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优势病种精选文档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骨伤科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一、病名 (1)二、诊断 (1)(一)疾病诊断 (1)(二)疾病分期 (2)(三)证候诊断 (2)三、治疗方案 (2)(一)手法治疗 (2)(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三)牵引疗法 (4)(四)针灸疗法 (4)(五)手术治疗 (4)(六)护理 (4)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五、疗效评价 (5)(一)评价标准 (5)(二)评价方法 (5)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一、病名 (7)二、诊断 (7)(一)疾病诊断 (7)(二)证候诊断 (7)(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三、治疗方案 (8)(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二)手术治疗 (10)(三)药物治疗 (10)(四)康复治疗 (11)(五)护理 (11)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五、疗效评价 (12)(一)评价标准 (12)(二)评价方法 (12)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1、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疗法诊疗方案(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膨出、突出症无手术指征,疾病早期,保守治疗.(二)诊断依据:1.病史:可有或无诱因,反复或突然发作的腰腿痛,有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
2.体征: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有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表现。
(三)诊断标准:1、疼痛好发于下腰,且向下肢放射。
2、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发作期。
3、有局限性压痛点。
4、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5、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6、脊柱姿态的改变。
7、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8、CT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前4项为基本根据,第8项为确诊根据。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可有或无诱因。
2.发病时间早,未正规治疗,症状持续时间不长。
3.无尿便障碍。
4.无脊柱重度骨质疏松、骨折、脊柱滑脱、脊柱结核、脊柱肿瘤及其他严重脊柱疾病。
(五)须完成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3)胸片、心电图;(4)腰椎正侧位及伸屈侧位片、CT或MRI。
(六)选择用药。
脱水消肿:甘油果糖,甘露醇等活血化瘀药物:丹红注射液等其他:鹿瓜多肽等(七)中医治疗方法:1. 推拿按摩、针灸(七)中医治疗方法:1. 推拿按摩、针灸推拿按摩方法:(1)准备手法a:按摩法:患者俯卧,医者用两手拇指或掌部自肩向下按摩脊柱两侧膀胱经,至患肢承扶处改用揉捏,下抵殷门,委中,承山,反复数次。
B:推压法:医者两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掌向下用力推压脊柱,从胸椎至骶椎,反复数次。
C:滚法:医者以滚法作用于背,腰及臀腿部,着重于患者腰侧,调理,松解肌肉。
(2)调理关节回纳法a:俯卧拔腿法:医者一手按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两者或单腿,使其下肢尽后伸。
两手相对用力,可听到一声弹响。
骨伤科优势病种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周—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
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压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排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转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1998 年第二版)1、老年人多见于跌倒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患肢不敢活动。
2、青壮年者多见于强大暴力损伤。
3、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大转子向上移位。
4、髋关节正轴位 X 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二)临床分型按骨折线部位分类:1、转子间骨折:骨折线从大转子上方斜向小转子。
2、逆转子间骨折颈中型骨折:骨折线从大转子下方斜向小转子。
3、转子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转子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二、中西医辩证分型:(一)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病象:伤后 1~2 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者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
舌质紫暗,脉强涩均为骨折初期瘀血阻滞之象。
(二)中期:血瘀气滞型临床病象:伤后 3~6 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感,舌质暗淡,脉弦细。
证候分析:伤后中期,经适宜的治疗及正气抗邪的作用下,使气血瘀滞逐渐消退,故肿胀逐步消退,疼痛减轻。
断骨初步连接而未坚,瘀滞虽消而未尽,故功能未恢复,动则有疼痛,舌质紫暗,脉弦细为气血仍有瘀滞之征。
(三)后期:肝肾亏虚型临床病象:伤后 7~8 周,疼痛已消,或者年迈体弱,头晕目眩,腰膝瘰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年老体弱,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润清窍,故头晕目眩,“腰为肾之府” “肾主骨”肝肾精血不足,故腰膝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皆为肝肾两亏精血不足之象。
三、中西医结合诊断(—)西医诊断:1、病名:股骨转子间骨折2、分型:(顺转子间骨折型、逆转子间骨折型、转子间下骨折型)如:股骨转子间骨折(顺转子间骨折型)(二)中医诊断1、病名:股骨转子间骨折2、分期分型;早期气血瘀阻型,中期血瘀气滞型,后期肝肾亏虚型。
骨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l.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治疗方案(一)分期治疗l.早期(1) 手法整复,腰椎牵引,腰背部垫枕和腰背肌功能锻炼。
病人入院后卧硬板床,腰背部垫枕。
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五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承重点,用力使腰背部呈弓形挺起。
一般在伤后一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亦可采用过伸复位外固定等技术进行治疗,但要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保证使用安全。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理气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复原活血汤加减,柴胡、灭花粉、当归尾、红花、穿山甲、酒浸大黄、酒浸桃仁等加味。
中医院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精选.
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
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扑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置与腰部,均可引起腰痛。
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范畴。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 001.1~001.9—94;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1、病史:一是外伤,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2)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1)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
(3)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
优势病种护理常规汇总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护理常规贡井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及护理常规目录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诊疗常规二、项痹(颈椎病)诊疗常规三、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四、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五、颈痹(颈椎病)护理常规六、桡骨远端骨折护理常规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诊疗常规1、病名1.1中医:腰痹1.2西医:腰椎间盘突出2、定义:由于载重和脊柱运动,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引起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致腰腿痛等症状,属祖国医学腰痹病范畴。
3、诊断标准3.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3.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3.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3.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4、治疗方案:以牵引、针灸、按摩、拔罐、中药为主要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适当静脉给予活血化瘀药。
5、中医证候分类5.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选方: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龙、香附、羌活、秦艽、灵脂、没药、牛膝、甘草。
取穴:肾腧、大肠腧、膈腧、腰部阿是穴、委中。
操作:针用泻法,留针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5.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温经通络,行气除湿。
选方:干姜苓术汤—甘草、干姜、云苓、白术。
取穴:肾腧、腰阳关、关元俞、大肠腧、委中。
操作:针用泻法,留针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中医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4
XXX医院骨一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9年)目录胫腓骨骨折诊疗方案( 2019年)中医病名: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西医病名:胫腓骨骨折(ICD-10 编码:S82.201)胫腓骨干骨折在二十一世纪以前其以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交通运输业、建筑以及各种工业的高速发展,各种意外伤害时有发生,胫腓骨骨折的发生年龄段逐渐转向以成年人为主,其中以胫腓骨双骨折最多。
一、疾病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脉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位和程度。
(二)症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不连。
3.气血亏虚证:骨折4周以上,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红胖,苔薄白,脉细。
(三)骨折分型1.胫腓骨上1/3段骨折2.胫腓骨中1/3段骨折3.胫腓骨下1/3段骨折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正骨治疗方法1. 骨折端无明显移位或成角者,可以不行复位正骨手法。
2.骨折端有移位或骨折端有成角畸形者需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
患者平卧,膝关节屈曲20°-30°,一助手用肘套住患者腘窝部,另一助手双手握住足部,沿胫骨长轴作拔伸牵引3-5分钟,矫正重叠移位。
骨伤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对策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骨伤科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1一、病名1二、诊断1(一)疾病诊断1(二)疾病分期2(三)证候诊断2三、治疗方案2(一)手法治疗2(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3(三)牵引疗法4(四)针灸疗法4(五)手术治疗4(六)护理4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5五、疗效评价5(一)评价标准5(二)评价方法5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8一、病名8二、诊断8(一)疾病诊断8(二)证候诊断8(三)骨折分期与分型9三、治疗方案9(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9(二)手术治疗11(三)药物治疗11(四)康复治疗12(五)护理12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12五、疗效评价13(一)评价标准13(二)评价方法13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TCD编码:BMY091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骨伤科优势病种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依据一、病史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人,男性多于女性。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部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
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二、症状与体征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与行走、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下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剧烈,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与移位情况。
五、别诊断应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二)骨折分型1、AO/OTA分型ﻫA1 转子间简单骨折A1、1沿转子间线A1.2经大转子部ﻫA1。
3经小转子下方A2经转子部多块骨折ﻫA2.1有一内侧骨折块A2。
2有数块内侧骨折块A2。
3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A3转子间骨折A3、1反向简单骨折ﻫA3.2横行简单骨折ﻫA3。
3粉碎骨折ﻫ2、Jensen-Evans 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ﻫ基于大、小粗隆就是否受累及骨折就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与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I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II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III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Iv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V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III型与Iv型得合并ﻫ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ﻫ二、治疗方案(一)整复与固定1。
整复1.1 对于无移位得骨折无须整复。
1.2 对于有移位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1。
2、1牵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得体位下给予足够大得牵引重量。
骨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l.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治疗方案(一)分期治疗l.早期(1)手法整复,腰椎牵引,腰背部垫枕和腰背肌功能锻炼。
病人入院后卧硬板床,腰背部垫枕。
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五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承重点,用力使腰背部呈弓形挺起。
一般在伤后一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亦可采用过伸复位外固定等技术进行治疗,但要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保证使用安全。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理气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复原活血汤加减,柴胡、灭花粉、当归尾、红花、穿山甲、酒浸大黄、酒浸桃仁等加味。
中医优势病种 外科
附件3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无移位型〔2〕伸直型〔3〕屈曲型〔4〕半脱位型〔三〕医治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治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医治。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奇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3〕局部肿胀严峻者可能需手术减张医治者;〔4〕患处严峻皮肤疾病影响局部手术者;〔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医治的疾病〔如严峻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别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工程1.必需的检查工程〔1〕血常规、血糖、血脂〔2〕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5〕心电图〔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骨科优势病种精深中医诊疗方案设计
衡阳市中医医院骨科优势病种诊断方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标准(一)症状及体征1、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以前也可两者同时发生; 可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
痛苦拥有以下特色:2、脊柱侧弯畸形:左: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面脊柱向患侧弯如向健侧的弯则痛苦加剧右: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外前面脊柱向健侧弯如向患侧的弯则痛苦加剧3、脊柱活动受限: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限制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因为个人体质的差别该试验阳性无一致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照患侧抬腿受限并感觉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惹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6、神经系统检查:腰 3-4 突出 ( 腰 4 神经根受压 ) 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逝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 4-5 突出 ( 腰 5 神经根受压 ) 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及第 2 趾肌力常有减退腰 5 骶 1 间突出 ( 骶 1 神经根受压 )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 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逝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二)影像学检查:1、 X 线检查:需拍腰骶椎的正侧位片,必需时加照左右斜位片,常有脊柱侧弯有时可见椎空隙变窄椎体边沿唇状增生,X 线征象虽不可以作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照,但可借此清除一些疾患,如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滑脱等。
2、CT的 MRI 检查:椎管造影、CT扫描和磁共振等特别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突出部位。
(三)中医辨证分型: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点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屏山县中医医院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叩击痛(+)。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抗体、乙肝表面抗原、凝血功能、梅毒血清、艾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1、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
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
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
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1)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伤科优势病种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依据一、病史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人,男性多于女性。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部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
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
二、症状和体征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与行走。
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下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剧烈,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五、别诊断应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二)骨折分型1.AO/OTA分型A1 转子间简单骨折沿转子间线经大转子部经小转子下方A2 经转子部多块骨折有一内侧骨折块有数块内侧骨折块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A3转子间骨折反向简单骨折横行简单骨折粉碎骨折2.Jensen-Evans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和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I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II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III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Iv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V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III型和Iv型的合并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二、治疗方案(一)整复和固定1.整复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对于有移位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牵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
对于髋内翻同时合并有明显向前成角,股骨颈前倾角消失或变为负角者,可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行骨牵引予以纠正。
手法整复整复方法(以左侧为例)选择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仰卧位,近端助手双手按住患者骨盆两侧髂嵴固定,远端助手的右手扶住患者左侧腘窝及膝外侧,左手握住左内踝及后踝(擒拿扶正法)。
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左手由内侧握住骨折远端小粗隆部,右手由外侧扶住骨折近端大粗隆部。
远端助手使患者左下肢屈髋屈膝并外展外旋,然后内收内旋顺势牵引左下肢向下(拔伸牵引、对抗旋转法),与此同时,术者左手卡靠小粗隆,右手向下推挤大粗隆并内旋患肢(内外推端法、升降提按法),远端助手将患肢拉直放平,左下肢置于外展中立位,矫正内翻、外旋及短缩畸形,通常可获得满意复位,测量双侧髂前上棘至内踝尖等长,左下肢不外旋,则复位成功。
对于股骨粗隆间陈旧性骨折尚未愈合仍然需要整复者宜先行手法折骨,具体操作如下:选择硬膜外麻醉,一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抓住小腿顺势牵引并外展下肢,术者施以正骨十四法的“摇摆转动法”、“对抗旋转法”、“顶压折断法”,上述操作完毕,将股骨向上冲顶,检查股骨大粗隆若显着上移表明手法折骨成功。
术后按新鲜骨折处理。
进行手法折骨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对合并骨质疏松的年老患者尤应慎重,应用手法时应严格按照步骤完成并避免使用暴力,否则有导致股骨颈骨折的危险。
2.固定无移位的稳定型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法整复、手术的高龄体弱患者,嘱患者卧床,患肢丁字鞋或牵引固定8~12周。
伤后一周可逐步开展功能锻炼。
手法、牵引整复后的骨折,可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等方式固定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常规选择硬膜外麻醉,必要时亦可作局部浸润麻醉,要求在C臂机引导下完成。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牵引床维持下肢于外展中立位,以确保骨折保持良好复位,复位欠佳时应用正骨手法加以矫正。
用两支直径为或的斯氏针,经过大粗隆外侧,并沿颈干角方向进入股骨颈内,直达股骨头软骨下,二针要求在同一冠状切面并尽量靠近股骨颈上下两侧皮质,再于骨折远端打入两支直径为的斯氏针。
上述操作完毕,将四针以骨折端为中心加压并以外固定棒将其连结固定,检查针口是否有皮肤牵拉压迫并作相应减压处理后撤去牵引。
.内固定(标准化)动力加压钢板(DHS)改良微创手术、微创经皮植入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等进行固定。
(二)药物治疗1.外治可以外敷膏剂、散剂、巴布剂、水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等方法。
骨折早期可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功效的膏、散剂,如双柏膏(散)、消瘀止痛膏、金黄膏(散)、伤科黄水等;骨折中后期可选用具有温筋通络、化瘀止痛、接骨续筋作用的膏、散剂,如活血散、接骨散、驳骨膏等。
也可采用中药汤剂熏洗局部,以舒筋通络,如海桐皮汤、舒筋洗药、四肢损伤洗方等,有严重张力性水泡和使用伤膏后过敏这应避免使用。
2.内服按骨折三期辨证施治进行分期治疗。
(1)骨折初期: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牛膝、灵脂、归尾、丹参、独活、木香、赤芍等。
中成药: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
(2)骨折中期:治法:和营止痛。
推荐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
赤芍、当归尾、川芎、苏木、陈皮、桃仁、续断、乌药、乳香、没药、木通、甘草等。
中成药:接骨丹等。
(3)骨折后期治疗方法:补益肝肾。
推荐方药:壮筋续骨汤加减。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杜仲、川断、五加皮、骨碎补、桂枝、黄芪、虎骨代用品、补骨脂、菟丝子、党参、木瓜、刘寄奴、地鳖虫等。
中成药:健步强身丸、续断紫金丹等。
(三)康复锻炼1.功能锻炼无论患者是否手术,都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局部功能康复及预防全身并发症。
练功治疗是中医一大特色,有利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增强骨折部生理应力,促进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关节粘连和强直;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出现。
早期练功活动应在不负重状态下开展,后期练功可借助康复器械锻炼。
(1)牵引治疗患者应早期进行床上功能锻炼,牵引后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足趾的屈伸活动;1~2周开始直坐床上抬臀运动。
3~4周后,两手拉吊环,健足踏在床上,作抬臀活动,臀部可完全离开床,使身体与大腿、小腿成一平线,以加大髋、膝关节活动范围。
(2)手术患者于术后6小时即可平卧位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伸屈锻炼,第2天可半卧位进行患肢CPM锻炼。
3天后根据病人情况可坐起,便于拍背,擦洗等护理,防止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情况,1周左右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不负重行走或坐轮椅户外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负重逐渐增加,6~8周后可完全负重。
外固定支架固定者一般10周后可拔除。
2.注意事项:(1)扶拐行走要领:先挪拐,后走路,患肢走一步,健肢跟半步。
(2)循序渐进,负重练习。
一般不宜负重太早,应据X照片显示愈合情况,再考虑患肢逐步负重锻炼。
(四)其他疗法可以辅助微波治疗仪、中药热奄包(熥络宝)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骨伤治疗仪、中频治疗仪、气压泵治疗仪等理疗,以促进炎症消散、提高药效、改善血液物质循环、增加骨痂生长、止痛、镇静、改善周围血管功能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五)并发症及防治1.患侧膝关节僵硬:多由于固定针对阔筋膜张肌运动具有阻碍作用,且老年人对疼痛较为敏感,因而影响膝关节功能锻炼的进行,容易出现膝关节的僵硬。
防治方法:术中按膝关节活动时固定针于阔筋膜张肌上的活动轨迹充分松解,术毕麻醉失效之前,充分活动患侧膝关节;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开展自主的膝关节功能锻炼。
2.支架针道感染:支架针长期暴露于体外,对皮肤,皮下组织及其它软组织均产生较大压迫,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且老年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差,外固定针的长时间存在,作为异物对周围组织刺激,使周围组织抗感染能力降低。
防治方法:术中充分松解支架针口周围的皮肤,防止压迫产生;术中使用低速钻,防止钻头产热对皮肤烧灼;加强护理,应用我院消肿杀菌的黄水纱外敷支架针口,促进针口炎症的吸收,减少感染机会;加强护理宣教,使患者养成规律护理支架针口的好习惯。
3.髋内翻、肢体短缩畸形:由肢体剪力大、固定或牵引治疗不当以及肌力牵拉等因素导致。
采用牵引术或支架外固定术,尽快恢复肢体的长度和力线,保持患肢于外展35°的中立位。
其中,顺粗隆间粉碎性骨折选用股骨髁上骨牵引术,反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可选用皮肤牵引术。
4.并发多种内科疾病:本病多见于老年人,由于患者年老体弱,伤后容易出现呼吸、心血管、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防治方法: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特长与优势,以扶正祛邪,辨证施治为用药指导原则,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在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机体的抗病能力,尽早对骨折进行复位和有效的支架外固定,恢复肢体的长度与力线,尽快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因卧床而出现的合并症。
(六)护理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并发症是老年长期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易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理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1.骨折早期护理(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顾虑多,对预后缺乏信心,对治疗反应消极,护理应重点从心理上解除顾虑,与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易消化食物,并注意预防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如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等。
(3)牵引护理:注意牵引针孔的护理,牵引的体位应始终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一般为8~10kg。
(4)做好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甚为重要,应详细了解入院者的病情,听其主诉时应向家属询问清楚。
患者反应迟钝对病伤不敏感易掩盖临床症状,检查时应详细全面了解其是否存在合并症或内科疾病,针对其合并症,术前及早给予对应处理。
2.骨折中期护理(1)搬运及卧位:术后病人麻醉作用未完全消失,肢体仍处于无自主状态,搬运时注意患肢体位切勿过度伸、屈及外展活动,一般采取三人平托搬运,必要时给予牵引。
(2)支架针口的护理:注意观察针口的渗出、感染情况,渗出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针口感染多在术后3~7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是早期感染表现,怀疑针口感染时,应及时对症处理。
(3)指导患者及时恢复功能锻炼:具体锻炼方法应根据患者全身健康情况、伤情及手术固定稳定性而区别制定。
(4)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心脑血管意外及针口感染等,针对这些并发症精心护理非常重要。
3.骨折晚期护理(1)下床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
(2)加强功能锻炼,预防各种并发症。
(3)定期门诊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牢固后,可弃拐负重行走。
(4)因在家活动量减少,故平时应多饮水,防泌尿系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