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考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 蜡烛燃烧时有时产生黑烟原因是什么?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B、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化学方程式: 4P + 5O2点燃2P2O5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因为硫、木炭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气体抵消了消耗的氧气,集气瓶内的的压强基本不变,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答:(1)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2)装置漏气;(3)红磷的量不足;(4)有部分水留在管中未进入集气瓶(5)燃烧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小,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6)点燃红磷后燃烧匙未立即伸入集气瓶中3、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大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答: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后,向瓶口塞入胶塞过慢,导致瓶内气体溢出弹簧夹没有夹紧或没有夹弹簧夹导致红磷燃烧时瓶内部气体溢出4、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答:防止燃着的红磷溅在集气瓶上,将集气瓶炸裂。
让P2O5溶于水中。
5、为什么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答:防止白烟污染空气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教材概览](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起始阶段。
(2)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
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
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3)本单元是学生第一学习的单质化合物知识,学生感性认识丰富、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其中贯穿了最粗线条的物质分类和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能直接观察的实验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无界限,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可获取经验的途径多,不会形成太大的分化。
[知识结构透视] 装置组成及含量氧气含量的测定药品操作混合物空气各成分主要用途宝贵资源误差分析污染及保护物质分离物理性质性质化学性质(化合、氧化反应)纯净物氧气制法实验室制法(原料原理装置收集操作分解反应)工业制法催化剂物理变化概念实例变化概念化学变化类型(化合、分解…)实例[单元目标聚焦]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理解由氧气的性质决定的氧气的用途;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
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其方案选择;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人教版 九年级 初中 化学 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1) 现象:产生白烟,集气瓶中的水上升约1/5体积.(2)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3) 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红磷要过量;②容器要密封,不漏气;③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4)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的原因:①红磷不足,氧气未耗尽;②瓶塞未塞紧,空气进入;③未冷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多于1/5的原因:①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的速度太慢,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
②止水夹未夹紧,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从导管口逸出。
(6)该实验的不足之处:①红磷被点燃后再伸入集气瓶内,使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而溢出集气瓶。
②红磷在空气中点燃会污染空气。
③导管内的空气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7)集气瓶中先加少量水的作用: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2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氧气用途: (1) 供给呼吸<如登山、医疗、潜水等〉(2) 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航空等〉2 氮气用途:(1) 作保护气(如汽车安全气囊、灯泡、食品袋等充氮气),利用N2化学性质不活泼.(2) 制硝酸和化肥。
(3)冷冻麻醉(4)制造低温环境。
3 稀有气体用途:(1)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2)作保护气(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灯泡内保护气),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注意:“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的总称,不是一种气体。
三、保护空气1 空气中的污染物包括烟尘和有害气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CO 、 SO2、 NO2、O3等2 空气污染的危害:①损害人体健康②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破坏,酸雨。
3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使用清洁能源;③植树造林;④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范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或硫(因为木炭或硫燃烧会产生气体,造成瓶内气体体积变化小)。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考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考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考点1.空气成分的发现。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考点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原理及方法】利用过量的红磷在集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4gO2点燃2MgO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⑸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此实验必须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砂,防止溅落的熔化物使瓶底炸裂。
⑹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点燃爆鸣气2H2O2点燃2H2O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不纯的氢气点燃会爆炸⑺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内有水珠。
向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⑻加热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Cu2OH2CO32CuO+H2O+CO2↑(现象:绿色粉末变黑色,管壁有水珠,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考点8.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C=ABC(多变一)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有氧化性。
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一定是一个氧化反应。
(4)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不会发光,反应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铁生锈等。
考点9.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①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MnO2O2↑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KCO3MnO2△△2KC3O2↑通电③水通电(正极O2负极H2,体积比1:2)2H2O=2H2↑+O2↑(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步骤:①查:连接仪器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这篇关于初三化学上册第⼆章知识点总结,是⽆忧考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第⼀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知识导学本实验的原理是在⼀定量的空⽓中,利⽤过量红磷的燃烧完全消耗其中的氧⽓⽽⼜不产⽣其他⽓体,导致压强减⼩,减⼩的体积即为空⽓中氧⽓的体积,即上升⽔的体积就是氧⽓的体积。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①装置不漏⽓。
因为若装置漏⽓,虽然装置内⽓体压强减⼩,但是从外界⼜进⼊⼀些⽓体,并不能使压强减⼩很明显,因⽽⽔并不能上升到集⽓瓶中。
②燃烧匙⾥要放⼊过量的红磷,⽬的是使红磷燃烧,尽可能消耗尽钟罩内的氧⽓。
③应该到温度冷却到室温时才可以观察,因为如果温度较⾼时,虽然⽓体减少,但是压强并不能减少很明显,因⽽也不能上升到集⽓瓶体积的1/5。
红磷燃烧时⽣成⽆氧化⼆磷固体⼩颗粒,因此描述为⽩烟。
烟指的是固体⼩颗粒。
空⽓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该数值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空⽓中各成分体积分数⼀般是⽐较固定的。
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可以⽤化学式来表⽰,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纯净物是相对⽽⾔的。
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各⾃的性质。
根据氮⽓的性质得知其⽤途⼴泛,有:a.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b.⽤作保护⽓,如焊接⾦属时常⽤氮⽓作保护⽓,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寿命,⾷品包装⾥充氮⽓⽤来防腐;c.医疗上⽤液氮治疗⼀些⽪肤病和在液氮冷冻⿇醉条件下做⼿术;d.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超导性能。
稀有⽓体的⽤途有:a.保护⽓,如焊接⾦属是⽤稀有⽓体来隔绝空⽓,灯泡中充⼊稀有⽓以使灯泡经久耐⽤。
b.电光源,稀有⽓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的光。
灯管⾥充⼊氩⽓,通电时发出蓝紫⾊光;充⼊氦⽓发出粉红⾊光;充⼊氦⽓发出红光。
c.⽤于激光技术。
d.氦⽓可作冷却剂。
e.氙⽓可作⿇醉剂。
当进⼊⼤⽓中的某些有害成分的量超过了⼤⽓的⾃净能⼒,就会对⼈类和⽣物产⽣不良的影响,这就是⼤⽓污染。
利⽤压强差,使⽔进⼊,测出氧⽓的体积,或利⽤压强差,使密闭系统的活塞移动,根据活塞移动的体积测出氧⽓的体积。
最新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复习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2P2O5【实验原理】4P+5O【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四、混合物和纯净物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编)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编)
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 (体积比)
氮气: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3空用(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教病人、登山、潜水等(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气气中燃烧: S+Q一SOe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境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0a——FeO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导语】刚开始接触化学时,需要同学们掌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较多。
以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期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问题:(1)为何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处: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处:P24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处:P25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蔼体。
如:SO2CO氮的氧化物等。
【篇二】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硫S+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铝箔4Al+3O2==2Al2O3碳C+O2==CO2铁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磷4P+5O2==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篇三】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P34、P35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产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立刻收集,当气泡连续、平均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沿酒囊饭袋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人教版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考点总结、例题精讲-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A.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之一是铁丝表面生成一层红棕色的物质 C.实验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试管外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对实 验的影响 D.本实验也可将细铁丝换成足量的细铜丝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1.发生装置及反应原理
2.收集装置
3.操作步骤 以固固加热型装置为例。 ①查:实验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装入药品,连接仪器 ③定: 固定实验装置 ④点:点燃酒精灯 ⑤收:收集O2 ⑥离:撤离导管 ⑦熄:熄灭酒精灯 巧学妙记:茶庄定点收利息。
(6)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
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B.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7)如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是利用铁生锈的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
(4)实验中某同学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系统中气体总体积 25 mL
反应后系统中气体总体积 21 mL
上述表格中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1_6__%,造成实验误差的 原因可能是__②__③___(填序号)。 ①推拉注射器活塞的速度过快 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铜粉量 太少 (5)上述实验中常用加热铜丝或铜粉与氧气反应,而不选择铜块或铜片,这 样做的目的是通过__增__大__反__应__物__间__的__接__触__面__积___来加快反应速率。
8.误差分析
偏差
原因
红磷不足
测量结 果偏小
测量结 果偏大
装置漏气
装置未冷却至 室温就打开弹 簧夹 红磷点燃后伸 入过慢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单元空气、物质的构成一、空气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空气中氧气的氮气的体积比约是1:4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必须用红磷燃烧。
a可观察到的现象:发出黄白色火焰,放热,冒白烟。
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内大约1/5体积处。
b实验设计的原理:利用红磷燃烧耗尽密闭容器中1/5体积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导致水被吸入集气瓶内大约1/5体积。
c水进不了1/5体积的原因:①红磷量过少;②装置气密性不好;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d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实验还可推出,瓶内剩余4/5体积的气体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e不能用木炭、硫代替是因为它们生成了气体,会弥补反应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压强无明显变化。
不能用镁代替是因为镁不仅与氧气发生反应还可与空气中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
f其他常见变形装置如下图:装置形式虽然不同,但原理都是相同的,即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氧气(N2)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
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如制造氮肥、炸药、染料等。
5、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通电时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可作霓虹灯(物理变化)。
其中氦气(He)密度很小,性质稳定,可作探空气球。
6、污染空气的物质包括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两大类,其中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氮(NO2)。
这些有害气体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排放的废气。
三、分子、原子和离子1、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不同的分子一定会构成各不相同的物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仍然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
(2)分子的特性:①分子不断地运动。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 知识总结.doc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总结考点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⒈实验现象: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雾、烟雾).⑵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气体少压强小)。
⒉实验结论:⑴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水的体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⑵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⒊实验中氧气体积小于1/5原因:⑴装置漏气;⑵红磷量不足;⑶未等白烟完全消失就打开弹簧夹。
⒋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不能用铁是因为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实验中红磷过量:消耗完氧气。
考点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体积分数)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考点3混合物和纯净物(是否是一种物质)⒈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有独立的化学式)。
如水(H2O) 、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等是纯净物。
⒉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混合,是混合物。
考点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用途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助燃性)。
物理性质:气体(无色无味)、液体固体(淡蓝色),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①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登山;②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以及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燃烧、不助燃)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①保护气;②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③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气体)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利用惰性作①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②电光源;③用于激光技术,④制造低温环境等。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最新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合反应1、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例如:碳的燃烧;磷的燃烧;硫的燃烧等。
2、表达式:A+B+?? → E (简称“多合一”)氧化反应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石蜡燃烧因生成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3)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4)缓慢氧化: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称为缓慢氧化。
注意:缓慢氧化也放热但不发光。
如:动植物的呼吸、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
1.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1/5。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注意】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
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
(1)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①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②烟尘(可吸入颗粒物)(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注意:二氧化碳没有在该项目内)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沪教版初中化学中考必背基础知识点整理归纳
沪教版初中化学中考必背基础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酒精挥发、冰雪融化、干冰升华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酒精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光合作用等。
2.用氮气作灯泡的填充气、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的原因。
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由新物质生成,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生成白色固体。
4.空气是混合物,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N2,其次是氧气O2(不是质量分数),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5.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1)选用药品:红磷(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和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新的气体)。
(2)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冷却至室温,水进入集气瓶约1/5体积。
(3)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2P2O5(4)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还能得出剩余的4/5的气体性质:不支持燃烧、不易溶于水。
(剩余的4/5的气体主要是氮气)(6)分析进入集气瓶的水少于五分之一的原因?①红磷的量不足②装置的气密性不③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1.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氧气不是可燃物,不能作燃料。
2.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及特征现象:(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照明弹)(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集气瓶底先放入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柴的作用,引燃。
(3)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产生淡蓝色火焰(4)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产生大量白烟(除去灯泡中残留的氧气)(5)硫粉燃烧:S+O2点燃SO2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6)碳在氧气中燃烧:充分:C+O2点燃CO2描述现象时说成“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错误的,应说成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中考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中考初三化学学问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初中化学学问点全面总结(完整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讨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逻辑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创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①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退污染4、蜡烛燃烧试验(描述现象时不行浮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光明)、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削减,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索普通步骤: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试验→试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试验(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办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二)测容器--量筒(1)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需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2)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3)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普通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普通能精确到0.1克。
)注重点:(1)先调节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普通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湿润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中考生务必掌握!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都是重点,考点一定要吃透。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要点汇总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大特点P4(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a.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尽可能无毒、无害或毒性极小;b.反应在无毒、无公害的条件下进行,如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催化剂;c.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原料,且原料利用率尽可能最大化,d.副产物或废料最小化,尽可能实现零排放。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探究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外焰)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能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成分是相同的,但各种成分的含量不同,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垫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二)测量液体体积的容器:量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P+O 2 P 2O 5)
【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剩余4/5氮气的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支持燃烧。
【实验结果小于1/5原因】
1.红磷量不足。
2.装置气密性不好好。
3.未冷却后就打开弹簧夹。
【实验结果大于1/5原因】
1、 弹簧夹未夹紧;
2、点燃红磷后未立即伸入集气瓶中。
二、空气的成分
气体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分子
原子
离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举例 水(H 2O ) ,氧气(O 2) ,氮气(N 2) ,二氧化碳(CO 2) 金属( Fe Cu )、稀有气体(He Ne )
氯化钠(NaCl )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微粒的化学性质相同。
共同点 三者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都能保持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由氯离子(Cl -)和
钠离子(Na +)保持 联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
区别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原子与离子的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原子
(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每个质子带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点燃 点燃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五、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或同种原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或不同种原子构成。
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六、描述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七、元素
1、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2、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生物细胞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碳、氢、氮、钙
3、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
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2H表示2个氢原子。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
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5、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同一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或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加一。
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一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