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谈谈诗歌鉴赏中的用典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用典 课件25张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古诗鉴赏——用典
一、理解概念
用典,也叫“用事” ,指 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 援用前人诗文名 句、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 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二、用典类型
用典
1.明用 2.暗用 3.侧用 4.反用
1、明用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 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 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 辅佐年幼成王一事, 说周公“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 ”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 礼遇天下人 才的诚心。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 鲤鱼都能传递书信。
B、“鸿雁”“鱼”暗化鱼雁传书的典故,
写出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感情,但仍惆怅满怀。化用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其四 清代:林则徐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 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答题示例】 本诗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首联诗 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 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 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 诗人 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 诗歌尾联用唐代马 周游长安、 宿新丰 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 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 的不得志。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完整)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诗歌鉴赏之用典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 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 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6分)
答案:①“却秦振英声”一句,赞扬鲁仲连的功 绩。(1分)“后世仰末照”形容其光芒能穿越 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1分)
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中画线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柳宗元《唐饶歌· 鼓吹曲》:“臣请执长缨, 智勇伏囚拘。”长缨,有投军报国,请命 出征之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烂柯:长久的远离家乡(世事变迁)之意。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指经世济时 的宏图大略。
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③对韦九山人隐逸山1林分、天性使然的崇敬。如今已
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却选择了淡泊宁静的隐居
生活,这是一种高雅的境界;作者2分不嫌偏远地前去
拜访,并把韦九山人所在之地东溪草堂比作“仙源” ,也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用,率兵灭宋。甑:一种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 多为陶制。饭牛:喂牛。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完整版)
3、借代,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⑴用相关事物代所要表达的人或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代富豪之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飞将”代李广,实指唐朝名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风骚”代文学成就。
3、借代,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固定代称: 战争、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等。 书信——鸿雁、尺素、尺牍等。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楫等。 太阳——东曦、金乌等。 月亮——蟾蜍、蟾宫、玉兔、嫦娥、婵娟、银阙、 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 桂树等。
1. 啼 2.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草湖、野庙, 便形成了一 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4.以物 喻人,抒写了游子佳人的断肠思。
衬托 比兴 用典 抒情
虚实 象征 修辞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 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 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 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比兴 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之美。以此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 浓厚。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 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 清静寂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达 了内心孤独寂寞之情。
请从“虚实”关系 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 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 以抒怀。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一、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用典
课文梳理
【名家用典】
八下 明朝散发弄扁舟 。 1.人生在世不称意,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 3.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相见赠》) 4.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 (李商隐《无题》)
课文梳理
七下 1. 戎马关山北
【名家用典】
,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2.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 (郑谷《鹧鸪》) 稍逊风骚 。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毛泽东《沁园春 雪》) 4.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5.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崔颢《黄鹤楼》)
实战演练
渔家傲(1) (宋)王安石
《中考说明》P179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运用了什么手法?这首词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4分)
【改编题】词中最后一句“贪梦好,茫然忘了邯 【改编题】词中最后一句“贪梦好,茫然忘了邯 郸道”历来为人们称道,试品析其妙处。( 4 分) 郸道”历来为人们称道,试品析其妙处。( 4 分)
寄 语:
以诗词为伴, 过诗意人生!
谢谢指导!
经典题例三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答:【略】
2.细读全词,下阕中划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请加以赏析。(4分)【想一想答题步骤】 答:运用冯唐持节云中的典故;(1分)魏尚因错被免后, 朝廷派冯唐持节云中赦免魏尚而使魏尚重新得以重用。 (1分) 作者借此拿魏尚自比,含蓄委婉地希望自己也能 得到朝廷重用。(2分)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赤壁杜牧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
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
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诗歌鉴赏:用典
答题: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1.诗歌共有三个典故。 2.百亩蕙比喻培育人才,三秀芝借指两人高洁坚贞。沈约重 瞳借指好友眼疾。 3.前两个典故指作者自己“用心教学、培育学子、清高自守”的 情感追求,也是对友人品格的赞美。“沈约重瞳”是对有人的宽 慰,重瞳乃异象,不同寻常。
“用典”作用:
赠边将(施肩吾)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时把阵图看。 答案:1.尾联化用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治军严
明的典故。 2.“细柳”两字把汉代名将周亚夫同边将联系
起来,夸赞将军治军严谨,突出他有勇有谋的形象。
分类识记法
分类的标准:按照诗歌题材。 送别怀人诗:班马…… 怀古咏史诗:悲谢傅、宴柏梁、岘山泪…… 边塞军旅诗:洗兵雨、楫中流、燕然石…… ……
分类识记法
分类的标准:按照典故本身特点。 1.事典:借历史故事表达思想感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
高考真题变式训练: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东汉窦宪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 ,刻石记功。后以“燕然石” 指建立边功的记功碑。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楚汉之争
典故很多,多到什么程度呢?
《中国典故大辞典》 辛夷 《常用典故词典》 于石 …… 《常用典故分类词典》孙立群
头脑风暴?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用典抒情课件
• A.上阕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宏伟气势。
• 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 C.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暗示自己的心境,含蓄深沉。
• D.这首词思路层次分明,步步深入,风格豪放,表现出作者胸有天下的襟怀气度。
记载:向秀与嵇康友善,嵇康因不满司马氏代魏而被杀。后来向秀
经过嵇康的故居,听到邻人吹笛,不胜感慨,于是作了一篇《思旧
赋》。后句引用了一个《述异记》中的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
遇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一局棋末终,手中斧柄已腐烂
了。回到乡里,世上已过百年,同年代的人都已死去。本来山上碰
见的是两位仙人。诗人引用这两个故事,一方面表示对已故的旧友
柳宗元等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归来后,
看到事物变迁,内心所产生的隔世之感。
• 4.前人诗文
• 典故按来源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就是上文提到的引用历史 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语典就是在诗词中引用前人所写的 诗文。如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 吟至今。”这节诗的前两句直接援引《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 衿,悠悠我心,纵不我往,子宁不嗣音”中的前两句,表达了曹操 对贤才的思慕和礼遇之情。
• 辛弃疾在词中多次用典,“立刻琵琶关塞黑” 引用了昭君出塞的 史实。“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引用了陈皇后失宠,被贬居长门宫, 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的史事。“看燕燕,送归妾”用了庄姜送戴 妫归陈的史事。“将军百战身名裂”引用李陵典故。汉武帝时名将李 陵,身经百战,后因寡不敌众,势穷无援而降,导致身败名裂。辛 弃疾在词中还引用荆轲的典故,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出使秦国,临 去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易水萧萧西风冷” 这句词文正是从中化用而来。五个悲剧故事,倾诉了人间生离死别 的无限痛苦,暗讽南宋朝廷对敌妥协,寄寓自己壮志难酬的愁苦。
诗歌鉴赏修辞用典
诗歌鉴赏修辞用典篇一:谈谈诗歌鉴赏中的用典本篇开始讨论关于修辞的问题。
首先讨论诗歌中的用典。
关于用典(包括使用成语)存在着不少争议,其实它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
例如我们提到卢沟桥,不是想起抗日战争,就是想起卢沟晓月;提到高山流水,就要想起伯牙和琴。
外国也是一样,提到珍珠港,提到本·拉登,就会联想到有关的事情,省去了很多解释,包含了很多信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压缩。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对用典似乎更加重视。
其原因大概是:一、古典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对信息压缩的要求更高。
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典故、成语非常丰富,便于使用。
《露泪缘》是清代著名的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力作,影响很大,传唱至今。
现在举出其中《哭玉》(写贾宝玉悼念林黛玉)一回的部分如下:我许你高节空心同竹韵,我重你暗香疏影似梅花,我叹你娇面如花花有愧,我赏你丰神似玉玉无瑕,我服你八斗才高行七步,我愧你五车学富手八叉,我听你绿窗人静棋声响,我钦你流水高山琴韵佳,我怜你椿萱早丧凭谁靠,我疼你断梗飘蓬哪是家?这一段用了多少典故?但正因为用了这些典故,才把林黛玉的性格、才华、身世等等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然,用典过多过僻,也会引起欣赏上的困难。
例如李商隐的名作“锦瑟无端五十弦”就曾引起许多穿凿附会的解释,以致有人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
鲁迅先生的两首诗也曾被人歪曲过。
一首是著名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只因其中用了“神矢”一词,有人便将其解释为希腊神话中爱神之箭,说这是一首爱情诗;另一首是“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燃烟卷觉新凉。
”本来是一首猛烈抨击旧社会的诗篇,有人却故意曲解“飞光(?飞眼??)”、“道场(?鬼名堂??)”等词,把它说成一首玩笑诗,说是先生的一位朋友做家庭教师,同时受到两个女学生的追求,先生作诗笑他。
但是,不能因为有的典故不易理解就拒绝用典。
鉴赏诗歌写景抒情用典艺术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答案 ①下片前五句借景抒情,借千年之后八公 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抒发了词人对当 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
• 两首诗都写雪景,描写手法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答案 第一首诗:运用感官结合的方法写雪。 ①以触觉写雪:雪后诗人只觉被褥毫无暖意, 如同水泼在上面,重在表现下雪之后天气寒冷。 ②以视听结合写雪: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书斋 的帷幔上,明亮而刺眼,诗人误以为天将破晓, 半夜听到屋檐上雪融化后滴落的声音。写出了 雪后的独特感受。
• 注 西湖: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 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词句简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答案 动静结合。下片前两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平滑的琉璃, 再以船的移动缓慢,衬托了“静”。后两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 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 彩,表现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
• 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 “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出诗 人的欣悦之情。
• ④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 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表达技巧之互文、用典-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
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1)思想感情:___________
(2)哲理: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用典。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暗示贬谪时间太久,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或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 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 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 即可)
(2)描写方式 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②虚实结合③动静结合 ④视听结合⑤点面结合
注意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 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 惑。
逐一介绍
互文
• 互文,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 • 是指因对偶、押韵、平仄、字数的限制,或为了增强某
• (10)金乌 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 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 (11)劳歌 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 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12)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 “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点仍是主流,即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1: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诗歌鉴赏用典手法解说
陵
第
刘四
美 琴
中 学
古代诗词鉴赏 表达技巧——
用典
一、初探用典概念
绝句 宋 李清 李清照
人月圆 吴激(南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首诗都运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
用典作用: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语言精
炼,内容丰富;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不仅可以起到“寓万于一”“以少 胜多”“言简意丰”的效果,而且可 以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为曲折含蓄, 耐人寻味,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三、巩固练习
经梧州
宋之问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chá)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1]。
注[1]: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
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对。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 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
用典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 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五句写与京口有关的 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效果: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 达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也是表明希望当代也 有一位像刘裕一样的英雄君主;“人道”“想当年”二字说明 刘裕已然不在,表达出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想当年” 是肯定刘裕早期的功勋,也暗含对后期放弃进取中原的 惋惜,也有对当朝无心北伐复国,偏安南宋的讽刺。
言约义丰情委婉——高考诗歌鉴赏用典例谈
言约义丰情委婉——高考诗歌鉴赏用典例谈用典,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凡诗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文句,来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就是“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要注意辨析诗句中的用典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乃至是“翻新”的。
一、正面用典所谓“正面用典”就是保持典故本来的含意不做任何修改。
对正面用典的诗句,只要了解了典故的具体含意,就能够把握诗句含意乃至诗歌所寄寓的情感。
如,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中的“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王谢堂”都运用了典故:朱雀桥、乌衣巷是金陵城中秦淮河一带的地名,东晋豪门世族居住在此地;王谢堂指东晋宰相王导、谢安的宅第。
了解了这些典故,再加上对“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飞入百姓家”的跨时空描绘,以及斜阳、野草的烘托,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中所寄托的兴亡之叹。
唐朝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句便分别采用了“庄周梦蝶”“望帝化鹃”“南海鲛人”“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梦想、追求和思念。
又如,“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客从》(唐代杜甫)就化用《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诗句,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宋代姜夔)中的“春风十里”引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表现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
二、反面用典反面用典就是利用典故的反面含意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游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其表达的意思是王孙们不要久留山中。
2020言约义丰情委婉——高考诗歌鉴赏用典例谈
言约义丰情委婉——高考诗歌鉴赏用典例谈用典,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凡诗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文句,来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就是“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要注意辨析诗句中的用典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乃至是“翻新”的。
一、正面用典所谓“正面用典”就是保持典故本来的含意不做任何修改。
对正面用典的诗句,只要了解了典故的具体含意,就能够把握诗句含意乃至诗歌所寄寓的情感。
如,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中的“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王谢堂”都运用了典故:朱雀桥、乌衣巷是金陵城中秦淮河一带的地名,东晋豪门世族居住在此地;王谢堂指东晋宰相王导、谢安的宅第。
了解了这些典故,再加上对“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飞入百姓家”的跨时空描绘,以及斜阳、野草的烘托,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中所寄托的兴亡之叹。
唐朝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句便分别采用了“庄周梦蝶”“望帝化鹃”“南海鲛人”“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梦想、追求和思念。
又如,“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客从》(唐代杜甫)就化用《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诗句,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宋代姜夔)中的“春风十里”引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表现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
二、反面用典反面用典就是利用典故的反面含意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游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其表达的意思是王孙们不要久留山中。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用典的作用与形式)
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 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 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 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 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 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 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
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 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 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 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 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 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 中,何日遣冯唐?”句。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 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 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 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 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 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 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诗歌鉴赏用典
诗歌鉴赏用典---诗歌鉴赏用典在诗歌鉴赏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典故、名人语录等来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诗歌用典,并为您提供一些相关的法律名词注释。
第一章:历史典故1、黄河远上白云间——出自《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用来形容黄河美丽壮观的景色。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出自《毛主席语录》:“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面对反动派的巨大压力,他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小小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用来形容微小的力量也可以引起巨大变化。
3、异曲同工——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各歌异调而合诸宫,异曲同工而合诸律。
”用来形容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却达到相同的效果。
第二章:文学典故1、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杜鹃》:“牧童遥指杏花村。
”用来形容人精确指明事物的位置。
2、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用来形容美丽的自然景色。
3、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出自唐代杨煦的《上阳白发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用来形容虽然礼物寻常,但代表着深深的情意。
第三章:宗教典故1、如梦令——出自《唐诗三百首·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用来形容人陶醉在美好的幻境中,不愿离去。
2、涅槃重生——出自佛教中关于佛陀般涅槃,意味着超脱尘世,获得新生。
3、天堂与地狱——出自基督教信仰,用来形容极乐世界和极刑世界的对比。
附录:本文涉及附件:1、《登鹳雀楼》- 白居易的原诗2、《杜鹃》- 白居易的原诗3、《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的原诗4、《上阳白发人》- 杨煦的原诗5、《唐诗三百首》- 包含李清照的《如梦令》法律名词及注释:1、侵权行为:指在无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常见形式包括侵犯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2、合同: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指当事人约定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篇开始讨论关于修辞的问题。
首先讨论诗歌中的用典。
关于用典(包括使用成语)存在着不少争议,其实它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
例如我们 提到卢沟桥,不是想起抗日战争,就是想起卢沟晓月;提到高山流水,就要想起伯牙和琴。
外国也是一样,提到珍珠港,提到本 拉登,就会联想到有关的事情,省去了很多解释,包
含了很多信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压缩。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对用典似乎更加重视。
其原因 大概是:一、古典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对信息压缩的要求更高。
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积淀,使得典故、成语非常丰富,便于使用。
《露泪缘》是清代著名的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力作,影响很大,传唱至今。
现在举出 其中《哭玉》
(写贾宝玉悼念林黛玉)一回的部分如下:
我许你高节空心同竹韵,
我重你暗香疏影似梅花, 我叹你娇面如花花有愧, 我赏你丰神似玉玉无瑕, 我服你八斗才高行七步, 我愧你五车学富手八叉, 我听你绿窗人静棋声响, 我钦你流水高山琴韵佳, 我怜你椿萱早丧凭谁靠, 我疼你断梗飘蓬哪是家 ?
这一段用了多少典故?但正因为用了这些典故, 才把林黛玉的性格、 才华、身世等等描 述得淋漓尽致。
当然,用典过多过僻,也会引起欣赏上的困难。
例如李商隐的名作
锦瑟无端五十弦 就曾引起许多穿凿附会的解释,以致有人感叹:
一篇《锦瑟》解人难”。
鲁迅先生的两首诗 也曾被人歪曲过。
一首是著名的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 故园”,只因其中用了 神矢
一词,有人便将其解释为希腊神话中爱神之箭,说这是一首爱情诗;另一首是 绮罗幕后送
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果供千佛
?难得莲花似 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燃烟卷觉新凉。
”本来是一首猛烈抨击旧社会的诗篇,有人却故
意曲解 飞光(飞眼’?)”道场(鬼名堂’?等词,把它说成一首玩笑诗,说是先生的一位朋 友做家庭教师,同时受到两个女学生的追求,
先生作诗笑他。
但是,不能因为有的典故不易 理解就拒绝用典。
现在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泪》
: (深宫宫女失宠)
(友人离别相思)
(娥皇、女英怀念虞舜)
岘首碑前洒几多?(西晋百姓怀念羊祜) 人去紫台秋入塞,(昭君出塞) 兵残楚
帐夜闻歌。
(霸王别姬) 朝来灞水桥边问,
未抵青袍送玉珂。
(贫士送贵人)
用七个故事或场景(都是典故!)写泪,最后归结到对自己身为贫士而被迫去送贵人这种尴尬 处境的感叹,通篇却不露泪”字。
岔曲发展了这种形式,形成了一批名为赞某不露”的作品, 现在举一首《赞竹不露》
林落深幽,七贤同游。
拂寒烟,数竿浅碧衬新秋,王禹曾向黄冈作翠楼。
方动处龙蛇 林外,水池园
内,凤尾扶疏,枝枝清瘦。
最可怜鹅黄几点伤心泪,留作潇湘万古愁。
其中用了竹林七贤、王禹 《黄冈竹楼记》、湘妃等典故来描写竹,留出很大的想象空间。
由此可见,恰当的用典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增加作品的深度。
但是,用典也一定
要小心,避免出错。
我曾经见过一位大诗人公开发表的一首诗,是赠给一位书法家的, 诗前 有一段按语: 书法家%>乃余挚友,白头如新 …”殊不知 白头如新”是说交情很淡,直到白 了头彼此还不了解的意思。
还有一位更大的作家,在纪念一位前辈女作家逝世时竟用了
悼
亡”这个词,而 悼亡”通常是指悼念亡妻的,这个笑话就未免太大了。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 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
一定的影响。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 以必须对作品中的 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 出的新的含永巷长年怨绮罗, 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
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
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
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
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
如果知
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
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
体现丰富。
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是以凝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一个典故就可以省去许多文字。
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
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一)典故的类别
1 •引用前人语句。
①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诗文句子作为自己的诗词中的句子。
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
流。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
②化用:将前人的句子改动一些作为自己的诗句。
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
(杜甫)一一化用《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
2•引用神话传说。
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贺箜篌引》)一一“江娥”、“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3•引用历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白居易《放言》)
②暗引:功名图麒麟。
(杜甫《前出塞》)一一宣汉帝把霍光等^一位功臣的像画于麒麟阁。
③反引: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二)分析典故的方法
1 •体会诗人用典的目的。
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内容的本身,而是要理解诗人用典的目的,因为它
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
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也就是说,诗人
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
只用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二、关于典故的运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直用、反用、隐用、化用等。
直用典故,也就是直接引用,以此来作为正面的比喻寄托。
这是用典中最常见的一种方
式。
上面举过的例子大多是这一类。
反面典故,就是正面引来,却反其意而用之。
借以抒发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思想感情和见
解。
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里引用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记载:汉文帝在宣室接见贾谊时,问到鬼神的源本,贾谊作了详尽的论述,一直谈到深夜,使文帝听入了神,不自觉在向前移动坐处。
原本意思是说明文帝对贾谊的重视。
但李商隐引用此典却反其意而用之,加上“可怜”二字,
表示叹惋遗憾。
说贾谊的谈话虽然引起了汉文帝的兴趣。
但感兴趣的内容只是鬼神之事,实际上他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受到文帝的重视,贾谊也并没有受到重用。
李商隐反用
了这个故事,借以抒发自己的真正才学不得不赏识的怀才不遇的感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