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2020版中考语文试题(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2020版中考语文试题(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民歌不仅来自屋檐下,更来自天地间。创办《中国民歌大会》,传承民歌经典,我们义不容辞。

B.冬奥会闭幕式上,融合了声光电技术的“中国八分钟”,流光溢彩,炫酷灵动,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C.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各国友人纷至沓来,畅叙“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的美好情谊。

D.北部湾经济区中考即将来临,同学们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之中。

2 .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________的词为最上品,有________的词自然有很高的________,自然会出现千古名句。五代北宋词的艺术成就之所以________,原因就在于此。

A.境界意境格调无与伦比B.意境境界标准无与伦比C.境界境界格调空前绝后D.意境意境格调空前绝后

二、字词书写

3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暗暗地在那里nì xiào(____________)。

(2)她qiáo cuì(_________)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3)这是荒园,rén jì hǎn zhì(__________),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4)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yóu rán ér shēng(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怀疑与学问》选段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

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①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②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③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4 . 对选段要证明的论点,下列表述最恰当的是()

A.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D.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5 . 下列对选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句中四个“常常”引领的短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

B.第①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也可以改成句号。

C.第②③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证明选段论点。

D.第③句从“学术”说到“文化”,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两者不能互换位置。

6 . 你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怀疑精神吗?请联系你的学习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986年8月11日上午10点,南京。浓郁的梧桐树阴掩映着五光十色的橱窗,夏季时装大展销的广告吸引着对对情侣的目光,欢腾跳跃的迪斯科乐曲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城市一如平日,生气勃勃,和平繁荣。我在一条小巷口下了公共汽车。与我同时下车的,还有一位身体瘦弱的老太太。她手里挎着菜篮。如果不是那像被人撕咬过的残缺的右耳,我也许不会注意她。她步履蹒跚地走了几步,忽然站住,定定地打量着路边的一棵古槐,瞪大了的眼睛里流露出恐惧和绝望,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随即,她怪叫一声,抛下菜篮,转过身没命地奔跑,还不时抓起路边的脏物向后扬去,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呼叫声。

“老太太又发疯了,唉!”行人驻足,回头。

她弱小的身躯剧烈地摇晃着,终于栽倒在地,口吐白沫。

我和几个路人把她送进医院。两鬓斑白的H医生很生气地用听诊器敲着桌子问:“是谁让她到老槐树那儿的?”

H医生告诉我,这位老人叫静缘,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他惨遭日本鬼子蹂躏,地点正是那棵老槐树下。

我被极大地震动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里的裂痕。那该是何等的令人发指的暴行!

……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在我两下江南的采访调查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笔时,我悲痛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颤栗。限于篇幅,我的叙述难以表达历史灾难之万一;而当年日本法西斯那难以数计的令人发指的兽行,又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嚎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再次重演!

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我不想也没必要发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节选自《南京大屠杀》)

7 . 解释下列词语

令人发指:

惨绝人寰:

8 . 选文第一段画线句子属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9 . 我们感到欣慰和自豪的原因各是什么?

议论文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