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称呼汇总

合集下载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古人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来称呼一个人,以下是其中的15种方式:1、直接称呼姓名直接称呼姓名有三种情况。

首先是自称姓名或名,比如相如在五步之内就请到了大王,XXX在自序诗中自称名字。

其次是用于介绍或作传,比如XXX,是一位泰州人,如遂与XXX俱诣XXX。

最后是用来称呼所厌恶、所轻视的人,比如XXX献谄于后,不幸XXX孟构恶于前。

2、称呼字古人在幼年时被命名,成年后(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与名有意义上的区别,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则出于礼貌和尊敬。

比如XXX被称为XXX,XXX被称为XXX,XXX被称为XXX,XXX被称为XXX,XXX被称为XXX,XXX被称为韩退之等。

3、称呼号号又称为别号或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比如陶潜号五柳先生,XXX号XXX居士,XXX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XXX号玉溪生,XXX晚年自号四明狂客,XXX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XXX晚年号半山,XXX 号XXX居士等。

4、称呼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比如XXX被称为XXX征士,XXX被称为XXX,XXX被称为XXX,XXX被称为XXX,XXX被称为XXX,XXX被称为XXX,XXX被称为XXX,XXX被称为XXX。

而称奸臣XXX为XXX则是一种恶谥。

5、称呼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比如南宋诗人XXX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XXX;XXX因斋名为XXX而被称为XXX、惜抱先生。

再比如称XXX为聊斋先生,XXX为饮冰室主人等。

6、称呼籍贯比如唐代诗人XXX是襄阳人,故而人称XXX;XXX是曲江人,故而人称XXX;XXX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XXX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XXX;明代戏曲家XXX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

古人雅称词汇大全

古人雅称词汇大全

古人雅称词汇大全一、年龄雅称。

1. 襁褓(qiǎng bǎo):名词。

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 孩提(hái tí):名词。

指二三岁的儿童。

3. 龆龀(tiáo chèn):名词。

龆,儿童换牙;龀,乳齿脱落长出恒齿。

常指儿童七八岁换牙的时期。

4. 垂髫(chuí tiáo):名词。

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

指儿童或童年。

5. 总角(zǒng jiǎo):名词。

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幼年。

6. 豆蔻(dòu kòu):名词。

女子十三四岁时。

7. 及笄(jí jī):名词。

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

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8. 弱冠(ruò guàn):名词。

冠,帽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弱冠。

9. 而立(ér lì):名词。

指人三十岁。

10. 不惑(bù huò):名词。

指人四十岁。

11. 知命(zhīmìng)/知天命(zhī tiān mìng):名词。

指人五十岁。

12. 花甲(huā jiǎ)/耳顺(ěr shùn):名词。

指人六十岁。

13. 古稀(gǔ xī):名词。

指人七十岁。

14. 耄耋(mào dié):名词。

耄,八九十岁;耋,七八十岁。

泛指老年。

15. 期颐(qīyí):名词。

指人一百岁。

二、月份雅称。

1. 一月。

- 孟春(mèng chūn)、正月(zhēng yuè)、端月(duān yuè)、元月(yuán yuè):名词。

2. 二月。

- 仲春(zhòng chūn)、杏月(xìng yuè):名词。

3. 三月。

- 季春(jì chūn)、桃月(táo yuè):名词。

文言文称谓

文言文称谓

文言文称谓
文言文中的称谓丰富多样,涵盖了对亲属、朋友、师长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不同称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称谓:
1. 亲属间称谓:
- 父亲:家父、严君
- 母亲:家母、慈亲
- 兄长:兄台、家兄
- 姐姐:家姐、阿姊
- 弟弟:舍弟、愚弟
- 妹妹:舍妹、小妹
- 长辈亲戚:伯父、叔父、姑母、姨母等
2. 朋友间称谓:
- 同辈朋友:仁兄、贤弟、阁下、足下
- 亲密朋友:知己、至交、挚友
3. 尊称他人:
- 对老师或长辈:夫子、先生、尊师、令堂、令尊(对方父母)
- 对官员或地位较高者:大人、阁下、上官、足下
4. 自我谦称:
- 自称自己:在下、不才、鄙人、小生、草民、贱妾(女性自谦)
5. 他称尊贵人物:
- 国王、皇帝:陛下、皇上、万岁
- 官员或有身份地位者:大人、老爷、公侯、将军。

古代好听的雅称

古代好听的雅称

古代好听的雅称
古人很喜欢给男性,女性起雅称,不仅通常把人称呼为道貌岸然的雅名,也把自然界、动植物都赋予美妙的名前,典雅而高贵,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雅称。

一、男子:
1、古代常用的雅称有贤哲、文德、君子、奉孝、仁良、信良、慈祥、忠烈、仁厚、
智能、大将、武士、才俊、学士、学者、知行、大夫、士兵、国士、士人、政治家、恭谨、智尊、荣贵等等,古人也给人定义了许多贤能之名。

2、一些外国来源的名字如保拉(Paul)、塞巴(Sabastian)、艾乐维(Alvin)、
布克(Beck)、布鲁克(Brock)、安东尼(Anthony)、布兰登(Brenton)等,在古代
很受人喜爱。

二、女子:
1、古代有许多女子的雅称,如美贤、文姬、慈祥、贤良、灵芝、文婉、诗芸、美人、静仪、雅彤、仙颜、柔容、秀眉、慧思等,把女孩子描述成一位温柔贤淑的少女,充满着
诗意。

2、一些外国古代雅称,如埃莉诺(Eleno)、塔妮娅(Tanya)、玛丽安(Marienne)、安雅兰(Anarion)、伊芙琳(Evelyn)、雅瑞尔(Jaerael)等,也有许
多古人喜欢用的雅称。

古人对人的雅称

古人对人的雅称

古代中国人对人的雅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雅称:
君子:用于称呼品德高尚、有学问、有修养的男子。

家人:用于称呼家庭成员,表示亲密和尊敬。

贤人:用于称呼有才德、有学问的人。

美人:用于称呼容貌漂亮的女子。

世家子弟:用于称呼出身名门望族的子弟。

仁人:用于称呼有仁德之心的人。

赤子:用于称呼忠诚正直的人。

志士:用于称呼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仙人:用于称呼道德高尚、精神超脱的人。

风流人物:用于称呼有风度、有魅力的人。

这些雅称在古代社会中是对人的尊称,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和赞美。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的身份称谓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1. 君主类:
- 皇帝/天子: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如中国的皇帝、罗马的凯撒大帝。

- 英王/法王/德皇:各国的国王。

- 王子/公主:王室子女的称号。

- 国君/藩王:统治诸侯的君主。

2. 贵族类:
- 侯爵:低于王爵,高于伯爵的贵族地位。

- 伯爵:低于侯爵,高于子爵的贵族地位。

- 子爵/男爵:低于伯爵的贵族地位。

- 亲王/公爵:特殊高贵地位的贵族称号。

3. 士人类:
- 大夫:古代中国的官员称谓,高于卿、低于公。

- 卿:古代中国的官员称谓,高于大夫、低于王。

- 文官/武官:古代中国的官员划分,分为以才学为主的文官和以武力为主的武官。

- 出使大使/公使:代表国家出使他国的高级外交官。

4. 常人类:
- 士人: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

- 隐士/仙人:追求自我修养、与尘世隔绝的人。

- 商人/贸易商:负责商品交易的人。

- 百姓/庶民:普通民众的称谓。

5. 佛教/道教类:
- 和尚/僧人:出家修行的佛教徒。

- 圣人/道士:修炼道教的人。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尊称(敬称)1 对帝王的尊称:万岁、君主、天子、圣上、圣驾、陛下2 对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千岁、3 对将军的敬称:麾下4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尊称:称使节:节下;尊三公、郡首等一定地位的人称:阁下5 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尊称:令、尊、贤、仁令:称对方父亲:令尊;称对方母亲:令堂;称对方妻子:令阃;称对方兄长:令兄;称对方儿子:令郎;称对方女儿:令爱;称对方的妹妹:令妹尊:用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称对方父母:尊上;称对方父亲:尊公、尊君、尊府称对方母亲:尊堂;称对方亲戚:尊亲;称对方:尊驾;称对方家庭:尊府,府上。

表对方的意思:尊意;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称对方:贤家称对方儿子:贤郎称对方弟弟:贤弟仁:表示爱意如:仁兄,仁弟等6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朝后,丈人才有专指妻父,敬称泰山,岳父。

妻母称丈母,敬称泰水,岳母。

7 对地位高或年长的死者的敬称:称已死的皇帝:先帝称已死的父亲:先考,先父,先严故有“如丧考妣”之成语称已死的母亲:先妣,先母,先慈称已死之有才德的人:先贤。

8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9 君对臣的敬称为卿,爱卿10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圣君。

11 其他尊称的固有说法,称父母:高堂,双亲;称兄弟:昆仲,手足称夫妻:伉俪,伴侣;称妇女:巾帼称男子:须眉;称老师:恩师,夫子称学生:门生,受业;称同学:同窗(二)谦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意不能得众)寡(意为少德之人)不谷(意不善)朕(第一人称代词)官吏的自谦词:下官,末官,小吏,臣等。

读书人自谦词:小生,晚生,晚学(意为先学后辈);不才,不佞,不肖(意为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自称的谦词: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私下,私自)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为对方效劳)自己一方亲属朋友时的谦词:家——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长的亲属时的谦词;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兄。

古代称谓大全

古代称谓大全

古代称谓大全一、父族:1、父母:称已故父亲为显考;称已故母亲为显妣。

自称孝男某名。

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父母,为先父、先母。

2、爷爷:称已故爷爷为显祖考;称已故奶奶为显祖妣。

自称孙某名。

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爷爷、奶奶,为先祖考、先祖妣。

3、爷爷的父亲:称曾祖。

自称曾孙某名。

4、爷爷的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

自称侄孙或又孙。

5、父亲之胞兄弟:称伯父、叔父大人。

自称脉侄。

6、父之胞兄弟之妻:称伯母、叔母。

自称脉侄。

7、兄长之妻:称尊嫂,自称夫弟。

嫂嫂回称夫弟:称贤叔,自称愚嫂。

8、弟弟之妻:称贤弟妇,自称夫兄。

弟妇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9、侄子之妻:称贤侄媳,自称愚叔、愚伯。

父(侄子之父)回称伯叔翁。

10、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孙。

11、祖母之亲叔伯:称外曾伯祖、外曾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又侄。

12、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

自称愚甥孙。

13、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

自称愚姨侄孙。

14、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

自称表侄。

15、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

自称愚姨侄。

16、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

自称表内侄。

二、母族:1、母亲之父母:称已故外公为外祖考;称已故外婆为外祖妣。

自称愚外孙。

2、母服内伯叔:称外伯祖、外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侄孙。

3、母服内伯叔母:称外伯祖母、外叔祖母。

自称愚外侄孙。

4、母亲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

自称愚姻内侄孙。

5、母之胞兄弟及妻:称舅父母大人。

自称愚外甥或外侄。

6、母亲之胞姊妹:称姨妈。

自称姨甥或姨侄。

7、母亲之姊妹夫:称姨丈大人。

自称愚姨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

自称愚姻侄。

9、母之表兄弟妻:称表舅母。

自称愚表侄。

10、母服内之侄儿:称贤表兄弟。

自称愚表兄弟。

11、母服内之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

自称表夫兄弟。

12、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

自称表兄弟。

13、母之侄女丈夫:称表姊妹夫。

自称姻弟。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

自称愚表兄弟。

15、母亲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

古代对人的称呼常用

古代对人的称呼常用

古代对人的称呼常用在中国古代,人们之间用什么称呼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它们是用来表达不同情况下的尊重、亲爱的感情。

对古代礼仪的学习和实践,对古代人之间的交往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关于古代人的称呼,可以分为公民称呼和皇室称呼,其中公民称呼的类型较多,而皇室称呼以“臣”为主。

一、公民称呼1、师傅:古代受过文化教育者称师傅,它是表示尊重师傅对自己教育熏陶的最佳方式。

2、同志:古代指同时处于共同行业中的人所称,是一种表示友好的称呼,一般用于较平等的关系中。

3、老同学:在古代,老同学的称呼表示学友之间的情感,也表示彼此间的亲切。

4、老板:古代指让他人为自己工作的人称呼为老板,表示对服务者的尊重。

5、同门:古代指处于同一个门派,有着共同信仰的人称“同门”,表达他们之间的情谊。

6、长者:一般指长年纪较大的人,古代人重视长辈,称之为“长者”,表达恭敬之心。

7、兄弟:古代指处于同一家族,或同一亲缘,或有着共同价值观的人,称为兄弟,表达友好的情绪。

二、皇室称呼1、臣:臣是古代官府对皇室和自己的人称谓,是尊重皇室的主要方式,也表示臣子心中的孝敬之情。

2、陛下:古代陛下是指在皇室中,最高级的称谓,用于称呼国王、皇帝或皇室中的最高贵者,表示出强烈的尊敬和敬意。

3、太后:古代太后是指皇室中最高级的女性官员,太后是由皇上来称呼,她在皇室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示尊重和礼遇。

4、太上皇:太上皇在古代是皇室中最高级的称呼,属于神位,太上皇是由官员代为称呼,是对皇上最崇高的表示。

5、公主:古代公主是指皇室中的公主,由皇室官员称呼,表示尊重和礼遇,在皇室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6、太子:太子在古代是皇室中的一种等级,指王位的继承者,由官员称呼,表示出尊贵的地位和深厚的尊重。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中国人之间常用的称呼,这些称呼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亲缘关系和尊重的情感。

在古代,这种礼节和仪式都是人们秉持的宗旨,他们在认识不同的人时,都会关注礼仪,并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谊。

古代时候的“称谓”大全

古代时候的“称谓”大全

古代时候的“称谓”大全
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使用特定的称谓来表示对不同身份和地
位的称呼。

下面是古代时候常见的各种“称谓”大全。

1. 帝皇:用于指称最高统治者,如皇帝、天子等。

2. 太后:用于指称皇帝的母亲,通常是已故皇帝的妻子。

3. 皇后:用于指称皇帝的妻子,通常是由太后指定。

4. 王:用于指称地方上的统治者。

5. 太子:用于指称皇帝的儿子,也可以指地方上王的儿子。

6. 公主:用于指称皇帝的女儿,通常用于外交婚姻。

7. 贵族:用于指称统治阶级的成员,分为不同等级,如公、侯、伯、子、男等。

8. 士人:用于指称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文人才能的人。

9. 仕宦:用于指称担任官职的人,如宰相、太守、州牧等。

10. 老师:用于指称受人尊敬的教育者,如先生、师傅、导师等。

11. 侍从:用于指称宫廷内的仆从和侍奉皇室的人。

12. 赋税户:用于指称负责缴纳赋税的人。

13. 商人:用于指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

14. 农夫:用于指称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15. 工匠:用于指称从事手工艺制作的人。

这些是古代时候常见的一些“称谓”,以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对于不同身份和地位的称呼。

了解这些称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古代的称谓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仅是对人的称呼,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体现。

在古代,人们对不同身份、地位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既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也体现了人们对彼此的尊重和尊严。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称谓大全。

1. 君王,在古代,对君王的称谓有很多种,如“陛下”、“圣上”、“天子”、“圣上”等,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对君王的尊崇和尊重。

2. 贵族,对贵族的称谓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大人”、“卿”、“公子”、“郎君”等,这些称谓反映了贵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身份。

3. 文人,对文人的称谓主要是“先生”、“士”、“博士”等,这些称谓体现了对文人学士的尊重和敬意。

4. 女子,对女子的称谓则有“小姐”、“夫人”、“娘子”等,这些称谓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

5. 士兵,对士兵的称谓主要是“将军”、“校尉”、“千夫长”等,这些称谓反映了对军人的尊崇和敬意。

6. 官员,对官员的称谓有“大人”、“官人”、“郎中”等,这些称谓体现了对官员的尊重和礼貌。

7. 师傅,对师傅的称谓主要是“师父”、“师傅”、“师公”等,这些称谓反映了对师傅的尊重和敬意。

8. 父母,对父母的称谓有“父亲”、“母亲”、“老爸”、“老妈”等,这些称谓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

9. 长辈,对长辈的称谓主要是“长者”、“长辈”、“尊长”等,这些称谓反映了对长辈的尊重和敬意。

10. 子女,对子女的称谓有“儿子”、“女儿”、“孩子”等,这些称谓体现了对子女的关爱和呵护。

总结,中国古代的称谓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达方式,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的礼仪文化。

不同身份、地位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体现了人们对彼此的尊重和尊严。

通过了解古代的称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待彼此的态度和情感。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古代称谓大全1、古代年龄称谓总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2、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中国古代各种称谓

中国古代各种称谓

中国古代各种称谓
古代各种称谓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呼上有很多讲究,也体现了身份地位。

一、各种人的自称。

1. 普通人:愚、敝、卑、臣、仆、在下。

2. 帝王:孤、寡、朕。

3. 官吏: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亲属: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老人:老朽、老夫。

二、对别人的各种敬称。

1. 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 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对皇帝也称为“圣”,如“圣上”“圣驾”。

4. 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5.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6.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 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三、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黎庶、黎氓、黎首、黔首、白身。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中国古文称呼

中国古文称呼

中国古文称呼
在中国古代,人们之间的称呼通常依据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来决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文称呼:
1.君:用于尊称国君、皇帝等地位高的统治者,也可以用于
对长辈或上级的尊称。

2.臣:用于自称作为国君、皇帝等的属下或臣子。

3.朕:指皇帝自己,用于自称。

4.官人:用于对官位较高的人的尊称。

5.夫子:用于对学问深、地位高的学者的尊称。

6.先生:用于对有学问或地位较高的男性的尊称,相当于"
先生"或"先生"。

7.夫人:对已婚女性的尊称,相当于"夫人"或"夫人"。

8.小姐:对未婚女性的尊称,相当于"小姐"。

9.兄长:用于对年纪较大、地位高的男性的亲切称呼,相当
于"兄长"或"哥哥"。

10.弟弟:用于对年纪较小或地位低的男性的亲切称呼,相
当于"弟弟"或"弟弟"。

这些称呼在古代社会中很常见,但现代社会的称呼方式已经有所变化,更多地使用现代化的称谓,如先生、女士、老师等。

古代别称和雅称大全

古代别称和雅称大全

古代别称和雅称大全
古代别称和雅称大全:
1. 皇帝:陛下、圣上、天子、万岁爷、东方朔
2. 女王:女皇、王妃、皇后、娘娘、神仙
3. 王子:太子、王爷、皇子、公子、贵公子
4. 公主:公主殿下、王妃、娘娘、仙女、贵妃
5. 太监:公公、内监、太监、红人、宦官
6. 官员:大人、令公、官爷、官家、府上人
7. 士兵:战士、勇士、将军、军人、勇士
8. 贵族:贵族、大人、王族、公族、爵士
9. 商人:商人、商贾、商家、商户、富商
10. 手工艺人:工匠、匠人、工人、手艺人、技师
11. 女子:小姐、姑娘、仙女、美人、贤妻
12. 男子:公子、少爷、公子哥、少爷哥、风流才子
13. 婴儿:小宝宝、宝贝、娃娃、小主、小可爱
14. 动物:兽、走兽、猛兽、野兽、百兽之王
15. 自然:大自然、自然界、天地、天地之灵、大地之母。

古代对各种人的称呼大全

古代对各种人的称呼大全

古代对各种人的称呼大全一、直称姓名:(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二、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三、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四、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五、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六、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

七、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八、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如《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九、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十、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古代人的称呼.doc

古代人的称呼.doc

古代人的称呼
1.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3.孤:古代皇帝自称
4.小人: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也指坏人
5.在下:古人自称
6.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阁下:对听话对象的尊称
8.令郎:指对方的儿子
9.愚:对自己的称呼,谦词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11.先生:老师;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称
13.晚生: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
14:卿:古时高级官名;古时君称臣;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
15:令尊:对听话人父亲的尊称
16、不知道对方姓名时可称呼阁下,知道姓名后一般称呼他的字。

令千金(对听话人的女儿) 后生(在长辈面前对自己的称呼) 夫君(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17、我的谦称:鄙人在下愚晚生小生我吾后学末学不才末将
18、臣妾:王妃、王后自称。

晚辈:小辈自称
19、寡人:皇帝自称
20、书生,官人,骚人,墨客
21、秀才,举人,解元,状元,榜眼,探花。

古代称谓大全

古代称谓大全

古代称谓大全一、古代年龄称谓 (41)二、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46)三、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 (46)四、中华女性称谓 (47)五、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47)六、尊称、谦称、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48)七、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49)八、亲友间礼貌称呼 (50)九、天文历法名词释义 (50)十、音乐文娱名词释义 (55)十一、饮食器用名词释义 (56)十二、风俗礼仪名词释义 (57)十三、举制度名词释义 (61)十四、人的称谓 (64)十五、职官系统名词释义 (66)十六、地理名词释义 (70)十七、文史典籍名词释义 (72)十八、目录辞书释义 (73)十九、古之死称谓 (75)古代年龄称谓总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具体表: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人称呼汇总
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尊长者自称:在上。

7. 晚辈自称:在下。

8.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敬称
1. 丈: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 先: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 圣: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吴道子为“画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4.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5.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6.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黎庶、黎氓、黎首、黔首、白身。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
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总角之交: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