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
基因的连锁定律
![基因的连锁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023ea4d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3.png)
基因的连锁定律
基因的连锁定律是指在遗传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减数分裂)时,往往连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
这个定律主要由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发展而来,其中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连锁定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基因的连锁: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互换,从而形成基因的重组。
2. 基因的自由组合: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在分离之前,可能发生部分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在此基础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形成各种组合的配子。
3. 基因的交换: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这种现象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基因的连锁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它们共同解释了生物体在遗传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和组合规律。
这些定律在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育种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连锁互换定律整理
![连锁互换定律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13c55a2f01dc281e43af0dc.png)
连锁与互换定律1、连锁遗传:原来在亲本中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性状在F2中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连锁遗传。
连锁相包括互引相〔AB、ab〕、互斥相〔Ab、aB〕。
2、亲本型:与两亲本一样的性状表现型称为亲本型;不同的称为重组型。
3、完全连锁遗传:仅有亲本型,缺少重组型,eg:仅见于雄果蝇、雌家蚕。
4、不完全连锁遗传:在连锁遗传的同时发生性状的交换和重组;绝大多数生物为不完全连锁遗传。
5、利用测交法验证连锁遗传现象:特点:连锁遗传的表现为: 两个亲本型配子数是相等,> 50%; 两个重组型配子数相等,< 50%。
亲组合类型多, 重组合类型出现少6、交换值(Cv):指不完全连锁的两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百分率,平均次数) 。
重组值(Rf):不完全连锁的双杂合体产生的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比率(百分率)。
通常又把交换值称为重组值。
但严格说,交换值不能等同于重组值,因为假设两个基因座之间相距较远,其间发生偶数次多重交换时,结果不形成重组型配子,用重组值代表交换值会造成偏低的估计。
7、连锁群:不能进展自由组合的基因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特点: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对数是一致的。
即有n对染色体就有n个连锁群。
8、染色体作图:把染色体的多种基因相互之间的排列顺序确定下来。
连锁遗传的特征1〕摩尔根连锁互换是经典遗传学第三定律,是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补充;2〕发生在两对或以上基因间,且基因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列;3〕连锁基因发生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4〕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是形成重组型的分子根底;5〕两对基因座间距离越大,交换概率越大、连锁性越弱;6〕完全交换即为自由组合,完全不交换即为完全连锁情形;染色体作图〔基因定位〕方法包括两点测交法和三点测交法计算基因间相对距离(1)非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的直线距离与基因间的互换率大小有关;(2)遗传学上规定,以互换率的1%作为一个遗传单位将基因定位在一条直线上。
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ce817e1d87c24028915fc329.png)
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高一生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一门十分有意思的学科。
高一生物的学习需要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方便大家集中记忆。
但是如何进行总结是摆在同学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学习有帮助。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名词:1、基因的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常常连在一起不相分离,进入配子,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基因的连锁。
2、基因的互换: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体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互换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基因的互换。
3、不完全连锁遗传:像这种雌果蝇的遗传,基因既有连锁,又有互换的现象。
4、完全连锁:雄果蝇的遗传只有连锁,没有互换。
语句:1、完全连锁的实例:用果蝇做杂交实验:纯种的灰身长翅与黑身残翅杂交,?F1代为灰身长翅,所以,灰身长翅为显性,黑身残翅为隐性,对?F1代中的雄性个体测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是?1灰身长翅:1黑身残翅,与?F1代完全相同。
2、不完全连锁杂交实例:选择F1中的雌性BbVv测交:BbVv?X?bbvv→42%BbVv:42%bbvv:8%Bbvv:8%bbVv。
2、比较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的异同。
(1)相同点:二组杂交的亲代与F1代情况相同。
(2)不同点:完全连锁的测交后代只有两种基因型,与亲本相同,数量比1:1。
不完全连锁的测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其中亲本基因型(与其亲本相同的基因型)各占42%,重组基因型(与其亲本不同的基因型)各占8%。
3、(1)自由组合是分析分别位于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二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A(a)与B(b)由于自由组合,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表达式为AaBb→1AB:1Ab:1aB:1ab。
(2)完全连锁是分析共同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二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A(a)与B(b)由于完全连锁,所以,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连锁与互换规律
![连锁与互换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2178887aeaad1f347933f2b.png)
第五章连锁与互换规律1910年摩尔根将果蝇白眼基因定位于X上后,又发现一些伴性遗传基因,证明X上确有许多基因(人有23对染色体和十万个基因)。
提出问题:(1)同一染色体上众多基因如何排列(2)遗传传递有何规律经研究得到结论:(1)基因论(2)连锁交换规律第一节基因的连锁与交换一、连锁遗传现象(一)连锁遗传现象发现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分离比不符花颜色紫色P对红色p显性,花粉粒形状长形L对圆形l显性。
F2合9:3:3:1,亲组合类型较多,重组合类型偏少。
原为同一亲本的两个性状,在F中常常有联系在一起的倾向,这说明来自同2一亲本的基因,有较多的在一起传递的可能。
但贝特森和潘耐特未能提出科学的产生配子数找原因,4种配子数目不等,亲组合类型多,解释。
摩尔根认为应从F1重组类型少。
(二)摩尔根的实验果蝇翅的长短,复眼的颜色长翅Vg,残翅vg,红色复眼Pr,紫色复眼pr解释相引组杂交红眼雄果蝇产生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测交后代1:1,红眼雌果蝇产生四种配子,但亲组型配子Vg Pr和vg pr多,而重组型配子Vg pr和vgPr少。
同理可解释相斥组杂交结果。
果蝇翅的长短和眼的颜色是两对相对性状,这两对相对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或相连性,把这种现象叫连锁。
把这两对相对性状叫连锁性状。
控制连锁性状的基因叫连锁基因,连锁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连锁基因之间能够发生交换的连锁叫不完全连锁(雌果蝇),不能发生交换的连锁叫完全连锁(雄果蝇、雌家蚕)。
目前人们经过研究发现仅有两种动物雄果蝇和雌蚕属于完全连锁,不发生交换。
相引组:两个显性在一起,两个隐性在一起配成的杂交组合。
相斥组:一个显性一个隐性和一个隐性一个显性在一起配成的杂交组合。
(三)连锁的细胞学基础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随染色体一起遗传——完全连锁,又能按一定比例发生交换而重组——不完全连锁。
基因的连锁与交换规律
![基因的连锁与交换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85d5d21a98271fe910ef9a4.png)
基因定位(gene location/localization):确定基因在 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排列次序。
根据两个基因位点间的交换值能够确定两个基因间 的相对距离,但并不能确定基因间的排列次序.因 此,一次基因定位工作常涉及三对或三对以上基因 位置及相互关系。
15
基因定位的主要方法:
6
(三)连锁的细胞学基础 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随染色体一起遗传——完全连锁,
又能按一定比例发生交换而重组——不完全连锁。
7
二、交换和交换值
(一)交换 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配对时,偶尔在相应的位置发生断
裂,然后错接,造成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染色 体片段的互换,这个过程叫交换或重组。 (二)交换值(重组值) 1.概念:两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频率,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 百分率。 交换值(重组值)=重组合配子/配子总数(亲组合配子+重组 合配子)×100%
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
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
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3
二 摩尔根的实验
果蝇翅的长短,复眼的颜色
长翅Vg,残翅vg, 红色复眼Pr,紫色复眼pr
(一)完全连锁 连锁基因位于同一对
同源染色体上。连锁基因 之间能够发生交换的连锁 叫不完全连锁.
结果:
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
F2 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
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
2
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组合二: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
基因连锁互换定律
![基因连锁互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551c57b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8.png)
基因连锁互换定律1. 引言基因连锁互换定律是遗传学中重要的定律之一。
它描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连锁分布以及连锁分离的频率。
本文将探讨该定律的基本概念、实验验证以及其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2. 基本概念2.1 基因连锁基因连锁指的是在染色体上,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恒定。
这意味着这些基因在遗传上很有可能一起传递给下一代。
2.2 互换互换是指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事件。
在互换事件中,两条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点上的DNA片段通过交换破裂重连的方式重新组合。
互换可以导致基因连锁的打破,使得原本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出现重新组合。
3. 实验验证基因连锁互换定律最早是通过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的果蝇实验得出的。
通过对果蝇基因型的观察和分析,摩尔根发现某些基因总是共同遗传,这与经典遗传学中的独立性原则相违背。
3.1 果蝇实验摩尔根在实验中选择了具有明显表型差异的果蝇,例如翅膀的颜色。
他通过交配不同表型的果蝇,观察它们后代的表现,并推断基因的连锁关系。
3.2 结果与结论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果蝇的一对基因位点可以遗传的同时,也可以发生连锁互换。
这一发现支持了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存在。
4. 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意义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发现对于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1 进化的证据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存在证明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基因发生重组,从而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4.2 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连锁互换定律为遗传学家构建遗传图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基因连锁互换事件的频率,可以推断基因之间的距离以及相对位置。
4.3 基因定位和基因治疗基因连锁互换定律也为研究基因定位和开展基因治疗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基因连锁的研究,科学家可以确定染色体上具体基因的位置,从而更好地理解基因功能和相关疾病。
5. 总结基因连锁互换定律是遗传学的重要定律之一。
通过果蝇实验和大量实验证据,科学家证明了基因之间的连锁关系以及连锁互换的发生。
【推荐下载】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推荐下载】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26accb8465ce05087732130c.png)
[键入文字]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高一生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一门十分有意思的学科。
高一生物的学习需要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方便大家集中记忆。
但是如何进行总结是摆在同学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学习有帮助。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名词:1、基因的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常常连在一起不相分离,进入配子,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基因的连锁。
2、基因的互换: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体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互换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基因的互换。
3、不完全连锁遗传:像这种雌果蝇的遗传,基因既有连锁,又有互换的现象。
4、完全连锁:雄果蝇的遗传只有连锁,没有互换。
语句:1、完全连锁的实例:用果蝇做杂交实验:纯种的灰身长翅与黑身残翅杂交,F1代为灰身长翅,所以,灰身长翅为显性,黑身残翅为隐性,对F1代中的雄性个体测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是1灰身长翅:1黑身残翅,与F1代完全相同。
2、不完全连锁杂交实例:选择F1中的雌性BbVv测交:BbVvXbbvv42%BbVv:42%bbvv:8%Bbvv:8%bbVv。
2、比较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的异同。
(1)相同点:二组杂交的亲代与F1代情况相同。
(2)不同点:完全连锁的测交后代只有两种基因型,与亲本相同,数量比1:1。
不完全连锁的测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其中亲本基因型(与其亲本相同的基因型)各占42%,重组基因型(与其亲本不同的基因型)各占8%。
3、(1)自由组合是分1。
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151fd59058f5f61fb6366649.png)
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高一生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一门十分有意思的学科。
高一生物的学习需要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方便大家集中记忆。
但是如何进行总结是摆在同学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学习有帮助。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名词:1、基因的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常常连在一起不相分离,进入配子,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基因的连锁。
2、基因的互换: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体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互换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基因的互换。
3、不完全连锁遗传:像这种雌果蝇的遗传,基因既有连锁,又有互换的现象。
4、完全连锁:雄果蝇的遗传只有连锁,没有互换。
语句:1、完全连锁的实例:用果蝇做杂交实验:纯种的灰身长翅与黑身残翅杂交,?F1代为灰身长翅,所以,灰身长翅为显性,黑身残翅为隐性,对?F1代中的雄性个体测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是?1灰身长翅:1黑身残翅,与?F1代完全相同。
2、不完全连锁杂交实例:选择F1中的雌性BbVv测交:BbVv?X?bbvv→42%BbVv:42%bbvv:8%Bbvv:8%bbVv。
2、比较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的异同。
(1)相同点:二组杂交的亲代与F1代情况相同。
(2)不同点:完全连锁的测交后代只有两种基因型,与亲本相同,数量比1:1。
不完全连锁的测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其中亲本基因型(与其亲本相同的基因型)各占42%,重组基因型(与其亲本不同的基因型)各占8%。
3、(1)自由组合是分析分别位于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二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A(a)与B(b)由于自由组合,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表达式为Aa Bb→1AB:1Ab:1aB:1ab。
(2)完全连锁是分析共同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二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A(a)与B(b)由于完全连锁,所以,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
![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feaaa99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1.png)
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摘要:一、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概念1.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的定义2.连锁与互换定律的实质二、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发现与发展1.摩尔根及学生的实验2.连锁与互换定律的证明三、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应用1.育种工作中的应用2.基因治疗中的连锁互换四、基因连锁互换定律与人类遗传病1.遗传病的分类2.基因连锁互换定律与遗传病的关系正文: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它揭示了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
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的发现和发展离不开摩尔根及其学生的实验。
他们利用果蝇进行的杂交实验,揭示了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同座位的两对以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即著名的连锁与互换规律。
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在育种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大麦抗秆锈病与抗散黑穗病的基因就是紧密连锁的,只要选择大麦抗秆锈病的植株,也就等于同时选择了抗散黑穗病的植株,达到一举两得、提高选择效率的目的。
在基因治疗中,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基因交换,可以让人所需要的基因重组在一起,从而培育出优良品种来。
例如,有两个大麦品种:一个是矮秆抗倒伏但不抗锈病的品种,另一个是高秆易倒伏但抗锈病的品种。
每一个品种中控制这两个性状的基因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经过杂交,F2 会出现四种类型的后代,其中由于基因交换而出现的矮秆抗倒伏同时又抗锈病的类型就是符合需要的类型,经过进一步培育和大量繁殖就可以成为新的优良品种。
当然,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与人类遗传病也息息相关。
遗传病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
![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9d2a0192b160b4e767fcfe4.png)
b V
b v
灰身长翅(母本)
x
bb vv
雌 果Βιβλιοθήκη 黑身残翅 (父本) 蝇的
连
配子 B
b
B
b
b
锁
V
v
v
V
v
和
互
换
测交 B b b b B b b b 遗
后代 V v v v v
vV v 传
表现型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解
42% 42%
8%
8%
释
具有连锁关系的两个基因,其连锁
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在减数分裂
交换值:测交后代 重组型/后代总数
=F1 重组型配子/ F1 配子总数 =发生互换的初级性母细胞所占比例/2 =F1 任意一种重组型配子比例×2
精原细胞数
精子数
未交换精子 Ab Ab
交换精子 AB ab
80个未交换 80*4=320 160 160
20个交换 20*4=80 20 20 20 20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现象 雌 果
蝇
P 灰身长翅 ×
(BBVV)
黑身残翅
(bbvv)
的 连
锁
F1测交
雌×
雄
和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BbVv)
(bbvv)
交 换
测交 后代
遗 传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BbVv) 42% (bbvv)42% (Bbvv) 8% (bbVv) 8%
P
B V
B v
(一)、 连锁遗传现象
1906年 W. Bateson & Pannett在香豌 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首先发现。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579d9e7452d380eb63946d5b.png)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1.完全连锁⑴.ﻩ用纯种灰身长翅果蝇与纯种黑身残翅果蝇交配,子一代都是灰身长翅。
⑵. F1代的雄果蝇与双隐性的雌果蝇测交结果:P纯种灰身长翅×黑身残翅BBVV bbvv测交F1灰身长翅♂×黑身残翅♀BbVvbbvv测交后代灰身长翅黑身残翅50%50%F1为灰身长翅:果蝇灰身(B)对黑身(b)是显性长翅(V)对残翅(v)是显性测交后代没有出现1∶1∶1∶1比例,无法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测交后代出现两种与亲本完全相同的类型,各占50%解释:摩尔根认为果蝇的灰身基因和长翅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可用表示,黑身基因和残翅基因也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可用表示。
当两种纯种的亲代果蝇交配,F1的基因型BbV v,应表示为,表现型是灰身长翅。
F1测交只能产生两种类型灰身长翅,黑身残翅,比例各占50%。
概念:连锁——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在向下一代传递时,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连在一起不分离的现象完全连锁——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只有基因的连锁,没有基因的互换,后代只表现出亲本的性状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构成一个基因群,它们间的关系是彼此连锁的,称为就连锁群2. 不完全连锁用子一代雌性个体进行测交实验结果:P纯种灰身长翅×黑身残翅BBVVbbvv测交F1灰身长翅♀×黑身残翅♂BbVv bbvv测交后代灰身长翅黑身残翅42% 42%灰身残翅黑身长翅8% 8%后代出现四种性状,其中亲本类型占多数,新组合类型占少数。
解释: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减数分裂第一期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联会复合体中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会发生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在交换区段上的基因随染色体发生交换,这种交换产生新的基因组合。
交叉互换后形成四种配子,其数量相同;其中有两种配子是亲本类型,两种配子是重组合类型,各占一半。
但是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的性母细胞并不多,所以,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亲本类型的配子最多,重组合类型的配子占少数。
基因连锁互换定律
![基因连锁互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e007e97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5.png)
基因连锁互换定律基因连锁互换定律是指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会联合遗传,即它们之间存在连锁关系。
这一定律是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初期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发现的。
该定律对于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人类遗传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发现1.1 摩尔根实验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进行实验,发现了基因连锁互换定律。
他们选取了两组显性突变体(眼睛颜色和翅膀形态),并将它们杂交,得到了F1代。
然后再将F1代进行自交,得到F2代。
他们发现,F2代中出现了不同于父母代的表型比例,并且这些表型出现的频率并不相等。
1.2 连锁关系的发现通过对F2代的分析,摩尔根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这些表型不是独立地遗传的,而是存在某种联系。
他们将这种联系称为连锁关系。
具体来说,他们发现了两个显性突变体(红眼和长翅膀)在同一染色体上,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很近,因此它们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一起遗传。
1.3 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提出通过对果蝇遗传实验的研究,摩尔根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基因连锁互换定律: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会联合遗传,即它们之间存在连锁关系。
这意味着,在一些情况下,不同基因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地遗传。
二、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解释2.1 染色体结构要理解基因连锁互换定律,首先需要了解染色体结构。
每个细胞核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其中包含了DNA分子。
DNA分子由四种碱基组成: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
这些碱基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了基因。
每个染色体上都有许多基因,它们的位置是固定的。
2.2 染色体的配对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每个个体都会从父母那里继承一条染色体。
因此,在一个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有与之对应的另一条染色体。
这两条染色体组成了一对同源染色体。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9a3f5f1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5.png)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基因的连锁定律和交换定律是遗传学中重要的定律。
基因的连锁定律是指,当两种不同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时,它们会一起遗传。
这意味着,如果一对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不会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分离,而是一起遗传给下一代。
基因交换定律是指,当两种不同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时,它们会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进行交换。
这意味着,如果一对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它们会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互相交换,从而使它们能够在下一代中分离遗传。
这两个定律是遗传学中重要的基础,它们有助于解释基因遗传的规律,并为研究遗传疾病和基因工程等领域奠定了基础。
基因的连锁定律是由英国遗传学家Thomas Hunt Morgan在20世纪初发现的。
他通过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研究发现,当两种不同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时,它们会一起遗传。
这种现象被称为基因连锁。
基因交换定律也是由Thomas Hunt Morgan发现的。
他发现,当两种不同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时,它们会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进行交换。
这种现象被称为基因
交换。
这两个定律是遗传学中重要的基础,它们有助于解释基因遗传的规律,并为研究遗传疾病和基因工程等领域奠定了基础。
连锁定律和交换定律解释了基因遗传的规律,这对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基因工程中,利用这两个定律可以更好地设计基因治疗策略。
在分子生物学中,这两个定律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基因组学和基因调控机制。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24fb72c482fb4daa58d4b21.png)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F 1雌果蝇(灰身长翅)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绝大多数的初级卵母细胞中连锁基因不发生互换,即为连锁遗传,所以减数分裂时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亲本类型配子:BV :bv=1:1(多数)。
少数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连锁基因发生互换,则会产生四种配子为:BV :bv :Bv :bV=1:1:1:1(少数)。
注意:其中有50%是亲本类型配子,50%是重组类型配子。
所以把上述两种情况相加,F 1雌果蝇共产生四种配子:BV :bv :Bv :bV=多:多:少:少。
如把初级卵母细胞总数看成100,假设不发生交叉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为68个(68%),则产生的卵细胞为BV 和bv 各34个。
发生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为32个(32%),则产生的卵细胞为BV 、bv 、Bv 、bV 各8个。
两种情况相加,F 1产生的卵细胞为BV :42%、bv :42%、Bv :8%、Bv :8%。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F 1灰身长翅(雌)与黑身残翅(雄)测交后产生的后代的种类及比例: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42%:42%:8%:8%。
学生根据此图也比较容易理解交换值的含义及公式在应用中的变化。
交换值= F 1重组型配子数/ F 1总配子数×100%=测交后代中的重组型数/测交后代总数×100% =1/2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的百分比以此图为例,F 1雌果蝇的初级卵母细胞有32%发生了互换,则连锁基因间的交换值为16%(8%+8%)。
(如果其它生物的精母细胞发生了互换,与卵母细胞同理)练习1:在100个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中,有50 的细胞的染色体发生了一次互换,在所形成的配子中,换型的百分率占 ( C )A 、5%B 、15%C 、25%D 、35%解析:根据上述公式,重组配子(换型)率为发生互换的精母细胞百分比的一半,即50%÷2=25% 练习2:基因型为 的精原细胞120个,其中若有30 个在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发生了交换,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能产生亲本基因型和重组基因型的精子数目依次是 ( B )测交配子测交后代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黑身长翅 灰身长翅黑身残翅F 1♀ ♂ (多数)42% 42%8% 8%×图二A B a bA 、480、480、60、60、B 、210、210、30、30、C 、90、90、30、30、D 、240、240、60、60解析:30个精原细胞发生了互换,产生四种精子为:BV :30、bv :30、Bv :30、bV :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0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
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位于同 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 一起进入配子;在同源染色体联会期 间,由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 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互换 因而产生基因的重组。
连锁
互换
连锁基因的互换率(或交换值)
x个
y个
初级卵 母细胞
42%
8%
8% 42%
律
亲代相对性 一对相对
状的对数
性状
两对相对 性状
两对相对性状
F1基因在 染色体上
区 的位置
Dd
Yy
Bb
R 完r 全连锁 V不完v 全连锁
F1形成配 2种: 4种:
2种: 4种:
别
子的种类 和比例
测交后代
D:d=1:1
YR:yr:Yr:yR =1:1:1:1
BV:bv= 1:1
BV:bv:Bv:bV =多:多:少: 少
初级精 母细胞
A
12
连锁基因的互换率(或交换值)
连锁基因交换值的计算公式:
测交后代中重组型个体
重组型配子
交换值(%)= 测交后代个体总数 X100% =
X100% 配子总数
交换值越高,距离越远
A
13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
1、BV之间x的个 交换y值个 是多少?16%
2、每初母种级细重卵胞 组型的配子占总配子初母数级细精胞的
:1
yyrr
绿色皱粒
:1
3
摩尔根选用果蝇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相对性状明显。 2、繁殖速度快。 3、易于饲养。 4、雌雄易区分。
A
4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
P 灰身长翅 ×
(BBVV)
F1
黑身残翅
(bbvv)
灰身长翅 显性性状:灰身、长翅
隐性性状:黑身、残翅
(BbVv)
A
5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
F1测交
测交 后代
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
A
1
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
P:
D×
d
d
d
配子: D
d
d
基因型: 表现型: 比例
Dd
dd
高茎 矮茎
1: 1
A
2
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
杂种一代 黄色圆粒
隐性纯合子
×
绿色皱粒
P
YyRr
yyrr
配子 YR Yr yR yr
yr
基因型 YyRr 表现型 黄色圆粒
1
Yyrr
黄色皱粒
:1
A
yyRr
绿色圆粒
双显:双隐: 双显: 双显:双隐:
比例
显:隐 显隐A:隐显 双隐=1:显隐:隐1显5 =多:
=1:1 =1:1:发生交换的初级细胞占比例为 X,则交换值为______
交换值(%)=1/2x初级细胞交换率
对某一生物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分析得知,该对染 色体在减数分裂中能发生互换,落m个卵细胞中 含有交换染色体的细胞n个,则推测发生交换的初 级卵母细胞比例是______
百分4比2% 是多8%少?8%
8% 8%
42%
3、假设AB两个基因连锁,交换值是 m,你能说重配组子出型 每重配组种子型配子的百分比吗?
Ab=m/2; Ab=m/2; AB=(1-m)/2; ab=(1-m)/2
重组型
重组型
个体
A个体
14
名称 基因的分 基因的自由 基因的连锁互换规
类别
离规律 组合规律
A
17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基因的连锁互换
规律 是建立在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基础上
的,生物形成配子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都要彼此
分离。在分离之前,可能发生部分染色体的
交叉互换。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基础上,非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又进行自由组合,
从而形成各种组合的配子。可见三大规律在
A
7
背后真相——1、基因的连锁
初级精 母细胞
初级卵 母细胞
A
8
背后真相——2、基因的连锁与互换
x个
y个
基因初母级细不卵胞 完全连锁(P7初母7级细)精胞
基42因% 完8% 全连8% 锁42%(P76)
雄果蝇、雌家蚕基因完全连锁
1 : 1 (: P1 7: 61)
A
9
学生看书上图,后,板演上两幅图
雄×
雌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BbVv)
(bbvv)
灰身长翅
(BbVv) 50%
黑身残翅
(bbvv)50%
A
6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
F1测交
雌×
雄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BbVv)
(bbvv)
测交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后代 (BbVv) 42% (bbvv)42% (Bbvv) 8%
(bbVv) 8%
配子形成过程中相互联系、同时进行、同时
作用。
A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