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重立课程标准,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价值引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通过举例,对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进行说明。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是众多院校的必修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积累文化常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该课程具有丰富独特的育人资源,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该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针对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期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

一、课程思政大背景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一种课程观。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有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提升学校育人工作实效。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有对其原则、路径等方面的整体探讨;国内一些高校的探索实践,其中上海经验尤为典型;教师结合自己讲授的课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总之,我们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及具体操作规范。当下,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主要以本专业、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评机制和授课教师这几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控。研究多从大局出发,内容较为笼统。在推进过程中,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二、具体实施办法及举例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时长为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18周,总计为36个学时。其中,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均为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笔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时,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

需求,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重点突出语文课的思政育人功能,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引领,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成为有深情怀、严自律、正人格的小学教师。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名成员分工明确,各自承担相应章节、篇目的资料整理、微课视频拍摄及相关班级的教学工作。具体而言,现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重立课程标准。《大学语文》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为了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落到实处,我们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调整,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形成完整的文学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他们的阅读、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我们选取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学体裁的篇目共计13篇,在教学设计时,明确育人目标,落实思政元素,强调教学反思。教师在超星学习平台上创建课程和班级,理论课学习前后发布相关资料、题目和作业,并定时在班级内部答疑解惑。此外,我们还设置了5次实践活动,制定主题和要求,明确任务和评分标准,收集素材和反馈,以供评价和改进。本课程的考核评价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分数等,这部分占总成绩的70%;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思维导图、期末考试和学习总结,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二)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模式展开教学。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即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积累文化常识,汲取其中的积极因素,以实现教学目标。下面以《青青河畔草》为例,加以说明:教师带领学生赏析作品《青青河畔草》,除了解《古诗十九首》,分析诗歌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体会“难独守”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勤勤恳恳、甘于寂寞、不懈努力,这是本次课的育人目标。课前,教师在班级内部发布资料《古诗十九首》讲录及音频供学生预习。课中,教师设置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古诗十九首》,疏通文意,体会“难独守”背后的积极意义;课后,教师发布作业检测学习效果,上传微课视频和资料叶嘉莹先生讲《古诗十九首》供学生补充学习。其中,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诗的最后一句“空床难独守”。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有了整体把握:从女子美好的形态与面容,我们隐约读出了她不甘寂寞的内心独白。因为她曾经是一位歌妓舞女,如今却嫁给了一位“荡子”。在理解最后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点:虽然“难独守”,但女主人公一直在“守”。正如叶嘉莹先生说的那样,“这句诗实在是写尽了千古以来人性的软弱!写尽了千古以来人生所需要经受的考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

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于人生失意时甘于寂寞、执著坚守的可贵,我给大家讲了池煜华老人守望一生的感人故事,并推荐大家观看纪录片《老镜子》及朗诵《红土地上的爱情绝唱》。最后,我做了小结:寂寞是人之常情,品格坚守是道德所向。通过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笔记,我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对作品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大多数同学在学习小结和讨论分享中,明白了品格坚守的可贵之处,并开始有意识地以此为行为准则。2.实践感悟。除理论教学之外,我们还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课堂展示、节目表演、志愿服务等。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期末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6%的学生认为一定比例的实践课有利于他们体会学习内容,更好地学以致用。本课程的第一次实践课是让学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任选主题,分小组进行说明,每组展示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展示期间指定同学拍摄记录。展示结束之后,其他同学可针对内容提1-2个问题,最后,教师点评、总结。学生需将分工安排、文稿资料、课前准备情况、课中拍摄素材及课后所完善的作品,统一提交上传。教师打分,并把各作品上传至班级群,供大家观看学习。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学生主要采取了PPT讲解、小品、朗诵、演讲的形式进行展示说明。例如,有一组同学以文明为主题:首先主讲人列举了一系列不文明现象。然后组员表演了自己原创的文明礼仪小品。最后,主讲人提出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的观点,并就我们如何在学校做一个文明人提出几点具体建议。有一组同学以敬业为主题:主讲人从古代对敬业的描述出发,谈到如今敬业的内涵,继而延伸到当下,他指出,未来要做老师的广大同学,学习、做事贵在坚持和专注,大家要有专心致志和勤奋认真的态度。虽然仍有少数同学积极性不高,但大多数同学喜欢这种方式,课后从学生的留言和照片、视频中,笔者发现,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并开始自觉按照标准要求自己。此外,我校师范学院在假期面向全院学生,开展了“访师孝亲感恩前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走访看望自己的恩师,假期结束后,每人交1500字以内访师心得,主题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题目可自拟,学院将进行访师优秀心得的评选并颁发奖状奖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家多为父母做事,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展示在校的学习所得。假期结束后,每人交相关图片2-3张或视频1段,并配有说明文字和简要心得,学院将制作成电子相册、宣传片供大家观看学习。通过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观看电子相册和视频,在班级群中,与学生进行互动,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确实按要求完成了实践活动。在以尊师重道为主题的实践课上,不少同学以此为例,分享心得,较为出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