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初中生物 教案

合集下载

5.1.5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5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青蛙体色、外部形态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2)通过对青蛙和蜥蜴的了解学会总结-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树立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学设计紧密围绕教材,引入环节以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的实例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启发学生思考到底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用蝌蚪和青蛙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习的内容,又说出两栖动物的部分特征,利于学生领悟动物进化的关系。

关于两栖动物,教材从青蛙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角度切入,让学生讨论教材中“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说出青蛙的身体结构、生理功能及其对于陆地生活的逐渐适应,归纳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结合图文介绍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并指出两栖动物对于人类的利弊以及两栖动物生存现状。

关于爬行动物则以蜥蜴为例,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尝试总结出蜥蜴的身体特征对于陆地生活的适应,并与青蛙在呼吸、生殖和发育上作比较,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用图文展示两栖动物的多样性以及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课后联系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动物初中⽣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两栖动物和爬⾏动物【教学⽬标】1.概述两栖动物和爬⾏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动物与⼈类⽣活的关系。

3.尝试通过归纳总结出两栖动物、爬⾏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4.关注两栖动物和爬⾏动物与⼈类⽣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两栖动物和爬⾏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和爬⾏动物与⼈类⽣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活动教学意图新课导⼊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鱼类,鱼类有哪些特征?鱼类的特征与它⽣活环境密切相关,最主要的特征围绕着在⽔中的⽣活:可以在⽔中呼吸和游泳。

可见动物的特征与它们的⽣活环境密切相关。

复习,回答:⽣活在⽔中,体表有鳞⽚覆盖,⽤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部摆动及鳍的协调作⽤游泳。

温故知新,引导对动物的特征与其⽣活环境的关系的思考。

那么,青蛙和龟既可以在⽔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活,然⽽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却属于爬⾏动物,这是为什么呢?可引导进⼀步讨论,或进⾏追问鳄属于什么类群?思考问题,进⾏回答:通常,会有⼀部分学⽣对此表⽰迷惑,并认为鳄也是两栖动物。

也会有⼀部分学⽣已经具备区分两栖动物和爬⾏动物的基本知识。

引出两栖动物、爬⾏动物,充分了解学⽣的前概念。

引导对“特征”的关注,引出新课,明确学习⽬标。

新课教学⼀、两栖动物1.蝌蚪和青蛙的区别(1)⾃主学习模式A 阅读教材、观察图⽚;模式B 阅读教材结合观察⽜蛙、触摸⽜蛙;(2)组织学⽣分组讨论、表达:①蝌蚪和青蛙的区别。

(提⽰:外部形态、呼吸器官、运动⽅式)②青蛙⾝体的颜⾊,这与它们的⽣活环境有什么关系?③触摸蛙有什么感觉。

(如果有⽜蛙作为观察材料)④除蛙外,还有哪些两栖动物,能简单介绍吗?(1)⾃主学习,尝试⾃⼰找出问题的答案。

(2)⼩组讨论交流:①蝌蚪:外形、游泳姿态、呼吸⽅式都与鱼类相似。

青蛙:外形与蝌蚪区别很⼤,在陆地上善于跳跃,也可在⽔中划⽔,⽤肺呼吸,⽪肤辅助呼吸。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4.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爬行动物
1.蜥蜴:(1)外部形态特点(2)内部结构特点
2.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Ú内部结构的适应:肺、皮肤辅助呼吸。
3.师生共同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4.常见的两栖动物:蟾蜍、大鲵、蝾螈等。
(二)爬行动物
1.探究爬行动物——蜥蜴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外部形态:颈、四肢、鳞片;
内部结构:肺;
生殖特点:体内受精,卵有坚韧的卵壳。
2.师生共同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教师总结:爬行动物开始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3.常见的爬行动物:龟、鳖、农林害虫。
三、课堂小结
利用表格从体表覆盖物、呼吸特点、身体结构、生殖特点等各个方面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不同,说明两栖动物是动物类群中的水陆过渡类型,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脱离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受环境变迁和污染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保护两栖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两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不同。
【课前准备】
视频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青蛙和龟的视频,设置疑问:青蛙和龟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初步认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1.描述青蛙的特点,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蜥蜴与生活陆地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3.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4.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5.青蛙和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谜语入课,用学生熟悉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小时着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

学生猜谜语2.利用图片认识两栖动物中的两栖与平常理解的不同。

观察图片,看到几种动物,。

生活环境有几种?为什么不都是两栖动物?板书: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二、民主导学任务一:青蛙与蜥蜴的主要特征思考题:1.不同环境中的青蛙身体的颜色相同吗?为什么?2.观察青蛙成体、蜥蜴的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3.仔细观察青蛙的头部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4.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5.比较蜥蜴前后肢,想一想,其运动方式?6.当你手握青蛙(蜥蜴)时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这一结构的作用?7.青蛙(蜥蜴)的呼吸是怎样的呢?8.青蛙(蜥蜴)的生殖是怎样的呢?学生展示答案。

任务二:总结特征提问:除了青蛙还有哪些动物与其有相似特征,试着总结其共同特征?学生踊跃回答,总结。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提问:除了蜥蜴还有哪些动物与其有相似特征,试着总结其共同特征?学生踊跃回答,总结。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任务三:两种动物与人类关系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说出:1.食用、药用、科研用。

2.生态保护。

3.危害事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指导补充。

任务四: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教育知识拓展讲述:爬行动物是第一批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真正征服陆地的变温脊椎动物,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陆地生活环境。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案一:介绍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一、教学目标1. 知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3.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

三、教学方法1. 以图为本,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动物属于什么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有哪些特点。

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两栖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比如蝾螈、青蛙、沼泽龟等;2. 教师讲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两栖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水中游泳,或在陆地上跳跃等。

第三步:爬行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爬行动物的图片,比如蛇、鳄鱼、巨蜥等;2. 教师讲解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爬行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陆地上爬行,或在水中游泳等。

第四步:综合讨论1. 教师让学生回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态习性;2. 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图片和讨论时的表现;2. 设计两个简单的测试题,测试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了解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和习性,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图像、视频的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1.5《两栖动物和爬形动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1.5《两栖动物和爬形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道青蛙和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学习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1.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3.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难点】1.概述青蛙和蜥蜴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总结归纳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准备活体青蛙和蜥蜴、壁虎、乌龟等进行课堂观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准备活体青蛙及其图片以及乌龟的图片放映师: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两种动物吗?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呢?青蛙和乌龟都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青蛙和乌龟为什么一个是两栖动物,一个是爬行动物呢?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的含义,同时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新知导学(一)两栖动物师:视频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回忆小蝌蚪分别将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让学生思考回答:1.为什么小蝌蚪一开始找不到自己的妈妈?2.青蛙的发育要经过哪几个阶段呢?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小蝌蚪找不到妈妈的原因是因为它与妈妈无论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还是生活习性上都存在这很大的差异。

播放青蛙的发育过程图,青蛙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了让学生了解蝌蚪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尤其是运动器官和呼吸器官的变化。

然后提出以下问题:蝌蚪和青蛙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存在哪些差异呢?蝌蚪和青蛙分别生活在哪里?这些差异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师:播放蝌蚪和青蛙的图片生: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补充讲解蝌蚪和青蛙的差异,讲解青蛙的发育过程是变态发育,什么是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无论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还是生活习性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发育叫做变态发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教师总结:“这些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今天我们将学习这两种动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2.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定义、特征、生态应、生活习性等。
教师通过PPT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如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爬行动物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等。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异同;
-知识拓展: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适应、生活习性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应用实践:设计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教学评价:
1.必做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绘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图,标注其主要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生活习性的短文。
2.选做作业:
(1)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记录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环境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进行总结,梳理重点和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态适应、生活习性等。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认知程度,了解他们在概念、特征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课题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认识青蛙和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2.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 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教材25页“想一想,议一议”的情景: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25-P28文字内容,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圈划出相关答案。

若有疑问,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解决。

学习任务一两栖动物1.观察青蛙的形态特征讨论①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②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时,你有什么感觉?③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2.蝌蚪和青蛙的发育有什么不同之处?3.说出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从鼓膜、鼻孔、四肢、呼吸、皮肤等方面回答)4.你知道青蛙的生殖特点吗?5.常见的两栖动物有哪些?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6.两栖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学习任务二爬行动物1.说出蜥蜴的生活环境。

2.说出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从身体分布、四肢、皮肤、呼吸器官等方面回答)。

3. 说出蜥蜴的生殖特点。

4.常见爬行动物有哪些?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5.爬行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青蛙与其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1)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①头部呈三角形,减小游泳阻力。

②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适于潮湿陆地呼吸。

③后肢趾间有蹼,适于游泳。

(2)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①有鼻孔,为陆上呼吸的通道。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

1.3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1.5 教学准备PPT课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态环境、生殖发育过程等。

图片和视频资料: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实物图片和生活习性视频。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

提问:你们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了解多少?它们有什么特点?1.6.2 讲解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如皮肤特点、呼吸方式等。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

1.6.3 互动提问: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什么不同?邀请学生回答,并解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1.6.4 总结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两栖动物的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2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特征。

2.3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区别。

2.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

2.5 教学准备PPT课件:两栖动物的特征。

图片和视频资料:两栖动物的实物图片和生活习性视频。

2.6 教学过程2.6.1 导入复习上一章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两栖动物有什么特征吗?2.6.2 讲解讲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如皮肤特点、呼吸方式等。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

2.6.3 互动提问: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邀请学生回答,并解释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区别。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教案

《爬行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蜥蜴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从运动、呼吸、生殖等方面理解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蜥蜴标本、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

四、教学过程:爬行动物分?它的四肢有什么特点?韧,卵内两栖动物:身体分头、躯龟、鳖、蛇、鳄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内关五、板书设计:主要特征:(1)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2)用肺呼吸;(3)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可以食用 (2)可以入药(3)保护林木 (4)有时会危害人类2019-2020学年八上生物期末复习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物分类的图示中,不正确的是()A. B.C. D.2.我们平时食用的袋装牛奶所采用的保鲜方法是()A.真空包装法B.冷冻法C.高温灭菌法D.盐腌法3.下列叙述中,与鸟类适于飞行生活无关的是()A.有坚硬的角质喙 B.胸肌发达,有可用于飞翔的翼C.有发达的气囊辅助呼吸 D.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4.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A.制造有机物 B.帮助植物传粉 C.维持生态平衡 D.促进物质循环5.下列哪项不是河蚌、蜗牛的共同特征()A.身体柔软 B.有外套膜C.体表有贝壳 D.生活在水中6.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其A.消化食物 B.脱离环境生存C.寻找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7.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

下列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中,不正确的()A.埃博拉病毒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B.埃博拉病毒属于动物病毒C.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埃博拉病毒不能独立生活8.下列哪项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A.体内受精 B.体内有肺 C.恒温动物 D.胎生哺乳9.下列关于线形动物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有口无肛门 B.猪肉绦虫是线形动物C.身体不分节 D.有触手10.如表各选项中概念间的关系与图不相符的是( )A.A B.B C.C D.D11.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生物进行分类主要依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B.国际上采用双名法为生物命名,其表示法为科名+种加词C.生物分类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D.花、果实、种子常被作为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12.下列哪项不属于渔业法所规定的()A.只养殖不捕捞 B.不得使用禁用渔具C.不准使用禁用的捕捞方法 D.禁渔期不得捕鱼13.我国野生动植濒危和灭绝的原因,下列哪些不是()A.生物的退化 B.生态系统的破坏C.外来生物入侵 D.环境污染14.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下列对不同动物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B.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生活C.昆虫有外骨骼适应陆地干燥环境D.青蛙有肺适应水陆两栖生活15.“生态系统﹣﹣﹣非生物部分﹣﹣﹣阳光”三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吗?它们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动物;
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
3.利用实物模型、标本等教具,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生物学领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周围环境,培养他们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主要区别;
2.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4.创设问题情境,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哪些主要区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知识体系;
4.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通过实物模型、标本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3.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如:皮肤的特点、体温调节等;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一)两栖动物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观察与思考”的内容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2.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3.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4.他靠什么呼吸?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提出问题:青蛙冬眠时用什么呼吸?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

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认识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并思考以下问题:1.蜥蜴生活在哪里?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特点?有何好处?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5.蜥蜴用什么呼吸?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

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要讲解。

师:请同学们找出并记住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学习目的】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习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预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预习·老师导学】1、青蛙和龟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2、青蛙的形态构造、生理功能:观察、考虑、讨论。

3、青蛙为什么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活动?前肢短支撑,后肢长跳跃、有蹼划水;能用肺呼吸。

4、其他两栖动物:蟾蜍、大鲵、蝾螈【学生合作·老师参与】小组内交流以上内容:要求1、小组长带着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所得。

2、小组长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学生展示·老师鼓励】请同学们大胆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认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探究·老师引领】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以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农田害虫的天敌;制止对它们滥捕乱杀。

3、爬行动物蜥蜴的身体构造、呼吸、生殖;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的重要原因:头部后面有颈;外表覆盖角质的鳞片;兴旺的肺;卵外有坚韧的卵壳;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4、其他爬行动物:龟、鳖、蛇、鳄。

5、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外表有坚韧的卵壳。

6、盘点收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皮肤:裸露,有黏液,可辅助呼吸。
呼吸:靠肺呼吸,但肺部发达,需通过皮肤辅助呼吸。
生殖和发育:在水中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为蝌蚪。
2、阅读教材P25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仔细观察青蛙的形态特征的图片,思考:
①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②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五、目标达成检测
一、选择题
1.(2019•铁岭)俗话说“蛙满塘,谷满仓”,青蛙是“田园卫士”。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青蛙体表无覆盖物,失水较快
B.青蛙的呼吸依赖肺和皮肤两种器官
C.在水中或陆地都没有足够的食物
D.身体散热差,不能长时间留在水中
2.(2019•新疆)在新疆温泉县境内的国家级珍稀两栖动物是( )
2.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理特点。
3.概述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评价任务
1.任务一:通过观察图片与资料搜集,能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常见种类。
2.任务二:通过比较与归纳,能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任务三:通过分析、归纳,能说明爬行动物适用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4.任务四:通过观察图片与实例分析,能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两栖动物青蛙和幼体蝌蚪的区别:青蛙由蝌蚪发育而来,幼体蝌蚪无论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像鱼一样在水里生活。成体青蛙尾和鳃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1、阅读教材P25两栖动物的第一自然段内容,比较蝌蚪和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有哪些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进行思考,了解青蛙和蝌蚪之间的关系,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从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区别开来。

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1.针对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比较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观察实践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孩子的成长。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练习内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特征、生命周期等。
3.教学过程:
a.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b.教师出示答案,学生互评、自评,分析错误原因;
c.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指导,巩固知识点。
7.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8.强化生物学术语的学习,通过课堂讲解、练习、测试等形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学名词;
9.结合课后实践,设计调查、观察等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下是一些建议:
1.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混淆,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比较分析来加深理解;
2.学生对生物学学术语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强化;
3.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4.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完整word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完整word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青蛙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蜥蜴图片的观察,阐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3、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与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青蛙的结构示意图以及生殖发育过程,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通过对蜥蜴和龟的图片观察,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提升爱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义,学会辩证的看待生物与环境。

二、教学重点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爬行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1、导课:播放青蛙和乌龟的图片,让同学回答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就此提出问题: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2,带着以上问题观察青蛙的结构特征,阅读课本(25页-26页第二自然段),并回答以下问题:(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答:绿色,与其生活环境颜色一致。

(2)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时,你有什么感觉?答:湿润光滑的。

(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答: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3、了解青蛙身体特征以后阅读课本回答青蛙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1)体色:草绿色,与环境颜色相似,有利于觅食和躲避敌害.(2)体表:皮肤裸露有粘液(湿润)适应陆地干燥环境。

(3)感觉:头部前端有一对眼睛,可形成一定视角;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

(4)运动: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适于跳跃和划水。

(5)呼吸:空气通过鼻孔进入结构简单的肺,进行气体交换;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辅助呼吸。

4、提醒同学注意: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肺呼吸。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设计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设计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3)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教学难点(1)理解两栖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特点。

(2)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特征和生活习性,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观察法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视频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结构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

4、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蛙和蜥蜴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青蛙和蜥蜴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讲授新课(1)两栖动物①展示青蛙、蟾蜍、大鲵等两栖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如皮肤、四肢、眼睛等。

②讲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③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如青蛙在水中产卵,幼体蝌蚪在水中发育,成体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地上跳跃。

(2)爬行动物①展示蛇、龟、蜥蜴、鳄鱼等爬行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如体表、四肢、鳞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青蛙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
2、理解蜥蜴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
两栖动物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爬行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时间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关于青蛙、蛇、蜥蜴的图片和资料,了解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人类对这两类动物的保护情况。

导入:视频导入(小蝌蚪找妈妈)
问:你们谁见过蝌蚪,在什么环境下看见的?蝌蚪最终变成了什么?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一:两栖动物
1、什么是两栖动物
由导入中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思考:
(1)蝌蚪和青蛙有什么区别?(蝌蚪有尾,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

青蛙无尾,具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2)这一类生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一类生物称为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了,主要用肺呼吸。


2、青蛙的形态结构特征
多媒体提供青蛙生活的视频,学生观察,观察时思考以下问题:(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有绿色条纹,腹面白色,与水边的环境颜色接近,可以躲避敌害,并有利于捕食。


(2)青蛙的皮肤有什么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以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肺呼吸。


(3)它的前肢和后肢各有什么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青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提醒学生观察:眼睛后面的鼓膜和鼻孔。

眼睛对运动的物质特别敏感,有利于捕食昆虫。

鼓膜可感知声波,鼻孔是气体进出通道。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提问:除了青蛙外,还有哪些两栖动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展
示蟾蜍、大鲵和蝾螈三种动物的图片,并分别介绍它们的特点:
俗称癞蛤蟆。

皮肤粗糙,背面长満了大大小小的疙瘩是皮肤遥,眼睛后面有一对大型的毒腺,能分泌白色毒液,可制中药蟾酥。

大鲵:俗称娃娃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终生有尾。

蝾螈:终生有尾,可水陆两栖。

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4、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
(1)、两栖动物是很多害虫的天敌,放养青蛙可有效减轻农作物的危害,以减少施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保护两栖动物应当加大保护两栖动物生活环境的力度,同时禁
止对它们乱捕滥杀。

学习目标二:爬行动物
1、蜥蜴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用多媒体放映蜥蜴、龟和扬子鳄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爬行动物的外部形态,再着重观察蜥蜴的图片,看书P27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蜥蜴有哪些特征与陆地生活相适应?
(2)蜥蜴有哪些特征比青蛙更高等?
(3)常见的爬行动物还有哪些?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总结:
①蜥蜴的头部后面有颈,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捕食和
避敌。

②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③蜥蜴的皮肤干燥,表面覆盖着无数的角质鱼鳞,既可以保护身体
又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④蜥蜴只靠肺呼吸,就能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都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2、列表比较青蛙和蜥蜴的差异
3、常见的爬行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
鳖、蛇、避役等等还有远古时代的恐龙
共同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乙用肺呼吸器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

思考题: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古诗对青蛙及其农业生产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为什么现在许多稻田里听不到蛙声了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