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合集下载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研究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研究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也在不断地创新完善。

公共服务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手段,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是公共服务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研究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创新,对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概念与特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是指政府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利益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 公共性。

公共服务是为全社会提供的服务,而不是为个人或团体提供的服务。

2. 公平性。

公共服务应该平等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不能因人种、地域、性别、职业等因素产生差异化。

3. 公益性。

公共服务的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牟取私利。

4. 全面性。

公共服务应该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

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创新是政府服务理念和方式的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建立全民参与的服务体系。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应该将居民的需求作为服务的方向,并通过调查、听取意见建立全民参与的服务体系。

2. 强化政府服务监督与评估。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及时掌握政府服务质量,并对公共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3. 制定公共服务标准。

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规范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达到公共服务均等、透明、公正和高效的目标。

4. 加强信息化建设。

政府应该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服务平台和信息系统,方便居民查询、了解和享受公共服务。

5. 改进服务方式。

政府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改进公共服务的方式和质量,提升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三、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的意义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创新,对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保证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1. 优化公共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创新,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对公共服务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质量,提高社会公共效益。

公共服务统筹供给制度建设分析

公共服务统筹供给制度建设分析

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以需求为导向
02
关注公众需求,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和质量
,提高服务效率。
信息化和智能化
0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度
和便捷性。
公共服务统筹供给制度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完善政策法规
强化监管机制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方职责和权利义 务,为公共服务统筹供给制度创新提供法制 保障。
协同合作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在公 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相互配合、协同 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公众参与
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尊重公众的参与 权和表达权,通过公众参与提高公 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公共服务统筹供给制度的重要性
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服务统筹供给制度能够满足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 求,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强化监管评估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管评估机制,对服务提供方进行全面 、客观、公正的评估,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成果
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务统筹供给制度,包括需求调查、计划制定、服务提供、效果评估等环节;实现 了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建立了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协同合作机制,提高 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实践意义
公共服务统筹供给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标 准化和普及化;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 定义:公共服务统筹供给制度是指政府为了满足公众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 求,通过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等手段,实现公共服务均衡、高效、优质供给的一种制度安排。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郁建兴吴玉霞(刊于《学术月刊》2009年第12期)[ 摘要]服务型政府将满足公民需求作为最高目标,不仅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其中,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是政府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都要面对的普遍性问题。

针对公共服务的混合性和复杂性,本文提出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复合模型,复合供给模型是指在公共服务的供给参与方之间进行了两次分工。

初次分工是将服务规划者(提供者)和生产者相分离,并可产生多种典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二次分工是生产者将自己不能直接生产的服务,通过整合其他服务资源来组织生产,通过将分散的、异质性的服务需求与非规模化的服务供给进行对接来间接满足服务需求。

复合供给机制有利于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各自优势,并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满足公民的异质性公共服务需求。

[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复合模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今世界公共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有着密切联系。

服务型政府以满足公民需求为最高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需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重点关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需要通过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进行积极的制度供给,整合全社会资源,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一、服务型政府:从职能转变到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服务理念、职能体系、服务体制、服务方式的全方位深刻变革。

当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政府必须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加强制度设计与安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始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倡导“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新型政民、政社关系。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议题,学者们从政府职能、公民权利、制度框架、运行机制等多个视角展开了服务型政府概念的内涵。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公共服务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然而,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在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提高服务质量方面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势在必行。

一、整合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公共服务的供给侧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

首先,应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形成公共服务的联动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负责规划和制定政策,社会组织则可以提供具体的服务。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服务的效率。

例如,在教育领域可以建立在线教育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服务的供给侧需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可以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量,提高服务的质量。

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例如提供财政支持、减免税费、给予优惠政策等。

同时,也要加强对社会力量的监管,确保公共服务的合法性和质量。

三、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和优化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的供给侧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加强对公共服务的规划和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其次,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应加强对公共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满意度。

总之,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不仅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还需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和优化,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人口的不断增长,带来的就是城市公共服务压力的日益加大。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就成为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将以城市公共服务为切入点,从制度、技术、人才和管理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如何对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进行优化与创新。

一、制度创新: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往往为政府,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高度依赖政府资金的局面。

然而,政府的财政能力也有限,面对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单靠政府供给其实很难实现覆盖面和质量的双提升。

因此,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市场化,引入社会投资和竞争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制度创新。

市场化必须建立在有序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竞争环境之上。

首先,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防范市场乱象。

公共服务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不愿承担责任的市场主体,给公共服务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加强监管予以解决,比如建立市场信用体系、加强执法力度等。

其次,要引进公共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标准化管理机制。

这不仅有助于优化供给结构和提升服务质量,也能够防范垄断行为,为公共服务市场创造公正的竞争环境。

二、技术创新:加速数字化转型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城市公共服务领域也纷纷加入到数字化转型的行列中来。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在数字化转型上下足功夫,可以极大地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效率,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

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创新公共服务应用程序来实现,比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医疗预约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公共设施管养平台等。

这些系统能够大大提升政府的服务效率,节约管理成本。

对于市民来说,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也意味着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比如,可以通过公共服务应用程序在线申请服务或查询办事进度,不必耗费时间去政府机构的现场排队等候。

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技术支持平台,助力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的顺利实现。

这个平台应该将各类公共服务相关的信息全面纳入,比如城市道路状况、公共交通信息、医疗设施信息等。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公共服务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背景介绍公共服务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或公共组织为满足公众需求或维护共同利益所提供的基本设施、产品或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

公共服务为社会各类人群提供基本保障和福利,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公共服务的供给和水平亟待改进和提高。

因此,对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尤为重要。

二、改革方向及应用1、扩大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是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财政投入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水平仍不高。

因此,应扩大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覆盖。

2、建立全民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民共享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建立全国联网的公共服务机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公共服务需求,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3、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化和绩效评价公共服务标准化和绩效评价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手段。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公共服务标准化和绩效评价的监督和管理,明确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和评价标准。

三、案例分析1、北京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研究北京市按照“分类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发展思路,先后推出了“北京市公共服务创新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多项政策措施,实现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全面提升。

2、广东省“互联网+公共服务”研究广东省“互联网+公共服务”研究,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实现了公共服务的线上线下互通互联,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三、结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改革与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方面。

通过增加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建立全民服务共享体系、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化和绩效评价等措施,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覆盖面和良好的服务水平。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问题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问题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问题分析【摘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存在着种种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现状,包括服务内容单一、供给不均衡等问题。

然后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包括政府投入不足、服务质量低下等。

接着提出了改善的措施,如增加政府投入、完善服务机制等。

同时还探讨了创新的方向,包括引入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等。

最后分析了问题的影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公益机构参与等。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能够构建更加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问题现状、存在的问题、改善措施、创新方向、影响、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问题分析引言:农村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着服务不均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为了更好地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当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本文将针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问题展开研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创新方向,以期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服务内容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范围不全面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途径,对于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体系梳理与框架构建

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体系梳理与框架构建
作者简介 :张序 ,四川省社会科学 院管理 学研 究所研究员 ( 成都 6 1 0 0 7 1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 会科学基金项 目 “ 民族 地区特殊公共服务有效供 给机制研究 ” ( 1 1 X MZ 0 0 3 ) ① 张序 、劳承玉 :《 公共服 务能力建设 :一个研究框架 》 ,《 理论与改革 》2 0 1 3 年第 2 期。 ② 滕世华 :《 公共物 品非 营利组织供给 的理论依据 》 ,《 云南行政学 院学 报》2 0 0 2年第 6期 。 ③ 许继芳 、 周 义程 :《 试析新 公共 管理理论 中的公共 服务供 给观》 ,《 南京 邮电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 学版 )2 0 0 3 年第 4期 。 ④ 徐艳 晴 :《 公共服务供 给主体 多元化 的理论来源》,《 兰州学 刊》 2 0 1 0年第 5期。 ⑤ 孙建军 :《 我 国基本公共 服务 均等化供给政策研究 》 ,博士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 2 0 1 1年 。
本文从当今世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潮流出发按发展脉络追溯其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在经济公共行政学等学科中梳理出七种成熟的理论视为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力求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框架并丰富其内容对已有研究中被混淆或忽略的理论加以探讨修正较为粗略的划分和归纳呈现清晰系统全面的特性使之既有益于整个公共服务理论的建构也有助于引导公共服作者简介
2 0 1 5年第 4学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S i c h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M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中图分类 号 :D 0 3 5— 3 ,F 0 1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6 - 0 7 6 6( 2 0 1 5 )0 4 01 - 3 5 - 0 6

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王正攀
【期刊名称】《开发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家、政府、市场、社会的治理视野,促进公共服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治理
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需以公共服务基本理论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治理主体多元协同供给、一体化机制与制度为主体框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水平动态提升的供需均衡机制”为治理目标,以期从本土化特色理论构建、公共服务治理实践经验总结、公共服务价值内
涵贯穿及合理确定公共服务治理的基本范畴和制度安排等方面探索实施路径.
【总页数】5页(P144-148)
【作者】王正攀
【作者单位】重庆行政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重庆4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9
【相关文献】
1.“政策强化”:我国公共服务绩效提升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J], 靳永翥
2.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能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J], 戚振东;张权;尹平
3.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体系: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J], 戚振东;曹小春
4.搭建通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桥梁——评《农村公共服务决策优化:机理与效应》 [J],
5.建构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范式——西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运动视角之鉴 [J], 李宜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供需分析--一个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供需分析--一个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供需 平 衡 作 为 制 度 归 宿 ,深 入地 分 析 城 市 公 共 交 通 服 务 的
居 民需 求 的 差异 化 直 接来 源 于 居 民个 体 的差 异 化 。 需 求 是 个体 的本 能 。 从 居 民 的个 体 差异 出发 , 必 然 可 以得 出 “ 居 民 的 需求 是 有 差异 的 ” 这 一 结论 。 政 府仅 仅 是 一 种委 托 机 构 , 负 责 行使 公 民让 渡 出来 的权 利 ;政 府 必 须 为公 民提 供 服 务 、 满
与此同时正如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需求相联系认为人的需求的丰富性正是?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那样在不考虑外界因素的条件下无论是从人类繁衍的无限性出发还是从人类需求的?类本能性?出发需求或满足需求的欲望都是无限增长的
第 2 1卷 第 3期
V o 1 . 2l No . 3

州 大



“ 随 着 经济 发 展 的加 速 和城 市 化进 程 的加 快 .人 们对 于
公 共交 通 的需 求 急 剧增 加 。 ” 翻 与 此 同时 。 正 如 马克 思 将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与 人 的需 求 相联 系 .认 为 人 的 需 求 的 丰 富 性 正 是 “ 人 的 本质 的新 的 充 实 ” 那样 。 在 不 考 虑 外 界 因 素 的 条件 下 ,

分析视 角 出 发 构建 分 析 框 架 . 沿着“ 逻 辑 起 点一 分 析路 径 一 制 度 归 宿 ” 的进 路 探 讨 城 市 公 共 交 通
服 务 的供 需
( 一) 辑起点: 供 需 矛 盾 城 市 公 共 交通 服 务 的 供需 矛 盾 是我 仃 J 分 折问 题 的 逻 辑
无 论 是 从人 类 繁 衍 的 无 限 性 出 发 . 还是 从 人 类 需 求 的 “ 类 本 能性” 出发. 需 求 或 满 足需求 的欲 望 都 是 无限 增 长的 。 居 民 需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共管理22 2007年第4期 总第262期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贾凌民 吕旭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的深化,不断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为公众提供更加公平、有效、快捷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我们必须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公共服务本身的特点出发,科学设计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需求。

一、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服务的供给不断规范化、合理化,公共服务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并且在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中不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些都为我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打下了现实基础。

(一)公共服务总量不断增长。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

各级政府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重点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初步形成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国防、农村公共服务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总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我国公共服务的水平也不断提升,反映公共服务水平的各种指标(如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人文发展指数等)都不断提升。

尽管我国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许多重要指标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基本相适应。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关系研究:理论评述与分析框架构建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关系研究:理论评述与分析框架构建


引 言
狭义上 , 公共服务是政府 为公众直接 提供的公共产 品和 公共服务 , 包括 公共 教育 、医疗 卫生 、 公共安全等 ; 广义上 , 还包括 国防、外交 、再分配等 。公共服务供给 主体是提供或 生产公共服务 的实体 ,如政府 、企业 、社会 组织 等,当前公 共服务供给 主体分类有 “ 二分法 ” ,公共 部门和私人部 门; “ 三分法 ” ,公共 部门、私人部 门和非营利部 门;“ 四分法 ” , 政府部 门、非政 府公共部 门 ( 包括 公立部 门和公共企业 ) 、 非 营利部 门和私人部 门 ( 沈荣华 , 2 0 0 7 :2 6 ) 。本文采用 “ 四 分法” ,并加入 作为 “ 消费者 ”的公众 。 传 统 公共行政 理论认 为政府 是公共服 务 的唯一或 主要 的提供 者 ,私人部 门承担补 充者或配合者的角色 ( 陈振 明, 2 0 0 8 ) 。新制 度经济学和公共选 择理论指 出,政府 作为主要 公共服 务供给者存在缺 陷, 公共利益常常被官僚机 构中的个 人 利 益或 团体 利益 所 吞噬 ( Wi l l i a ms o n ,1 9 7 5 ;T u l l o c k, 1 9 6 5 ) 。而新 公共 管理运动和新 公共 服务理论更是将企业家 精神和 竞争理念引入政府管理 ,提 出 “ 企业家政府 ”的概念 ( 奥斯本 ,盖布 勒:1 9 . 2 0 ) ,因此展 开了政府 角色应该是 “ 划 桨” 、“ 掌舵 ”还 是 “ 服务 ”的讨论 。在 实践层面,各类 公共
于服务的生产和提供 , 完 全可 以通过合 同承包、 补助 、 凭单、 特许经营等形式 由私营部 门或社会机构来完成 ”( 萨瓦斯 , 2 0 0 2 :5 ) 。国内学者卢 映川等 也对 公共服 务供给中的提供 者 和 生产者的分类进行 了梳理 , 区分 不同主体在资金来源及 利 用 、职责、追求的核心价值等不 同维度 ( 卢 映川等 ,2 0 0 7 : 2 6 0 ) 。它区分 了政府 的政 治角色和 管理 角色 ,公共服 务供 给 属于政治过程 , 服务 的生产属 于管理过程 ( 卢映川等 , 2 0 0 7 :

当代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与探索

当代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与探索

当代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与探索一、引言当代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与探索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供给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供给机制的不足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供给机制较为僵化,很难及时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其次,资源分配不均衡,有些地区和群体无法享受到公共服务的等同待遇。

再次,行政审批繁琐,导致公共服务提供效率低下。

因此,传统供给机制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三、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路径为了解决传统供给机制的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3.1 强化市场化改革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竞争和市场调节来优化资源的配置。

以公共交通为例,可以通过积极引入民营企业参与,推动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市场机制的引入将能够促进服务供给的竞争,有效解决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

3.2 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通过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可及性和效率。

例如,政府可以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在线预约、在线支付等便捷的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更便利的公共服务。

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政府实现大数据的分析和智能化决策,提高公共服务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3.3 建立多元化供给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和第三方机构参与公共服务提供。

例如,可以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公益项目,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

此外,政府还可以与民间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多元化的供给体系能够丰富公共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多样性。

四、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的挑战与对策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应对。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化与改进探讨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化与改进探讨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化与改进探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公共服务供给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公共服务的供给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环境等。

在这些领域中,优化和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已经成为了人们关心的焦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化与改进。

首先,教育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在过去,公立学校是主要的教育供给者。

然而,随着私立学校的增加和国际教育交流的开展,教育供给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政府应推动多元化的教育供给模式。

例如,可以通过合作机制,引入国际高水平学校或私立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其次,医疗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在乡村地区。

优化和改进公共医疗服务供给需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医生和护士的待遇,吸引更多的医疗人员回到基层服务。

此外,还需要推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置,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最后,交通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在公共交通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和改善。

例如,增加公交车数量,提高线路覆盖范围,优化车辆调度系统,提高运行效率。

此外,还可以引入新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如智能公交站牌、电子支付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化与改进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变化来调整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提供充足的服务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服务供给的公平和公正。

总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化与改进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市民福利的重要举措。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与创新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与创新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与创新第一章:引言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市场化改革,政府逐步退出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建立起国民经济市场化调节的体制框架。

然而,在扩大社会资源配置自由度、促进市场自主化发展的同时,中国市场主体的信誉评价体系和市场自律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域仍面临诸多突出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本文将重点研究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与创新,探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考。

第二章: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涉及广泛,包括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环保、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过去的几年中,地方政府一直在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公共服务。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财政经济状况的不同,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不足,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也较低。

此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营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些地方因为领导班子的问题,服务部门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相关服务条例和政策缺乏完善,服务过程透明度不够,容易导致服务群体的不满。

第三章: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与创新优化现有公共服务的供给对于已有的公共服务,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条件、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优化,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

服务方式:通过增加智能化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加强服务过程透明度等方式来提高服务。

服务内容:根据市民对不同服务的需求,提升服务的多元化程度,使市民可以更加个性化地获取服务。

服务条件:提高服务场所设施、服务资源、服务活动等,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

服务质量:优化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服务质量,树立专业的服务精神,让市民能够获得更加高品质的服务。

创新公共服务的范式通过创新公共服务的模式和供应链,来进一步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公共服务模式:通过开展“一站式、一体化、全程式”等方式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与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是,很多地方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如资源浪费、低效率、不平等等。

因此,通过对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一、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不能充分利用地区和城市的经济、人力、资源优势,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分配,无法实现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创新也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

城市和地区之间的资源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而城乡差距则更加显著。

这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也难以发挥公共服务的整体效应。

2.权责不清问题。

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权责界定不清,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界定也比较模糊,导致公共服务失去了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

3.创新机制不足问题。

政府并不具备全部创新能力,而市场和社会力量则更偏注于自身利益。

因此,仅依赖政府或是市场力量提供公共服务模式容易出现僵化和缺乏有效性。

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为了解决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不足,需要变革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具体实践如下:1.以人民为中心公共服务的供给应以人类为中心,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从人类层面来看,公共服务要为提高人类福利做出努力,不断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升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目标的实现度。

2.建立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媒介,通过建立公共服务机制,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规范化和品质化。

通过市场化供给公共服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公共服务效应。

3.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化公共服务的共享化体现了资源合理配置之意,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推进公共服务的共享化协调了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以及流程等因子,节省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

基于精准服务角度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

基于精准服务角度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

基于精准服务角度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基于精准服务角度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精准服务理念的提出精准服务的理念最早起源于中国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

精准扶贫的核心思想是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帮助措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受益。

这一理念的提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认识到,不仅在扶贫领域,精准服务的理念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是“一刀切”,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

而精准服务的理念提出后,政府开始意识到,要想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果,就必须根据不同群体、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实现精准对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基于精准服务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驱动,精准识别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服务不精准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政府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出不同群体的需求和问题,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教育领域,政府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哪些地区、哪些学校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向这些地区、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以解决教育不均衡的问题。

2. 多元化供给,精准对接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往往只有一种标准化的服务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差异化。

而基于精准服务的模式创新,则提倡多元化供给,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在就业服务领域,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就业帮扶政策,比如针对失业青年的创业贷款政策、面向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项目等,从而实现精准对接。

3. 评估考核,精准调整精准服务的理念要求政府能够不断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基于精准服务角度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

基于精准服务角度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

基于精准服务角度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民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急需从精准服务角度进行创新。

精准服务,即根据民众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服务,以实现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的目标。

本文将就基于精准服务角度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展开探讨。

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需要加大对民众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力度。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政府可以全面了解民众的需求和诉求,发现民众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痛点和难点。

政府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各类数据,为政府提供更为准确的精准服务需求预测。

只有对民众的需求有了深入了解,政府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公共服务。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精准服务体系。

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中,精准服务需要从制度和机制上得到有效保障。

政府可以建立个性化公共服务平台,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式服务。

政府还可以设置专门的精准服务窗口,专门负责处理民众个性化需求的咨询和服务,为民众提供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

政府还可以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将精准服务作为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以确保服务能够真正做到精准、高效。

政府需要加强精准服务的能力建设。

这包括提高政府公务员的服务能力和素质,培养一支擅长精准服务的队伍。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建立专门的精准服务岗位等方式,为公务员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政府也需要加大对精准服务专业人才的吸引和留用力度,引进更多的精英人才,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

政府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精准服务监督机制。

精准服务的实施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真正做到精准、公平、公正。

政府可以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各类公共服务项目实施精准服务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服务项目的真正落实到位。

政府也可以建立投诉和申诉渠道,为民众提供向政府反映问题和表达诉求的平台,促使政府更好地倾听民意、解决问题。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如何创新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如何创新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不仅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也长期无法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上也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改变了过去一家“包办”的做法,其中尤以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最为突出。

这种市场化改革初期对政府财政的“减负”效果明显,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节省了宝贵的资金。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公其服务领域政府投入不足和过度市场化倾向问题逐渐凸显。

医疗、教育、养老等本应由政府负担的公共服务支出被过度转嫁到公众身上,“看病贵”、“上学贵”、“养老无着”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社会公众的重要问题并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在此背景下,应重新审视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理顺财政支出结构,采用多元化供给方式,保证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平。

一、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主要问题1.基层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与事权不匹配政府财政支出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供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采取的“分级自治”、“垂直管理”的基本模式,导致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与其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严重不匹配。

我国每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0%左右,但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发展、军事国防和外交等领域,而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却主要由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提供,特别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往往由财政收入有限、供给能力低的基层政府承担。

而“垂直管理”的行政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责任转嫁:通过设置“民生合格指数”、“官员升迁一票否决制度”等方式,将本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转移到下级政府。

成为下级政府不得不承担的责任。

目前,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这类区域性外溢效应较强的公共品过多地由基层政府承担,直接增加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

2.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农村成为公其服务的薄弱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郁建兴吴玉霞(刊于《学术月刊》2009年第12期)[ 摘要]服务型政府将满足公民需求作为最高目标,不仅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其中,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是政府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都要面对的普遍性问题。

针对公共服务的混合性和复杂性,本文提出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复合模型,复合供给模型是指在公共服务的供给参与方之间进行了两次分工。

初次分工是将服务规划者(提供者)和生产者相分离,并可产生多种典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二次分工是生产者将自己不能直接生产的服务,通过整合其他服务资源来组织生产,通过将分散的、异质性的服务需求与非规模化的服务供给进行对接来间接满足服务需求。

复合供给机制有利于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各自优势,并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满足公民的异质性公共服务需求。

[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复合模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今世界公共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有着密切联系。

服务型政府以满足公民需求为最高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需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重点关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需要通过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进行积极的制度供给,整合全社会资源,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一、服务型政府:从职能转变到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服务理念、职能体系、服务体制、服务方式的全方位深刻变革。

当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政府必须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加强制度设计与安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始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倡导“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新型政民、政社关系。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议题,学者们从政府职能、公民权利、制度框架、运行机制等多个视角展开了服务型政府概念的内涵。

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转型的目标,是相对于以往的“管制型政府”、“发展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而言的。

刘熙瑞认为服务型政府与传统管制型政府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指导理念,两种政府在管理理念、管理哲学和管理体制上皆有不同①。

侯玉兰从理念、职能范围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两者的比较,并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必须提供市场和社会难以提供的维护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②。

郁建兴等将服务型政府看成是与发展型政府相对应的概念,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政府必须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内容在于全面构建社会政策体系;调整经济结构,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培育公民社会,重构国家与社会关系;建立健全法治,在既定法理制度基础上实现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③。

迟福林等提出我国政府要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不应再扮演经济建设主体角色,它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还要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④。

高小平系统梳理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从基本任务、工作重点、物质保障、机制体系、评价制度、基础工程、理论支撑等多个角度论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现途径⑤。

我国党和政府对服务型政府的倡导肇始于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

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这是我国政府领导人第一次正式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确认了以服务型政府为改革目标。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007年10月十七大将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2008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概括起来,我们对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业已达成以下一些重要共识:首先,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是当代中国确立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为新时代主题的重要体现。

以往的管制型政府、发展型政府和经济建设型政府在取得重大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政府不能单纯注重经济发展,必须同时关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服务型政府倡导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即以公民为中心,强调公民权利的第一性,强调公共利益的实现。

这一价值理念必然要求以公众为导向,把服务置于中心位置。

已有学者从民主行政理论、治理理论、后现代理论、社会契约论、①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7)。

②侯玉兰:《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载《前沿论坛》,2003(23)。

③郁建兴、徐越倩:《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浙江省为个案》,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郁建兴、石德金:《超越发展型国家与中国的国家转型》,载《学术月刊》,2008(4)。

④迟福林、方栓喜:《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若干建议》,载《经济研究参考》,2004(13)。

⑤高小平:《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公务创新专刊)。

人民主权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多个视角进行了规范性论证。

第三,服务型政府以公共服务作为主线,服务既是政府的基本性质,也是政府的最基本职能①,服务型政府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相应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公民为本位,服务型政府不仅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要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来提供,而不能一厢情愿或强制性提供。

第四,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而且需要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政府必须发挥在制度创新上的优势地位,提供“制度性的公共产品”②,通过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职能。

公共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相对应,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③,它以“满足公众需要”和“公民平等享受”为主要特征。

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均能纳入到广义公共服务的范畴。

狭义的公共服务,指的是政府四大职能中,平行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部分,包括教育、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环境保护、科技服务等内容。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公共服务是指狭义的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体制是指公共服务的主体关系、组织建构、责权配置和运行机制,即解决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各级政府之间责权分工等问题。

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是我国公共服务总量供给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④,公共服务的供求矛盾本质上是一个体制机制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分工和规范体制、财政支撑体制、多元参与机制和有效监管机制。

在公共服务体制中,公共服务分工和规范体制取决于科学划分政府间职责分工,当前我国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分工取决于上一级政府,改革的难度较大;公共服务财政支撑体制依赖于分税制改革的深化,现行财政体制导致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严重不匹配,并难以在短期内加以改变;而公共服务监管机制与多元供给机制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同将导致监管方式也有所不同。

相对而言,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不同层级政府和政府不同部门都必须面对的普遍性问题,政府的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都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和创新。

在公共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本文将着重探讨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即如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来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

二、公共服务供给的层次、责任与制度由于公共服务的复杂性和极具争议性,国内外学者往往从分析公共服务的基本层次入手确定研究方向,而对于“如何提供”的问题,世界银行从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入手,奥斯特罗姆和萨瓦斯等著名学者从规划者与生产者相分离入手,提出了若干种公共服务供给的典型制度安排。

①吴玉宗:《服务型政府:概念、内涵与特点》,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

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政府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第7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③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第2页,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④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载《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第5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一)公共服务供给的层次分析在已有研究中,一个最为简明和清晰的框架是从回答几个基本问题,即服务主体(Who)、服务内容(What)、服务动因(Why)、服务方式(How)、服务绩效(Performance)入手,将公共服务分为几个不同层次。

陈昌盛和蔡跃洲从公共服务的“范围、如何提供、运行机制、绩效与可持续性”等四个层次来分析公共服务①,对应于“服务内容(What)、服务方式(How)、服务机制(Mechanism)、服务绩效(Performance)”等问题。

沈荣华在《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分工》一书中按照同样思路提出了分析框架②,即从“什么是公共服务、为什么政府应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如何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间职责分工”等四个问题入手,确定公共服务的四个层次,对应“服务内容(What)、服务动因(Why)、服务方式(How)、哪一级政府来服务(Which)”等四个问题。

在划分层次的基础上,陈昌盛、蔡跃洲测量了全国31个省在8个公共服务领域的综合绩效,沈荣华则探讨了政府间如何进行公共服务职责分工。

有意思的是,他们都避开了公共服务到底“如何提供”(How)这个关键性命题。

(二)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分析世界银行2004年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另辟蹊径,它不回答“服务内容”和“服务动因”等问题,而致力于解决“如何服务”的问题。

由于不存在惟一最佳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世界银行报告从理清公共服务四个参与方之间的责任关世界银行报告将“责任”视为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概念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