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一、热点背景剪辑
(一)新的发展观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反映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地区差距有扩大趋势;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针对上述情况,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是“五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新发展观的内涵
1、新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新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2、对新发展观的全面理解。
(1)“以人为本”。这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年我们战胜非典疫情带来的重要启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2)全面的发展观。全面发展是指整个社会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既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又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泉与动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基本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三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
(3)协调的发展观。协调发展是指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与社会在“良性互动”中均衡地、步调一致地向前推进。
(4)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是,经济的发展,应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威胁;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的发展。从思想实质看,可持续发展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人与自然界的共同进化思想;②当代与后代兼顾的伦理思想;③效率与公平目标兼容的思想。换言之,这种发展不能只求眼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的基础,必须将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5)全面发展是核心内容,协调发展是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是重要支撑,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质和根本目的。“五个统筹”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三)树立新发展观的意义
1、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是落实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必须树立新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2、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正是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三个代表”的体现。
3、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4、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是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科技进步的关系,充分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和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要坚持协调发展,即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协调好城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特别要解决地域、城乡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3、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二、教材知识辐射
(一)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及分析
●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产目的。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物资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依赖,而人力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中智力资源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全球迅速兴起的知识经济中,更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处在人力资源最高层次的人才资本,是能够在更高数量级上创造利润的最可宝贵的资本。新的发展观要求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4、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提高职业技能既是劳动者的一项权利又是劳动者的一项义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水平。处在经济发展新起点上的中国,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竞争,必须大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体现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适应21世纪的挑战。
5、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