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2023年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

2023年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

2023年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2023年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1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

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

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

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

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和特质。

它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得他们能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并且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挑战。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核心,对于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核心素养的含义以及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核心素养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知识素养,即一个人对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知识素养包括科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够让一个人拥有全面的视野和理解力。

其次是技能素养,即一个人在实践中所掌握和运用的技能。

技能素养包括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使得一个人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情境。

最后是态度素养,即一个人对待事物和他人的态度和价值观。

态度素养包括责任心、积极性、尊重他人等,使得一个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其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育体系的。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灌输。

学校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环境,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态度。

他们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习惯。

此外,社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给予人们广泛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等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培养活动,帮助人们培养核心素养。

最后,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个人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努力。

个人需要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读书、参加培训、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个人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对自己的信心。

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是一个人成功和成长的基础。

史宁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

史宁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

史宁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80 6.5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是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因此,校长和教师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一教育理念变革:从“以知识为本”走向“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学校实施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开展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

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以知识为本”使教育异化为记忆和训练我们可以将过去的教育理念称之为“以知识为本”。

其具体体现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大纲,我国最后一个教学大纲是1999年制定的。

当时制定教学大纲时,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应当教哪些内容”“应当教到什么程度”;因此,相应的考核便关注“规定的内容是否教了”“学生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

总体来说,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知识技能为核心的一维目标。

因此,几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内容的“双基”。

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大工业社会为基础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门性人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三中心论”,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就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

其实“双基”的提出非常好,抓住了教学的本质。

在数学“双基”中,基础知识主要是指概念记忆与命题理解,基本技能主要是指证明技能与运算技能。

我们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但是在现实中它却往往走向极端,即基础知识扎实靠记忆,基本技能熟练靠训练。

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变成了记忆和训练。

但是这些靠记忆掌握的知识往往遗忘程度也深。

有一次,我问大学文科一、二年级的学生“什么是三角函数”“如何求球的体积”等基础性问题,他们回答说“全忘了”。

后来我就想,我们能不能教给孩子一些让其终身受益、最终会留下来的东西?因此,在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时,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是一维目标还是三维目标?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智慧教育我们现在制定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是现代的教育理念。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影响、决定学生一生发展的素质,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倾其全力培养.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

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很难弥补!中小学就是人的诸多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学校教育一定要有关键期的意识,错过了这个阶段就晚了.
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连续性、累积性的特点,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与大
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

但千万不能颠倒过来,小学生讲远大理想,大学生讲行为规范。

错位的教育只能导致低效甚至负效的结果。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从学校教育来说,一方面我们要从学校整体教育的高度来界定和确认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从具体学科的角度来研制和确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两者要保持有机联系和衔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下面为大家带来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作者简介:姜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政治工作系讲师;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

其中,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要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

一、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将核心素养纳入并深化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尤其是融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

(一)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首先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

根据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现代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二是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学科领域应知道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三是教学建议,也称“机会标准”,即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还有学校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四是质量标准,即描述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

[1]在课程标准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马来亚大学教育学硕士马来硕..核心燕亲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境略,马来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制1-2年,性价比高,可集中授广告留服认证,专业顾句1对1申请服务,马来亚/素莱/博特拉/思特雅/国民/世纪/拉受/马来理科大.个方面。

凝练核心素养 凸显育人价值——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与思考

凝练核心素养 凸显育人价值——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与思考

凝练核心素养凸显育人价值——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与思考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凝练核心素养,凸显育人价值,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凝练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策略、以及凸显育人价值的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它包括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以及六个要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这些核心素养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凝练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策略1. 凝练核心素养的必要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而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只有具备了这些核心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文化知识、有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 凝练核心素养的策略(1)注重跨学科整合: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某一学科的任务,而是需要各个学科的协同合作。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壁垒,通过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强化实践体验: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实践体验的强化。

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路径。

三、凸显育人价值的途径1. 强化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开题报告——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

开题报告——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

开题报告——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一、研究背景小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奠定学生语文终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动爱表现自己,语言模仿能力比较强,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性阶段。

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培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学习习惯的形成,并提升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提出文章的研究方向,针对当下国内的研究现状和教育实际,来探讨如何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部分教师仍旧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书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的向学生讲解知识,学生未能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较为被动化的地位,对于语文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

而且,较为生硬的小学语文教育,学生的思维较为固定,形成一种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固化教育教学模式,难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学到的只是简单的基础知识,思维方面的能力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更加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素养,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目的核心素养是指在一个阶段内,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好好生活并且融入社会的具有关键性和重要性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

其中,语文语感是一个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者语文现象(即客体)的敏锐感知能力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良好的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

新课标改革下,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学习能力。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革。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新整理)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新整理)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幼儿学段的老师,两次随教体局师训科组织的中牟名师队伍进行提升学习,收获颇多。

如果说扬州行时让我有所思,而武汉行却让我所悟。

同行的都是小学、中学的优秀老师,专家的讲座和参观的学校也都是小学和中学,虽涉及到幼儿园的内容不多,但也有很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这次武汉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大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无论小学、中学和幼儿园,我们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人,教师要关注的是孩子们怎样学的问题,我们该有怎样的教育观,该怎样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该怎样尊重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方式,真正做到以孩子为主,将课堂还给孩子,让学习真正作用在孩子们身上。

这次培训,在听讲座和参观学校的过程中不断地反观自己日常的教育行为,专家讲座是引领,也是解惑,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一、解读“立德树人”、提升专业素养最早接触“立德树人”的概念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中把师德放在了首位,那时我也仅仅是将立德树人停留在师德教育建设的层面上,很少主动和教师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以及教育行为进行衔接。

武汉教育科学院的朱长华副院长在《核心素养和教学变革》报告中,以高瞻远瞩的理论架构和娓娓道来的教育实践的事例阐述,引领我们明白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是“热爱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通过学科知识引领价值观形成的教学能力”。

而今天,我们是否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已经为培育中牟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好了职业与专业上的准备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我和各位名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在教师核心素养的养成上,我们欠缺的还很多,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研究、自觉修炼自身的核心素养。

王校长在《浅谈中学教育管理者的心智修炼》中谈到,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他指出:一是摆正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成人”重于“成才”,“育人”重于“育才”;二是怎么做。

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结合点。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教?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教?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教?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单元可以是单元教材中呈现的单元,也可以是视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重组形成的新的单元。

当前,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与学生真实发生有关、有趣、有用的连接。

如何解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认为: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

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

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单元可以是单元教材中呈现的单元,也可以是视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重组形成的新的单元。

当前,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与学生真实发生有关、有趣、有用的连接,而大单元不再是原有知识点的简单相加,而是最小的课程单元,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素养发展的要求,它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基本单位和重要路径。

很显然,教学目标如果是仅仅关注知识片段、孤立的训练技能,学生则难以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难以迁移应用形成素养。

而大单元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大单元教学设计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一大段话——PPT:大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研读教材的内在逻辑与内容结构,按照规定的课时,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设置真实情景和多个任务,形成“学习任务群”,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的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个别知识点之间的壁垒,不但关注如何让学习者掌握个别的知识点,同时也重视让学习者理解一章或是一个单元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这种系统教学设计的方法,既帮助了教师整体把握章和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也更方便学习者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体系更加完整、结构更加坚固的知识结构。

那我的理解就是——PPT: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学思维的一次升级:是居于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不断发展,从双基、三维,迈向核心素养的升级。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 (2)情境设计——实际情境、科学情境、 数学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学习数学。在情境中理解数学的本质, 提升应用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学科教学重在“三教”
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 会思考!会体验! 会表达!
教思考, 重在养成学生的思维习惯; 教体验,重在增进学生的学科感悟; 教表达,重在强化学生的交流能力。
3 教表达
重视“表达、倾听、交际”能力 的训练(其中,表达能力是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阅读、总结、解 题表述、交流、讨论,训练学生用数学 语言表达的能力(口头和书面) ; 在课外活动的交流、游戏、社会活动 中,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应遵循一定教学模式 教学又无固定的教学模式 要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前进 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学科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载体 , 并通过学生个体的思考、领悟获得的思维积淀。
学生学习重在学习体验的积累。 这种体验的积累,就铸成学生的 素养——积淀在学生身上的终身 受益的潜在能力。
重视学科学习活动体验教学
让学生获得不同学科的“学习活动体 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从该学科的角度思考 问题,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学生具有个 性特征的思辩能力的发展。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是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强调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而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能够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人培养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几次重大的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第一波:教育理念“以知识为本”
• 双基教学 知识就是力量!
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 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思维的经验和 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 教学目标——从一维到三维,三维的教育目标,不仅重视结果(知识), 还要重视过程(智慧)、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重视了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 强调师生互动。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精心整理——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

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论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

论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

52论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P52 前沿P56 成长P58 班级●文/左崇良 吴云鹏·前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

然而,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还存在一些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不禁引人深思。

当前,教育界对于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存在分歧,核心素养的层级不明,与学科核心素养关系不清,缺乏对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建构和培育途径的深入研究。

为避免中国新课程改革再次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变革路径,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深刻的剖析,探索核心素养的教育意义,探明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在学理上对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核心素养是人类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同情境的人性能力以及修炼而成的高级能力。

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知识、素养与情境、素养与表现、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之关系[1]。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正确认知:第一,核心素养具有高度的属人性,是人的素养中的核心部分;第二,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针对全体国民,并不只是学生;第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应对21世纪挑战,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第四,核心素养是共同素养,并非个性素养,亦非专业技能;第五,核心素养是关键少数素养,就其本义而言,既可以是基础素养,也可以是高级素养,其优先顺序可以根据本国本民族特点确定;第六,在表现形式上,核心素养可以是某一方面的素养,比如行为素养、行为能力,但更强调综合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与超越。

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以人为本是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

核心素养的人本理念,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也与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相一致。

OECD于2003年出版的研究报告中将核心素养的内涵分为“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三个素养框架。

国内引进的核心素养概念,更为强调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方式1. 核心素养的概念说到“核心素养”,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像是个高大上的词汇,实际上呢,就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都能游刃有余的能力。

别看它好像一件大事,其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跟这玩意儿有关系。

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哎,真是一门大学问!1.1 核心素养的价值那核心素养有什么用呢?这就像是咱们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生活所需的各种技能。

不管你将来是当科学家、艺术家,还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核心素养都是你立足之本。

它不仅帮助你适应变化快的社会,还能让你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简直就是一张通行证嘛!1.2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再说得简单点,核心素养就像是“看家本领”。

就像煮饭的人,除了会切菜、火候掌握,还得会调味,才能做出美味的饭菜。

同样的,学生们除了书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互动和反思来培养这些“看家本领”。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在各种场合中灵活应对,真是“胸有成竹”呀!2.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好,既然我们都知道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接下来得说说如何在教学中融入这些素养了。

咱们的教学设计就像是一个大厨房,要用心调配,才能做出美味的课程大餐。

2.1 设定明确目标首先,得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就像做饭前要先想好做什么菜。

老师们在设计课程时,要清楚学生们需要掌握哪些核心素养。

比如,想要学生们提高合作能力,咱们可以设计一些团队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互相学习、互相配合。

2.2 创设真实情境接着,创造一些真实的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想象一下,让学生们在一个模拟的商业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嘿,这样不仅能让他们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气。

这样的课堂,简直就像是打了一针兴奋剂,学生们的参与感一下子提升了不少!3. 实践与反馈的循环最后,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们要不断地实践、反馈,再调整。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程变革——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体会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程变革——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体会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程变革——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体会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有了更新的要求。

该标准强调了引入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四个层次的核心素养来组织整个数学课程的内容。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促进学生在改革中发挥积极性。

针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课程标准提出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理念,着重强调要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即转化能力的培养。

同时,要在重点知识学习阶段,使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能够围绕数学内容的实际应用,理解内在的关系和实践,体现学生的获得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实施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让学生拥有最丰富广泛的体验,帮助他们获得足够深度的数学知识。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探索情境教学、积极推动学生团队合作,并在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真正做到数学运用到实际中去。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数学的变革要求,可以说是一个向着未来的方向,它的变革不仅体现在理论上,更体现在
其实践实施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程变革,要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贯彻教材改革的理念,而且还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师生交流,以教学活动操作性强,面向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背景
欧盟等组织以追求终身学习为价值取向。UNESCO 从理论高 度与政策视角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以及学会生存。同时,提倡把终身学习作为一切重大教 育行动与变革的指导原则,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七大学习领域: 身 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式与认知、数 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根据这七大核心学习领域,UNESCO 还 对0 ~19 岁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核心素养的学习指标进行了细致界 定。 欧盟发布的 《终身学习核心素养: 欧洲参考框架》,则全面 定义和诠释了欧盟终身学习的八项核心素养框架。
确定核心素养的原则
科学性 时代性 民族性
国际背景
各国根据本国教育目标来规定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 和教学内容,并研制各学段、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 以及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应达到的素养水平是基 本趋势。
英国(2007,2010)、德国(2003)、瑞士(2007 )、澳大利亚(2009)以及美国(2010)等国家新近开 展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都毫无例外采用了这种模式。
文化知识学习领域主要是指能够使用现代社会中反映人类智慧成果的各种工具符号,涉及人文 和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主要包括语言、数学、科学、技术、人文与审美 等方面的学科素养。
自我发展领域主要指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及人生,能够发掘自身潜力,确立适应 社会发展要求的自我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批判创新等素养。
反思: (一)基于中国考题的教与学对应:记住时间、地点与具体梳
理-记忆 (二)基于日本考题的教与学对应:战争的起因及其规律性;
战争结果的基本影响因素-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归纳、反 思、总结、价值判断
美国共同核心州课程标准(2010年):
以语言为例,将语言领域中的独立意识、理解力和批判能力,重视证据、技术与数字媒 体的策略性运用、文化理解等要素,确定为该学科的核心素养。根据这一素养模型,分别明 确了读、写、听、说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和水平标准。
结构:三个方面 六个素养 十八个要点
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 社会实践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
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审美情趣
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信息意识
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国际理解
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
珍爱生命 健全人格 自我管理
劳动意识 问题解决 技术运用
意义
核心素养是对当今时代的公民素养的高度概括。它凸 显了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作为一 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时刻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 归结为知识的堆积、技能的训练,而首先是人格品质和关 键能力的培养。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 成的狂躁心理,回归常识、回归常态、回归正轨。
核心素养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它有别于一个人潜在的能力。
六大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 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 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 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 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 的迫切需要。
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 ,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 ,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 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 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 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 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 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第三个阶段,把基础素养看成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这就是今天的基于 PISA 的三大素养(语文 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发展成今天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21 世纪能力等。说法不一,但 实质相同,其基本的诉求只有一个,就是培养“真实性学力”。真实性学力不是虚假的应试能力 ,因此需要有真实性学习来支撑,这就需要课程的改革和课堂的转型。过去把学校的教育功能归 于“知识的传递”,已经远远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学校的功能应该是“知识的建构”。 一个是传递,一个是建构,这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转型。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李镗
01
核心素养的内容

02

核心素养的背景


03 核心素养落实的途径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 合性能力。
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 础,是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 需求的综合性表现。
审美情趣重点是: 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 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 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具有发现、感知、欣 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 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 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 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 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 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重点是: 崇尚真知,能理解和 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 和方法;尊重事实和 证据,有实证意识和 严谨的求知态度;逻 辑清晰,能运用科学 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解决问题、指导行 为等。
三个方面: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
社会参与
六大素养:人文底蕴 学会学习 责任担当
科学精神 健康生活 实践创新
每个素养有三个要点——18个要点
文化基础
科学精神 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重点是: 具有古今中外人文 领域基本知识和成 果的积累;能理解 和掌握人文思想中 所蕴含的认识方法
和实践方法等。
人文情怀重点是: 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 ,尊重、维护人的尊 严和价值;能关切人 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等。
案例:一节历史课
由传授到建构
—课题研究能力
在一堂《德国史》课上,老师放映 着将1945-1994年间发生在德国的重要 事件组合剪辑起来的纪录片。学生与老 师一边看电影,一边在纸上作些记录, 偶尔老师会穿插一个问题,或是一点解 释,学生们简单讨论几句。
我坐在一位男生旁,趁他看电影, 借过他的记录纸,一下子明白了……
自主发展
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珍爱生命重点是: 理解生命意义和人 生价值;具有安全 意识与自我保护能 力;掌握适合自身 的运动方法和技能 ,养成健康文明的 行为习惯和生活方 式等。
健全人格重点是: 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 ,自信自爱,坚韧乐 观;有自制力,能调 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
自我管理重点是: 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 我;依据自身个性和 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 方向;合理分配和使 用时间与精力;具有 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 力等。
进入 21 世纪,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构建了本国“21 世纪 型能力”框架,从以“生存能力”为核心向“思考力”为核心 转变,强化语言力、数理力、信息力和实践力,形成日本独具 特色的核心素养理论。
美 国 企 事 业 和 教 育 界 提 出 了 “ 21 世 纪 型 能 力 ” (21st Century Skills)的研究性课题,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学科与 21 世纪课题研究能力、学习及革新能力;信息、媒体及技术能力; 生存及职业能力。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概念
核心素养:“融合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组 合概念,是学生个人后天形成并不断发展,同时有利于 个人及社会良好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和能力”
融合性
发展性
必需性
13
休息一会:请做保健操
确定核心素养的背景与原则
确定核心素养的背景
全球化的大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 立德树人的要求 民族振兴的需要
澳大利亚国家课程标准(2009年):
跨学科核心素养:读写、计算、信息通讯技术、思维 能力、创造性、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跨文化理解、道德 伦理、社会交往能力。这10种跨学科公民素养将整合进各 学科的内容领域中。
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独特价值培养学 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从素养涉及的领域范围来看,各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体系可以归纳为三大领 域,即与文化知识学习有关的素养、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素养和与社会参与有关的素养。


拥有艺术品消费观念与
行为

享受艺术、幸福生活


美国 ◎


◎ ◎




新西兰
◎ ◎ ◎
新加坡 ◎ ◎
台湾 日本 ◎




◎ ◎

25
历史沿革与转型
“核心素养”赋予了传统的“基础素养”以新时代的内涵。根据当代学习科学的研究和梳理, 基础素养的界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批判质疑重点是: 具有问题意识;能独 立思考、独立判断; 思维缜密,能多角度 、辩证地分析问题, 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重点是: 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能不畏困难,有坚 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能大胆尝试,积极寻 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 法等。
自主发展
健康生活 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重点是: 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 习的价值,具有积极 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 学习兴趣;能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掌握 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能自主学习,具有 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 力等。
社会参与
实践创新 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 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 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 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 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 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 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 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 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 ,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 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 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