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附答案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选或简答: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的六个部分:(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3.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课重点标记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课
重点标记
------------------------------------------作者xxxx
------------------------------------------日期xxxx
【精品文档】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课重点标记
劳动社会学P1劳动者P2冲突理论P10具体研究方法P17劳动的概念P22劳动的社会职能P2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P23三方性结构P27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
P29职业结构P41劳动保护的概念P49劳动群体的特征P55双因素理论P66劳动者的素质P75企业文化的含义P85企业文化功能P87劳动者社会化内容P95职业的特征P109职业概率的大小取决于4个条件P119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P123职业瞄的五种类型P126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概念P134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P141职业分层的概念P142社会分层的意义P153职业流动的个人特征P158劳动组织的含义P173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P179劳动组合的类型P187劳动关系的概念P200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P202劳动关系调整机制P212工会的职P能218薪酬及其理论P223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P227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P228劳动争议的概念P240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P241社会保障的功能P251申请失业保险金应具备的条件P261养老保险的四种模式P265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P275弹性就业P279摩擦性失业P284周期性失业和隐性失业P285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功能P294弱势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P301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P306移民的成本分析的人口迁移理论P314
目测全齐,仅供参考。
【精品文档】。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
第一章结论119世纪20—30年代。
P12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3P24、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
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论述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各大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5—13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及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迪尔凯姆);科层制(韦伯);科学管理(泰勒);社会人(梅耶);制度学派(韦布夫妇)2)现代劳动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普兰查斯);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米尔斯);新制度主义(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新管理学派(包括科学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理论);新经济社会学(斯威伯格、格兰诺维特)。
3)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第二章1、职业结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请分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职业结构变化。
42—441)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2)结构变化: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型的特征;第二产业的产业工人的比重在20世纪工业化高潮中呈明显上升;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呈上升趋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也有了快速的增长。
2、试阐述劳动士气激励理论中的人性假设X、Y、Z理论?67—71X理论对人性假设的核心内容: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
2)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3)一般人宁愿受别人指挥,希望逃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4)人是非理性,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去工作。
X理论任务管理措施:1)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管理的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成劳动任务,而不去考虑人的感情。
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
3)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5、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劳动社会学》复习考试资料
2)时间观念
3)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的观念
4)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观念
5)创新观念
6)自主观念
7)民主观念
20.企业文化(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论述)★★★
D企业文化的含义
①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气氛
②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别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治理思想
③适应人际关系,完成角色的转变
3)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
14.劳动中的人际关系(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
1)霍桑实验说明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是更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际吸引:直接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①能力;②品貌、气质;③酬劳;④相似与互补;⑤邻近与熟悉
15.劳动群体的结构(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劳动群体的特征
①劳动群体是一种组织,即劳动力的组织。它是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结合体。集体各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沟通,有相对持久、明确的关系②劳动群体是一个体系或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结构。不同层次的劳动群体,它们彼此之间上下相系、左右相连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每一个层次都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又都是整体的一个局部、一个局部
4)妇女素养的上下,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12.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简答)
★★
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缺乏
2)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累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及历年试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
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单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
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3.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
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选或简答: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的六个部分:(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3.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劳动社会学复习试题及答案整理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共12题,合计12分)1. 按照职业技术划分,我国的职业可以分为九类,以下不属于这九类的是( )。
A.经理及行政人员 B. 文员 C.学生 D.非技术工人答案:C2. 以下不属于马克思学派观点的是(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依据生产资料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 D.社会结构决定人们的社会行为答案:A3. 在社会学领域中,在社会不公平的制度分析上作出突出奉献的人物是( )。
A.赖特 B. 马克思 C.韦伯 D.撒拉尼和维克多·倪答案:D4. 以下不属于中产阶级壮大的原因的是(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B.产业结构调整 C.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上升 D.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答案:C5. 在功能论范式的框架中,最早对社会分层进行论述的是( )。
A.涂尔于 B.帕森斯 C.格兰诺维特 D.摩尔答案:A6. 强调道德是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的理论是( )。
A.戴维斯和摩尔的功能分层理论 B.涂尔干的功能理论C.帕森斯的社会分层的系统功能论 D.以上理论都不是答案:B7. 涂尔干在( )中对其社会不公平和社会分层理论作了明晰的阐述。
A.《地位解体和阶级》 B.《社会分工论》 C.《阶级、地位群体和政党》 D.以上都不对答案:B8. 社会分层的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
A.达伦道夫 B. 涂尔干 C.怀特 D.撤拉尼答案:A9. 达伦道夫的冲突理论继承了( )的阶级模式。
A.马克思 B.涂尔干 C. 怀特 D.摩尔答案:A10. 依据年龄与职业流动的关系,( )的职业流动率较低。
A.办事员 B.企业内的一般工人 C.主要负责人 D.商业人员答案:B11. 近年来,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开展,就业结构变动很大,以下描述有误的是( )。
A.劳动力由传统工业部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B.绝大多数的劳动力由资本密集型企业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C.劳动力由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D.劳动力由供给根本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流向供给享受资料的部门答案:B12. 以下几项是针对改革放开以来职业流动特点的描述,其中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1、问答题简述土尔干的功能理论。
正确答案:(1)道德是对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2)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为了共同利益二持续不断的地调节自私冲突的能力;(3)人们具有不同(江南博哥)才能,如果一个社会要兴旺发达,那么最有才能的人必须担当最有价值的功能;(4)社会是一个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和力量的多元或冲突的整体。
2、单选联合国《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职业分类的标准是劳动者从事劳动时所具有的()。
A.职位B.岗位C.职能特性D.工作性质正确答案:C3、填空题()是一个人就业前从事专业、职业技能学习的时期。
正确答案:职业准备期4、单选近年来,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就业结构变动很大,下列描述有误的是()A.劳动力由传统工业部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B.绝大多数的劳动力由资本密集型企业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C.劳动力由劳动力生存率低的部门流向劳动力生存率高的部门D.劳动力由供应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流向享受资料的部门正确答案:B5、名词解释职业介绍正确答案:职业介绍是一定组织对于社会上谋求职业的人提供帮助,使其了解社会某些职业岗位空缺及该职业的具体内容,从而选择其中某一职业6、单选下列既不是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的概念,又不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的是()A.社会弱势群体B.社会脆弱群体C.社会弱者群体D.未成年人群体正确答案:D7、名词解释三方性原则正确答案:所谓三方性原则,是指在社会劳动关系方面,实行劳工、雇主和政府三方面参与和进行协调的原则。
这是劳动关系方面的国际惯例,也是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国际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所奉行的准则,从而有效地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体制性手段。
8、单选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历来学者们研究女性就业情况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首要指标是()A.职位隔离B.性别人力资本C.职业结构D.职业收入正确答案:C9、多选职业生涯理论包括以下几种理论()A.职业自我论B.职业决策论C.职业生涯整体发展论D.无职业论正确答案:A, B, C10、单选如劳动者的职业变动发生在职业体系的不同层级之间,这种职业流动属于()。
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重点与历年试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选或简答: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的六个部分:(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3.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二章、第四章)一、简答题1、简述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的特征是什么?(p9)答: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任何人只有达到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具有相当的体力和智力后,才能成为劳动者。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劳动岗位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也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合作群体。
3)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劳动规范不仅是劳动的自然过程的要求,而且是劳动的社会过程的要求。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劳动者在具备以上条件后,通过实际投身于现实的劳动过程,参与社会劳动才算是真正的劳动者。
2、劳动者的行为特点是什么?(p23-24)答:劳动者的行为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一定的目标有关;2)劳动者行为是与他人的互动中发生的;3)劳动者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会对组织产生作用和影响;4)劳动者的社会行为会影响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
3、劳动者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什么?(p25)答:劳动者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1)服从组织的总目标;2)服从一定的合法权威;3)与劳动者在正式组织中的地位相符;4)受到各种正式的规章制度的限制。
4、劳动者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什么?(p25)答:劳动者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1)具有同质性;2)有特定的行为符号,主要包括风俗习惯和规范;3)与正式群体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4)以社会性行为为主,无正式的约束;5)同一非正式群体有共同的兴趣、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取向。
5、劳动者社会化的特点包括哪些内容?(p32-33)答:劳动者社会化的特点包括:1)起点。
劳动者的社会化是从人进入一种职业或一个劳动岗位这一刻开始的。
2)目标。
劳动者社会化的目标是要使人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3)社会化施体。
即社会化的实施者,对劳动者社会化的主要力量来自劳动者的劳动岗位、班组、车间企业、行业以及与这些实体相关的劳动价值、劳动规范以及劳动技能。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
第一章结论119世纪20—30年代。
P12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3P24、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
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doc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彖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彖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徳曼和彼•纳维利。
二、劳动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是基本要素。
广义的劳动者: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并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的:处于劳动年龄。
具冇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有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白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四、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人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人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五、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六、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七、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彖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査的一种方法。
八、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九、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冃的、有计划地运用口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 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彖。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來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牛: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金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休——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人的推动作用。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本章重点
1.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是 在法国
2. 劳动的基本含义。 3. 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
和创造性。 4. 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 5. 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6. 社会统计法
第二章 劳 动
本章重点 • 劳动的社会职能 • 劳动社会化、内容及其发展进程 • 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 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有哪些 •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劳动保护及其内容 •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本章重点
1. 弹性就业 2. 失业及其类型(P284~285) 3. 摩擦性失业 4. 失业治理的途径 5. 非正规就业的意义 6. 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
功能
第十二章 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本章重点
1. 特殊劳动群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职业性别隔离 3. 职业结构 4. 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5. 移民的成本的分析和主要表现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本章重点1.二元经济 2.来自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变化及其特点 3.改善我国劳动关系的措施
着手
第六章 劳动组织
本章重点
1. 组织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组织文化 3. 组织机构设置主要的方法 4. 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作用(包括积极与消极) 5. 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等。古典组织理论的核心是 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 韦伯的三种权力 7. 劳动组合的类型 8. 人力资本化及其途径
之内容 • 影响人际吸引的直接的、具体的因素 • 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的类型 •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 • 劳动士气
2017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附答案
请各位同学结合《劳动社会学同步综合练习》内的考核内容、真题以及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来进行复习,希望大家好好背背以上列出的三份资料。
切忌不要紧紧只看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本文整理的资料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专升本的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名词解释和选择题)二、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名词解释和选择题)三、劳动者:(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狭义:劳动者必须具备四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四、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五、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六、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要素(p6)七、梅耶的观点p7八、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九、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十、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十一、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十二、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十三、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参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十四、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十五、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各位同学结合《劳动社会学同步综合练习》内的考核内容、真题以及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来进行复习,希望大家好好背背以上列出的三份资料。
切忌不要紧紧只看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本文整理的资料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专升本的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名词解释和选择题)二、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名词解释和选择题)三、劳动者:(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狭义:劳动者必须具备四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四、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五、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六、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要素(p6)七、梅耶的观点p7八、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九、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十、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十一、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十二、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十三、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参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十四、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十五、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十六、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十七、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四、三方性结构、三方性原则、三方协调机制p27-28五、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六、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P36)七、配第—克拉克命题p38八、职业结构变化规律:从发达国家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P42)九、从表2—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职业结构具有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变的特征。
(P43)十、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十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和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十二、人口老龄化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
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再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
十三、劳动保护的内容: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
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P50)十四、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人际关系理论:1、证明工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发现了非正式群体。
4、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十五、群体结构: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十六、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1、直线制结构。
2、职能制结构。
3、直线—职能式结构。
4、水平结构。
5、距阵结构。
十七、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1、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
2、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十八、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1、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2、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步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3、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十九、劳动力士气: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即劳动积极性二十、影响劳动士气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劳动组织方面的因素、劳动者个人方面的因素二十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二十二、克来顿·艾尔德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二十三、“自我实现型人”假设是建立在认为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基础上的。
二十四、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人性假设与X、Y、Z 理论第三章劳动者一、劳动者: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形成劳动领域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
二、劳动者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三、劳动力人口数=劳动适龄人口数-非自立人口数+超过劳动年龄的在业人口数四、劳动力就业率=在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100%五、劳动力参与率=(在业人口数+正在谋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100%六、劳动者的社会素质:1、文化素质;2、思想道德素质;(它是劳动者的素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工作满意度”作为衡量劳动者态度的综合指标。
3、劳动者的现代化。
(P79,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特征要了解,共10点,多选题型)七、劳动者的自我控制产生了三种类型的心理控制形式:1、自主控制;2、诱导控制;3、胁迫控制。
八、企业文化的内容:1、价值观念;2、企业意识;3、管理方式;4、企业规范;5、企业英雄人物;6、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
它是以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養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九、技术异化问题的突出表现:p82-831、技术异化使得人在生产实践中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全面性。
2、技术异化使人社会生活中趋于同质化。
3、技术异化使人的内在价值变异、缺失。
4、技术异化使人的生命物化。
十、企业文化的特征:1、独特性: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色2、功能整合性: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3、实践性:企业文化在生产管理和经营中总结和提炼出来,并反过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4、渗透性:能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思想5、社区性:企业作为一个社区经济组织,还具有社区性6、行业性:不同行业的企业文化,其特征不同7、群体性:企业由不同的群体构成,因而还具有群体性。
十一、企业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效率功能、协调功能十二、从劳动者行为与生产劳动过程有无直接联系的角度,区分为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为。
十三、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劳动性行为,简称劳动行为。
十四、劳动效用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十五、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十六、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十七、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论)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十八、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论)1、家庭教化;2、学校教化;3、社会教化;4、网络互动;5、劳动组织教化。
十九、劳动者社会化的过程:(论)1、预期社会化;2、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3、劳动者基础社会化;4、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
二十、劳动决策的影响因素。
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第四章职业生涯一、职业的时代性特征:我国曾出现过的“当兵热”“从政热”“高考热”到“考研热”,又发展到“下海热”“出国热”“外企热”等,都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程度。
二、职业生涯的概念由沙特烈提出;三、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四、职业的特征:社会性、差异性、层次性和时代性五、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论述:请各位自行组织语言说明,以下仅供参考)健康情况:健康是八大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
每个人对身心健全的关切,与其有效的职业掌握直接相关。
社会阶层的影响:每个人所降生的环境,对他们的生活机会都大有影响。
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待子女教育的方式,与贫困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
教育:教育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他们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觉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
性别: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渐渐普及,但性别因素仍然在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