秒钟到几分钟发出警报,以便公众有时间采取避险措施;2.地震时的处置:地震发生时,应选择安全地带尽快撤离,保护好头部,避免被掉落物砸伤;3.待在安全地方:如果在地震中,注意躲避到桌子下、门框旁或是较为稳固的物体旁,保护头部。
五、如何应对地震后的处置1.及时逃生:地震发生后,首先要保持冷静,及时逃离危险地带;2.检查周围环境:逃生后要检查周围环境,看是否有高危隐患;3.合理使用资源:地震发生后,要注意合理利用水源和食物,妥善安排避难所。
结语通过本次防震减灾知识讲座,我们不仅了解了地震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地震的危害,还学会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进行逃生处置,以及地震后的正确应对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地震知识的学习,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普及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地震来了怎么办) 2
地震来了怎么办白衣小学张洪林一、认识地震其实地震就是地球表面的振动,它是一种自然现象。
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球是很不安静的,它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其内部的物质也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带动了地球表面的变化和运动,这就形成了地表的高山、深谷、地震、火山等。
我们知道,地球结构是一个象鸡蛋似的球体,最外一层类似蛋壳的部分叫地壳,是固体约占地球体积的83.03%,它是由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可塑物质或岩浆组成的。
火山喷发的物质来自地幔,这部分可比喻鸡蛋的蛋清。
处在地理中心的似蛋黄的部分叫地核,约占地球总体积的16.2%,其外部是液体,而内部是固体,地震就是地幔中像蛋清的物质不断运动而带动地壳表面物质错动、破裂而造成的,这种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全世界90%以上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在火山附近也可能引起地震,这种地震叫火山地震。
约占全世界地震的7%。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也可以引起地球表面振动,叫塌陷地震,这类地震较小,次数也不多。
水库蓄水、油田注水也可能引起地震称诱发地震。
由于核爆炸、大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构造地震不但能量大,破坏力强,而且时间地点都难以确定,对人类造成灾难主要是这类地震,所以格外引起人们的观注。
军事上有句名言: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人类要战胜地震这个凶恶的“敌人”,也必须首先知道地震的本性和“脾气”,才能有的放矢,采取相应对策。
2004年12月26日印尼海底发生的8.7级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16万人死亡,近千人无家可归那种悲惨的场面,使人不能忘怀,地震的恶作剧使人望而生畏。
举世瞩目的唐山大地震,使一个百万城市经过几个上下颠簸和左右推拉,一瞬间就毁灭了,使唐山人民半个世纪来的建设化为乌有。
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以及日本海啸地震留下来的只是一片残垣断壁。
可见,一个大地震的振动时间通常是非常短促的。
正如伟大的学者达尔文指出的那样,“人类无数时间和劳动所建树的成绩,只在一分钟内就毁灭了。
地震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基本常识篇(一)一、地震的前兆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震波速度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异常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地应力变化;地电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异常;动物异常反应;地声;地光;地温异常等等。
1.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
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2.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应。
其表现为翻腾跳跃、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3.地震前哪些地面动物有异常反应?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躁型和忧郁型两种。
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等。
4.地光有何特征?地光的形状有条带状、片状、球状、柱状、闪光状和弥漫状等。
颜色有蓝、红、白、黄、橙、绿等,此外还有一些是复合色光,如银白色、白紫色、绿青色等。
地光的持续时间也不相同,多数可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极个别的也可持续到半个小时左右。
地光是地震前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报,当观察到这种地震前兆后,应立即采取防震措施,减少生命财产的伤亡和损失。
5.地声是临震信号吗?地声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等。
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有时也出现在震前几小时或几天,其中,临震前几分钟内出现者居多。
所以地声确是一种临震的信号。
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可把地声看成警报,应该立即离开房屋,采取紧急防御措施,避免和减少伤亡损失。
中小学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次生灾害
•由工程结构引发和自然环 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 •例如:火灾/爆炸/瘟疫/ 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水灾/ 泥石流/滑坡
印尼班达亚齐海滨地区 2004年12月28日
一、地震基本知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 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 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 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地 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地震 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 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 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232人死亡、14554人失 踪。“311”也成了日本大地震的一个符号。
主要内容
一、地震基本知识 二、科学应急避险 三、震后抢险救援
一、地震基本知识
一、地震基本知识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大地的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 ●人能感觉得到的约5万次 ●可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1000次 ●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有10多次
20世纪后50年我国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统计
一、地震基本知识
我国历史记载的成灾地震
全球历史记载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中,我国有4次。
万人
83
1976年 河北唐山 24万人
1920年 宁夏海原 23万
1303年 山西洪洞 20万人
1556年 陕西华县 83万人
24
23
20
30
23
20
27
一、地震基本知识
2011年1月19日安庆市县宜秀区发生 4.8级地震,是我省自1979年以来最大地震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涝池小学-----陈郡20185.10.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
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特别是对学生防震抗震知识的积累,对学生防震抗震知识的培养。
防震减灾贯彻的是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一、地震小常识1.什么叫地震?地震是大地的振动。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3.地震来临时有前兆吗?这些前兆是真实的吗?我们可以用它来作判断吗?地震来临时一般是会有前兆的。
例如先来小地震再来大地震,地下电、磁、热和水等物质运动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界的神经,从而产生了地震前兆,但这些前兆也不完全可靠。
从地震监测的角度来分析,如果监测网精度和广度足够的话,我们可以对这些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是否有大地震来临。
但也有些地震是没有前兆的,发生地震的原理比较复杂。
二、学校防震知识桌椅摆放与窗户、外墙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外墙塌倒伤人,留出一定通道,便于紧急撤离,年小体弱、有残疾的同学安排在方便避震或能迅速撤离的方位;加固课桌、讲台,便于藏身避震;检查和加固教室的悬挂物;门窗玻璃贴上防震胶带,防止玻璃震碎伤人。
防震减灾知识讲座
防震减灾知识讲座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我们举办了一场防震减灾知识讲座。
以下是本次讲座内容的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定义地震是地球表面或内部发生破裂或移动造成的自然现象,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振动和声响。
2. 地震产生原因地球内部构造变化、板块运动、岩浆活动、断层滑动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地震。
3. 地震测定方法目前常用的地震测定方法有三种:地面观测法、船舶观测法和卫星观测法。
4. 地震等级划分国际上通用的地震等级划分为里氏(Richter)等级和能量(Mw)等级两种。
里氏等级以地面上最大振幅为标准,能量等级以释放出来的总能量为标准。
第二部分:地震对人类的影响1. 人类的生命安全地震会造成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筑设施的倒塌,导致人员伤亡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2. 社会经济损失地震会破坏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3. 环境污染地震可能引起水源污染、气体泄漏等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威胁。
第三部分:防震减灾措施1.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秒或数分钟发出警报,让人们有时间采取应急措施。
2. 建筑物抗震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建筑物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3. 家庭防震减灾措施家庭防震减灾措施包括在家庭中设置应急包、学习逃生技能、检查家庭电气设备等。
第四部分:应急处置措施1. 安全撤离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第一时间采取安全撤离措施,远离危险区域。
2. 急救处理在地震灾害中,伤者需要得到及时的急救处理,以减少人员伤亡。
3. 灾后重建地震灾害过后,需要进行灾后重建工作,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
结语:通过本次防震减灾知识讲座,我们了解了地震的基本知识、对人类的影响以及防震减灾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遭遇地震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和处置。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2013年5月2日一、地震的危害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
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中国,由于地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因此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破坏性很大的地震。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抗震意识。
二、地震前兆现象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
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0.1℃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
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为井水与地下构造相连,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翻花冒泡打旋等异常现象;此外在断裂面的磨擦下,使岩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变色为味3、地裂崩塌、地气地雾。
地裂缝、地气、地雾也是地震宏观前兆之一。
地震知识与防震减灾常识讲座
三、有关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 1、震源:就是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2、震中:从地下震源垂直向上对应地面的地方
6、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弹性 波叫地震波。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表
震源深度d≤20公里
震中 Ⅰ 烈度: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1.9 2.5 3.1 震级:
台湾南投地震造成一所学校体育馆跑道凸起一米多高
1999年台湾南投地震
台湾南投地震
地表断裂无坚不摧(台湾集集地震)
东南亚地震震撼世界!
2004 年 12 月 26 日上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 腊岛附近海域发生 40 年来最强烈地震,并引 发海啸, 10 米高的海浪席卷了灾区村庄和海 滨度假区,波及的国家包括斯里兰卡、印度、 泰国、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和马来 西亚,死亡人数已突破 30 万人。据报道,这 次地震的震级高达里氏 8.9 级,是自 1964 年美 国阿拉斯加发生里氏 9.0 级地震以来的震级最 高的地震,
3.7 4.3
4.9 5.5 6.1 6.7 7.3
7.9 8.5
•
四、地震灾害的特点:
1、突发性强:地震发生十分突然,持续时间只 有十几秒、几十秒钟。但在这短暂的时间内会造成 建筑物倒塌,桥梁断裂,人员伤亡等灾害。 2、破坏性大:发生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 的大地震往往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据有关资料记载: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2万 人,北方工业重镇唐山市在十几秒钟内被夷为平地。 3、影响面广:强烈地震发生后,尤其是城市直 下型大地震发生后,不但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 巨大,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活间能愈合的。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
大震预警是地震对人类的最后示警。 从人们感受到这些现象,到房屋破坏、倒 塌,形成灾害,大约有十几秒(最多三十 几秒)的时间。我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 事先有所准备,又能保持头脑冷静,就可 能抓住这黄金瞬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是一次地震的全部能量。因为有一部分能量在地震发生过程中,转变为热能和使岩石发生断裂位移
的机械能了。
地震前兆
大多数地震是有前兆的。分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只要善于观察, 认真分析就能捕捉到震前前兆异常信息。
(1) 宏观前兆:由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 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水温增高等;泉水突然枯竭或超常涌出;天 气突然骤冷骤热,天空中出现特别的亮光;地下发出奇怪的响声以 及人体能够感觉到的小地震增多;一些动物突然改变原来的生活习 性,狂叫乱跳,乱飞,精神不振,不思饮食;一些植物出现提前开 花、结果或重开花、重结果的不适时令现象等。
三、震时科学避震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 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 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 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 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大震前的预警现象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 一般约有十几秒钟的预警时 间,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 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 建筑物的晃动,人体自身心 理产生的恐慌等。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属于天然地震。有人类活动引 起的地震振动称为人工地震。如核爆炸、化学爆炸和机械振动等 人类军事活动、生产活动引起的地震振动。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岩层快速错动和破裂所造成的地震。此类地 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一、我们的地球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二、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变动,从而发生地震。
地震发生时,在震源处岩层发生快速破裂产生弹性波,并向四处传播,这种弹性波就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可在地球内部和表面传播。
在地震时,我们感觉到地面上下震动或者是左右晃动,这都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子,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称为震中;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在一般情况下,距离震中越远,震动就越弱,但地面破坏最强烈的地方,往往并不是震中所在地,而是在稍微离开震中的一些地方,这里常称为宏观震中。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都是用来说明地震强弱程度的,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地震震级是用来说明地震本身大小,它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计算出来的,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弱震是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是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是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是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一次地震在地表造成的破坏程度(影响程度)。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
烈度与震级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
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世界上三个主要地震带: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
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
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我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三、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
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¾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 8级以上地震9次。
地震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大地震的数目少,小地震的数目多。
它们之间遵从一定的指数关系。
目前,用地震仪可以测出的地震,估计每年约500万次,其中5万次为有感地震,成灾的约1000次。
大地震释放的能量非常巨大。
一个8.5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发电厂10年间发电量的总和。
如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8.7级地震,相当于3000颗核弹力量。
四、我国地震特点(1)分布范围广。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国内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活动范围很广,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基本烈度大于7度的面积达31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2)活动频度高。
我国有记录的破坏性地震共1000多次,本世纪大于6级的破坏性地震就达500多次。
其中7级以上的地震是92次,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左右。
(3)强度大。
全球地震释放能量以大震为主,我国累计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三,其中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伤无数,居世界第一;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多人,居世界第三;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万人,伤16万人,居世界第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4月25日10时,遇难69225人,受伤374640人,失踪17939人。
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级是自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5级)、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三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4)震源浅。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 —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我国发生的地震震源多在10---25千米之间,因而烈度高,破坏重,伤亡大。
五、地震来了怎么办地震发生的瞬间,也就是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有十几秒钟的求生时间,在这生与死的瞬间,要冷静应震,千万不要慌乱,来不及到室外的人,可以因地制宜,就地避震。
地震时,房屋摇晃,会造成人们情绪紧张和恐惧。
近距离的大震,我们感到地面是剧烈地上下振动及左右晃动,人们不能走动,甚至不能站稳;近距离的小震,地面振动及左右晃动的程度较轻;远距离的大震时,先感觉地面上下振动,过了几秒才感到左右晃动;远距离的小震,只感到地面轻微地左右晃动。
地震发生时,如果只感觉到房屋摇动几下,表明是远震或小震,不必惊慌失措;而感觉房屋晃动剧烈,摇摇欲坠,则表明是大地震,应迅速到就近坚实的家具下,或跨度较小的地方暂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室外安全的地方。
避震要点有五点:1、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2、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3、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4、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5、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在家里如何避震: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它包括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在野外如何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用书包等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蓬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等其它地方如何避震: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悬挂物。
在行驶的汽车内如何避震: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注意防止行李从行李架上掉下伤人;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正在行驶的火车、汽车要紧急减速停车,如果车正在桥上,应尽快离开;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室内避震要注意: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上去!千万不要跳楼!在学校怎样避震: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六、地震前兆微观前兆是指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
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