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神经和肌肉生理
《解剖生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解剖生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36学时)《解剖生理学基础》是中专药剂专业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形态结构与主要功能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具由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一、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为面向药剂专业(中专)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
并在学习《解剖生理学》的基础上,懂得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等药理学的有关知识以及疾病学的基础知识,为学习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药理学及药剂专业临床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概述(二)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第二章运动系统(一)骨与骨连结(二)骨骼肌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生理(一)兴奋性(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第四章神经系统(一)概述(二)中枢神经系统(三)周围神经系统(四)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五)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六)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七)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八)脑的高级功能第五章血液(一)概述(二)血浆生理(三)血细胞生理(四)生理性止血(五)血型与输血第六章循环系统(一)概述(二)循环系统的结构(三)心脏生理(四)血管生理(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七章呼吸系统(一)概述(二)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三)肺通气(四)气体的交换和运输(五)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八章消化系统(一)概述(二)消化器官的形态与结构(三)食物的消化(四)营养物质的吸收(五)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一)能量代谢(二)体温及其调节第十章泌尿系统(一)概述(二)肾的结构(三)尿的生成过程(四)肾泌尿功能的调节(五)尿的输送、贮存和排放第十一章感觉器官(一)视觉器官(二)位听器官(三)皮肤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一)概述(二)下丘脑和垂体(三)甲状腺(四)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五)肾上腺(六)胰岛第十三章生殖与衰老(一)概述(二)男性生殖系统(三)女性生殖系统(四)生殖过程(五)衰老与寿命三、课时分配表四、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解剖生理学基础》第2版,王维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生理学》,施雪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临床生理学》,贺石林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神经和肌肉生理训练题
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生理一、名词解释1. 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eplete tetenus)2. 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enus)3. 钠-钾泵(Na+-K+ pump)4.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5. 兴奋(excitation)6. 兴奋性(excitability)7. 阈值(threshold)8.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9.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10.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11. 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12. 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13.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14. 前负荷(preload)15. 后负荷(afterload)16. “全或无”现象(“all or none” phenomenon)17.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18.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二、填空题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 等5种。
2.细胞膜上的通道主要可分为________ 门控通道、________ 门控通道和________ 门控通道。
此外,某些组织的相邻细胞之间还有________ 通道。
3.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物质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等。
4.可兴奋组织包括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
它们安静时在膜两侧存在________ 电位,受刺激时产生 ________电位。
5.局部兴奋的特点是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模式图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8
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神经元
传统手段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最新手段 9
2.基本功能 (1)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2)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3)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模拟脑神经元接受光刺激兴奋放电
真实脑神经元兴奋放电
运动神经元 运动生理学
中间神经元 11
神经纤维
⑴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⑵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影响因素: 直径、有无髓鞘、髓鞘厚度、温度
① 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 ②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比值 = 0.6,为最适比例; ③ 有髓纤维 > 无髓纤维; ④ 温度:恒温动物 > 变温动物;
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速度↑; 温度↓,速度↓;
意义: 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2
⑶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完整性(结构和功能) ②绝缘性(结缔组织)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耗能少)
轴浆运输:神经纤维内的轴浆经常处于流 动状态,轴浆流动具有运输物 质的作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8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的神经元联系方式及机制示意图
A:神经元联系方式;B:机制解释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9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40
(一)、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称为感受器。
《康复护理学》第3章康复评定(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①功能训练中各肌肉运动情况 ②生物反馈 ③疲劳分折
注意事项
有创检查:应与患者沟通 检查体位:取平卧位 检查后的当日不做物理治疗和其他检查 空腹时不宜进行
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概述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是研究周围神经的感觉或运动兴奋传导功 能。 优点:方便、无痛 NCV分类: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
指应用电或磁刺激皮层运动区或脊髓,产 生兴奋,通过下行传导径路,使脊髓前角 细胞或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兴奋,在相应肌 肉表面记录到的电位。
用于确定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与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 发电位等方法共同构成传入、传出全面检 查,成为完整的功能评定系统。
检查的程序
应根据患者肌肉受累的情况选择性地 进行检查。了解其分布情况,确定病变病 变的解剖学定位等。
检查步骤: 肌肉静息状态观察 插入活动观察
最小肌肉收缩活动 观察
最大肌肉收缩活动 观察
诊断性肌电检查
检查部位: 肌源性病变 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
临床意义
确定神经系统有无损伤、损伤部位、神经 源性异常与肌源性异常
第三章 康复评定
第一节 运动功能评定 第二节 心肺功能评定 第三节 感知功能评定 第四节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
质量的评定 第五节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第五节 神经肌肉 电生理检查
一、肌电图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概述 肌电图(EMG)检查:
是将针电极插入肌肉,记录其电位活 动及其变化的一种电诊断学方法,是鉴别 神经或肌肉疾病最灵敏的方法。
神经肌肉一般生理学
K+,分解ATP。
• Na+泵有2个亚基,2个亚基, 亚基有与离子、哇巴因 (ouabain)结合位点,有ATP 酶活性;但解离亚基,Na+泵失 活。
• 3Na+与泵结合,ATP酶激活, ATP分解,泵磷酸化,泵构象变 化,3Na+移出胞外, 2K+与泵结 合,去磷酸化。
• 取决于通道是否开放及开放的程度及数量 • 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通道是否开放: ①电压/化学/机械变化; ②时间 功能:不是转运代谢物,而是离子流动引起电位变化,
将外来信号转变为细胞自身信号——电变化
细胞膜的转运功能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细胞跨膜转导的类型 跨膜信号转导的途径与机制 跨膜信号转导系统相互影响 细胞通讯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特征
细胞跨膜转导的类型
虽然跨膜信号转导涉及多种刺激信号,在多种细 胞引发多种功能变化,但转导途径是有限的。
转导途径一般有两种: • 根据感受和传导过程分 • 根据受体存在的部位分
不同内细肌胞醇有磷可酸能信G号相系同统,;有G可g:能味不觉同细。胞G。t:视杆细胞;Go:脑 基本结构:100KD,、、三个亚基,主要是,既是GTP
结合点,又是GTP酶。 过去认为起锚钉作用,仅对亚基功能起调节作用,现在 发现也可激活胞内靶分子。除调节AC、PLC、离子通道 外,还可参与激活TKR转导系统。也能与效应器酶结合, 对亚基起协调拮抗作用。有些细胞毒素可修饰亚基,改 变生理特性。
• 鸟苷环化酶受体(GC-R) 第二信使有:cAMP/ cGMP/IP3 / DG / Ca2+ PK有:PKA / PKG / CaMK / PKC / Ca2+-PK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80学分:5开设单位:生物工程系适用专业:生物教育专业(一)课程定位《人体解剖生理学》是高职高专生物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学分为大体解剖和组织学两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已学过的动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为学习生物教育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将遵循以教育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初中、小学为依托,以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通过与校校合作单位深入探讨,明确初中、小学生物教学工作的任职岗位。
2.在明确中小学生物教学岗位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以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为出发点,进行能力分解。
4.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5.根据中小学生物课程标准,序化教学内容。
6.借助医学院、卫校实训基地平台,创新“新课标”导向教学模式。
7.采用常规及仿真教学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逐渐提高。
8.改革考核方法,注重实战成果和职业素养考核。
(三)课程目标1.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阐述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
2.应以学生主体,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器官的影响,以及一些卫生保健方面的基础知识;胜任中学《科学》或《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人体解剖生理学:3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一、由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二、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信号转导 三、带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一、由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跨膜 信号转导
G蛋白(GTP结合蛋白):与 膜受体与效应器耦联,由α、 β和γ三个亚单位组成,α 亚单位结合鸟苷酸位点和GTP 酶活性。 G蛋白效应蛋白(酶): ⅰ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 酶C(PLC)、磷酸二脂酶(PDE)、 磷脂酶A2等。 ⅱ离子通道
3.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 K+ 依赖细胞内、外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形成的K+平衡电 位。
Nernst公式
R—通用气体常数(8.31) T—绝对温度(237+摄氏温度) Z— 离子价 F—Faraday常数
一、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的兴奋与兴奋性 1.刺激与兴奋 反应(response):当环境变化时,机体内细胞、组织、器官 或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的变化。 刺激(stimulation):引起反应的环境理化因素的变化。 冲动(impulse) :神经、肌肉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反应时,细胞 膜上产生的一种快速的可沿细胞膜不衰减传导的电位波动。 可兴奋组织(excitable tissue):组织受到刺激而兴奋时表现为产 生冲动的组织。包括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可兴奋组织的兴奋性:可兴奋组织产生冲动的容易程度。
1.腺苷酸环化酶—环一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途径的过程
腺苷酸环化酶—环一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途径的过程总结:
神经递质、激素等(第一信使)
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
激活G蛋白 兴奋性G蛋白(GS)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
ATP
cAMP
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以脊髓为中枢形成的初级反射活动,称为脊
髓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1.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 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 运用反牵张反射的原理可有效的放松肌肉,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PNF练习法——一种放松肌肉和消除 疲劳的有效方法
• 运用肌梭和腱梭形成的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的 原理,进行肌肉放松的方法。
• 方法: • 缓慢逆向运动使肌肉拉伸至最大幅度 — 保持
(6-10秒)— 稍放松 — 肌肉在抗阻下作静力 性收缩 — 保持(6-10秒)— 结束
• 讨论: 在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的运动中,如果头部位置 不正会有什么后果? 举重时,提铃瞬间头应该怎样?为什么? 短跑运动员起跑瞬间头为什么要低着?
• 体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马动作,若头部位置不正, 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 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 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 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 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 员(简称MUI)。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 集。
三、前庭器、前庭反应与前庭稳定性
• 前庭器 位于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是维
持姿势和平衡的位觉感受装置。 • 前庭反应
反射叫牵张反 射。
运动生理学教案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3学时
2.视野
❖ 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 点时,该眼所能看到 的范围,称为视野。
❖ 范围:单眼视野的下
方>上方;颞侧>鼻 侧
绿
❖ 白色>黄蓝>红色> 绿色。
❖ 上方约为60~70度、
红 蓝 白
下方80度、左右为
一、 感觉器
(一)感受器的概念
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冷、热)
皮肤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压力差、触觉)
外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痛觉)
化学感受器 味觉,嗅觉
感受器
声感受器 听觉
光感受器 视觉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肌梭、肌腱 内脏感受器 肺牵张、颈动脉窦感受器、 颈动脉体感受器
100度
❖ 足球运动员的视野范 围最大
3.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 ❖ 概念:两眼同时视物时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 ❖ 特点:
①来自物体同一部位的光线,成像于两侧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经视觉中枢整合后只产生 一个“物体”的感觉。
②双眼视觉视野比单眼视觉大得多。
③双眼视觉能增加对物体距离、三维空间的判 断准确性,形成立体感。
❖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 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 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 功能:感受肌肉被牵张的 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 伸展的程度,并将这些感 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 统(躯体运动中枢),以 调节骨骼肌的运动。
❖ 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使本体 感受器的机能得到提高.
(一)、肌梭
❖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 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神经系统电生理
2.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2.2. 下降支:当去极完毕后,Na+ 通道关闭,此时 K+通道开放,K+顺 浓度差外流,直到回到静息电位水平。在复极的晚期,由于钠-钾泵的运转 可导致超极化的正后电位。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
(四)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AP的时相
在应用示波器记录AP产生的波形变化时,AP的下降支分别有三个时相: 1)锋电位(spike potential):0.5-2.0ms. 2)后电位:分别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一般持续5-30ms. 因此,细胞在产生一次动作电位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分别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及低常期。
脊髓后根 痛觉传入 0.4-1.2 0.4-2.0
1.肌梭传入 2.梭外肌传出 13- 22 70-120
-人体解剖生理学-
2.单向和双向AP(monophasic Ap / diphasicAP):
复合神经干的记录方法为一对 记录电极在神经纤维外(胞外)记录,由此可记录到单相动作电位和双相动作电位。
-人体解剖生理学-
2.1 上升支的形成:当细胞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 ,由于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高于膜内,Na+ 内流时膜内正电荷增加。当膜 电位变到某一数值时能引起Na+ 的再生性内流。随着Na+ 的大量内流,膜迅 速去极化。由于膜外Na+ 较高的浓度势能,Na+ 在膜内负电位减少到零时仍 可继续内流,直到内流Na+ 形成的电位差足以对抗Na+ 由于膜外高浓度而形 成的内流趋势时,Na+ 通道关闭,Na+ 内流停止。此时存在的电位差即Na+ 的平衡电位,等于超射值。Fra bibliotek
第三章 第二节 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
模型的串联
肌肉的长度增加。 肌肉收缩速度增加。
模型的并联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加。 肌肉收缩力增加。
2、肌肉收缩力
速度特性
希尔方程: T——张力 V——速度
( a + T )(V + b) = b(TO + a )
V = b
图2—3 外部阻力增大时肌肉收缩的基本特征的变化
缩缩短短程程度度
小负荷
中负荷
大负荷
时间(从开始激发起算)
跑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 跑动中上、下肢摆动幅度大而有力是现代短 跑技术明显的特征。世界记录保持者 贝利 跑时上 跑技术明显的特征。世界记录保持者贝利 贝利跑时上 臂前后摆动的幅度达 125° 。大腿前后的摆动幅度 臂前后摆动的幅度达125 为105° 左右。
单肌节力学模型 并 联 弹 性 成 分 收 缩 成 分 串联弹性成分
肌肉力学模型 串联弹性成分 并联 弹性 成分 并联 弹性 成分 串联弹性成分
单肌节力学模型 并 联 弹 性 成 分 收 缩 成 分 串联弹性成分
肌肉力学模型
串联弹性成分 并 联 弹 性 成 分 并 联 弹 性 成 分 串联弹性成分
肌肉放松
激活状态
收缩
(1)
(2)
(3)
肌肉受激发时的力学效应的顺序性
思考题:
短跑的起跑为什么采用 “蹲踞式”起跑?
2、肌肉松弛 被拉长的肌肉,其张力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 降的特性。 原因 :由弹性成分粘弹性体的特性决 肌肉松弛 肌肉松弛原因 原因:由弹性成分粘弹性体的特性决 定的。
(三) 载荷对肌肉收缩力学特性的影响 当载荷增大时,肌肉收缩力学特性的变化 如下: 1、 动作潜伏期延长; 2、 收缩幅度减小; 3、收缩速度下降。
第3章-肌肉适能总结
三、影响肌肉适能的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3.肌肉生长抑制素 3、生长抑制素(Myostatin )
是由McPherron等于1977年发现的一种分泌型生长、分化因子,其是在骨 骼肌中的特异性表达,将对肌肉生长有负调控作用(即抑制肌肉的生长), 而其表达的抑制将导致肌肉肥大。如Stephen等研究发现,经过9周抗阻训练 (每周3次),肌肉力量增加,肌肉体积增大,而肌肉生长抑制素mRNA表达降低 37%。然而,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是尚属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初期, 肌肉生长抑 制素基因表达及其与肌肉蛋白质合成、肌肉力量和力量训练的关系尚不十分 清楚。
肌浆网的再聚集。
(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细胞收缩
重点: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1.兴奋传递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s)是影响肌肉蛋白质合成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激素,短 期注射可以引起人体肌细胞氨基酸摄取增加,蛋白质合成加快;长期使用可以使GH 缺乏症患者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增加。而甲状腺素是肌纤维类型强力的调节因子。 血中甲状腺素超过正常值时,会造成快肌纤维百分比增加;相反,血中甲状腺素量 减少时,慢肌纤维百分比增加。
三、影响肌肉适能的因素
(一)神经源性因素
1.中枢激活(central activation, CA) 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称作中枢激活,它具有两个层
面的意义。一是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参加收 缩,动员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量越多,肌肉收缩力越大,反之,收缩力越小。 如有研究发现,缺乏训练的人完成最大随意肌肉收缩时只能动员60%左右的 肌纤维参加收缩,而训练水平良好的人动员能力可高达90%以上;二是肌肉 完成不同强度水平的收缩时,CNS会选择性地优先募集激活阈值水平不同的 运动神经元参加收缩,即低强度水平的收缩优先募集低阈值的小α运动神经 元,而高强度水平的收缩侧可募集包括大、小α运动神经元在内的更多的运 动神经元参与活动。
生理学唐四元第四版
生理学唐四元第四版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功能和机制的科学,而唐四元所著的《生理学第四版》是一本经典的生理学教材。
本文将围绕这本教材展开,介绍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一章:生理学概述在生理学概述部分,唐四元第四版首先介绍了生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研究方法。
生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涵盖了从细胞到器官系统的各个层面。
作者还强调了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如解剖学、生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
第二章:细胞生理学细胞是生理学研究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理学是生理学的基础。
在唐四元第四版中,细胞生理学部分包括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内信号传导、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等内容。
作者通过详细的解释和案例分析,使读者对细胞的功能和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章: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唐四元第四版中的神经生理学部分涵盖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等内容。
作者还介绍了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机接口技术等。
第四章:肌肉生理学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关键组织之一,肌肉生理学是研究肌肉收缩和运动的学科。
在唐四元第四版中,肌肉生理学部分详细介绍了肌肉结构、肌肉收缩的机制和肌肉运动的调节。
作者还讨论了肌肉疲劳、肌肉损伤和肌肉退化等与肌肉相关的问题。
第五章:循环生理学循环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系统,循环生理学是研究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在唐四元第四版中,循环生理学部分包括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的循环和运输、血压调节和血液凝固等内容。
作者还讨论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第六章:呼吸生理学呼吸系统是人体获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重要系统,呼吸生理学是研究呼吸过程和肺功能的学科。
在唐四元第四版中,呼吸生理学部分涵盖了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呼吸气体的交换和调节以及呼吸调控的机制等内容。
作者还介绍了呼吸系统疾病和呼吸生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第七章:消化生理学消化系统是人体摄取和消化食物的重要系统,消化生理学是研究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功能的学科。
动物生理学 第三章-神经生理
A类(有髓纤维) 纤维分类 B类 (有 髓纤 维) 植物 性神 经节 前纤 维 1~3 3~15 C类(无髓纤维)
Aα
Aβ
Aγ
Aδ
SC
dγC
后根 中传 导痛 觉的 传入 纤维 0.4~1.2 0.6~2.0
来 源
初级肌梭传 入纤维和支 配梭外肌的 传出纤维
皮肤的 触压觉 传入纤 维
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
突 触 传 递
小泡内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
改变后膜对离子 的通透性
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轴突末梢去极化
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
Ca2+进入突触小体
兴 奋 性 突 触 传 递
兴奋性化学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使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
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神经元
星形胶 质细胞
红细胞
壁 和功 脑能 表: 面支 的持 胶和 质分 界割 膜神 。 经 元 ; 形 成 血 管
(二)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免疫应答作用 4.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5.绝缘和屏障作用 6.维持细胞外K+离子浓度 7.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一)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 3.嘌呤类和肽类递质
(二)中枢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2.单胺类 多巴胺(dopamine)
去甲肾上腺素 5-羟色胺 谷氨酸 甘氨酸 γ氨基丁酸
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的多肽 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多肽 阿片样肽
神经和肌肉-1模板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证明:①Nernst公式的计算: EK=RT/ZF•ln[K+]O/[K+]i =59.5 log[K+]O/[K+]i ② Hodgkin 和 Katz的实验:
在枪贼巨大神经纤维测得RP值为-77mv,与 Nernst公式的计算值(-87mv)基本符合。P28 ③人工改变[K+]O/[K+]i:
Na + 通道阻断剂 是 A .美洲 箭毒 B . 河豚毒 C . 阿托品 D . 四 乙 基胺
K+ 通道阻断剂 是 A . 美洲 箭毒 B . 河豚毒 C . 阿托品 D . 四 乙 基胺
• 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离子通透性和膜电位变化的叙 述,其中正确的是 • A.Na+通透性增大时会造成去极化现象 • B.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没有限制 • C.神经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零 • D.K+流入细胞时有利于膜极化状态的恢复
1、刺激的强度
2、刺激的时间
3、刺激强度的变化率:强度随时间而改变的速率 刺 激 强 度
刺 激 作 用 时 间
强度-时间曲线
基强度
时值 兴奋性与时值呈反变关系
标本
刺 激
0.8v
0.1v
收缩
甲标本的阈值0.8,
强度-时间曲线
基强度
时值 兴奋性与时值呈反变关系
三、细胞 组织兴奋性周期变化
生物电现象 无金属实验
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N-M接头的结构 接头前膜:囊泡内含 ACh, 并以囊泡为单位释放 ACh (称 量子释放)。 接头间隙:约50-60nm。 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存 在ACh受体能与ACh发生特异性 结合,有胆碱酯酶。无电压性 门控性钠通道。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生理OK
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 A 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两个前提条件:
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匀。
每次神经冲动引起的ACh释放量足以使产生的终板电位总和
达到邻近肌膜电压门控钠通道的阈电位水平使肌细胞产生
一次可沿整个肌细胞膜传导的动作电位。
(3)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的因素
药物:
特异性阻断受体通道:
筒箭毒、α -银环蛇毒
非去极化肌松剂:卡肌宁(阿曲库铵) 胆碱酯酶抑制剂: 新斯的明
一、刺激
(一)、刺激的种类 物理刺激---声、光、电、机械等 化学刺激---酸、碱等
生物刺激---细菌、病毒等
社会、心理因素刺激
---语言、文字、思维
• (二)、刺激的三要素: 任何刺激要使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必
须具备三个条件:
刺激强度
刺激持续时间
刺激强度时间变率
(三)、阈强度 阈强度: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 刺激强度,也称阈值。(与兴奋性成反比) 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二)、局部兴奋
• 1.局部兴奋:由阈下刺激引起的膜的局部去极化
• 2.局部兴奋特点:
• (1).仅限于受刺激局部。不能向远处传播,只能以电紧张的方式, 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去极化随传播距离增加而衰减 至消失; • (2).不表现为“全或无” 。去极化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三章第四节
1、牵张反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 中的意义。
2、小脑在控制和调节运动方面行使何功能? 3、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命令是通过哪些途径
实现的?它们分别行使着什么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 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下行通路完成的。
锥体系下行途径
①皮层脊髓束:皮层运动区→延髓锥体交叉到对侧 →下行→脊髓→躯干、四肢
②皮层脑干束:皮层运动区→脑干→头面部
功能:支配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
起源:锥体外系的皮层起源比较广泛,几乎包 括全部大脑皮层。 下行途径:下行途径复杂。 调控:作用对脊髓反射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 主要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不同肌群运动。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脊髓运动神经元
一块肌肉通常由若干运动神经元支配。这些神 经元位于脑干或脊髓前角,称为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
大 运动神经元 小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支配肌纤维的收缩活动, 神经元调节长度和张力
脊髓反射的感觉传入
牵张反射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直线加速运动反射 旋转加速运动反射
状态反射 头部空间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
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全身肌肉张力的重 新调配。
翻正反射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 通过一系
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 射。(视觉、位觉、大脑皮层)
旋转运动反射 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
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称为旋转运动 反射。(位觉)
直线运动反射 人体在主动或被动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活动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匀。
细胞外正离子 Na+ 浓度为细胞内的12倍 细胞内正离子 K+ 浓度为细胞外的30倍
2、细胞膜在安静状态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对K+的通透性大于Na+
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 • [K+]o↑→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区别
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
少 小 无 有 多 大 有 无
动作电位
阈或阈上刺激
刺激强度
钠通道开放数 膜电位变化幅度 ‘全或无’特点
总和现象
传播特点
电紧张扩布
不衰减扩布
四、动作电位的传导
1、动作电位的引起 阈电位:能够引起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突 然大量开放的的临界膜电位值 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刺激)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电化学驱动力:决定离子跨膜流动的方向和速
度,某离子电化学驱动力应等于膜电位与该离子平衡 电位之差。如Na+ :Em-ENa=-70mV-(+60mV)=130mV
AP产生的基本条件: ①膜内外存在[Na+]差: [Na+]i :[Na+]O ≈ 1∶10; ②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 透性增加: 即电压门控性Na+、K+通道激活而开放。 2、动作电位期间膜电导的变化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活细胞无论是处于安静状态下还是活动过程中,都存在着电
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借助不同仪器,可以将不同 器官的电变化纪录下来。
例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包括:安静状态下的静息电位
活动状态下的动作电位
一、静息电位(RP)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 1.概 念 :细胞处在未受刺激的状态下,细胞膜
1. 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 ( B ) A.Na+ B.K+ C.Na+平衡电位与K+ D.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2.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 离子是 ( B ) A.K+ B.Na+ C.Ca2+ D.Cl3.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少称作 ( B )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射 4. 安静时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 ( A )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3、AP=Na 的平衡电位。
+
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局部兴奋
(一)动作电位的引起
1.阈电位:能够引起细胞膜上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
临界膜电位 2.阈电位与阈强度
(二)、局部兴奋
• 1.局部兴奋:由阈下刺激引起膜的局部去极化
• 2.局部兴奋特点:
• (1).仅限于受刺激局部。不能向远处传播,只能以电紧张的方式,
练习: 1.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_ 高于 _____细胞外, 高于 细胞外Na+浓度_______ 细胞内 2.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 .阈电位 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 膜去极化达_______ 钠通道 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 _______ 去极化 _______ 钠离子 3.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_______ 的浓度, 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 K 4.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 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 处于开放状 K+通 态。 道蛋白
(二)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1.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①神经末梢处神经冲动 → 接头前膜电压门控性Ca2+通道瞬 间开放 → 膜对Ca2+通透性增加 ② Ca2+内流进入轴突末梢 →触发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突 触小泡膜与轴突膜的融合,融合处出现裂口、释放递质 ACh →接头间隙
2、刺激的性质相同,强度不同,反应也不同 一般的疼痛刺激→兴奋反应 剧烈的疼痛刺激→抑制反应 CO2浓度轻度升高→呼吸加快加强 CO2浓度过高→呼吸反而减弱减慢,甚至停止
3、相同性质和强度的刺激,功能状态不同,反应也不 相同
• 同一种食物,
饥饿→兴奋
饱食→抑制
• 同一事物的反应,心情不同,反应也不同。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机体的功能活动会随着体内、外环境
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 • •
肢体→伤害性刺激→屈曲 眼→强光照射→瞳孔缩小 血管、汗腺 →气温升高→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 。。。。。。。
这些改变通过神经和肌肉活动来完成
第三章
神经和肌肉的生理
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兴奋性 生殖
还有:严整的结构、遗传变异、生长发育、适应环境
• 表2-1(枪乌大神经)
离子
Na+ K+ Cl-
有机负离子
胞
外
(mmol/L)
胞 质 (mmol/L)
平衡电位 (mV)
电化学驱动力 (mV)
440 20 560
50 400 52
+55 -75 -60
-115 + 15
0
385
-60
静息电位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主要离子浓度和电位
表2-2(哺乳动物骨骼肌)
1.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 化。 ( × ) 2.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局部反应,局 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 ) 3.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 位。 ( × ) 4.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 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 ) 5.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 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 )
第一节 兴奋性
兴奋性:机体或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一、刺激
概念: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条件的变化
灰尘→眨眼 气温升高→出汗 膀胱充盈→尿意 触电→肌肉收缩 感染细菌病毒→机体发病 环境的变化→形成对机体的刺激
(一)、刺激的种类:
物理刺激---声、光、电、机械等 化学刺激---酸、碱等 生物刺激---细菌、病毒等 社会、心理因素刺激 ---语言、文字、思维
Hale Waihona Puke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上升支:
• 细胞受剌激时,迅速增加Na+电导 • 动力:Na+在很强的电化学驱动力作用下,形成Na+内向电
流,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
• 超射:膜外Na+较高的浓度势能,Na+在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
时仍可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 阻力:内移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的Na+静移动
• 阈强度越小,兴奋性越高
• 阈强度越大,兴奋性越低
阈强度的大小,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二、反应
1、概念: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出现功能活动的
变化。
2、两种基本形式:兴奋和抑制 • (1)、兴奋:相对静止→活动状态 • (2)、抑制:活动状态→相对静止
三、刺激和反应的关系:
1、刺激的性质不同,反应不同: 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心脏兴奋 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心脏抑制
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肌纤维(肌细胞)收缩
运动
肌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一、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一)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接头前膜 电镜下神经-肌肉 接头间隙 接头后膜(终板膜)
轴突末梢中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内含大量的Ach
终板膜上有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 (N2-ACh receptor cation channel) 乙酰胆碱酯酶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AP)及其产生机制
AP概 念:细胞接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
生的快速的可扩布的电位波
AP实验现象:
(一)细胞的动作电位
刺激 局部电位
上 升 支
阈电位
去 极 化
去极化
零电位
反极化(超射)
下 降 支 复极化 (负、正)后电位
为止; 这时膜内所具有的电位值,理论上应相当于根据膜内、外 Na+浓度差代入Nernst公式时所得出的Na+平衡电位值。
通道转运与钠-钾泵转运模式图
结论: 1、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是K+ 外流形成的,后电位是Na+-K+泵活动引起的 2 、 AP 的产生是不消耗能量的, AP 的恢复是 消耗能量的(Na+-K+泵的活动)。
离子
胞
外
(mmol/L)
胞 质 (mmol/L)
平衡电位 (mV)
电化学驱动 力(mV)
Na+
145
12
+67
-157
K+
Cl- 有机负离 子
4
120
155
4 155
-98
-90
+8
0 -90
静息电位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内外两侧存在的电位差。膜外电位规定为 0 •
2.RP实验现象:
3.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 A 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