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肠道微生物相关基金汇总

合集下载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82.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2J】JJ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翁幸鐾,糜祖煌术专家论坛术通讯作者:糜祖煌(1962一),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1982年毕业于镇江医学院(现改为江苏大学),研究员,任无锡市克隆遗传技术研究所所长;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常务编委,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审专家,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编委,世界感染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编委,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审稿专家,中华医学会微免学会支原体学组成员,亚洲支原体组织(AOM)理事;先后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Ⅸ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世界感染杂志》和国外专业期刊发表论着,述评,专家论坛栏目文章共2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个,省市基金项目多个;参编专着3部.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微生物分子鉴定,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及菌株亲缘性分析等.摘要:人体肠道定植的微生物群落绝大多数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它们就像器官一样行使实质性功能.一旦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疾病.本文阐述了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以及微生物群落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并探讨了治疗方案和研究前景关键词: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疾病;治疗中图分类号:Q939.121文献标识码:A HumanIntestinalMicrobiotaandDiseasesWENGXing-beM1Zu—huang2(| DepartmentofMedicalLaboratory,NingboNO.Hospital,Ningbo,31501~China,2Departme ntofBioinformatics,WuxiCloneGen—TechInstitu把.Wuxi,214026.Chma1Abstract:Themajorityofhumanintestinalmicrobiotaareharmlessorevenbene ficialbyperformingfunctionsessentialforoursurviva1.Shiftsinthemicrobialspeciesthatresideino urintestineshavebeenassociatedwi也alonglistofpathogenesis.Thereviewprovidedanoverviewontheformationofhuman intestinalmicrobiotaandtheinfluentialfactorsforthisformation,ontheassocia tionbetweentheabnormityof microbiotaandtheoccurrenceofdiseases,andexploredtheregimenfortreatme ntsandthefutureforresearches.Keywords:Intestine;Microbiota;Disease;Treatment在人体的皮肤,黏膜和肠道上,有大量的微生物和人体共生,它们的数量远远超过细胞和基因的数量.尽管一部分微生物有致病性,但绝大多数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这些微生物被称为微生物群落,它们就像器官一样行使实质性功能.很多食物单凭人体自身是不能消化吸收的,有些微生物就会生成维生素和其它必需的营养元素来帮助消化吸收.此外,微生物群落还会分解药物和毒素,调节先天性收稿日期:2009.10.12;修回日期:2009.11-16作者单位:1浙江省宁波市第…医院检验科,浙江宁波3I50l0;2江苏省无锡市克隆遗传技术研究所生物信息学室,江苏无锡214026作者简介:翁幸鐾(1980.),男(汉族),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主管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耐药基因柃测技术.和获得性免疫,保护宿主避免感染和免疫紊乱.关于人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肠道,因为肠道定植有100万亿微生物,这占到了人体微生物总量的绝大多数.一旦肠道菌群失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疾病.每个人的肠道都携带了几千种细菌和几种其它类型的微生物.尽管所有人的微生物群落大致相似,但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就像指纹一样是唯一的.Ley等【1]2009年报道虽然人与人之间细菌种属变化很大,但这些细菌都趋向于编码同种代谢途径.也就是说,尽管细菌种属不同,但细菌基因功能相同.1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I62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8 3.婴儿的肠道从出生起就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开始定植微生物,这种方式一部分依赖于宿主的基因型,另一部分依赖于婴儿生活环境中的微生物.剖宫产婴儿和经阴道顺产婴儿定植的微生物种类是不同的:经阴道顺产婴儿最初定植了母亲粪便和阴道里的细菌,而剖宫产婴儿最初定植了医院环境中和护工身上的细菌.Biasucci]2008年报道,肠道微生物群落在剖宫产之后会特异性的缺少双歧杆菌,这种细菌通常被认为对出生后免疫系统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对经阴道顺产婴儿来说,这种细菌的数量占了大多数.而且,剖宫产婴儿摄取母乳的时间会相对延迟,这个过程对肠道微生物群落也有潜在的影响J.出生后1a,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很大,但仍来源于母体内和直接环境中的微生物.Palmer 等[412007年报道,当婴儿开始吃固体食物的时候, 他们就朝着成人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方向发展.一旦完全发育为成人状态,那么这个系统在数月甚至数年里都相当稳定.2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关于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很多研究都源于出生并饲养在无菌环境中的”无菌”啮齿动物.因为这些动物体内不存在微生物群落,所以研究人员能够推理出哺乳动物生物学和生理学,或者使无菌动物感染不同的细菌来观察定植细菌是如何产生影响的.此类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落对于肠道和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非常重要.Sonnenburg等[s12006 年报道,过去近20a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落和宿主健康状况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大多数情况下, 微生物群落和疾病维持着一个简单的关联,但目前尚不清楚微生物群的变化是否会精确地引起疾病, 或者只是简单地反映某种疾病的状态.进一步说,通常还不清楚微生物平衡是如何或者为什么会朝着菌群失调这种非健康的方向变化.目前的研究认为以下三个因素可能会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2.1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有可能会破坏人体的微生物群落.人和动物的研究均显示即使只用一次抗菌药物,就会减少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之类的有益菌, 并增加潜在的致病菌,如艰难梭菌和白色念珠菌.在短时期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会引起真菌感染和胃肠道症状,包括腹胀,腹痛和腹泻.最近的研究显示,这个结果预后会更差,持续时问会更长. Dethlefsen等[612008年报道,在5d疗程的广谱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治疗后4wk,大多数胃肠道细菌能恢复到治疗前状态,但是有几种细菌在6mo之后也不能恢复.Jemberg等[712007年报道,在7d疗程的氯洁霉素治疗拟杆菌感染之后的2a,几种肠道细菌仍然没有恢复.Jansson等[812009年报道,这些长期的变化有可能不会产生真正的健康问题,人们有可能会失去几种或者几株菌,并得到另几种或者几株新的细菌来代替功能.同一个研究显示,在使用克林霉素之后,拟杆菌的几个特殊耐药基因的水平会大大增加,并持续增加.受检者体内的耐药基因水平刚开始的时候很低,后来以指数形式上升并持续2a,这些基因会持续很久.2.2饮食Salzman等[9]2008年报道,即使和肥胖无关,饮食差异也会影响微生物群落.母乳喂养婴儿的肠道里比非母乳喂养婴儿有更多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Dicksved等[1012007年报道,根据哲学家Rudolf Steiner倡导的”人智说”生活模式(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并多吃富含微生物的发酵食物)抚养的儿童体内比农场模式(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品)抚养儿童有更高的微生物多态性.Ley等_JlJ报道,饮食确实能影响微生物的组成.食物中的防腐剂和其它化学制剂,加上喂养家畜的抗菌药物和化学制剂,都有可能影响体内的微生物群落.Salzman等J报道, 以上各种因素很可能会影响体内微生物的定植,但具体的影响机制还未阐明.2.3心理压力Lutgendorff等ll12008年报道,心理压力能减少肠道中乳酸杆菌的数量,却能增加一些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菌的数量.0’Mahoney等[1312009年报道,把出生后d2~d12的试验组乳鼠,每天和母鼠分开3h(但仍喂养母乳).结果显示,试验组乳鼠的粪便微生物群落比对照组有更多改变.这篇文章还报道了恒河猴乳猴和母猴分离后受到的慢性精神压力,和成年大鼠受到的慢性精神压力.这种压力诱导的变化还未阐明,但是一些文献已经提到了这个可能.精神压力会诱发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腹胀,便秘等一系列肠道症状为特征.Kassinen等U412007年和Issa等l1]2008年的几个研究都以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群落来诊断肠道紊乱.Singh等[1612009年报道,压力和肠紊乱之间的联系受到已知的精神压力的限制.3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与肠道疾病84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2驯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0thmall等12008年报道,肠道菌群失调很可能和一种叫做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状态相关.研究人员推测大多数肠道微生物生长在结肠,但在小肠上部就比较少见.随着肠道解剖学,流动性,胃酸分泌的变化,微生物从结肠迁移到小肠,从而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这种疾病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报道,但在老年人身上最为常见.由于微量营养素吸收障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体重减轻.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一种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S病引起的肠道紊乱.一些杆菌和梭菌能产肠素素或者降解蛋白,这样能增加黏膜的渗透性和细菌的摄取.Tamboli等L1]2004年报道,这些菌株能定植在肠黏膜,并突破上皮细胞的障碍,和巨噬细胞相互反应,并通过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来合成炎症细胞因子.Matsuda等[1912000年报道,患炎症性肠病的病人对正常的共生菌会产生异常的炎症免疫反应.4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与肠道外疾病4.1过敏症,自身免疫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达国家遗传性过敏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增加,导致了所谓的卫生学假说. 婴儿发育过程中会暴露在大量病理性和共生性微生物环境中,因此他们的免疫系统能正常发育并行使功能.根据卫生学假说,在那些卫生程度很高的国家里(通过冰箱,消毒,水处理和食品加工过程来减少细菌生长),儿童无法暴露在足够数量的微生物环境中.Sonnenburg等p艮道,人们实际上生活在部分缺失的微生物环境中.另几个研究显示,缺失性微生物的组成和过敏,哮喘关系很密切.Wang等[2012008年报道,比起健康婴儿,有遗传性过敏性湿疹的婴儿肠道微生物的多态性更低,双歧杆菌更少.Verhulst等[2112008年的一个前瞻性研究显示, 尽管梭菌可能有保护作用,但3周龄婴儿粪便里高浓度的厌氧菌和第一年增加呼吸困难的可能性相关,从而和日后的哮喘和其它肺部疾病相关.4.2肥胖在胃肠道里的许多种微生物对食物产生新陈代谢作用并摄取热量,某几种微生物比其它几种效率更高.因为个体之间的菌群都有细微差别,某些人体内的微生物群可能会吸取更多热量,最后导致这些人体重超标.Ley等…J报道,遗传性肥胖小鼠的胃肠道微生物群落含有更多的厚壁菌门细菌,而它们瘦弱的同伴有更多的拟杆菌门细菌.Ley等2J2006年报道了在胖和瘦的志愿者身上观察到了相同的现象.她也发现肥胖人群一旦通过低热量饮食来减肥,他们会朝着瘦弱人群那种微生物群落发展.但现在还很难说,是先有肥胖还是先有被改变的微生物群落.同一小组2006年的另一个研究引, 是关于在无菌小鼠体内定植肥胖和瘦弱小鼠的微生物群落.前者比后者获得的脂肪要更高些(47.0%对0.86%),提示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有助于产生肥胖.有学者经研究也发现肥胖群体微生物群落包含更多会破坏糖类的基因,同一份食谱要比瘦弱群体微生物群落获得更多的能量.移植实验为这种生物学的相关性差异提供了证据.Sanz等学者[24]2008 年报道,除了不同的微生物组合会影响体重,其它会改变人类新陈代谢的影响因素也在研究之中.例如,菌群失调被认为是促进胰岛素耐药和体重增加的炎症因子.4.3糖尿病Wen等l2’12008年报道,在一个小鼠模型中,去除小鼠的微生物群落会导致更快地引发I型糖尿病,并且更加严重.Brugman等L2bJ更早的一个研究2006年则构建了一个大鼠的I型糖尿病模型.作者发现最后发展成I型糖尿病的大鼠体内的拟杆菌数量比其它小鼠要少的多.并且,抗菌药物的治疗会减少并延迟I型糖尿病的发生,而抗菌药物的治疗和一种特殊的保护性食谱的联合应用,可使糖尿病易感的大鼠避免此类疾病.4.4自闭症Parracho等[2712005年报道,58名自闭症忠儿中的91.4%儿童患有胃肠道紊乱,而患儿健康的兄弟姐妹只有25%患有胃肠道紊乱,与患儿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儿童则没有胃肠道紊乱.自闭症忠儿粪便中的微生物群落和健康儿童相比,一直都有不同的梭状芽孢杆菌,和数量明显增加的各个种属的梭状芽孢杆菌.患儿健康的兄弟姐妹有中等程度的梭状芽孢杆菌,提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都可能影响到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人员指出梭状芽孢杆菌不仅会产生导致胃肠道疾病的肠毒素,还会产生研究人员所推测的导致自闭症的神经毒素.在其它的相关研究中,大鼠使用抗菌药物之后会改肠道微生物群落,并几乎完全抑制了汞的排泄.因为汞毒性被认为是导致白闭症的首要因素,一些研究人员假设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抑制儿童排泄金属的能力,并增加代谢紊乱的机率.Adams等【2812007年报道,特别是口服抗菌药物会减少能使甲基汞脱甲基的正常肠道微生物数量,并增加能使无机汞形成甲基化的真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后增加汞的吸收,减少汞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2【lJJ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85? 的排泄.4.5神经系统Sonnenburg等艮道,微生物群落对神经系统有好几个影响方面.肠神经元支配肠道活动并把信号传到神经系统.微生物群落也会产生代谢产物进入血流,一部分产物还能穿透血一脑屏障.但其它研究不能在微生物群落和神经学找到证据,其潜在的机制还未阐明.这个小组已经有了一个确切的理论基础,就是微生物群落对我们的神经系统和认知有影响,但这个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5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的治疗既然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和疾病的关系已经明晰,许多研究人员希望找到新的治疗方案来定位细菌.一些初期试验已经尝试用益生菌和益生素来治疗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相关的疾病.益生菌食品和膳食补充剂引入了活的微生物,并开始定植在肠道内,这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这通常包括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但有时包括一些非致病的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线虫类的寄生虫.Wang[2912009年报道, 益生素用菊粉,低聚糖,乳果糖和抗性淀粉制作而成,这些成分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有益,但也会改变其它种属细菌的生长,如减少梭状芽孢杆菌数量.对益生菌来说,最好的证据是它可改善儿童病毒性腹泻,根据Sonnenburg等艮道,这个证据很可靠并被广泛接受.Koning等[30]2008年报道,在抗菌药物治疗之后,益生菌能帮助微生物群落迅速恢复到正常的组成,并减少腹泻样的肠道疾病.许多研究也对益生菌能改善过敏,溃疡性结肠炎, Chron’s病提供了证据.在小鼠试验中,乳酸杆菌能降糖并有抗肿瘤作用.Sanz等l2艮道,有抗炎作用的益生菌和益生素能有效治疗肥胖,糖尿病和相关的紊乱.Calcinaro等lj2005年报道,在一个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模型中,通过免疫调节,益生菌对I 型糖尿病有预防作用.但是关于益生菌功效的研究并不都是一致的,某些研究提示益生菌是有效的,但许多研究提示无效.Brenner等[3]2009年报道,在16个随机试验中, 一种特殊的婴儿双歧杆菌是唯一的益生菌,并会加重炎症性肠病的症状.但是这个研究中的大多数试验有不少缺陷:或者没有合理的设计,或者没有报道全部副作用,所以不能用来评估其它益生菌的功效.这个研究指出,未来的益生菌研究应该用诊断标准来正确评估益生菌的功效.但人们才刚刚涉及这个领域,还有很多方面未曾了解.Gareau等t33J2007年报道,用益生菌和益生素来治疗疾病是微生物群落研究中最有前景的研究之一.用乳酸杆菌益生菌来治疗压力诱导的肠道功能异常不仅能重建肠道功能和细菌习性,并能减少压力激素的水平.用益生菌来维持微生物群落的定植作用是值得肯定的,这是个快速发展的前沿领域. 6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瞻望基因测序技术大大推动了此类研究的发展.以前,研究人员只能研究那些在实验室里易于培养的微生物,现在他们能够对一个微生物标本进行完整的DNA测序并鉴定菌种.这种叫做宏基因组学的方法,晚近已经有学者在了解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和人体健康关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人类微生物群落进行全球性调查可以了解地域,历史,饮食和文化是如何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也能通过掌握基因的传递途径,来了解人类基因组如何变异并预测微生物群落组成.为了研究的可靠性,研究人员必需描绘出大量群体微生物群落的轮廓.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2007年底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这个项目预算在未来5a用1.15亿美元来研究哪些微生物群落在所有人群中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这些差异和疾病是如何相关的.欧洲委员会正在资助一个做人类肠道宏基因组学的项目,在2008年10月全球科学家组成了国际人类微生物协会来分享人类宏基因组学数据,包括了人类所有共生微生物的基因组.Sonnenburg等峙艮道,应该考虑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差异,个体的微生物群落可考虑发展成个体用药的参考.人与人之间微生物群落的差异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风险,还会影响他们是如何应对包括益生菌治疗和饮食变化等干预措施.Salzman等艮道,简单地了解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还不足以完成这个目标.即使掌握了鉴定到种水平的完整微生物群落,并掌握了宏基因组学的每一个基因,也很难判断对于健康和疾病,哪种因素才是真正重要的.因此,现在的研究焦点不是定植细菌的基因组序列,而是他们产生的蛋白.Jansson等_3]2009年分析了人类细菌的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在人体内表达数以千计的细菌蛋白质.这个小组发现编码碳水化合物新陈代谢和食品利用的蛋白质正高度表达.而其它蛋白质,如编码流动性的蛋白质则没有表达.这个小组正在研究克隆病.86?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2川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 患者体内的微生物蛋白质组.Salzman等人J报道,研究相关微生物功能的另一种方法是检测微生物产生的新陈代谢产物,这不仅能展现细菌在表达什么,还能展现人体正在吸收什么.Wikoff等人[3s12009年报道,哺乳动物许多新陈代谢过程都依赖于微生物群落.一旦缺乏微生物群落,小鼠血液里的代谢物会明显变化,提示动物代谢药物(泛指许多化学品)的能力可能部分依赖于微生物群.Salzman等艮道,所有人体内的微生物基因组,加上它们所表达蛋白质和我们吸收产物的功能研究,都推动了微生物群落是怎样运作的,怎样和疾病相关.技术进步已经大大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发展,但是人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参考文献[1]TumbaughPJ,HamadyM,Yatsunenkoeta1.Acoregut microbiomeinobeseandleantwins[J]Nature,2009,457(7228): 480.484.[2][3][4][5】[6][7][8][9][10】[12][13]BiasucciGBenenatiB,MorelliL,etalCesareandeliverymayaffect theearlybiodiversityofintestinalbacteria[J].JNutr,2008,138(9): 1796S-l800S.M.NathanielMeadContaminantsinHumanMilk:Weighingthe RisksagainsttheBenefitsofBreastfeeding[J].EnvironHealth Perspect,2008,1160o):A426一A434PalmerC,BikEM,DiGiulioDB,eta1.Developmentofthehuman infantintestinalmicrobiota[J].PLoSBiology,2007,5(7):el77 SonnenburgJL,ChenCTL,GordonJI.Genomicandmetabolic studiesoftheimpactofprobioticsonamodelgutsymbiontand host[J].PLoSBiol,2006,4(12):e413.DethlefsenL,HuseS,SoginML,eta1.Thepervasiveeffectsofan antibioticonthehumangutmicrobiota,asrevealedbydeep16S rRNAsequencing[J].PLoSBiol,2008,6(11):e280. JembergC,L6fmarkS,EdlundC,etalLong—termecologicalimpactsofantibioticadministrationoi”1thehumanintestinal microbiota[J]ISMEJ,2007,l(1):56-66JanssonJ,WillingB,LucioM,eta1.Metabolomicsrevealsmetabolic biomarkersofCrohn’sdisease[J].PLoSOne,2009,4f7):e6386 SalzmanNH,BevinsCL.Negativeinteractionswiththemicrobiota: IBD[J]AdvExpMedBio1.2008.635:67—78.DicksvedJ,Fl6istrupH,Bergstr6mA,eta1.Molecularfingerprinting ofthefecalmicrobiotaofchildrenraisedaccordingcodifferent lifestyles[J]ApplEnvironMicrobiol,2007,73(7):2284—2289. LeyRE,B~ckhedTurnbaugheta1.Obesityaltersgutmicrobial ecology[J].ProcNatlAcadSciUSA,2005,102(31):11070-11075 LutgendorffF,AkkermansLM,S6derholmJD.Theroleof microbiotaandprobioticsinstress--inducedgasffo-?intestinal damage[J].CurrMolMed,2008,8(4):282-298.O’MahonySM,MarchesiJR,ScullyP’eta1.Earlylifestressalters behavior,immunity,andmicrobiotainrats:implicationsforirritable bowelsyndromeandpsychiatricillnesses[J].BiolPsychiatry,2009, 65f3):263-267.[14]KassinenA,Krogius.KurikkaL,M~ikivuokkoH,eta1.Thefecal microbiotaofirritablebowelsyndromepatientsdifferssignificantly fromthatofhealthysubjects[J],Gastroenterology,2007,133(1): 2433.[15]IssaM,AnanthakrishnanAN,BinionDGClostridiumdifficileand inflammatoryboweldisease[J]InflammBowelDis,2008,14(10): 1432.1442[16]SinghS,GraftLA,BernsteinCN.DoNSAIDs,antibiotics,infections, orstresstriggerfaresinIBD[J]?AmJGastroenterol,2009,104(5): 1298.1313[17]OthmanM,AgiieroR,LinHC.Alterationsinintestinalmicrobial floraandhumandisease[J]._CurrOpinGastroenterol,2008,24(1):11-16.[18]TamboliCP,NeutC,Desreumauxeta1.Dysbiosisininflammatory boweldisease[J].Gut,2004,53(1):1—4.[19]MatsudaH,FujiyamaY,AndohA,eta1.Characterizationofantibody responsesagainstrectalmueosa-associatedbacterialflorainpatients withulcerativecolitis[J].JGastroenterolHepatol,2000,l5(1):61—68. [20】WangM,KarlssonC,OlssonC,eta1.Reduceddiversityintheearly fecalmicrobiotaofinfantswithatopiceczema[J].JAllergyClin [mmunol,2008,121(1):129-134.[21]VerhulstSL,VaelC,BeunckensC,eta1.Alongitudinalanalysison theassociationbetweenantibioticuse,intestinalmieroflora,and wheezingduringthefirstyearoflife[J].JAsthma,2008,45(9):828.832.[22]LeyRE,TumbaughPJ,KleinS,eta1.Microbialecology:humangutmicrobesassociatedwithobesity[J].Nature,2006,444(7122):1022.1023.[23]TurnbaughPJ,LeyRE,MahowaldMA,eta1.Anobesity-associated gutmicrobiomewithincreasedcapacityforenergyharvest[J].Nature, 2006.444(7122):1027-1031.[24]SanzY,SantacruzA,DePalmaG,eta1.Insightsintotherolesofgut microbesinobesity.InterdiscipPerspectInfectDis,2008,829101.[25]WenL,LeyRE,V olchkovPY,eta1.Innateimmunityandintestinal microbiotainthedevelopmentofType1diabetes[J]Nature,2008,455(72161:1109—1113.[26]BrugmanS,KlatterFA,VisserJeta1.Antibiotictreatmentpartially protectsagainsttype1diabetesintheBio-Breedingdiabetes-prone ratIsthegutflorainvolvedinthedevelopmentoftype1diabetes[J]? Diabetologia,2006,49(9):2105-2108.[27]ParrachoHM,BinghamMO,GibsonGR,eta1.Differencesbetween thegutmicrofloraofchildrenwithautisticspectrumdisordersand thatofhealthychildren[J].JMedMicrobiol,2005,54(Pt1O):987—991.[28]AdamsJB,RomdalvikJ,RamanujamVM,eta1.Mercury,lead,and zincinbabyteeth&childrenwithautismvenuscontrols[J].JToxicol(以下转第99页)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2驯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99. 座中指出,艾滋病(AIDS)的早期常会以不明原因的持续性或问歇性腹泻为首发症状,在艾滋病的较后阶段,约有30%~80%的患者伴有急性或慢性腹泻.AIDS相关性腹泻的原因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约80%以上的患者可以找到腹泻的病原,主要包括四大类: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巨细胞病毒常可引起胃肠道任何部位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结肠及直肠周围的弥散性感染,最常见的是弥漫性结肠炎伴表浅溃疡形成,出现腹泻,腹痛或血样便,也可形成孤立性溃疡,中毒性巨结肠或小肠穿孔.疱疹病毒引起AIDS患者的腹泻具有难愈性和易复发性.(上接第96页)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6):1590—1591.田金飞,汤彦,周心涛,等.大黄对SIRS和MODS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治疗作用的I临床研究[J1_临床荟萃,2007,22 (24):17931794.曲爱君,吴铁军,刘桂清,等.大黄对SIRS和MODS患者肿瘤坏死网子及白介素的影”NJ1.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1):43.45.邱奇,崔乃强,吴咸中.大承气冲剂对腹腔感染所致SIRS/MODS的治疗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4):239-243. AL—MoradiKaidl,崔乃强,赵二鹏,等.大承气颗粒剂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所致SIRS/MODS的治疗作用[J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11(4):290—293.崔克亮,曹书华,王今达.大承气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m.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1):l2.15.赵锋利,赵丽芸,靳利利,等.复苏饮治疗重度脓毒症73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918-919.沈宇清,曹云,李书清,等.”通瘀解毒汤”预防危重症胃肠功能哀竭114例临床观察『JI.江苏中医药,2005,26(12):29—3O.周建中,高伟,宋耀鸿,等.柴芩承气汤对MODS患者ET,TNF—n 水平的影nl~[J1.江苏中医药,2005,26(12):16.17.“。

2018肠道微生态大会:(一)肠道微生物与心理疾病

2018肠道微生态大会:(一)肠道微生物与心理疾病

2018肠道微生态大会:(一)肠道微生物与心理疾病2018年3.30到3.31,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专家齐聚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肠道微生态大会。

会上各位专家积极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并对肠道微生物与疾病这一领域进行了热烈探讨。

专家们提倡通过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角度更好地研究疾病,并成立了中国微生态-疾病整合联盟,本期就肠道微生态与心理疾病方面的研究进行专题报道。

1.金锋——肠道微生物对肠脑轴的影响及对心理疾病的干预金锋研究员在2002年发现,猪的攻击行为可能与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的菌群异常有关,补充特定益生菌,调整肠道微生物,猪就会变得很温顺。

自此之后,金锋研究员携团队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各种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帕金森、老年痴呆、自闭症、抽动秽语症等)都与肠道微生物有关,破坏肠道菌群会加剧疾病风险,而使用特定益生菌(益心菌)则能改善甚至治愈疾。

他们提出了心理疾病的肠道微生物假说,并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2.阮冰——肠道微生态和抑郁阮冰主任团队对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发生了明显改变。

最近,他们对于同卵双胞胎不协调双相抑郁症(这些双胞胎一个患病,另一个健康)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在抑郁发作急性期,患病双胞胎的肠道微生物发生了明显改变,但随着抑郁症状缓解,菌群结构逐渐恢复。

把抑郁患者的粪便菌群移植给大鼠,大鼠会表现出抑郁样症状。

阮冰主任认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导致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3.吴凯——神经影像与微生物组学技术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吴凯教授团队通过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功能有了一定恢复,但脑结构出现明显损伤。

另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也发生了明显改变。

4.蔡英杰——精神益生菌与神经精神疾病蔡英杰教授团队对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心理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肠道菌群国自然基金 标题

肠道菌群国自然基金 标题

肠道菌群国自然基金标题
探索肠道菌群:国家自然基金支持的科研项目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存在着数以万计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它们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为了了解这个微小世界的奥秘,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支持相关的科研项目。

肠道菌群国自然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Intestinal Microbiota)是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提供的一项重要资助计划。

该计划旨在促进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以揭示其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这个项目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资金支持,使得他们能够开展深入的研究,探索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联。

通过不断地分析和比较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功能,科研团队们逐渐发现了肠道菌群在调节免疫系统、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以及合成必需物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国自然基金的研究项目也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微生物学、营养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

这些研究从分子水平到整体生态系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不断地探索肠道菌群的本质和功能。

通过肠道菌群国自然基金的支持,我国的科研人员在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们对于肠道菌群的认识,也为人类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关联,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

肠道菌群国自然基金的支持使得肠道菌群研究在我国得以蓬勃发展,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相信在未来,肠道菌群国自然基金将继续推动肠道菌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人类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作出更大的贡献。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癫痫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癫痫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纳入标准:①年龄 18~65 岁;②病
例符合中国癫痫诊疗指南标准;③患者 意识清楚,能够配合研究,且征得受试 患者的同意。
排除标准:①经颅脑 CI 或 MRI 证实 患者颅内占位;②患者有严重的心肝肾 等功能障碍;③存在药物或酒精滥用 史;④发生过脑外伤;⑤有神经系统病 变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史;⑥卒中后 癫痫。
论著·临床论坛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癫痫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冯茜 1 孙庆 1 文芳 1 吴艳阳 2 412012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1,湖南 株洲 412012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2,湖南 株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1.18.007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17C1249 摘 要 目的: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癫痫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8 年 1 月-2019 年 9 月收治癫痫患者 12 例,分为 癫痫控制组和难治性癫痫组,同时选取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粪便标本的肠道微生态菌群生物学、微生物多 样性及组间物种差异。结果:对照组肠 Chaol 指数显著高于癫痫控制组及难治性癫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 Shannon 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发生与患者肠道微生物失衡具有相关性,在 临床上可以通过调节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控制癫痫的发生。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衡;癫痫;相关性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ecological imbalance and epilepsy Feng Qian1,Sun Qing1,Wen Fang1,Wu Yanyang2 Hu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Hunan Zhuzhou 41201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Hunan Zhuzhou 412012 Fund project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Hun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7C1249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mbalance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the occurrence of epilepsy. Methods:From January 2018 to September 2019,12 patients with epilepsy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epilepsy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fractory epilepsy group,and healthy peopl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biology,microbial diversity and species differences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the stool specimens of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intestinal Chaol index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pilepsy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fractory epilepsy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Shannon index of the three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occurrence of epilepsy is related to the imbalance of intestinal microbes in patients.Clinically,the occurrence of epilepsy can be controlled by adjusting the intestinal mic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atients. Key words Intestinal microecology;Flora;Imbalance;Epilepsy;Correlation

肠道微生物对家禽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肠道微生物对家禽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肠道微生物对家禽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朱丽慧;廖荣荣;杨长锁【摘要】A vast diversity of microbes colonizes in the poultry gastrointestinal tract,referred to intestinal microbiota.Microbiota and products thereof are indispensable for shaping the functions of poultry digestive and immune system,thereby exerting multifaceted impacts in gut health.As antibiotics are restricted or disabled worldwide,the issue of the intestinal problems of poul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causing huge economic losses for the farmers.However,the researches on the intestinal microbial flora of poultry are still at a relatively early stage.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omposition of poultry gut microbiota and current nutrition studies on poultry gut health control.Then,we discussed the effects on immunity of gut microbe-derived nucleic acids and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s,as well as the involvement of commensals in the gut homeostasis.In addition,we further focused on the recent findings with an intention to illuminate the mechanisms about how the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immunity system regulating gut microbiota,hoping to provide some evidences for further poultry gut health protection.%家禽肠道中定植了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积极参与家禽的消化与免疫应答过程,对家禽健康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抗生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限制或禁用,家禽肠道问题日益突出,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然而,对家禽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还停留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本文首先综述了家禽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以及家禽肠道健康营养调控措施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及其代谢产物对动物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以及肠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微生物调控的潜在机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改善家禽肠道健康的营养措施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动物营养学报》【年(卷),期】2018(030)003【总页数】9页(P820-828)【关键词】家禽;肠道微生物;肠道免疫;肠道健康【作者】朱丽慧;廖荣荣;杨长锁【作者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106;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106;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6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正常营养代谢、免疫防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8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项目公示

2018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项目公示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人类行为动力学研究及其在应急管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 理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大学 面向城市居民电子垃圾回收的公益广告投放和回收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 网络扩张策略优化 科学技术大学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钒基电极材料优化设计及其电化学 中南大学 性能研究 断层滑移型岩爆防控机制 柔性微型锂离子电池的构建及电极结构稳定性研究 燃煤烟气中单质汞的多效应协同控制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
第 4 页,共 78 页
99 100 101
地震作用下无粘结预应力加筋土挡墙的动力性能及失 湖南大学 效机理 多异质电源微电网簇的CPS融合网络建模及多尺度分层 湖南大学 协同方法研究 高速飞行器机器视觉制导系统退化图像的复原理论与 湖南大学 方法研究
杜运兴 路晓庆 张振军 卢新国 张汗灵 陈浩文 陈华 佘兢克 何赟泽 肖竹 刘敏 杨华 刘玉玲 安吉尧 尤志强 罗志年 刘彦 戴理 曾志坚 杨晶晶 臧志 喻胜华 朱焱 何孝凯 张更容
网络环境下物流节点综合优化决策模型与评价方法研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究 我国创新政策的协同演进、空间差异与供给优化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SIRT1去乙酰化PGC-1α 介导TFAM/mtDNA通路调控脓毒 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 症急性肾损伤线粒体损伤的机制研究 医院 骨膜蛋白通过mTORC1通路促进牵张成骨及其机制研究 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 医院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102 基于多模数据融合的乳腺癌驱动机制的挖掘方法研究 湖南大学 103 基于轻量级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实时目标检测研究 104 湖南大学

生物钟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览表2016-2018

生物钟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览表2016-2018

代码H2606 C0709C1104H0417 H0420 C1104C1104H0214 H0314 C0503C1104H0310 A011403 C020406 H2101 H0214 C0503H0215 H2602 C040504 C0911H0314 H0609 C1104C1104H1606 H2704 C1104C020408 D0608 H1403 H0212 D010901 H2708 H0712 C1703C150702 C1104C1104C1104C020408 C020408 H2606 H0430 H0907 C1703C1104C1104C030801 A011403 H3111 H0606 H0217 C180803 C170202 C040504 C1104F030209 C040504 C040504 C1104C1106A050105 H0217 C1104C1104H1625 C060101 C1104C200404 H2718 H0717 C1104C020408 C150101 C050503 C020408 H1625 H2610 C1610C1610C0906D0104 D0608 H0912 C1104H2717 C1305手机依赖及体力活动不足的独立和联合作用效应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生物钟相关基因作用机制研究隐花色素CRY2介导蓝光调控植物生物钟节律的分子机制研究揭示SR motif在生物钟调控中的功能生物钟基因BMAL1在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mRNA甲基化的调控生物钟核心基因Clock/Bmal1通过调控KiSS-1转录抑制滋养细胞浸润及参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研究CHRONO调控生物钟节律的机制研究肝脏生物钟通过USP2-45/PPARα信号通路调控肝脏甘油三酯含量的机制研究基于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基因调节血压昼夜节律的机制研究生物钟基因Per2对肝细胞成脂性转化的调控作用小鼠肝脏昼夜节律生物钟转录因子动态调控网络的研究生物钟核心基因Bmal1直接转录激活Tal1及其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生物钟调控BAFF介导IBD肠道免疫失调的机制研究哺乳动物生物钟的多重网络建模与群体动力学生物钟核心转录因子OsPRR73调控水稻耐盐性的分子机制研究mitoBKCa通道在模拟失重大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似昼夜节律紊乱及脑动脉重建中的作用基于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基因调节血压昼夜节律的机制研究小鼠肝脏昼夜节律生物钟转录因子动态调控网络的研究昼夜节律基因Bmal1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昼夜节律紊乱与环境污染物引起肝脏毒性的独立/协同效应及基于核受体CAR的机制研究表观遗传调节因子PcG对果蝇昼夜节律的调控机理调控睡眠的GABA信号昼夜周期性变化的分子细胞机制研究生物钟紊乱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的机理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调控髓核细胞自噬节律性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生物钟基因Per3调控小鼠衰老的机制研究斑马鱼中性粒细胞节律性招募的生物钟机制研究乙肝病毒X蛋白调控生物钟基因Cry2促进肝癌转移的机制研究基于生物钟基因对神经炎症的调控研究补肾安神益智法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作用核心生物钟基因Bmal1在脊椎动物早期发育中的功能研究拟南芥生物钟CCA1转录复合体的组成与功能分析海洋硅藻生物钟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生物钟核心基因Bmal1 通过调控MMP3 及Wnt 信号通路影响生长发育期中下颌骨的骨量形成昼夜节律因子DEC1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湖泊蓝藻暴发期沉积物-水界面氮的昼夜变化规律与机制骨碎补总黄酮通过软骨细胞生物钟PI3K/AKT/Bmal1通路调控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外周神经肽与生物钟异常在胰岛素抵抗的交互作用机制基于昼夜节律钟基因突变体的家蚕生物钟与滞育代谢的整合机制研究解析根系生物钟响应氮素信号的分子机制生物钟基因Per2调控细胞氧代谢的分子机制LQT3综合症病人猝死的生物钟机制--基于LQT3疾病特异性iPS细胞的疾病组织模型研究生物钟在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中的调节机制研究生物钟转录抑制复合体 Evening Complex 调控茉莉酸诱导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研究植物生物钟时空特异性及其参与农艺性状调控的机理研究青春期HPA轴昼夜节律与应激应答发育模式对情绪症状的预测研究miR-375-3p 调控Rasd1基因介导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昼夜节律紊乱的新机制慢性昼夜循环干扰诱导的白介素-6跨越式信号传导在Th17/Tr1细胞平衡调节的机制研究基于昼夜节律钟基因突变体的家蚕生物钟与滞育代谢的整合机制研究锌指蛋白ZBTB20对行为昼夜节律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核膜蛋白LBR调控昼夜节律的机理(科研小助手)昼夜不对称增温背景下入侵植物改变土壤氮转化的氨氧化微生物机制及其反馈作用昼夜节律的刺激/反应动力学研究生物钟基因Per1在芬太尼时辰药动学中的调控作用研究生物钟基因Clock和Bmal1对骨改建调控作用的机制研究生物钟基因CLOCK调控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参与斑块稳定性转变的机制研究BMAL1基因介导的山羊睾丸间质细胞生物钟调控睾酮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细茎柱花草生物钟元件SgGIs参与低温响应的作用机理解析cry2对小地老虎生物钟和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生物钟基因Per1和Per2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机制拟南芥隐花色素CRY2在介导蓝光依赖的生物钟调控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考虑昼夜节律和工作负荷的驾驶全周期疲劳等级时变规律研究cry2对小地老虎生物钟和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黑腹果蝇miRNA-263a和miRNA-263b对昼夜活动节律的调控机理生物钟干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小助手独家整理)择时运动促衰老卫星细胞成肌分化中线粒体对生物钟基因调控机制研究双层网络下的振子集体行为研究:以生物钟神经元网络为例生物钟基因Bmal1调控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转变的机制研究Poly(A)结合蛋白PABPC转录后调控生物钟的功能与分子机制遗传生物钟与代谢生物钟偶联机制的研究生物钟Bmal1 基因调控鼻咽癌放疗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生物钟对植物叶片衰老的影响斑马鱼生物钟核心基因cry(cryptochrome) 家族功能研究白藜芦醇/β-胡萝卜素调控肝细胞生物钟基因的作用与机制艾灸治疗RA的节律调整作用及其生物钟核受体Rev-Erbα调控机制研究生物钟基因Clock乙酰化酶功能对能量代谢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生物钟核心激酶Casein Kinase Iε调控机制的研究植物生物钟转录抑制子PRRs反馈调节糖信号的分子机理研究梨生物钟转录因子LCL1调控成花的分子机制基于多尺度耦合动力学模型探讨生物钟对细胞DNA损伤应答的调控机制植物生物钟基因LNKs表达调控及其影响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机理研究microRNAs 协同抑制生物钟基因RORɑ在口腔鳞癌发生中的作用睡眠因素,生物钟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生中作用的研究杨树生物钟节律PRRs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杨树生物钟节律PRRs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膝状体间小叶如何处理光信号及影响光对昼夜节律的调控昼夜非对称性增温对大型浅水湖泊浮游植物及碳通量的影响西北太平洋典型海域浮游桡足类昼夜垂直移动及其现场食物多样性研究昼夜节律关键脑区褪黑素及其受体在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毁损中的变化及机制研究RNA结合蛋白在昼夜节律中的功能研究(科研小助手)从Clock/Bmal1-Pers/Crys通路研究电针阴阳跷脉对昼夜节律调控的效应机制昼夜节律调控水稻杂种优势的比较转录组和表观基因组学研究。

210806460_慢性便秘、肠癌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

210806460_慢性便秘、肠癌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认识生命知晓健康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2.28.17慢性便秘、肠癌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李艳梅王宏敏李春燕刘红福管斌斌(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要】肠道中存在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发生改变,均有可能导致宿主发生疾病。

相关研究表明,慢性便秘和肠癌人群中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即粪便中的优势菌属数量显著减少,潜在致病菌数量明显上升,同时慢性便秘能显著增加肠肿瘤的发生概率。

基于目前的文献报道,文章将对慢性便秘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的关系进行概述。

【关键词】慢性便秘;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0引言肠道中存在数以亿计的微生物,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新陈代谢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

一般情况下,肠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着某种正常的平衡状态[2],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均会增加宿主发生病变的可能性,尤其是一些微生物,它们被公认为具有潜在的危害作用,并且通过排泄对宿主有害的物质、损伤黏膜、活化致癌物质、参与炎症反应等途径去损害宿主,从而影响宿主的健康[3]。

在临床上,便秘是一种最常见的症状,大多数便秘人群以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这三种情况为主要表现症状[4,5]。

研究表明便秘人群中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改变,即体内一些益生菌数量显著减少,而一些致病菌数量明显上升[6]。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被打破,进一步影响了慢性便秘的发生,从而出现病理生理等过程。

以往研究结果表明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能明显增加肠肿瘤的发病几率[7,8]。

本文将对便秘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的综述。

1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发生变化基于较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来研究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内微生物菌群改变,但由于微生物极其庞大的数量和丰富的多样性,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根本不适用对其进行研究,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培养基去培养种类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同时又基于肠道中的某些微生物类群对培养条件要求极其严格,传统的培养方法已不再适用,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肠道内微生物的组成及动态变化的情况。

2018年NSFC项目清单按学院排列-宁夏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

2018年NSFC项目清单按学院排列-宁夏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
H2818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35
2019-01-01
2022-12-31
9
81870225
姜怡邓
宁夏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lncBRM调控YAP1蛋白翻译后修饰在同型半胱氨酸引起内皮凋亡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存中的机制研究
H0203
面上项目
57
2019-01-01
2022-12-31
10
81872395
高玉婧
C0915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40
2019-01-01
2022-12-31
4
31860328
赵薇
宁夏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E3泛素连接酶RNF146调控H1组蛋白泛素化在睾丸生精细胞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C120201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38
2019-01-01
2022-12-31
5
31860695
苏春霞
H0914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35
2019-01-01
2022-12-31
21
81860264
刘丹
宁夏医科大学
总医院
雌激素调控Wnt/β-catenin信号与TGF-β的“串扰”在损伤后子宫内膜病理性纤维化发生中的研究
H0402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35
2019-01-Biblioteka 12022-12-3122
81860268
33
2019-01-01
2022-12-31
17
81860185
马瑞霞
宁夏医科大学
总医院
基于NF-κB/MAPK通路探讨微量元素锌对变应性鼻炎免疫反应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肠道病毒感染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肠道病毒感染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1 动物,新生 1 分子流行病学 1 免疫组织化学 1 免疫球蛋白a 1 人肠道病毒71型 1 人偏肺病毒 1 交叉反应性抗体 1 乳鼠模型 1 乳凝集素 1 中药 1 中缅树鼩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 vp1 1 spf鸡 1 slp-2 1 rna干扰 1 human metapneumovirus acute respiratory 1 tract inf hla抗原 1 far-western印迹 1 4-二羟基苯乙酸甲酯 1 3d蛋白 1 3c蛋白 1 3 1 2a蛋白 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手足口病 6 肠道病毒71型 5 肠道病毒属 3 病毒性脑炎 2 麻鸭 1 间充质干细胞 1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1 近交balb 1 诊断方法 1 表达载体 1 荧光定量pcr检测 1 致细胞病变 1 自噬 1 肥胖 1 肠黏膜 1 肠道菌群 1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 1 肠道病毒71 1 肠道病毒 1 肠道微生物 1 红景天苷 1 穿心莲内酯衍生物 1 磷酸酶 1 病理诊断 1 病理变化 1 病毒感染 1 病毒复制 1 病毒分离 1 病毒-宿主相互作用 1 病原学 1 疫苗 1 甲型流感病毒fm1 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1 模型 1 桑叶提取物 1 柯萨奇病毒感染 1 柯萨奇病毒 1 杆状病毒 1 星状胶质细胞 1 昆虫 1 抗病毒药物 1 抗病毒作用 1 抗炎 1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1 序列同源性 1 尸体解剖 1 小鼠 1 小干扰rna 1 宿主 1 实验室诊断 1 多糖 1 基因转染细胞 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肠道病毒 2 防治 1 酒精性肝硬化 1 轮状病毒 1 诺如病毒 1 诱变 1 衣壳蛋白vp1 1 荧光定量rt-pcr 1 腺病毒 1 腹泻 1 肠道病毒感染 1 肠道病毒属 1 肠道病毒a型 1 肠道病毒71型 1 肠道疾病 1 肠道外损害 1 肝炎后肝硬化 1 聚合酶链反应 1 绵羊红细胞 1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 1 细胞嗜性 1 神经系统 1 病毒 1 环境工程学 1 炎症性肠病 1 流行病学 1 毒力 1 核酸检测 1 机制 1 景观水体 1 抗体流行率 1 扩张型心肌病 1 手足口病 1 戊型肝炎 1 感染 1 对比分析 1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1 定点 1 婴幼儿 1 基因型 1 嘧啶富集区 1 受体 1 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 1 人巨细胞病毒 1 人 1 mek1/2特异性抑制剂u0126 1 ev71感染 1

江苏省2018年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公示

江苏省2018年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公示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miR397a应答GA介导靶基因调控葡萄核发育的 分子机理解析 外源腐殖酸对花生典型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土 传病害防控效应 基于辐射诱变的抗赤霉病小麦新种质创制及应 用研究 基于解剖学、FTIR和GC-MS技术构建涉案珍贵 木材的多维鉴定体系研究 负载shRNA-FRK与替莫唑胺的纳米递送系统对 脑胶质瘤的放化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小麦胚芽抗氧化肽延缓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作 用及其机制研究 用于肝癌诊治的多功能磁性纳米光敏剂研究
应用于量子通信的GHz门控单光子探测关键技 东南大学无锡分 术研究 校 光致针形磁化场多维矢量调控及在全光磁记录 南京师范大学 中的应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 云环境下数据安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学 功率SOI-LIGBT机械应变下电学性能及可靠性 东南大学无锡分 研究 校 新型宽带低剖面波束扫描反射阵列天线技术研 南京理工大学 究 MIMO-NOMA巨连接系统功率最小化预编码新方 南京邮电大学 法 部分可观察环境中的规划和强化学习理论及方 苏州大学 法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 面向多目标优化的不等面积设备动态布置方法 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 天文台南京天文 光学技术研究所 西安交大苏州研 新型介电软材料合成与力电耦合驱动性能研究 究院 气候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 扬州大学
基于多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策略构筑超分 南京工业大学 子四面体及刺激响应性研究 数据驱动的优化:理论、算法与应用 南京大学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2018年生物物理所等解析调控肠道免疫炎症平衡的新机制-文档资料

2018年生物物理所等解析调控肠道免疫炎症平衡的新机制-文档资料

生物物理所等解析调控肠道免疫炎症平衡的新机制Bap180 维持肠道粘膜免疫稳态的分子机制示意图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果蝇研究团队完成的论文 Bap180/Baf180 is required to maintain homeostasis of intestinal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Drosophila and mice 以 article 的形式,于 4 月 18 日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 - 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

肠道组织是机体最大的粘膜免疫场所,其中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天然免疫对维持肠道免疫微环境平衡至关重要。

其不仅要快速有力地清除入侵的病原菌,同时要维持共生菌。

而过度活跃的天然免疫反应则会引起肠道微环境的紊乱以及肠上皮组织损伤,导致局部的肠炎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甚至引发哮喘和 I 型糖尿病等机体系统性疾病。

因此深入了解并掌握肠道天然免疫应答的平衡机理对于人类健康十分必要。

借助同高等动物高度类似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和肠道结构,果蝇已被广泛应用于天然免疫,尤其是肠道粘膜免疫的研究。

基于此,中科院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果蝇研究团队利用果蝇构建了成熟的病原菌感染模型,并利用大规模遗传筛选体系,寻找到 Bap180 因子具有调节肠道天然免疫平衡的新功能。

在该研究中发现,Bap180 因子本身应答于肠道的天然免疫通路 IMD(同源于高等动物 NF-kB 通路),并以负反馈的方式在转录水平上限制 IMD 天然免疫通路的过度活化,同时抑制由促炎因子 Eiger(同源于高等动物 TNF)介导的肠道炎性风暴和肠上皮组织损伤。

肠上皮特异敲除小鼠进一步证实了 Baf180(同源于果蝇 Bap180)在高等动物中具有同样的保守机制。

不仅如此,该研究还表明 Bap180 因子不仅针对病原菌急性感染所造成的炎性风暴有抑制作用,同时对于共生菌所触发的肠道慢性炎症的积累也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

2018年第一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8年第一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Ni纳米晶金属蠕变行为的晶体相场模拟与微观机理研究 乙酰基-L-肉碱对不同繁殖季节水牛卵子体外成熟的影响及其调控类固醇激素合成 的研究 在液化天然气温区实现高温超导输电的Tl-2223薄膜及其带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广西和越南北部边境地区HIV传播性耐药及其跨境传播特点 槐树微卫星(SSR)引物开发及槐米芦丁含量地理变异格局与空间遗传结构的关联 分析 不同PRRSV毒株感染诱导免疫细胞氧化应激及其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研究 U-2OS细胞特异性DNA适配体筛选及应用于小鼠骨肉瘤模型靶向治疗研究 Nur77调控脂多糖介导人肺泡上皮细胞ECM稳态的信号转导机制
10 10 10 9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9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贺州学院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防治研究所 广西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 究所 桂林医学院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柳州市工人医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葡萄与 葡萄酒研究所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科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肠道菌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肠道菌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肠道菌群
1 关于肠道菌群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肠道菌群是指人类肠道内处在一个复杂的菌群环境下的一群菌。

近几年,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关注肠道菌群的研究。

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展了一项肠道菌群相关的科研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在现有的动物模型(如老鼠和楔蛾)的基础上,对肠道菌群生态进行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形成和维持的机制。

本项目还将从不同气候环境、饮食因素以及人类健康状况等方面研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除了更多地了解肠道菌群的复杂性,本项目还将开展研究,以确定某种特定的菌群的作用,以适应物种的不同环境,并预测物种免疫力的变化。

该项目的重点是研究肠道菌群的形态、生理活动和生态功能,其研究成果将为肠道的组成和结构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理论依据来指导最新的研究方向,实现肠道健康和人类健康的有效改善。

2 对肠道菌群研究的重要性
肠道菌群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可以促进营养的吸收和代谢、保护我们的免疫力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肠道菌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肠道菌群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肠道菌群对人类健康、生态结构及其他系统的影响,更好地保护和改善人类健康。

此外,肠道菌群研究还促进了临床实验、医学应用和营养学。

肠道菌群研究不仅有利于人类健康,还有助于保护环境。

它有助于丰富土壤的肥力,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它也有助于降低因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

总而言之,肠道菌群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人类健康、保护环境、确保食物安全等有重要意义。

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展了一项肠道菌群相关的科研项目,以促进肠道菌群等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计划类别科技人才和平台计划

计划类别科技人才和平台计划

计划类别:科技人才和平台计划合同编号: 2013HB070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出站评价申请书姓名:许波入选批次:第十六批工作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起止日期:2013 年9 月至2018 年 5 月云南省科学技术厅许波同志培养期内主要学术成果清单如下:一、新增科技项目2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滇金丝猴胃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及纤维素分解酶类功能基因筛选”(编号31360268,2014.01-2017.12,经费55万元,主持,已结题)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元基因组学的胃肠道芳香族化合物代谢酶类、功能与代谢途径研究”(编号31560305,2016.01-2019.12,经费47.64万元,主持)二、发表论文11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收录4篇(中科院JCR 2区1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国际会议论文2篇。

1、Xu B†, Xiong C†, Deng M, Li J, Tang X , Wu Q, Zhou J, Yang Y, Ding J, Han N,Huang Z*. Genetic diversity of catechol 1,2-dioxygenase in the fecal microbial metagenome. J Basic Microbiol. 2017, 57(10): 883-8952、Xu B†, Dai L†, Li J, Deng M, Miao H, Zhou J, Mu Y, Wu Q, Tang X, Yang Y,Ding J, Han N, Huang Z*.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xylanase from Massilia sp. RBM26 isolated from the feces of Rhinopithecus bieti.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6, 26(1):9-193、Xu B, Xu W, Li J, Dai L, Xiong C, Tang X, Yang Y, Mu Y, Zhou J, Ding J, WuQ, Huang Z*.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the Rhinopithecus bieti fecal microbiome reveals a broad diversity of bacterial and glycoside hydrolase profiles related to lignocellulose degradation. BMC Genomics. 2015, 16:1744、Xu B, Yang F, Xiong C, Li J, Tang X, Zhou J, Xie Z, Ding J, Yang Y, Huang Z*.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α-amylase from a fecal microbial metagenome.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4, 24(4): 447-4525、邓梦,杨正凤,黄遵锡,戴利铭,沈骥冬,李俊俊,唐湘华,慕跃林,周峻沛,丁俊美,韩楠玉,吴倩,许波*. 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来源的热稳定性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异源表达及酶学性质. 微生物学通报, 2017, 44(8): 1947-19576、戴利铭,邓梦,黄遵锡,王余娇,李俊俊,周峻沛,慕跃林,许波*. 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GH10家族木聚糖酶基因多样性. 微生物学通报,2016, 43(1): 44-507、戴利铭, 熊彩云, 黄遵锡, 李俊俊, 唐湘华, 杨云娟, 许波*. 宏基因组学在纤维素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 2015, 42(6): 1089-11008、许波, 杨富亚, 慕跃林, 李俊俊, 唐湘华, 杨云娟, 黄遵锡*. 胃肠道微生物及其分子生态学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 2014, 41(1): 136-1459、许波, 杨云娟, 李俊俊, 唐湘华, 慕跃林, 黄遵锡*. 宏基因组学在人和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生物工程学报, 2013, 29(12): 1721-1735 10、Xu B, Dai L, Tang X, Li J, Ding J, Li J, Huang Z. Genetic diversity ofglycosyl hydrolase family 10 xylanases in the fec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Rhinopithecus bieti. The 13th China-Japan-Korea Joint Symposium on Enzyme Engineering, 201411、Xu B, Huang Z, Li J, Tang X, Xu W, Yang Y, Zhou J, Ding J. Metagenomicanalysis of the Rhinopithecus bieti fecal microbiome reveals a broad diversity of bacterial and glycoside hydrolase profiles related to cellulose degradation.Rowett-INRA 2014 Gut Microbiology: from sequence to function, 2014三、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项1、“基于酶作用的制革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及关键酶制剂创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6),2015年12月2、“基于酶作用的制革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及关键酶制剂创制”: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5),2014年1月四、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7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仔猪空肠和回肠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仔猪空肠和回肠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022,42(4):119J.SHANXI AGRIC,UNIV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学报(自然科学版)04132仔猪空肠和回肠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路畅,郭玉龙,郭艳博,刘婷,高鹏飞,李步高,郭晓红*(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801)摘要:[目的]微生物作为影响机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重要因素,在仔猪肠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分析了马身猪与晋汾白猪仔猪在生长发育时期的空肠、回肠微生物组成变化,旨在揭示肠道菌群与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结构的关系。

[方法]收集马身猪和晋汾白猪在3个发育时期(1日龄,28日龄和70日龄)仔猪空肠、回肠组织以及内容物(n=3),通过16S rRNA 高通量测序与生信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HE 染色测定肠道形态结构,相关性分析将微生物菌群与血清免疫指标和肠绒毛结构关联。

[结果]仔猪初生期小肠绒毛最长,保育末期隐窝深度最高。

晋汾白猪仔猪肠道微生物分布于28个门和518个属;马身猪仔猪肠道微生物分布于19个门和325个属。

其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仔猪优势菌门,且乳酸杆菌丰度均较高。

此外,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血清免疫指标(LPS 、TNF⁃α、IL⁃6、DAO 、D⁃LA )以及隐窝深度显著相关,而与绒毛长度显著不相关。

[结论]地方品种马身猪仔猪肠道微生物组成更加保守,乳酸杆菌、Ferruginibacter 等在猪抗逆性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Quinella 、Haliangium 等在营养吸收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可为地方品种与培育品种仔猪小肠微生物多样性比较以及微生物对宿主的影响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仔猪;肠道结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中图分类号:S8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51(2022)04-0119-10哺乳动物胃肠道是一个多功能器官,拥有复杂的动态微生物群落,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代谢的主要场所,同时在生理、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

219401848_肠道微生物“暗物质”与膳食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219401848_肠道微生物“暗物质”与膳食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楚阳阳,张怡琳,游春苹. 肠道微生物“暗物质”与膳食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13):474−48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100047CHU Yangyang, ZHANG Yilin, YOU Chunping.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mpact of Gut Microbial “Dark Matter ” and Dietary Nutrition on Human Health[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3, 44(13): 474−48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100047· 专题综述 ·肠道微生物“暗物质”与膳食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楚阳阳1,2,张怡琳1,游春苹1,*(1.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乳业研究院,上海乳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436;2.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 201306)摘 要:肠道微生物“暗物质”是指在人体肠道中以低丰度或稀有丰度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体健康,但其作用及其机制有待揭示的肠道微生物。

目前对于膳食、肠道微生物群、宿主健康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人体肠道中高丰度微生物群,而往往忽视了肠道微生物“暗物质”的作用。

因此,本文综述了膳食营养、肠道微生物“暗物质”、宿主健康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生物组学技术的新进展;讨论了探索微生物“暗物质”与人体健康之间作用机制的重要性,为今后通过饮食干预影响肠道微生物,从而预防甚至改善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微生物“暗物质”,低丰度微生物群,宿主健康,膳食营养,微生物组学本文网刊:中图分类号:TS2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306(2023)13−0474−09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100047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mpact of Gut Microbial “Dark Matter ” andDietary Nutrition on Human HealthCHU Yangyang 1,2,ZHANG Yilin 1,YOU Chunping 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airy Biotechnology, Shangha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Dairy Biotechnology, DairyResearch Institute, Bright Dairy & Food Co., Ltd., Shanghai 200436, China ;2.College of Food Sciences &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Gut microbial "dark matter" refers to the microorganism that exists in low or rare abundance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affects human health, without a clear disclosure of its influence and the related mechanism. Most current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et,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health have focused on the high-abundance gut microbiota, while the role of gut microbial "dark matter" has often been neglected. Therefo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interactions among dietary nutrition, gut microbial "dark matter", and host health, as well as the new advances in microbiomics technologies,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xploring the acting mechanisms of microbial "dark matter" on human health, and provides new ideas for future dietary interventions to influence gut microbiota for preventing or even improving human diseases.Key words :microbial "dark matter";low abundance microbiota ;host health ;dietary nutrition ;microbiomics人体拥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细胞,这些微生物在人体的体内或体表生长,它们的协同作用被认为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1]。

消化科历年科研基金一览表

消化科历年科研基金一览表
5.00
何瑶
2004
幽门螺杆菌CagA介导Cdx2调控claudin-2表达导致细胞异常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研究
广东省自然基金
5.00
宋鑫
2004
IL-12p在克罗恩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广东省自然基金(博士)
2.00
高翔
2004
角蛋白基因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发病的研究
广东省攻关项目基金
10.00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021320)
5
曾志荣
2006
非甾体消炎药与胃粘膜损伤
中山大学5010基金
50
陈旻湖
2007
白介素23受体基因与我国胃癌关系的研究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558230)
6
胡品津
2007
不同途径调控芳香烃受体AhR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20070558288)
卫生厅基金
1.00
任明
1997
亚临床肝性脑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校基金
1.00
钟碧慧
1997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
卫生部基金(重点)
55.00
陈旻湖
1998
肝硬化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血氨和肝性脑病影响的研究
广东省攻关项目基金
2.00
刘思纯
1998
粘附分子E-CD和CD44在肝癌中的表达及转移的关系
校基金
1.20
教育部基金(博士点)
6.50
胡品津
2003
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
横向基金
4.00
陈旻湖
2003
PPARg激动剂对胃癌防治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肠道微生物与慢性疾病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与慢性疾病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与慢性疾病研究进展王新明;杨静;肖林;吴永振;刘宪夫;邢鹏昌;徐弘君【期刊名称】《生物产业技术》【年(卷),期】2018(0)3【摘要】Chronic diseases are the major diseases that affect human health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There is a potenti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biome and the path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is paper,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stinal microbio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biome and the path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by repairing intestinal microbiome are reviewed.%慢性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肠道微生物被发现与慢性疾病的发病、发展有潜在的联系.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的认识、肠道微生物与慢性疾病的发病和发展,通过修复肠道微生物来改善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总页数】7页(P87-93)【作者】王新明;杨静;肖林;吴永振;刘宪夫;邢鹏昌;徐弘君【作者单位】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禹城市人民医院,禹城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龙力中医发展学会,禹城 251200;禹城市人民医院,禹城 2512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昆虫肠道微生物功能及家蚕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J], 周洪英;孙波;吴洪丽;胡兴明;郝瑜;叶建美2.肠道微生态与慢性疾病研究进展 [J], 贾淑利; 董碧蓉3.母亲肠道微生物向胎儿肠道传播的研究进展 [J], 齐宸;管滔;武晓旭;关怀4.肠道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对动物肠道免疫的研究进展 [J], 钟奇祺;张海波;幸清凤;关玮琨;廖晓鹏;黎力之;郭冬生5.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与肠道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J], 崔霞;刘晓芳;武金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码项目名C010503 霍乱弧菌和肠道微生物信号交流促进其抗逆和定殖的分子机理C170101 猪肠道微生物区系-代谢物-宿主肌内脂肪沉积的相互调控机制H0929 以肽聚糖-TLR2激活为桥梁解析致抑郁的肠道微生物菌株及机制C200402 1,3-二油酸-2- 棕榈酸甘油三酯与肠道微生物体外互作效应及机制研究H0929 肠道微生物紊乱诱导抑郁小鼠海马能量代谢障碍及下游Hippo通路调控机制研究C0404 白头鹤肠道微生物菌群复合体时空动态及其环境响应机制H0321 肠道微生物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C010503 肠道微生物褐藻胶多糖利用基因位点AlgPULs的功能与调控机制研究H0513 易感基因和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促进慢性前列腺炎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C030101 冬眠背景下蝙蝠与其肠道微生物共生关系研究H2901 基于TMA/FMO3/TMAO通路探讨肠道微生物组对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的影响及机制H2902 扶肾方作用下肠道微生物改善并参与慢性肾衰竭防治的效应及机制研究C170102 肠道微生物及其宏基因组影响母猪杀婴行为的机制C170105 仔猪碳水化合物营养平衡模式及其肠道微生物介导机制H2709 基于银屑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的银屑灵干预机制研究H1625 口腔鳞癌组织及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局部免疫构造关系的分析及临床意义研究H2002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HBV感染不同临床结局的关系研究C030403 肠道微生物对布氏田鼠种群的调控作用研究H2607 纳米二氧化钛长期经口暴露对大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研究H2720 基于肠道微生物Niche理论研究嘎日迪散调节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分子靶点H1203 从肠道微生物特异性代谢产物对DC诱导CD4+T细胞的作用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发H2718 针刺通过SIRT1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的机制研究C010504 昆虫水虻肠道微生物抑制人畜共患致病菌的机制研究H1806 利用PET/MR探讨肠道微生物对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斑形成效应的机制C1407 入侵生物马铃薯甲虫肠道微生物对寄主植物抗虫防御的调控及其机理C0309 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基因多样性与肝脏疾病相关性研究H2902 HLA-B27基因与肠道微生物群交互作用对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炎症的影响及雷公藤红素干预C170108 秸秆型饲粮纤维对仔猪营养代谢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H1404 哈萨克族肥胖儿童口腔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相关性研究H2712 参苓白术散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黏膜免疫的iNKT细胞机制研究H0420 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H0910 肠道微生物调控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激活及极化的机制H1404 婴幼儿口腔与肠道微生物群生物相关性研究H2818 中药小分子探针导向突变结肠癌肠道微生物P450酶定向调节肠道微生物的探究H3113 肠道微生物拓扑结构与华法林药效个体化差异的相关性研究H1911 SIV感染猕猴的早期抗病毒治疗对肠道微生物组影响研究H0310 肠道微生物通过CCL25/CCR9相互作用调节iNKT细胞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机制研究E0313 塑料降解昆虫中肠道微生物的固氮作用和机制C190401 鱼类肠道微生物与肠道细胞在消化吸收饲料脂肪中的协同机制研究C170105 肠道微生物与猪代谢特征的关系及对话机制C170101 基于宏基因组和转录组挖掘淮猪耐粗饲的肠道微生物特征及其特异性受体基因C010503 代偿性与失代偿性肝硬化肠道微生物组学变化研究C170110 酸马奶微生物代谢物对犊牛肠道微生物组定植及致病菌减排作用机制的研究C170108 戊糖片球菌对ETEC感染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及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C010504 思茅松毛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动态变化研究C170105 肠道微生物组影响猪对碳水化合物高效利用的机制研究C0805 肠道微生物和外周免疫系统发育的关系C010504 鸡肠道微生物代谢黄曲霉毒素B1的分子机制研究C010101 竹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纤维素酶基因多样性分析B021203 生物正交聚糖标记在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中的应用B070202 肠道微生物对鱼体内甲基汞去甲基化的影响H2604 三氯蔗糖对鼠肠道菌群影响及其相关肠道疾病易感性提高的机制研究H2902 从肠道菌群调控肠上皮细胞TLR9信号通路探讨解毒祛瘀滋阴方治疗SLE的机制C200705 基于种子内生菌群变异研究转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风险机制H0510 基于宏基因组学和菌群人源化小鼠的的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病关联性研究C200301 黄酒麦曲中产阿魏酸酯酶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功能研究H0215 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拟人化仓鼠冠心病模型建立H2708 清肠栓恢复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B060905 以氨基酸互养为约束条件的双梭菌菌群的设计与调控研究H2818 基于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壮药五指那藤皂苷治疗RA作用机制的研究H0801 肥胖肠道菌群调控骨髓造血干细胞发育的效应分子及机制研究H0712 袖状胃切除术后肠道菌群介导的“肠-脑-肝”对话对肝脏葡萄糖输出的调节H2711 基于肠道菌群驱动LPS/TLR4通路研究电针、小檗碱对PCOS模型大鼠的治疗机理H0908 肠道菌群失调对血脑屏障的调控作用及其在恒河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影响研究H1201 眼表菌群改变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影响及机制研究C100402 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脑复杂网络异常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初探H0310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对炎症性肠病Th1和Th17细胞的免疫调节效应研究H2603 膳食脂肪酸调控肠道菌群-肠/脑轴-炎症信号通路影响肥胖者认知功能的机制研究H2803 中药知母降糖的肠道菌群机制及活性成分研究H0306 ILC3群细胞与潘氏细胞通过肠道菌群交叉调控在克隆恩病中的研究H0313 基于肠-肝轴研究肠道菌群驱动TLRs信号转导通路调控自身免疫性肝炎滤泡TFR/TFH失衡C200601 纳米包装金针菇微生物菌群演替与其风味变化关系研究H2803 栀子豉汤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介导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H2901 基于肠道菌群-胆汁酸轴研究黄连-吴茱萸调控脂代谢作用机制D010901 典型PAHs厌氧降解菌群的富集及其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C0104 菌群结构对细菌程序性死亡过程中耐药性产生的机制研究D010504 健康微生物区系防控西瓜枯萎病机理及其特有优势菌群定向培育研究H0314 “肠道菌群-D型氨基酸代谢-氧化应激”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H0320 基于肠道菌群调控肠道NLRP3炎症小体激活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C060703 细菌VI型分泌系统稳定肠道菌群结构的计算模型和方法研究H0307 Tim3-DC-ILC3调控轴在IBS肠道菌群-低度炎症循环中作用的研究H2708 柴胡人参药对上调FXR表达调节胆汁酸代谢及肠道菌群分布 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H0430 围产期孕产妇共生菌对婴幼儿菌群建立的影响初探C180701 通过宏基因组学研究影响抗生素耐药基因在肉鸡肠道菌群中持久存在的关键因素H2201 NF-κB反复激活介导的口腔菌群-代谢改变在鼻咽癌放疗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C0309 使用合成反硝化菌群探索微生物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E080404 基于多组学的产酸发酵菌群纤维素代谢网络分析C200402 海产硫酸多糖AGSP调节肠道菌群的机制及其特异性解析C060503 整合宿主遗传和肠道菌群数据探索肥胖症遗传机制的方法与应用研究C170105 窗口期菌群联合干预调节仔猪肠道菌群和先天免疫系统发育的作用和机制H2609 持续抗生素治疗对结核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及抗结核治疗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H0727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食源性 AGEs 致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H2610 2型糖尿病患者的粪便菌群特征及其在血糖控制中的中介效应H2603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基于“脂-肠道菌群-肝”轴促进脂肪米色化及调控糖稳态失衡的作用H1617 口腔致病菌与肠道菌群关系及其在大肠肿瘤发生中的作用H2709 基于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调节探讨培土清心方治疗AD的作用机制研究H1302 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轴在慢性间歇低氧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H0906 肠道菌群及其产物在卒中急性期血压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H2718 基于脑-肠-菌轴研究针刺调控肠道菌群改善下丘脑AMPK代谢通路治疗肥胖的效应机制H0306 肠道菌群-FXR轴在次级胆汁酸介导的肠炎发生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B070704 环境微塑料暴露引起斑马鱼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行为和代谢紊乱的机理研究H1502 “目标性健康菌群重塑”对腹腔高压(IAH)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H0215 绝经后肠道菌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H2803 基于肠道菌群靶点和代谢组学方法探讨枇杷叶新颖倍半萜改善T2DM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研H1908 青蒿素抗性疟原虫改变宿主肠道菌群-肠-肝代谢轴功能及潜在机制研究H0912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N-氧化三甲胺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病及病情进展相关性研究H2709 痛泻要方“抑木”组分白芍防风缓解IBS-D内脏高敏的肠道菌群——脑肠交互机制研究B060804 窖泥来源厌氧产孢菌群利用葡萄糖高效合成己酸的机理研究H2603 BP蛋白通过肠道菌群改善白血病患者肌肉丢失的机理研究H0308 肠道菌群通过O-GlcNAc修饰调节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化与功能H2704 和解少阳法干预肠道菌群调控肾miR-29a/b1基因簇修复足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F030707 基于复杂系统涌现机制的菌群优化方法研究及其在立体仓库调度中的应用C170102 多组学整合分析肠道菌群影响猪生长速度的机理E080402 基于微米尺度的污水处理菌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转移特征及扩散机制研究H2811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古方千金黄连丸的配伍内涵和治消渴(糖尿病)机理H2712 靶向肠道菌群协同调控肝脏胆汁酸代谢研究利胆合剂改善幼龄大鼠胆汁淤积的分子机制H0430 阴道菌群接种对剖宫产婴儿体质指数及过敏风险指数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C170110 猪色氨酸形成粪臭素过程中枯草芽孢杆菌的菌群调控机理C0104 应用于人类肠道菌群研究的高灵敏度蛋白质组学技术发展H2603 槲皮素调节肠道菌群干预慢传输型便秘的机制研究H0306 肠道菌群介导二甲双胍促进溃疡性结肠炎粘液屏障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H0315 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对酒精性肝病肠道菌群精准检测探索缺氧诱导因子与益生菌调控肠道H2805 基于微生物菌群变化的半夏曲发酵炮制增效作用机制研究H2810 基于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解析白花蛇舌草干预结肠炎-癌转化作用机制C010101 苗家酸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动态变化与香气物质形成的关系H2501 肠道菌群经AA/PGE2/EP4通路调控肠屏障功能在糖尿病胃肠动力障碍发病机制中的研究E080402 厌氧消化系统主要功能菌群的信号调节机制及控制策略H2812 小檗碱作用于肠道菌群调节LPS/JNK/IRS-1通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E080402 整合宏基因组及宏转录组技术探索强化氢基质生物膜反应器重铬酸盐、硒酸盐降解能力C010504 基于刺参肠道宏基因组文库的新型高效褐藻胶降解酶的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C170108 基于藏香猪肠道内容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新型抗菌肽挖掘及其高效分泌表达体系构建F012405 基于de bruijn graph梳理的宏基因组拼接算法开发A011403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微生物基因组序列鉴定及群落比较方法研究H0902 基于肠道宏基因组探讨黄连-吴茱萸药对干预阿尔兹海默病的新机制C140502 基于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学研究氯化苦熏蒸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C1908 基于宏基因组技术研究鲟几个重要发育时期肠道细菌群落结构C060401 高原人群口腔和肠道宏基因组特征鉴别及变化规律研究C060702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原核微生物泛基因组网络构建及其可视化方法研究负责人依托单位经费▼起始时间基金刘智华中科技大学 64201801面上赵素梅云南农业大学 40201801地区郑鹏重庆医科大学 54201801面上侯爱香湖南农业大学 24201801青年周婵娟重庆医科大学 20201801青年周立志安徽大学 63201801面上吴国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56201801面上马小清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25201801青年莫曾南广西医科大学 56201801面上肖艳红东北师范大学 26201801青年贾连群辽宁中医药大学 57201801面上裴明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1801青年陈从英江西农业大学 60201801面上陈代文四川农业大学 282201801重点闫玉红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1801青年曲迅山东大学 60201801面上杨滨福建医科大学 57201801面上李国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5201801青年陈章健北京大学 20201801青年崔箭中央民族大学 58201801面上叶子重庆医科大学 20201801青年梁凤霞湖北中医药大学 58201801面上张吉斌华中农业大学 55201801面上王红星首都医科大学 55201801面上王杰福建农林大学 25201801青年张磊兰州大学 55201801面上甘可南京中医药大学 57201801面上王平河南农业大学 25201801青年赵今新疆医科大学 34201801地区陈晓刚广州中医药大学 55201701面上李光辉 首都医科大学 57201701面上张拥波 首都医科大学 52201701面上周学东 四川大学 56201701面上李艳平 云南中医学院 36201701地区齐谢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17.3201701青年田仁荣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18201701青年朱思莹首都医科大学 17201701青年杨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201701青年张美玲 华东师范大学 63201701面上陈代文 四川农业大学 61201701面上黄瑞华 南京农业大学 25201701面上秦楠 浙江大学 65201701面上敖日格乐 内蒙古农业大学 39201701地区曹振辉云南农业大学 39201701地区熊智 西南林业大学 38201701地区王军军 中国农业大学 271201701重点石彦 清华大学 267201701重点汪玲玲 华南农业大学 19201701青年王彦伟 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 19201701青年陈兴北京大学 65201701面上曹梦西江汉大学 20201701刘远莉哈尔滨医科大学 20201801青年何志兴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1801青年赵艳浙江工商大学 60201801面上王志刚西安交通大学 19201801青年王宗敏江南大学 25201801青年魏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83201801面上温红珠上海中医药大学 21201801青年闻志强南京理工大学 27201801青年卢旭然首都医科大学 20201801青年罗玉斌四川大学 55201801面上胡三元山东大学 52201801面上郑艳华广州医科大学 20201801青年钟治晖四川大学 54201801面上吴开力中山大学 56201801面上吴凯华南理工大学 59201801面上吴维同济大学 20201801青年麻微微首都医科大学 50201801面上马百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55201801面上马佳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18201801青年马亮苏州大学 20201801青年马宁南京财经大学 23201801青年周婷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25201801面上周昕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1801青年周志峰西南大学 60201801面上黄术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60201801面上孟天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21201801青年朱立新上海中医药大学 54201801面上祝荫南昌大学 34201801地区邹凌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52201801面上左秀丽山东大学 56201801面上肖铁刚上海中医药大学 20201801青年肖小敏暨南大学 50201801面上熊文广华南农业大学 23201801青年姬磊苏州大学 20201801青年Zhili He中山大学 62201801面上艾斌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25201801青年艾春青大连工业大学 24201801青年裴育芳苏州大学 59201801面上彭健华中农业大学 61201801面上徐飚复旦大学 50201801面上徐积兄南昌大学 34201801地区徐望红复旦大学 50201801面上焦晶晶浙江大学 60201801面上陈朝飞上海交通大学 55201801面上陈达灿广州中医药大学 25201801面上许华俊上海交通大学 21201801青年许杰首都医科大学 20201801青年许婧成都中医药大学 60201801面上许梦雀浙江大学 20201801青年靳远祥浙江工业大学 65201801面上冷玉鑫北京大学 20201801青年陈建州南京大学 20201801青年陈剑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55201801面上陈靖宁夏医科大学 33201801地区陈璐北京大学 20201801青年陈敏成都中医药大学 57201801面上任聪江南大学 26201801青年任广旭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20201801青年阮海斌新乡医学院 56201801面上尚懿纯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1801青年晏晓辉东莞理工学院 19201801青年杨慧江西农业大学 26201801青年李冰北京科技大学 25201801青年李彩娜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50201801面上李红华中科技大学 20201801青年李宏田北京大学 20201801青年盛清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60201801面上陈文东南方科技大学 24201801青年陈骁熠广州医科大学 45201801面上陈烨南方医科大学 54201801面上陈永平温州医科大学 51201801面上杨鸣华中国药科大学 55201801面上杨培民山东中医药大学 56201801面上杨万根吉首大学 38201801地区杨云梅浙江大学 59201801面上李建政哈尔滨工业大学 60201801面上李琳中山大学 20201801青年周礼杰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25201801青年周燕霞山东大学 25201801青年姬生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35201801面上李国君山东大学 50201801面上宋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4201801青年丁峰深圳大学 20201801青年李园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55201701面上张效平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40201701地区康龙丽西藏民族大学 40201701地区李俊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19201701青年609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