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萧氏族谱萧何至萧一菊源脉

合集下载

萧氏郡望 兰陵世家——追寻兰陵萧氏的辉煌与梦想

萧氏郡望 兰陵世家——追寻兰陵萧氏的辉煌与梦想

兰陵文化大讲坛萧氏郡望兰陵世家——追寻兰陵萧氏的辉煌与梦想主讲:穆振昂各位萧氏宗亲、各位兰陵老乡,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山东兰陵县的各位同仁,很高兴这里与各位共聚一堂,追寻兰陵萧氏的历史印记,探讨兰陵世家的氏族文化。

当历史的时钟走入2014年门槛的时候,兰陵这个古老的历史县治,重新在它的故土上恢复了原名。

兰陵是一块人文宝地,曾经的过去培育了一大批儒家先贤、治世良将,引领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潮头。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今天重温兰陵文化的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占领区域文化高地,提升兰陵文化的软实力,向世界宣传推介兰陵,让更多的兰陵老乡、外地宗亲、伙计们、朋友们了解兰陵,认识兰陵,走进兰陵,拜谒儒家圣贤,观光现代农业,体验人文风雅,品味菜香酒美。

2014年5月上旬,走进兰陵寻根问祖的,是世界各地的兰陵萧氏宗亲代表,他们在萧氏文化园举行祭祀盛典,鸣响浑厚的古号,以庄严隆重的礼节,顿首恭拜血脉相连的皇天后土;以挚爱虔诚的赤子之心,回望游览祖先生息的沧桑故园。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挚爱列祖列宗繁衍生息的这方热土,为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优秀思想文化而自豪;回望三千年家国梦想,重塑未来百年的中国梦。

您是否知道?人类从茹毛饮血进化到文明社会,特别是进入以父系传承为主的封建世袭制社会后,天、地、君、亲、师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

而民族是由无数个家族来维系,数典忘祖者历来为我们这个民族所不齿。

每个家族的世系宗亲是一条血缘的纽带,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在古代历史的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显赫的家族,通过文治武功,建立自己家国一统的天下,实现王朝更替的梦想。

中华民族通称炎黄子孙,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姓氏家族都是炎黄血脉的流派,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上,塑造着各自血脉的人生传奇,这就是我们每个家族宗亲尊崇的姓氏文化。

萧氏家族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作出贡献的一个荣耀家族,他们从远古的中原走来,在兰陵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又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衣冠南渡,书写了两代封建帝国的辉煌与惊梦。

萧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萧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萧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是辽朝的后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萧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萧姓姓氏源流萧(Xiāo)姓源出有四:1、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

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

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

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

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

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国为氏。

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

”《元和姓綦》也持此说。

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

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

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

”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4、外姓改入。

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

南兰陵萧氏源流述略

南兰陵萧氏源流述略

南兰陵萧氏源流述略文/苏慎一、导言萧氏为中华姓氏中古老的姓氏。

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有“和穆萧尹,姚邵谌汪“之句。

当代萧氏是第五十大姓氏之一,总人口约710万人,占代全国总人口0.59%.。

据记载,萧氏有出自赢之萧,有出于子姓之萧,有出自外族萧姓。

出于子姓之萧有一支在晋之前,世居于东海郡兰陵。

兰陵,古县名,战国时楚置,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

西晋初,置兰陵郡,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峄城。

西晋未永嘉之乱,北方士族大批南迁,其中在江南武进县境内侨置兰陵县,兰陵郡,治所在武进县西北的万岁镇(今常州西北35公里万绥镇)。

世称南兰陵县,南兰陵郡,因此,常州又别称兰陵。

原世居于山东兰陵士族萧氏迁到武进境内的兰陵,后世在此繁衍发展,又从这里迁徙四方,因此,萧氏一族又世称南兰陵人。

本文主要记述了南兰陵萧氏的辉煌历史、文化以及后裔的概况。

宋代欧阳修、宋祁对兰陵萧氏家族是这样论述的: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

自(萧)瑀逮(萧)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

世家之盛,古未也有。

这段话的意思是南朝梁帝国的创建者萧衍兴起起于江东(今江苏一带),其在帝位47年,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事,始终也没有什么大恶行,因为小的过失而亡国,故而遗留福荫传给子孙。

自唐初的萧瑀至唐末的萧遘,其后裔共有八人官居宰相,世称“兰陵八萧”。

家门的名望德业相继不绝,与整个唐朝相始终。

自古以来,没有见过如此兴盛的世家。

在封建社会的无数世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确实,在世家当中,这个家族极具典型性。

一是历时千年,世系不乱。

先秦不计,宋代及以后未查,仅自秦末汉初的萧何,到五代的萧顷、萧愿父子,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后梁、后唐,历时1100余年,传世凡39代,其世系代代不乱,见载“正史”。

这在十分重视家族谱系的中国整个封建时代也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通过对这个家族衍生进程的剖析,几乎可见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半部历史。

在兰陵萧氏宗亲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大会上的贺词(新)1

在兰陵萧氏宗亲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大会上的贺词(新)1

在兰陵萧氏宗亲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上的贺词尊敬的各位萧氏宗亲、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今天,六月初十,十全十美的日子,我们相聚在“千年古县、华夏酒都、荀子故里”历史文化名镇———苍山兰陵,隆重举行兰陵萧氏宗亲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这是兰陵萧氏宗亲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兰陵突破发展、率先发展的一件幸事。

参加这次大会,既感到高兴,又感到荣幸,既是一个缘分,又是一个福分,在此,我代表兰陵镇党委、政府,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宗长、宗亲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兰陵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萧氏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兰陵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厚。

萧氏先祖、一代儒学宗师萧公望之生活于兰陵,长眠于兰陵;萧氏文化源于兰陵沃土,根植兰陵沃土。

在历史长河中,萧氏群星璀璨,除了萧望之,还有南齐的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南梁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等,萧望之之子萧良、萧由通晓五经,食禄两千石,皆为一时名人。

现在萧氏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港澳台、马来西亚、印度等东南亚地区都进入了主流社会,对社会颇有影响。

近年来,兰陵镇党委、政府视天下萧氏宗亲寻根访祖之需为己任,高度重视兰陵萧望之墓园及全球萧氏大宗祠的开发建设。

先后聘请了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徐州师范大学、曲阜古建设计有限公司进行实地勘察论证,编制完成了《全球萧氏大宗祠控制性详细规划》。

去年6月投资800多万元启动了萧望之墓园一期工程,目前享殿、东西配殿、庖箱、思堂、碑亭、御路、挡墓门等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对文武大臣、石像生、挡墓墙、灵水、甬道、微地形、绿化、内部布局等辅助工程进行修建完善,墓区内陈展大纲已通过专家论证。

二期工程建设萧氏大宗祠、萧氏纪念广场、大型盛世萧鼎等,于下半年开工建设,2013年五一前竣工。

萧望之墓园的建设将成为兰陵旅游景点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全球萧氏宗亲寻根祭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各位萧氏宗亲,萧氏家族曾以浩瀚的历史和光辉的业绩,屹立在中华大地,在长达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其精英活跃在政坛上、奔驰在战场上、泼墨在文苑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兰陵美酒的历史渊源

兰陵美酒的历史渊源

1、仓颉造字(兰陵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仓颉是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的史官,在兰陵造字。

荀子弟子李斯在兰陵作《仓颉篇》,后辅佐秦王嬴政建立秦朝,任丞相,将小篆体定为全国统一文字。

因此,兰陵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

注1: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最早的文字距今有4800年的历史,即仓颉造字同时期。

注2:兰陵县兰陵镇镇北8公里的作字沟村有仓颉庙遗址。

关于仓颉的葬地,史书多有记载,除兰陵外,河南开封、商丘虞城、河南南乐、河南原阳、河南洛宁,山东寿光和东阿、陕西西安和白水等地都有仓颉墓或庙等遗迹,但是,鉴于中华民族第一次统一全国文字的李斯曾在兰陵作《仓颉篇》,足以佐证仓颉在兰陵造字的历史真实。

2、缯国故地(观点:中国丝绸的发源地)缯国,一个以丝织品为国号的华夏古国。

四千多年前,当中原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变时,大禹东夷逐鹿,治理黄淮水患,垦出桑梓之地。

大禹后裔姒少康中兴夏朝,封其次子曲烈于缯衍之地,以丝织品立国,故名“缯国”。

鄫(缯)国历经夏、商、周三代,遗有高尧、鄫城、蔇、向城、柞城等古代遗址。

鄫(缯)国固守华夏东土,传承1472年,是先秦时代持续最长的古代封国。

漫长岁月中,缯国先民与丝绸结缘,《史记•夏本纪》载其黑白丝绸为贡品,是为古代丝绸文化的东方源头。

西周封鄫国为子爵,小国寡民,生生不息。

春秋后期,社会变革,鄫与鲁、莒联姻结亲,谋求生存。

鄫国经常遭受淮夷与邻国欺凌,先后有三位国君遭邻国戕杀。

(兰陵镇内有刘堡子商周文化遗址,镇北17千米有鄫国故城遗址。

)3、鬯其酒甲骨文武丁卜辞中有“鬯其酒”之句,“鬯”是商代用黑黍米酿造的好酒。

鬯在甲骨文中和金文中是象形字,状似盛东西的器皿。

在篆文中,鬯是会意字,由凵(读作qū)、※和匕三部分组成。

※是斜着写的米字,匕是取食的勺子,合计来的意思是用勺子把粮食酿的酒从盛器里取出。

鬯的本意是指古代用来祭祀用的一种香酒,以郁金草(一种姜科香料)和黑黍酿成,气味芬芳。

蕭氏世系源流綜述

蕭氏世系源流綜述

蕭氏世系源流綜述蕭氏出自子姓,帝嚳之後,商帝乙庶子微子啟,周武王時,以祀商而封為宋公,弟仲衍以商禮承爵,其八世孫宋戴公,子子衎,字樂父,有孫字叔名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蕭邑以為附庸,今徐州蕭縣是也。

宣公十二年楚子滅蕭,子孫因以為氏。

裔孫不疑為楚相春申君上客,世居豐沛。

漢相國酇文終候蕭何生二子:祿、延。

延四子:遺、則、嘉、彪。

彪字伯文,巴郡太守、侍中,以事始徙蘭陵氶縣,生章,府掾章生皓,皓生仰,兩世無爵祿。

仰生望之,漢宣帝知其名,詔東海蕭生,為御史大夫,徙杜陵,太子太傅望之生育,光祿大夫。

育生紹,禦史中丞,復還蘭陵,生閎,光祿勳。

閎生闡,濟陰太守。

闡生永,吳郡太守。

永生苞,後漢中山相。

苞生周,國學博士。

苞仍孫曰亮,字保祚,侍御史,生卓,字子略,洮陽令。

卓生女文壽,乃宋高祖劉裕繼母,為孝懿皇后。

此後號皇舅房。

卓子源之,字君統,徐兗二州刺史,襲封榮陽縣侯,源之生師,郢州都督,封陽穆侯,六子:惠開、惠明、惠基、惠休、惠朗、惠蒨。

蒨為齊尚書。

生價,字茂叔,侍中。

價生引,字叔休,陳史部侍郎。

引生德元,秘書監,德元生沈,太子洗馬,沈生安節,為相王兵曹參軍。

三子:長曰至忠,相中宗、睿宗;次曰元嘉,諫議大夫;幼曰廣微,工部員外郎。

至忠三子,衡、衍、隋。

此皇舅房之派也。

周生蟜,虵丘長。

蟜生逵,州從事。

逵生休,孝廉。

休生豹,廣陵郡守。

豹生裔,大中大夫,裔子三:長嘏,永嘉二年(西元308年)因逆賊蘇頌作亂,領百余族人避豫之建昌;次茂,遷越之會稽;幼整,字公齊,晉淮陰令,過江居蘭陵武進之東城裏(即今之丹陽)。

生三子:即丘令鎸、濟陰太守鎋、鋟。

鎸生輔國參軍樂子、衛軍錄事參軍隆子。

樂子子三:道度、道生、道成。

道成受宋禪為齊高帝,追祀先祖,故號齊皇房。

隆子生始之,冠軍中兵參軍。

子赤斧,雍州刺史、給事中、左衛將軍,南豐縣伯。

史載其子名有穎胄、穎達、穎基、穎孚,皆齊宗室也。

道度嗣子鈞,衡陽王;道生子鳳,始安靖王;鸞即齊明帝;緬,安陸昭王,沈休文撰碑銘,開祖曾言及之。

蘭陵史志皇舅房萧氏世系追踪

蘭陵史志皇舅房萧氏世系追踪

蘭陵史志皇舅房萧氏世系追踪古邑曲阿,山青水秀,物产丰饶,民风淳朴。

她北临长江,南依茅山,历来为世人称之为“鱼米之乡”、“卧龙之地”。

是居家祈福的宝地。

西晋武帝司马炎归天后,子孙间相互倾轧,第二代就暗伏衰败危机。

“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占城掠地,据城为王。

公元310年左右,北方人民纷纷避乱南下,觅地安居。

兰陵萧氏,宗族人众,携家渡江南下,见曲阿(今丹阳市)山水相依,地广人稀,遂一一落户曲阿。

(一)兰陵萧氏源流据《通志·氏族》记载,萧氏,系以古之萧国得姓,其地即今安徽省萧县。

后为春秋时楚国所灭。

周初,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封于宋,其裔孙大正,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

周宣王十二年楚国灭萧,子孙以萧为姓。

”古代萧国,在今徐州之南,国破,萧国后裔避难今徐州之北微山湖旁的沛县(今徐州沛县)。

萧何,沛丰(今沛县)人也。

秦时,为沛主吏掾(佐主办事的官员)。

汉高祖刘邦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刘邦。

刘邦为泗水亭长(古代十里为一亭),何常保护帮助。

当刘邦在沛县起义反抗暴秦时,萧何以宗族数十人之众,追随刘邦起事。

萧何辅佐刘邦灭秦,又在垓下一战,佐刘邦灭掉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刘邦称帝,萧何功勋卓绝,拜为相国。

萧何,虽为丞相,处处俭朴,添置田产宅邸,必居荒僻冷落的地方,为家不治恒屋。

有人不解,问曰“为何”?萧何答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必为势家所夺”(《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氏宗族第二次迁徙,自微山湖之西的沛县,跨湖迁东,紧靠今徐州市北隅,今山东枣庄市附近,史称兰陵镇(今山东枣庄市兰陵(原苍山)县西南)。

萧氏奉萧何为始祖(一世),三世萧彪,事汉为谏议大夫、侍中,因故徙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

七世萧望之事汉,为御史大夫,徙家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九世萧绍,又回迁山东兰陵旧居。

西晋“八王之乱”,兰陵萧氏宗族萧卓一脉渡江南下,侨居曲阿(今丹阳市)南岸南冈下。

萧何二十一世萧卓,字子略,仕西晋洮阳县令,生有一子一女:子源之,字君流,职中书黄门郎;女文寿,为宋武帝刘裕继母。

黄帝到萧何至萧一菊 世系通谱(1至61至49世)

黄帝到萧何至萧一菊 世系通谱(1至61至49世)

黄帝到萧何至萧一菊世系通谱(1至61至49世)黄帝到萧何世系一世: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姬水,又姓姬,有熊氏少典之子,母附宝。

葬陕西黄陵县桥山。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子昌意(颛顼之父)、少昊、休、清、辉、平、苍林、万阳等二十五子,得姓十四人。

元妃嫘祖,生子玄嚣、昌意。

另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帝虞舜重华、象;黄帝--昌意--颛顼—鲧--大禹(姒姓,夏始祖)--夏启。

二世:玄嚣,少昊氏。

黄帝长子。

青阳氏。

三世:峤极。

四世:帝喾,名俊,高辛氏。

元妃有邰氏姜嫄生子稷(姬姓,名弃,周始祖)、次妃有绒氏简狄生子契(子姓,商始祖),次妃陈锋氏庆都生子帝唐尧(放勋,子丹朱)、次妃【女取】【此言】氏常仪生子帝挈。

五世:契(子姓,商始祖)六世:昭明七世:相土八世:昌若九世:曹圉十世:冥(园)十一世:振(王亥)十二世:微(上甲)十三世:报乙十四世:报丙十五世:报丁十六世:主壬十七世:主癸(字辛)-------------------------------十八世:天乙(子姓,成汤,字履),在位三十五年。

子太丁、外丙、中壬十九世:太丁。

子太甲二十世:太甲(字子,太宗),在位三十三年。

子沃丁、太庚。

二十一世:太庚(字辨),在位二十五年。

子小甲、雍已、太戊。

二十二世:太戊(字密,中宗)。

子仲丁、外壬、河亶甲二十三世:河亶甲(字整),在位九年。

子祖乙。

二十四世:祖乙,在位十六年。

子祖辛、沃甲(子南庚)二十五世:祖辛(字旦)。

子祖丁二十六世:祖丁(字新),在位二十三年。

子阳甲、盘庚、小辛、小乙。

二十七世:小乙(字敛),在位二十八年。

二十八世:武丁(字昭,高宗),在位五十九年。

子祖庚、祖甲二十九世:祖甲(字戴)。

子廪辛、庚丁。

三十世:庚丁(字嚣),在位二十一年。

子武乙。

三十一世:武乙(字衢)。

子太丁。

三十二世:太丁( 字托)。

子帝乙。

三十三世:帝乙(字羡),在位三十七年。

子:微子启(周诸侯国宋一世祖)、微仲衍、帝辛(商纣王)-----------------------------------------三十四世:宋微仲(字衍)三十五世:宋宋公(字稽)三十六世:宋丁公(字申)三十七世:宋泯公(字共),弟宋炀公熙三十八世:宋厉公(字鲋祀)三十九世:宋厘公(字举),在位28年。

兰陵萧氏族谱萧何至萧一菊源脉

兰陵萧氏族谱萧何至萧一菊源脉

兰陵萧氏族谱萧何至萧一菊源脉兰陵萧氏族谱萧何至萧一菊源脉,依据1998年四川宜宾萧卓泉编撰《兰陵萧氏族谱》资料,由萧世德删节录入。

1世: 萧何。

沛县人,西汉开国丞相,封瓒侯。

生于周赧王五十八年甲辰(公元前257年)六月十五日申时。

卒于汉惠帝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七月初八日,终年65岁,葬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

妣周氏,生年未详,卒汉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生子二: 萧禄(无嗣)、萧延。

高后二年封何夫人禄母同为瓒侯。

2世: 萧延。

何公次子。

汉酂定侯。

妣刘氏,生于秦王政十八年壬申(公元前229年),卒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终年52岁。

,生卒未详。

生四子: 萧遗(无嗣)、萧则(子萧庆)、萧嘉(子萧胜,国绝。

汉武帝元狩三年何曾孙萧庆—萧寿成,元封四年国除。

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何玄孙萧建世等十二人—六世萧辅—七世萧获,国除。

汉成帝封六世萧喜—七世萧尊—八世萧章—九世萧禹,王莽败绝)、萧彪。

妣吕氏,生卒未详。

3世: 萧彪。

延公四子。

字伯文,号光容。

汉谏议大夫。

生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终年59岁。

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世称兰陵萧氏。

妣张氏,生卒未详。

妣李氏,生一子: 萧章。

4世: 萧章。

彪公之子,字德昭,汉京兆尹。

生于汉文帝后元六年癸末(公元前158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终年39岁。

妣周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皓。

5世: 萧皓。

章公之子,字季华,以田为业。

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1年),卒于汉昭帝元凤六年丙午(公元前75年),终年67岁。

妣秦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仰。

6世: 萧仰。

皓公之子,字惠高,以田为业。

生于汉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卒于汉宣帝神爵四年癸亥(公元前58年),终年69岁。

妣张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望之。

7 世: 萧望之。

仰公之子,字长倩,汉御史大夫、太子太傅。

萧姓世系源流考疑(2)

萧姓世系源流考疑(2)

萧姓世系源流‎考疑中国汉族人都‎是黄帝后裔,夏、商、周的子孙都是‎黄帝血嗣,这也许是司马‎迁修《史记》立下的头功,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在密码之‎一。

中国人修家谱‎喜欢援引古代‎的名人最好是‎皇帝宰相为自‎己祖先,满足我的祖先‎曾阔过贵过的‎心理。

萧姓源于殷商‎子姓,商开国成汤为‎黄帝18世。

萧姓得姓始祖‎萧叔大心为黄‎帝46世。

西汉开国宰相‎萧何为萧大心‎16世、黄帝61世。

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为萧何‎25世。

迁湘始祖萧一‎菊为萧何49‎世。

江泽民似乎本‎是萧衍后裔,唐末萧祯避乱‎改姓萧江氏。

正史《史记》、《汉书》、《南齐书》、《梁书》、《周书》、《隋书》、《南史》、《旧唐书》、《新唐书》似乎载之有据‎。

萧道成、萧衍都认自己‎是萧何、萧望之后代。

近世各萧姓撰‎写家谱也不例‎外,萧姓人人都是‎汉朝宰相萧何‎、南朝皇帝萧衍‎、辽朝皇后萧族‎的后裔罗。

萧姓之人都是‎宰相皇帝贵族‎的子孙,古代平民萧姓‎没有后嗣。

今日长江流域‎千万萧姓都是‎萧何的后代,萧正德等大坏‎人都没有后裔‎。

唐代以后再见‎不到一个正史‎有传的萧姓世‎系,萧家一代不如‎一代。

呜呼,萧姓世系实有‎疑问也。

司马迁修《史记》的时候没有记‎载萧何出生年‎月和配偶名姓‎,《梁书》记载萧何到萧‎衍只有一个世‎系名字传承。

二千年后的今‎人修撰萧姓世‎系反倒清楚列‎出了几十代先‎祖先妣生辰八‎字和终年。

先祖都有生殁‎之年,先妣则是生殁‎未详。

呜呼,萧姓世系实有‎疑问也。

萧姓迁移始祖‎都是高寿,萧彪82岁,萧衍86岁,湖南始迁祖考‎、祖妣萧一菊9‎8岁和廖氏9‎0岁、萧梦荣95岁‎和戴氏91岁‎,都是高寿,所生后嗣的寿‎命似乎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呜呼,萧姓世系实有‎疑问也。

尽信书不如无‎书。

司马迁《史记》商朝和周朝相‎差四百年,世系只差几代‎,生育规律不满‎足,阙疑毋庸考证‎。

萧望之与萧何‎只差百余年,《汉书》记载只是东海‎兰陵人也,没说他是萧何‎的后裔。

萧氏来源及目前分布区域

萧氏来源及目前分布区域

萧氏族谱来源及分布区域谱载:萧氏本殷微子之后。

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周成王时封于宋,其孙大心在萧邑(今安徽萧县)为大夫,春秋时因平叛有功,列为附庸,子孙以邑为氏,是为萧氏之始。

萧氏世居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

五代时萧觉事楚王马殷,马殷死后楚国大乱,萧觉率三子迁居江西泰和早禾渡,兴宁萧氏均为萧觉之后。

南宋末年裔孙萧梅轩由泰和经福建宁化徙居梅州松源都。

其曾孙萧基生八子,长予正春之第三子三郎徙兴宁坭陂官陂岭;六子仲成徙罗浮司陈塘头下;其玄孙千五十九郎为叶塘大路下及叶南汤湖萧氏之开基祖。

萧觉之另一支裔孙立业于江西庐陵白沙琅湖(今属江西吉安),明弘治年间萧仲瓒兄弟及萧葵自庐陵迁兴宁城南上六都第六甲,仲瓒后裔分迁坪塘、南济桥等地,其弟仲瓒后裔分迁城内,萧葵后裔居城南义尚围。

全县萧氏约1万人,坭陂、叶塘、叶南合占80%,其余分布于宁中、罗岗、福兴、宁新、刁坊、兴城等11个区镇。

轩辕黄帝是汉族的太祖,也是中国人民的太祖,有二十五子。

轩辕黄帝四代孙是帝喾,帝喾之子尧也,契也,后稷也。

轩辕黄帝五代孙禹王也,契十二代孙成汤也,五百有余岁。

后稷二十五代孙文王也,千岁有余。

总总都是帝喾后代,亦是轩辕黄帝之后代。

古孟书云:由尧舜至禹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孔子出生在春秋时间。

清远县历史资料,由珠玑巷而来,萧姓在南京徐州,以地姓焉。

萧县是卫国辖统的地方,周王封叔梁,为萧县侯,萧姓从叔梁开宗之首,在江南徐州,萧县在安微省的地点,近江苏省、河南省。

徐州原在江苏省的界限,近河南省沛郡在江苏省、近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的四省界限。

文王后妃伊尹氏,生一子名康叔甲,即文王第八十四子,功高于国。

武王封为卫国公,世袭卫侯,地名是河南省怀庆府。

康叔甲之子虞叔孙,袭父位职。

虞叔孙之长子虞杰皋,袭父位职。

虞叔孙次子名叔梁夷,分都沛郡。

叔梁夷分都离城八十余里,属于楚南徐州,地名是萧县,封叔梁夷为萧县侯。

萧氏总谱--祖奥宗支字辈排行

萧氏总谱--祖奥宗支字辈排行

中华萧氏总谱字辈:
本宗自轩祖,嗣绪延世长。

学深思敏行,华茂克绍昌。

诗书振家声,道德焕文章。

忠孝仁礼智,信义达万邦。

勤俭丰裕安,平和寿宁康。

源远恩泽久,兰桂永腾芳。

祁东麓门萧氏源流及字辈:
奥祖传来千一郎,二十四郎始分房:源明志敬山永大,国正天友宜思良。

汉相传芳远,功高启俊贤,振家惟学业,延祚以承先。

迪吉光前代,诗书裕后昆,本端经义重,锡庆受洪恩。

四川金坪萧氏(今四川宜宾)字辈:
乾坤祖均伯大,齐庆讃仕仲凤;尧舜荣华富贵,金玉克绍其相。

传家仁义道德,治国文武忠良。

嗣裔恢宏先绪,万年存立纲常。

株洲琥栗湾萧氏字辈:
国正添心顺,长承大德光,振家惟力学,守厚世开祥,继绪宗文选,锦胤庆显扬。

萧颂夏
2015年元旦。

萧姓起源-萧姓的由来-

萧姓起源-萧姓的由来-

萧姓起源-萧姓的由来-萧姓起源|萧姓的由来-湖南益阳石板滩萧氏七修族谱六篇:(现代)萧建勋主编,2001年计算机排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元佑,先祖为[明]萧光显。

湖南萧氏家谱十一卷,末一卷,(清)萧东南主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祖为[明]萧立纲,先祖为[明]萧志远。

湖南益阳澬阳萧氏四续族谱五十卷,(民国)萧先志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祖为萧兴国,先祖为[明]萧寔卿。

湖南邵阳上车萧氏续修族谱十九卷,首二卷,(民国)萧光腾等总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祖为萧梓贵、萧一菊,始迁祖为萧江。

湖南平江萧氏重修族谱五卷,首一卷,(清)萧兰莘编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祖为[宋]萧定基,始迁祖为[明]萧继宗。

湖南汉寿沅江萧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三卷,(民国)萧麦秋等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务忠,始迁祖为[明]萧务广。

湖南益阳桃江萧氏四修族谱八卷,末一卷,(民国)萧大伋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兴朝。

湖南武冈宝庆萧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萧纲俊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南宋]萧一菊。

湖南汉寿萧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萧桂春等主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德忠。

湖南安化萧氏昺祖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民国)萧纲德主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宋]萧汉二,本支祖为[宋]萧积昺。

湖南安化萧氏昺祖族谱,(清)萧英俊等主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宋]萧汉二,本支祖为[宋]萧积昺。

湖南沅江萧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萧世德主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子成。

湖南益阳萧氏六修家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萧康明总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

兰陵历史沿革位于山东省苍山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苍山县兰陵镇,其得名相传是因为“高陵”上遍生兰草或兰花的缘故。

至于这个“高陵”是指地势曾高出周围平原地表的“兰陵故城遗址”,还是指兰陵镇以西l公里处的小山丘“温陵”(南北长约l000米,东西宽约300米,高出地表约8米),无据可证。

温陵很有名气,《汉书·五行志》记载:“惠帝二年(前l93年)正月癸酉旦,有两龙见于兰陵廷东里温井中,至乙亥夜去。

” 温陵“阳多瓦砾,相传兰陵盛时,民居至此,是廷东里地也”(民国五年《临沂县志·古志》)战国时期,楚国在兰陵置兰陵县。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首次任兰陵令,乃受楚国相春申君黄歇聘请。

由此可考出时在楚考烈王八年(前255年)。

兰陵作为县治,至今已有2260多年的历史。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

兰陵为东海郡之辖县。

西汉沿秦制。

三国魏时,兰陵为东海国辖县。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分东海郡置兰陵郡,郡治于丞县(今枣庄市峄城区驻地峄城镇),兰陵县属兰陵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兰陵郡,郡存在293年。

隋大业二年(606年),改丞县置兰陵县,治今兰陵镇。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兰陵县为丞县,属沂州(州治今临沂城)。

贞观元年(627年),兰陵县治移鄫州(今枣庄市峄城镇)。

宋因之。

金明昌六年(1195年),丞县复称兰陵县,治今兰陵镇,属沂州。

从元代起,兰陵地域归属沂州临沂县。

抗日战争时期,兰陵镇为兰陵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新中国成立后于l953年8月撤销兰陵县建置。

萧氏起源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士而命之氏。

”《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兰陵萧氏:家乡儒学治天下

兰陵萧氏:家乡儒学治天下

兰陵萧氏:家乡儒学治天下兰陵萧氏:家乡儒学治天下•2014年04月21日来源:齐鲁晚报•【PDF版】新浪微博QQ空间腾讯微博人人网更多▲兰陵萧氏先祖萧望之墓。

(资料片)▼兰陵县兰陵镇小仲村。

受访者供图。

一千多年来,萧氏崛起于南北朝,以行伍进阶,因军功显达,从平民百姓不仅跻身朝廷贵戚,而且一度问鼎江左,建立霸业,完成了华丽转身。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是“从武到文”转型最为成功的世家,家族成员创造的丰硕文化成果不仅在中古显耀一时,直到今天还为世人所受用。

而所有这些辉煌,都与一个宗亲故里紧紧相连——兰陵萧氏。

兰陵,是萧氏的郡望,更是萧氏族人心中的圣地。

本报深度记者寇润涛小仲村的世家残念兰陵镇小仲村,在82岁的萧德荣眼里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兰陵萧氏的后人,萧德荣目前担任兰陵萧氏宗亲会的顾问。

不过萧氏族人以前并不认可将兰陵县当做宗亲根源所在。

那是1953年,萧德荣被分到了财政局工作,帮青山分局搞公粮征收监管工作,而青山分局就设在兰陵镇小仲村。

“当时,小仲村有四五个牌坊和三个大冢,当地人都说是‘望公墓’。

”萧德荣仔细询问后得知,这个“望公”不是别人,正是先祖萧望之,这三个冢则是萧望之和他的儿子萧育、孙子萧绍的墓地。

据史料记载,萧望之是汉初名相萧何的六世孙,西汉宣帝、元帝倚重的大臣,也是著名的经学家,山东兰陵人。

在萧德荣的印象里,这三座大冢就像小山一样,仅萧望之的墓东西就足足有200米长。

不幸的是,在几年后的“大跃进”中,这三个大冢都被平掉了,墓地的封土甚至被拉到砖厂烧窑,墓盖也被揭开,从里面挖出了不少陶器、汉砖、古钱之类的东西,如今也难寻去向。

《汉书·萧望之传》记载,萧望之是兰陵中都乡中都里,所在应该就是如今的兰陵镇。

萧德荣说,就像今天一般叫做城关镇,中都乡应该是当时的都城的中心地带的意思。

而萧望之就居住在兰陵古镇,在去世之后才葬在了小仲村。

“小仲村,从名字发音上来看,与‘萧冢’非常像。

”萧德荣说,相传小仲村就是由萧冢谐音而来,后沿称至今。

萧氏源起

萧氏源起

萧氏源起一、源于伯翳此种说法最早见于《路史》。

《路史》为南宋学者罗泌所撰,它将萧姓的起源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禹夏之际。

据《路史》卷十六《小昊》和卷二十五《国名纪》所载,古代有一个善训鸟兽的部落,因其栖居于“赢”地(《史记·秦本纪》称:“伯翳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获得土地的封赐,受赐姓赢。

”到了夏王朝时,伯翳的后裔孟亏也和他的始祖一样善于驯服鸟兽,立有大功,被夏王封土于“萧”,于是孟亏又以国名为姓,改称“萧孟亏”。

孟亏的后人遂沿用这一姓氏。

《路史》又说:“萧,孟亏封徐之萧,汉故县,属沛。

”古萧国位于今安徽萧县西北地区,而少昊之地或伯翳栖居之所位于今山东兖州一带,两地相距不远,都属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文化圈。

这样看来,孟亏作为伯翳之后封于古萧国而改姓萧氏是完全有可能的。

清人编著的《姓氏考略》和《姓氏辩误》都把伯翳作为萧姓最早的源头之一,并说:“伯翳之后孟亏,作土于萧,是为萧孟亏。

”很多人也都认同这一说法。

二、源于殷商遗民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萧姓的另一源头,可远溯到三千七百年以前的殷商时代。

《姓氏考略》说:“萧氏,殷旧姓也。

望出兰陵广陵。

”周武王灭商后,为安抚商朝遗民,分封纣王儿子武庚为殷侯,留在商都。

同时,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视武庚。

第二年武王病逝,成王诵继位。

但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辅政。

这就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武庚又从中离间,一时说周公有野心、想篡夺王位的谣言大起,引起了成王和大臣召公爽等人的疑虑。

武庚乘机串通管叔、蔡叔、霍叔,联合东方的奄、徐、蒲姑等国起兵反叛。

周公身处内外交困之境,他恳切地向召公作了解释,表明自己决无篡位的野心,消除了召公的误解,稳定了周王室阿部。

随后,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罢黜霍叔,灭掉了东方五国,平定了叛乱。

平定叛乱后,周公一方面加大力度分封姬姓子弟建立诸侯国,藩屏周室;另一方面,大力削弱殷商遗民势力,将子姓及其支属从殷商的旧地迁徙到别处,分予各个封国。

宗族概述_萧氏经典堂联选登

宗族概述_萧氏经典堂联选登

宗族概述_萧氏经典堂联选登第七节萧氏经典堂联选登堂联又叫楹联,这是人们写祠堂门柱上,对祖辈歌功颂德,引为自豪的联句子。

人们将姓氏的发祥地,祖先的居住地,姓名、字号、官位及嘉行懿事等内容用联的形式艺术地反映出来,以此达到数典记祖,不忘故土和祖根的目的。

堂联或永久镌刻于家族祠堂中,或在节日时贴于住宅正堂。

很多堂联都挂、贴、刻在厅堂的柱子上或祠堂的大门口,也有的张贴于各家各户。

人们只要一看堂联或楹联,便知道此家人姓什么,祖籍在何处及其族姓特征、代表人物、历史典故等。

堂联大都出于地方名家之手,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

其内容多取自本姓先祖的道德文章,英武功勋等,起到激发家族后人勤耕苦读,事业有成,奋发进取的作用。

萧氏的一些对联已经成为经典堂联,只要家中大门或厅堂贴有这些楹联,就说明主人一定姓萧。

各地萧氏宗祠厅堂楹联主要有:正气名门世代兴家久;清风望族子孙幸福长。

上联是萧氏正气名门,世代兴旺家族悠久;下联是说萧氏清正廉洁,世代子孙发达幸福长。

春随鸢燕至;歌引凤凰来。

凤萧引侣;虎穴衡亲。

前联取自萧史吹萧引凤与弄玉成伴侣之典,指萧史取秦穆公女弄玉为妻,教弄玉吹萧,能作凤鸣,后携弄玉成仙而去。

后联说的是清代人萧启以身掩母的迹。

萧启在一次躲避战乱过程中,与母亲误入虎穴,老虎张开血盆大口正欲吃掉送上门来的老人,萧启疾步上前,用自己的身体挡在母亲的前面,并哭着对老虎哀求道:“吃我吧,不要伤害我妈妈。

”老虎被萧启的孝心感动,悄悄的走开了。

三瑞御史;八世相公。

萧定基,字守一,江西吉州庐陵人。

宋真宗天禧三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侍御史,为仁宗所称道。

相传宋仁宗曾题名殿柱,将他的政事和彭齐的文章及杨伾的清操称作当朝三瑞。

下联指齐梁后裔在唐朝自萧瑀以下至萧遘,父子曾孙有八人之为相之事。

兰陵世泽;文选家馨。

这是萧氏兰陵堂通用对联,全联典掼朝梁萧统,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选《文选》三十卷,振兴家声。

收图兴汉,辅政匡君。

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兰陵萧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文化世家,其成员不仅在学术文化领域有突出贡献,而且在文学创作方面亦有卓越成就。

本文将就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兰陵萧氏家族源自于东汉末年,该家族追溯至南阳太守谢安的后裔,而谢安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谢安晚年离开了南阳,来到了兰陵,后代因此以兰陵为家族命名。

兰陵萧氏家族在南阳和兰陵一带开创了悠久的文化传统,并将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兰陵萧氏家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众多文人墨客出自于兰陵萧氏家族的后裔,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笔墨之功垂青史。

萧纲、萧统、萧观、萧备、萧铣,这几位闻名于古代的文学家无疑是兰陵萧氏家族的骄傲。

这些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萧纲是兰陵萧氏家族中最出名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骑天笔”。

他是唐代文学家,为杜甫的好友,并成为其主要文人交往圈中的亲密朋友之一。

萧纲的诗作以豪放洒脱著称,常以雄浑的句子表现自己胸怀壮志和人生观。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将敬酒送别》。

这首诗以其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另一位兰陵萧氏家族的文学家萧统,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侍读学士。

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关注,以及对宫廷生活的深刻描写。

萧统以其优美的文笔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受到了广泛的赏识。

值得一提的是,兰陵萧氏家族并非仅止于文学创作,而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在他们的努力下,兰陵成为了一个文化繁荣的地区,吸引了众多文化人才。

兰陵萧氏家族在教育、书法、音乐等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然而,对于兰陵萧氏家族的文学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兰陵萧氏家族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得益于家族的资源优势和家族传统的积淀。

而有些学者则认为,萧氏家族的文学成就是他们个人才华和努力的结果,与家族背景无关。

《萧氏兰陵堂训》逐句详解

《萧氏兰陵堂训》逐句详解

《萧氏兰陵堂训》逐句详解萧氏家族,发祥于徐州萧县(萧姓即以封邑为姓),萧氏望出兰陵。

历史上有两个兰陵。

“北兰陵”,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置郡,汉、晋数百年间,西汉丞相萧何的后裔多聚居于此。

“南兰陵”,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一带,东晋初年置郡,为东晋时萧姓南迁后主要聚居地。

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

——萧氏宗祠——二萧氏与肖氏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二简字之后,“萧”整个字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不仅姓氏)。

于是所有的萧姓被写为肖姓,可后来正式废除二简字之后由于户籍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难,所以有不少人没有改回萧姓,形成了“肖”姓和“萧”姓两个姓氏。

其实肖姓与萧姓同宗同源,就是一家。

自殷商秦汉起,其始祖微子、汉相萧何、梁朝武帝萧衍等,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的训导,留下不少名言警句,后经历代萧氏先贤不断整理完善,于清光绪七年仲夏修成《兰陵堂家训》,作为对子孙后代的规范。

注:(周代宋国开国国君微子启的后裔大心诛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并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

后来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尊微子启为始祖。

)《兰陵堂训》其核心与当今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十分吻合,这不能不说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上下五千年总是一脉相承。

《兰陵堂训》是萧氏家族的传家之宝和行动指南。

它既充分展示了萧氏先祖们无上的道德修养,精神的文化造诣和哲理思维水平,更为萧氏子孙正确框定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奋斗目标,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可以说《萧氏兰陵堂训》当为千古不朽之作。

原文:古往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释义:从古至今无数的世家名门,为何能代代兴旺?无非做到了“积德”二字。

人立身于天地之间要修养自己的人品,还是要读书。

原文:何谓“至行”?曰“庸行”。

何谓“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达”?曰“下学”。

何谓“远到”?曰“近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陵萧氏族谱萧何至萧一菊源脉兰陵萧氏族谱萧何至萧一菊源脉,依据1998年四川宜宾萧卓泉编撰《兰陵萧氏族谱》资料,由萧世德删节录入。

1世: 萧何。

沛县人,西汉开国丞相,封瓒侯。

生于周赧王五十八年甲辰(公元前257年)六月十五日申时。

卒于汉惠帝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七月初八日,终年65岁,葬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

妣周氏,生年未详,卒汉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生子二: 萧禄(无嗣)、萧延。

高后二年封何夫人禄母同为瓒侯。

2世: 萧延。

何公次子。

汉酂定侯。

妣刘氏,生于秦王政十八年壬申(公元前229年),卒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终年52岁。

,生卒未详。

生四子: 萧遗(无嗣)、萧则(子萧庆)、萧嘉(子萧胜,国绝。

汉武帝元狩三年何曾孙萧庆—萧寿成,元封四年国除。

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何玄孙萧建世等十二人—六世萧辅—七世萧获,国除。

汉成帝封六世萧喜—七世萧尊—八世萧章—九世萧禹,王莽败绝)、萧彪。

妣吕氏,生卒未详。

3世: 萧彪。

延公四子。

字伯文,号光容。

汉谏议大夫。

生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终年59岁。

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世称兰陵萧氏。

妣张氏,生卒未详。

妣李氏,生一子: 萧章。

4世: 萧章。

彪公之子,字德昭,汉京兆尹。

生于汉文帝后元六年癸末(公元前158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终年39岁。

妣周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皓。

5世: 萧皓。

章公之子,字季华,以田为业。

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1年),卒于汉昭帝元凤六年丙午(公元前75年),终年67岁。

妣秦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仰。

6世: 萧仰。

皓公之子,字惠高,以田为业。

生于汉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卒于汉宣帝神爵四年癸亥(公元前58年),终年69岁。

妣张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望之。

7 世: 萧望之。

仰公之子,字长倩,汉御史大夫、太子太傅。

生于汉武帝元封四年甲戌(公元前107年),卒于汉元帝初元二年甲戌(公元前47年),终年61岁。

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妣张氏,生卒未详,生八子: 萧伋(关内侯)、萧育(光禄大夫)、萧咸(大司农)、萧由(中散大夫),另四子: 萧因、萧厚、萧实、萧威,官职未载史册。

8世: 萧育。

望之次子,字次君,号广成,汉光禄大夫。

生于汉昭帝元凤五年乙巳(公元前76年),卒于汉平帝元始三年癸亥(公元3年),终年80岁。

妣陶氏,生卒未详,生二子: 萧绍、萧绪。

9世: 萧绍。

育公长子,字毓芝,汉御史中丞,致仕返居兰陵。

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丙子(公元前45年),卒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己丑(公元29年),终年74岁。

妣杨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闳。

10世: 萧闳。

绍公之子。

字纪贵,东汉光禄勋。

生于汉哀帝建平四年戊午(公元前3年),卒于东汉章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终年91岁。

妣吴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阐。

妣马氏,生卒未详。

11世: 萧阐。

闳公之子,字宣堂,东汉济阴太守。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丙午(公元46年),卒于东汉安帝元初六年己末(公元119年),终年74岁。

妣赵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冰(永)。

妣李氏,生卒未详。

12世: 萧冰。

阐公之子,字扬升,东汉吴郡太守。

生于东汉和帝永元五年癸巳(公元93年),卒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甲午(公元154年),终年61岁。

妣刘氏,生卒未详,生子: 萧苞。

13世: 萧苞。

冰公之子,字福生,东汉中山相。

生于东汉安帝元初元年甲寅(公元114年),卒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乙卯(公元175年),终年62岁。

妣赵氏,生卒未详。

妣杨氏,生卒未详,生萧德泰、萧德春、萧德秦、萧德凑。

妣范氏,生卒未详,生子萧周。

14世: 萧周。

苞公五子,字晋士,东汉博士。

生于东汉顺帝永和元年丙子(公元136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七年壬午(公元202年),终年67岁。

妣党氏(或郑氏),生卒未详,生子萧矫(峤)。

15世: 萧矫。

周公之子,字隆盛,东汉蛇丘长。

生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己酉(公元169年),卒于三国魏明帝青龙元年癸酉(公元233年),终年65岁。

妣陈氏,生卒未详。

妣何氏,生卒未详。

妣姚氏,生卒未详,生子萧逵。

16世: 萧逵。

矫公之子,字智远,魏州从事。

生于东汉献帝兴平二年乙亥(公元195年),卒于三国魏元帝景元二年辛巳(公元261年),终年66岁。

妣孙氏,生卒未详,生子萧休。

17世: 萧休。

逵公之子,字模规,魏孝廉。

生于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卒于晋武帝太康十年己酉(公元289年),终年69岁。

妣贺氏,生卒未详,生子萧豹。

妣曾氏,生卒未详。

18世: 萧豹。

休公之子,字文昭,晋广陵郡丞。

生于三国魏齐王正始四年癸亥(公元243年),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终年61岁。

妣姜氏,生卒未详,生子二: 萧裔、萧商。

19世: 萧裔。

豹公长子,字序立,晋太中大夫。

生于三国魏元帝景元二年辛巳(公元261年),卒于晋明帝太宁三年乙酉(公元325年),终年65岁。

妣蓟氏,生卒未详,生子萧整。

妣官氏,生卒未详,生子萧缎、萧茂。

缎迁江西建昌。

茂迁浙江会稽。

20世: 萧整。

裔公三子,字统瓉,又字公齐,晋淮阴令。

生于晋惠帝元康二年壬子(公元292年),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癸亥(公元363年),终年72岁。

因中原战乱,于东晋初(公元317年) 携族人从东海兰陵南迁晋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称南兰陵。

妣裴氏,生卒未详,生子三: 萧镌(既丘令俊,齐房始祖—辅国将军萧乐子—萧承之—萧道成)、萧辖(梁房始祖)、萧烈(皇舅房始祖—萧卓—萧源之—萧思话—萧惠倩—萧介—萧引—萧德言—萧沈—萧安节—萧至忠唐中宗宰相)。

按《新唐书》只载萧苞九世孙萧卓女萧文寿为宋高祖武帝刘裕继母,号皇舅房。

这是南朝和唐代萧姓发达初因。

21世: 萧辖。

整公次子,字良载。

晋济阴太守。

生于晋明帝太宁二年甲申(公元324年),卒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壬辰(公元392年),终年69岁。

妣竺氏,生卒未详,生二子: 萧嗣子、萧副子。

22世: 萧副子。

辖公次子,字寅亮,南朝宋州治中从事。

生于晋康帝建元二年甲辰(公元344年),卒于晋安帝元兴三年甲辰(公元404年),终年61岁。

妣阚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道赐。

23世: 萧道赐。

副公之子,字平奏。

南朝宋兰台治书侍御史。

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丁亥(公元447年),终年63岁。

妣史氏,生卒未详,生三子: 萧尚之、萧顺之、萧崇之。

24 世: 萧顺之。

道赐次子,字文纬,南朝宋丹阳尹,领军将军、临湘懿侯。

齐高帝萧道成族弟。

生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甲辰(公元414年),卒于南朝宋顺帝升明元年(公元477年),终年六十四岁。

妣张尚柔,生长子萧懿,次子萧敷。

妣李太妃,生三子萧衍、四子萧畅。

妣陈太妃,生五子萧融、六子萧宏、七子萧伟。

妣吴太妃,生八子萧秀、九子萧憺。

妣费太妃,生十子萧恢。

按:曹道衡《萧统评传》考证萧顺之生死年以约435――491年为宜,以符合史事。

25世: 萧衍。

顺之三子。

梁高祖武帝,字叔达,生南朝宋孝武帝太明八年甲辰(公元464年)七月十日子时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今江苏省武进县)。

公元502年建梁,南朝梁开国皇帝。

太清三年己巳(公元549年)五月丙申日侯景之乱时饿死建康净居殿,终年86岁,葬修陵。

皇后郗徽,无子,三女公主萧玉姚、萧玉婉、萧玉瑗。

妣丁贵妃令光,生长子萧统(昭明太子) 、三子萧纲(简文帝) 、五子萧续(庐陵威王、荆州刺史)。

妣阮修容令赢,生七子萧绎(湘东王、江州刺史,元帝)。

妣吴淑媛,生次子萧综(豫章王) 。

妣董淑仪,生四子萧绩(南康简王) 。

妣丁充华,生六子萧伦(邵陵携王、南徐州刺史) 。

葛修容生八子萧纪(武陵王、益州刺史)。

另养子萧正德(弟萧宏之子)。

26世: 萧统。

萧衍长子,昭明太子。

字德施,生于齐和帝中兴元年辛巳(公元501年)九月襄阳,卒于梁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531年)四月己巳日建康,终年31岁,葬安宁陵。

妣龚氏,生三子: 长子萧欢(豫章王,字孟孙) 、次子萧誉(河东王) 、三子萧詧(岳阳王)。

妣蔡氏,生四子萧敕(武昌王)、五子萧鉴(或监,义阳王)。

27世: 萧詧。

萧统三子,后梁宣帝。

字理孙,生梁武帝天监十八年己亥(公元519年),公元555年称帝江陵,建后梁。

卒陈文帝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在位8年,年44岁,葬平陵。

妣王皇后,生长子萧寮(孝惠太子,早夭)。

妣曹氏,生子:二子未详,三子萧岿,四子未详,五子萧岩(安平王—萧【王睿】—萧铣,唐初割据湖南五年,年39岁),六子萧岌(东平王),七子未详,八子萧岑(河间王)。

28世: 萧岿。

萧詧三子,后梁孝明帝。

字仁远,生梁武帝大同八年壬戌(公元542年),卒隋文帝开皇五年五月乙巳(公元585年),在位23年,年44岁,葬显陵。

妣张氏,有七子: 长子萧琮(后梁末帝,隋吕国公)、次子未详,三子萧瓛(义兴王)、四子萧琢(晋陵王)、五子萧璟(临海王)、六子萧珣(南海王)、七子萧玚(义安王,驸马隋兰陵公主)、八子萧瑀(字时文,新安王,唐高祖开国宰相,年74岁);有女萧氏为隋炀帝杨广萧皇后。

29世: 萧珣。

萧岿六子,字时章。

生于陈宣帝大建五年癸巳(公元573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七年癸巳(公元633年),终年61岁,葬建康。

妣朱氏(或顾氏),生于陈宣帝大建六年甲午(公元574年),卒于唐贞观十年丙申(公元636年),终年66岁,生子二: 萧钜、萧钧。

其后裔出了七位唐朝宰相。

30世: 萧钧。

萧珣次子,萧瑀从子。

字希谦。

唐太子率更令。

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卒于唐高宗乾封二年丁卯(公元667年),终年76岁,葬长安城西。

妣李氏,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甲寅(公元594年),卒于唐高宗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终年82岁,生子: 萧灌(或瓘)。

31世: 萧灌。

萧钧子,字玄茂。

唐渝州长史。

生于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卒于唐高宗仪凤元年丙子(公元676年),终年54岁,葬长安城西。

妣陈氏,生于唐高祖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卒于唐中宗嗣圣元年甲申(公元684年),终年59岁。

生子二: 萧仲豫(唐绛州刺史)、萧嵩、32世: 萧嵩。

萧灌子,字乔甫,唐玄宗宰相。

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辛亥(公元651年),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壬申(公元732年),终年82岁,葬长安城西。

妣谢氏,生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己巳(公元669年),卒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己巳(公元729年),终年60岁。

生子二:萧华(唐肃宗宰相;子萧恒、孙萧俯(俛)唐穆宗宰相、萧杰、萧叔;子萧悟、孙萧仿唐僖宗宰相,又萧仿子萧廪、孙萧顷后梁宰相)、萧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