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马哲第四章论述题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课堂练习及相关材料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课堂练习及相关材料

一、课后思虑题参照答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如何理解“资本到达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打劫弱国的历史,这类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拓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赖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累积和扩充。

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一致的、包罗万象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系统逐渐形成,资本家垄断联盟为分割世界而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大难。

(二)二战后,因为社会主义的成功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盛行,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博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时机,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入资本的国际大循环,经过不一样样互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剥削等,更为奇妙地剥削和打劫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产。

(三)在此刻经济全世界化进度中,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经过它们拟订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帜的经济全世界化战略,连续主导国际经济次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构造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世界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世界化的最大利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天性、资本主义生产无穷扩大的趋向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迫着人类的可连续发展和生计。

(四)我们今日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华稳固,是依赖不一样样、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互换系统,依赖发展中国家供应的广大市场、低价资源和低价劳动力,经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行能给世界带来广泛繁华和共同富饶。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究竟根源于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答:(一)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详细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大工马哲第四章论述题答案

大工马哲第四章论述题答案

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绪论)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

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水稻亩产三十万斤”出炉记1.“水稻亩产十三万斤”的出炉有着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

继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人们相信社会主义可以更有效地集中人力和财力加速推进经济发展。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毛泽东认为应批评右倾保守,发动“大跃进”。

“大跃进”首先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虚报浮夸。

环江制定了放“卫星”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选择城关农业社的一块面积为1.13亩的试验田作为“卫星”田,让社员先将田里的禾苗全拔出来,再进行深耕并施放成千上万担各种肥料于田中。

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4章例题及答案

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4章例题及答案

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4章例题及答案第四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B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B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 B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C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D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B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C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5.资本主义地租是( B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B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D )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D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 B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 )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B )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A )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C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C )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BCD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CD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B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5.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BD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6.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CD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7.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BCD)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第四章)一、单选题1.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4.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6.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这表明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7.“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这一论断说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8.“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A.经验论B.唯物论C.不可知论D.反映论9.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0.“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11.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真理的本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1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二、不定项选择题1.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A.以对客体反映为基础,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重构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2.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A.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或能力B.反映是接受、选择、传输信息的过程C.信息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中表现出来D.只有人才具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4.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4)--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试卷答案

(4)--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试卷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24分)1.物质[答案要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答案要点]“运动”就是标志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静止[答案要点]静止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着某种暂时的、相对的稳定形式和状态。

4.时间[答案要点]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

5.规律[答案要点]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所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主观能动性[答案要点]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的能动性”,它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即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积极主动性。

7. 绝对主义时空观[答案要点]绝对主义时空观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但却否认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联系、把时间看作是与外界事物无关的永恒而均匀地流逝着的东西,把空间设想为一个空箱子,从而完全否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8.群体意识[答案要点]群体意识是一定的人群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如团体、政党、阶级、民族、国家等)的共同意识,它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近代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它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猜测性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质,即不再把物质归结为某种直接可感知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本身仍有着极大的局限性。

它不懂得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的本质区别,混淆了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课堂练习及相关材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课堂练习及相关材料

一、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四)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答:(一)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2020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客观规律B.科学理论C.社会实践D.对人们是否有用2.实践高于理论的理解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绝对性的优点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D.相对性的优点3.理解的第二次飞跃指的是( )A.由理解的实践B.由实践到理解C.由理解到真理D.由真理到理解4.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 )A.分析与综合的统一B.归纳和演绎的统一C.可能与现实的统一D.具体和历史的统一5.真理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由绝对走向相对B.由相对走向绝对C.由绝对走向绝对D.由相对走向相对二、辨析题1.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三、简答题1.简述实践与理解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理解发展的动力。

3.简述理解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C3.A4.D5.B二、辨析题1.答:错误。

(1)一切理解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2)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即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一种是间接经验,即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获得知识。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为直接经验者。

而且学习经验必须结合实际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也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

2.准确。

(1)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有的同一性,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能理解或者不可能完全理解。

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在中国有庄子。

(2)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论以科学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作了最令人信服的驳斥:①实践能使主体理解的准确性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

②实践能持续创造出新的理解工具,持续扩大和增强理解主体的理解水平和范围,证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③实践能持续提升人的思想水平,使人们能永无止境地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一、选择题Ⅰ1.【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

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

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

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

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

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3.【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

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

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4.【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5.【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

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

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

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理论哲学复习题4-第四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理论哲学复习题4-第四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

A 内部联系的全体的本质的反映B 外部联系的片面的反映C 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D 现象的直观的反映2.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

A能够改造世界 B自私自利C有思想、有理性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是()。

A权力 B经济实力 C运气 D实践5.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不同因素综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的方法是()。

A 综合法B 分析法C 完全归纳法D 演绎法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9、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结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12.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大连理工马哲全程导学(蓝皮书)大题答案

大连理工马哲全程导学(蓝皮书)大题答案

第一章▼1.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1)从意识的本质特征来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就是说各种意识形式,其内容不论如何特殊,各种思想观念,其表面不论如何看起来远离现实生活,都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现实,来自物质世界.(2)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歪曲的反映.▼2.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一般和个别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一般是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而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别是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而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而存在,因为一般包含了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3.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这并不是说矛盾斗争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是处于一定条件之中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或无条件性,一是指,它与同一性比较,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比较,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指,斗争性虽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的制约,但它能打破制约它的那些条件,并且创造出事物发展转化所必需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上述论断割裂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统一的关系.▼4.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1)这句话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2)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7.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相互斗争,到一定阶段,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事物发生质变,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这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8.世界统一与存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存在”错因在于”存在”的意义不明确.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相反,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世界统一于物质,所以意识也统一于物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即物质的产物,而且意识是来源于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但不能说意识统一于物质,因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整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同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并不矛盾○世界本原归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量变都可以引起质变×只要埋头苦干,就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预期的目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并非有了量变,就一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当量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或者超过这个程度时,都可能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西方文化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方文化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部分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整体和各个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第二章▼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的反映论原则.(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而是能动的创造活动.一方面,主体能动地加工感性材料,创造出概念和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主体根据需要,能动地创造出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从而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反映和创造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坚持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发挥的过程.▼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但是今天我们获取知识可以有多种方法.我们可以在实践中直接获得知识.也可以采取间接获得知识的方法.比如从书本中获取真知,所以一个人要获取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是不科学的说法,过于绝对.▼2.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真理具有相对性,就是说真理里面包含着错误×.真理相对性是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应的.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真理包含的错误准确说来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6.社会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绝对性:(1)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实践最终一定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3)凡经实践证实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有不可推翻的性质.\\\不确定性和相对性:(1)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的实践,具体的实践有其局限性.任何一个时代的实践往往又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人类认识的一切理论和观点.(2)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能完成的.(3)已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7.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8.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第三章▼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统一体.人类历史是人们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2.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是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因而是错误的.\\\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思想动机之类的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物质生产及其规律;二是以往的历史理论恰恰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2)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心史观.一些唯心史观也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5.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是潜在的生产力.(2)科学技术只有和生产相结合,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重大变化,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3)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6.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任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具有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武装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因而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并同落后思想展开必要的斗争,对于发挥先进思想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可能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8.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个前提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其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已内含着杰出人物的作用,杰出人物只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才能对历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9.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也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2)人的本质由以生产关系为主的全部社会关系的综合构成.(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4)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性.第四章▼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都创造价值,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的不同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价值和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价值增长的源泉仍然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的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而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才有资本周转方式快慢的不同.▼1.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3.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5.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是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6.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7.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它必然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8.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并且劳动力价值决定中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其局限性表现在:(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11.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工人的劳动时间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一章2.试述辩证的否定观;并用以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马哲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马哲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单选1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的统一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2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备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但它不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3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4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自由理性的外化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力越发达,社会形态越先进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C生产力有客观性,生产关系有主观性D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生产关系相对稳定7“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这段话()A指出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B明确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畴D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8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不同的特点B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顽强而持久的反抗C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D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9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备注】“谋事在人”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多选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2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A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B社会存在的反映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 D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E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统一【备注】D选项中“客观精神”的提法在哲学上是错误的3“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四到第六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四到第六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第六章作业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本大题各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C )。

Ch4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2.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 )。

Ch4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C )。

Ch4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4.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概念是(B )。

Ch4A.劳动生产率B.剩余价值率C.年剩余价值率D.利润率5.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 A )ch4A.交换价值B.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

Ch4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7.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D )。

Ch5A.联合起来共同发展B.避免两败俱伤C.相互之间竞争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8.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C )。

Ch4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9. 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D )。

Ch4A.降低劳动力价值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C.追逐相对剩余价值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二、多项选择题(请将下面各小题后面的备选答案中的正确答案选择出来,并将正确答案前的英文字母填在各小题题干后面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4章在线测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4章在线测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4章在线测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4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12:24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2、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A、相互对立的B、相互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D、相互转化的3、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

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消极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4、局部性部分质变是由于( )。

A、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B、事物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不平衡性C、事物不同发展阶段间的不平衡性D、事物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间的不平衡性5、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 )。

A、唯心主义宿命论B、唯物主义决定论C、相对主义诡辩论D、唯意志论1、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要做到( )。

A、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B、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C、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特定的重要作用D、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抹煞局部利益E、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2、质变的基本形式有( )。

A、跳跃式飞跃B、爆发式飞跃C、曲折式飞跃D、非爆发式飞跃E、暂时的倒退3、事物的联系是复杂性多样的,它们分别是( )。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B、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D、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E、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4、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

A、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D、变化的观点E、发展的观点5、本质是( )。

A、事物的根本性质B、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C、一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内在根据D、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1、“人为自然界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第 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2.宋代诗⼈陆游在⼀⾸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这⾥是强调(本题难度系数为0 75)()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D.实践是认识的⽬的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是不确定的。

其不确定性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段C.有些真理是根本⽆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D.不同的⼈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4.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 85)()A.⼈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B.认识的客体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D.客观存在5.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对⽴统⼀的关系B.真理包含客观真理C.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D.⾃然科学的真理是客观真理,社会科学的真理不是客观真理6.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主观性原则B.主体的能动性原则C.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7.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必然和偶然的统⼀B.抽象的不变的统⼀C.本质和现象的统⼀D.具体的历史的统⼀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关的⼈的⾃由创造物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9.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5)()A.绝对确定的B.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是逻辑的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B.实践是⼈们的有⽬的的活动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疑难点答疑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疑难点答疑

马哲的第四章讲的是“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在“辩证法”与“认识论”这两章中,历年试题主要考核考⽣的分析事物的能⼒,故本章历年来年年必有题,并且多数命制主观题。

本章的重点是“认识发⽣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及意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意义”、“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及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及意义”、“价值、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认识论与思想路线”、“抽象与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

认识论部分可扮演“理论重点”和“命题热点”兼于⼀⾝的重要⾓⾊。

考⽣在备考过程中要着重复习本章。

万学.海⽂针对本章的重要性,对部分考点、疑点进⾏精解。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具有相对性,⼈们对真理的认识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的涵义:⼀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或⼈类的客观内容。

⼆是指⼈类能够正确认识⽆限多样的有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称作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完善的特点。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者是辩证统⼀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在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的、永远不会被*的客观内容。

在绝对之中有相对,⼀切带有绝对真理性的认识,总是通过⽆数相对真理性的认识⽽表现出来。

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限过程。

割裂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会导致两种错误,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夸⼤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容易导致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则⽚⾯夸⼤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容易导致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绪论)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

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水稻亩产三十万斤”出炉记1.“水稻亩产十三万斤”的出炉有着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

继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人们相信社会主义可以更有效地集中人力和财力加速推进经济发展。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毛泽东认为应批评右倾保守,发动“大跃进”。

“大跃进”首先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虚报浮夸。

环江制定了放“卫星”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选择城关农业社的一块面积为1.13亩的试验田作为“卫星”田,让社员先将田里的禾苗全拔出来,再进行深耕并施放成千上万担各种肥料于田中。

接着,组织当地人从100多亩中稻田中,选出长势最好且已成熟的禾苗,密植到试验田中并不断施肥。

在收割时,反复过秤,才创造了这个虚假的记录。

我认为“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其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

人们要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然而,所谓的“水稻亩产十三万斤”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水稻亩产十三万斤”犯了蔑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给党,政府和人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2“水稻亩产十三万斤”中吸取这样的教训:(1)要遵循自然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并且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4.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历史上的经济危机1.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

而美国产业革命的起点始於19世纪20年代,较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阻碍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障碍,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於19世纪70年代赶上了英国。

因此美国成为了经济危机的领头羊2.同意,(1)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决定的。

它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引起各生产部门比例的不协调,严重比例失调是引起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是引起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2)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矛盾达到尖锐化时经济危机爆发,但危机只能缓解不能根除基本矛盾,只要经济恢复和高涨必然导致下次的经济危机所以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3.(1)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参差不等,世界性危机的周期性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形成了同期性危机和非同期性危机交错发生的局面。

(2)经济周期出现了形态上的变化,危机的冲击力相对减弱,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减轻(3)战后经济危机周期有缩短的趋势,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比战前较为频繁的非同期性经济危机(4)经济危机的策源地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5)从20世纪70年代危机时的通货膨胀转变为全球性通货紧缩(6)由单纯的生产过剩转变为生产出口与虚拟财富的双重过剩。

论述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即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多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

这两个条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

(1)雇佣工人的形成过程。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促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迫使他们屈服于资本统治,成为雇佣工人。

(2)资本的形成过程。

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的封建贵族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采取了强制和暴力手段:采取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包含关税制度等,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大肆搜括;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商业战争。

资本原始积累始的血腥史充分证实:“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商品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即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劳动二重性从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2)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3)然而,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 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从宏观上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由市场调节价格,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

从微观上说,企业要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