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浅析

合集下载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也逐渐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一系列的条件和路径。

首先,大学语文教育的内涵必须与思政教育的目标相一致。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关于语言文字学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批判精神。

这与思政教育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一致的。

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时,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调整,使之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学的知识传授,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其次,在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更多地侧重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但缺乏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塑造。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引发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增加实践环节也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条件之一。

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通过组织讨论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当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加深他们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路径之一。

教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成效。

因此,学校应该增加对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培训和研讨会,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高职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策略探讨

高职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策略探讨

高职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策略探讨一、注重情境教学,强化实践性教学高职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应当注重情境教学,强化实践性教学。

在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到文字背后所反映的生活、社会、思想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现实生活和社会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政治、伦理、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

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实地感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历史背景等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想品质。

语文课程还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课外阅读、文学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学习环境中,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和思考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注重文本与社会联系,提升思想品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还需要注重文本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感受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性内在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可以通过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等人士到课堂进行交流,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实践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提升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深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四、强化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成长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需要强化个性化教学。

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和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鼓励学生开展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品位,推动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一、课程背景《大学语文》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是一门传统的文学课程,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二、思政元素1. 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也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道德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和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3. 文化自信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4. 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创业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挑战,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讨论: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文学经典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经典作品和创业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文学和商业的结合点和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3. 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和参观访问等,引导学生了解文学经典作品所描述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探索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工作开展阶段,为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应当将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有机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当中,为学生建构全新的语文学习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实力与素质。

本文就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语文课程;实践探索为有效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应当契合高校人才培育理念,将思政课程资源与语文教育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挖掘出两者资源融合的育人潜在价值,推动高素质人才培育工作落实,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工作预期目标。

一、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一)两者教育同向同行通过对高校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内涵进行解析可知,都基于“立德树人”进行人才培育,由此可见,两者教育工作的同向同行,可发挥出一定的协同效应,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德育引导。

因为,在思政教育时,侧重理论、抽象、客观、系统的培育,而大学语文课程,则主要以文化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隐形的德育教育。

通过两者的融合,可有效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水平。

(二)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在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合理融合时,可促使相关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挥两者融合的教育价值。

因为,在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中,包含丰富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传统民族文化精髓,可实现对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引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实力与素质,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具有深远影响[1]。

(三)循序渐进培育学生大学生培育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保证人才培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为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时,应当将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合理融合,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逐渐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可以在思政学习与语文学习中,汲取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认知高度,完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育工作要求。

二、大学语文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抓手(一)教育理念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工作开展阶段,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并与思政课程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结合,保证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大学语文是新文科的基础课程,不是纯粹的语言学和文学知识,是一门兼综合性、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为一体的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人文素质课。

在思政理论课融入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家国情怀、人生态度、道德准则、价值追求、生命意义的追寻等方面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在教学中要对大学语文进行准确定位,突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标签: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价值观生命意义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课程”都是“课程思政”的基础和源泉,脱离了课程空谈思政一如空中楼阁,毫无意义。

因此,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

大学语文作为新文科的核心课程之一,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借助作品和文化典籍让学生知中国、爱中国,督促他们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可以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学派,能够开创中国未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大学语文这样的通识课,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硬形象。

如何在新形势下,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到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去?如何更好地在大学语文中贯彻思政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定位精准,突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高校设立大学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培养。

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可增强自身的阅读及理解能力,能够应对大学提供的深层次教材及学术论文;学生可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及说话技巧,能够书写流畅的文章,其说话技巧及能力有显著的进步;学生可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认识到自己造文写句时所犯的毛病。

基于大学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大学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大学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摘要:悠悠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不仅留下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不乏有着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吻合的经典素材,大学语文已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

本文将从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进行辨析,寻找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契合点,浅析利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在大学语文中渗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在无声的文化细雨中接受思想的洗涤。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点教学实践引言语文不仅是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也是人类思想智慧的沉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对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熏陶,学生在品味语言艺术和对语言艺术的分析鉴赏中,领悟其中丰富的思想文化,逐步地形成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可见,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和风细雨”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蕴含的许多人生哲理,都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心灵和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全面地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特点(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涵义及特点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人文性的课程,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一些经典的文化进行分析鉴赏,受到高层次人文精神的滋润,同时学生吸收了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有其独特的优点。

实用性。

语文具有工具书的特点,是其他学科学习的保障和支撑。

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人文特征。

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许多体现了个人、集体和爱国主义的情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建立了思想道德的高标准,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按照经典的榜样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一、引言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更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的课程。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思政元素的融入1.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 道德品质教育: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守信、勤劳、勇敢等。

3. 人生观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集体主义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学会合作与分享,共同进步。

5. 环保意识教育: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结合环保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讨论:通过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学讲座、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增强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四、结语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学校和教师也应该加强与思政课程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一、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大学语文课程是当今每位大学生的义务教育课程,它既是知识学习的重要一环,又与学生的思想灵魂有着深厚的联系。

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思想、增长知识,从而促进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另外,语文课程也能让学生拥有能力去理解、分析不同文章,从而激发他们思考、审视和运用文学知识创造新的文体。

因此,大学里的语文课程更应该从丰富的内容来增强学生的思想文化能力,让他们真正明白学习的意义并对个人的发展有实际的感知。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1、注重教材内容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具体就是教材和课时安排上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年龄水平,关心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发展,要有历史感、社会感。

教材内容上要结合读书创作、文学创作、选读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很好地表现出来,体现中华优秀文明的魅力。

2、注重教学方法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除了要注重教材内容外,还应在教学方法上发挥重要作用,应把吸收、记忆和深刻理解揉合在一起,尤其是要做到把思辨课程和动手实践、多媒体技术等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多以活动形式指导学生,让大家多操练学习中不同水平的文本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和汉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经常参加文艺活动,以提升学习效果。

3、加强课堂实践练习大学语文课的思政建设,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反映现实社会的文学创作实践,把小说、诗歌、剧本等文学形式的练习融入课堂练习。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流行的文学技巧,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突出特长,结合现实,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思考社会发展、把握时代和社会对他们的期许,从而形成文化情操和民族觉悟,这样,才能把社会中的反映内容融入文学视野,实现文学思政的有机结合。

三、课外活动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还应重视课外活动,将课外活动天顺接到课内学习,让学生发现真实世界、加深对真实体验、了解真实社会的突出需求。

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融合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融合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融合探讨摘要:在“课程思政”角度下大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重新思考,如何实现在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中的思政创新,需要进一步探究。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进行适当的思政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在此过程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建立,去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当中蕴含的德育功能,从而实现语文科目学习过程中学生良好品格、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本文从课程思政内涵及其与大学语文之间的关系出发,对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策略引言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与引导成为各个院校的重要思想教育内容。

课程思政观念的提出,为高校学科教学与教育育人等方面指明了改革方向。

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言教学更要将课程思政进行融入与渗透,借助大学语文的教育与文化优势,渗透思政与文化教育,探索更适合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路径。

1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大学语文作为中国语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基本属性。

“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考虑,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以后,使语文学习不致中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修订前言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具备育人功能。

张福贵教授进一步指出:“大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每个大学生具有一种语文技能和人文精神,能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真正现代人。

”这里所说的“语文技能”可以看作借由工具性带来的“真”,“人文精神”可视为由人文性衍生而来的“善”,“文化传承与创新”则是伴随审美性而来的“美”。

杨道麟教授也曾指出:“语文教育本质应是基础性(‘求真’)因素、人文性(‘向善’)因素和审美性(‘崇美’)因素的和谐统一。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浅析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浅析

摘要: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问题。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重立课程标准,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价值引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通过举例,对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进行说明。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大学语文》是众多院校的必修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积累文化常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该课程具有丰富独特的育人资源,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现阶段该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问题。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针对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期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

一、课程思政大背景“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一种课程观。

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有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提升学校育人工作实效。

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有对其原则、路径等方面的整体探讨;国内一些高校的探索实践,其中上海经验尤为典型;教师结合自己讲授的课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总之,我们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及具体操作规范。

当下,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主要以本专业、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评机制和授课教师这几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控。

研究多从大局出发,内容较为笼统。

在推进过程中,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二、具体实施办法及举例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时长为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18周,总计为36个学时。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讨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讨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讨摘要: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既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应成为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

坚持“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导向,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

教师以独特的视角,深度挖掘提炼大学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尝试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教学实践探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教学一、引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明确指出公共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之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大学语文》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除了达成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实现素质目标:阐释人文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融合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使以文化人得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高校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

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一)时代背景赋予大学语文的思政教育功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更注重在语文学科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子,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能在思想认识方面得到提升。

在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应注重突出其思政教育功能。

无论是欣赏古典文学作品,还是学习赏析现代文学作品,都要精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浅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浅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浅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作者:黄任远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本文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浅析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论述了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课堂内外,才能将二者更好的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特点授课内容针对性目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各级教育部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提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各类高校要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元素在内的“课程思政”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大学阶段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的改善融合。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自身在“课程思政”的要求下,又将采取怎样的方式,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更好的实现这一融合入呢?这无疑是摆在广大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而通过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一融入,需要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从课堂内外着手,多方面多手段的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

下面,我们就先分析一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如下特点: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特点(一)与其它课程联系较少,自成体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是有所区别,以某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首先从授课范围上来看,《大学语文》课程虽然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并没有覆盖学院所有院系,而是只有文科类、艺术类、文理兼收类专业的学生学习,这就导致学生人数较少,范围不广;其次从课时比重上来看,虽然各专业略有不同,但整体相差不大,《大学语文》课程所占的课时都较少,只在一个学期内授课,总共有40个课时左右。

这种情况就导致在高职院校内不能做到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中心,延伸出一系列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教学课程群,这就使得《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一个较为孤立的存在,其教学没有很好的连贯性、延续性和交叉性,所讲授知识基本是游离在其它课程之外的单独的体系。

浅析课程思政思域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

浅析课程思政思域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

浅析课程思政思域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本质体现,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排头兵,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对课程的重新定位,指导任课教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建设师德师风,优化大学语文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指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大学语文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已经不再单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等工具性的能力,更多的是要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

所以说,大学语文课程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做好“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要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洗礼,陶冶情操,不断地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新时代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增设的一门新课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

因此,高校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进高校的教育教学与改革之中,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将知识体系内化为个人修养,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引领价值有机融合为一体,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不断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中华民族的母语—汉语为载体的课程,在兼具基础性、工具性的同时更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

春江花月夜:大学语文课堂的思政教育视角

春江花月夜:大学语文课堂的思政教育视角

春江花月夜:大学语文课堂的思政教育视角引言在当代社会,大学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探讨大学语文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大学语文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大学语文课堂的特点大学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学生可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同时,大学语文课堂也应该关注当代文化和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拓宽他们的视野。

大学语文课堂的思政教育视角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思政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讨论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实施策略和建议为了有效实施大学语文课堂的思政教育,以下是一些策略和建议:- 选择具有思想内涵的文本,如经典著作和当代文学作品,以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时事热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结合实际案例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结论大学语文课堂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

只有在思政教育的视角下,大学语文课堂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大学语文中思政元素的探讨——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大学语文中思政元素的探讨——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大学语文中思政元素的探讨——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引言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而思政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并以唐代文学作品《春江花月夜》为例,分析其思政意义。

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大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学艺术欣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十分必要的。

《春江花月夜》的思政意义《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这首诗描绘了春江的美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寻。

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策略为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结构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2.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就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发表个人见解,并进行合理的讨论和辩论。

3. 进行相关主题讲座:组织相关主题的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探讨思政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结论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春江花月夜》为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政意义。

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隐性思政教育应用策略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隐性思政教育应用策略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隐性思政教育应用策略导言大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大学教育的变革,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多元化的需求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本文将分析大学语文教育的隐性思政教育应用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建议。

一、注重思政教育意识的培养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注重思政教育意识的培养是实施隐性思政教育的第一步。

教师需要从深层次认识到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更是价值观念和思想觉悟的引领。

他们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并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价值选择,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构建语文教材的思政教育元素语文教材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思政教育关键的载体之一。

为了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在教材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文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通过阅读和解读这些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文问题和价值观选择。

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选取一些经典诗词、散文等文本,让学生欣赏和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精神。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和探讨一些现实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科技发展等,通过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三、创设思政教育情境的教学活动创设思政教育情境的教学活动是实施隐性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争议性和思辨性的话题,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引导学生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语言文学研究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潘虹(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d的人文性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思政素质方面较其他课程具有独到的优势。

大学语文将思政理论转变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使大学生在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

本文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政素质存在的问题,围绕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现状,探讨如何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特点和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培育大学生思政素质的优势。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大学语文教学以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学水平为教学目标,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思政修养,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和内容实现,使大学思政教育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政修养。

1.大学生思政修养存在的主要问题1.1动机上表现出功利性。

一些大学生单纯地认为,只有入党才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政,不大学生思政育身的内和意义。

这种心态,使这些大学生入党失真正的意义。

不但不成为一的,身心发展可生消极影响,与大学思政素养培养目标相背离。

1.2心态上表现出淡漠性。

大学生的政和政有,政一的,容现的现。

,通不发展,大学生识有待提高,生观和容易受到不,产生负面情,不发展。

1.3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

,一些思,一程大学生的思意识,不大学生发展,以融入中。

另外,大学生的和知识眼有,的意识和义,使大学生以合判断、正确处理各种复杂。

2.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现状2.1大学语文教育在培养思政素质上定位不清晰。

目前,部分高校管层认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没有他专业课程重,部大学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文学欣赏层面,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较低,大学生更愿意选择他专业课程,致使大学语文一直处边缘化状态。

主要原因是大学管层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对大学语文课程理解不够清晰。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吴琼(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常德415000)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按照该指导思想,2017年教育部下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将“课程思政”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学科,既是提升大学生母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播中华文化魅力与核心价值的重要渠道,且大学语文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为大学语文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奠定了基础。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学科育人的新格局,深挖各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各学科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

[2]“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与教育理念,其内涵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

(一)全新理念“课程思政”理念纠正了传统以知识教学为根本任务的理念,注重在知识教学的过程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是“学科教学承载思政,思政教育融于学科教学”的全新理念。

(二)知识转换知识转换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与整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知世界、收获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方法,为学生构架“知识”向“思想政治”转换的桥梁。

(三)三维课程统一三维课程统一是指将网络、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三个维度进行相互衔接,实现多维度育人,助力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一)大学语文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语文课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中拥有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洞明世事等共计12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不仅传递出先哲智慧与治学精神,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析文/张春梅(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摘要:大学语文是一门多元学科,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培育大学生思政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语文与思政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在审美中接受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 教育大学语文极具人文性,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

通过多元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把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进一步夯实学生语文理论基础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政理论思想,实现教育与知识、能力的高度统一。

一、关于课程思政1.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这一讲话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以课程思政主导语文教学的各方面人文因素,将知识学习和人文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2.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当前现状(1)课程思政现状“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理念。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国内各高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课程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的思政教育是非常受学校重视的,但是它经常是脱离其他课程独立存在的,自成体系,且有专门的思政课教师,此外,大量的理论知识限制了该课程的优势的发挥,也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

目前看来,“课程思政”建设遍地开花,但研究的内容主要以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如课程原理、专业名词等开发为主要对象,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方面,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价值观、课程改革实践开展的具体行动策略等环节的关注仍不足。

[2](2)大学语文现状目前,随着各高校初步探索课程思政模式的全新局面的打开,大学语文课程利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共通之处这一课程优势,挖掘思政教育方面的元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高职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策略探讨

高职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策略探讨

高职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策略探讨高职学校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这一教学环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道德品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校和教师在思政教育课程中的教学策略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过于枯燥、缺乏针对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本文将从当前高职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一些教学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语文素养。

一、思政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同时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

而思政教育则是在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二、教学策略探讨1.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政教育无处不在,任何一篇文章或一种语言表达都是有思想意义和政治倾向的。

语文教师应该选择那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想品质提升的教学内容,比如一些具有社会热点和时事议题的文章或作品,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想品质。

2.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在思政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中去,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互帮互助和共同学习,来加深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3. 强化实践教学,促进思政教育的深入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寓教于乐,比如文学作品的创作、朗诵、演讲比赛,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问题。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重立课程标准,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价值引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通过举例,对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进行说明。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是众多院校的必修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积累文化常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该课程具有丰富独特的育人资源,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现阶段该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问题。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针对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期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

一、课程思政大背景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一种课程观。

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有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提升学校育人工作实效。

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有对其原则、路径等方面的整体探讨;国内一些高校的探索实践,其中上海经验尤为典型;教师结合自己讲授的课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总之,我们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及具体操作规范。

当下,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主要以本专业、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评机制和授课教师这几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控。

研究多从大局出发,内容较为笼统。

在推进过程中,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二、具体实施办法及举例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时长为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18周,总计为36个学时。

其中,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均为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笔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时,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
需求,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重点突出语文课的思政育人功能,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引领,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成为有深情怀、严自律、正人格的小学教师。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名成员分工明确,各自承担相应章节、篇目的资料整理、微课视频拍摄及相关班级的教学工作。

具体而言,现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重立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为了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落到实处,我们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调整,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形成完整的文学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他们的阅读、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我们选取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学体裁的篇目共计13篇,在教学设计时,明确育人目标,落实思政元素,强调教学反思。

教师在超星学习平台上创建课程和班级,理论课学习前后发布相关资料、题目和作业,并定时在班级内部答疑解惑。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5次实践活动,制定主题和要求,明确任务和评分标准,收集素材和反馈,以供评价和改进。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分数等,这部分占总成绩的70%;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思维导图、期末考试和学习总结,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

(二)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模式展开教学。

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即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积累文化常识,汲取其中的积极因素,以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以《青青河畔草》为例,加以说明:教师带领学生赏析作品《青青河畔草》,除了解《古诗十九首》,分析诗歌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体会“难独守”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勤勤恳恳、甘于寂寞、不懈努力,这是本次课的育人目标。

课前,教师在班级内部发布资料《古诗十九首》讲录及音频供学生预习。

课中,教师设置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古诗十九首》,疏通文意,体会“难独守”背后的积极意义;课后,教师发布作业检测学习效果,上传微课视频和资料叶嘉莹先生讲《古诗十九首》供学生补充学习。

其中,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诗的最后一句“空床难独守”。

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有了整体把握:从女子美好的形态与面容,我们隐约读出了她不甘寂寞的内心独白。

因为她曾经是一位歌妓舞女,如今却嫁给了一位“荡子”。

在理解最后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点:虽然“难独守”,但女主人公一直在“守”。

正如叶嘉莹先生说的那样,“这句诗实在是写尽了千古以来人性的软弱!写尽了千古以来人生所需要经受的考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
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于人生失意时甘于寂寞、执著坚守的可贵,我给大家讲了池煜华老人守望一生的感人故事,并推荐大家观看纪录片《老镜子》及朗诵《红土地上的爱情绝唱》。

最后,我做了小结:寂寞是人之常情,品格坚守是道德所向。

通过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笔记,我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对作品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

大多数同学在学习小结和讨论分享中,明白了品格坚守的可贵之处,并开始有意识地以此为行为准则。

2.实践感悟。

除理论教学之外,我们还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课堂展示、节目表演、志愿服务等。

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期末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6%的学生认为一定比例的实践课有利于他们体会学习内容,更好地学以致用。

本课程的第一次实践课是让学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任选主题,分小组进行说明,每组展示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展示期间指定同学拍摄记录。

展示结束之后,其他同学可针对内容提1-2个问题,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学生需将分工安排、文稿资料、课前准备情况、课中拍摄素材及课后所完善的作品,统一提交上传。

教师打分,并把各作品上传至班级群,供大家观看学习。

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学生主要采取了PPT讲解、小品、朗诵、演讲的形式进行展示说明。

例如,有一组同学以文明为主题:首先主讲人列举了一系列不文明现象。

然后组员表演了自己原创的文明礼仪小品。

最后,主讲人提出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的观点,并就我们如何在学校做一个文明人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有一组同学以敬业为主题:主讲人从古代对敬业的描述出发,谈到如今敬业的内涵,继而延伸到当下,他指出,未来要做老师的广大同学,学习、做事贵在坚持和专注,大家要有专心致志和勤奋认真的态度。

虽然仍有少数同学积极性不高,但大多数同学喜欢这种方式,课后从学生的留言和照片、视频中,笔者发现,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并开始自觉按照标准要求自己。

此外,我校师范学院在假期面向全院学生,开展了“访师孝亲感恩前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走访看望自己的恩师,假期结束后,每人交1500字以内访师心得,主题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题目可自拟,学院将进行访师优秀心得的评选并颁发奖状奖品。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家多为父母做事,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展示在校的学习所得。

假期结束后,每人交相关图片2-3张或视频1段,并配有说明文字和简要心得,学院将制作成电子相册、宣传片供大家观看学习。

通过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观看电子相册和视频,在班级群中,与学生进行互动,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确实按要求完成了实践活动。

在以尊师重道为主题的实践课上,不少同学以此为例,分享心得,较为出彩。

三、结语
学期结束后,笔者在授课班级发放了《大学语文》课程调查问卷,并回收140份有效答卷。

结果显示:55.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很重要,40.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重要;66.3%的学生希望课堂上多些互动,喜欢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方式;53.6%的学生喜欢实践课,认为形式多样的实践课有助于自己学以致用;53%的同学意识到,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考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夯实基础;51%的学生表示,经过学习,他们明白了理解、践行积极观念的重要性,将会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通过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分析学生的期末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已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他们喜欢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除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外,大多数同学正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仍有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对观点和原则的把握流于形式。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和考评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文文.协同育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9(2).
[2]务楠,耿红卫.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2019(6).
[3]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