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与苏东坡的故事

惠州西湖与苏东坡的故事
惠州西湖与苏东坡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
苏东坡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曾多次巡视惠安城,并在西湖一带留下了不少佳作。
据传,苏东坡第一次巡视惠安城时,发现惠安城的一些官员在西
湖附近建造了一个别墅,于是苏东坡便开始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兴趣。
他不断深入考察,发现西湖美景甲天下,便决定留在当地工作和生活。
苏东坡在西湖一带生活了很多年,他不仅喜欢这里的美景,还积
极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
他曾经主持修建了西湖的堤岸和灌溉系统,还帮助当地人民解决了一系列生活问题。
此外,苏东坡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他在惠安城期间曾
经创作了许多书法作品和画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东坡在惠安城的工作和生活,对西湖一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使这个地方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西湖与苏东坡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著名的传说。
苏轼在惠州与惠州西湖

苏轼与惠州西湖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都能对“东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说上几句。
要说苏轼对惠州西湖的影响,最有研究的当属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惠州市委员会主委的梁大和先生。
梁先生这样总结了苏轼对惠州西湖五大影响:苏轼喜爱游览西湖。
东坡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
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此处即惠州西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
”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
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
遂宿于西堂。
”苏轼最早品题惠州西湖。
东坡在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写的《江月五首》了。
该诗不但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还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
因此说:“此为题品惠湖风景之始。
”苏轼曾为惠州助筑堤桥。
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
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
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在堤上建桥,取名西新桥。
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桥落成,东坡写诗描述了营造过程,还与百姓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后人为了纪念东坡的功绩,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于是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
可以说苏轼助筑堤桥为西湖增添了不少魅力。
苏轼最早称丰湖为西湖。
到了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东坡《赠昙秀》一诗,头一回将丰湖称作西湖。
南宋后,人们逐渐普遍将丰湖称作西湖。
因此,明代较早编辑《东坡寓惠集》的大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
西湖因苏轼而更出名。
据《惠州西湖志》记载,历代文化名人与惠州有较密切关系的多达400余人,其中做过丞相的政治家有陈尧佐、留正、文天祥,著名文艺家有李商隐、杨万里、刘克庄、黄遵宪、丘逢甲等。
惠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介绍

惠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介绍
惠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位于苏东坡祠西侧,建筑为岭南仿古风格,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陈列布展面积约2000平方米。
是国内展示苏东坡文化较为丰富、展陈方式较多样、面积最大的场所。
馆内陈列内容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原则,以史料、照片、实物为基础,同时采用雕塑、场景、多媒体等表现形式,让展示内容反映出最具权威性、最直观朴实的一面,充分展示苏东坡寓惠期间所留下的丰富物质及精神遗产。
苏东坡纪念馆内设两个专题展,分别为《苏东坡生平艺术陈列》及《苏轼在惠州事迹专题陈列》。
惠州东坡纪念馆展出内容有:
1. 苏东坡的生平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值得后人品味。
2. 苏东坡的文学作品。
3. 苏东坡的书法和绘画作品。
4. 苏东坡在惠州的遗迹和传说故事。
5. 苏东坡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6. 苏东坡的影响和贡献。
在重点突出了苏东坡寓惠文化的同时,也将努力打造成为全国苏东坡学术研究、展示和社会教育中心。
苏轼赞美惠州西湖诗句

苏轼赞美惠州西湖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学才华和才气令人钦佩。
在他的诗作中,有一首《题惠州西湖》是对惠州西湖的美景的赞美之作。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宁静祥和、清幽秀美,展现了苏轼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以下是这首诗中的几句经典诗句:“浴洒春风吹斜影,画桥千尺掩飞山。
”这句诗描绘了春风拂面的感觉,使人感知到一丝清新与愉悦。
画桥千尺横跨湖面,遮蔽了远处飞山的景色,给人一种神秘和壮美的感觉。
苏轼以简练的文字展现出了西湖的宁静美丽。
“凝尽寒烟静流水,一抹斜阳映小桥。
”这句诗描绘了西湖的寒意融进湖水之中,流水静谧而清澈。
夕阳西下,斜斜的余晖映照在小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和优雅气质。
“桥下四垂垂杨走,水南一片芙蕖飘。
”这句诗描绘了西湖桥下的垂柳和水面上的芙蕖,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四垂垂杨在微风中摇摆,水面上的芙蕖如云如雾,漂浮在清澈的湖水之上。
苏轼用简单的句子表现出了西湖的清幽和悠然,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
“把得昔人先入梦,如今吾欲下钓桥。
”这句诗描绘了苏轼在思念过往,怀旧之情。
昔人曾在此地入梦,如今轮到自己来到西湖边,准备在这里垂钓。
苏轼借助西湖这一般人称赞的景点,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神往和对未来的期待。
苏轼的《题惠州西湖》是一首典型的赞美之作,其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对自然景色的真挚赞美展现了苏轼的豪情壮志和诗人的情怀。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散发着浓浓的文人风韵,让人感悟到苏轼对惠州西湖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西湖湖光山色,曲水流连,让人神往不已,成为文人墨客倾心赞美的对象。
【苏轼赞美惠州西湖诗句】正是对这一美丽景点的真实写照和赞美之词,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愿我们能以苏轼的诗句为引,前去惠州西湖一游,在湖光山色中感受其独特魅力,领略其优雅气质,让心灵在自然之中得到洗涤和净化。
【苏轼赞美惠州西湖诗句】是对这片天空之镜的珍贵赞美之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颂。
苏东坡描写惠州西湖的诗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嘿,咱今天来聊聊苏东坡写惠州西湖的那些诗。
苏东坡这家伙,那可是个大文豪。
他来到惠州,一眼就瞅上了惠州西湖。
这西湖啊,那可真是美得不像话。
苏东坡就忍不住写诗夸它。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你想想,晚上的时候,那山吐出一轮月亮,多神奇呀。
那玉塔呢,就静静地卧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
这画面,简直太美了。
就好像一幅画一样,让人看了心里特别舒服。
苏东坡在惠州西湖边上溜达的时候,肯定心情特别好。
他看着这美景,灵感就像那泉水一样,咕嘟咕嘟往外冒。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虽然写的不是惠州西湖,但感觉也能套在西湖上呢。
那花虽然谢了,但还有青杏。
燕子在天上飞,湖水绕着人家。
多有生活气息呀。
惠州西湖的美,可不光是风景好。
还有那浓浓的人情味。
苏东坡在这里肯定也结交了不少朋友。
大家一起在西湖边上喝酒聊天,那日子过得多惬意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的时候,湖水波光粼粼,好看得很。
下雨天呢,山色朦朦胧胧的,也别有一番风味。
苏东坡写惠州西湖的诗,就像给西湖画了一幅又一幅的画像。
让我们这些后人也能感受到西湖的美。
咱要是有机会去惠州,一定得去西湖看看。
走走苏东坡走过的路,看看他看过的风景。
说不定还能找到点他当年的灵感呢。
嘿嘿。
咱也得感谢苏东坡,要不是他,咱可能还不知道惠州有这么美的一个西湖呢。
他用他的诗,把惠州西湖的美传递给了后人。
让我们也能欣赏到这大自然的杰作。
总之啊,苏东坡写惠州西湖的诗,那真是太棒了。
让我们对惠州西湖充满了向往。
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亲身感受一下那美丽的风景。
苏轼在惠州修桥的故事

苏轼在惠州修桥的故事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的表兄程正辅上任广东提刑,到惠州视察灾情。
苏轼将修桥的想法告知程正辅,得到了对方的大力支持。
苏轼给时任惠州太守詹范做了一个详尽的工程建设方案,得到了首肯后,苏轼马上请栖禅寺僧人希固来当包工头。
当年十月,苏堤和西新桥的修建工程与东新桥一起开工,整个惠州城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成为惠州城建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盛大工程。
在修桥过程中,惠州西湖“广袤十里”,原有丰乐桥的长桥由于水面较宽,木料容易腐烂,屡修屡坏。
此外,在东江与西枝江的汇合处也有一座小桥,也经常毁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轼采用了新的工程技术,先在湖中筑起长堤,然后在堤中建造石桥。
这个工程使用了大量的石材和木材,并采用了坚固的工艺。
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性,苏轼还特别设计了一些独特的结构,使得桥梁更加稳固。
经过多年的努力,苏轼和他的团队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这座新桥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的交通问题,也成为了惠州的一处重要景观。
人们纷纷前来参观这座新桥,赞叹不已。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更多细节建议查阅苏轼相关的史料文献。
惠州西湖苏东坡的故事

惠州西湖苏东坡的故事
您知道惠州西湖和苏东坡那可有着老多有趣的故事啦。
话说当年啊,苏东坡仕途不顺,就被贬到了惠州这地儿。
这惠州西湖啊,就像一个等待知音的美人儿,苏东坡一来,那故事就开始喽。
苏东坡那可是个乐观的主儿,到了惠州,看到西湖这么个好地方,眼睛都亮了。
他呀,没事儿就爱到西湖边溜达。
看到西湖的美景,就像咱们现代人看到超美的风景就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似的,他就写诗。
什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类的妙句就冒出来了。
不过呢,他写的是惠州西湖的独特美景。
他还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当时惠州这地儿有些民生问题,比如老百姓种地不容易啊,饮水不太方便啥的。
苏东坡就像个热心肠的邻居大哥一样,到处出主意。
他发现西湖的水利工程要是搞好了,对百姓那可是大大的好。
于是他就开始琢磨怎么整治西湖,就像现在咱们搞城市建设一样积极。
他还在西湖边上种了好多东西呢。
就好比是他给自己的小天地搞绿化。
他种了些果树啥的,想着这些果树结了果,老百姓也能吃,还能卖点钱改善生活。
而且啊,苏东坡在惠州的日子里,因为西湖结交了不少朋友。
他经常和当地的文人墨客或者普通百姓在西湖边喝酒聊天。
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小酒,看着西湖的美景,听苏东坡讲他以前的那些奇遇,那场面可热闹了。
可以说啊,苏东坡在惠州的这段日子,因为西湖变得丰富多彩,惠州西湖呢,也因为苏东坡变得更有名气,就像一个原本就漂亮的姑娘又戴上了一顶闪亮的皇冠,到现在啊,人们一提到惠州西湖,就会想起苏东坡这个有趣又伟大的家伙呢。
苏东坡惠州西湖的故事

苏东坡惠州西湖的故事
苏东坡(字子瞻),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才华横溢、豪爽的个性
而闻名于世。
他曾任过多个地方的官职,其中包括岭南地区的惠州州知州。
在苏东坡任惠州州知州期间,他对当地西湖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惠州西湖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区西部,是一片绚丽的湖泊,并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而闻名。
据史书记载,苏东坡在担任惠州州知州期间,对西湖进行了整修和保护。
他重
视环境保护,并下令修筑石堤,修缮湖中亭台,增添园林景观。
苏东坡对惠州西湖的爱护与倡导,不仅使其保持了原有的美丽,还使之更加独具魅力。
故事中有一次,苏东坡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欣赏西湖的美景,还专门亲自撰写了
一篇《惠州西湖图记》,详细描述了西湖的美丽风光和历史传说。
这让人们对西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游览。
除了整修和宣传,苏东坡还积极推动西湖周边的经济发展。
他提倡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带动了当地农民的福祉。
同时,他也鼓励艺术家们来到西湖创作,使得这里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许多才子佳人。
苏东坡对惠州西湖的贡献,不仅仅是保护和开发,更是赋予了这片湖泊浓厚的
文化底蕴。
如今,惠州西湖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其美丽的景色和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氛围。
苏东坡惠州西湖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文化名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的精神,也传承着他智慧与才情的印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珍爱美景的责任重大,每个人都可以为美丽的地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惠州西湖与苏东坡的故事

惠州西湖与苏东坡的故事介绍惠州西湖是广东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南国梦晓”,因其与苏东坡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详细叙述惠州西湖与苏东坡的故事,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段历史。
苏东坡与西湖诗仙的抵京遭遇苏东坡,字子瞻,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当时,苏东坡因被贬谪到岭南地区,其中一站就是惠州。
他路过惠州时得知有一座美丽的西湖,其中清泉、美景引得他怦然心动。
激情洋溢的诗篇苏东坡在西湖待了很长时间,他被西湖的美景深深吸引,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西湖》一诗,流传至今。
这首诗通过华丽的词藻、细腻的描写,将西湖的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引领人们走进了这片美丽的湖泊。
苏东坡的痴情守护苏东坡对西湖的痴情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他还亲自参与了西湖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苏东坡在他的任内致力于改善西湖的水质,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清淤、整治环境等,使西湖得到了长足的改善。
他的热忱和努力为西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树立了榜样。
苏东坡与惠州人民的深厚情谊苏东坡在惠州的这段经历,不仅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赢得了惠州人民的深厚情谊。
他热情好客,和当地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苏东坡晚年时的诗句中,多次提及他对惠州的怀念之情,如”惠州城南岭,爱我亦如亲”等。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这座城市和这片土地一直持有的感激之情。
西湖的历史与风景悠久的历史惠州西湖是一片有着悠久历史的湖泊,距今已有数千年。
根据史书记载,在公元3世纪的东汉末年,西湖已经是一个文化古城。
后来,唐朝时期发展了舟运,西湖也因此繁荣起来。
在宋朝时期,苏东坡的到来更是让西湖名声大噪,成为当时的名胜。
不可多得的自然美景西湖的风景以其自然美和人文景观著称。
湖泊碧波荡漾,湖畔的绿草如茵,各种花草树木繁茂。
湖中还有着诸多岛屿,独具特色。
其中最著名的是内湖和外湖,两湖相连,构成了一个壮观的湖景。
独特的文化底蕴西湖不仅有着迷人的风景,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湖边有古建筑群、庙宇、碑刻等丰富的文化景观,其中有不少的历史遗迹。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的故事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的故事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是一个简要的故事:
相传苏东坡在被贬谪到惠州的时候,有一天来到西湖边散步。
他看见湖面上波光粼粼,感到非常心旷神怡,便停下脚步,欣赏着美景。
突然,他听到了一声声湖水的声音,发现这些声音是从湖底传来的。
他好奇心起,便开始沿着湖岸向下探索。
经过一番探索,苏东坡发现了一个洞穴,里面藏着几只小虾。
他捕捞了一些,准备做成菜肴。
但是,他发现这些小虾非常活泼,很难捕捉。
于是,他决定亲自动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最终成功地捕捉了几只小虾。
苏东坡在湖岸边吃着自己的美食,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享受着
自己的生活。
他感到非常满足和快乐,认为这些美景比政治纷争和阶级斗争更加珍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被贬谪到边远地方,也要保持一颗平静、积极的心态,欣赏身边的美好事物。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的故事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他的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和书信,留下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关于苏东坡与惠州西湖之间的故事,有一则传说广为流传。
据传说,苏东坡曾在他任惠州知州期间,发现了当地一个美丽的湖泊,位于西门外,被称为惠州西湖。
这个湖泊风景秀丽,湖水清澈如镜,周围山峦环抱,景色宜人。
苏东坡对这个湖泊非常喜爱,他常常在湖边漫步、吟诗作画,享受着宁静与美景。
据说有一天,苏东坡正在湖边写诗,忽然看到一位老渔翁正在湖中垂钓。
老渔翁的技艺非常高超,他垂下的鱼钩每次都能钓到一条鱼。
苏东坡好奇地走过去与老渔翁交谈,询问他的垂钓技巧。
老渔翁笑着说:“这里的鱼儿非常聪明,喜欢吃悟性高的饵料。
我每次下钩时,都会在鱼饵上写上一个字,它们咬上来的时候,我就能看出它们的悟性如何。
”苏东坡听后大为赞叹,觉得老渔翁的垂钓之道颇有哲理。
于是,他邀请老渔翁到自己的官邸,共同研究诗词和文学。
苏东坡与老渔翁在湖边相聚,共同探讨文学艺术,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
这个故事寓意着苏东坡在惠州期间,发现了美丽的西湖,不仅欣赏湖泊的景色,也从老渔翁身上学到了人生的智慧和艺术的启示。
虽然这个故事可能带有一定的传说色彩,但它传承了苏东坡在惠州期间的人文情怀和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展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不拘一格的风采。
这也使得惠州西湖成为苏东坡与惠州之间的一段美好的历史传承。
除了这个传说,苏东坡还在他的诗词中多次提及惠州西湖的美景。
他用诗歌赞美了西湖的山水和湖光,抒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苏东坡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西湖》: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愁。
春日足时新景象,湖边花影拂短楼。
采菱船过桃花水,摘芰船入菱花洲。
四顾山光寻坐处,莫将诗句尽堆头。
这首诗表达了苏东坡对西湖的热爱,描绘了春天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象。
他在诗中提到了船行湖上、花影拂短楼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苏东坡笔下的惠州及其寓惠心态-苏轼

苏轼笔下的惠州及寓是心态黄俊书宋代的惠州,在经济上、文化上远较中原落后,所谓“瘴疠之地,魍魅为邻”(《到惠州谢表》),封建统治者一向都是把“罪恶”较大的臣子才贬谪到岭南去的。
但当苏东坡被贬到惠州之后,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才真正为世人了解,为世人仰慕。
苏东坡自宋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至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再赴海南儋州,在惠州生活了短短的两年又七个月。
时间虽短,但他和惠州,尤其是和惠州人民,已结下不解之缘,赢得了人们真诚的爱戴和永久的怀念。
在寓惠期间,共留下作品587首(篇、幅),包括诗124题187首(含存目5题5首);词18题18首;各类杂文111题129篇(含存目1题1篇);书信共51人233篇;书画20幅[1]。
其中大量诗文描写了惠州风景秀丽的山水、朴实的民风,苏东坡以其如椽之笔对惠州大肆宣扬,使惠州从此名播天下。
东坡以59岁高龄,远谪岭外正是“山林瘴雾老难堪”。
(《过岭寄子由》)在给钱济明的信中也说:“瘴乡风土,不问可知,少年或可久居,老者殊畏之……信命而已。
”甚至悲观地说:将“老死无日”(《谢表》)了。
总之,东坡这次遭贬,其境遇变化之大,痛苦之深,打击之重,均大大超过初贬黄州那一趟。
可幸惠州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吏民相待甚厚”(《与陈季常书》),才使东坡安居下来。
一、东坡笔下风景秀丽的惠州苏东坡在赴惠途中,“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东坡就感到“此邦宜住玉堂仙”。
到惠州后,惠州秀丽的风光确实令东坡十分倾倒,他几乎一到惠州,就爱上了这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在东坡看来,惠州的春天,气候温暖,景色宜人,真是“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新年五首》)。
“门外橘花犹的皪,墙头荔子已斓斑。
”(《三月二十九日二首》)。
甚至认为惠州的冬天也美丽而富有生气:“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
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
惠州西湖之苏东坡故居

惠州西湖之苏东坡故居学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姓名:曾金兰班级:数学教育(1)班学号:2011121399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都能对“东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说上几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话,更是流传至今。
我也是一样,我为我生在惠州,而感到自豪,更为惠州与东坡先生的缘分而感到万分荣幸。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与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到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被贬至惠州。
在惠州的两年多时间里,东坡先生居无定所,几次搬家。
至绍圣三年四月时,东坡筹资买地建房,选址白鹤峰。
绍圣四年二月,白鹤峰新居落成,后人为纪念东坡先生称此居所为“东坡故居”。
东坡故居定位于东江边白鹤峰上,景色优美,风云百变,户北观雪浪,墙头看青山,“送归帆与天来,挂落月于床头”。
东坡先生的客厅称“德有邻堂”,取意“德不孤,必有邻”。
书房称“思无邪斋”,取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翟夫子和林行婆是东坡先生的两位邻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
四川眉山人。
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艺术家。
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三次遭受贬谪。
59岁高龄的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当时他是一个被严谴的罪臣:不得签书公事,被安置在惠州。
按宋朝法律,贬令中有“安置”两字的贬官,其行动是受到监视限制的,并不能擅自出城。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受到管制的。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垂老投荒再被严谴”。
但苏东坡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
平日无事他便到处走走,了解惠州的民情风俗。
经过一段间的调查研究之后,他发现惠州风景虽美,但惠州城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天气燥热雨水较少,疾病流行;农业耕种技术落后。
对于这些问题,苏东坡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有机会便争取去解决它。
其实,东坡垂老投荒,已经没有权了,更没有钱了。
于是,他想出了两个办法:一是由自己提出建议,请和自己友好的官员牵头来办;二是靠自己的影响力,交由他人办或亲自办。
惠州 杭州 西湖苏东坡诗句

惠州杭州西湖苏东坡诗句
苏东坡关于惠州西湖的诗句有:《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春与进士许毅野步会意》中的“夕阳飞絮乱平芜,万里春前一酒壶。
”但请注意,苏东坡关于惠州西湖的诗句相对较少,且该句诗是否确实描述惠州西湖存在争议。
而苏东坡关于杭州西湖的诗句则相当丰富。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以及它与西子的相似之处,展现了苏东坡对西湖的深深喜爱。
参观惠州苏东坡纪念馆的观后感五百字

惠州苏东坡纪念馆的观后感-3篇观后感1众所周知,惠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
这三个西湖出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曾经是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到过的地方。
今天我怀着崇敬之情来到苏东坡纪念馆游览,借此来缅怀故人,领略西湖的“东坡”风采。
当我乘着春风来西湖门,我立刻感到一阵清新。
经过湖边,观赏着水平如镜的西湖。
西湖水清澈碧绿,仿佛一块碧玉。
湖面波光粼粼,阳光给它洒下金光,仿佛铺上了点点金子。
湖中小岛众多,树木茂密。
春风吹拂着堤岸边千万条才展开嫩叶的柳丝。
春天的西湖格外美丽,但这只是外在美,不用说,内在美应该是应该是因苏轼而更“完美”,这使我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脚步自然加快了。
不久,我一从西湖苏堤过西新桥来到孤山,首先就可看见一尊“东坡居士像”。
往左,是王朝云墓和六如亭。
往右,是东坡纪念馆。
馆内展出有模型、石刻、实物、塑像、书画、拓本、照片、古籍、图书等二百五十多件展品,在展品中,可窥见苏东坡谪居惠州三年及其生平事迹的概貌。
当年,苏东坡被贬到惠州时,没权没钱,生活十分清苦,但他心中的百姓情节始终没有改变。
他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
当年他决意要修桥,筑堤,让两岸百姓自由往来。
这就是“苏堤”的由来。
而羊城早期自来水,就是在苏轼的指导下形成的,这对阻止当年广州的瘟疫流行起了很大的作用,王朝云是苏东坡的红颜知己,她年轻貌美,但不贪图富贵,深爱着苏东坡,一生陪伴着苏东坡,这不由得让人对他产生敬慕之情。
在馆外,还可见苏东坡留下的诗记、提词,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等。
这些诗篇让世人了解惠州、认识惠州,所以,惠州西湖因苏东坡而变得富有内涵,因此而更完美。
观后感2苏东坡是杭州第一贤父母官,一进纪念馆,满柜的作品挤满了我的眼球,柜台上不仅摆出了他的作品,还展出了苏东坡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
去国苏东坡纪念馆的人一定知道,那里琳琅满目的作品可全都是苏东坡的。
谁看了,都会叫好的。
来到了苏东坡纪念馆,我有了一个很大的发现,就是苏东坡的诗,大多数都是描写西湖的。
苏东坡在惠州最出名的诗

苏东坡在惠州最出名的诗
嘿,朋友!你知道苏东坡在惠州写过哪些出名的诗吗?就像他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你想想,每天能吃上那么多美味的荔枝,这得多幸福啊!这诗就好比是他在惠州生活的甜蜜写照。
还有那首,里面饱含着他对身边人的深情厚谊。
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对亲密好友的真挚关怀,情真意切,让人感动不已。
苏东坡在惠州写的这些诗,难道不是他对当地生活的热爱与感悟的真实流露吗?不就像我们在喜欢的地方留下的美好记忆吗?
在我看来,苏东坡在惠州的这些诗,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他豁达的胸怀,让人读了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他那时的喜怒哀乐,实在是太精彩啦!。
惠州苏东坡景点

惠州苏东坡景点
惠州的苏东坡景点包括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惠州白鹭湖风景名胜区、红花湖风景名胜区、白盆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
这些景点以苏东坡文化为主题,展现了他与惠州的深厚渊源,是了解东坡文化的重要场所。
其中,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以湖为主体,融碧水、山林、园岛、堤桥和名寺庙等多处景观,有“岭南第一山”之誉。
它包含六个景区,包括西湖景区、红花湖景区、白鹭湖景区、白盆湖景区、南昆山景区和天堂湖景区。
在西湖的北岸,有著名的苏东坡纪念馆,展出了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和文物,是了解东坡文化的好去处。
此外,红花湖景区以水库为主体,融湖光山色于一体,也有不少与苏东坡相关的景点。
而白鹭湖景区则有湖泊、瀑布等景观,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总之,惠州的苏东坡景点展现了东坡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的好地方。
介绍惠州西湖作文写景的作文

介绍惠州西湖作文写景的作文
惠州西湖有一个东坡园。
有人说,没有苏东坡,惠州西湖就等于没有了灵魂。
由于一代大文豪苏东坡被朝庭谪贬流放到惠州后,和当地的老百姓一起扩建并改造了湖面,把其仿造成杭州西湖的模样,并将湖改名西湖而名扬天下。
在东坡园的小广场上,有一座苏东坡的汉白玉雕像,我们满怀着敬意,久久凝视着苏东坡的雕像,只见他手握书卷,目光平视,不卑不亢,气宇轩昂。
左侧是苏东坡和他的侍妾王朝云在一起的雕像,旁边还有朝云墓。
不远处的林荫树下,有一尊苏东坡吃荔枝的塑像,附近还有一尊主题是《造福》的塑像,纪念苏东坡在惠州期间为民造福。
东坡园的正中央,没着台阶而上,便到了苏东坡纪念馆,该纪念馆共分为两个馆,一馆由前言、东坡足迹和东坡寓惠事迹组成,陈列有反映东坡生平的图、文、石碑、实物等;二馆陈列苏东坡寓惠诗文、书法作品及有关书籍资料。
参观完了苏东坡纪念馆,我们一行便来参观泗洲塔,它是惠州西湖的地标。
苏东坡谪居惠州时,称此塔为大圣塔,又称玉塔。
当明月升起,凉风拂湖逐波而过,湖光闪闪,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晃,苏东坡脱口而出“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佳句,构成西湖游客赞不绝口的“玉塔微澜”一景。
夜幕降临,惠州城里已是万家灯火,霓虹闪烁,车水马龙,惠州西湖在灯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苏东坡曾在此寓居,并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留下很多传奇故事的惠州城,正被幸福和吉祥所怀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两相成,是相得益彰的。
开发和利用这种文化,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蕴,以文促商,推进惠州文化产业建设本无可厚非,但是凡事要有个“度”,惠州西湖的东坡文化应合理开发和利用。
用惠州西湖以悦东坡。
苏东坡寓惠期间,甚爱游览西湖,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喜欢夜游西湖,往往“逮晓乃归”。
其《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
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
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
”月明之夜,物我皆忘,他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
在惠州西湖美景的咏唱中忘却故我,“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描绘了雄阔的合江楼。
“花曾识面香仍在,鸟不知名声自呼”(《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
……》),何等诱人的清新幽渺的境界,正是这令人神往的境界冰释了东坡人生旅途的苦痛。
他忘却了充满酸辛艰窘的故我,在惠州山水美景中自娱和自新。
如今西湖孤山下有一东坡广场,几组东坡在惠州生活剪影铜像。
颇具新意的是广场地而用黑白花岗石铺设一首诗,每个字大如斗。
“日吠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绍圣二年他在《与孙勰》的信中说“因遂自谓惠人,渐作久居计。
”他甚至把自己看成本就是惠州人,应该作“久居计”,不应把迁谪之忧放在心头。
苏东坡常常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倾倒,总喜欢与爱妾王朝云一起漫步湖堤、泛舟波上,吟诗作乐,谈谈人生。
惠州有一道名菜“琵琶虾”,说是东坡有感于朝云在西湖泗洲塔下弹琵琶而制作的,以示知音、佳肴、美景、雅乐同韵。
甚至朝云死后,东坡按照她的遗愿,葬之于惠州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中,墓前建有“六如亭”,东坡曾撰写楹联于此:“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量暮雨倍思卿。
”
借惠州西湖以誉东坡。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但对于文学家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实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东坡于桑榆晚年(1094)被贬滴来惠州。
两年零七个月,这是他遭逢惨烈的政治迫害相随着蒙受巨大苦痛的灾难期,然而又是他在生活和情感上获得与黎元百姓更深广结合、诗词文创作爆出新的火花的丰收期。
华东师大的徐中玉先生说:“苏轼所谓‘平生功业,,我认为,就是在这些地方、这些作品中,他觉得这才算是一生中对国家多少做了一些真正好事。
”在惠州的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东坡惠州两相成,人们因东坡而识惠州,靠惠州而知东坡;缘东坡以重惠州,借惠州以誉东坡。
“东坡过处有西湖”,惠州西湖因苏东坡而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诚如张首在《惠州西湖歌》所说的那样,“惠州西湖岭之东,标明亦自起东坡”,江逢辰也有诗云“一自坡公滴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在惠州西湖形成的东坡文化至今还对惠州城市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惠州西湖原指丰湖,苏东坡《赠昙秀》一诗首次将丰湖称作“西湖”,南宋以后,“西湖”之称逐渐得到世人的认可,人们将丰湖、鳄湖及后来因湖水盈涨而增添的平湖、菱湖和南湖统称“西湖”。
他的名句“一更山叶月,玉塔卧微澜”被后人认为是“题品惠湖风景之始”。
古人称“天下西湖三十六”,足见西湖之多。
南宋诗人杨万里说过:“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颖水指颖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
明朝才子祝枝山的说法和杨万里几乎同出一辙:“九州之内西湖三,一在杭,一在颖,而一在惠”。
名人评论自然权威,惠州西湖就从三十六湖中名列前三名。
但惠州人还
不过瘾,他们还要弄清楚惠州西湖在三个西湖中的特色。
作为广东人的著名当代散文家秦牧说:西湖三十六,惠邑雄称一”。
惠州西湖比杭州西湖更淡雅天然,更曲折通幽,是一个青花碎瓷的古瓶。
然而依笔者所见,惠州西湖最大的特色是有了苏东坡和王朝云。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与苏东坡生死相随的红颜知己王朝云在惠州病逝,苏东坡将她葬于西子湖畔的孤山上,如今的“朝云墓”正面紧临西湖,遥对泅洲塔,略显清幽、孤寂。
原来的“朝云墓”样式不得而知,现的“朝云墓”是198年仿宋墓复建的,墓形像一把半开半合的折扇,墓碑上刻着: “苏文忠公侍妾王氏朝云之墓”。
“朝云墓”旁边就是有名的“六如亭”,红柱、碧瓦、尖顶,显得古色古香。
亭前有楹联“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吃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
亭后楹联乃清道光惠州丰湖书院主讲林兆龙所撰:“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亭下为著名书法家麦华三为“六如亭”题字的木刻匾额。
这些楹联题词在记录苏东坡与王朝云的爱情佳话的同时,也给东坡文化增加了韵味。
东坡文化对西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不仅仅是指苏东坡给惠州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更重要的是在他之后许多文人雅士闻名而来,共同推动了惠州城市文化的发展,如杨万里、文天祥、王守仁、祝允明、梁鼎芬、宋湘等,纷纷为其题诗赋文、兴办书院等,使“西湖文化”“东坡文化”得以传承,形成自己的文脉。
苏东坡在对惠州西湖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还捐助修桥二座,苏堤及东新桥、西新桥。
东坡到惠州时已败坏,两岸的人行走很不方便,他便积极倡议修堤建桥。
东坡就是这样的性格,不管到什么地方,不管有权没权,凡是关系到民生建设,他总要做,有权时大做,如杭州西湖建设。
没权时就积极建议,争取做,至少做起来。
为了惠州西湖修堤建桥筹资,他把自己当年官服的“犀带”也捐出来。
堤桥落成后,还在湖畔西村与乡亲们摆酒庆贺。
惠州西湖内及其周围的建筑,如苏堤、六如亭、朝云墓等遵循了“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中国古典建筑手法,它们的体量、形状、色彩等都与当时、当地的环境融为一体并在不断沉淀的文化中形成了“文化态势”。
可以说,惠州西湖乃至惠州的建筑都深受东坡文化的影响。
这里的寺庙、亭台都在树林中若隐若现,山水风光与风景建筑相互映衬。
“六如亭”掩映于山野之间,更是与自然山水融为了一体。
惠州西湖因东坡文化而闻名于世,并且为惠州带来了数以万计的游客。
人们流连于西湖的山水、古迹之中,也为当地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为了刺激旅游业的增长,近年来当地有关部门投资上亿元,对惠州西湖的历史风貌和环境进行清理和整治,并先后重修了苏堤、西新桥等一批“苏迹”。
用西湖东坡文化以发展旅游业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本来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凡事都应该有个“度”,一旦旅游人数超过了当地历史环境、生态环境的负荷,必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保护与开发中,对东坡文化遗迹应尽量保持其原貌,在万不得已需要修缮时也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因为古迹及其环境的面貌一旦改变,其承载着的历史信息就会终结,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距离惠州西湖不远的广州西湖,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渐被湮没就是前车之鉴。
[参考文献]
[1]《惠州西湖与东坡文化》,王挚平,高小舟
[2]《苏东坡与惠州西湖》,唐颐
[3]《苏轼笔下的惠州及寓是心态》黄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