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写过非常多且非常出名的诗词,本文就来分享一篇辛弃疾代表作及赏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篇1: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鉴赏】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
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
“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
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
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
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⑵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
⑶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壮岁:少壮之时。
⑷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⑸“燕兵”句:意谓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
燕兵:此处指金兵。
娖(chuò):整理的意思。
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一说娖为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⑹“汉箭”句:意谓清晨宋军便万箭齐发,向金兵发起进攻。
汉:代指宋。
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
⑺髭(zī)须:胡子。
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⑻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
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
鹧鸪天辛弃疾翻译
鹧鸪天辛弃疾翻译一、《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垂破嫩牙,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风细草鸣黄实,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翻译:陌上柔桑破嫩芽-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冈细草鸣黄犊-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斜日寒林点暮鸦-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青旗沽酒有人家-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愁风雨-害怕风雨吹打。
春在溪头荠菜花-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二、《鹧鸪天·送人》宋代: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目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翻译: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情恨的事情,何让干件万般,难惜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新?江斗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三、《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迫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二主须。
却将万字平我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翻译: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追忆看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
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宋·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释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翻译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赏析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
“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
“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
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
同时,“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
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
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
在无意识的观望中。
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鹧鸪天》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赏析】首二句写景,可谓“工于发端”。
“晚日寒鸦一片愁”写送人归来后的所见所感。
此时已至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人间,寒鸦点点,绕树而飞,在寻找栖息之处。
“晚日”容易引起人的迟暮之感,而“寒鸦”更是令人心情烦躁不安,因此,在她眼中这“晚日”、“寒鸦”明明就是“一片愁”,这个“愁”字为全词奠定了悲愁的基调。
下句“柳塘新绿却温柔”,画面与情感都急遽转换,由哀景愁情而变为清新愉悦的美景。
细柳冒出嫩绿的柳芽,在池塘边摆弄温柔之姿。
如此美景,瞬间把上句的愁闷之情荡涤一空,把把读者引入一个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
但结合全词来看,词的主调仍是悲伤哀愁的,所以这句很可能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是说在我满腹离愁难以排遣之时,你池塘边的柳树为何还故意作弄温柔之态,是为谁温柔呢?《哀江头》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句,是说那嫩绿的柳条、新生的蒲苇,没有人前来欣赏,你们为何还要这么翠绿?既然国家都已经破亡了,人世不幸,自然界也应该不幸,可是那些草木却视而不见,当真是无情之至啊。
因此,“柳塘新绿却温柔”句,着一个“却”字,带有些许埋怨的意味,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
当然,对第二句也有不同的理解:“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哪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
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
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
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鹧鸪天·代人赋》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优美婉约的词。
以下是小编J分享的《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鹧鸪天①其一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②。
平冈③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④。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⑤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⑥花。
【注释】①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②些(sā):句末语助词。
③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④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⑤青旗:卖酒的招牌。
⑥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作品介绍】《鹧鸪天·代人赋》是南宋辛弃疾创作的组词类作品。
共两首词,分为《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和《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该诗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际上寄托的是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
它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优美婉约的词。
【白话译文】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创作背景】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
这二首词是他在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第一首《鹧鸪天》(《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乡村生活欣赏流连对上层社会鄙弃故作此词。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鹧鸪天·送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上阕述离别之情,饱含惜别之意;下阕为临别赠言,由离情别恨引出世路艰难之叹。
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托意深刻。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篇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倒不如将那洋洋万言的抗金方策,去换一本邻家种树的书来得有用啊![出自]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题小序:慨然,情绪激昂。
追念,回忆。
少年时事,青年时代在山东一带率领义军与金兵作战的事。
按辛弃疾聚众起义时,年二十二岁,已是青年时代了。
古人对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严格。
词的第一句又用“壮岁”可证。
壮岁旌旗拥万夫句:青年时代,高举着帅旗,率领着万人大军。
作者在《进美芹十论剳子》中说:“粤辛已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旌旗,古时军队用以指挥或开道用的旗子。
旌旗是总称。
杜甫《北征》诗:“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万夫,形容军队之多。
锦襜突骑渡江初:襜(chān音禅),衣服遮前体的叫襜。
锦襜,好看的衣服。
突骑,骑兵中的突击队。
渡江初的初字,应作以前解。
即作者是回忆渡江以前的战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时与敌人作战的情形,也不是说某一个具体战斗。
燕兵夜娖银句:在燕地一带的义军,夜里整理好了弓箭,准备明天向金兵发起战斗。
娖(zhuo音捉)整理或准备。
银,银白色的箭袋。
汉箭朝发金仆姑:宋军早晨向金人发起攻击,用金仆姑箭射向敌人。
金仆姑,箭名。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著意寻春懒便回。
何如信步两三杯。
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
朱朱粉粉野蒿开。
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翻译有意游春,但感觉困乏便不再前行,不如随便走走找个地方喝上几杯。
游山刚到绝佳处,但再走感到疲倦,诗还没有写成,可好雨忽来似乎催促快点写完。
拄着手杖,穿着草鞋,看到路旁野花盛开,红的红,粉的粉,很是好看。
谁家出门的女儿在寒食节这一天回家探亲,欢声笑语从桑林的小路上走来。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
鹅湖:鹅湖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
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湖中,于是更名鹅湖。
懒,指了无情趣。
信:放任。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
赏析这是一首寻春的小词。
作者并未开门见山地道出他的寻春感受,而是在小词的开端,娓娓如话家常,将读者逐渐引入胜境:“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抱定了寻春的目的四处寻找,不如喝上几杯酒,在家门附近和春光不期而遇。
其实,辛稼轩自己就是那种“着意寻春”的人。
为了寻春,他风雨无阻,阴晴不避:“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鹧鸪天》)作者“柳外寻春,花边得句”(《满庭芳》)。
他寻求、欣赏春天的妙趣,真可以说达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程度。
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此《鹧鸪天》小词中,他不但一开端就否定了“着意寻春”的佳处,而且还进一步辩解道:“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作者又说:刻意游春之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见到“山才好处”,人却已经疲惫不堪了,哪里还有十足的精神去赏春呢?有的时候,人的诗思还未成熟,而一场急雨却过早地来催他做诗,那诗就不可能做得好。
词题为“鹅湖归病起作”,说明作者前不久游览了名胜鹅湖山(今江西铅山县东)。
从鹅湖归来后,他生了病。
这一次他病得大概还不轻,性情倔强的词人不得不卧床休养了。
一贯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的辛稼轩自被朝廷罢黜后,常常借游山水来消除心中愤懑。
鹧鸪天 东阳道中000(高中诗词阅读)
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
“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
“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
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
B.三、四句“周遭碧、分外娇”写作者置身于绿的海洋、花的世界,精神为之一振。
C.下片前三句由景转人,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清楚地看到队首已过了小红桥。
其中的“旌旗”喻指军队。
D.最后两句中的“愁”字是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
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一句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2.简要赏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中的叠词。
(6分)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分)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通过描写邹忌的身高和容貌来表现他美男子特征的两句: , .2、《论语》中,孔子说:“,。
”这两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要紧密结合,不可偏废。
3、《马说》中的“,,”说明了千里马不能表现自己而埋没的状况。
4、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偶句“,”描绘两幅对比鲜明的山间朝暮画面。
5、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6、《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穿戴华丽的同学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其原因是:,。
答案解析1、C 下片前三句写人。
下片由景转人。
范围出问题。
2、①历历,是清楚明白,分明可数的意思。
穿着戎装的战士们,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萧萧指骏马的声声嘶鸣;(陈述内容)②两个叠词形象生动的描摹出军容雄壮的场景;(从表达效果)③渲染了作者因能为国效命,一展抱负的喜悦欢畅心情;(从情感角度)④同时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诗选读)教师用书:第4单元 13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
13辛弃疾词三首才子、儒将、爱国词人——辛弃疾是谁,在鹧鸪山中,断鸿声里,把流水叹尽,青山望断。
是谁,在寂寞楼头,烟柳断肠处,剑鸣锋镝中,四顾茫然。
是谁,在斜阳危楼,日暮江天把兴亡看透,阑干拍遍,却无人会,登临意!人无言,唯有惆怅醉去,无尽哀伤,向谁诉?谁听!谁懂!你本不应以词人之名流芳后世。
你曾以五十人之寡入数十万人之敌营,生擒叛贼张安国,金戈铁马,快意平生。
你曾是山东大汉,却为江南游子,于蛙鼓声中,稻花香里,举杯独酌,却是饮不尽的国仇家恨。
为了抵抗侵略,你于疆场厮杀;为了收复失地,你在朝堂疾呼。
在一段被失望充斥的历史中,你让一个民族看到了希望的星光。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也许你只能“醉里挑灯看剑”,也许你只能“梦回吹角连营”。
在风雨飘摇的南宋,你从不顺风而倒。
迁,你兢兢业业;谪,你献策献计。
终于,你认清了一切,梦碎了,心碎了,志却未残——没有了“列舰层楼”,没有了“投鞭飞渡”,没有了“金戈铁马”——可你还有如椽之笔呀!历史尘封了一把利剑,却造就了一支神笔。
你以血泪为墨,继续书写你的责任。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你那荡涤心胸的词章,滋养了多少代人的心灵?民仇国恨炼诗魂,马蹄金戈壮词魄。
你是一个才将,更是一位词人,没有你,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星空也会黯淡三分!传世之作六百余首。
内容中调、长调各体,风格兼豪放、婉约之长,成就极高,影响深远。
有《稼轩长短句》,今人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遥岑.( ) 鲈鱼堪脍.( ) 凤萧.( ) 玉簪.螺髻.( )( ) 揾.英雄泪( ) 蓦.然( ) 阑珊..( )( ) 沉酣.( ) 浊醪.( ) 【答案】 cén kuài xiāo zān jì wèn mò lán shān hān láo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1)断鸿:(2)宝马雕车:(3)玉壶:(4)蛾儿雪柳:(5)阑珊:(6)浊醪:【答案】(1)孤雁。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鹧鸪天》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赏析】首二句写景,可谓“工于发端”。
“晚日寒鸦一片愁”写送人归来后的所见所感。
此时已至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人间,寒鸦点点,绕树而飞,在寻寻栖息之处。
“晚日”容易引起人的迟暮之感,而“寒鸦”更是令人心情烦躁不安,因此,在她眼中这“晚日”、“寒鸦”明明就是“一片愁”,这个“愁”字为全词奠定了悲愁的基调。
下句“柳塘新绿却温柔”,画面与情感都急遽转换,由哀景愁情而变为清新愉悦的美景。
细柳冒出嫩绿的柳芽,在池塘边摆弄温柔之姿。
如此美景,瞬间把上句的愁闷之情荡涤一空,把把读者引入一个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
但结合全词来看,词的主调仍是悲伤哀愁的,所以这句很可能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是说在我满腹离愁难以排遣之时,你池塘边的柳树为何还故意作弄温柔之态,是为谁温柔呢?杜甫《哀江头》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句,是说那嫩绿的柳条、新生的蒲苇,没有人前来欣赏,你们为何还要这么翠绿?既然国家都已经破亡了,人世不幸,自然界也应该不幸,可是那些草木却视而不见,当真是无情之至啊。
因此,“柳塘新绿却温柔”句,着一个“却”字,带有些许埋怨的意味,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
当然,对第二句也有不同的理解:“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赶忙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哪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
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
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
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第一篇: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聚散匆匆不偶然。
二年遍历楚山川。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
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前言】《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辛弃疾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两年之内,作者走马灯似的调迁,既无法实现其“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又苦于宦海**的险恶,心情本已十分抑郁;眼前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故有“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之句,姑且对景痛饮以遣离愁而已。
感情真实,造语质朴。
换头三句,承“风月”而来。
春光明媚,翠色扑人,无奈分襟在即,则此乐景又反使人增加惜别之情。
全词篇幅虽短,但能将身世之感和离别之情置于一处抒写,并照顾到景物的衬托,也颇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起韵借聚兴感,直中藏曲,吐露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
【注释】①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②风月:指美好景色。
③莫放:莫唱,莫奏。
管弦:泛指乐器。
④萦绿带:绿水环绕似带。
⑤点青钱: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
⑥东湖:名胜之地,在今江西南昌东南【翻译】我们的团聚与分散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我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都是被他们捉弄的。
让我们开怀喝个痛快,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吧!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叫我听见伤心。
看这绿水的江河,像带子萦回弯曲,荷花叶子,圆圆点点的像青钱,布满了池塘。
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
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东归去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
【鉴赏】此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同一时期,其主旨相近,但又侧重于抒发别情和对被频频调动的不满。
同时因为是用小令写作,风格也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伤又流美。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赏析展开全文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赏析老榆树《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代人赋: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当时很多朋友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以免朝廷口舌。
②陌上:陌上就是“田间”。
古代规定,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做“阡”,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叫做“陌”。
③东邻:东边的邻居。
④寒林:指早春的树林。
⑤青旗:青布旗,酒店的招牌。
⑥荠菜:一种野菜的名称。
【译文】田间桑树长出了嫩芽、邻村农家的蚕卵开始孵化了。
山坡上,小黄牛正在吃着嫩草,早春的傍晚,树林中点缀着几只乌鸦。
蜿蜒于山间的路上,有一家山村酒店。
城里的桃李害怕风雨,但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却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
【赏析】辛弃疾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战爱国的一生,也是英雄末路,郁闷失意的一生。
他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腐朽没落的南宋王朝无情地碾碎了他的英雄梦想,幸亏还有一支笔,能让他抒怀。
他将壮志难酬的悲愤、英雄失路的惆怅融入词中,那一首首“大声鞺鞳,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佳作,是稼轩词的主旋律。
没有稼轩词,整个两宋词坛都会黯然失色。
辛弃疾唱出了南宋词坛的最强音,他用刀剑作词,用生命辉煌,形成了雄浑豪放的“稼轩体”。
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一些风格与他相近的词人,人们称他们为“辛派词人”。
词的上片用白描手法,细腻地描绘了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景象:“田头的桑树冒出了嫩芽,邻居家的幼蚕已经孵化出来了。
平坦的小山坡上长满了嫩嫩的绿草,一头小黄牛正在那儿吃着嫩草,并欢快地鸣叫。
夕阳西下,点点余辉洒满了略带春寒的树林。
几只乌鸦在林空盘旋飞翔,寻找栖息的树丫……。
”多么生动细腻,多么富于生活气息的乡村暮春之景!这里,词人敏锐地捕捉到柔桑、蚕种、细草、黄犊这些充满生机活力,欣欣向荣的事物,将农村生机盎然、恬适美好的乡土韵味刻画得入木三分。
鹧鸪天辛弃疾原文
鹧鸪天辛弃疾原文鹧鸪天辛弃疾原文辛弃疾的《鹧鸪天》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表达了哪些情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鹧鸪天辛弃疾原文,欢迎参考阅读!鹧鸪天·游鹅湖醉书家壁宋代: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译文春天来临,平原之上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
土地刚刚耕好,又适逢春雨落下,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
忽然之间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愁绪染白了头发。
心情沉闷无奈,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
村民们神态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的空地上也种满了桑和麻。
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时光赶着去走娘家。
鹧鸪天·和昌父宋代:辛弃疾万事纷纷一笑中。
渊明把菊对秋风。
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
三贤高会古来同。
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鸿。
鉴赏这是一首抒情词,是抒写自己归隐情趣的。
它以“三贤高会”为枢纽,写作者同赵昌父、陶渊明的神交,并以渊明自许,写得若即若离,如梦如幻,动人之至,亦传神之至。
对于陶渊明,作者将其视为异代知己。
在人品与诗品方面,赵昌父和陶渊明颇多相似之处。
据刘宰昌父墓志说:先生在太和,便座有斋,榜曰思隐。
盖当筮仕之初,已有山林之思。
在官清苦,唯以赋咏自娱。
以是受知于乡贤杨万里。
赠诗有云:“西昌主簿如禅僧,日餐秋菊嚼春冰。
”“劝渠未要思归隐,且与西昌作好春。
”又赞云:貌恭气和,无日下推敲之势;神清骨耸,非山头瘦苦之客。
一笑诗成,万象春风。
刘后村跋其诗云:近岁诗人,惟赵章泉五言有陶、阮意。
(转引自《宋诗纪事》卷五十九)可见赵昌父在淡泊名利、思归山林方面同陶渊明何其相似!这首词大约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写成的。
词的上片咏叹陶渊明。
开头两句写陶渊明的超脱与情趣。
言人间万事,纷纷扰扰,陶渊明一笑了之,而于萧瑟秋风之中,把菊东篱,聊以自娱,的确如作者在另外的词中所说“纵无酒,成怅望,只东篱搔首亦风流。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赏析及翻译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赏析及翻译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赏析及翻译1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代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注释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些:句末语助词。
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青旗:卖酒的招牌。
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
宋词赏析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宋词赏析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丑奴儿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
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
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时,经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博山在江西广丰西南
三十多里)。
这首词写博山道中所见,它好象是一幅山水画。
题目是“效
李易安体”,所以这首词写的明白如话。
虽然在文字上容易读懂,可是我
们要仔细体会,因为它里面隐约地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写山水
景物;下片则全是想象之辞,虽然是虚写,却是这首词最主要的部分。
辛弃疾一生政治上的处境是很不得意的,他在《论盗贼札子》中说:“臣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他处处受到统治集团的排斥、打击,经常有人弹劾他,所以他惟恐话还没
出口,灾祸就接二连三地来了。
在服官江西以后,他又曾受谏官的打击。
辛弃疾的另一首《江神子·博山道中》也有“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之句。
正是他被迫退休江西的时期。
从四十三岁起,他在江
西上饶一共住了十年。
这种政治遭遇使他很希望摆脱官场生活。
这首词的
前半,就是反映了他的这种愿望。
然而他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这种愿望只
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即使生活在那样宁静的山乡里,也还是不能逃
脱别人的猜忌。
辛弃疾《鹧鸪天·黄沙道中》诗词赏析
【导语】⾟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学产⽣了巨⼤影响。
⾟弃疾在词的⼀个重⼤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之情,写⽥园风光、民俗⼈情,写⽇常⽣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其他任何⽂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词中,范围⽐苏词还要⼴泛得多。
⽽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分得⼼应⼿。
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词的⼀⼤特⾊。
下⾯是为⼤家带来的⾟弃疾《鹧鸪天·黄沙道中》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鹧鸪天·黄沙道中 宋代:⾟弃疾 句⾥春风正剪裁。
溪⼭⼀⽚画图开。
轻鸥⾃趁虚船去,荒⽝还迎野妇回。
松共⽵,翠成堆。
要擎残雪⽃疏梅。
乱鸦毕竟⽆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
译⽂ 在写成的词句中,春风正在为我修改。
眼前⾥展现出⼀⽚溪⽔⾼⼭的画图:⽔⾥的鸥鸟,轻轻地在⽔⾯上荡漾,像乘坐在船上。
从荒郊外跑回来的狗,迎着在⽥野⾥劳动的妇⼥回家去了。
松树和⽵⼦交错丛⽣,远处看,青翠成堆。
它们擎着残雪,要和⼏朵稀疏的梅花争妍。
纷乱的鸟鸦毕竟没有擎残雪⽃疏梅的才思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晶莹洁⽩像琼瑶似的残雪踩踏下来。
注释 虚船:⽔鸟在⽔⾯上游⾛,给⼈以乘船的感觉,但因没有船,所以叫虚船。
⽆才思:没有知识或不懂事。
琼瑶:指雪。
赏析 隐居带湖的词⼈,经常外出,或是观景,或是到远处的书堂读书。
这回他到黄沙岭上的书堂去,经过这黄沙道,看见了⽣⽓勃勃的初春景象,不禁⼗分欣喜,马上把⾃⼰所见到的溪⼭⼈物风景摄取如词。
全词显出清新玲拢的风采。
⾸韵欲扬先抑,采⽤反衬法,写⾃⼰正在搜索枯肠,意欲把春风初起的感觉写如诗词⽽不可得,突然间,眼前出现了⼀⽚溪⼭,清新得如刚打开的溪⼭画。
这就总摄全篇之魂,且为下⽂的写溪⼭之美作好了准备。
鹧鸪天辛弃疾全诗欣赏
鹧鸪天辛弃疾全诗欣赏鹧鸪天辛弃疾全诗欣赏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济南由此也成为当时全国文学中心。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下面是鹧鸪天辛弃疾全诗欣赏,欢迎参考阅读~!【年代】:宋【作者】:辛弃疾——《鹧鸪天》【内容】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鉴赏】:这是一首借景抒情小词。
词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春天景象。
白色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土地上觅食。
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本词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对平凡微贱荠菜花寄予了极大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我们所见那副使人讨厌聒噪相。
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其意态闲适。
但是,接下来两句“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头发。
词中说是“白发”,实际上讲是“愁绪”。
“多情白发春无奈”,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
这里“多情”二字写得诙谐,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词人那种带有苦味诙谐。
而在这诙谐中,又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愁绪。
面对如画春色,词人愁绪从何而来呢?这首词有一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话中找到一定线索。
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时。
这时他才四十二岁。
他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雄心壮志,怎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生活?所以词人游鹅湖,面对生机勃勃春天,联想到自己遭遇,事业上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姜斋诗话》)。
这也是本词上阕艺术手法。
下阕写是一幅农村景象: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空地上种满了桑麻。
鹧鸪天辛弃疾古诗赏析
鹧鸪天辛弃疾古诗赏析鹧鸪天辛弃疾古诗赏析《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
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
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
虽然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感慨遥深。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鹧鸪天辛弃疾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原文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⑴,锦襜突骑渡江初⑵。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⑶。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⑷,换得东家种树书⑸。
注释⑴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⑵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⑶燕兵两句:叙述宋军准备射击敌军的情况。
娖(chu):整理的意思。
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金仆姑:箭名。
⑷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
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⑸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1)请分析词的上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3分)(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
(3分)(2)对比手法,上片回忆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情形,下片感叹如今自己志不得伸的处境。
今昔对照,深刻的概括了词人的悲剧遭遇。
上片雄壮,气盖万夫;下片悲凉,心伤透骨。
(4分)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
鹧鸪天·东阳道中
宋代: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
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
碧玉梢。
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
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
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
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注释
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
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销:消退
周遭:周围。
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萧萧:马长声鸣叫。
愁边:苦苦思索。
剩有:尽有。
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赏析
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
“扑
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
阳出发。
“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
“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
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
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
同时,“香篝”一句,即“渐
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
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
合感受。
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
在无意识的观望中。
那
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
心中难以诉说的惆怅,从对于风景的无意识凝视中曲曲透出。
上
片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
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
“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仿
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所作。
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
路
旁的花儿虽然不是什么高贵的名花,而仅仅一些山间野花,但是却盛
放得分外妖娆。
一个“碧”字,说明此时行军人是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儿格外娇艳绚丽。
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
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词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好。
下阕描写生活画面。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
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
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
士兵们伴随着一声声骏马的啼叫声前进着,
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
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
不难想见,此时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军的战
士和队首“旌旗”的方位。
与和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
各在腰”很像,不过两者表达的感情则是大不相同。
辛弃疾的词表达
他们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也有对目的地的畅想,而杜甫的诗则是描绘家人送入伍战士的场景,显得很凄凉。
“愁边剩有相思旬,摇断吟鞭碧玉梢”,在此之前,整首词一直
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调,能够感觉出作者很喜欢这次旅程。
虽然辛
弃疾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但写此词时,正是辛弃疾“春风得意”
的时候,有机会为国效命,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所以这个“愁”
字应理解为他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
正因为这样,他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抑或是用力过猛,抑或是打在什么东西上,写得极传神,极形象。
正因为词人认真思考,所以才一味地摇着鞭子前行,以致“摇断吟鞭
碧玉梢”,这个句也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全篇风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
相当地清新自然,生机盎然。
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花,表现出一派
生机勃勃的景象。
创作背景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
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
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
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
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