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可遗传变异中的几个典型问题的探讨与思考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重难点突破与典例解析
真核生物细胞增殖过程均可发生
生殖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类型
可分为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也可分为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自由组合型、
交叉互换型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发生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Ⅰ间期
减数Ⅰ前期和减数Ⅰ后期
育成的个体不管含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2.单倍体、多倍体比较
单倍体
多倍体
概念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自然形成
原因
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形成
由于受自然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有丝分裂过程受到阻碍,于是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加倍。通过减数分裂形成染色体数目也相应加倍的生殖细胞,再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发育而成
A.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B.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C.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D.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解析: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变化,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由于大多数氨基酸具有两个以上的密码子,所以当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变化后,不一定引起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发生变化。若基因中增添一个碱基对,突变位点后的碱基对序列与原来几乎不相同,所以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几乎与原来的不同。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重难点突破与典例解析
【重难点突破】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疑难辨析
初中生物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出生物体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成对存在。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3)解析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4)举例说出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描述控制性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5)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及生物变异的类型。
2.能力目标(1)能够用利用遗传规律解释生物性状的遗传以及性别的决定;(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和辨别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2)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3)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1)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出生物体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成对存在。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3)举例说出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描述控制性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难点:(1)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出生物体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成对存在。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举例说出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描述控制性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在本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辨析概念的能力,收集、处理的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科技成果,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为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本节课采取“自主复习,精讲点拨”的教学方式,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探究问题为核心,通过学生先复习回归课本基础知识,老师加以精讲,点拨学生的疑惑点、重难点、频考点。
浅析性状分离与可遗传变异
浅析性状分离与可遗传变异遗传学上把子代和亲代以及子代之间出现的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中学阶段所介绍的生物的可遗传变异途径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而对于孟德尔杂交实验中所提及的“性状分离”,由于其的确也在子代个体间产生了性状的差异,但这种“变异”似乎从可遗传变异的三个途径上又莫名其因。
那么,“性状分离”究竟可不可以看作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呢,本文试析之。
1 性状分离不能视为基因重组有人把性状分离归属为基因重组,认为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间随机结合所致,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
1.1 遗传学所认为的基因重组遗传学认为,只要存在遗传物质DNA或RNA就会发生重组。
这种广义上的基因重组既可以存在于在高等真核生物中,也可以存在于在细菌、病毒中;既可以出现于减数分裂中,也可以出现于高等生物的体细胞中;既可以发生在核基因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叶绿体、线粒体等质基因间。
而狭义的基因重组只是指两个DNA分子间的物质交换,可以分为三类。
1.1.1 同源重组。
它的发生依赖于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
重组过程中,两个染色体或DNA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
在真核生物中,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同源染色体内部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细菌和某些低等真核生物的转化,细菌的转导、接合以及某些病毒的重组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1.1.2 位点专一性重组。
这类重组在原核生物中最为典型。
它的发生依赖于小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
两个DNA分子并不交换对等的部分,有时是一个DNA分子整合到另一个DNA分子中。
1.1.3 异常重组。
完全不依赖于序列间的同源性而使一段DNA序列插入另一段中,但在形成重组分子时往往依赖于DNA复制而完成重组过程。
例如,转座子从染色体的一个区段转移到另一个区段,或从一条染色体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
高中教科书所提及的基因重组,应该是广义的作为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生物进化的材料的基因重组。
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只介绍了同源重组(交叉互换)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阐明的基因重组,前者属于狭义的基因重组,后者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
2023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2023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2023年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1查有梁教授在“高效教学的20项思考”中提出了“有效提问”的问题,他说:“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后,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那么,怎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效提问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生物的变异”一节教学中,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我首先提出了如下问题:①填空:表现型__x_基因型__x环境条件。
[联系新旧知识的提问,难度不大,学生基本能正确回答。
抓住学生注意力。
②给出资料:甘蓝在北京和在拉萨种植,叶球质量不同;太空椒和普通青椒果实质量不同。
提问:变异的类型有哪几种?[学生思考并归纳,前者是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后者是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③不同变异类型分别由何种原因引起?结果如何?通过连续三问,架设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可遗传变异”的进一步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问题的设置是有效的。
那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六要”,又要避免“五不”。
1、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做到“六要”。
1.1明确提问目的。
问在困难处,问得其所,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1.2分析提问对象。
问题因人而易,讲求变通。
1.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新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这样的提问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
教师要做好提问前的铺垫。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而不是将问题“强加”于人。
1.4语言温和多鼓励。
语气委婉而带有引导、鼓励性。
冰冷的面孔、不耐烦的语调只会令学生紧张不安,厌烦抵触,此时再简单的问题都有可能答错。
学生答题之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而不管他或她答对与否或答对多少。
关于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几点说明
关于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几点说明作者:曹燕来李丽来源:《中学生物学》2016年第03期1 三种可遗传变异1.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指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
结合简图可知,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内部发生碱基对的替换、缺失或重复,使原有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但是变异后的这个基因还在染色体原来的位置,控制的仍然是原来的那种性状。
例如B基因控制植株的株高,基因型B_个体表现为高茎,变异后的b基因还是控制株高,bb个体表现为矮茎(图1)。
经过基因突变后细胞内部的基因种类改变了但是基因数量未变。
1.2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通过比较异常细胞和正常细胞内部染色体的数目,加以判断,不再做详细分析。
下面将用几幅简图重点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几种情况。
1.2.1 缺失简图说明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缺失后的片段去哪里了呢?有多种情况,可能还在细胞中移接到同一细胞的其他染色体上,也可能彻底在细胞中消失,如图2所示的情况,即为染色体片段在细胞中彻底消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情况似乎比基因突变中的缺失严重。
基因突变中碱基缺失,基因的位置和数目不变,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往往失去若干个基因,基因的数目改变。
1.2.2 重复简图说明从图3可知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是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同源染色体的另一条染色体上,导致其中一条出现部分片段的重复。
图4中展示了一条染色体上含A基因的片段重复。
学生初学这块内容时,由于课本原图每种结构变异类型只画有一条染色体,当出现图3、4时,无法准确判断图3是缺失还是重复,但是结合图2、3、4学生定能分清两者间的差异。
同样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要比基因突变中的重复“严重”,基因数量没有变,但是基因位置改变了。
1.2.3 易位简图说明易位涉及2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的移接,如图5所示,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它的非同源染色体上,导致第2和3两条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序均有异于正常细胞。
高中生物_变异与育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二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变异与育种》教师姓名:济南市【课题】 专题四第三讲:变异与育种✧ 课标内容1、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3、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4、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5、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 课标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的种类并进行比较;2、 掌握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3、 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从说明到理解,从比较到运用。
利用自习让学生回顾并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典型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对易混易错知识进行比较,并借助高考经典试题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运用,从而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 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复习可遗传变异的各种形式,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对本专题的考查通常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主要为文字信息题,实验设计题。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行为动词 目标要求应用,基因重组与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关系,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染色体数变异与遗传育种都是考查的重点。
本专题内容与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等知识密切相关,是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复习使学生学会怎样将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而且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设计实验等各方面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回顾复习变异育种的基础知识,比较区分易混易错知识点。
2、正确运用知识解决育种等实验设计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知识设计实验,解决育种等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第二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但还未形成知识框架,所以借助学案,让学生自主回顾复习基础知识并构建知识框架。
遗传部分教学反思及总结
教研材料:遗传部分的教学反思高三年级(2015年9月5日)1、基础知识(1)花的结构与杂交实验的操作过程(给哪个亲本去雄?怎样去雄?什么时候去雄?为什么去雄?去雄时间不对或去雄不彻底会怎样?)(2)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现象、解释、验证、实质。
(3)各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性状分离。
2、深度理解(1)“测交”的意义由于测交选择的“隐性亲本”只能产生一种配子,且只含隐性基因。
所以,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以推测另一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减法)。
“若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高茎与矮茎的比为2:1,说明什么问题?”所以,测交的思路,可以用来鉴定纯合子、杂合子,可以用来验证分离定律。
(2)自由组合与随机结合自由组合定律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不是雌雄配子的自由组合。
雌雄配子的自由组合我们称其为“随机结合”。
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的过程中。
(3)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相同基因(4)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9:3:3:1①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从最基础的切入,逐渐进行深度分析。
②9(4+2+2+1),3(2+1),3(2+1)③4种纯和子(4份)、4种一对杂合(8份)、1种两对杂合(4份)④特殊比例。
由自交结果能快速推断测交结果。
(5)12种基本交配类型6种常染色体交配类型,6种伴X染色体交配类型。
为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6)遗传规律与减数分裂的关系(遗传规律的实质、基因与染色体)①时刻渗透“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的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
由此可以深刻理解,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
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连锁和交叉互换);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相同的传递规律,区别在于雌雄个体常染色体相同,性染色体不同,因此才有了所谓伴性遗传;又因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带来基因组成的变化。
关于三种可遗传变异的辨析
可遗传变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5章的一个关键部分,涉及三种不同的变异方式,分别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在这一章的教学中,由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以及染色体结构变异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学生容易对几个概念产生混淆,导致答题错误。
笔者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进行剖析,总结学生的易错点,以期对可遗传变异的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一、基因突变根据教材的内容,将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替换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强调后半句在整个概念中所起的作用,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误区,认为DNA分子中碱基发生了替换、增添、缺失就可以叫作基因突变,而实际上,若碱基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发生在DNA分子中的非基因片段,则不能称之为基因突变。
此外,关于基因突变,受到教材中关于镰状细胞贫血形成的原因的影响,学生还存在这样的误区:只有一个碱基或碱基对发生改变(替换、增添、缺失)才是基因突变,也有学生认为有多个碱基发生了变化就一定是基因突变,这一误区在学习染色体变异之后尤为突显。
事实上,若基因上一个碱基发生改变,未引起基因数目的改变,叫基因突变;若多个碱基发生了改变,则需要看是否引起了基因数目的改变,若基因数目未改变,则称之为基因突变,若基因数目改变了,则称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这是关于基因突变中的缺失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的辨别。
二、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常常被定义为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而实际上,基因重组一般包含广义的基因重组和狭义的基因重组两种基因重组类型,狭义的基因重组包含在广义的基因重组之内。
狭义的基因重组一般涉及DNA分子断裂与重新融合,可以称之为同源重组;而广义的基因重组则包括了非同源重组,如基因工程(将不同源的DNA分子进行拼接),以及不涉及DNA的断裂与重新融合的基因重组类型等。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6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遗传变异部分几组概念的辨析
遗传变异部分几组概念的辨析夏跃邦1.遗传与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的现象,叫生物的遗传。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各个个体之间在性状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生物的变异。
二者区别的关键,前者强调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后者强调性状上的差异性。
例1.(2010•乐山)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变异对生物的生存一般有利 B。
凡是变异都可遗抟C.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D。
变异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解析: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有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有的变异则不利于它的生存。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而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的变异则是不可遗传的。
答案:C2.遗传物质与遗传信息在细胞中,与遗传有关的物质叫遗传物质,主要是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物质,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DNA。
基因的DNA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例2.(2010•烟台)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后代遍及世界各地,孔家又称天下第一家。
2006年元旦,孔子第80伐嫡长孙孔佑仁在台湾出生。
请推测孔佑仁体内的遗传物质能确定是从孔子身上继承下来的是()A.常染色体 B.X染色体 C.Y染色体 D.显性基因解析:人体内成对的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父亲遗传给儿子的性染色体是Y 染色体。
答案:C3.性状与相对性状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性;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注意相对性状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例3.(2010•乐山)下列各组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 .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 B。
豌豆的高茎和矮茎C.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D。
豚鼠的长毛和卷毛解析:相对性状是指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豚鼠的长毛和短毛、直毛和卷毛是相对性状。
长毛和卷毛分属两个性状。
答案:D4.DNA与基因DNA是指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
高中生物遗传变异常见问题与遗传学规律
高中生物遗传变异常见问题与遗传学规律1、自交杂交测交正交反交?自交:同一植物体有性交配(包括自花传粉和同株的异花传粉)。
杂交:不同个体的有性交配测交:F1或其他生物体与隐形个体交配,可用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或遗传方式。
正交和反交:正交和反交自由定义。
若甲为母本,乙为父本间的交配方式称为正交,则以甲为父本,乙为母本的交配方式称为反交。
可用正交和反交确定某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2 、为什么说确定某性状由细胞核基因决定,还是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可采用的办法为正交和反交?因为细胞质遗传基因全部来自母本,正反交的基因型不一样,所以正反交的表现型不一样。
所以正反交的表现型不一样的是细胞质遗传细胞核遗传时来自父母的基因各一半,对于纯合亲本而言(教材默认的是纯合体),正反交的基因型相同,所以正反交的表现型相同。
所以正反交的表现型相同的是细胞核遗传。
3 纯合子所有基因都含有相同遗传信息,这句话错在哪?纯合子:所考察的一对或多对基因纯合,而生物体内的其他基因不考虑(可能杂合,也可能纯合)例:AABBDDEe考察AABBDD基因控制的性状时候,纯合;考察Ee的时候,杂合4 准确描述一下等位基因;纯合子中有没有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Aa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称为相同基因。
AA5 1.什么实验需要人工去雄?2.是否当单独培养时,就不需要人工去雄了?1.人工去雄可以避免试验不需要的授粉,排除非试验亲本的花粉授粉引起实验结果偏差。
2.自花授粉,闭花传粉的植物在实验中如果实验不需要自交就要去雄。
6 检验纯种的方法有几种?有两种--测交或自交1.测交后代有性状分离,说明待测个体是杂合。
反之,是纯合---此法多用于动物2.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说明待测个体是杂合。
反之,是纯合---此法多用于自花传粉的植物,操作起来很简单。
7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初中生物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_⽣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课程理念⾯向全体学⽣;提⾼⽣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2、课程⽬标(1)获得基本事实、⽣物学概念和原理,关注在⽣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2)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我们关注与⽣物学相关的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重要概念(1)⽣物能以不同的⽅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些进⾏⽆性⽣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同⼀亲本;⼀些进⾏有性⽣殖,后代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亲本。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体上。
(3)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4)现代⽣物技术(克隆、转基因技术等)已被⽤于⽣产实践,并对个⼈、社会和环境具有影响。
⼆、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体例本章内容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学初中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章内容,共有五节内容构成,由章节前⾔图⽚、正⽂、练习、实验和课外阅读构成,且通过单元⼩结来回顾所构建的知识⽹络,内容全⾯⽽丰富。
2、教材编写特点(1)注重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注重概念的构建和不同层次概念的联系;(2)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例如科学发展史,近亲结婚与遗传病等;(3)注重探究性学习和实验教学,本章设计了模拟探究⽣男⽣⼥的⼏率和探究花⽣种⼦⼤⼩的变异两个实验;(4)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科学素养、体现⼈⽂精神渗透并关注⽣物技术在⽣活中的应⽤,例如禁⽌近亲结婚、⽣男⽣⼥⼏率均等、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建⽴、减数分裂的发现、转基因技术、遗传育种等。
3、教材重点难点(1)性状和相对性状概念的理解,基因控制⽣物的性状。
(2)基因怎样经过⽣殖细胞在亲⼦代间的传递。
(3)理解孟德尔遗传学理论,并能⽤遗传图解解释遗传现象。
(4)认识性染⾊体与⼈的性别的关系。
(5)理解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1我在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表达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同学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同学的观测、推想、收集证据等技能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纳通过出示同学父母的照片,让同学猜猜这是我们哪位同学的父母,让同学一下子兴奋起来。
与此同时也回顾了我们的身体特征会遗传。
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
“好的开始是胜利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同学的爱好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接着我采纳先让同学找找与父母间的不同、与同学间的不同,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当同学在肯定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信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同学“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觉了什么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觉了什么?”从而使同学通过自己的观测、大量事实信息的沟通、碰撞,让同学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详细的概念。
当同学研讨综合,概括出详细感念后,我那么对同学刚刚形成的详细概念进行分析小结,援助同学尽快地把事实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这个环节是特别须要的,教学始终是一种不完满的艺术,课前我虽然做了许多预备,但是本课依旧存在许多的缺憾。
这些缺憾将成为我以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首先,我在备课中应当“备语言”,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老师语言表达会径直影响到课堂的进程。
其次,在概括详细概念的环节,我应当更加相信同学,给同学足够的沟通、碰撞时间。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2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连续,变异使物种后代涌现差别。
在学习方面,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模式沿用上节课的。
但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同学经受提出问题、假设、验证、沟通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引导同学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同学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不像爸爸、像妈妈?”“这是变异吗?”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白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同学很快明白世界上全部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可遗传变异知识点
可遗传变异知识点的步骤思考一、引言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可遗传变异知识点是指一种特定的基因或基因组的突变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性状。
这种可遗传的变异对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步骤思考的方式,逐步介绍可遗传变异知识点。
二、基因突变与可遗传变异1.基因突变概述基因突变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中发生的变化。
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这些突变可能导致基因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从而改变物种的性状。
2.可遗传变异的产生当基因突变存在于生殖细胞中时,它们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
这种可遗传变异的产生源于基因的突变和生殖过程中的细胞分裂与配子的形成。
三、可遗传变异对物种进化的影响1.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可遗传变异导致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而带来了物种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使得物种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增加了生物体的适应能力。
2.自然选择和进化可遗传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基础。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于特定性状的变异可能会有不同的适应度。
自然选择会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繁殖,从而推动进化的方向。
四、可遗传变异的应用1.农业领域可遗传变异的了解对于农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育具有特定性状的植物和动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
2.医学研究可遗传变异对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某些基因的突变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可遗传变异是生命科学中关键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基因突变的产生和遗传传递,可遗传变异对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和应用可遗传变异的知识,有助于推动农业发展和医学研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生物高考遗传变异现象
生物高考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遗传变异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的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种变异现象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对种群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遗传变异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遗传变异的定义遗传变异是指物种个体间在基因型和表现型上的差异。
在同一物种中,由于基因结构和基因频率的不同,个体之间的表型差异随之产生。
这种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二、遗传变异的类型1. 随机变异:指在基因复制和分裂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如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化等。
2. 隐性变异:指基因携带者没有明显表现,但可能影响后代性状的遗传变异。
3. 显性变异:指基因携带者有明显表现的遗传变异。
三、遗传变异的原因1. 突变: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永久性变化,可由自然因素或外界环境因素引起。
2. 染色体重组:染色体非等位基因的重组和分离是产生遗传变异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基因流失和基因扩增:一些基因在某些种群中可能会丧失,而在其他种群中会进行扩增,从而导致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4.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DNA序列发生改变,可以导致基因功能的变化。
5. 单倍体细胞的有性生殖:单倍体细胞的有性生殖会导致基因组的重新组合,从而产生遗传变异。
四、遗传变异的影响1. 物种适应性增强:遗传变异为物种提供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使得物种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2. 物种多样性增加:遗传变异导致了个体间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
3. 物种进化:遗传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原动力,通过适应环境的选择和自然选择作用,最终导致物种进化和衍生出新的物种。
综上所述,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它给物种带来了适应性和多样性的增加,促进了物种的进化和生存能力的提升。
深入研究和理解遗传变异现象对于生物学的发展和进化论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典型问题解析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典型问题解析例1:下列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 )A.小麦的体细胞B.小麦的胚细胞C.小麦的卵细胞D.小麦的胚乳细胞解析:本题的关键还是染色体组问题,其次要弄清体细胞是几倍体,最后注意配子中不一定都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C例2:若某基因原有303对碱基,现经过突变,成为300个碱基对,它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与原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相比较,差异可能为( )A.只相差一个氨基酸,其他顺序不变B.长度相差一个氨基酸外,其他顺序也改变C.长度不变,但顺序改变D.A、B都有可能解析: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联系中心法则分析基因突变过程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等情况对遗传信息表达有何影响,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D例3:大约在70个表型正常的人中有一个白化基因杂合子。
一个表型正常、其双亲也正常、但有一个白化病弟弟的女人,与一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人婚配。
问他们所生的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A.1/9 B.1/4 C.1/420 D.1/560解析:由题意可知,女人的基因型为2/3 Aa,男人的基因型为1/70 Aa。
则:他们所生的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为2/3×1/70×1/4=1/420。
答案:C例4: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对进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
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A.6% B.12% C.60% D.0、6%解析:在女性中,色盲基因有15+5×2=25;在男性中,色盲基因有11。
色盲基因共有25+11=36。
由于Y染色体上不存在色盲基因,所以总的基因数为200×2+200=600,故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36÷600×100%=6%。
答案:A例5:下列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A.单倍体小麦的体细胞B.雄性蜜蜂的体细胞C.白化玉米幼苗的体细胞D.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解析:单倍体小麦体细胞内有三个染色体组。
针对六年级科学课遗传与变异能最有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作文
针对六年级科学课遗传与变异能最有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作文因为当某些情况发生变化时(如食物来源减少,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等),即会出现遗传变异现象,这对于物种的繁衍与进化是至关重要的。
相对而言,某些人种或人群体内发生基因突变的趋势更强,生育后代的过程亦是基因遗传的过程,对于物种的繁衍与进化起着积极作用。
无性繁殖中,遗传变异的主要形式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会使得DNA序列发生永久变化的自然生理过程。
此外,微生物也可能通过外形变化,遗传信号转导和基因转移等现象,而拥有遗传变异体。
当微生物所处的生长环境相对艰难时,上述遗传变异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在有性繁殖的过程中,遗传变异现象主要可分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两类。
出现基因突变现象可使得某个基因拥有多个不同的变体。
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父源或母源等位基因会发生重组。
正因为有基因重组的现象,所以在有性繁殖的过程中会比无性繁殖出现更多的遗传变异现象。
生物体有多种繁殖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遗传模式:一般而言,多种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机体外显的性状特征。
大多数性状特征的遗传模式既复杂,又不可预知。
例如,当某有性繁殖的生物体遗传到功能异常的或是组成成分残缺不全的等位基因,这些等位基因能为功能缺失的蛋白合成提供编码。
其第二份拷贝有时亦能抵消遗传物质缺失对于机体的负面影响。
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当外显何种性状受多种基因影响时,使得对于性状分离具体情形的预测,即使有可能,也变得比较艰难。
有少数性状的外显主要是受体内单个基因的影响。
这些性状分离的具体情形结果或是概率,根据遗传学原理是可以预知的。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即使被认为是单基因决定的性状也会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瞳孔颜色的性状分离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时候,单个基因会影响到多个性状的外显。
例如,一些决定瞳孔颜色性状分离状况的基因亦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头发和皮肤的颜色等性状的外显。
为什么很多学术著作中谎称瞳孔的颜色仅有两种,即棕色和蓝色?瞳孔颜色的性状分离状况受到两种主效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的影响。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1一、小组讨论不充分在教学第一部分发现人类的遗传现象教学中,前4个小环节分别是(1)为走失得孩子找父母(2)汇报(3)提问:你是怎么帮他们找到父母的?(4)学生说理由。
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小组讨论,而是让学生单个汇报,而且在汇报时直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导致学生说得不够全面,而且说得特征也不够具体。
如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理由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指导学生把特征说得更具体些。
二、概念出示得不够自然顺畅,铺垫的不够。
在学生猜是谁的`父母活动中,学生说明是按长相找到同学的父母的,并大致说说同学哪些地方与他的父母像之后,就把遗传的概念出示了,有些仓促。
长相只是人的特征的一方面。
应该再让学生扩展到其他方面特征去说说自己与父母的相似之处,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遗传,让学生明白不光只是长相会发生遗传,性格、血型、习性、肤色等方面都有可能发生遗传。
改正:在教第一个班级时,出现的教学问题,在后两个教学班做了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改进后,学生在课堂上汇报的相似特征更多更全面了,而且特征说的也更具体了。
由于调动学生说出了自己除了长相以外与父母在其他特征方面的相似之处,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遗传。
教学实效性增强。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2《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较难,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
它理论性较强,难度大,以前的老师也觉察到了。
所以我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讲解法的作用,对于一些学生难于探究的问题,我多借助讲解法的优势,并结合画图的方式进行讲述。
我优选了基础训练一部分题目,精讲精练,然后在布置一部分题目加深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可遗传变异中的几个典型问题的探讨与思考摘要:在生物遗传和变异教学中,常会遇到对一些课本问题的再思考。
针对一些典型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进一步弄清问题的本质,从而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本文就遗传和变异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辨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可遗传变异典型问题遗传和变异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科学技术更是高考的热点和生物命题取材的重要素材。
在近几年的浙江高考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然而在这几年的教学与教研活动中,部分学生和老师对一些生物学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例如:名校《创新》冲刺卷—理科综合中的一道选择题,如下:例1:科学家为了研究抑制基因表达的机制,在基因启动子后面插入一段颠倒的转录区序列(如图所示),导致新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因分子内部形成互补区而失去功能。
对该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a.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b.在细胞外实现了基因突变c.干扰了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d.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内部靠a―u、c―g配对形成互补区对于该选择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b选项。
我在讲解试题时问他们,有没有认真审题,他们回答审题了,还有学生说用到了限制酶和dna连接酶,这是基因工程的特点,其原理不就是基因重组吗?而该题的参考选项是c。
学生不能正确判断说明对遗传变异的一些知识点如基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实质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面就遗传变异中的几个知识点进行再探究。
1.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否都是dna教材在讲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时运用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大量教辅资料中的试题也认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就是dna,那么噬菌体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吗?噬菌体是一类专门寄生在微生物体内的病毒,它的种类很多,有的噬菌体的头部含有双链的dna,有的含有单链的dna,有的则含有rna。
含有双链dna的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如t4噬菌体;含有单链dna的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如m13噬菌体;含rna的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rna,如大肠杆菌f2噬菌体、qb噬菌体。
由此可见,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如果老师不讲清楚,学生对此理解不是很彻底,就会误认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就是双链的dna。
2.对基因突变的理解不够深入,浮于表面2.1基因的概念例2(2010年盐城第一次调研)下列过程一定能够导致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的是(?摇?摇)a.基因突变?摇?摇b.基因工程c.染色体变异?摇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单体互换此题的参考答案是a,我认为b也是可以的,此题给出的参考答案不全我认为是对基因的概念、dna与基因的关系没有正确地理解。
浙教版教材必修二第70页指出,所谓基因就是遗传的一个基本功能单位,它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控制生物的性状;从本质上讲,基因就是一段包含完整的遗传信息单位的有功能的核酸分子片段——在大多数生物中是一段dna,而在rna病毒中则是一段rna。
基因最初是在真核细胞中发现的,所以大多认为基因位于dna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许多复习资料都以其为出题点来考基因的概念。
这就是没有注意概念的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基因一定是一段核酸片段。
但核酸片段不一定是基因,只有具有遗传功能的核酸片段才是基因。
如果能正确理解基因的概念,答例1题时就不会认为是基因重组了,而是一个碱基对增加比较多的基因突变,更不会认为是染色体畸变,因为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都涉及基因的变化。
而此题只是一段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增加。
2.2基因突变的时期理解误区我们在很多资料和习题中看到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这样理解是有错误的。
由于基因突变的随意性,生物个体的任何部位或任何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可见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只不过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在诱因的作用下容易出现差错,导致基因突变率较高而已。
这就是在人工诱变育种中尽量对具有分裂能力的幼嫩器官或组织进行处理的原因。
自然界中诱变剂作用或dna复制、转录、修复时,偶然出现碱基配对错误都可出现基因突变。
由此可见,基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但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其他时期也发生。
例3(2008广东理)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基因的突变概率是相同的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d.细胞分裂的中期不发生基因突变在外界条件下,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
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所以基因突变有的是显性突变,有的是隐性突变。
细胞分裂的任何时期甚至没有分裂的细胞都会发生基因突变,只不过间期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高而已。
2.3基因突变的结果理解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这是不对的,而是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
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变为原基因的等位基因,因为只有基因突变发生在真核生物染色体上的,新的基因才是它的等位基因。
如果基因突变发生在病毒、原核生物及某些细胞器的dna上,则只能说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内部结构,产生了新基因,因为病毒、原核生物及质基因不存在等位基因。
3.基因重组理解中的误区3.1广义基因重组和狭义基因重组例4双眼皮的父母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种变异来源于(?摇?摇)。
a.基因突变?摇?摇b.基因重组?摇?摇c.染色体变异?摇?摇d.环境的差异该题在很多资料中都是这样分析的:双亲为双眼皮,但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说明双眼皮是显性,单眼皮是隐性,双亲均为显性杂合子,所生单眼皮孩子是由于控制单眼皮的基因重新组合在一起,故选b。
可是中学教材对基因重组的定义是这样的: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本题仅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所以与“基因重组”好像无关,这样此题应该无答案。
实际上高中课本中的概念隐含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也就是一个概念有其内涵和外延。
狭义的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由于自由组合或基因互换而重新组合。
其基因重组发生的时期是“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即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从广义上讲,任何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都叫做基因重组。
比如说在线粒体中也有基因重组,在体细胞的细胞核中也有基因重组,在受精作用时由于两性配子的结合引起后代基因型的改变也属于广义的基因重组,植物体细胞杂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广义上的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可导致广义的基因重组,r型细菌和s 型细菌的转化也是广义基因重组,目的基因和质粒环状dna整合在一起也是广义上的基因重组。
高中生物学中的基因重组一般是指狭义上的基因重组和广义上的dna重组技术。
所以双眼皮的父母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种变异来源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
所以按照浙教版教材的理解,此题没有答案。
3.2基因重组与染色体畸变例5科学家用纳米技术制造出一种“生物导弹”,可以携带dna 分子。
把它注射入组织中,可以通过细胞的胞吞作用的方式进入细胞内,dna被释放出来,进入到细胞核内,最终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成为细胞基因组的一部分,dna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的过程,属于(?摇?摇)a.基因突变?摇?摇b.基因重组?摇?摇c.基因互换?摇?摇d.染色体变异此题的参考答案是b。
例6在正常人体细胞中,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结合酶基因abl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表达量极低,不会诱发癌变。
在慢性骨髓癌患者细胞中,该基因却被转移到第22号染色体上,与bcr基因相融合,发生重排后基因内部结构不受影响,但表达量极高,导致细胞分裂失控,发生癌变。
从变异类型上看,这种癌变的原因是(?摇?摇?摇?摇)。
a.基因突变?摇?摇b.基因重组?摇?摇c.基因交换?摇?摇d.染色体变异abl基因从9号染色体转移到22号染色体上,导致22号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
答案为d。
两道相似的题,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呢?到底哪一个是错误的呢?基因重组是指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
重组是核酸分子水平上的一个概念。
基因重组可以分为自然重组和人为重组两大类。
自然重组包括同源重组、位点专一性重组、异常重组等。
人为重组主要是指遗传工程中的dna重组技术。
无论是哪种基因重组,都侧重于“基因—基因”的重新组合。
染色体畸变是指在某些内部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可能发生的改变。
染色体变异可分为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两大类。
数目的变异包括整倍体变异和非整倍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指染色体部分片段的缺失、重复或重排。
该种变异皆由染色体的断裂引起,其基础是染色体的断裂或断裂后的异常连接。
根据“染色体断裂愈合学说”可知,其侧重于“染色体片段—染色体”的连接,是染色体水平的“基因重组”。
abl基因从9号染色体转移到22号染色体上,也就是“外源基因(仅仅是基因)最终被整合在另一条染色体上”,涉及的是“基因—染色体”的结合。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故“基因—染色体”的结合必然有“基因—基因”的重新组合,该过程虽然使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多,但不会出现“染色体片段—染色体”的连接。
因此,无论按中学教材还是大学教材,该过程都应该属于基因重组的范畴。
另外,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由于染色体片段的丢失、重复、易位、倒位而引起的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发生变化的染色体片断上往往含有多个基因。
所以,按照这两道题变化的实质来讲,都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的范畴。
按照现行教材所讲的基因重组的概念,两者都是染色体畸变,但教师必须清楚其变化的实质。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有争议或不同说法的问题时,我们如何教学呢?要尊重教材,以教材为本,以教材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准,如果教材的概念是狭义的,则可以适当补充其广义的概念。
一些争议较大的习题可以在教学中删去,但是教师之间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交流,这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很好的机会。
参考文献:[1]赵德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广义和狭义概念.生物学教学,2006(7).[2]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p223.[3]高中美.容易被误解的几个生物学问题.中学生物教学,2008(12).[4]曾小军.“基因突变”教学中存在的三大误区.中学生物教学,2012(3).[5]王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考点小节.新高考,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