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六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课件201904101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全国卷Ⅰ第5题) 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剖析 (1)指向情节: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2)指向人物: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 (3)指向主题:使主题更突出。 (4)指向环境、手法、标题、读者等方面均无。
这种“6+1”答题法在针对具体题目时,要素组合相对灵活,如:
“3+1”组合:情节+人物+标题→主题 “4+1”组合:情节+人物+环境+手法(效果)→主题 甚至还有“5+1”组合、“6+1”组合、“7+1”组合等多种组合模式。 这种 “6+1”答题法的思维核心是抓住小说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部 (读者)的联系,是一种联系性、整体性思维方式。
如2017年江苏卷第 15题: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
用。该题本可以命成:小狗奎尼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而考生本可以 按照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答题。但是由于命题限定为 “ 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 用”,这就只能从 “人物 ”这一角度去答题,而且必须答得具体。这是一个反对答 题模式化的很好的例子。可是,即便如此,也仍然可以借助 “情节”和 “人物”两
(1)指向主题: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
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2)指向人物: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3)指向手法(效果):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4)指向情节、环境、标题、读者等方面均无。
示例3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7年江苏卷第16题) 答案 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剖析
(1)指向手法(结构上):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2)指向人物: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3)指向环境: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4)指向语言: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5)指向情节、标题、读者、主题等方面均无。
示例5
答案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
Leabharlann Baidu
分析。(2018年全国卷Ⅰ第6题) 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剖析
答案
①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
需要亲情和爱。 ②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 表现做铺垫,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剖析 (1)指向情节: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 (2)指向人物: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示例4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7年浙江卷第13题) 答案 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 亨利式 ”
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 (“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 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
第六章 文学类阅读· 小说阅读
微专题二 小说“6+1”答题法
[专题微语]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有它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特点。在小说
阅读答题训练中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文体而附着于小说独立、独特艺术之中的答题
方法,这就是广大师生摸索出来的“6+1”答题法。希望考生能掌握这种方法,对 你的答题会有所帮助。
二、小说“6+1”答题法的使用
小说 “6+1” 答题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阅读的规律和答题特点,应该成 为我们答题时主要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甚至说融进我们答题的血脉中。 但是,这种方法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绝不可以成为答题模式 而机械化。近年来,命题者为了反对答题模式化,在题干的限定上下了不少功夫。
一、小说“6+1”答题法简介 “6+1”中的“6”指的是人物、情节、环境、标题、手法(效果)、读者,“1” 是指主题。无论答小说哪类题,都要兼顾主题,把“6”个要素考虑进去。这种方 法尤其适用小说中的作用、好处、效果题。
运用举例:
示例1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2016年山东卷第19题)
(3)指向手法(结构上):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
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
(4)指向主题: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 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5)指向环境、标题、读者等方面均无。
示例2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个概念来答题:小狗奎尼出现在小说几处情节中,分别“映衬”了“我们”什么样
的心理与性格。因此,对于这种方法,我们既要让它成为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化为 思考、答题的血脉,又要因题而异,灵活使用。
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剖析 (1)指向情节: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 亨利 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2)指向手法(情节技巧):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
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3)指向读者: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 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4)指向标题: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5)指向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均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