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教育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艺术教育的思考

由于市场、科技、文化和各种因素的冲击,当代艺术出现了泛技术化、泛概念化、泛商业化的现象,而逐渐失去了艺术应有的特质——艺术感动。为此我们再次对艺术教育进行了思考。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美术教育应该不断深入生活,重视文化艺术修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唤起学生对生活、艺术的感动,从而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作品。

艺术感动;生活;情感;文化修养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91-02

当今艺术现象纷繁复杂,受现代科技、文化思想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艺术的边界被不断冲破,我们能想到和想不到的艺术样式应有尽有,何为艺术这个问题被不断反思。在这种情形下,当代的众多艺术要么成为技术、技巧的展台,要么成为哲学的注解,或者成为商业牟利的工具,出现了泛技术化、泛概念化、泛商业化的现象。凡此种种,本无可厚非,但无论艺术怎样变化,都不应该失去它应有的特质——艺术感动。

吴冠中老人说:“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感觉,是灵感。这种感受是微妙的感受,可爱的感受,把这种感受传达给人就是艺术。”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有感于外物的变化,内心产生情感的动荡,然后外化为艺术形式,适合的艺术形式又反作于人的感情,使观者产生共鸣。可见,感动是艺术最重要的本质之一,也是衡量艺术品优劣

的最重要的标准。鉴于此,这也是谢贺六法中“气韵生动”成为评鉴作品的最高标准的原因所在。当今美术教育不应忽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生活、艺术的感动,从而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作品。

有句老话,叫做“艺术源于生活”。话是老了点,但绝对是真理,并且这样的真理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特别的意义。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就艺术的起源看,存在不同的说法。一是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二是游戏说,认为艺术是从游戏形式中产生的,还有巫术说。无论那种观点,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它的共性,就是艺术是从生活中诞生的。

艺术家把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大家之前,是脱离不了对生活的了解和体验的。闵丛林说:“在艺术精神的天地里,能否做到不虚无,不盲目,不庸俗,取决于对生活,对自然,对现实与对艺术的感动。”一幅画能够深层次的打动观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生活、有体验,这对于一个真诚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也是其最可贵的品质。三毛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感动人心。她的作品记载的全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为了写作而走遍千山万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命的沉重感,这是因为作家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细致的揣摩和领悟的缘故。只有那些有着扎实的的生活根基的作品,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艺术和生活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就是生活体验。我们要成就独特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深入生活中去。而如何深

入生活?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被很多学者提出过,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就是投入到对自然生活的写生和考察上,这个观点最终达成共识。正因为如此,历代画家都注重写生,师法造化。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与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观点都指出了深入生活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对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欧洲17世纪的荷兰小画派和唐宋时期的人物画,都是艺术家观察生活和忠实地表现生活的范例,画面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对当时的生活场景做了最真实生动的记录,表现了人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艺术发展到现代阶段,从造型手段上往往较含蓄,甚至带有很多非写实的因素,但是丝毫没有削弱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达利的《大战的预感》表现的都是当时战争的消息对艺术家的情感最真实的冲击。

世界的真实是毋庸置疑的,生活本身不等于艺术内容。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画布上去还原世界的真实,它要创造的是可供精神漫游的另一种空间图景,即精神上的情感体验。法兰西学院院士朱德群说:“绘画是一种情感”。深入生活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事物外在的感受上,而是由表及里,触动感情、刺激心灵。通过体验生活触发了情感的产生,带着情感的体验又增加了体验的深度。优秀的艺术家,从来都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超越的精神品质,在作品中展示出对自然、文化、生命的理解与深刻感悟,它赋予了作品一种充实的品质,一种令人愉悦的审美气息。吴冠中说:“艺术院校主要做两点,一

个是教造型艺术的规律,另一点就是情感,在情感方面的引导相当重要。”情感体验原则对美术教育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社会生活的积累也是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和前提条件。往往涉世的深浅,会直接影响到看问题的深刻程度,这种思想深度与文化修养则直接决定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味。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情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丹纳说:“艺术的目的就是要把事物的基本特征表现的非常突出,而艺术之所以要担当这个任务,是因为现实不能胜任它。”艺术是既通俗又高级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深入生活之后,触发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应把它转化成艺术形式。艺术体验的表达和传送要求艺术家所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思想。

艺术作品的优劣和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存在直接的关系。艺术作品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修养,而艺术修养是形成艺术作品的精神性基础。闵学林在《时光正好,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文章中曾提出:“以艺术教学为论,学院教学与绘画创作,传统与现代,主管与客观,乃至物象与心象等创作因素与艺术条件,只能在精神的维度上认同与统一,因为绘画创作是一种精神的标记。”这种精神的标记就是指艺术修养。

有人把当代部分画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平庸、世俗与乏味形容

为“空人心”的表现,因为在这类作品中几乎没有当代人文精神的根基。艺术作为人文精神与人性道德张扬的载体和创意产业的源泉和动力,有必要进一步的促进。现如今,社会各阶层人开始重视和呼吁对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视和培养。因为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但我国的美术教育在这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缺憾。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课程安排里,美术理论课和美学哲学课不受学院和学生的重视。不少学生认为,不学习这些也照样能把画画好。这无疑是一种缺失和文化断层。在大学的美术教学中,应该重视人文精神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使当代大学生走进文化艺术的殿堂,受到良好的熏陶,促进修养水平的提高。著名美术教育家陈传席说过“学院教育,如果没有了美术史论和美学思想的教育,就不是高等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养”。学生和从事艺术研究的人必须具备很深的文化理论修养,也只有具备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的人,其作品才能有很深刻的内涵和很好的艺术性。张仃在论中国画时说:“书法,诗词,文学修养很重要,笔墨上较容易过关,画到一定程度就要画修养。如果修养上不去,就画不好。”与此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和优秀的艺术作品又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学习相关美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受到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传统的热爱,使学生心里得到升华,达到“怡情养性”,继而更好的进行艺术创作。

实践证明,优秀的作品来自于“艺术的感动”并且引导着我们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