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知识点

合集下载

《礼记二则》知识点汇总讲解

《礼记二则》知识点汇总讲解

《礼记二则》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1)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2)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二、字词理解(1)字词注释虽:虽然。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礼记二则笔记

礼记二则笔记

礼记二则笔记一、什么是《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经部中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由多种编者合并而成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主要包括“周礼”和“日用篇”。

《礼记》主要记录了古代中国人民关于礼仪、仪式、行为准则等方面的观念和实践。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而《礼记》对于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礼记》中的两则主要内容1. 周礼周礼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章之一,也是对周朝时期礼制进行系统总结和规范的文字。

周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贵族阶层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礼仪活动非常复杂。

《周礼》中详细规定了各种不同场合下的礼仪和仪式,包括朝请、祭祀、宴会等各种仪式的具体步骤和礼仪要求。

这些规范和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和谐人伦关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日用篇《日用篇》是《礼记》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节和习俗。

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并通过礼仪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日用篇》中包括了婚嫁、丧葬、进食、穿戴等方面的各种礼仪规范,这些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培养人们的品德修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礼记》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1. 礼仪的重要性《礼记》展示了古代中国人视礼仪为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和标志。

在现代社会,礼仪仍然十分重要。

文明、尊重和关心他人的表达方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每个人都可以从《礼记》中学习到一些关于礼仪的基本规范,如尊重老人、关爱孩子、注重公共秩序等。

2. 文化传承与创新《礼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需要创造和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的礼仪和行为准则。

《礼记》中蕴含的智慧可以为我们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作出正确的行为准则提供一定的参考。

3. 培养人们的品德修养《礼记》强调了个体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礼记》二则 知识点超全笔记 练习题含答案版

《礼记》二则 知识点超全笔记 练习题含答案版

《礼记》二则笔记一、虽有嘉肴(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的一段。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二)单字译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美味的肉食不味美最好的道理好处所以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困惑自我反思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我勉励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同“敩”,教导表示推测《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一字多义“学”同“敩”,教导其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学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四)通假字:学学半:通"敩"(xiao)",教导。

(五)课文背诵本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六)课文问题1.《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二、大道之行也(一)单字译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施行是公共的推举培养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礼记二则》是《礼记》中的其中两篇,分别是《大同篇》和《曲礼篇》。

这两篇文章都是关于礼仪的,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有很大的帮助。

接下来对《礼记二则》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

一、《大同篇》1、《大同篇》是一篇政治理念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建立一个和谐、平等、富足的社会,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2、《大同篇》中提到的大同思想指的是“天下为公”,即天下所有物质和精神都是共同的财产,每个人都应该平等享有。

3、文章中还介绍了“五权同官”的理念,即不分贵贱,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力和责任。

而且,权力和责任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人的权利都必须伴随着相应的责任。

4、文章还提倡“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爱护和关心,体现兄弟姐妹般的情感。

5、《大同篇》中倡导了“拥有共同意识”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共同的利益服务,同时也应该有自我约束意识。

二、《曲礼篇》1、《曲礼篇》是一篇关于礼仪的文章,主要介绍了祭祀活动的礼仪和流程。

文章指出,祭祀不单纯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礼仪规范的体现。

2、文章着重介绍了祭祀中的礼乐,认为礼乐是祭祀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彰显人类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3、《曲礼篇》中还介绍了行仁和正义的思想,认为在祭祀活动中应该体现行善的精神,同时也要保持公正,不偏袒。

4、文章提倡了“积德行功”的理念,即积累善行和功德,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5、《曲礼篇》中还提到了道德和学问的关系,认为只有学问和知识可以帮助人类提高道德素养,才能更好地行善和服务社会。

综上所述,《礼记二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有很大的帮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还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007《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007《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虽有嘉肴》一.作家作品。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二.归纳重点实词和虚词。

方法:学生自主寻找出通假字、一词多义的词语,然后对一词多义中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探究、讨论,明确答案。

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三.课文翻译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⑤《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知识点归纳1.通假字(1)兑命(“兑”同“说”)(2)学学半(“学”同“斅”,教导)2.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也(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勉强)3.一词多义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美味的菜)其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的语气词)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学半(学,同“斅”,教导)五.理解内容1.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明确: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礼记二则》是孔子门下弟子曾参所著的一部经典,记录了一些关于礼仪的重要知识和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了解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和行为准则都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是对《礼记二则》的知识要点归纳:1. 礼的基本概念《礼记二则》认为,礼是提高人性的重要手段,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它的本质在于向人传达尊敬、感恩和敬畏的情感,透过言语、行动等各种形式,展现出一种整体的文明与秩序。

礼仪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是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的必要方式,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2. 礼仪的分类《礼记二则》中将礼仪划分为三类,即“事礼”、“物礼”和“人礼”。

事礼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某些特定场合的礼仪。

物礼是指针对礼物的礼仪,不同礼物的赠送需要按照不同的礼仪进行。

人礼是指人际间交往所遵循的礼仪,包括身份的尊卑、交往方式的规范、馈赠礼物的要求等。

3. 礼仪的作用礼仪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尊重、感恩和敬畏的情感。

通过遵循礼仪,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礼仪也可以帮助人们保持精神的平衡和心理的健康,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4. 礼仪的重要性《礼记二则》中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的遵循可以提高社交技巧,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

同时,礼仪的遵循也是尊重他人和自我约束的重要体现,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誉。

5. 礼仪的基本作法《礼记二则》认为,不同场合的礼仪有其不同的要求,但是基本作法是一致的。

礼仪的基本作法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准备、行动和结束。

准备方面主要包括了实物的准备、环境的布置、心理的准备等。

行动方面主要包括了礼节的表达、行动的合理安排等。

结束方面主要包括了礼节的回应、礼仪的总结等。

6. 礼仪的变化《礼记二则》认为礼仪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和发展。

礼仪的变化不仅是一种自然的历史演变,更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的不断探索。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虽有嘉肴(yáo)一、原文、注音、注释、译文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品尝。

旨:(味道)甘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zhǐ)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虽有至道,弗(fú)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所以,因此。

困: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反:反省。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强:自我勉励。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长:促进。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g)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其: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此之谓乎:宾语前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一词多义学学半(向别人学习)不知其旨也(它的)三、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四、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五、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七、课文分析①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通假字1.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2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拨)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勉强)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5.教学相长(古:促进,今:增长)6.学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7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8.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9.货(古:财务,今,商品)10.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古义:幼而无父的人。

今义:父母双亡的人。

11.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归还。

)12.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

贼:古,害人;今,小偷,窃贼)13.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家)14.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一词多义1学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学,同“斅”,教导)3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其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2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4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子非鱼(你)庄子与惠子(尊称)5修讲信修睦(动词,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6分男有分,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7与选贤与能(同举,推荐)相与步于中庭(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与朱元思书(给)可据理臆断欤(同欤)8乱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自云避秦时乱(战乱)乱花渐欲迷人眼(繁乱)行拂乱其所为(使…扰乱)=无丝竹之乱耳猿鸟乱鸣(此起彼伏)9故故人不独亲其亲(连词,因此)既克,公问其故(n.原因)温故而知新(旧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朋友)目今其祖早故《红楼梦》(死亡,去世)10作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有作为)11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闩上)12.为:天下为公是不必为己为了13.独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道理。

至,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礼义的书。

其中的“礼记二则”是其中的一个篇章,下面是该篇章的知识要点归纳。

一、《礼记二则》简介《礼记二则》是一篇论述帝王与诸侯的礼仪原则的文章。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夏更”(即夏礼),主要介绍周天子对待行省诸侯的礼仪;第二部分为“殷更”(即商礼),主要介绍周天子对待四方藩国的礼仪。

1、对待诸侯的礼仪夏更中,周天子对待诸侯的礼仪原则主要有六条:(1)诸侯必须亲自来朝,不能派代表出席。

(3)天子要以亲热的态度接待诸侯,不拘礼节。

(4)宴席要厚待诸侯,菜肴要丰盛。

(5)天子要亲自向诸侯赐予衣服、珍宝等厚礼。

(6)向诸侯赠送爵位时,必须根据诸侯的实际功绩和地位赐给适当的等级和称号。

2、对待四方藩国的礼仪(1)要以天子的身份迎接藩国使者,不能以王的身份接待。

(2)要派宗室或大夫接待藩国使者,不能让官员代替。

(3)对待藩国使者时,要既亲热又严格,不能过于随便。

(4)向藩国赠送礼物时,要根据藩国的实际战功和贡献赐以适当的奖赏。

(5)受到藩国使者赠送礼物时,不论贵贱都要尊重接受,不可傲慢。

3、夏更与殷更的区别夏更和殷更有明显的区别。

夏更主要是说天子对待行省诸侯的礼仪,强调亲近和友好;殷更主要是说天子对待四方的藩国,强调尊严和威严。

夏更注重礼尊卑之分,讲求亲密与舒适;殷更注重礼等差之别,注重尊重和威严。

《礼记二则》对于我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外交原则有很大的影响。

它既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又反映了周朝君臣治理国家的实际情况。

在现代,我们应该学习其中体现的人际关系、合作共赢、尊重差异等原则,倡导和平、友好、协作的国际关系,为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22礼记二则文言知识整理

22礼记二则文言知识整理

22.《礼记两则》文言知识整理1虽有嘉肴通假字《兑命》曰yu6(同“说”,指的是股商时的贤相傅说)古今异义今义:虽然)今义:主旨)今义:穷苦,艰难)4然后能自强也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其此之谓乎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古义:困惑 (古义;遢力,尽力 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今义:增长)学学半(动词,教导)学学半(动词,学习)3•教然后知一词多义(副词,表示推测)r 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 “此”) 是故学然治知不足(“是故” “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超到I 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 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 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 强调宾语。

)结构梳理主旨归纳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 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广比喻论证 虽有嘉肴2道理论证——教学相悅学习的重要性\I 教和学 (相辅相成J 引用论证——强调教学相枚丿2•大道之行也通假字1.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2.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古今异义1. 大道之行也(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寬而长的路)2.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归宿 今义:回来)今天下三分(动词,分裂)男有分(名词,职分,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动词,讨厌、憎恶)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名词―罪秘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作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一词多义选贤与能(通“举”,推荐)颇与中国同俗(连词,和) 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二则注释

礼记二则注释

礼记二则注释1. 虽有嘉肴(yáo)-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弗:不。

食:吃。

旨:味美。

3. 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4. 弗学,不知其善也- 善:好处。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所以。

6. 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7.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

8.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9.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推动、促进。

11. 其此之谓乎- 其:表示推测,大概。

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 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施行。

2. 天下为公- 为:是。

3. 选贤与(jǔ)能- 贤:指品德高尚的人。

与:同“举”,推举。

能:指才干出众的人。

4. 讲信修睦(mù)- 讲信:讲求诚信。

修睦:培养和睦(气氛)。

5. 故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以……为亲。

第二个“亲”:父母。

6. 不独子其子- 第一个“子”:以……为子。

第二个“子”:子女。

7. 使老有所终- 终:善终。

8. 壮有所用- 用:施展其才能。

9. 幼有所长(zhǎng)- 长:成长。

10.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者:……的人。

养:供养。

11. 男有分(fèn)- 分:职分,职守。

12. 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13.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货:财物。

恶:憎恶。

14.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力气,力量。

15. 是故谋闭而不兴- 谋:奸诈之心。

闭:闭塞。

兴:兴起。

16.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17. 故外户而不闭-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完整版)22.礼记二则文言知识整理

(完整版)22.礼记二则文言知识整理

22.《礼记两则》文言知识整理1虽有嘉肴通假字《兑命》曰y说(同“说”,指的赴殷商时的賢相傅说)古今异义1.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2. 不知其旨电(古义:味美3.教然后知(古义:困惑今义:虽然)今义:主旨)今义:穷苦,艰难)4. 然后他自强也(古义:靖力,尽力5.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健壮的,有力的)今义:增长)学学半(动词,教导〉学学半(动词,夢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一词多义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 是”。

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 强调宾语。

)—结构梳理(比喻论证——学习的重要性、虽有嘉瑜道理论证 ------ 教芋相长 、一…I 引用论证——强调毅学相长j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 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厂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鼻这”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 “是以妙 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規到 〔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文言句式网装句: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教和学相辅相成2. 大道之行也通假字1•选贤与能(通“举”,选拔)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古今异义1. 大道之行也(古义:儒搴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丈:克而长的路)2. 男有分,女有归(古丈:归宿今爻;回来)3.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一词多义V I男有分〈名词,职分,职守)厂竈'「货恶其弃于地也(动词,讨厌屠悄恶)I,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名词八罪楼颇与中国同俗(连词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 矜、雾、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二则五个知识点

礼记二则五个知识点

礼记二则五个知识点1. 礼记概述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中的一部分,也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文献。

它是由南宋理学家程颐整理、注释的。

礼记主要讲述了古代礼仪制度以及相关的礼仪知识。

通过研读礼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以及道德伦理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2. 礼记的分类2.1 三礼礼记可以按照其内容的分类进行划分,其中最为重要的分类是三礼。

三礼分别是《仪礼》、《周礼》和《礼记》本身。

《仪礼》主要描述了古代礼仪制度的规范,包括官职、封爵、祭祀、宴会等方面的内容。

《周礼》则是对《仪礼》进行了系统的完善,增加了一些内容,使得礼仪制度更加完备。

《礼记》则是对于《仪礼》和《周礼》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

2.2 六礼另外一个常见的分类是六礼。

六礼分别是《玉藻礼》、《星藻礼》、《杂藻礼》、《天蓼礼》、《季夏礼》和《汤羹礼》。

这六礼主要讲述了古代社会中的各种仪式和礼节,例如祭拜天地、祖先、婚礼、丧葬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六礼,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以及这些仪式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道德的重要性。

3. 礼记中的知识点3.1 礼仪制度礼记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礼仪制度的规范。

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礼仪,认为它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礼仪制度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应该如何举止、如何言谈以及如何遵循规范。

通过学习礼记中的相关章节,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中展现出与身份地位相称的礼仪。

3.2 礼仪知识礼记中还包括了丰富的礼仪知识。

这些知识涵盖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仪式及宴会等方方面面。

例如,《仪礼》中有对于宴会中的座次安排、服饰穿戴、餐桌礼仪等方面的规定,《周礼》中则包括了古代官职制度的详细说明。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是如何通过礼仪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个性,以及礼仪对于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3.3 道德伦理观念礼记中还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

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的内容也贯彻了这一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
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

“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

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6.“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三、课文主题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虽有嘉肴
一、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课文翻译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译文: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问题归纳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四、课文主题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后思考探究
一、背诵略。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文章主要运用了反面论证的方法,在开头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再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又引用“学学半”来深化强调论点。

二、背诵略。

大同社会理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社会充满关爱;2.人人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示例:《虽有嘉肴》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句,运用对偶句式,将“学”和“教”的作用展示出来,朗朗上口,让人易于接受。

《大道之行也》中“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一句运用对偶,写出了大同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淳朴民风,句子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四、1.教与学。

2.子女。

3.归宿。

4.财货。

5.害人的事。

五、1.这句话启示我们,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讲时效的,错过了最佳时间,事倍而功半,所以我们要及时发挥年龄优势,珍惜年少时光,刻苦学习。

3.这句话启示我们,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互相交流,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

4.这句话告诉我们探讨学问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