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研大纲

合集下载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大纲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大纲

Ⅰ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拥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能否具备持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评论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异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精选拔,保证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察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疗学、中药学、方子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理论联系实质 ;可以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有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习记忆:依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习、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子的功效特色、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有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清晰的中医学术语,正确地表述其观点和基根源理。

2.剖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剖析、解说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体制,并对不一样的药物、方子和病证进行鉴识与判断。

3.综合运用:经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有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疗、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构造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构造中医基础理论 30 题中医诊疗学 30 题中药学 30 题方子学 30 题中医内科学 35 题针灸学 25 题四、试卷题型构造A 型题 80 小题,每题 1.5 分,共 120 分B 型题 40 小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X 型题 60 小题,每题 2 分,共 120 分Ⅳ考察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30题中医诊断学30题中药学30题方剂学30题中医内科学35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307考试大纲

307考试大纲

307考试大纲307考试是指《中医综合》考试,中医综合--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科目之一,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其考试大纲包括如下。

一、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内容;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3.精气学说: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阴阳学说:阴阳的含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一体观、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6.五行学说: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与相及。

(二)藏象学说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2.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心、肺、脾、肝、肾、命门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肝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脾与肾的关系、肾与命门的关系;4.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五脏的外华、.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五脏与五志的关系、五脏与五液的关系、五脏与季节的关系;5.六腑:六腑的生理功能: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6.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的关系、肺与大肠的关系、脾与胃的关系、肝与胆的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7.奇恒之腑: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三)精、气、血、津液、神1.精的概念、功能、分类;2.气的概念、生成、运动与气化、功能分类;3.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4.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与排泄、功能;5.神的概念、生成、分类、作用;6.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四)经络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别、表里、流注次序、循行部位的重要部位与交接点;2.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主要功能、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体质。

2024中医考研新大纲

2024中医考研新大纲

2024中医考研新大纲
2024中医考研新大纲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五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以下是部分新大纲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

2. 中医诊断学: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

3. 中药学: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和用药注意事项。

4. 方剂学: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证候等,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加减变化。

5. 中医内科学: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等,能够运用中医思维和方法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新大纲还要求考生了解各种医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影像学、实验室诊断技术等,并熟悉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能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同时,预防医学也是新大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考生了解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运用预防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看2024中医考研大纲原文或咨询专业人士。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珍贵的传统医学体系。

中医综合作为考研科目,旨在培养具备中医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中药学、方剂学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介绍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进行备考和学习。

”一、考试大纲概述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分为三个部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与治疗、中药学和方剂学。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3小时。

考生需全面掌握中医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的能力。

二、详细内容介绍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概述•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辨证施治学•中医经络学、中医脏腑学、中医气血津液学•中医五脏六腑、中医经络与穴位•中医养生学、中医针灸学、中医骨伤学2. 中医诊断与治疗•中医病案分析、中医临床诊断学、中医辨证施治学•中医八纲辩证、中医脉诊、中医舌诊、中医体诊•中医针灸治疗、中医药物治疗、中医按摩推拿治疗•中医气功调理、中医心理疏导、中医饮食调养3. 中药学和方剂学•中药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性、中药鉴别学、中药质量控制学•常用中药、方剂学概论、方剂组成与用药原则•方剂的配制与应用、中药处方与用药规律三、备考建议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和复习时间。

重点关注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

2.系统学习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综合的核心内容,需要系统学习和理解。

可以通过书籍和网络资源结合,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讲座。

3.做好知识点整理和总结:建立自己的知识点框架和脉络,将知识点整理成条理清晰的笔记。

通过整理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4.刷题提升答题技巧:通过做相关的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提升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注意分析题型和解题思路,熟悉考点和重点内容。

5.多维度综合训练:综合性考试需要综合的能力,除了理论知识外,要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2024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考试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等部分。

具体考试科目和分值分配如下:1.中医基础理论:约30%(36分),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中医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

2.3.中医临床基础:约15%(18分),包括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诊断治疗原则等内容。

4.5.中药学:约15%(18分),包括中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6.7.方剂学:约15%(18分),包括方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8.9.中医诊断学:约10%(12分),包括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望、闻、问、切四诊和病案书写等内容。

10.11.中医内科学:约25%(30分),包括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常用中药方剂等内容。

12.13.针灸学:约5%(6分),包括针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用穴位和针灸治疗方法等内容。

14.15.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5%(6分),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16.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内容和分值分配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建议考生及时关注官方通知和公告,以便更好地备考。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研究⽣⼊学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中医)考试⼤纲⼀、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中医)考试是为⾼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研究⽣⽽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考试科⽬。

其⽬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掌握中医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平和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评价的标准是⾼等学校中医药学学科优秀本科⽣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平,以利于各⾼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研究⽣的招⽣质量。

⼆、考查⽬标临床医学综合能⼒(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临床医学⼈⽂精神等⼋部分,主要考查考⽣是否准确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具有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以及是否具备医德医⻛和职业素养。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式答题⽅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考⽣在答题卡上作答。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中医基础理论30分;中医临床基础35分;中药学35分;⽅剂学30分;中医诊断学25分;中医内科学90分;针灸学30分;临床医学⼈⽂精神2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每⼩题1.5分,共120分。

A型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形式。

其中单项选择题120道,每题1.5分;多项选择题30道,每题1.5分。

B型题:每⼩题1.5分,共60分。

B型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

X型题:每⼩题2分,共40分。

X型题全部为多项选择题。

四、考试内容和要求(⼀)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内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哲学基础、精⽓学说、阴阳学说、五⾏学说、藏象学说、⽓⾎津液、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体质学说、防治原则等。

考试要求: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理解精⽓学说、阴阳学说和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中医考研大纲中内

中医考研大纲中内

中医考研大纲中内中医内科学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自汗盗汗、虚劳、厥证、关格、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3、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中比1(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 肺胀与心悸、水肿。

山(11)肺痨与虚劳。

(12) 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3)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14) 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5)胸痹与真心痛。

(16) 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惊悸与怔忡。

于(18)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癫、狂、痫证。

(20)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1)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2)刚痉与柔痉。

(23)暑厥、气厥、蛔厥。

(24)头痛与眩晕。

(25)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6)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7 )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和血府逐瘀汤。

(28)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29)呃逆与干呕、嗳气。

(30) 泄泻与痢疾。

(31)干霍乱与腹痛(32)腹痛与疝气、肠痈。

(33) 胃痛与真心痛。

(35) 虚证黄疸与萎黄病。

(36)积证与聚证。

书书书书打(37) 鼓胀与水肿。

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

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

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一、中药学基础1.中药学的定义、历史与发展2.中药的分类与命名原则3.中药的药材收集、贮藏与加工4.中药鉴定的方法与技术5.中药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6.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二、药理学与药物学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中药药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3.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与反应机制4.中药相互作用与药物组方原则三、中药化学与分析1.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结构特征2.中药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与仪器3.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化学分析技术四、中药药物制剂学与药剂学1.中药剂型与制剂制备原理2.中药制剂工艺与质量控制3.中药剂量与配伍规范4.中药贮存与处方技术五、中药药事管理与药物经济学1.中药药事管理的基本原则与制度2.中药临床应用与合理用药原则3.中药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4.中药的经济价值与市场研究方法六、中药资源与开发利用1.中药资源与地理分布2.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3.中草药种植技术与规范化种植4.中药开发利用的技术方法与工艺七、中药安全与药物毒理学1.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中药药效与药理学毒性的关系3.中药的致毒机制与临床安全性评估八、中药基础研究与新药研发1.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与机制研究2.中药的新药研发方法与策略3.中药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实施4.中药新药上市与审批流程以上为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的主要内容。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要熟悉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掌握中药药物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

另外,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学作用,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和药物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重点掌握。

希望考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顺利通过考试。

成都中医药考研考纲

成都中医药考研考纲

成都中医药考研考纲
成都中医药考研考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中医学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内容。

2. 中药学:包括草药学、方剂学、药物制剂学、药物分析与检验等内容。

3. 中医诊断学:包括中医四诊学、中医病理学、中医病因学、中医病机学等内容。

4. 中医内科学:包括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施治等内容。

5. 中医外科学:包括中医外科学基础理论、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等内容。

6. 中医妇科学:包括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施治等内容。

7. 中医儿科学:包括中医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等内容。

8. 中医针灸学:包括经络学基础理论、针灸治疗方法、针灸技术等内容。

9. 中医推拿学:包括推拿基础理论、推拿治疗方法、推拿技术等内容。

10. 民族医学:包括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等传统医学内容。

11. 中医药文化与法律法规:包括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政策法规等内容。

以上为一般情况下的成都中医药考研考纲内容,具体考纲以考试院或相关学校发布为准。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是指在中医学专业考研中,考生需要掌握和掌握的知识范围和考试要求的总结。

以下是中医综合考研大纲的一个典型示例:
一、基础理论
1. 中医基本理论
2. 中医人体结构与功能
3. 五脏六腑与脏腑经络
4.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临床学
1. 中医内科学
2. 中医外科学
3. 中医妇科学
4. 中医儿科学
5. 中医眼科学
6.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三、中医方剂学
1. 中药学
2. 中医药物学
3. 中医方剂学
4. 中药炮制学
四、中医药原理与实践
1. 中医养生保健学
2. 中医康复医学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中医临床技术
五、中医学研究方法
1. 中医文献及信息检索
2. 中医药实验技术
这只是一个示例,实际的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可能会有所不同。

考生需要根据自己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来确定详细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准备。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2024中医考研大纲中药学

2024中医考研大纲中药学

2024中医考研大纲中药学
2024年中医考研大纲中药学部分可能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中药学基础知识: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中药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可能包括中药的分类、功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药理学: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中药药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可能包括中药药理作用机制、药效学等方面的知识。

3. 中药化学: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中药化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可能包括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等方面的知识。

4. 中药制剂学: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中药制剂学基本理论、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可能包括中药制剂的剂型、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知识。

5. 中药临床应用: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可能包括中药配伍、中药剂量、中药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还可能会有一些新增知识点和变化,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当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了复习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关注中药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以便更好地应对考试。

中医307考研大纲2024

中医307考研大纲2024

中医307考研大纲2024中医307考研大纲2024是中国医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规定,旨在统一中医学专业的考试要求,确保考生在中医学领域具备扎实的基础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大纲背景、考试内容、备考建议三个方面对中医307考研大纲2024进行探讨。

一、大纲背景中医307考研大纲2024的制定与当前中医学教育形势息息相关。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学生选择进修和深造中医学专业。

然而,由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差异以及缺乏统一标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常常遇到困惑和混乱。

因此,中医307考研大纲2024的制定旨在建立起全面、科学、规范的考试指导体系,为考生提供明确的学习和备考方向。

二、考试内容中医307考研大纲2024涵盖了中医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针灸推拿学等。

具体而言,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中医四诊合参、方剂学、中药学等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此外,中医307考研大纲2024还要求考生对中医典籍、现代中医研究进展、中医药法律法规等有所了解。

三、备考建议为了顺利应对中医307考研大纲2024的考试,考生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备考计划,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参考:1. 全面复习:要全面复习考纲涉及的各个学科,加强对基础理论和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通过综合教材、教辅资料、课件和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2. 真题演练:做好大量的真题演练,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提高解题技巧和答题速度。

可以通过参加模拟考试、组织刷题小组等方式进行训练。

3. 深入理解: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联系和应用。

通过参加临床实习、实践课程和科研项目等,提高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结复习:定期进行知识点的小结和总结,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备考成果,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方法。

5. 考前冲刺:在考试前一段时间,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强化训练,回顾重点知识和易错点,提高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

2023年中医考研大纲

2023年中医考研大纲

以下是一份2023年中医考研大纲的参考内容:
•中医学理论
o中药学:中药类别、采集与保存、质量标准及质检、药物中毒、药物-药效学等。

o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

o中医学思想史:传统医学思想、养生观念及影响等。

o中医药现代研究:中草药的药理作用、药用植物资源及利用、中药鉴定及结构活性研究等。

•中医临床
o外科学: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o内科学:中医内科诊疗方法、中医肾虚证、中医风寒证等。

o妇科学:中医妇科诊疗原则及治疗方法。

o儿科学:中医儿科常见病及诊疗治疗方法。

o肛肠外科学:中医肛肠外科诊治疗方法。

o皮肤病学:中医皮肤病及治疗特色。

o传染病学:中医抗感染药物及其效果。

•针灸治疗学
o针灸常见病及针刺要领。

o经络理论及穴位特点。

o中针技术与针刺疗法。

o中药注射疗法。

o针灸辩证、治疗及预防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学
o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o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o中西医结合实例分析。

o中西医结合诊疗技巧及指南。

o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落实。

•注射治疗学
o注射种类及技术。

o辨证施注射疗法。

o中药注射疗效及应用。

o各类注射使用及注意事项。

o注射新技术及研究。

•护理学
o护理学概论。

o护士操作行为。

o护理诊断及计划。

o病情变动及临床护理。

o营养护理及康复护理。

•药物管理学
o药物管理概论。

中医考研大纲2024

中医考研大纲2024

中医考研大纲2024
中医考研大纲2024主要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对考生的理论知识、诊断技能和分析能力进行全面的考察。

具体内容如下:
一、中医基础理论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这些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的基础,对于考生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二、中医诊断学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

三、中药学
考生需要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知识,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四、方剂学
考生需要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和主治等知识,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五、中医内科学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等知识,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内科常见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六、针灸学
考生需要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穴位,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同时,还需要了解针灸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此外,对于中医学的学术研究动态和临床进展也需要考生有所了解。

在考试形式上,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全面考察考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2020-2021年考研中医综合大纲

2020-2021年考研中医综合大纲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考试大纲(2012年版)Ⅰ.考试性质中医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30题中医诊断学30题中药学30题方剂学30题中医内科学35题针灸学25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1.气(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1)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及运行。

3.津液(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病因与发病1.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1)邪正与发病: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七)病机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淤(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淤(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淤(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八)防治原则1.预防(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则(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4)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5)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