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穴位骨骼肌肉讲解(一)

合集下载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共42个:6、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主条目: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0个,共40个:7、手太阳小肠经主条目: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9个,共38个:8、手太阴肺经穴主条目: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1个,共22个:9、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主条目: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5个,共90个: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11、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共54个:12、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3个,共46个:13、督脉穴位图主条目:督脉穴;位于督脉上的穴位有28个:14、任脉穴位图主条目:任脉穴位;位于任脉上的穴位有24个:会阴穴、子午流注十二时辰胆经子时(23:00-1:00)此时胆经最旺,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

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

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

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

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

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 '循经治疗'。

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免费)

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免费)

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免费)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名中医朱卿提供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头颈部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人体脉络

人体脉络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古老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医学界也别树一帜,久享盛誉。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医书中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其中尤以《内经》为最。

古代医学一般把经络看作运行血气通道,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枢纽。

但至于经络究竟是人体的什么结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等问题,千百年来,尽管历代无数医家对此穷究细考,却始终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著名经络专家李定忠教授在研究中证实经络有四大调整功能——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以及促进组织新生的四大功能。

1)经络的双向调整功能事实表明,无论从整体、从病人还是正常人,在针后均呈双向调整,即频率高者调低,低者调高(即快者调慢,慢者调快),有统计学意义。

从磁频谱频率调整的角度证实其具有双向调整作用。

当起针或去磁后,调整作用仍然保留有后效应。

2)经络的整体调整功能经络具有对脑-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肝胆系统、泌尿系统都有调整功能,并能对体温、炎症、过敏、疼痛、瘙痒等起到调节作用。

中医经络的整体调整功能使病人不吃药或少吃药就能治疗多种疾病,甚至是多年不愈的疾病。

许多老年人都是多病缠身,一旦中医经络的整体调整功能被人认识,被人重视和运用,必将会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3)经络的内病外治功能的证实实验结果表明,在远离内脏(胃)70 cm处足三里穴的体表进行经穴磁疗,磁电刺激通过胃经5分钟,便可对病人内脏(胃)的磁频谱产生调整,即对病人产生治疗作用,而正常人的内脏(胃)无异常影响,磁频谱仍保持平稳状态。

4)经络促进病损组织新生功能的证实经络治疗可以使多种多样的皮肤病损得以控制。

如红斑、丘疹、水疱、风团、浸润、肥厚、角质增生等病损,均能消退、脱落、变薄、甚至恢复正常。

全身14经络全套示范图

全身14经络全套示范图

.~1.保心护主的安脉.心包经天池穴:按天池远离亚健康..天泉:腋下横纹两寸。

治疗胸痛、心悸、突然害怕等。

曲泽:肘横纹中点。

治疗很多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以调治心血的供应。

保肝护肝的重要穴位郗门: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是12寸,郗门穴在离腕横纹 5 寸处。

急救穴,治疗突发性的心绞痛。

按这个穴必然要用大拇指按住,尔后手段转动,才能揉到。

内关:治疗因心理压力大惹起的失眠等症状等,可调治心率。

大凌:在腕横纹的中间。

可治压力惹起的头痛,预防由于心血管淤阻产生的口臭等。

胃部不适找内关 .劳宫:是一个大补穴。

揉这个穴可使心情放松。

中冲:中指甲内侧。

可用指甲掐或用指节咯。

是泄心火的要穴,治口疮1.手少阴心经:调神理智的心脉..2.极泉穴:快乐生活,近离抑郁症的困扰.,在腋窝终点。

可以探查可否存心血管疾病。

预防心血管早期的疾病、可调心律,治疗两肋疼。

方法:用大拇指点按极泉穴尔后拨动一下小筋,就会有电麻感(通的)痛而不麻(血管有淤阻)不痛不麻(供血不足)预防心梗、心绞痛3.青灵穴:今后远离止痛药.4.少海穴:肘横纹边缘处。

是心经的合穴。

合治内腑对心脏的调治很好。

属水(水在五行中是属肾)多梦叫心肾不交,就会造成五心烦热,扎实不下来。

可调治心脏,交通心肾,减缓心律,降低血压。

5、灵道穴 : 腕横纹下 1.5 寸贴着骨头揉:防治心脏早搏,心跳过速、心烦躁上火、慢性心脏病,减缓心律,宁静心神。

对慢性心脏病的人特别重要。

6、阴郗穴:腕横纹上 0.5 寸。

手脚心发热、出汗,中医讲五心烦热,睡不扎实、起夜,其实尿也不多(小便頻数)穴位在骨缝中间,点按要往里掐。

7.神门穴:在掌横纹上凹陷处。

穴位深。

可用大拇指指节搁它。

就是安放心神的门户。

增强睡眠。

是原穴属土,火(心脏)生土(脾)把心脏烦热过多的气血补到脾胃上去。

增加了消化能力,安神了同时也把心火泻掉了。

还可防范老年痴呆。

一安放心神增强睡眠,泻心火。

二增强胃动力。

三防老年痴呆。

四治疗晕车。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经络畅通全身轻松《黄帝内经》:“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人体有12条正经,外加任督二脉,一共14条经络。

人体的经络必须保持畅通,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换句话说,经络既是人体的总控系统,又是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系统。

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阳光,空气,水,电,磁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

当人体加以按摩,温灸,光,电,磁等不同的物理刺激时,这些功能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人体,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调整,使人体达到一种经络畅通,阴平阳秘的核心状态。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不是累了休息,而是有规律休息,大自然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的,如一年的节候规律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而人体的经络运行也是有一定的规律,每天的12个不同时辰,分别对应着12条经络,分别都有不同的运作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经络子午流注。

1、手阳明大肠经(养生时间:早05~07点,最宜排便)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大肠经不通常见症状:牙痛、头痛、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桡侧的中点处,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这个部位,用力按压,缓解头痛。

生理功能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可以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主治疾病主要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头面部疾病的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其他疾病的神经性皮肤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主要穴位及作用商阳:位置食指指甲跟外侧作用便秘合谷:位置拇指、食指掌纹端作用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温溜(牙痛):位置拇指侧,腕横纹上四寸作用骨外旁此为聚阳气穴,可补阳气(如果虚寒体质可多灸,燥热时可刮痧泻火)急起的痘痘曲池:位置肘横纹外端点作用降血压的作用、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秘的效果,脏腑病。

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免费)

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免费)
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 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曰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即是。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解读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解读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给各位朋友们提供比较完整的彩色经络图,可以经常对照练习学习。

正面针灸穴位图一背面侧面人体经络图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全身人体穴位图和注解

全身人体穴位图和注解

全身人体穴位图和注解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头颈部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十二经络走向图课件

十二经络走向图课件
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每条经络都连接着一定的脏腑,是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联系通 道。
十二经络的组成
01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 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 少阴心经。
02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 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 手太阳小肠经。
03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 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 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起始于食指末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到达头部。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末端,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 到达头部。这条经络与大肠相关,对于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等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目内眦,沿头顶至项后,下行至背部两侧,经过臀部和大腿后侧,最后在小腿后侧和足底交会 。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目内眦,沿着头顶、背部两侧等部位下行,经过臀部、大腿后侧等部位,最后到 达小腿后侧和足底。这条经络与膀胱相关,对于调节水液代谢、促进排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手厥阴心包经
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上肢内侧中线 上行,经过肘部、上臂内侧、腋窝等 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VS
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 着上肢内侧中线上行,经过肘部、上 臂内侧、腋窝等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这条经络与心包相关,对于调节心悸、 胸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运动表现提升
将十二经络走向图应用于运动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自 己的身体状况,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足少阳胆经
起始于目外眦,沿头部侧线,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下行 ,到达肩部,然后沿着胁部,经过髋关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达大腿外侧 ,最后在小腿外侧和足背交会。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提到经络,相信很多的伙伴都看过电视或者武侠小说,像什么任督二脉啊,练功时头顶冒烟啊,气沉丹田啊,什么哭穴和笑穴啊,相信这些大家都不会陌生。

其实很多的武侠小说都给中医和经络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我们揭开后就能发现其中那些很实用、很重要的经络和穴位。

人体内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有“径”的含义,也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意思,指的是分支,小并且浅的横行支脉。

二者合称为经络,就像纵横交错的道路,运行着体内的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在中医看来,很多人老是头痛、腰腿痛、肩颈痛或者老觉得身体的某个地方发酸、发麻等、运动后手臂酸痛等,通过各种刺激(针法、灸法、推拿)后很快就恢复了,就是因为通过刺激穴位或者沿着经络按揉恢复了经络的畅通,使人身体的气血能正常地流通,从而各种症状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或者减弱,达到了通则不痛的目的。

为了预防我们身体疾病的发生,为了及时知道身体哪儿堵住了,我们就得知道经络到底在哪里。

人体的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经络的定名是联合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脏,有储藏人体内一切营养物质的作用,属阴,共有六个,即心、肝、脾、肺、肾、心包;腑,有消化、输送、排泄的功用,共有六个,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十二经脉的称号包孕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手太阴肺经等。

十二经脉的称号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称阳经,属腑。

经脉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具体方向: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胸。

每一条经络都对应着每个时候: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2021年人体经络穴位图详细表

2021年人体经络穴位图详细表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经络与调病欧阳光明(2021.03.07)一、什么是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

是与血管、神经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套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系统.它是我们练功强健身体、开发潜能的物质基础,亦是用气功为他人调病的物质基础。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三、经络的功能:1、沟通上下内外。

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五官九窍,把人体的各个部分。

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周流不息地将气血传输于全身各部位,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3、调节各部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4、对外开放:通过穴位与大自然交换物质、能量、信息。

四、中医脏腑学说简介::五脏一心、肝、脾、肺、肾,六腑一胆.胃、大肠、膀胧、三焦。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经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属六腑及其他各组织器官,从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每一脏通过其自身的经络联系着许多组织和器官,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

另外,心包(脏)和三焦(腑)相表里。

心包是心之外围,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功能一是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其经络: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五、经络的分布1、分布规律:四肢:内侧为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外侧为三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躯干:足三阴在腹面,足三阳:太阳在背,少阳在肋,阳明在胸腹。

头面:为诸阳经之会。

2、循行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这三阴,从足走腹。

3、流注交序:(顺时针方向。

起止点:肺寅)4、十四经循行及其主要穴位:(见附录一、人体经络、穴位图表)六、穴位的基本知识;穴位,正名为“输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点。

1、穴位的分类: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全息穴。

2、穴位的体表定位方法:(见附录二、输穴体表定位说明)七、气功调病的基本原则:1、必须首先达成和病人之间的信息沟通。

人体肌肉和穴位

人体肌肉和穴位

人体肌肉分布图,人体经络走向图1.肌肉解剖图说明(一)胸大肌位于胸前皮下,为扇形扁肌,其范围大,分为胸上肌和胸大肌两部分。

其功能是使上臂向内、向前、向下和向上;臂部向内旋转。

可通过所有角度的卧推;所有角度的飞鸟;双杠臂屈伸;仰卧上拉;俯卧撑;重锤双臂侧下拉来训练。

(二)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面皮下。

其功能是弯屈肘部;掌心向上放下前臂;使前臂向前弯起至肩部。

训练方法是各种方式的弯举;划船动作。

(三)胸锁乳突肌这是位于颈部浅层最显著的肌肉,其功能是使头和颈向侧曲;头和颈部旋转,颈向前或后弯屈。

可通过戴练颈帽动作;摔角的角力桥;助力和自我抗力动作来锻炼。

(四)前臂屈指肌位于前臂前面的内侧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

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此肌肉。

(五)斜方肌位于颈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成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构成斜方形,称为斜方肌。

其功能是上举和放下肩带;移动肩胛骨;头部倒向后和侧面。

可通过耸肩,力量上举,颈后推举,侧平举,划船动作来训练。

(六)三角肌位于肩部皮下。

它是一个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该肌形成。

两侧肌肉纤维呈梭形,中部纤维呈多羽状,这种结构肌肉体积小而具有较大的力量。

它的功能是使手臂举到水平位置;手臂分别向前、中、后举到一定方向的高度。

可通过各种哑铃和杠铃推举、卧推(前束),哑铃上举到前、后和背后;引体向上来训练。

(七)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面皮下。

其功能是使手臂伸直和拉向后方。

可通过臂屈伸,屈臂下拉,窄握仰推,各种手臂屈伸动作,划船来训练。

(八)肱桡肌位于前臂肌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

近固点时,可使前臂屈。

远固点时,可使上臂向前靠拢。

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肉的力量。

(九)肱肌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

起于肱骨体下半部前面,止于尺骨粗隆。

作用是为屈肘。

训练方法同肱二头肌。

(十)背阔肌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下侧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

上部被斜方肌遮盖。

其功能是使手臂拉向下和后;肩带下压;躯干侧向一边。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经脉、骨度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经脉、骨度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经脉、骨度<<神灸经纶>>清吴亦鼎原著一百三十四个分布于人体各部的古代解剖部位头:头是诸阳经之会,凡一切物体独出之始都叫作头。

脑:脑是指头骨之内的脑髓。

足太阳膀胱经脉联络于脑,肾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主生髓,所以又说“肾属髓海”。

髓主要贮存于脑,若髓海充足,则头脑精明;若髓海空虚,则出现脑转耳鸣、目眩、腿酸、倦怠嗜卧等症。

巅:巅是指的头顶。

足厥阴肝经和督脉交会于巅顶,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足少阳胆经也交会于巅顶。

巅顶部,俗称天灵盖。

囟:囟是指头顶前面的头骨。

小儿初生未闭合时叫囟门,已闭合后叫囟骨,即天灵盖之骨。

头角:头角是指额两旁有棱的骨头处。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部,经筋循身后,上额角部。

额颅:额颅是指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的部位,叫作额,也有叫做颡的。

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经上左角络头,手少阳三焦经筋结额上角,足太阳膀胱经筋上额部。

发:发由足少阴肾所主,又是血之余。

面:前边叫作面,后边叫作背。

五脏的精气皆上营养于面部,所以面色白与肺相应,如气虚、血虚和津液亡失都会因虚而出现面色白;面色红赤与心相应,面色发黄与脾相应,面色发青与肝相应,面色发黑与肾相应。

面色呈现黑色是因肾阴阳虚所致。

颧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的部位是面中央,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应;两颧骨之内与面王(鼻尖部)以上的部位和手太阳小肠经相应,小肠的经脉循颊上至眼眶下而至鼻部,再行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接。

小肠气血盛则面部肌肉丰满,小肠气血虚则面部肌肉少,面色也不正常。

颜:颜是指前额中央两眉间,眉心以上叫阙,与咽喉相应。

眉:眉的部位属肝,肝的经脉从目系上行额,肝与胆相表里,所以足少阳经风热之邪夹痰则出现眉棱骨痛,这种病多累及眼睛,若两耳出脓则表示病情进一步加重。

眉部属肝,又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应,若是太阳经气血充盛则眉浓有毫毛。

目:目是主司视觉的。

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病疹治必须首先考虑到肝。

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

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
5
主治疾病: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攒竹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 处)即是。 主治疾病: 攒竹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在学 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 睛明穴: 取穴方法: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 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 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 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 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瞳子髎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 瞳子髎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 承泣穴 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参看:人体穴位图. 主治疾病: 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 发际穴 阳白穴 印堂穴 攒竹穴 鱼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丝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后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仓穴 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 曲差 眉冲 素髎 兑端 龈交 上迎香

人体全身常见穴位作用图解,中医收藏必备,学会了健康一辈子

人体全身常见穴位作用图解,中医收藏必备,学会了健康一辈子

人体全身常见穴位作用图解,中医收藏必备,学会了健康一辈

人体全身常见穴位作用图解,中医收藏必备,学会了健康一辈子
09/19 11:16 她家厨房
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

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

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

也叫穴、穴道。

立即打开
热门推荐
人体全身常见穴位作用图解,中医收藏必备,学会了健康一辈子打开趣头条她家厨房 31条评论
霍尊素颜照曝光,美男子人设崩塌?网友甚至怀疑他的性别!
打开趣头条奇闻奇事吧 10条评论
9岁男孩每晚睡觉后,被亲妈用胶布“封嘴”,医生得知后却很支持打开趣头条美丽小仙女 0条评论
十月,往事不牵挂,思念已远走,不再为爱执着的星座
打开趣头条那篮球团队1 5条评论
抖音又一网红被永久封禁,曾在直播中卖书,网友:粉丝们又不傻!
打开趣头条百科奇闻秀 0条评论
她曾因为被周星驰吹裙子“走光”,那一吹成就了她成为万众情人打开趣头条小静电影坊 358条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骼:是人体坚硬的 组织,它构成了人体 的支架,并赋予人基 本的形态,起支持、 保护运动的作用。
肌肉:是人体坚的一
种组织,是有许多肌纤 维集合而成的,受神经 支配,具有收缩性及舒 张性,使人体完成各种 运动。
随意肌:(骨骼肌)
是受肢体神经的支配,受意志控制,具 有收缩迅速、猛烈有力的特点,但不 能持久,容易疲劳。面部、肢体、躯 干上的肌肉 均属随意肌,大部分肌肉都属随意肌。
鼻 骨:2块 泪 骨:2块 颧 骨:2块 上颌骨:2块 下颌骨:1块 下鼻甲:2块 腭 骨:2块 犁 骨:1块 舌 骨:1块
面部凹凸结构主要取决于:面颅骨以及脂肪层的厚薄。
骨骼小,面部转折角度小,凹凸结构明显
骨骼大,面部转折角度大,凹凸结构不明显
表情肌: 位置表浅,大多起于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主要分布 在眼鼻口的周围。眼部、口部呈环状,周围呈放射状排列。
面部肌肉
人类的表情有1200多种,常见的表情有20多种,不同性格的人常 出现某种特定的表情,这种肌肉长期紧张、运动,久而久之变得 发达,而产生特定的线条,即皱纹。
咀嚼肌: 分布于下颌关节周围,运动下颌关节, 产生咀嚼动作和协助说话。
降眉间肌 额肌 皱眉肌
上唇方肌
颊肌 颧大肌
不随意肌:(平滑肌、心肌)
受内脏神经支配,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具有能持久而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且 不易疲劳的特点。大部分内脏器官的 肌肉都属于不随意肌。
脑颅骨(8块) 围成容纳脑的颅腔
额 顶 枕 蝶 筛 颞
骨:1块 骨:2块 骨:1块 骨:1块 骨:1块 骨:2块
头面部骨骼 (23块) 面颅骨(15块) 构成面部的支架
三、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穴道:是人类及动物共有的电位最高的皮下电场区,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是人
类和 动物身体中电势能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破坏或者坏死,以及 外力破坏及阻碍,都会引起麻、 胀、痒、痛、酸等症状,甚至会产生组织、 器官、循环和心脑不 适、还可导致残疾、衰竭、窒 息及死亡等症,穴道是活体中重要的电场,也是与大脑密切联系场所。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 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有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为72个,致命为36个。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 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郑重说明这36个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无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 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一、经络: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 经络概念的形成:气血→脉→经络

● ●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将“脉”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分,是对 “脉”的进一步分析。
笑肌 口轮匝肌 咬肌
三角肌 下唇方肌 颏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